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伽梵歌:最伟大的哲学诗

薄伽梵歌:最伟大的哲学诗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Vyasa
图书标签:
  • 哲学
  • 宗教
  • 印度教
  • 灵性
  • 古典文学
  • 诗歌
  • 瑜伽
  • 冥想
  • 启示
  • 智慧文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人生中真正的战场,就在自己的心中
一切文学中唯一真正的哲学诗、印度给予世界最深刻的礼物

  《薄伽梵歌》与《吠陀经》及《奥义书》同被誉为是印度三大圣典之一。《薄伽梵歌》出自古文明最长史诗《摩诃婆罗多》其中一篇,成为印度最着名的宗教哲学诗篇,广为传颂。十八世纪由英国威尔金斯首次翻译成英文,当时着名的德国语言学家威廉.洪堡无比推崇《薄伽梵歌》:「是我们所知的一切文学中唯一真正的哲学诗。」又说:「或许是这个世界宣示的最深刻和最崇高者。」此后陆续译成多种西方语言版本,其中英译文版本更多达上百种。

  这部宗教哲学诗,主要是印度三大主神之一的毗湿奴的化身黑天(音译:克里希纳)在向阿周那阐明如何达到人生最高理想——「解脱」的三条道路:业(行动)瑜伽、智(真知)瑜伽及信(虔信)瑜伽;这三条道路相辅相成,阿周那处在是否投身大战的心理危机时刻,因而黑天着重在向其解说业瑜伽。业瑜伽是指以超然态度履行个人的社会义务及职责,但不抱有个人的欲望和利益、不计行动的成败得失;黑天表示,行动是人类的本质,拒绝行动,恐怕连生命也难维系。停止行动,世界将会走向毁灭,纵然行动难免有缺陷,个人也不该摒弃生来注定的工作。行动本身不构成束缚,是执着行动成果才带来束缚,只要以超然态度行动,便能解脱。

  然而超然态度易导致行动中的消极倾向,因而必须与智瑜伽及信瑜伽相结合。智瑜伽是指透过一切现象,认识到宇宙的最高存在——梵(绝对),达到个人灵魂与梵合一(梵我合一);信瑜伽是指虔信、崇拜黑天。黑天是三位一体神之一的毗湿奴的化身,也是宇宙至高存在的化身,只要将一切行动作为对至高存在的献祭,就能摆脱善恶之果、获得解脱。

  由于《薄伽梵歌》蕴含许多超越宗教信仰的宇宙及人生哲理,到了近现代仍然对印度社会思想产生深刻影响,着名的精神领䄂维韦卡南达、哲学家提拉克、哲学家及民族主义者奥罗宾多、圣雄甘地、印度前总统拉达克利希南等,都曾透过《薄伽梵歌》阐述自己的哲学及政治思想,是现代印度最普及的宗教哲学经典。

本书特色

  《薄伽梵歌》梵文原文是以每个诗节两行四音步、每音部八个音节共三十二个音节的古诗体方式创作,然而目前本地所见的数种译文版本皆以通俗易懂的敍述为主,传达了意、但失去了形及精,本译文则在兼顾阅读性的同时,尽量保留原本对称的诗体,更加体现史诗滂礡、流畅的意境。

名人推荐

  「仅次于但丁《神曲》的最伟大哲学诗。」——诗人 艾略特

  「是永恆哲学最清晰、最全面的总结之一。」——小说家 赫胥黎
亚瑟王的传奇:圆桌骑士的兴衰与圣杯的追寻 第一章:卡美洛的曙光与骑士的誓言 公元六世纪,不列颠群岛正处于一个充满动荡与希望的时代。罗马帝国的余晖尚未完全消散,撒克逊人的铁蹄和凯尔特人的古老信仰交织在一起,构筑了一幅混沌的图景。在这片土地的腹地,一座宏伟的城堡——卡美洛——正冉冉升起,成为秩序与光明的象征。 亚瑟,这位年轻的国王,并非生而为王,他的崛起充满了传奇色彩。从拔出石中之剑的奇迹,到加冕为王后的雄才大略,亚瑟用他的智慧和勇气,初步统一了四分五裂的王国。然而,一个伟大的君主身边,必然聚集着一批同样卓越的灵魂。 圆桌的诞生。为了象征平等与团结,亚瑟王下令打造了一张巨大的圆形桌子,没有首位,每一位入座的骑士都拥有同等的发言权与荣耀。梅林,那位神秘而睿智的法师,用他的魔力与远见,为这张桌子赋予了超越凡俗的意义。他深知,一个稳固的王国需要精神上的支柱,而骑士们的荣誉感与使命感,便是维系王国的纽带。 早期的骑士们,如高文、加雷斯、以及后来的兰斯洛特,都带着各自的背景与抱负汇聚于此。他们并非完美无瑕,有人因鲁莽而犯错,有人因骄傲而受挫,但他们共同的准则,是维护正义、保护弱小、荣耀上帝。他们的誓词,不仅仅是对国王的效忠,更是一种对自我道德的约束。 初创的岁月是辉煌的。骑士们四处征战,驱逐强盗,平息地方叛乱,甚至远征异域,将卡美洛的声誉传遍欧洲大陆。他们的事迹被吟游诗人谱成歌谣,在酒馆和宫廷中传唱,亚瑟王被誉为“永恒之王”,卡美洛成为了理想国度的代名词。这段时期,圆桌的凝聚力达到了顶峰,骑士们间的兄弟情谊坚不可摧。 第二章:兰斯洛特与桂妮薇儿的阴影 然而,任何建立在凡人之上的理想国,都难以抵御人性的弱点。随着王国的安定,骑士们的目光开始转向内省,也转向了禁忌的情感。 兰斯洛特·杜·拉克,这位被誉为“世间最强骑士”的英雄,他的剑术无人能及,他的忠诚似乎无可动摇。他深得亚瑟王的信赖,几乎是王国的第二支柱。但命运的玩笑总是残酷的,兰斯洛特无可救药地爱上了亚瑟王的王后——桂妮薇儿。 这段禁忌的恋情,如同潜伏在卡美洛地基下的裂缝,悄无声息地扩大着。他们小心翼翼地隐藏着这份感情,在秘密的幽会中,他们的爱火烧灼着彼此的灵魂,也燃烧着对王室的责任。 这段三角关系,是圆桌骑士团由盛转衰的关键转折点。起初,只有少数人察觉到异样。莫德雷德,亚瑟王的私生子(或侄子,不同版本记载略有出入),一个充满怨恨与野心的年轻人,敏锐地捕捉到了这种不和谐的音符。他深嫉兰斯洛特的荣耀,渴望取而代之,于是,他开始暗中散布流言,挑拨离间。 当真相最终被揭露时,其破坏力是毁灭性的。它不仅摧毁了亚瑟王的个人幸福,更重要的是,它动摇了圆桌所代表的道德基石。骑士们被迫选边站队,昔日的兄弟情谊被信任的崩塌所取代。忠诚,这一骑士精神的核心,在爱情与责任的对立面前,显得如此脆弱不堪。 第三章:圣杯的召唤与精神的分裂 在世俗的荣耀与情爱的泥潭之外,一种更高层次的追求——对神圣圣杯的追寻——成为了骑士精神的终极考验。圣杯,传说中承载着基督之血的器皿,被认为能够带来永恒的祝福与救赎。 梅林预见到了卡美洛的衰败,他相信只有纯净的灵魂才能完成圣杯的使命,并以此来净化整个王国腐朽的气息。于是,圣杯的探索被提上日程,但这却成为了圆桌骑士团分裂的催化剂。 那些内心最为高洁、最接近神性的人,如加拉哈德,成为了圣杯的主要追寻者。加拉哈德的纯洁无瑕,使他成为“注定之人”,他几乎不带任何尘世的欲望与瑕疵,因此他能看到圣杯的真容。 然而,其他骑士,如高文,虽然英勇,却心存骄傲与世俗的牵挂;兰斯洛特,虽无与伦比,却因玷污了王后的名誉,永远失去了完全接触圣杯的资格。圣杯的追寻,暴露了骑士们在精神层面的巨大差异。那些离去追寻的人,使得卡美洛的力量被分散,王权的中心变得空虚。 圣杯的追寻,本质上是一场精神的洗礼与淘汰。成功者(极少数)获得了心灵的救赎,但王国本身却因此被抽空了最精锐的力量,留下的,是心怀芥蒂的留守者,以及对荣誉日益消减的信仰。 第四章:莫德雷德的背叛与卡姆兰的陷落 当亚瑟王还在外征战,试图挽回因圣杯和私情造成的损失时,国内的危机已然爆发。莫德雷德,利用兰斯洛特与桂妮薇儿事件遗留下的裂痕,以及他对王位的觊觎,公然煽动贵族和民众的不满。 他散布谣言,声称亚瑟王已死或已抛弃王国,并自立为王。这无疑是对亚瑟王权威的致命一击。亚瑟王被迫中断远征,仓皇回师,准备与他最信任的亲人——现在却成了最危险的敌人——进行最后的决战。 决战发生在卡姆兰平原。那是一场血腥而悲壮的战役。骑士们不再是为了荣耀或正义而战,他们是为了生存、为了旧日的誓言,或是仅仅为了效忠对象而厮杀。曾经并肩作战的兄弟,如今兵戎相见,场面惨不忍睹。 高文爵士,深受亚瑟王的重创,在临死前依然惦记着兄弟间的和解,他写下遗嘱,劝告亚瑟王赦免兰斯洛特,显示出他在弥留之际对圆桌精神的最后坚守。 亚瑟王在战斗中身负重伤,而莫德雷德也最终被亚瑟王亲手刺杀。卡姆兰的结局是彻底的毁灭。圆桌的黄金时代随着国王的倒下而终结。幸存的骑士寥寥无几,他们带着深深的创伤,目睹着他们用毕生心血建立起来的理想之国,化为一片焦土。 尾声:湖中隐退与不朽的传说 在卡姆兰的悲剧之后,亚瑟王被少数忠诚的骑士带往阿瓦隆——那片迷雾笼罩的岛屿。他并未真正死去,而是进入了一种沉睡的状态,等待着不列颠需要他的时候再次归来。湖中仙子收走了他的佩剑——斩铁如泥的“断钢”,象征着王权的暂时隐退。 圆桌骑士的故事,最终成了一种对“黄金时代”的缅怀。它讲述了一个关于建立宏伟理想的辉煌,以及人性弱点如何腐蚀最崇高的结构的故事。它不是一个简单的英雄史诗,而是一部关于荣誉、背叛、信仰与衰落的深刻寓言,其回响,至今仍在西方文明的叙事中震荡不息。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毗耶娑(Vyasa)


