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斯兰大历史:穆斯林的信仰故事与改革之书

伊斯兰大历史:穆斯林的信仰故事与改革之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Reza Aslan
图书标签:
  • 伊斯兰历史
  • 穆斯林
  • 信仰
  • 宗教
  • 文化
  • 中东
  • 历史
  • 改革
  • 伊斯兰教
  • 阿拉伯世界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后九一一时代,最受赞誉、最具代表性、也最好看的一本伊斯兰通史。

  二○○一年九一一事件过后,伊斯兰世界开始受到极大关注,但眼光中多半带着恐惧。身为穆斯林与宗教学者的伊朗裔美国作家阿斯兰,即是在这样的气氛下完成了这部文字浅白、夹叙夹议的通史力作──从伊斯兰教的起源、分裂、演进,一路谈到殖民与后殖民时期伊斯兰世界的境况,当然还有穆斯林激进组织崛起之背景──希望能够消除日渐弥漫的「伊斯兰恐惧症」。毕竟,要消除恐惧,最好的办法就是了解。

  然而,作者的企图不仅止于此。他想要破除的还包括笼罩世界已久的「文明冲突论」。文明冲突论是由美国当代着名政治学者杭廷顿,在冷战刚结束的九○年代提出,他大致的看法是:冷战之后,引发世界冲突的不再是意识形态,而是组成世界的各大文明,因为每个文明自有其无法改变的本质,冲突势所难免,并明确指出伊斯兰文明将强力挑战西方文明。九一一事件的发生,似乎印证了杭亭顿的预言,文明冲突论更加深植人心。

  挑战这种把伊斯兰「他者化」的对立式思维,是本书的一大主轴。作者企图阐明,伊斯兰教跟世界上其他宗教一样,发展过程中都持续受到文化、历史、政治、社会等因素的影响,并试图回应与调整,并没有所谓无法改变的本质这回事。他认为,今日伊斯兰世界的混乱、暴力,是因为那里正在经历一场属于伊斯兰教自身的「宗教改革」,就跟十六、十七世纪的基督教一样;九一一则是穆斯林群体内部激烈角力延伸到境外的悲剧,而非伊斯兰与西方的文明冲突。

  书中,阿斯兰也对伊斯兰国家能否真正民主化的问题,给出了斩钉截铁的回答:非但可行,而且不得不行。他用历史证据和精采例证说服我们:一个融合西方启蒙价值与伊斯兰价值的民主政体,是多数穆斯林正在努力且大有可为的愿景。作者不只乐观以待,也起而行动,本书就是他的工具,「一份改革的论据」,他在序文里毫不讳言地说。

  透过本书,相信可以让生活在后九一一时代,面对反恐战争频仍、恐怖攻击频传的我们,得到一种清晰而全面的思维框架,重新理解当前世界的复杂政局与纷扰。

名人推荐

  中山大学社会系副教授赵恩洁x《拜访革命》作者周轶君 专文推荐

  「相信与不相信的人们都有福了,因为这是一本精采可期又深入浅出的伊斯兰简史。 阿斯兰说故事的功力是一流的。除了对于史料的熟悉,他在重构历史时总是夹叙夹议,其批判总是诙谐,因此这绝对不是一本枯燥乏味的史书。阿斯兰採取的叙事模式,是他最擅长的将史料考证变成精采故事的模式。毕竟,阿斯兰另一本畅销作,就是描写耶稣的生平。同样透过历史考察、宗教研究的观点,他清楚勾勒出这位拿撒勒人先知与后世基督教诞生的生动图像,并深刻地提出跨宗教的人性关怀等问题。事实上,他的作品, 总是与今日民主、人权、恐伊斯兰(Islamophobia)与宗教容忍(religious tolerance)等当代议题紧密扣连。值得一提的是, 阿斯兰本人曾经改信过基督教,但在就读大学以前又改信回伊斯兰。出生于伊朗德黑兰,但七岁以后都在美国长大并接受教育的他,有着什叶派家族的背景,曾经钻研过耶稣生平,且对伊斯兰有深刻的研究,同时也是一位不折不扣的美国公共知识分子。这样的一个人,其思考的宽度与言谈的模式,足以成为在不同生活世界之人的桥梁。」──中山大学社会系副教授赵恩洁

