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斯蘭大曆史:穆斯林的信仰故事與改革之書

伊斯蘭大曆史:穆斯林的信仰故事與改革之書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原文作者: Reza Aslan
圖書標籤:
  • 伊斯蘭曆史
  • 穆斯林
  • 信仰
  • 宗教
  • 文化
  • 中東
  • 曆史
  • 改革
  • 伊斯蘭教
  • 阿拉伯世界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後九一一時代,最受贊譽、最具代錶性、也最好看的一本伊斯蘭通史。

  二○○一年九一一事件過後,伊斯蘭世界開始受到極大關注,但眼光中多半帶著恐懼。身為穆斯林與宗教學者的伊朗裔美國作傢阿斯蘭,即是在這樣的氣氛下完成瞭這部文字淺白、夾敘夾議的通史力作──從伊斯蘭教的起源、分裂、演進,一路談到殖民與後殖民時期伊斯蘭世界的境況,當然還有穆斯林激進組織崛起之背景──希望能夠消除日漸彌漫的「伊斯蘭恐懼癥」。畢竟,要消除恐懼,最好的辦法就是瞭解。

  然而,作者的企圖不僅止於此。他想要破除的還包括籠罩世界已久的「文明衝突論」。文明衝突論是由美國當代著名政治學者杭廷頓,在冷戰剛結束的九○年代提齣,他大緻的看法是:冷戰之後,引發世界衝突的不再是意識形態,而是組成世界的各大文明,因為每個文明自有其無法改變的本質,衝突勢所難免,並明確指齣伊斯蘭文明將強力挑戰西方文明。九一一事件的發生,似乎印證瞭杭亭頓的預言,文明衝突論更加深植人心。

  挑戰這種把伊斯蘭「他者化」的對立式思維,是本書的一大主軸。作者企圖闡明,伊斯蘭教跟世界上其他宗教一樣,發展過程中都持續受到文化、曆史、政治、社會等因素的影響,並試圖迴應與調整,並沒有所謂無法改變的本質這迴事。他認為,今日伊斯蘭世界的混亂、暴力,是因為那裏正在經曆一場屬於伊斯蘭教自身的「宗教改革」,就跟十六、十七世紀的基督教一樣;九一一則是穆斯林群體內部激烈角力延伸到境外的悲劇,而非伊斯蘭與西方的文明衝突。

  書中,阿斯蘭也對伊斯蘭國傢能否真正民主化的問題,給齣瞭斬釘截鐵的迴答:非但可行,而且不得不行。他用曆史證據和精采例證說服我們:一個融閤西方啓濛價值與伊斯蘭價值的民主政體,是多數穆斯林正在努力且大有可為的願景。作者不隻樂觀以待,也起而行動,本書就是他的工具,「一份改革的論據」,他在序文裏毫不諱言地說。

  透過本書,相信可以讓生活在後九一一時代,麵對反恐戰爭頻仍、恐怖攻擊頻傳的我們,得到一種清晰而全麵的思維框架,重新理解當前世界的復雜政局與紛擾。

名人推薦

  中山大學社會係副教授趙恩潔x《拜訪革命》作者周軼君 專文推薦

  「相信與不相信的人們都有福瞭,因為這是一本精采可期又深入淺齣的伊斯蘭簡史。 阿斯蘭說故事的功力是一流的。除瞭對於史料的熟悉,他在重構曆史時總是夾敘夾議,其批判總是詼諧,因此這絕對不是一本枯燥乏味的史書。阿斯蘭採取的敘事模式,是他最擅長的將史料考證變成精采故事的模式。畢竟,阿斯蘭另一本暢銷作,就是描寫耶穌的生平。同樣透過曆史考察、宗教研究的觀點,他清楚勾勒齣這位拿撒勒人先知與後世基督教誕生的生動圖像,並深刻地提齣跨宗教的人性關懷等問題。事實上,他的作品, 總是與今日民主、人權、恐伊斯蘭(Islamophobia)與宗教容忍(religious tolerance)等當代議題緊密扣連。值得一提的是, 阿斯蘭本人曾經改信過基督教,但在就讀大學以前又改信迴伊斯蘭。齣生於伊朗德黑蘭,但七歲以後都在美國長大並接受教育的他,有著什葉派傢族的背景,曾經鑽研過耶穌生平,且對伊斯蘭有深刻的研究,同時也是一位不摺不扣的美國公共知識分子。這樣的一個人,其思考的寬度與言談的模式,足以成為在不同生活世界之人的橋梁。」──中山大學社會係副教授趙恩潔

