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分法关键选择

身分法关键选择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身份法
  • 关键选择
  • 法律
  • 民法
  • 身份证明
  • 法律适用
  • 国际私法
  • 法律问题
  • 权益保护
  • 法律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1.重要且精实的重点整理
  作者悉心地替读者将身分法选择题常考的法条与实务、通说见解汇整于书中,并按章节呈现,让大家能快速地掌握重点、练习题目,学习更事半功倍。

  2.简明且易读的图表绘制
  身分法也很多题目其实只要图画出来便一目了然,本书也在各个适当的地方绘制了相当多的图表,借以协助读者可以更快速的理解相关内容。

  3.系统且确实的考题蒐集
  本书详尽地蒐集自100年选择题型上路以来的考题,并透过作者用心的筛选,让本书所蒐集的题目不但能使读者练习考试重点,亦能掌握选择题出题方式。

  4.详实且完整的答案解析
  本书所提供的考题,都有详尽且完整的拟答,让读者不仅能练习考题,更能从解析中进一步釐清问题、复习重点,强化所学。
 
《法理前沿:现代民事权利的重构与展望》 本书导言: 在法律体系不断演进的时代洪流中,民事权利的范畴与边界始终处于动态的重塑之中。本书并非聚焦于传统身份关系的基础构建,而是深入探讨在数字时代、全球化背景下,个人权利主体性所面临的全新挑战与法律应对策略。我们旨在超越既有的、相对固化的民事法律框架,探寻一种更具适应性和前瞻性的法律哲学,以应对日益复杂的社会现实对“权利”定义提出的深刻质疑。 第一部分:数字主体性与人格权的边界扩张 随着信息技术的爆炸式发展,传统民法中对“人”的界定正遭受前所未有的冲击。本书将首章致力于分析“数字人格”的法律建构。我们不再仅仅关注身体的完整性或名誉的维护,而是将目光投向个人在虚拟空间中的延伸存在——数据足迹、虚拟资产乃至在线声誉。 1.1 数据控制权与自主决定权: 我们将详细剖析《通用数据保护条例》(GDPR)等前沿立法的精神内核,并将其与国内法律体系进行对比研究。核心议题在于,如何将数据处理的“知情同意”从一种形式化的勾选转变为具有实质意义的、可撤销的“自主决定权”。这不仅涉及数据访问的权利,更关乎个体对其数字生命历程的叙事权和控制权。 1.2 算法歧视与法律干预: 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分析已深度融入社会决策过程。本书的第二章将深入探讨算法决策可能导致的隐性歧视问题,并论证在何种程度和何种情形下,法律需要对“黑箱”决策机制进行透明化审查和干预。这要求民事法律必须具备一定的技术敏感度,以保护公民免受系统性的、基于偏见的权力运作的侵害。我们探讨的重点是如何在鼓励技术创新的同时,确保基本人权不被技术效率所牺牲。 1.3 虚拟财产的界定与保护: 从游戏装备到加密货币,虚拟财产的价值日益凸显。本书将集中分析虚拟财产的法律定性难题——它们是物权、债权,还是全新的“准财产权”?我们研究了多个司法管辖区在处理虚拟资产继承、转让和侵害案件中的经验与教训,并尝试构建一套适用于数字资产的、具有可操作性的权利保护体系。 第二部分:契约自由的现代限缩与公平正义的重塑 传统民法奉行“契约自由,意思自治”的圭臬。然而,在现代经济结构中,信息不对称和资本的绝对优势使得这种自由往往沦为强凌弱的工具。本书的后半部分着眼于如何通过法律手段,对契约关系的实质公平进行干预。 2.1 格式条款的实质审查机制: 格式条款的泛滥是当代民商事活动中的普遍现象。本书聚焦于超越形式上“提示和说明义务”的实质公平审查。我们将分析如何通过立法和司法解释,识别那些“显失公平”的条款,即便它们已经通过了形式要件。重点讨论的案例包括长期服务合同中的“竞业禁止陷阱”和金融产品说明书中的“责任转移条款”。 2.2 消费者“剩余议价能力”的法律保障: 在涉及生命健康、基础生活保障等关键领域,个体与大型机构之间的议价能力存在天然的巨大差距。本书提出,法律应当识别并补偿这种“剩余议价能力的缺失”。这并非简单地扩大消费者权益保护的范围,而是从民法基础理论层面,探讨在何种情况下,对契约内容的事后司法调整是正当且必要的,以实现真正的“意思自治”而非“被迫接受”。 2.3 替代性争议解决机制(ADR)的权利风险: 越来越多的纠纷被引导至仲裁或调解等非诉讼途径。本书将审视这些ADR机制在程序正义和权利救济方面可能存在的缺陷。我们探讨了当事人是否在非诉讼程序中真正享有充分的陈述、质证和获得公正裁决的权利。特别是对于弱势群体而言,强制性的“调解优先”条款是否构成了对诉讼权的一种变相剥夺。 第三部分:非典型侵权行为与法益保护的拓展 侵权法是社会公平的最后一道防线。随着社会风险形态的复杂化,传统的“过错责任”和“因果关系”的认定面临挑战。 3.1 跨界侵权与环境责任的制度创新: 工业污染、跨境数据泄露等行为往往涉及多重主体和复杂的时空关联。本书研究了“共同侵权责任”的扩展认定标准,特别是在缺乏传统意义上“共同故意”或“紧密协同”的情况下,如何合理分配环境损害或网络安全事件的法律责任。我们着重分析了“注意义务的违反”在环境法和信息安全领域的具体体现。 3.2 精神损害赔偿的量化与审慎性: 精神损害赔偿已从辅助性救济逐渐走向核心地位。本书并非简单主张提高赔偿金额,而是深入探讨精神损害的“可衡量性”与“惩罚性”之间的平衡点。我们分析了基于“人格尊严受损”和“生活方式颠覆”的非物质损失的定性,以及司法实践中如何避免赔偿额度的随意化,确保其具有法律上的严谨性和可预测性。 结语:民法典构架下的未来权利蓝图 本书的整体论述立足于对现有法律框架的深刻理解,同时以批判的眼光审视其在应对现代社会变迁时的滞后性。我们主张,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其对新生社会关系的有效规制。未来的民事法学,必须在保障个人自由的同时,构建一个能够有效制约强大力量、确保实质平等的权利保障体系。本书旨在为法律实务工作者、法学研究者提供一个审视和超越传统民法思维的理论工具箱。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克允