  相传是古文明中最长的史诗《摩诃婆罗多》及其中被公认为是印度三大圣典之一的着名诗篇《薄伽梵歌》的作者,但难以考据其历史真实性。「毗耶娑」在梵文中字面意思是「划分」、「编排」、「扩大」,一些学者因此推定这个人名实际上只是「编写者」之意,而典籍的成书年代更是前后遍及西元前四世纪至第四世纪的八百多年漫长时间里。

  根据史诗中的故事,毗耶娑是渔家女贞信在嫁给象城福身王之前所产下的私生子。贞信与福身王所生的两个儿子先后继位、又相继死去,没有留下子嗣,于是贞信召来在森林中苦修的毗耶娑,让他与两位同母异父的弟弟的遗孀们同房,生下二个儿子持国和般度,此后,毗耶娑仍回到林中隐居修行。但他目睹了持国百子和般度五子两族为争夺王位发生的一场为期十八天的毁灭性战争——俱卢大战,他在般度五兄弟升天后,以子孙辈的战争事蹟为题材,创作了史诗《摩诃婆罗多》。

译者简介

黄宝生


  1942年生,上海市人。196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东方语言文学系梵文、巴利文专业,为梵文学界杰出的学者。1965年开始投入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工作,1998年任该所所长至今。其他经历包括中国外国文学学会会长和印度文学研究会会长等。着作有《印度古代文学》和《印度古典诗学》,译着有《印度哲学》、《惊梦记》、《摩诃婆罗多》、《薄伽梵歌》、《奥义书》和《罗摩衍那》(校订)等。

图书目录

译者导读

第1章        阿周那忧虑瑜伽
第2章        数论瑜伽
第3章        行动瑜伽
第4章        智慧瑜伽
第5章        弃绝行动瑜伽
第6章        禅定瑜伽
第7章        智慧和知识瑜伽
第8章        不灭梵瑜伽
第9章        胜王学问和胜王奥祕瑜伽
第10章        显化瑜伽
第11章        观看宇宙形象瑜伽
第12章        虔信瑜伽
第13章        领域和知领域者区别瑜伽
第14章        三性区别瑜伽
第15章        至高原人瑜伽
第16章        神性和魔性区别瑜伽
第17章        三种信仰区别瑜伽
第18章        解脱和弃绝瑜伽

 

图书序言

译者导读

  《薄伽梵歌》(Bhagavad-Gita)是印度古代史诗《摩诃婆罗多》(Mahabharata)中的一部宗教哲学诗。因此,在阅读《薄伽梵歌》之前,先要了解一下《摩诃婆罗多》。

  《摩诃婆罗多》的成书年代约在西元前四世纪至西元四世纪,历时八百年。它以口说方式创作和传诵,不断扩充内容,层层累积而成,最后定型的篇幅达到「十万颂」(每颂一般为三十二个音节),译成汉语约四百万字。

  《摩诃婆罗多》全诗共分十八篇,以古印度列国纷争时代的社会为背景,叙述了婆罗多族两支后裔俱卢族和般度族争夺王位继承权的斗争。

  象城的持国和般度是两兄弟。持国天生眼瞎,因而由般度继承王位。持国生有百子,长子难敌。般度生有五子,长子坚战。这便是伟大的婆罗多族的两支后裔,前者称为俱卢族,后者称为般度族。不久,般度死去,由持国摄政。坚战成年后,理应继承父亲的王位。但难敌不答应,企图霸占王位,纠纷从此开始。

  难敌设计了一座紫胶宫,让般度族五兄弟去住,准备纵火烧死他们。般度族五兄弟倖免于难,流亡森林。其间,般遮罗国王的女儿黑公主举行选婿大典,般度族五兄弟乔装婆罗门前往应试。五兄弟之一阿周那按照选婿要求,挽开大铁弓,射箭命中目标,赢得了黑公主。从此,黑公主成为般度族五兄弟的共同妻子。而般度族也在这次事件中暴露了自己的真实身分。于是,持国召回他们,分给他们一半国土。