  「局外人對伊斯蘭世界內部的思想、情感連結所知甚少,誤會與對立常常由此而來。正因如此,本書作者雷薩.阿斯蘭如此重要,他是穆斯林群體與西方話語之間不多見的橋梁。無意外,我第一次接觸他的名字是在電視上。年輕有活力,思想鋒利錶達清晰,穆斯林、宗教學者、伊朗裔美國人,經常在電視節目,包括脫口秀中用美式英語解釋伊斯蘭教和熱點事件背後『另一邊』的聲音,儼然網路教主。……唯是這樣的作者,纔能以簡明生動的敘事,鞭闢入裏的分析,釐清伊斯蘭韆年枝蔓,糾纏開閤。阿斯蘭把我之前所獲模模糊糊的印象,看似互不相關的知識點照亮,連結成一條嶄新的道路,通嚮更上一層的理解。」──《拜訪革命》作者周軼君

  「在西方齣生或受教育的穆斯林作傢與知識分子愈來愈多,〔雷薩.阿斯蘭〕便是其中一位。他們基於切身經驗,對伊斯蘭教做齣難得的深入剖析,還能將其轉化成西方讀者看得懂的語言。」──潘卡吉.米什拉(Pankaj Mishra),《紐約書評》(The New York Review of Books)

  「我需要的正是這樣的伊斯蘭史,清晰正確、深具啓發性。」──A.S.拜雅特(A. S. Byatt),英國《衛報》(The Guardian)

  「引人深思……在當前的關鍵時刻,阿斯蘭為伊斯蘭教提齣瞭一套卓越的解說。」──《環球郵報》(The Globe and Mail)

  「有同理心……引人入勝……感性而慷慨。」──《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

  「很好看……以受歡迎的通俗史手法描繪每一個世紀,細節生動,讓讀者感覺彷彿身曆其境……是一份絕佳的概述,也是一份改革的熱烈呼籲。」──《書單雜誌》(Booklist)

  「一本生動而平易近人的伊斯蘭教入門書……讀者會受《伊斯蘭大曆史》吸引,不隻因為書中論述引人深思,也因為這是一部優秀的文學作品……既能挑起情緒,也能喚起情感。」──《柯剋斯書評》(Kirkus Reviews)

  「這是本令人著迷的書。雷薩・阿斯蘭訴說的伊斯蘭故事兼顧瞭信仰與曆史,以細膩而有層次的方式,呈現一個由韆百年曆史與文化塑造齣來的活躍宗教。」──法裏德.劄卡瑞亞(Fareed Zakaria),《自由的未來:國內外的不自由民主》(The Future of Freedom, Illiberal Democracy at Home and Abroad)作者

  「《伊斯蘭大曆史》優美、平易近人,曆史背景貫穿其中,讓我們得以一窺伊斯蘭教早期豐富多采的世界。雷薩・阿斯蘭以高超的筆法為穆罕默德的生平與正統伊斯蘭教的故事帶來一份抒情的詩意,足以媲美羅貝托.卡拉索(Roberto Calasso)的顛峰之作。」──諾亞.費爾德曼(Noah Feldman),《聖戰之後》(After Jihad)、《我們對伊拉剋的虧欠》(What We Owe Iraq)作者

  「雷薩.阿斯蘭生動描述瞭一個關於伊斯蘭信仰、曆史與文化的故事。《伊斯蘭大曆史》是一本動人、有創意、充滿洞見、引人深思的書。它提醒我們,在那些恐怖主義的頭條消息之外,伊斯蘭教也和其他的亞伯拉罕諸教一樣,嚮來是、也依舊是大多數信奉者眼中一條豐富而有活力的精神道路。」 ──約翰.艾斯波西多(John L. Esposito),喬治城大學教授暨穆斯林與基督徒理解中心創始主任、《不聖之戰》(Unholy War)作者

  「對伊斯蘭演化過程的解說引人入勝。所有關心穆斯林世界的分析者與決策者都應該閱讀阿斯蘭的這本書。要把這麼睏難的題材寫得如此精采,著實不容易。」──史蒂芬.庫剋(Steven Cook),美國外交關係協會新世代研究員

  「雷薩.阿斯蘭打破文明衝突的膚淺概念,以深入淺齣的方式探索伊斯蘭教演進過程中那場長達一韆五百年的衝突。《伊斯蘭大曆史》指齣信仰與宗教、伊斯蘭教與伊斯蘭基本教義派等概念之間的差彆,為頭條新聞做齣至關重要的嶄新闡釋,也強烈主張全世界的宗教都有共同的曆史。對於我們這個時代最重要的議題,本書做齣瞭很大的貢獻。」──湯姆.萊斯(Tom Reiss),《東方學者》(The Orientalist)作者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雷薩.阿斯蘭(Reza Aslan)


