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拿到這本書的時候,首先被它的設計感所打動。封麵上的趙駿亞先生,眼神中透著一股堅毅與對遠方的渴望,背景色調柔和卻又不失力量。翻開書頁,那熟悉的、略帶手寫痕跡的排版,瞬間拉近瞭讀者與作者的距離,仿佛他就在你耳邊娓娓道來,分享他獨一無二的旅程。我尤其好奇的是,他如何選擇瞭“三輪車”作為環島的交通工具?這其中一定充滿瞭故事,或許是齣於環保的考量,或許是對傳統旅行方式的挑戰,又或者僅僅是源於一種對“慢”的執著。1500公裏的路程,用三輪車慢慢推行,這需要多麼驚人的毅力與耐力!而“淨灘”的行動,更是讓我看到瞭作者內心深處對這片土地的熱愛與責任感。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在那些日復一日的騎行中,他看到瞭怎樣的風景,遇到瞭哪些有趣的人,又對海洋垃圾有瞭怎樣的體悟。這本書,在我看來,不僅僅是一個人的旅行記錄,更是一個關於堅持、關於熱愛、關於責任的生動注解。
评分我一直覺得,真正的旅行,是用心去感受,用身體去丈量,而不僅僅是用眼睛去瀏覽。趙駿亞先生的《踩嚮環島之西南東北》正是這樣一本能夠觸動靈魂的書。書名本身就充滿瞭故事感:30天,一個不長不短的時間,足以讓人沉澱,但也足夠考驗人的意誌;19個縣市,這代錶著地域的多樣性,也預示著風土人情的豐富;1500公裏,這無疑是一場體能與耐力的極限挑戰。而“三輪車環島壯遊淨灘”更是讓我眼前一亮。用三輪車,這種樸實而充滿力量的交通工具,去完成如此艱巨的旅程,我難以想象其中蘊含瞭多少艱辛與汗水,但同時也充滿瞭無盡的浪漫與人文關懷。更何況,他還將“淨灘”融入其中,這使得他的旅程不僅是對自我極限的超越,更是一種對環境的責任擔當。我期待著,通過他的親筆日記,能夠跟隨他的腳步,一起去感受那份來自土地的呼喚,去體會那份來自海洋的憂傷,去學習那份堅持不懈的勇氣。
评分拿起這本書,我立刻被一種樸實而又充滿力量的氛圍所感染。書名中的“踩嚮環島之西南東北”,就仿佛是踏實而堅定的步伐,一步一個腳印地丈量著這片熟悉的土地。30天的時間,19個縣市的跨越,1500公裏的跋涉,這背後隱藏著怎樣的艱辛與堅持,又蘊含著怎樣的風景與故事,讓我充滿好奇。而“三輪車”這一特殊的交通工具,更是顛覆瞭我對環島旅行的傳統認知,它訴說著一種迴歸原始、親近自然的旅行態度,也暗示著一種與當地社區深度連接的可能性。更令我動容的是,“淨灘”的行動,這不僅僅是一次旅行,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責任與擔當,它將個人體驗升華為對環境的關愛,對傢園的守護。我想,趙駿亞先生在這本親筆日記裏,一定記錄下瞭許多不為人知的細節,關於路途中的艱辛、遇見的人情、感受到的自然之美,以及在一次次彎腰拾起垃圾時,內心深處的觸動與思考。這本書,在我看來,是一場關於毅力、關於熱愛、關於生態的精彩篇章。
评分一直以來,我對那些用雙腳丈量世界的旅者心生無限敬意。當我在書店的貨架上看到《踩嚮環島之西南東北》時,我被書名中強烈的行動力和目的地感所吸引。30天、19個縣市、1500公裏,這不僅僅是一個數字的堆疊,更是對時間和空間的極緻探索。而“三輪車環島壯遊淨灘”更是點睛之筆,它賦予瞭這個旅程獨特的色彩——一種充滿人情味、環保意識的慢速旅行方式。我不禁想象,趙駿亞先生在齣發前是否也和我一樣,對即將到來的挑戰感到一絲興奮與忐忑?這本親筆日記,我想一定承載瞭他最真實的情感與最細膩的觀察,記錄下每一個腳印,每一次遇見,以及那份在漫漫徵途中心靈的滌蕩。我期待著,通過他的文字,能夠身臨其境地感受到那份“壯遊”的澎湃,體驗那份“淨灘”的深沉意義。這不僅僅是一次地理上的環島,更是一次心靈上的洗禮。
评分這本書的齣現,恰好填補瞭我內心深處對“深度旅行”的渴望。我們常常習慣瞭快節奏的生活,習慣瞭被信息洪流裹挾前行,卻很少有機會停下來,去真正地感受一個地方,去傾聽它的呼吸。趙駿亞先生的“30天、19個縣市、1500公裏”,精準地勾勒齣瞭一種“慢下來”的旅程。他選擇用最接地氣的方式——三輪車,去丈量這片土地的廣袤與多姿。我仿佛能想象到,在炎炎烈日下,他蹬著三輪車,汗水濕透衣背,卻依然目光堅定地嚮前;在涼風習習的傍晚,他駐足某個不知名的小鎮,與當地居民談天說地,感受最純粹的人情味。而“淨灘”的環節,更是將這份旅程升華,讓它超越瞭單純的個人體驗,成為一種對自然的關懷,一種對地球母親的守護。這本親筆日記,對我而言,不僅僅是一次閱讀,更是一次心靈的導航,它指引著我去思考,旅行的意義究竟在哪裏,生活的價值又該如何尋覓。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