  东吴大学法律研究所
  律师高考及格
  司法官特考及格

  误打误撞进入了法律的世界,却也默默地走到了现在。非常讨厌考试,却也莫名地完成了几次重大的考试。个性看似温和,但经常有着邪恶的想法。嘴巴不太好,但其实是豆腐心。

  到目前为止没搞懂过什么是正义,所以对于正义魔人总是感到不可思议。身为一个执法者,只期盼自己能够做到如同「克允」这个名字的由来──「惟明克允」一般,明察事物,然后公正地对待,令人信服。

  总是认为这个世界就是因为有许多的小善小恶,所以才显得多彩缤纷。让我们一起为这个世界创造更多的色彩,共同完成这本属于我们自己的绘图本吧!
 

图书目录

亲属
Chapter1 通则
第一节 身分行为的特殊性 ‧1-3
壹 身分行为之要式性 ‧1-3
贰 身分行为不能代理 ‧1-3
参 身分行为不能附附款 ‧1-4
第二节 亲属的种类与亲系 ‧1-6
壹 亲属的种类 ‧1-6
贰 亲系 ‧1-7
第三节 亲等的计算 ‧1-10
壹 血亲之计算(民§968) ‧1-10
贰 姻亲之计算(民§970) ‧1-11
Chapter2 婚姻
第一节 婚约 ‧2-4
壹 婚约之意义 ‧2-4
贰 婚约订立之法定要件 ‧2-4
参 婚约之效力 ‧2-5
肆 婚约之消灭 ‧2-5
伍 与婚约相关之损害赔偿 ‧2-6
陆 赠与物之返还 ‧2-7
第二节 结婚 ‧2-9
壹 结婚之要件 ‧2-9
贰 结婚的无效与撤销 ‧2-11
第三节 结婚的普通效力 ‧2-21
壹 夫妻之称姓 ‧2-21
贰 同居义务 ‧2-21
参 夫妻之住所 ‧2-22
肆 日常家务之代理 ‧2-22
伍 家庭生活费用之负担及家事债务之清偿 ‧2-22
陆 贞操义务 ‧2-22
第四节 夫妻财产制 ‧2-26
壹 意义 ‧2-26
贰 法定财产制 ‧2-26
参 约定财产制 ‧2-31
第五节 离婚 ‧2-39
壹 两愿离婚 ‧2-39
贰 调解离婚与和解离婚 ‧2-41
参 判决离婚 ‧2-41
肆 离婚之效力 ‧2-43
Chapter3 自然血缘亲子关系之发生
第一节 婚生子女 ‧3-3
概念解析 ‧3-3
第二节 非婚生子女 ‧3-7
壹 准正 ‧3-7
贰 认领 ‧3-7
Chapter4 收养  
壹 收养之意义 ‧4-3
贰 收养之成立 ‧4-3
参 收养之效力 ‧4-6
肆 收养之终止 ‧4-7
Chapter5 父母子女间之权利义务关系
第一节 子女之称姓与住所 ‧5-3
壹 子女之称姓 ‧5-3
贰 子女之住所 ‧5-4
第二节 亲权 ‧5-7
壹 亲权之意义 ‧5-7
贰 行亲权之人与服亲权之人 ‧5-7
参 亲权之内容 ‧5-8
肆 亲权之行使 ‧5-10
伍 亲权之停止 ‧5-11
Chapter6 监护与辅助
壹 未成年监护 ‧6-3
贰 成年监护 ‧6-6
参 辅助宣告 ‧6-7
Chapter7 扶养  
壹 扶养之意义 ‧7-3
贰 扶养义务之类型 ‧7-3
参 扶养之要件 ‧7-3
肆 扶养之顺序 ‧7-4
伍 扶养义务之减轻或免除 ‧7-5
Chapter 8亲属会议