  般度族在分给他们的国土上建都天帝城,政绩辉煌。难敌心生妒忌,又设计掷骰子赌博骗局。坚战并不愿意参加赌博,但出于礼节,还是接受了难敌的邀请。在掷骰子中,坚战输掉了一切财产和王国,又输掉了四个弟弟和自己,最后输掉了他们五兄弟的共同妻子黑公主。于是,难敌命令自己的弟弟难降将黑公主强行拽来,在赌博大厅当众横加羞辱。般度族五兄弟之一怖军怒不可遏,发誓要报仇雪恨。持国预感恶兆,不得不出面干预,答应黑公主的要求,释放般度族五兄弟。但难敌不死心,找回般度族五兄弟,要求再赌一次,讲定输者一方流放森林十二年,还要在第十三年过隐匿的生活,如被发现,就要再次流放十二年。这次赌博的结果自然又是坚战输掉。这样,般度族五兄弟被迫交出国土,流亡森林十二年,并在第十三年隐姓埋名,在摩差国毗罗咤王宫廷里充当仆役。

  十三年期满后,般度族五兄弟要求归还失去的国土,难敌坚决不允。于是,双方各自争取盟友,准备战争。般度族获得多门城黑天(主神毗湿奴的化身)的支持。般度族和俱卢族双方使者来回谈判。难敌一意孤行,拒绝讲和。坚战为了避免流血战争,作出最大让步,提出只要归还五个村庄就行。而难敌宣称连针尖大的地方也不给。最后,双方在俱卢之野开战。

  大战进行了十八天,经过反覆的激烈较量,俱卢族全军覆灭。眼看般度族大功告成,没有料到俱卢族剩下的三员大将竟在夜间偷袭酣睡的般度族军营,杀死般度族全部将士。黑天和般度族五兄弟因不在军营而倖免。面对如此悲惨的结局,坚战精神沮丧,但在众人的劝说下,终于登基为王。坚战统治了三十六年后,得知黑天逝世升天。于是,他指定般度族的唯一后裔——阿周那的孙子为王位继承人,然后与自己的四个弟弟和黑公主一起远行登山升天。

  以上只是《摩诃婆罗多》的核心故事。这部史诗採用故事中套故事的框架式叙事结构。整部史诗处在不断的对话中,在对话中展开故事,而大故事中可以插入中故事,中故事中可以插入小故事。这是一种开放式的叙事结构,为各种插叙敞开了方便之门。这样,这部史诗以婆罗多族大战为主线,插入了大量的神话、传说、寓言、故事以及宗教、哲学、政治和伦理等内容,最终成为一部「百科全书」式的史诗。

  这些插入成分几乎占据了全书篇幅的一半。这是印度古人保存民族思想文化遗产的一种特殊方式。这也是在这部史诗的成书过程中,史诗作者们有意识地这样做的,要让它成为一座集大成的「文化宝库」。因为这部史诗的开头和结尾都宣称:「正法、利益、爱欲和解脱,这里有,别处有,这里无,别处无。」(1.56.33和18.5.38)也就是说,这部史诗的内容囊括了人世间的一切。印度现存最古老的四部吠陀(《梨俱吠陀》、《娑摩吠陀》、《夜柔吠陀》和《阿达婆吠陀》)是吠陀时代的圣典,《摩诃婆罗多》则成为史诗时代的圣典,被奉为「第五吠陀」。

  而在《摩诃婆罗多》中有关宗教哲学的插入成分中,最重要的便是《薄伽梵歌》。它属于《摩诃婆罗多》第六篇《毗湿摩篇》(Bhismaparvan)中的二十三至四十章。这是在大战第一天,俱卢族和般度族双方军队已经在俱卢之野摆开阵容。阿周那却对这场战争的合法性产生怀疑,认为同族自相残杀破坏宗族法和种姓法,罪孽深重。他忧心忡忡,放下了武器,宁可束手待毙,也不愿意投身战斗。于是,黑天开导他,解除他心中的种种疑虑。他俩的对话构成了这篇《薄伽梵歌》。

  《薄伽梵歌》共有十八章,七百颂。十八章这个数字与《摩诃婆罗多》共有十八篇和婆罗多族大战进行了十八天,想必不是偶然的巧合,而寓有深意,即史诗作者将《薄伽梵歌》视为《摩诃婆罗多》的思想核心。「薄伽梵」(Bhagavan)是对黑天的尊称,可以意译为「尊者」或「世尊」。黑天是主神毗湿奴的化身,因此,《薄伽梵歌》也可译为《神歌》。

  黑天在《薄伽梵歌》中向阿周那阐明达到人生最高目的「解脱」(moksa)的三条道路:业瑜伽、智瑜伽和信瑜伽。「瑜伽」在古代印度是指修练身心的方法。帕坦加利(Patanjali)的《瑜伽经》(Yogasutra)提到八种瑜伽修练方法:持戒、精进、体位、调息、摄心、凝神、静虑和三摩地。而在《薄伽梵歌》中,黑天将瑜伽的含义扩大,泛指行动方式。「瑜伽」(yoga)一词源自动词词根yuj,意思是约束、连接或结合。这样,黑天所谓的瑜伽,是要求行动者约束自己,与至高存在合一。

  「业」(karma)是行动或行为。「业瑜伽」(karmayoga,行动瑜伽)是指以一种超然的态度履行个人的社会义务和职责,不抱有个人的欲望和利益,不计较行动的成败得失。黑天认为行动是人类的本质。拒绝行动,恐怕连生命也难维持。停止行动,世界就会走向毁灭。纵然一切行动难免带有缺陷,犹如火焰总是带有烟雾,一个人也不应该摒弃生来注定的工作。行动本身不构成束缚,执着行动成果才构成束缚。因此,不怀私利,不执着行动成果,只是为履行自己的社会职责而行动,就能获得解脱。

  在印度上古时代的吠陀文献中,「业」常常特指祭祀活动,因为婆罗门将祭祀视为最高的「业」,宣扬祭祀保证现世幸福和死后升入天国。黑天并不全然否定吠陀推崇的祭祀。他将祭祀推衍为广义的行动,但认为遵循吠陀的教导,执着行动成果,不能获得解脱。黑天强调每个人要履行自己的社会职责,从事行动而不执着行动成果。

  在印度古代种姓制社会中,社会职责主要是指种姓职责。婆罗门掌管祭祀和文化,剎帝利掌管王权和军事,吠舍从事农业、牧业和商业,首陀罗从事渔猎和各种仆役。种姓制度是印度古代社会等级制度或阶级制度的表现形式,起源于社会分工。种姓制度是一种历史产物,自然有其局限和弊端。但在人类进入大同社会之前,各个国家都会存在不同形式的等级制度。即使进入大同社会,也还会存在不同程度的社会分工,因为每个人不可能全知全能。这是人类的生存方式,也是不依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按照宗教的说法,则是神的安排。

  黑天要求阿周那尽到剎帝利的职责,投身战斗。当然,般度族和俱卢族双方都是剎帝利,双方投身战斗,都是尽到剎帝利的职责。但是,战争发生在一定的历史背景中,会有合法与非法,也就是正义与非正义的区别。按照史诗本身的描写,般度族和俱卢族这场大战,般度族代表正义的一方。因此,黑天鼓励阿周那说:「对于剎帝利武士,有什么胜过合法战斗?」(2.31)