  伊朗裔美國作傢。齣生於伊朗,從小跟隨傢庭傳統信奉伊斯蘭教。移民美國後,他參加瞭福音青年營,深受上帝吸引,改信基督教。但在鑽研聖經時,他發現其中有許多矛盾與不閤理之處;上大學研讀宗教史之後,對聖經更加質疑。他因此拋棄基督教信仰,重迴伊斯蘭教的懷抱。  

  阿斯蘭目前為加州大學河濱分校創意寫作係及宗教係閤聘助理教授,長期關注宗教史,擁有哈佛大學神學碩士學位、加州大學聖塔芭芭拉分校宗教社會學博士學位以及愛荷華大學美術係碩士學位。

  本書是阿斯蘭在衛城齣版的第二本書,第一本為《革命分子耶穌:重返拿撒勒人耶穌的生平與時代》。

譯者簡介

魏靖儀


  颱大外文係畢業,法國雷恩第二大學考古學碩士。曾長期擔任《國傢地理雜誌》中文版編輯與特約翻譯,現任職齣版社。譯作有《最後的國度》、《書的演化史:六韆年來人類知識載體大變遷》、《希臘神話故事:天神、英雄與怪獸的經典故事》等。
 

圖書目錄

導讀  
伊斯蘭的平權之夢:論雷薩‧阿斯蘭的《伊斯蘭大曆史》──趙恩潔(中山大學社會係副教授)

推薦序  
眾聲喧嘩的伊斯蘭──周軼君(記者、《拜訪革命》作者)

謝誌
序:一神信仰之戰
關鍵事件年錶
地圖

第一章  沙漠中的聖殿:前伊斯蘭時期阿拉伯
第二章  鑰匙的保管者:穆罕默德在麥加
第三章  先知之城:最早的穆斯林
第四章  為主道而戰:聖戰的意義
第五章  正統之人:穆罕默德的後繼者
第六章  這個宗教是一門學問:伊斯蘭神學與律法的發展
第七章  殉道者的足跡:從什葉主義到何梅尼主義
第八章  讓祈禱毯染上紅酒:蘇非派作風
第九章  東方的覺醒:對殖民主義的迴應
第十章  朝麥地那前進:對伊斯蘭民主的追尋
第十一章  歡迎來到伊斯蘭改革時代:伊斯蘭的未來

名詞解釋
注釋
參考書目

 

圖書序言



一神信仰的衝突


  自從二〇〇一年發生九一一事件以來,歐美的專傢學者、政治人物與傳道者都主張世界已經陷入一場「文明衝突」,這個杭廷頓(Samuel Huntington)發明的詞,如今已無所不在。衝突的一方是現代化、開明、民主的西方社會,另一方則是過時、野蠻、專製的中東社會。幾位備受尊敬的學者甚至進一步延伸這類論點,錶示穆斯林世界之所以無法民主,大半必須歸咎於穆斯林文化;他們宣稱穆斯林文化本質上就與啓濛運動的價值觀互不相容,例如自由主義、多元主義、個人主義,以及人權。因此,意識形態如此矛盾的兩大文明以某種災難性的方式互相衝撞,隻是早晚的事。而說到這場無可避免的衝突,最好的例子莫過於所謂的反恐戰爭。

  但這套誤導世人、製造分歧的說辭背後,其實存在著一種較為隱微、害處卻大得多的觀點:與其說是文化戰爭,這更像是一場宗教之戰;我們陷入的並非「文明衝突」,而是「一神信仰的衝突」。

  這種一神信仰衝突的思維,從美國在阿富汗和伊拉剋發動戰爭時那套將宗教兩極化、主張「正義對抗邪惡」的說辭中便聽得齣來,從日漸高張的反穆斯林激情中也看得齣來;這種激情已經成為主流媒體在談論中東時,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從右翼思想擁護者寫的社論裏也讀得齣這種思維;他們堅決認為伊斯蘭教代錶的是一種落後而暴力的宗教與文化,與「西方」價值觀完全不符。

  當然,伊斯蘭世界也不乏反基督徒與反猶太人的宣傳。事實上,有時候似乎就連穆斯林世界最溫和的傳道者與政治人物,都無法抗拒偶爾提齣那套「十字軍與猶太人」的陰謀論,而多數人說到「十字軍與猶太人」時,指的單純就是他們:那沒有麵孔、殖民主義、猶太復國主義、帝國主義的「他者」,有彆於我們。如此看來,一神信仰的衝突絕對不是什麼新現象。其實從伊斯蘭教擴張之初,到十字軍的血腥戰爭與宗教法庭,乃至殖民主義的悲劇後果和以色列/巴勒斯坦的暴力循環,在猶太人、基督徒與穆斯林的關係中成為特徵的敵意、不信任感與通常很激烈的偏狹心態,嚮來是西方史上最曆久不衰的主題之一。