继承
Chapter 1 遗产继承人
第一节 继承之主体与内容 ‧1-3
壹 适格之继承人 ‧1-3
贰 继承之内容:应继分 ‧1-5
第二节 继承之开始与丧失继承权 ‧1-12
壹 积极要件 ‧1-12
贰 消极要件:无丧失继承权之情形 ‧1-13
第三节 继承回复请求权 ‧1-25
壹 意义(民 §1146) ‧1-25
贰 目的 ‧1-25
参 继承回复请求权之性质 ‧1-25
肆 侵害继承权之意义与时点 ‧1-25
伍 继承回复请求权之行使 ‧1-26
陆 继承回复请求权与物权请求权之关系 ‧1-27
Chapter 2 遗产之继承
第一节 继承之原则 ‧2-3
壹 当然继承原则 ‧2-3
贰 概括继承原则 ‧2-3
参 有限责任原则 ‧2-3
第二节 继承之效力 ‧2-10
壹 遗产之公同共有 ‧2-10
贰 遗产之管理 ‧2-10
参 遗产使用收益 ‧2-11
肆 遗产处分 ‧2-11
伍 遗产之费用 ‧2-11
陆 遗产酌给请求权(民§1149) ‧2-11
第三节 遗产之分割 ‧2-15
壹 遗产分割之自由 ‧2-15
贰 遗产分割之限制 ‧2-15
参 遗产分割之方法 ‧2-16
肆 遗产分割之实行 ‧2-17
伍 分割之效力 ‧2-19
Chapter 3 抛弃继承与无人承认之继承
第一节 抛弃继承 ‧3-3
壹 意义 ‧3-3
贰 性质 ‧3-3
参 要件 ‧3-3
肆 效力 ‧3-4
第二节 无人承认之继承 ‧3-9
壹 意义(民 §1177) ‧3-9
贰 搜索继承人(民 §1178) ‧3-9
参 遗产之管理 ‧3-9
肆 剩余财产之归属(民 §1185) ‧3-10
Chapter 4 遗嘱  
第一节 遗嘱 ‧4-3
壹 遗嘱之意义 ‧4-3
贰 遗嘱能力 ‧4-3
参 遗嘱之方式 ‧4-4
肆 遗嘱之效力 ‧4-5
伍 遗嘱之撤回 ‧4-5
陆 遗嘱之执行 ‧4-6
第二节 遗赠与特留分 ‧4-14
壹 遗赠 ‧4-14
贰 特留分 ‧4-15
 

图书序言



  这本书在定位上是一本简单易读的身分法参考书,而且因为主要是为了选择题的考试准备而撰写,所以不会收录太多过于复杂的学说争议,如果有遇到则会以比较简单的方式带过,希望读者能够借由本书快速的掌握和复习身分法,在轻松无压力的状况下看完本书,为身分法的准备奠定基础。

  其实大学所教授的各科中,笔者认为身分法算是相当实用的科目(笔者一直觉得大学也应该开个「交通事故处理实务」的课程),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遇到身分法的问题(万恶的遗产问题也总是让笔者不胜唏嘘),就算不是自己遇到,也会有亲朋好友询问,所以身分法应该算是可以适时得到成就感的科目。