  在黑天看来,人类社会始终处在创造、维持和毁灭的循环往复之中。战争也是人类存在方式中固有的。阿周那身为剎帝利,就不能逃避执掌王权和征战讨伐的社会职责。人生的最高目的是求得解脱。但解脱不是通过回避职责,放弃行动,而是通过履行职责,从事行动。履行职责、从事行动是第一位的,行动的成败得失是第二位的。只要尽心竭力履行自己的职责,行动和行动成果就不会成为个体灵魂的束缚,换言之,只要摆脱行动和行动成果对个体灵魂的束缚,也就达到了解脱。

  要真正理解和实行业瑜伽,还必须与智瑜伽和信瑜伽结合,因为这三者是相辅相成的。「智」(jnana)是知识或智慧。在《薄伽梵歌》中是指数论和奥义书的知识或智慧。「智瑜伽」(jnanayoga,智慧瑜伽)就是以数论和奥义书的哲学智慧指导自己的行动。

  数论(Samkhya)哲学认为世界有原人和原质两种永恆的实相。原人(purusa)是不变的、永恆的真我,也就是灵魂。原质(prakrti,或译本性、自然)是原初物质。原质处于未显化状态,是不可见的。但原质具有善、忧和暗三种性质(traigunya,三性,或译三德)。善性(sattva,或译纯质,音译萨埵)是指轻盈、光明和喜悦的性质;忧性(rajas,或译激质,音译罗阇)是指激动、急躁和忧虑的性质;暗性(tamas,或译翳质,音译多摩)是指沉重、阻碍和迟钝的性质。这三种性质始终处在运动之中,由此原质失去平衡,发生变化,产生觉(智)、我慢(自我意识)、心根(思想)、五知根(眼、耳、鼻、舌和身)、五作根(口、手、脚、肛门和生殖器)、五种精细成分(色、声、香、味和触)和五种粗大成分(地、火、水、风和空)。

  黑天要求阿周那分清原人和原质。行动是原质的行动,而非原人(灵魂)的行动。原质体现人的本性。原质的三种性质始终处在运动之中。依据这三种性质组合的比例,人可以分为善性之人、忧性之人和暗性之人,行动也可以分为善性行动、忧性行动和暗性行动。这是古代印度的人性论。它既不是性善论,也不是性恶论,而是认为人性中包含有这三性。每个人的人格取决于这三性组合的比例。而黑天要求保持灵魂纯洁,不受这三性束缚。行动出自人的本性,而为履行社会职责从事行动,不谋求私利,不执着行动成果,灵魂就能摆脱原质的束缚,达到解脱的境界。

  奥义书哲学追求「梵我合一」。「梵」(Brahman)源自动词词根brh,即展现、增长或发展,因此这词最早含有「力量」的意思。在吠陀文献中,这词用作中性,指吠陀颂诗和咒语及其蕴涵的力量;用作阳性,指祭司,尤其是四种祭司中的监督者祭司(「梵祭司」)。由Brahman派生的Brahmana则是指婆罗门。

  奥义书中对梵的探讨,也就是对宇宙最基本和最根本力量的探讨。在奥义书中,对于梵究竟是什么,众说纷纭。但在探讨过程中逐渐趋向认为梵是绝对精神、宇宙的本体或本源。对梵的探讨又与对真我(atman,即灵魂)的探讨相结合,由此得出「宇宙即我,梵即真我」的结论,也就是「梵我合一」,宇宙本体与个体灵魂同一。奥义书中的一些名言,诸如「自我是梵」、「我是梵」和「它是你」,表达的都是这个意思。

  奥义书中将梵视为最高真实,而将现实世界视为幻相(maya)的产物。幻相指至高存在的神祕创造力。幻相被等同于原质,即通过原质呈现为各种现实形式。然而,真我(个体灵魂)不同于原质。《大森林奥义书》(Brhadaranyaka Upanisad)中说:「(真我)不可把握,因为它不可把握。不可毁灭,因为它不可毁灭。不可接触,因为它不可接触。不受束缚,不受侵扰,不受伤害。」(3.9.26)真我(灵魂)永恆不灭,它只是带着生前的善业或恶业,轮回转生。而如果人「没有欲望,摆脱欲望,欲望已经满足,真我就是欲望,他的那些生命气息不离开。他就是梵,也走向梵」。(4.4.6)「走向梵」就是与梵合一,摆脱轮回。

  承袭奥义书的这种哲学智慧,在《薄伽梵歌》中,梵被称为「不灭的至高存在」。(8.3)黑天多次提到的「与梵合一」(Brahmabhuta)和「梵涅槃」(Brahmanirvana)都是指达到解脱境界,也就是从事行动而不执着行动成果,真我(灵魂)摆脱原质的束缚,达到平静和至福。

  「信」(bhakti)是虔诚、崇敬或虔信。「信瑜伽」(bhaktiyoga)就是虔诚地崇拜黑天,将一切行动作为对黑天的奉献。《薄伽梵歌》是对吠陀有神论和奥义书绝对精神的综合发展。吠陀时代的婆罗门教是多神崇拜,而在史诗时代演变成三大主神崇拜:梵天(Brahma)司创造、毗湿奴(Visnu)司维护、湿婆(shiva)司毁灭。奥义书绝对精神(梵)的一元论思维有助于促进形成一神论。尽管印度教最终没有形成一神论,但《薄伽梵歌》体现了这种努力。

  黑天是主神毗湿奴的化身。他自称是「至高原人」,「超越可灭者,也高于不灭者」。(15.18)「至高原人」也就是至高的真我(灵魂)或至高的绝对精神。由此,阿周那也称黑天为「至高的梵」。(10.12)「可灭者」是指原质,「不灭者」是指真我(个体灵魂)。黑天作为至高原人是未显的。至高原人只是通过原质,运用瑜伽幻相(yogamaya)呈现宇宙万象。至高原人隐蔽在瑜伽幻相中,创造一切众生,维持一切众生。在世界毁灭时,一切众生复归至高原人的原质,等到世界再创造时,至高原人又释放出一切众生。这样,黑天(毗湿奴)成了宇宙的至高存在、至高之神,世界的创造者、维护者和毁灭者。

  黑天要求阿周那一心一意崇拜他。崇拜黑天不需要採取吠陀时代婆罗门教烦琐的祭祀仪式,只要献上「一片叶,一朵花,一枚果,一掬水」,(9.26)表示虔诚的心意就行。而更重要的崇拜方式是修习瑜伽和弃绝行动成果。修习瑜伽是沉思入定,把思想凝聚于黑天,以黑天为最高目的。弃绝行动成果是从事行动而不执着行动成果,把一切行动作为祭品献给黑天。创造、维持和毁灭是世界的存在方式,是神的安排。生而为人,就必须履行自己的社会职责,作为对神的奉献。黑天认为只要这样做,甚至出身卑微的吠舍和首陀罗也能达到至高归宿,与至高存在同一。