  然而過去幾年來,隨著國際衝突愈來愈常被描述成是末日將至、各方的政治議題中也隱含神學語言,我們已經無法忽略一件事,即推動目前中東戰爭的那套說辭充滿敵意且無知,而它與推動從前那些毀滅性宗教戰爭的說辭之間,有驚人的相似之處。當美南浸信會前任會長文斯(Jerry Vines)稱先知穆罕默德為「一個惡魔附身的戀童者」時,聽起來和中世紀的教廷傳道者簡直像得詭異;對那些傳道者認為穆罕默德就是敵基督(Antichrist),而伊斯蘭教的擴張則是末日之兆。當奧剋拉荷馬州的共和黨參議員殷霍夫(James Inhofe)站在美國國會講颱前,力稱正在發生的中東戰爭並非政治或領土之戰,而是「神的話語是否為真之爭」時,他說的正是十字軍的語言,無論他是不是刻意的。

  你可以說,一神信仰的衝突是一神信仰本身無可避免的結果。多神信仰提齣許多神話來描述人類的處境,但一神信仰通常隻有單一神話;這種信仰不隻排斥其他所有的神,也排斥對神的其他所有解釋。如果神隻有一個,那麼真理可能也隻有一個,這很容易在互不相容的絕對觀點之間導緻血腥衝突。傳教活動雖然因為幫世界各地的窮人提供醫療與教育而值得錶揚,但依然是基於這個信念進行:通往神的道路隻有一條,其他道路皆導嚮罪惡與毀滅。

  在前往馬拉喀什的路上,我得知麥康和珍妮佛參與瞭一項成長迅速的運動,成員都是愈來愈關注穆斯林世界的基督教傳教士。基督教的福音傳道活動在穆斯林國傢經常受到激烈指責──大部分要歸因於殖民活動留下的殘存記憶,因為殖民時期歐洲人災難性的「文明任務」與強烈反伊斯蘭的「基督教化任務」密不可分──所以部分福音傳道機構現在會教導其傳教士在穆斯林世界「臥底」,採用穆斯林身分、穿穆斯林服裝(包括麵紗),甚至以穆斯林的身分齋戒禱告。與此同時,美國政府也鼓勵許多基督教援助組織在兩場戰爭過後積極參與重建伊拉剋與阿富汗的基礎建設,這讓那些意圖把占領兩國之舉描繪成另一場基督徒對抗穆斯林聖戰的人更能藉題發揮。除此之外,許多穆斯林世界的人都認為美國和以色列勾結,全麵妨礙穆斯林的利益,而且特彆針對巴勒斯坦人的權利,所以穆斯林對西方的怨恨與猜忌會有增無減,而且導緻災難性後果,是可以理解的。

  在宗教教義如此輕易就與政治意識形態交纏在一起的情況下,我們要如何剋服這種在現代世界已經根深蒂固的「一神信仰衝突」思維?教育和包容顯然不可或缺,但最迫切的倒不是更正確地認識鄰人的信仰,而是要對宗教本身有更宏觀、更完整的瞭解。

  我們必須理解,宗教不是信仰。宗教是信仰的故事。宗教是一套由符號與隱喻(解讀儀式與神話)組成的製度化係統,為一個信仰群體提供一種共通語言,讓大傢可以互相分享自己偶然遭遇的聖神降臨感受。宗教關乎的不是真史,而是聖史。聖史不會像河流一樣隨著時間流動,反而像是一棵神聖的樹,樹根深深紮在洪荒之初,枝椏則穿插在真史之中,不怎麼在乎時空的界綫。事實上,宗教正是在聖史與真史互相碰撞的時刻誕生的。當神祕、難以言喻、無法歸類的信仰被扭麯的宗教枝椏糾纏,一神信仰的衝突就會爆發。

  ***

  於是,這本書就是伊斯蘭教的故事。這個故事深深烙印在第一代穆斯林的記憶中,並由最早為先知穆罕默德作傳的伊本─伊斯哈格(Ibn Ishaq,七六八年歿)、伊本─希夏姆(Ibn Hisham,八三三年歿)、巴拉祖裏(al-Baladhuri,八九二年歿)與塔巴裏(al-Tabari,九二二年歿)記載下來。這個故事的核心是《榮耀古蘭經》(The Glorious Quran)──穆罕默德前後共約二十三年間在麥加和麥地那獲得的天啓。雖然《古蘭經》基於某些後來纔明朗的原因,對穆罕默德的生平著墨不多(確切地說,書中鮮少提及穆罕默德),但它的彌足珍貴在於呈現齣穆斯林信仰誕生初期的意識形態;「初期」指的是信仰尚未成為宗教、宗教尚未成為製度的時候。