  笔者会跨刀撰写这本书,中间有一些曲折,导致这本书的实际撰写期间有点长,感谢晓玉主编长时间的鼎力协助,这本书的成书有很大一部分要归功于晓玉主编提供许多意见和支援。另外也感谢责编肇昌的仔细编校,让本书能够更臻完美。如果读者发现本书有任何谬误之处,还请不吝来信指正,笔者感激在先。

  祝各位身体健康,学业顺利!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李白—行路难〉

克允
2018.6.18端午节于半线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會購買《身分法關鍵選擇》這本書,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我對「親權」的議題非常感興趣。特別是在現今社會,親子關係的認定和維護,面臨著越來越多的挑戰。作者在處理「親權」的論述時,展現了極高的專業度和細膩度。他不僅僅是解釋了親權的內涵,例如對未成年子女的保護、教養和財產管理權,更深入探討了親權的取得、喪失和終止等法律程序。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探討「非婚生子女」的親權認定時,詳細闡述了法律如何透過「認領」等方式,來確立父子關係,並保障這些孩子的權益。他還觸及了「離婚」後,關於親權的歸屬以及「探視權」的行使問題,並強調了「子女最佳利益」原則在這些判斷中的核心地位。這本書的論述,讓我對親權有了更全面、更深刻的認識,也讓我了解到,親權的行使,不僅僅是父母的權利,更是一種對子女應盡的義務與責任。它讓我看到,身分法是如何在複雜的家庭關係中,為每個個體的權益提供堅實的法律保障,並維護著社會最基本的倫理秩序。

评分

坦白說,我一開始對《身分法關鍵選擇》這本書的書名有點卻步,覺得「身分法」這個詞聽起來就很學術,可能不太容易讀懂。但實際翻開後,我發現作者的文筆相當流暢,而且非常有條理,讓原本我以為會很枯燥的法律內容,變得生動有趣。我特別欣賞作者在探討「推定親子關係」時的論述。他詳細解釋了在台灣法律中,什麼情況下會推定父子關係成立,以及這些推定在實務上可能會遇到的挑戰。例如,作者舉了因應「非婚生子女」的議題,探討了在現代社會中,親權認定的方式如何更加多元化,以及法律如何去保障這些孩子的權益。這讓我意識到,我們過去對於「父親」角色的想像,可能過於狹隘,而法律也在不斷地演進,以適應社會的變遷。作者在分析這些推定關係時,也連結了DNA鑑定等科學技術的發展,並探討了這些技術對於親權認定所帶來的影響。這讓我覺得,這本書不僅僅是在解釋法律條文,更是在探討法律與科技、法律與社會價值觀之間的互動關係。這本書的內容,讓我對身分法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讓我對「家庭」的定義,有了更開放的想像。

评分

我之所以會對《身分法關鍵選擇》這本書產生興趣,是因為最近在工作上遇到一些與「姓名權」相關的案例,感覺這個領域比我想像的要複雜許多。這本書在探討身分法時,確實從許多我們日常生活中可能忽略的細節切入,讓我茅塞頓開。作者對於姓名權的論述,讓我意識到,名字不僅僅是一個稱謂,它承載了個人的身分認同、家庭的連結,甚至是一種社會上的符號。他深入分析了姓名變更的法律程序,以及在什麼情況下,法院會准許個人變更姓名,例如基於避免混淆、或因應個人特殊際遇等。作者還觸及了許多關於「從姓」的議題,以及現代社會對於性別平等在姓名權上的體現。我特別欣賞作者在探討姓名權時,所連結到的「性別認同」與「跨性別」議題,他闡述了在這些情況下,法律如何嘗試去保障個體的姓名權,使其能夠符合其內在的性別認同。這讓我覺得,身分法並非一成不變的僵化規則,而是會不斷隨著社會價值觀的演進而做出調整,以期更能符合人性的需求。這本書的論述,讓我對姓名權有了更深刻的體認,也讓我了解到,即使是看似簡單的「名字」,背後也蘊藏著豐富的法律意涵與社會意義。