  《薄伽梵歌》中倡导的黑天崇拜开创了中古印度教的虔信运动。而这部宗教哲学诗吸收和改造吠陀的有神论和祭祀论,融合数论哲学的原人和原质二元论以及奥义书哲学的梵我合一论,又採取瑰丽奇异的文学表现手法,在中古时代得到迅速普及。历代印度哲学家经常把它从《摩诃婆罗多》中抽出来,作为一部独立的经典进行注解和阐释。在苏克坦卡尔(V.S. Sukthankar, 1887-1943)主编的《摩诃婆罗多》现代精校本的校勘说明中,列出的《薄伽梵歌》古代注本就有近二十种。

  《薄伽梵歌》的这些注释家并非都是毗湿奴教派哲学家,也有吠檀多派哲学家和湿婆教派哲学家。因为各派哲学家都无法忽视《薄伽梵歌》的巨大影响。而《薄伽梵歌》本身也对各派宗教哲学思想具有包容性,容易让注释家按照自己的宗教哲学观点加以引申发挥。现存最早的《薄伽梵歌注疏》(Gitabhasya)的作者便是吠檀多哲学大师商羯罗(Shankara,八、九世纪)。他本人并不接受毗湿奴教,而是以吠檀多不二论观点阐释《薄伽梵歌》。经过他的阐释后,《薄伽梵歌》与奥义书和《梵经》并列为吠檀多哲学的三大原典(prasthanatraya)。

  《薄伽梵歌》作为《摩诃婆罗多》的组成部分,也与《摩诃婆罗多》一样,有个逐渐定型的过程。在《摩诃婆罗多》的《毗湿摩篇》的校勘记中,注出有的抄本对《薄伽梵歌》的篇幅有这样的描述:「黑天说了六百二十颂,阿周那说了五十七颂,全胜说了六十七颂,持国说了一颂。」这样,总共有七百四十五颂。而商羯罗的《薄伽梵歌注疏》将《薄伽梵歌》釐定为七百颂。此后的抄本或注本都以此为据。即使在有些文本中,会多出若干颂,但总体差异,尤其是这七百颂的文本差异并不大。

  在近代和现代,《薄伽梵歌》依然对印度社会思想产生深刻影响。罗姆.摩罕.罗易(Ram Mohan Roy)、维韦卡南达(Svami Vivekananda)、提拉克(Bal Gangadhar Tilak)、甘地、奥罗宾多(Sri Aurobindo Ghose)和拉达克利希南(Sarvepalli Radhakrishnan)等等,这些印度思想家都曾利用《薄伽梵歌》阐释自己的哲学和政治思想。尤其是在印度争取民族独立运动的背景中,提拉克强调以智慧为根本和以虔信为支柱的行动瑜伽;甘地强调坚持真理,无私行动。诚如恰托巴底亚耶(Chattopadhyaya)在他的《印度哲学》一书中所说:「那时候一个爱国者只要手持一册《薄伽梵歌》,就能步伐坚定地走上绞刑架。」

  《薄伽梵歌》至今仍是印度最流行的一部宗教哲学经典,几乎每年都有新的译本和注本出现。因此,《薄伽梵歌》在世界上常被喻称为印度的《圣经》(Bible)。

  《摩诃婆罗多》中最早被翻译成英文的也是这部宗教哲学诗,即英国查尔斯.威尔金斯(Charles Wilkins)于一七八五年翻译出版的《薄伽梵歌》。当时,德国语言学家威廉.洪堡(William von Humboldt)无比推崇《薄伽梵歌》,说:「《摩诃婆罗多》的这个插话是最美的,或许也是我们所知的一切文学中唯一真正的哲学诗。」又说:「它也许是这个世界宣示的最深刻和最崇高的东西。」此后,《薄伽梵歌》相继译成多种西方语言,在西方思想和文学界产生了深远影响。伊雪伍德(C. Isherwood)也与普拉跋伐南陀(S. Prabhavananda)合译《薄伽梵歌》。艾略特(T.S. Eliot)曾说《薄伽梵歌》「是仅次于但丁《神曲》的最伟大的哲学诗」。赫胥黎(A. Huxley)也说「《薄伽梵歌》是永恆哲学最清晰、最全面的总结之一」,「或许也是永恆哲学最系统的精神表述」。

  可见,《薄伽梵歌》具有一种超越时空的思想魅力。我们今天阅读《薄伽梵歌》,可以不必拘泥于它的哲学唯心主义和宗教有神论。我们可以将宗教和神话读作隐喻。黑天作为「至高原人」或「至高的梵」代表宇宙精神(即内在法则),而「至高原人」的「原质」代表宇宙万象。宇宙包括自然和社会。人是宇宙的一份子。人要存在,就要从事行动。行动受「真我」(精神或思想)指导,而必须符合客观法则,这便是「梵我合一」。业瑜伽、智瑜伽和信瑜伽代表实践、认识和信仰,属于人类普遍的生存方式。认识世界,尊重客观法则,无私无畏履行职责,从事行动、奉献社会,就能圆满实现人生,达到「天人合一」的崇高境界。

  本书译文依据印度班达卡尔东方研究所出版的《摩诃婆罗多》精校本中贝尔沃卡尔(S.K. Belvalkar)校订的《毗湿摩篇》(Bhismaparvan,Bhandarkar Oriental Research Institute, Poona, 1947),《薄伽梵歌》是其中的第二十三至第四十章。我对译文的注释参考了多种论着,尤其是拉达克利希南(S. Radhakrishnan, The Bhagavadgita with an Introductory Essay, Sanskrit Text, English Translation and Notes, New Delhi, 1948)、查赫纳(R.C. Zaehner,The Bhagavadgita with a commentary based on the original sources, Oxford, 1969),以及迈纳(R.C. Minor, Bhagavadgita: An Exegetical Commentary, New Delhi, 1982)这三位现代学者对《薄伽梵歌》的注释。
 

图书试读

第二章 数论瑜伽 Sankhyayoga

黑天以灵魂不灭说和剎帝利的职责解除阿周那的疑虑,勉励他投身战斗。接着,黑天向阿周那宣讲数论瑜伽,也就是要在智慧瑜伽指导下,从事行动。

全胜说
1
阿周那满怀怜悯,眼中饱含泪水;
看到他精神沮丧,黑天这样说道:
 
吉祥薄伽梵说
2
阿周那啊!你怎么在这危急关头,萎靡不振?
这为高贵者所忌讳,不能进入天国享殊荣。

注:「薄伽梵」(Bhagavan)是对黑天的尊称,意谓尊者或世尊。唐玄奘提出的翻译理论「五种不翻」(指在将梵文译成汉文时,遇五种情形不进行意译,而是採音译方式保留原音),其中就包括「薄伽梵」这类词语。

3
阿周那啊!不要怯懦,那样与你不相称,
抛弃委琐的软心肠,站起来,折磨敌人者!

阿周那说
4
杀敌者啊!在战斗中,我怎么能用箭射击
这两位可尊敬的人,毗湿摩和德罗纳?
 
5
即使在世间乞食谋生,
也强似杀害尊贵的老师;
即使杀害贪财的老师,
我的享受也会沾上鲜血。

6
我们胜利或者他们胜利,
我不知道哪个更重要;
杀死面前这些持国子,
我们也不会愿意再活。

7
我受到心软的弱点伤害,
思想为正法困惑,请开导!
我是你的学生,求你庇护,
明确告诉我该如何是好?

8
即使获得无比富饶的王国,
甚至获得天国世界的王权,
我也实在看不出,有什么
能解除我烧灼感官的忧烦?

