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瑜伽大师斯瓦米韦达亲授及导读
解析何谓灭除烦恼、进入三摩地境界的「行瑜伽」
继《瑜伽经白话讲解‧三摩地篇》之后,第二本解译续作
成书于西元前三百多年前的《瑜伽经》是瑜伽哲学的根本经典,
出自印度圣哲帕坦迦利之手,由简而繁地引导瑜伽士一步步完成性灵之旅。
想深入研究《瑜伽经》或有心入门的人,都能在这一系列白话讲解书中,得到浅显易懂的资讯。 帕坦迦利在《瑜伽经》中,由简而繁地将瑜伽的意义及修练方法,一步一步地开展细说。
第一篇开宗明义宣示,所谓瑜伽,是让动荡不停的「心念」得以「调伏受控」(也就是三摩地的定义)。接着,介绍调伏心念的途径、三摩地种类、修三摩地的方法等。以上内容都在《瑜伽经白话讲解‧三摩地篇》中。
本书则是第二篇「行门篇」的白话讲解,内容接续第一篇「修」的主题,为的是对治「离定心」,也就是克服自己那坐不住的心。具体修法包括了苦行、自习、奉神等,整套修行方法名为「行瑜伽」(kriyā-yoga),目的是为了进入第一篇所说的三摩地,以及灭除「烦恼」(苦)。
帕坦迦利以印度哲学「四段铺陈」的论述法,也就是佛法中「四圣谛」的论述法来:
一、定义什么是应该断除的──苦
二、它是因何而有,为什么会发生──集
三、当它被断除之后,是什么景象──灭
四、要断除它的具体方法──道
有关第四项的「道」,最有效的就是瑜伽的「肢法」。因此,经文中又将前面简略介绍的种种修行方法,具体地开展为八个功法步骤,称为「八肢瑜伽」。第二篇从第29经到最后的第55经,逐一介绍了这八个功法中属于「外肢」部分的前五个功法,以及它们各自所能带来的效验。
至于后面的三个功法,属于「内肢」功法,对于它们的介绍以及所带来的种种效验,则是《瑜伽经》第三篇的内容。
◎本书源起 2006年12月17日到2007年1月12日间,斯瓦米韦达在国际喜马拉雅瑜伽禅修协会位于印度瑞斯凯诗(Rishkesh)城的总部,为一班学生简要讲述了《瑜伽经》的第二篇,是为初学之人所开的课。按,斯瓦米韦达从九岁开始为人讲授《瑜伽经》,这次应该是他此生最后为人开讲《瑜伽经》。
本书主要是根据那次讲座系列的录音整理翻译而来,小部分内容则摘译自斯瓦米韦达已出版的《瑜伽经释论第二辑》(英文版)一书做为补充。顺道一提,《瑜伽经释论》是斯瓦米韦达生前最着重、用力最深的着作,全书广征博引诸家之言,加上作者对经文任何一字都不轻易放过的谨慎态度,短短三、五个字所构成的一句经文,解释起来往往会用上三、五十页的篇幅。
书末的三则附篇:〈非暴理念概说〉、〈浅谈苦行〉、〈无畏祷〉是取自斯瓦米韦达的其他授课纪录。
◎编排特色:遵循原经次序,透过音声来感受经文的生命力 本书编排方式沿袭了2016年出版的《瑜伽经白话讲解.三摩地篇》,特别将斯瓦米韦达诵读经文的梵文原音录音,收集在随书的MP3光碟中。读者不仅能从字面意义来理解经文,也能跟着大师的语音,自己试着发音,感受经文中的生命力,对经文就会有另一个次元的微妙体验。
正文部分的编排完全遵循原经次序,并且依惯例附上经句的号数。每句经文先是中文的直译,接着是以罗马字母根据「国际标准梵文注音」显示的梵文经句原文,以及经句的逐字释义。由于经句的原文极其精简,所以最后再将经句中被省略的文字填入后,重新用中文把经句表述一次。这样做,更能连贯经文意思,读者也能更轻易了解整句经文的意旨所在。
◎《瑜伽经》篇章介绍 《瑜伽经》一共分为四个篇章。第一篇的篇名是「三摩地篇」,有51句经,讲述什么是三摩地。第二篇名为「行门篇」,有55句经,是关于习练的种种方法、手段。第三篇「显通篇」也有55句经,是讲述修练瑜伽能引起的种种称为「通」的殊胜能力。最后的第四篇「独寂篇」有34句经,是讲解脱境地,称为「独寂」,因为我们目前所觉知的自己是混杂了物的觉知,《瑜伽经》所谓的解脱是终于能将物和本我分离,不再误认物为本我,孤立了的本我就称作「独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