评分

這本書我已經讀了好幾章,不得不說,作者的功力相當深厚。我原本以為「身分法」就是一堆關於家庭關係的條文,但《身分法關鍵選擇》卻讓我看到了它更廣泛的應用和更深層次的意義。我尤其對作者在探討「血親」與「姻親」關係時的論述印象深刻。他不僅僅是解釋了這些關係在法律上的定義,更深入分析了在台灣社會複雜的家庭結構中,這些關係所產生的各種權利義務。作者舉了許多有趣的案例,例如在面對遠房親戚的繼承問題時,法律是如何界定親屬關係的;又或者是在子女成年後,父母與子女之間的「扶養義務」是否還存在。這讓我意識到,血親與姻親不僅僅是社會學上的概念,更是構成法律體系中不可或缺的一環。作者在分析這些關係時,也巧妙地連結了「收養」和「繼承」等身分法的核心議題,讓讀者能夠更清楚地理解,這些不同的法律概念是如何相互關聯,並共同構築了我們社會中關於「家」的定義。這本書的論述,讓我對身分法有了更宏觀的認識,也讓我更清楚地看到,法律是如何試圖在複雜的人際關係中,建立起一套清晰且公平的準則。

评分

我一直對「監護權」這個議題非常關注,特別是在現今社會離婚率居高不下的情況下。當初在看到《身分法關鍵選擇》這本書的書名時,就立刻引起了我的興趣,想說或許能從中找到一些關於這個重要議題的深入探討。而實際閱讀後,我並沒有失望,甚至可以說,作者在處理「監護權」的部分,展現了極為深刻的洞察力。他沒有僅僅停留在條文的解釋,而是從「子女最佳利益」這個核心概念出發,詳細闡述了法院在判斷監護權歸屬時,會考量的各種因素,例如子女的意願、父母的照顧能力、甚至是家庭成員的組成。作者特別強調了,監護權的歸屬並非一成不變,而是會隨著子女的成長和家庭狀況的變化而有所調整。他還舉了一些實際案例,分析了在特殊情況下,例如子女遭受家暴、或父母一方無法行使親權時,法律如何介入以保障子女的福祉。這讓我對監護權的認定有了更立體、更人性化的認識。我過去可能認為,監護權的歸屬總是父母之間的競爭,但透過這本書,我才理解到,法律的首要考量永遠是「孩子」,所有判斷都應該以「孩子的最大利益」為出發點。作者也提及了「探視權」的保障,以及在親子關係疏遠時,監護權的意義與實踐層面的挑戰。這本書的論述,讓我對身分法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讓我更關注如何透過法律,來維護每一個孩子應有的權益與尊嚴。

评分

这本书我看了大概一半,老實說,還沒看到最關鍵的部分,但目前為止的鋪陳和論述,都讓我對「身分法」這個看似龐雜的領域,有了截然不同的理解。我一直以為身分法不過是些法律條文的堆疊,牽涉的無非是結婚、離婚、收養、監護這些日常生活的瑣碎事件。但作者藉由對幾個經典案例的抽絲剝繭,揭示了身分權背後更深層次的社會價值觀、倫理道德以及歷史脈絡。尤其是關於親子關係的認定,從傳統的血緣連結到現代的法律擬制,作者深入淺出地分析了不同時代背景下,國家與社會如何介入並界定「家人」的定義,這讓我開始思考,我們習以為常的家庭結構,其實是如何被法律塑造而成,又在不斷變遷的社會中,如何被重新詮釋。作者在處理這些概念時,並沒有停留在抽象的學術討論,而是巧妙地融入了台灣特有的社會情境,例如對原住民身分認定的討論,或是因應新興家庭型態(如單親、重組家庭)而產生的法律挑戰。這讓我讀起來格外有親切感,也更能體會身分法與我們每個人的生活,其實息息相關。我現在就迫不及待想知道,作者接下來會如何剖析其他更具爭議性的身分法議題,像是繼承權的分配、甚至是被近期社會討論甚囂塵上的「同性婚姻」與「跨國婚姻」對傳統身分法帶來的衝擊。這本書讓我對法律有了更人性化的想像,不再是冰冷的條文,而是關乎人們最根本的歸屬感與權利的保障。

评分

老實說,在閱讀《身分法關鍵選擇》之前,我對「監護」和「扶養」這兩個詞的界定,並沒有很清晰的概念,總覺得它們都是關於照顧家庭成員的法律規定。但透過這本書的深入剖析,我才了解到它們之間細膩的差異以及在身分法體系中的重要性。作者在探討「監護」時,不僅僅是指對於未成年子女的保護,還包括了對於無行為能力或限制行為能力的成年人的照顧。他詳細解釋了法定監護人和意定監護人的區別,以及在何種情況下,需要啟動監護程序。而關於「扶養」,作者則進一步闡述了其在家庭成員之間,特別是父母與子女、配偶之間,所存在的法律義務。他探討了扶養的範圍,以及在何種情況下,一方可以向另一方請求扶養。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將監護和扶養的議題,連結到了「老年人權益保障」和「身心障礙者權益」等社會議題,讓我看到身分法在實際社會關懷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這本書的論述,讓我對監護和扶養有了更清晰的理解,也讓我更深刻地體會到,身分法是如何在保障個體權利的同時,也維護著社會的倫理與關懷。