  但我們絕對不能忘記,《古蘭經》與先知傳統固然不可或缺,而且極具曆史價值,它們終究是以神話為本。令人遺憾的是,神話這個詞原本隻有超自然故事的意思,現在卻成瞭虛假的同義詞,但神話其實總歸是真實的。神話本質上同時具有閤理性與可信度。不論神話傳遞的真理為何,都與史實關係不大。摩西有沒有真的分開紅海,耶穌有沒有真的讓拉撒路死而復活,真主的話語是不是真的由穆罕默德的嘴巴說齣來,都是無關緊要的問題。關於一個宗教與其神話,唯一有意義的問題是:「這些故事的含意為何?」

  事實是,世界所有偉大宗教的福音傳播都與記錄下他們對曆史事件的客觀觀察這件事無關。他們根本不會去記錄任何觀察!反之,他們是在解讀那些事件,好讓自己群體的神話與儀式産生架構與意義,為世代子孫提供一份共有的認同、一個共同的願景、一個共同的故事。畢竟就本質而言,宗教就是詮釋;同樣就本質而言,所有的詮釋都有所本。然而,有些詮釋卻比較閤理。正如猶太人哲學傢與神祕主義者麥濛尼德(Moses Maimonides)許久以前所指齣,決定事物是否可能為真的,是推理而不是想像。

  學者為某個宗教傳統做齣閤理的闡釋時,都是將那個宗教的神話與他們針對這些神話齣現時所知的精神及政治背景結閤在一起。憑藉著《古蘭經》與先知傳統,再加上我們就穆罕默德誕生時及其訊息成型時的文化背景所知,我們就能更閤理地重現伊斯蘭教的起源與演進。要做到這一點很睏難,但有件事讓它變得稍微容易瞭些:套用赫南(Ernest Renan)的話,穆罕默德似乎「活在曆史的矚目之下」,是個去世時已取得極高成就的先知(這點令他的基督教與猶太教抨擊者始終無法釋懷)。

  伊斯蘭教於公元六至七世紀在阿拉伯興起,對此我們一旦有瞭一套閤理的詮釋,就可以追溯穆罕默德關於道德責任與社會平等主義的革新訊息,是如何逐漸被他的後繼者重新詮釋成各種互相競爭的意識形態,講求嚴格的律法與不可動搖的正統。這樣的結果導緻穆斯林群體四分五裂,也加深瞭主流(遜尼派)伊斯蘭教與另外兩大支派(什葉派和蘇菲派)之間的鴻溝。盡管擁有共同的聖史,每個派彆卻各自努力發展自己對經文的解釋、對神學與律法的見解,以及自己的信仰群體。對於十八、十九世紀時遭到殖民的經驗,每個派彆的反應也不同。其實,那場經驗迫使瞭整個穆斯林群體重新思考信仰在現代社會中的角色。有些穆斯林積極發展西方世俗民主概念的伊斯蘭版本,想促成一場他們自己的伊斯蘭啓濛運動,有些則鼓吹與西方文化理念切割,好讓社會完全「伊斯蘭化」。到瞭二十世紀,殖民政策結束、伊斯蘭國傢誕生後,穆斯林世界對於組織一個真正伊斯蘭民主政體的可能性爭議不斷,兩派人馬也在這樣的背景下精進瞭他們的論點。但我們會發現,在這場伊斯蘭與民主之爭的中心,存在著一場更值得注意的內部角力,爭的是誰纔有權定義這場已經在大半個穆斯林世界發生的伊斯蘭宗教改革。

  基督教改革的過程很可怕,但盡管它經常被人描繪成新教的革新與天主教的強硬之間發生的衝撞,實際上卻不是那樣。其實基督教改革爭的是這個信仰的未來──這場暴力又血腥的鬥爭讓歐洲陷於破壞與戰亂中超過一個世紀。

  目前為止,伊斯蘭改革也沒有什麼不同。對大半個西方世界而言,二〇〇一年九月十一日象徵瞭伊斯蘭與西方之間一場全球性角力的開端──是文明衝突的終極錶現。然而從伊斯蘭的角度來看,紐約和華盛頓的攻擊事件隻是一場正在進行的戰爭當中的一部分;交戰雙方都是穆斯林,一方力圖在其宗教價值觀與現代世界的現實麵之間達成調解,另一方則在麵對現代主義與改革時,選擇迴歸其信仰的「基本教義」──有時還會採取狂熱的手段。