  「局外人对伊斯兰世界内部的思想、情感连结所知甚少,误会与对立常常由此而来。正因如此,本书作者雷萨.阿斯兰如此重要,他是穆斯林群体与西方话语之间不多见的桥梁。无意外,我第一次接触他的名字是在电视上。年轻有活力,思想锋利表达清晰,穆斯林、宗教学者、伊朗裔美国人,经常在电视节目,包括脱口秀中用美式英语解释伊斯兰教和热点事件背后『另一边』的声音,俨然网路教主。……唯是这样的作者,才能以简明生动的叙事,鞭辟入里的分析,釐清伊斯兰千年枝蔓,纠缠开合。阿斯兰把我之前所获模模煳煳的印象,看似互不相关的知识点照亮,连结成一条崭新的道路,通向更上一层的理解。」──《拜访革命》作者周轶君

  「在西方出生或受教育的穆斯林作家与知识分子愈来愈多,〔雷萨.阿斯兰〕便是其中一位。他们基于切身经验,对伊斯兰教做出难得的深入剖析,还能将其转化成西方读者看得懂的语言。」──潘卡吉.米什拉(Pankaj Mishra),《纽约书评》(The New York Review of Books)

  「我需要的正是这样的伊斯兰史,清晰正确、深具启发性。」──A.S.拜雅特(A. S. Byatt),英国《卫报》(The Guardian)

  「引人深思……在当前的关键时刻,阿斯兰为伊斯兰教提出了一套卓越的解说。」──《环球邮报》(The Globe and Mail)

  「有同理心……引人入胜……感性而慷慨。」──《金融时报》(Financial Times)

  「很好看……以受欢迎的通俗史手法描绘每一个世纪,细节生动,让读者感觉彷彿身历其境……是一份绝佳的概述,也是一份改革的热烈唿吁。」──《书单杂志》(Booklist)

  「一本生动而平易近人的伊斯兰教入门书……读者会受《伊斯兰大历史》吸引,不只因为书中论述引人深思,也因为这是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既能挑起情绪,也能唤起情感。」──《柯克斯书评》(Kirkus Reviews)

  「这是本令人着迷的书。雷萨・阿斯兰诉说的伊斯兰故事兼顾了信仰与历史,以细腻而有层次的方式,呈现一个由千百年历史与文化塑造出来的活跃宗教。」──法里德.札卡瑞亚(Fareed Zakaria),《自由的未来:国内外的不自由民主》(The Future of Freedom, Illiberal Democracy at Home and Abroad)作者

  「《伊斯兰大历史》优美、平易近人,历史背景贯穿其中,让我们得以一窥伊斯兰教早期丰富多采的世界。雷萨・阿斯兰以高超的笔法为穆罕默德的生平与正统伊斯兰教的故事带来一份抒情的诗意,足以媲美罗贝托.卡拉索(Roberto Calasso)的颠峰之作。」──诺亚.费尔德曼(Noah Feldman),《圣战之后》(After Jihad)、《我们对伊拉克的亏欠》(What We Owe Iraq)作者

  「雷萨.阿斯兰生动描述了一个关于伊斯兰信仰、历史与文化的故事。《伊斯兰大历史》是一本动人、有创意、充满洞见、引人深思的书。它提醒我们,在那些恐怖主义的头条消息之外,伊斯兰教也和其他的亚伯拉罕诸教一样,向来是、也依旧是大多数信奉者眼中一条丰富而有活力的精神道路。」 ──约翰.艾斯波西多(John L. Esposito),乔治城大学教授暨穆斯林与基督徒理解中心创始主任、《不圣之战》(Unholy War)作者

  「对伊斯兰演化过程的解说引人入胜。所有关心穆斯林世界的分析者与决策者都应该阅读阿斯兰的这本书。要把这么困难的题材写得如此精采,着实不容易。」──史蒂芬.库克(Steven Cook),美国外交关系协会新世代研究员

  「雷萨.阿斯兰打破文明冲突的肤浅概念,以深入浅出的方式探索伊斯兰教演进过程中那场长达一千五百年的冲突。《伊斯兰大历史》指出信仰与宗教、伊斯兰教与伊斯兰基本教义派等概念之间的差别,为头条新闻做出至关重要的崭新阐释,也强烈主张全世界的宗教都有共同的历史。对于我们这个时代最重要的议题,本书做出了很大的贡献。」──汤姆.莱斯(Tom Reiss),《东方学者》(The Orientalist)作者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雷萨.阿斯兰(Reza Aslan)


  伊朗裔美国作家。出生于伊朗,从小跟随家庭传统信奉伊斯兰教。移民美国后,他参加了福音青年营,深受上帝吸引,改信基督教。但在钻研圣经时,他发现其中有许多矛盾与不合理之处;上大学研读宗教史之后,对圣经更加质疑。他因此抛弃基督教信仰,重回伊斯兰教的怀抱。  