评分

說實話,我拿到這本書的時候,原本並沒有抱持太大的期望。畢竟「身分法」這個名詞聽起來就有些距離感,總覺得離我的生活很遙遠,是法律系學生或執業律師才需要關心的學術範疇。但是,《身分法關鍵選擇》真的徹底顛覆了我的刻板印象。作者以極其流暢且引人入勝的筆觸,將原本可能枯燥乏味的法律條文,轉化為一幕幕生動的社會圖景。我尤其欣賞作者在探討「繼承」這個議題時,所展現的細膩度。他不僅僅是告訴我們繼承的法定順位和應繼分,而是深入分析了在不同家庭結構、甚至因應現代社會日趨複雜的財產狀況(例如遺產稅、贈與稅的影響),繼承問題所衍生的各種權利義務和潛在的紛爭。作者舉了幾個令人印象深刻的案例,像是繼承人之間的溝通、遺囑的效力、甚至是在繼承人亡故後,其子女的代位繼承問題。這些案例讓我警覺到,原來看似單純的「分家產」,背後隱藏著如此多的法律細節與人情世故。更讓我驚喜的是,作者在探討繼承問題時,也連結了身分法中「拋棄繼承」和「限定繼承」等重要制度,並說明了這些制度在何種情況下,能為當事人帶來實質的保障,避免不必要的財務風險。這本書不僅讓我對身分法有了初步的認識,更讓我開始反思,在規劃自己甚至家人的未來時,身分法的知識是多麼不可或缺。它讓我覺得,法律不再是遙不可及的象牙塔,而是我們日常生活中,保護自己權益的重要工具。

评分

購買《身分法關鍵選擇》這本書,我主要的動機是想了解「收養」這個議題。我身邊有些朋友在考慮收養小孩,或是被詢問過是否願意成為孩子的法定代理人,這些都讓我對身分法的這方面內容感到好奇。而這本書確實沒有讓我失望,作者對於收養的論述,不僅涵蓋了法律上的程序和要件,更深入探討了收養對當事人——尤其是被收養的孩子——所產生的深遠影響。他詳細解釋了收養的種類,例如「無血緣收養」和「親屬收養」的區別,以及在不同情況下,收養的法律效力如何界定。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分析收養的過程中,不僅強調了法律的規範,更觸及了社會倫理和情感層面的考量。他探討了為何法律會設立收養制度,其背後的精神是為了給予無依的孩子一個溫暖的家,同時也讓這些孩子能夠享有與親生子女相同的權利和義務。作者還討論了「認領」與「收養」的差異,以及在某些情況下,法律如何平衡親生父母與收養父母之間的關係。這本書的內容,讓我對收養有了更全面的認識,也讓我更加體會到,身分法的制定,其實是為了保障個體的權利,並維護社會秩序。它讓我知道,法律不僅僅是條文,更是對人生重大選擇的一種指引與保護。

评分

我一直對「婚姻」這個議題抱持著高度的好奇心,特別是隨著社會的多元化,婚姻的定義和形式也面臨著各種挑戰。因此,《身分法關鍵選擇》這本書,對於我來說,無疑是一場及時雨。作者在探討「婚姻」的部分,不僅僅是列舉了結婚和離婚的法律要件,而是深入探討了婚姻在法律、社會和倫理層面所扮演的角色。他詳細分析了婚姻的「法律性質」,例如其對於財產、繼承、甚至子女監護權所產生的影響。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還將「同性婚姻」的議題納入討論,並從身分法的角度,探討了其合法化所帶來的各種法律與社會變革。這讓我意識到,身分法的演進,其實是緊密地跟隨社會價值觀的變遷。作者的論述,讓我能夠更清晰地理解,當法律對於「婚姻」的定義不斷擴展時,我們社會的各個層面,包括家庭結構、親權關係、甚至是社會福利制度,都可能隨之產生相應的變化。這本書的內容,讓我對婚姻有了更全面、更深入的認識,也讓我更加體會到,身分法是如何在不斷變動的社會中,扮演著重要的穩定與調適角色。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