全胜说
9
阿周那对感官之主黑天,说完这些话,
说道:「我不参战。」然后,他保持沉默。

10
阿周那精神沮丧,站在双方军队之间,
婆罗多子孙啊!黑天彷彿笑着说道:

吉祥薄伽梵说
11
你说着理智的话,为不必忧伤者忧伤;
无论死去或活着,智者都不为之忧伤。

注:阿周那的忧伤出自对正法的考虑,所以他说的是「理智的话」。但黑天认为他是「为不必忧伤者忧伤」。有些抄本在这颂后面增加有一颂:
看到亲族进入死神之口,
你内心受到人情侵袭,
已被忧虑和困惑压倒,
满怀怜悯,失去意识。

12
我、你和这些国王,过去无时不存在,
我们大家死去后,仍将无时不存在。

13
正如灵魂在这个身体里,经历童年、青年和老年,
进入另一个身体也这样,智者们不会为此困惑。
 
注:这颂中,灵魂的梵文原词为dehin,即「有身」。「有身」泛指有身体的人,特指有身体的灵魂。
 
14
但是,接触物质对象,冷热苦乐,来去无常,
婆罗多子孙阿周那啊!但愿你能忍受它们。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拿到这本《薄伽梵歌:最伟大的哲学诗》的时候,说实话,我对“最伟大的哲学诗”这个头衔是有些保留的。毕竟,哲学这东西,要么深邃到让人望而却步,要么晦涩到难以理解,而诗歌,又常常带着情感的色彩,两者结合,我很难想象会是什么样的体验。但怀着一份好奇,我还是翻开了它。刚开始读的时候,我确实被它独特的叙事方式吸引了。这不是那种枯燥的哲学论述,而是通过一场发生在战场的对话展开,主角是阿周那,一个面临巨大人生抉择的战士,以及他的御者克里希那,也就是薄伽梵(至尊主)。这种设定本身就充满了戏剧张力,让我想立刻知道,在那样的情境下,阿周那会面临怎样的困境,而克里希那又会如何开导他。随着阅读的深入,我发现这本书不仅仅是在讲述一个故事,它更像是在挖掘人类心灵深处的困惑和挣扎。书中关于“法”(Dharma)的探讨,关于“业”(Karma)的阐释,关于“解脱”(Moksha)的指引,都让我开始审视自己的人生。我一直觉得,人活着就应该有个目标,有个方向,但这本书似乎在告诉我,方向固然重要,但过程中的选择和行动,以及我们为何而行动,同样至关重要。它让我思考,我所追求的,真的是我内心深处想要的吗?还是只是被外界的期望和社会的压力所裹挟?这种自我反思的过程,是这本书带给我的最直接的冲击。它不是强行灌输某种观念,而是通过提问和引导,让你自己去寻找答案。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无私奉献”(Karma Yoga)的论述,这让我明白,很多时候,我们之所以痛苦,是因为我们执着于结果,执着于回报。如果能以一种不求回报的心态去做好每一件事情,那我们的内心会获得怎样的平静?这是一种全新的视角,它挑战了我过去很多关于努力和成功的认知。这本书的语言也很奇妙,既有哲学家的深度,又有诗人的韵律,读起来并不觉得枯燥,反而有一种沉浸式的体验。我常常会在读到某些句子时停下来,反复咀嚼,思考其中的含义。它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我内心的迷茫,也指引了我前行的方向。

评分

我必须承认,在读《薄伽梵歌:最伟大的哲学诗》之前,我对印度哲学和宗教文化了解甚少,甚至有些先入为主的刻板印象,认为它们会是晦涩难懂、充满神秘主义的。然而,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看法。它以一种极其引人入胜的方式,将深奥的哲学思想融入到一个充满情感张力的故事中。阿周那王子在战场上面临的困境,不仅仅是他个人的挣扎,更是我们每个人在人生岔路口都会遇到的普遍难题。是应该为了家族荣誉和责任而战,即使这意味着要杀死自己的亲人?还是应该选择放下,逃避这场残酷的战争?当他痛苦地向他的御者克里希那倾诉时,我仿佛看到了自己曾经的影子,那些在关键时刻,被道德、情感、责任和恐惧撕扯得无所适从的时刻。克里希那的回答,并非简单的教条,而是充满了智慧的启迪,他从多个层面,比如“自性”(Atman)、“梵”(Brahman)、“业报”(Karma)等概念出发,为阿周那,也为我们,揭示了一条超越生死、痛苦和欲望的道路。我尤其被书中关于“无形存在”和“永恒不变的灵魂”的论述所打动。我们常常恐惧死亡,恐惧失去,因为我们认为“我”会随着肉体的消亡而消失。但这本书提供了一种截然不同的视角,它告诉我们,真正的“我”是永恒的灵魂,它不生不灭,不垢不净。这种认知,极大地减轻了我对死亡的恐惧,也让我更加珍惜当下,因为每一个当下,都是永恒的一部分。书中的“三德”(Gunas)——善(Sattva)、染(Rajas)、暗(Tamas)——的分析,更是让我对自己和他人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我开始审视自己行为背后的动机,思考自己是受到哪种“德”的影响,从而做出选择。这种内省,让我看到了自己思维和行为模式中的一些局限性,也为我提供了改进的方向。这本书就像一位慈祥而睿智的长者,循循善诱地引导我认识自己,认识世界,认识生命的真谛。

评分

拿到《薄伽梵歌:最伟大的哲学诗》时,我内心其实是抱着一种“挑战”的心态去翻阅的。毕竟,“哲学诗”这个组合,在我看来,往往意味着高深莫测或者曲高和寡。然而,这本书并没有让我感到任何距离感,反而像一位久违的老友,用一种极其亲切却又深刻的方式,与我进行了一场灵魂的对话。故事的开端就足够吸引人:一场即将爆发的血腥战争,一位身处绝望边缘的战士阿周那,以及他那位似乎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御者克里希那。阿周那的犹豫、他的痛苦、他对生死的迷茫,是如此真实,如此触动人心。我相信,在人生的某个时刻,我们都曾像他一样,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面对艰难的抉择,感到无助和迷茫。而克里希那的出现,不仅仅是为阿周那解答疑惑,更是为我们这些读者,铺设了一条探索生命意义的道路。这本书并非是那种高高在上的说教,而是通过对话的形式,将复杂的哲学概念,如“梵我同一”(Brahman-Atman Identity)、“真知”(Jnana Yoga)、“虔信”(Bhakti Yoga)等等,以一种极为生活化、易于理解的方式呈现出来。我尤其对书中关于“无执”(Detachment)的阐述印象深刻。我们总是被欲望所驱使,为得失而烦恼,认为拥有才能获得幸福。但这本书却告诉我们,真正的幸福,来自于内心的平静,来自于对一切事物的淡然处之,不为外物所扰,不为得失所动。这种“无执”并非是消极避世,而是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一种在纷繁世界中保持内心清净的力量。它让我开始反思,我所追求的那些“拥有”,真的能给我带来长久的快乐吗?还是只是短暂的满足,随后又会涌现出新的欲望?这本书的语言风格也十分独特,既有哲学的严谨,又不失诗歌的意境。我常常在读到某些句子时,会感到一阵莫名的感动,仿佛那些文字有着穿越时空的力量,直抵灵魂深处。它就像一颗璀璨的明珠,在黑暗中为我指引方向,让我看到了生命更广阔的可能性。