  阿斯兰目前为加州大学河滨分校创意写作系及宗教系合聘助理教授,长期关注宗教史,拥有哈佛大学神学硕士学位、加州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宗教社会学博士学位以及爱荷华大学美术系硕士学位。

  本书是阿斯兰在卫城出版的第二本书,第一本为《革命分子耶稣:重返拿撒勒人耶稣的生平与时代》。

译者简介

魏靖仪


  台大外文系毕业,法国雷恩第二大学考古学硕士。曾长期担任《国家地理杂志》中文版编辑与特约翻译,现任职出版社。译作有《最后的国度》、《书的演化史:六千年来人类知识载体大变迁》、《希腊神话故事:天神、英雄与怪兽的经典故事》等。
 

图书目录

导读  
伊斯兰的平权之梦:论雷萨‧阿斯兰的《伊斯兰大历史》──赵恩洁(中山大学社会系副教授)

推荐序  
众声喧哗的伊斯兰──周轶君(记者、《拜访革命》作者)

谢志
序:一神信仰之战
关键事件年表
地图

第一章  沙漠中的圣殿:前伊斯兰时期阿拉伯
第二章  钥匙的保管者:穆罕默德在麦加
第三章  先知之城:最早的穆斯林
第四章  为主道而战:圣战的意义
第五章  正统之人:穆罕默德的后继者
第六章  这个宗教是一门学问:伊斯兰神学与律法的发展
第七章  殉道者的足迹:从什叶主义到何梅尼主义
第八章  让祈祷毯染上红酒:苏非派作风
第九章  东方的觉醒:对殖民主义的回应
第十章  朝麦地那前进:对伊斯兰民主的追寻
第十一章  欢迎来到伊斯兰改革时代:伊斯兰的未来

名词解释
注释
参考书目

 

图书序言



一神信仰的冲突


  自从二〇〇一年发生九一一事件以来,欧美的专家学者、政治人物与传道者都主张世界已经陷入一场「文明冲突」,这个杭廷顿(Samuel Huntington)发明的词,如今已无所不在。冲突的一方是现代化、开明、民主的西方社会,另一方则是过时、野蛮、专制的中东社会。几位备受尊敬的学者甚至进一步延伸这类论点,表示穆斯林世界之所以无法民主,大半必须归咎于穆斯林文化;他们宣称穆斯林文化本质上就与启蒙运动的价值观互不相容,例如自由主义、多元主义、个人主义,以及人权。因此,意识形态如此矛盾的两大文明以某种灾难性的方式互相冲撞,只是早晚的事。而说到这场无可避免的冲突,最好的例子莫过于所谓的反恐战争。

  但这套误导世人、制造分歧的说辞背后,其实存在着一种较为隐微、害处却大得多的观点:与其说是文化战争,这更像是一场宗教之战;我们陷入的并非「文明冲突」,而是「一神信仰的冲突」。

  这种一神信仰冲突的思维,从美国在阿富汗和伊拉克发动战争时那套将宗教两极化、主张「正义对抗邪恶」的说辞中便听得出来,从日渐高张的反穆斯林激情中也看得出来;这种激情已经成为主流媒体在谈论中东时,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从右翼思想拥护者写的社论里也读得出这种思维;他们坚决认为伊斯兰教代表的是一种落后而暴力的宗教与文化,与「西方」价值观完全不符。

  当然,伊斯兰世界也不乏反基督徒与反犹太人的宣传。事实上,有时候似乎就连穆斯林世界最温和的传道者与政治人物,都无法抗拒偶尔提出那套「十字军与犹太人」的阴谋论,而多数人说到「十字军与犹太人」时,指的单纯就是他们:那没有面孔、殖民主义、犹太复国主义、帝国主义的「他者」,有别于我们。如此看来,一神信仰的冲突绝对不是什么新现象。其实从伊斯兰教扩张之初,到十字军的血腥战争与宗教法庭,乃至殖民主义的悲剧后果和以色列/巴勒斯坦的暴力循环,在犹太人、基督徒与穆斯林的关系中成为特征的敌意、不信任感与通常很激烈的偏狭心态,向来是西方史上最历久不衰的主题之一。

