作者的话 最初,最初,在那个电脑介面还处于2D画面的时代,网路还需要透过数据机拨接连线,并且与家用电话同占一条线路,光纤和wifi根本还不存在,画质、解析度什么的都尚未被苛求,甚至电脑才刚刚要从Dos转向Windows系统。这时,角色扮演游戏《仙剑奇侠传》的横空出世,不知道让当年多少少年少女为之风靡不已,为了完整李逍遥和赵灵儿的爱情冒险,镇日守在电脑前,闯过一个又一个关卡,一步步来到故事的结局。
结合了神话、道术、武侠、剑仙、文学等诸多元素,造就了《仙剑奇侠传》惊人的成功,于是有了后来的外传和《轩辕剑》。那些如今看来显得相当粗糙的游戏画面,不知不觉间已成为存留在我们这一代人心中的年少回忆,而新的剑仙故事依旧不断地在被诉说着,从前几年的《花千骨》、《诛仙》、《青云志》,一直到今年喧腾一时的《三生三世十里桃花》,那些结合了神仙、法术和武侠的故事从未断绝过。
或许,不论在文学或是电玩的世界里,我们总是渴望不同于寻常的生活,所以在西方有《哈利波特》、《魔戒》之类的奇幻作品,而在华语世界则一直有着仙侠神魔,诸般元素共陈的奇思妙想。远从六朝志怪以来,对异世界的想像与好奇,一直都是小说的重要核心。六朝志怪记录了多种多样光怪陆离的妖异现象,但大多只是零碎记载,缺乏文采。唐传奇则在志怪小说的基础上,进一步「假小说以寄笔端」,虽是传奇,实则寄寓的是现实世界的诸多感慨。
此后,小说中的奇幻世界越发浩翰,想像越出越奇,于是我们有了《西游记》、《封神榜》、《聊斋志异》,越到后来,单纯的武侠或神怪世界已经不能满足读者猎奇的心里,于是创作者推陈出新,将各种题材的小说汇于一炉,多种愿望,一次满足,因此有了《七剑十三侠》这类剑侠故事的出现。时间流转至当代,因应读者群众的变化,以及读者心理的转变,在传统叙事中多以家国为重的仙侠故事,转而加入爱情的元素,侧重个人生命的成长与变化,家国色彩因此淡化了许多,从而开展出不同既往的叙事模式。
「想像」一直以来都是文学的生命之源,诗词歌赋是如此,小说戏曲更是如此。因为有大胆的「想像」才能让文学之渠保有源源不断的活水注入,也因为有「想像」的存在,各种题材和体裁的界限才能被打破,丰富了文学世界的多样面貌。但单单只有「想像」容易沦为空想,其实不足以成事,还必须有足够的积学相衬,此唿彼应,才能有化学变化产生。正如孔子所言:「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思并重不仅仅是儒家成圣修养所必须,也是研究、创作的不二法门。想想看,若是没有世情小说、才子佳人小说以及历代文学的种种养分,曹雪芹如何写得出旷古绝今的《红楼梦》?同样的,若是没有前代志怪、神魔、英雄、历史各种题材的积累,剑侠小说也不可能凭空出现。所有的「创新」必然都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才可能有那瞬间闪过,划破黑夜的灿烂火花,文学是如此,科学也是如此。
曾经有一句知名的广告词说:「科技始终来自于人性。」一语道破科技发展的规律。同样的,文学的发展也离不开「人」,创作者是人,阅读者是人,批评家也是人,因此文学的创作与评赏就不可能离开「人」的因素。不管是东方的神魔、仙侠小说这样架空时代,充满虚构想像的故事,或是像西方外星人、机器人、吸血鬼、殭尸到处跑的科幻、奇幻故事,到最后都必须归结到「人」的身上,尽管主角不是人,叙述的也不是人的世界,但讲的终究是人情物理,正如前人对唐传奇的评语,「作意好奇,假小说以寄笔端」。不论小说内容如何荒诞不经,最终映射的都是我们对现实人世的不满与期待,也之所以,《西游记》和《聊斋》寄寓着作者的深重情感,也因此取得了不朽的艺术生命。在这点上,当代的华语奇幻文学,或许还有很多努力的空间。
张博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