  本書不隻是對伊斯蘭教的起源與演進做批判性的重新檢視,也不隻是描述當前穆斯林為瞭幫這個偉大但受到誤解的信仰界定未來方嚮而産生的對抗。本書最重要的地方在於它是一套改革的論據。有些人會稱之為叛教,但我不在意。沒有人能替神發言──連先知也不行(先知說的是關於神的事)。有些人會稱之為護教,但這也沒什麼不好。護教就是捍衛,而捍衛自己的信仰就是信徒最崇高的使命,尤其是捍衛它免受無知與仇恨所害,進而協助塑造這個信仰的故事。以伊斯蘭教而言,這個故事始於十四個世紀之前的公元六世紀末,地點是聖城麥加,也就是穆罕默德・伊本─阿布杜拉・伊本─阿布杜─穆塔利蔔(Muhammad ibn Abdallah ibn Abd al-Muttalib)──先知暨真主的使者──誕生的地方。願神賜福於他。
 

圖書試讀

用戶評價

评分

在我看來,一本優秀的史書,能夠超越單純的史實陳述,觸及人類精神深處的脈搏。這本《伊斯蘭大曆史:穆斯林的信仰故事與改革之書》恰恰做到瞭這一點。作者並沒有選擇枯燥的年代學梳理,而是以“穆斯林的信仰故事”為綫索,將伊斯蘭文明的起源、發展和演變娓娓道來。我被這種敘事方式深深吸引,它讓我看到瞭信仰如何不僅僅是一種宗教儀式,更是一種深刻影響個體生命、社會形態乃至文明走嚮的精神力量。書中對信仰的描繪,充滿瞭細膩的情感和深刻的洞見,讓我能夠理解為什麼信仰在穆斯林群體中擁有如此強大的凝聚力和生命力。同時,作者對“改革”的探討,也讓我看到瞭伊斯蘭文明的動態性和適應性。曆史的車輪滾滾嚮前,挑戰與機遇並存。通過對曆次改革的深入分析,我能感受到伊斯蘭文明在不同曆史時期,為瞭應對外部壓力和內部矛盾所進行的艱難而深刻的自我調整。這本書的文字流暢而富有感染力,它不僅是知識的傳遞,更是一次精神的對話,一次對人類文明偉大篇章的深度解讀。

评分

我一直認為,要理解一個民族或一個文明,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去瞭解他們的信仰和他們如何麵對挑戰。這本《伊斯蘭大曆史:穆斯林的信仰故事與改革之書》恰好滿足瞭我這一需求。作者以“穆斯林的信仰故事”為切入點,這讓我感覺非常親切和具有代入感。他沒有將信仰描繪成高高在上的教條,而是深入到信仰如何滲透到穆斯林生活的方方麵麵,如何成為他們應對生活、構建社會的精神支柱。這種敘事方式,讓我在閱讀過程中,仿佛能夠感受到那種信仰的力量和魅力。更令我驚喜的是,書中對“改革”的探討。我一直認為,任何一個偉大的文明都必然伴隨著自我革新和調整。作者通過對伊斯蘭文明在曆史長河中經曆的各種改革的深入剖析,展現瞭這個文明強大的生命力和適應性。他並沒有迴避改革中的陣痛和爭議,而是以一種客觀的態度,引導讀者去思考改革的動因、過程和影響。這本書的敘事流暢而引人入勝,它不僅僅是曆史知識的堆砌,更是一次深刻的思想啓迪,讓我對伊斯蘭文明有瞭全新的認識。

评分

當我第一次注意到這本書時,它吸引我的不僅僅是書名,更是一種隱約透露齣的厚重感。我一直認為,要理解當今世界,瞭解伊斯蘭文明的過去是不可或缺的一環。這本書從“穆斯林的信仰故事”入手,我以為會是一本偏嚮宗教哲學的著作,但事實證明,它遠不止於此。作者將信仰置於曆史的宏大背景下,展現瞭信仰如何成為塑造伊斯蘭文明基石的同時,也如何成為其發展變化的動力。我尤其對書中關於改革的論述印象深刻。曆史的車輪滾滾嚮前,任何文明都無法一成不變。伊斯蘭文明在漫長的歲月中,也經曆過無數次的思考、調整和革新。作者通過細膩的筆觸,展現瞭這些改革的復雜性和多麵性,既有輝煌的成就,也伴隨著陣痛和爭議。他並沒有簡單地評判是非,而是引導讀者去理解改革背後的深層動因和曆史必然性。這本書的結構和敘事方式也非常吸引人,它似乎有意避開瞭枯燥的年代記述,而是通過一係列引人入勝的故事和人物,將讀者帶入到曆史的現場。讀這本書,我感受到瞭一種知識的愉悅,更是一種思想的啓發。它讓我對伊斯蘭文明有瞭更全麵、更深入的認識,也讓我對人類文明的演進規律有瞭更深刻的體悟。

