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一年前的一個下午,一個偶然的文人茶聚,我們跟一些朋友聊到孩子「閱讀經典」的重要。
同是學習語文,我們都深刻體會到「詩教」對想象力、創作力、鑑賞力、理解力、乃至個人修養的莫大益處。
在詩歌的世界裏,我們欣賞瞭「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的童趣,看到「孤帆遠影碧空盡」的意境,領略「秦時明月漢時關」的厚重,體會「此物最相思」的情懷,感覺「卻教明月送將來」的趣味。當然,還學習瞭「力拔山兮氣蓋世」的史事和「勸君惜取少年時」的教悔。
二韆五百多年前,孔子告訴我們,學習詩歌,可以讓一個人變得「溫柔敦厚」。自此以後,詩歌就成為瞭孩子們的啓濛讀物,也成為瞭烙印在中國人內心世界的優良文化。上至王侯將相,下至販夫走卒,總會背誦兩三句──「牀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誰憐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然而,隨著科技的進步,生活節奏的加速,詩歌好像成瞭夏日的舊棉襖,被擱在一旁。或因為它過於艱深;或因為它不閤時宜;總之,有韆百種原因不再讀詩。
詩歌是中華文化韆錘百煉的寶藏,是訓練孩子想像和視角的關鍵,是文字的樂高遊戲;因此,我們決定讓詩詞變得有趣,變得可親,變得平易近人。首先,在選材方麵,我們以香港教育局課程發展處(中國語文教育組)選定的一百首詩歌為基礎,重新編目,這些詩歌經過諸位專傢、學者的考訂,程度切閤香港小學生,也能配閤他們日常學習需要。我們從孩子的感知和生活情境入手,孩子對甚麼先感興趣,我們就先選該詩解讀,篇幅適中,意象單一,比喻生動,由淺入深。
其次,在譯註方麵,我們放棄瞭傳統的逐字解釋,也不追求字句的對譯;反之,我們選用瞭「意譯」的方法,務求把詩句的意境描繪齣來。畢竟,古人觸手可及的事物,今日已成瞭紙上陳跡,孩子們不易掌握。故此,我們盡量用今日的語言,把舊時的意象錶述齣來,帶領孩子們慢慢走進詩人的情感世界。
再次,在品德教育方麵,我們希望能做到「古為今用」。古人的情懷,孩子或許難以感受;可是,昔日的美好價值觀卻能通過詩歌來繼承。王之渙的遠大誌嚮、虞世南的莊敬自強、王安石的高潔傲骨,都是我們想帶給孩子們的美好品德。
最後,在錶述手法方麵,除瞭文字,我們還邀請瞭葉愷璵、楊樸摯兩位小朋友參與,替這一百首詩歌錄製粵、普音頻。孩子隻要用手機掃一掃頁麵上的二維碼,就能直接連結到音頻,一邊聽著兩位雖不甚標準卻天真爛漫的朗讀,一邊感受詩歌的優雅。
《論語‧陽貨》說:「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於鳥獸草木之名」。這正好替我們總結詩歌的三大功用:訓練孩子的聯想力、觀察力、團隊精神與批判思辨能力。教導孩子孝敬父母與處世之道。教授孩子大自然常識。簡而言之,我們期望本書能陪伴著孩子成長,讓他們用最有趣的方法、在最輕鬆的環境下學習悠久的中國文化。
葉德平、邱逸
丁酉年正月初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