  然而过去几年来,随着国际冲突愈来愈常被描述成是末日将至、各方的政治议题中也隐含神学语言,我们已经无法忽略一件事,即推动目前中东战争的那套说辞充满敌意且无知,而它与推动从前那些毁灭性宗教战争的说辞之间,有惊人的相似之处。当美南浸信会前任会长文斯(Jerry Vines)称先知穆罕默德为「一个恶魔附身的恋童者」时,听起来和中世纪的教廷传道者简直像得诡异;对那些传道者认为穆罕默德就是敌基督(Antichrist),而伊斯兰教的扩张则是末日之兆。当奥克拉荷马州的共和党参议员殷霍夫(James Inhofe)站在美国国会讲台前,力称正在发生的中东战争并非政治或领土之战,而是「神的话语是否为真之争」时,他说的正是十字军的语言,无论他是不是刻意的。

  你可以说,一神信仰的冲突是一神信仰本身无可避免的结果。多神信仰提出许多神话来描述人类的处境,但一神信仰通常只有单一神话;这种信仰不只排斥其他所有的神,也排斥对神的其他所有解释。如果神只有一个,那么真理可能也只有一个,这很容易在互不相容的绝对观点之间导致血腥冲突。传教活动虽然因为帮世界各地的穷人提供医疗与教育而值得表扬,但依然是基于这个信念进行:通往神的道路只有一条,其他道路皆导向罪恶与毁灭。

  在前往马拉喀什的路上,我得知麦康和珍妮佛参与了一项成长迅速的运动,成员都是愈来愈关注穆斯林世界的基督教传教士。基督教的福音传道活动在穆斯林国家经常受到激烈指责──大部分要归因于殖民活动留下的残存记忆,因为殖民时期欧洲人灾难性的「文明任务」与强烈反伊斯兰的「基督教化任务」密不可分──所以部分福音传道机构现在会教导其传教士在穆斯林世界「卧底」,採用穆斯林身分、穿穆斯林服装(包括面纱),甚至以穆斯林的身分斋戒祷告。与此同时,美国政府也鼓励许多基督教援助组织在两场战争过后积极参与重建伊拉克与阿富汗的基础建设,这让那些意图把占领两国之举描绘成另一场基督徒对抗穆斯林圣战的人更能借题发挥。除此之外,许多穆斯林世界的人都认为美国和以色列勾结,全面妨碍穆斯林的利益,而且特别针对巴勒斯坦人的权利,所以穆斯林对西方的怨恨与猜忌会有增无减,而且导致灾难性后果,是可以理解的。

  在宗教教义如此轻易就与政治意识形态交缠在一起的情况下,我们要如何克服这种在现代世界已经根深蒂固的「一神信仰冲突」思维?教育和包容显然不可或缺,但最迫切的倒不是更正确地认识邻人的信仰,而是要对宗教本身有更宏观、更完整的了解。

  我们必须理解,宗教不是信仰。宗教是信仰的故事。宗教是一套由符号与隐喻(解读仪式与神话)组成的制度化系统,为一个信仰群体提供一种共通语言,让大家可以互相分享自己偶然遭遇的圣神降临感受。宗教关乎的不是真史,而是圣史。圣史不会像河流一样随着时间流动,反而像是一棵神圣的树,树根深深扎在洪荒之初,枝桠则穿插在真史之中,不怎么在乎时空的界线。事实上,宗教正是在圣史与真史互相碰撞的时刻诞生的。当神祕、难以言喻、无法归类的信仰被扭曲的宗教枝桠纠缠,一神信仰的冲突就会爆发。

  ***

  于是,这本书就是伊斯兰教的故事。这个故事深深烙印在第一代穆斯林的记忆中,并由最早为先知穆罕默德作传的伊本─伊斯哈格(Ibn Ishaq,七六八年殁)、伊本─希夏姆(Ibn Hisham,八三三年殁)、巴拉祖里(al-Baladhuri,八九二年殁)与塔巴里(al-Tabari,九二二年殁)记载下来。这个故事的核心是《荣耀古兰经》(The Glorious Quran)──穆罕默德前后共约二十三年间在麦加和麦地那获得的天启。虽然《古兰经》基于某些后来才明朗的原因,对穆罕默德的生平着墨不多(确切地说,书中鲜少提及穆罕默德),但它的弥足珍贵在于呈现出穆斯林信仰诞生初期的意识形态;「初期」指的是信仰尚未成为宗教、宗教尚未成为制度的时候。

  但我们绝对不能忘记,《古兰经》与先知传统固然不可或缺,而且极具历史价值,它们终究是以神话为本。令人遗憾的是,神话这个词原本只有超自然故事的意思,现在却成了虚假的同义词,但神话其实总归是真实的。神话本质上同时具有合理性与可信度。不论神话传递的真理为何,都与史实关系不大。摩西有没有真的分开红海,耶稣有没有真的让拉撒路死而复活,真主的话语是不是真的由穆罕默德的嘴巴说出来,都是无关紧要的问题。关于一个宗教与其神话,唯一有意义的问题是:「这些故事的含意为何?」