评分

在我看來,一本好的曆史書,最重要的就是要能夠“活化”曆史,讓那些沉睡在文字裏的過去重新煥發生機。而這本《伊斯蘭大曆史:穆斯林的信仰故事與改革之書》無疑做到瞭這一點。作者的敘事方式非常獨特,他並沒有按照嚴格的時間順序機械地堆砌史實,而是將不同時期的事件巧妙地交織在一起,通過聚焦於一些關鍵的人物、事件和思想,勾勒齣伊斯蘭文明發展的脈絡。我特彆喜歡作者在講述信仰故事時,那種深入人心的筆法。他不是簡單地復述宗教經典,而是試圖去展現信仰在普通穆斯林生活中的真實體現,他們如何從信仰中獲得力量、慰藉和指導,又如何在信仰的驅動下創造齣燦爛的文明。書中對改革的分析也極其深刻,它不僅僅是關於政治或社會層麵的改革,更觸及瞭思想、文化乃至於信仰本身的自我審視和演變。我一直對人類文明如何應對內部矛盾和外部挑戰,並實現自我超越感到好奇,而這本書則提供瞭一個絕佳的視角來觀察伊斯蘭文明的這一過程。作者在行文中展現瞭深厚的學養,但同時又保持瞭易讀性和趣味性,即使對於非專業讀者來說,也不會感到晦澀難懂。讀這本書,我感覺就像是在和一位博學而富有智慧的長者對話,他娓娓道來,引領我穿越韆年,去感受伊斯蘭文明的博大精深,去理解穆斯林群體在曆史長河中的獨特軌跡。

评分

這本書的吸引力,首先體現在其宏大的敘事格局和深刻的哲學思考上。作者並沒有拘泥於具體的曆史事件,而是從“穆斯林的信仰故事”這一更根本的層麵切入,展現瞭信仰作為伊斯蘭文明核心的驅動力。我喜歡作者將信仰與曆史事件、人物命運緊密結閤的敘事方式,這使得那些遙遠的年代變得鮮活而富有生命力。他深入探討瞭信仰如何塑造瞭穆斯林的價值觀、世界觀,以及他們如何以此為基礎構建社會、發展文明。而書中對“改革”的論述,更是讓我看到瞭一個文明的動態發展和自我超越。我一直認為,曆史的進程並非一帆風順,總會有挑戰和變革。作者通過對曆次改革的深入分析,展現瞭伊斯蘭文明在麵對內外壓力時所錶現齣的智慧和韌性。他並沒有簡單地將改革視為進步或倒退,而是引導讀者去理解改革背後的復雜動因和深遠影響。這本書的語言風格既有學者的嚴謹,又不失敘事的吸引力,讀起來讓人受益匪淺,也引發瞭對文明發展規律的深刻思考。

评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就很有吸引力,一種古老而莊嚴的質感撲麵而來,仿佛捧著的是一本穿越時空的史書。我在書店裏隻是隨意翻瞭幾頁,就被其宏大的敘事和深刻的洞見所吸引。雖然我對伊斯蘭曆史的瞭解僅限於一些零碎的知識點,但這本書用一種非常引人入勝的方式,將那些遙遠的年代和復雜的事件串聯起來,讓我感受到瞭一種前所未有的清晰和連貫。作者在講述穆斯林的信仰故事時,並沒有停留於枯燥的教義解釋,而是深入到信仰如何塑造瞭他們的生活、文化、社會和政治。我尤其欣賞作者在處理那些曆史事件時的客觀性,他並沒有迴避那些爭議或復雜的議題,而是以一種審慎的態度去呈現,讓讀者能夠自己去思考和判斷。書中對於改革的探討更是讓我眼前一亮,我一直認為,任何一個偉大的文明都需要不斷地自我革新來適應時代的變化,而伊斯蘭文明在這方麵所經曆的麯摺和探索,通過這本書得以生動展現。作者的筆觸細膩且富有感染力,讀著讀著,我仿佛能看到那個遙遠的麥加城,感受到先知穆罕默德的智慧和勇氣,也能體會到曆代穆斯林在信仰的指引下所經曆的輝煌與挑戰。我迫不及待地想要深入閱讀這本書,去探索伊斯蘭文明波瀾壯闊的曆史畫捲,去理解那些深邃的信仰是如何代代相傳,又如何在曆史的長河中不斷演進的。這本書不僅是一部曆史著作,更是一次心靈的對話,一次對人類文明偉大篇章的深度探索。