评分

收到《薄伽梵歌:最伟大的哲学诗》这本书,我并没有立刻迫不及待地翻阅,而是先静静地感受了它在我手中的分量,以及书名所带来的某种庄重感。我内心隐约觉得,这是一本需要静下心来,细细品读的书,它或许不像市面上很多畅销书那样,能立刻抓住你的眼球,但它的价值,可能需要时间去沉淀。事实证明,我的感觉是正确的。这本书一开始的叙事方式,便带有一种史诗般的宏大感。将哲学智慧融入到一场关乎亲情、荣誉、战争与和平的宏大场景中,这本身就是一种极具艺术性的尝试。阿周那作为主角,他的困境与挣扎,是如此的真实而令人动容。我常常会想象自己置身于那个战场,感受着阿周那内心的煎熬。那种关于“何去何从”的无助感,以及对生命意义的追问,是超越时代和文化限制的。而克里希那,这位至尊主的角色,不仅仅是阿周那的导师,更是全人类的导师。他所阐述的道理,没有丝毫的空洞说教,而是充满了智慧的光芒,照亮了阿周那(也包括我)内心的迷茫。书中关于“奉献”(Bhakti Yoga)、“知识”(Jnana Yoga)、“行动”(Karma Yoga)的探讨,让我对人生的不同面向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我一直认为,人活着就应该有所追求,有所成就,但这本书却告诉我,很多时候,我们的追求恰恰成为了束缚我们的枷锁。而真正的自由,来自于内心的平静,来自于对一切“得失”的淡然。这种“不执着于结果”的智慧,对我来说,是一种全新的启迪。它让我开始审视自己对待事业、对待人际关系的态度,思考自己是否过于在意他人的评价,是否过于执着于预期的结果。这本书的语言,也让我沉醉其中。它既有哲学的精妙,又有诗歌的优美,读起来仿佛能听到宇宙深处的低语,感受到一种超然的美。它不是那种一次性读完的书,更像是一本可以陪伴我一生的智慧宝典,需要我一次次地重读,才能从中汲取更多的养分。

评分

初拿到《薄伽梵歌:最伟大的哲学诗》,我并没有把它当作一本“需要认真对待”的严肃读物,而更像是一份充满神秘色彩的礼物。我承认,我对印度文化和哲学一直抱有一定的好奇,但同时也夹杂着一丝“高不可攀”的畏惧。我总觉得,这些古老的智慧,要么过于晦涩,要么过于虚幻,与我 mundane 的日常生活相去甚远。然而,当我开始翻阅这本书时,我发现我的所有顾虑都被一一瓦解了。它没有给我带来任何阅读上的门槛,反而像一位经验丰富的朋友,用一种非常自然、极其引人入胜的方式,向我娓娓道来。故事的开端,便设定在一个充满冲突与抉择的战场。主角阿周那,一位勇敢的战士,却因为亲情、荣誉和道德的巨大冲突,而陷入了前所未有的痛苦与迷茫。他站在那里,面对着即将展开的血腥屠杀,内心充满了疑问:我为什么要战斗?我这样做,究竟是对还是错?这种情境,如此真实,如此触动人心,让我仿佛看到了自己曾经在人生中的困惑与挣扎。而他身边那位神秘的御者克里希那,也就是薄伽梵,则化身为了他最智慧的导师。他并没有直接给出答案,而是通过一系列深刻的对话,引导阿周那去探索生命中最根本的问题。书中关于“真我”(Atman)的阐释,对我来说,简直是醍醐灌顶。我们常常认为,我们的身份是由我们的职业、我们的家庭、我们的社会地位决定的,而当这些失去时,我们就失去了自我。但这本书却告诉我们,我们真正的“我”,是那个永恒不变的灵魂,它不受外界任何因素的影响。这种认知,极大地解放了我内心深处的执念,让我开始明白,真正的价值,并非来自于外在的成就,而是来自于内心的安宁。此外,书中关于“放下”(Detachment)的教导,也让我深受启发。我们总是被欲望所奴役,为得失而患得患失。但这本书却告诉我,真正的幸福,来自于对一切事物的淡然处之,来自于不强求,不执着。这种“无所求”的态度,并没有让我感到消极,反而让我觉得更加自由和轻松。它的语言风格,更是让我惊叹。既有哲学的深度,又有诗歌的灵动,读起来仿佛能感受到宇宙的脉动,体验到一种超越凡俗的美。

评分

当《薄伽梵歌:最伟大的哲学诗》静静地躺在我手中时,我并没有立刻被它的“伟大”所震撼,而是带着一种略微谨慎的好奇心去翻开。我总觉得,“哲学诗”这个词,自带一种高深莫测的光环,可能并不适合我这种喜欢轻松阅读的读者。但这本书,却以一种我意想不到的方式,打破了我所有的预设。它没有给我任何压迫感,反而像一位睿智的长者,用一种极其平和而富有吸引力的方式,与我进行了一场心灵的对话。故事的开端,就将我置于一个充满戏剧张力的场景:一场即将爆发的战争,而身为主角的阿周那,却因为对战争的残酷、对亲人的不舍,而陷入了深深的痛苦与迷茫。他站在战场中央,面对着血淋淋的现实,内心的挣扎与无助,让我感同身受。我相信,每个人在人生的关键时刻,都会面临类似的选择,都会经历类似的煎熬。而克里希那,这位至尊主,他的出现,不仅仅是为阿周那解开困惑,更是为我们这些读者,指明了一条探索生命意义的道路。书中关于“奉献”(Bhakti Yoga)的论述,对我触动尤其大。我一直认为,人活着就应该有所追求,有所成就,但这本书却告诉我,很多时候,我们的追求恰恰成为了束缚我们的枷锁。而真正的幸福,来自于内心的平静,来自于对一切“得失”的淡然。这种“无执”的智慧,并非是消极避世,而是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一种在纷繁世界中保持内心清净的力量。它让我开始反思,我所追求的那些“拥有”,真的能给我带来长久的快乐吗?还是只是短暂的满足,随后又会涌现出新的欲望?这本书的语言风格也十分独特,既有哲学的严谨,又不失诗歌的意境。它就像一股清泉,滋润着我疲惫的心灵,让我感受到一种超然的智慧和宁静。它不是那种一次性读完的书,更像是一本可以陪伴我一生的智慧宝典,我需要反复去阅读,去体会其中蕴含的深意。