  事实是,世界所有伟大宗教的福音传播都与记录下他们对历史事件的客观观察这件事无关。他们根本不会去记录任何观察!反之,他们是在解读那些事件,好让自己群体的神话与仪式产生架构与意义,为世代子孙提供一份共有的认同、一个共同的愿景、一个共同的故事。毕竟就本质而言,宗教就是诠释;同样就本质而言,所有的诠释都有所本。然而,有些诠释却比较合理。正如犹太人哲学家与神祕主义者麦蒙尼德(Moses Maimonides)许久以前所指出,决定事物是否可能为真的,是推理而不是想像。

  学者为某个宗教传统做出合理的阐释时,都是将那个宗教的神话与他们针对这些神话出现时所知的精神及政治背景结合在一起。凭借着《古兰经》与先知传统,再加上我们就穆罕默德诞生时及其讯息成型时的文化背景所知,我们就能更合理地重现伊斯兰教的起源与演进。要做到这一点很困难,但有件事让它变得稍微容易了些:套用赫南(Ernest Renan)的话,穆罕默德似乎「活在历史的瞩目之下」,是个去世时已取得极高成就的先知(这点令他的基督教与犹太教抨击者始终无法释怀)。

  伊斯兰教于公元六至七世纪在阿拉伯兴起,对此我们一旦有了一套合理的诠释,就可以追溯穆罕默德关于道德责任与社会平等主义的革新讯息,是如何逐渐被他的后继者重新诠释成各种互相竞争的意识形态,讲求严格的律法与不可动摇的正统。这样的结果导致穆斯林群体四分五裂,也加深了主流(逊尼派)伊斯兰教与另外两大支派(什叶派和苏菲派)之间的鸿沟。尽管拥有共同的圣史,每个派别却各自努力发展自己对经文的解释、对神学与律法的见解,以及自己的信仰群体。对于十八、十九世纪时遭到殖民的经验,每个派别的反应也不同。其实,那场经验迫使了整个穆斯林群体重新思考信仰在现代社会中的角色。有些穆斯林积极发展西方世俗民主概念的伊斯兰版本,想促成一场他们自己的伊斯兰启蒙运动,有些则鼓吹与西方文化理念切割,好让社会完全「伊斯兰化」。到了二十世纪,殖民政策结束、伊斯兰国家诞生后,穆斯林世界对于组织一个真正伊斯兰民主政体的可能性争议不断,两派人马也在这样的背景下精进了他们的论点。但我们会发现,在这场伊斯兰与民主之争的中心,存在着一场更值得注意的内部角力,争的是谁才有权定义这场已经在大半个穆斯林世界发生的伊斯兰宗教改革。

  基督教改革的过程很可怕,但尽管它经常被人描绘成新教的革新与天主教的强硬之间发生的冲撞,实际上却不是那样。其实基督教改革争的是这个信仰的未来──这场暴力又血腥的斗争让欧洲陷于破坏与战乱中超过一个世纪。

  目前为止,伊斯兰改革也没有什么不同。对大半个西方世界而言,二〇〇一年九月十一日象征了伊斯兰与西方之间一场全球性角力的开端──是文明冲突的终极表现。然而从伊斯兰的角度来看,纽约和华盛顿的攻击事件只是一场正在进行的战争当中的一部分;交战双方都是穆斯林,一方力图在其宗教价值观与现代世界的现实面之间达成调解,另一方则在面对现代主义与改革时,选择回归其信仰的「基本教义」──有时还会採取狂热的手段。

  本书不只是对伊斯兰教的起源与演进做批判性的重新检视,也不只是描述当前穆斯林为了帮这个伟大但受到误解的信仰界定未来方向而产生的对抗。本书最重要的地方在于它是一套改革的论据。有些人会称之为叛教,但我不在意。没有人能替神发言──连先知也不行(先知说的是关于神的事)。有些人会称之为护教,但这也没什么不好。护教就是捍卫,而捍卫自己的信仰就是信徒最崇高的使命,尤其是捍卫它免受无知与仇恨所害,进而协助塑造这个信仰的故事。以伊斯兰教而言,这个故事始于十四个世纪之前的公元六世纪末,地点是圣城麦加,也就是穆罕默德・伊本─阿布杜拉・伊本─阿布杜─穆塔利卜(Muhammad ibn Abdallah ibn Abd al-Muttalib)──先知暨真主的使者──诞生的地方。愿神赐福于他。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