评分

我對這本書的第一印象是它宏大的視野和深刻的洞察力。作為一本關於伊斯蘭曆史的書籍,它並沒有局限於簡單的事件羅列,而是試圖去探究伊斯蘭文明發展的深層邏輯。作者以“穆斯林的信仰故事”作為切入點,將信仰視為理解伊斯蘭文明的關鍵,這讓我覺得非常新穎和有啓發性。信仰如何塑造瞭他們的生活方式、價值觀念、社會結構乃至政治製度,這些在書中都有詳盡的闡述。我尤其欣賞作者在處理“改革”這一主題時所展現齣的 nuanced understanding。他認識到改革並非一蹴而就,而是充滿瞭復雜性和多麵性,涉及文化、思想、政治等多個層麵。通過對不同時期改革的深入分析,我能看到伊斯蘭文明在麵對挑戰時所展現齣的生命力和自我更新的能力。這本書的敘事方式也非常吸引人,它將曆史事件與人物命運緊密結閤,讓曆史仿佛就在眼前展開。讀這本書,我感覺不僅僅是在學習曆史知識,更是在進行一次跨越時空的文化交流,去理解一個偉大文明的崛起、發展與演變。我期待著這本書能帶我深入伊斯蘭世界的腹地,去探尋其精神的源泉和曆史的軌跡。

评分

一直以來,我對伊斯蘭世界都充滿瞭好奇,但相關的書籍往往要麼過於偏重宗教教義,要麼過於聚焦於近現代的政治衝突。直到我看到這本《伊斯蘭大曆史:穆斯林的信仰故事與改革之書》,我纔找到瞭一本能夠真正讓我感到滿足的著作。作者的開篇就抓住瞭我的注意力,他以一種極其生動的方式,勾勒齣瞭伊斯蘭信仰誕生的背景,以及它如何在短短的時間內傳播開來,並深刻地影響瞭人類曆史的進程。我喜歡這本書的敘事角度,它不僅僅是講述曆史事件,更重要的是挖掘事件背後的“人”,也就是穆斯林的信仰是如何影響他們的行為、思想和決策的。這種“信仰故事”的敘述方式,讓冰冷的曆史變得有血有肉,充滿瞭人性的溫度。而書中對“改革”的探討,更是讓我看到瞭伊斯蘭文明強大的生命力和適應力。曆史的發展並非坦途,總會有挑戰和危機。作者通過對曆次改革的深入剖析,展現瞭伊斯蘭文明如何在不同的曆史時期,麵對各種內外壓力,進行自我調整和更新,以保持其活力和影響力。這本書的語言風格也非常齣色,既有學術的嚴謹,又不失文學的韻味,讀起來流暢而引人入勝。我迫不及待地想讀完這本書,去更深入地瞭解這個既古老又充滿活力的文明。

评分

這本書的封麵就散發著一種沉靜而悠遠的氣息,仿佛蘊藏著無盡的故事。我一直認為,要理解當今世界,瞭解伊斯蘭文明的深厚根基是至關重要的。而這本《伊斯蘭大曆史:穆斯林的信仰故事與改革之書》,無疑提供瞭一個絕佳的視角。作者並沒有僅僅停留在曆史事件的記錄,而是著重於“穆斯林的信仰故事”的敘述,這使得整本書充滿瞭人性的溫度和精神的深度。我喜歡作者筆下對信仰的描繪,它不僅僅是一種抽象的教義,更是貫穿於穆斯林日常生活、情感和思想的血脈。通過對信仰的深入探討,我能更好地理解伊斯蘭文明的內在驅動力,以及它如何塑造瞭無數個體和社群的命運。而書中對“改革”的闡述,更是讓我看到瞭一個文明的韌性和智慧。曆史並非一成不變,任何一個偉大的文明都需要不斷地自我反思和調整,纔能在時代的洪流中保持其生命力。作者對改革的分析,展現瞭伊斯蘭文明在麵對挑戰時所進行的深刻變革,以及這些變革所帶來的復雜影響。我非常期待通過這本書,能夠更全麵、更深入地理解伊斯蘭文明的演進過程,感受其獨特的魅力。

评分

讀完這本書的序言,我就知道這絕對是一本不同尋常的關於伊斯蘭曆史的書籍。作者沒有選擇直接進入復雜的政治或軍事史,而是從“穆斯林的信仰故事”入手,這讓我眼前一亮。我一直認為,要理解一個文明,首先要理解其精神內核,而信仰無疑是伊斯蘭文明的核心。這本書試圖展現信仰是如何塑造瞭穆斯林的生活方式、道德觀念、社會結構,乃至其與世界的互動方式。這種敘事角度,使得曆史不再是冷冰冰的事件,而是充滿瞭生動的人物和真實的情感。我尤其欣賞作者在處理“改革”這一主題時所展現齣的審慎和深度。改革往往是曆史發展的必然,但也充滿瞭復雜性和爭議。作者通過對不同時期改革的細緻分析,讓我看到瞭伊斯蘭文明在演進過程中所經曆的挑戰、探索和自我超越。他並沒有簡單地褒貶,而是引導讀者去理解改革背後的曆史邏輯和復雜性。這本書的語言風格也極具吸引力,既有學術的嚴謹,又不失文學的優雅,讀起來讓人沉浸其中。我迫不及待地想繼續深入,去探索伊斯蘭文明的豐富內涵。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