评分

坦白说,当我看到《薄伽梵歌:最伟大的哲学诗》这个书名时,我脑海中闪过的第一个念头是:“这会不会是一本很难读懂的书?”我对“哲学”这个词汇总是有种天然的距离感,总觉得它高高在上,不接地气。而“诗”的加入,又让我想象着某种深奥的意境,需要反复揣摩才能领会。但这本书,却以一种完全出乎我意料的方式,打消了我的这些疑虑。它没有给我带来任何阅读上的障碍,反而像一位博学的长者,用一种极其平和而富有吸引力的方式,与我分享他的人生智慧。故事的开端就足够引人入胜:一场残酷的战争即将打响,而主角阿周那,却因为对生死的迷茫,对亲情的纠结,而陷入了巨大的痛苦之中。他站在战场中央,面对着即将展开的杀戮,内心充满了恐惧与挣扎。这种情境,本身就极具戏剧性,让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他将如何克服内心的障碍。而他的御者克里希那,这位薄伽梵,则化身为一位无与伦比的导师。他所讲述的道理,并不是那种遥不可及的理论,而是直指人心,触及我们每个人都能感受到的困惑。书中关于“自我”(Self)的论述,对我来说,具有颠覆性的意义。我们常常把“我”等同于我的身体、我的思想、我的情感,认为它们是我们存在的全部。但这本书却告诉我们,真正的“我”,是永恒不变的灵魂,它独立于肉体和心智之外,不生不灭,不垢不净。这种认知,极大地减轻了我对死亡的恐惧,也让我更加珍视当下的每一个时刻。它让我明白,我们不应该仅仅局限于眼前的得失,而是应该以一种更广阔的视野,去审视生命。此外,书中关于“行动的智慧”(Karma Yoga)的阐释,也让我受益匪浅。我一直觉得,为了达到某个目标,就必须全情投入,甚至不惜代价。但这本书却提醒我,我们应该专注于“行动本身”,而不是过分执着于“结果”。这种“无所求的付出”,反而能让我们获得内心的平静与满足。它的语言风格,确实如其名,既有哲学的严谨,又不失诗歌的韵味,读起来仿佛在聆听一曲悠扬的乐章。

评分

刚拿到《薄伽梵歌:最伟大的哲学诗》时,我并没有立刻投入阅读,而是先让它在我书架上安静地待了一段时间,我脑海中关于“哲学”和“诗”的固有印象,总让我觉得它会是一本需要“啃”的书。我担心它会充满抽象的概念,或是晦涩难懂的隐喻,不太符合我平时轻松阅读的习惯。然而,当我终于翻开它,并被它的叙事所吸引后,我发现我的担忧是多余的。这本书并非像我想象中的那样高高在上,而是以一种极其贴近人性的方式,展开了一场深刻的对话。故事的开端,就将我带入了一个充满矛盾与挣扎的场景:一场即将爆发的战争,一个身心俱疲的战士阿周那,以及他身边的御者克里希那。阿周那的痛苦,对亲人的不舍,对战争的恐惧,对生命意义的追问,都如此真实,如此令人感同身受。我想,我们每个人在人生中,或多或少都会经历类似的迷茫时刻,都会对自己的选择产生质疑。而克里希那,这位至尊主,以其超然的智慧,为阿周那,也为我,揭示了一条通往内心平静的道路。书中关于“业”(Karma)的阐释,尤其让我印象深刻。我一直以为“业”就是一种简单的因果报应,做了善事就会得到好的结果,做了坏事就会受到惩罚。但这本书却告诉我,“业”的本质,在于我们的动机,在于我们行动的“无私”。它强调,我们不应该执着于行动的结果,而应该专注于“行动本身”,以一种纯净的心态去付出。这种“无私奉献”(Karma Yoga)的理念,对我来说,是一种全新的视角。它让我开始反思,我对待工作、对待生活,是否总是以“我能得到什么”为出发点?是否过于看重他人的评价?这种心态的转变,给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轻松感。它让我明白,真正的价值,并非来自于外部的认可,而是来自于内心的充实。而且,这本书的语言风格,也的确如其名,既有哲学的深度,又有诗歌的优美。它不是那种枯燥的论述,而是充满了画面感和情感的张力,读起来仿佛能感受到宇宙的律动。

评分

说实话,我对于《薄伽梵歌:最伟大的哲学诗》的期待,是建立在它“哲学诗”这个名号上的,我总觉得这样的书会带着某种神圣的光环,同时又可能因为其哲学性而略显枯燥。然而,当我真正打开这本书,并沉浸其中后,我发现我的顾虑完全是多余的。它并没有给我带来任何压迫感,反而像一位智者,用一种平和而深刻的语言,与我进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对话。故事的背景设定——一个充满了矛盾与挣扎的战场,一个面临着道德困境的英雄阿周那,以及他身边那位充满智慧与慈悲的御者克里希那——本身就极具吸引力。阿周那的迷茫与痛苦,对亲人、对战争、对命运的纠结,让我感同身受。我相信,每个人在人生的某个阶段,都会遇到类似的选择,都会经历类似的煎熬。而克里希那的回应,并非是简单的教导,而是一种循循善诱的引导。他并没有直接告诉阿周那“你应该怎么做”,而是通过阐述宇宙的法则、生命的本质,以及人生的意义,让阿周那(和我们)自己去领悟。书中关于“业”(Karma)的解释,对我触动尤其大。我一直以为“业”就是简单的因果报应,做了坏事就会受惩罚,做了好事就会有回报。但这本书却更深入地揭示了“业”的本质,它与我们的动机、我们的行为、我们的意图息息相关。它让我明白,即使是看似微小的行动,也可能蕴含着深远的意义。它也让我反思,我所付出的努力,是否仅仅是为了得到某种结果,而忽略了过程本身的价值?这种对“无私行动”(Karma Yoga)的强调,让我开始重新审视我对待工作、对待生活的方式。我不再那么执着于“成功”或“失败”,而是更关注于“我是否尽力了”,“我是否以一种纯净的心态去做了”。这种心态的转变,给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平静。而且,这本书的语言,确实如其名,既有哲学的深度,又不失诗歌的韵律。它就像一股清泉,滋润着我疲惫的心灵,让我感受到一种超然的智慧和宁静。

评分

收到《薄伽梵歌:最伟大的哲学诗》这本书,我并没有立刻迫不及待地打开,而是先静静地感受了它在我手中的分量,以及书名所带来的某种庄重感。我内心隐约觉得,这是一本需要静下心来,细细品读的书,它或许不像市面上很多畅销书那样,能立刻抓住你的眼球,但它的价值,可能需要时间去沉淀。事实证明,我的感觉是正确的。这本书一开始的叙事方式,便带有一种史诗般的宏大感。将哲学智慧融入到一场关乎亲情、荣誉、战争与和平的宏大场景中,这本身就是一种极具艺术性的尝试。阿周那作为主角,他的困境与挣扎,是如此的真实而令人动容。我常常会想象自己置身于那个战场,感受着阿周那内心的煎熬。那种关于“何去何从”的无助感,以及对生命意义的追问,是超越时代和文化限制的。而克里希那,这位至尊主的角色,不仅仅是阿周那的导师,更是全人类的导师。他所阐述的道理,没有丝毫的空洞说教,而是充满了智慧的光芒,照亮了阿周那(也包括我)内心的迷茫。书中关于“奉献”(Bhakti Yoga)、“知识”(Jnana Yoga)、“行动”(Karma Yoga)的探讨,让我对人生的不同面向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我一直认为,人活着就应该有所追求,有所成就,但这本书却告诉我,很多时候,我们的追求恰恰成为了束缚我们的枷锁。而真正的自由,来自于内心的平静,来自于对一切“得失”的淡然。这种“不执着于结果”的智慧,对我来说,是一种全新的启迪。它让我开始审视自己对待事业、对待人际关系的态度,思考自己是否过于在意他人的评价,是否过于执着于预期的结果。这本书的语言,也让我沉醉其中。它既有哲学的精妙,又有诗歌的优美,读起来仿佛能听到宇宙深处的低语,感受到一种超然的美。它不是那种一次性读完的书,更像是一本可以陪伴我一生的智慧宝典。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