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经白话讲解‧行门篇(附瑜伽大师斯瓦米韦达梵文原音逐字诵读MP3光碟)

瑜伽经白话讲解‧行门篇(附瑜伽大师斯瓦米韦达梵文原音逐字诵读MP3光碟)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Swami Veda Bharati
图书标签:
  • 瑜伽
  • 瑜伽经
  • 行门篇
  • 白话讲解
  • 斯瓦米韦达
  • 瑜伽哲学
  • 身心健康
  • 冥想
  • 梵文
  • 音频教材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印度瑜伽大师斯瓦米韦达亲授及导读
解析何谓灭除烦恼、进入三摩地境界的「行瑜伽」
继《瑜伽经白话讲解‧三摩地篇》之后,第二本解译续作

  成书于西元前三百多年前的《瑜伽经》是瑜伽哲学的根本经典,
  出自印度圣哲帕坦迦利之手,由简而繁地引导瑜伽士一步步完成性灵之旅。
  想深入研究《瑜伽经》或有心入门的人,都能在这一系列白话讲解书中,得到浅显易懂的资讯。


  帕坦迦利在《瑜伽经》中,由简而繁地将瑜伽的意义及修练方法,一步一步地开展细说。

  第一篇开宗明义宣示,所谓瑜伽,是让动荡不停的「心念」得以「调伏受控」(也就是三摩地的定义)。接着,介绍调伏心念的途径、三摩地种类、修三摩地的方法等。以上内容都在《瑜伽经白话讲解‧三摩地篇》中。

  本书则是第二篇「行门篇」的白话讲解,内容接续第一篇「修」的主题,为的是对治「离定心」,也就是克服自己那坐不住的心。具体修法包括了苦行、自习、奉神等,整套修行方法名为「行瑜伽」(kriyā-yoga),目的是为了进入第一篇所说的三摩地,以及灭除「烦恼」(苦)。

  帕坦迦利以印度哲学「四段铺陈」的论述法,也就是佛法中「四圣谛」的论述法来:
  一、定义什么是应该断除的──苦
  二、它是因何而有,为什么会发生──集
  三、当它被断除之后,是什么景象──灭
  四、要断除它的具体方法──道

  有关第四项的「道」,最有效的就是瑜伽的「肢法」。因此,经文中又将前面简略介绍的种种修行方法,具体地开展为八个功法步骤,称为「八肢瑜伽」。第二篇从第29经到最后的第55经,逐一介绍了这八个功法中属于「外肢」部分的前五个功法,以及它们各自所能带来的效验。

  至于后面的三个功法,属于「内肢」功法,对于它们的介绍以及所带来的种种效验,则是《瑜伽经》第三篇的内容。

  ◎本书源起

  2006年12月17日到2007年1月12日间,斯瓦米韦达在国际喜马拉雅瑜伽禅修协会位于印度瑞斯凯诗(Rishkesh)城的总部,为一班学生简要讲述了《瑜伽经》的第二篇,是为初学之人所开的课。按,斯瓦米韦达从九岁开始为人讲授《瑜伽经》,这次应该是他此生最后为人开讲《瑜伽经》。

  本书主要是根据那次讲座系列的录音整理翻译而来,小部分内容则摘译自斯瓦米韦达已出版的《瑜伽经释论第二辑》(英文版)一书做为补充。顺道一提,《瑜伽经释论》是斯瓦米韦达生前最着重、用力最深的着作,全书广征博引诸家之言,加上作者对经文任何一字都不轻易放过的谨慎态度,短短三、五个字所构成的一句经文,解释起来往往会用上三、五十页的篇幅。

  书末的三则附篇:〈非暴理念概说〉、〈浅谈苦行〉、〈无畏祷〉是取自斯瓦米韦达的其他授课纪录。

  ◎编排特色:遵循原经次序,透过音声来感受经文的生命力

  本书编排方式沿袭了2016年出版的《瑜伽经白话讲解.三摩地篇》,特别将斯瓦米韦达诵读经文的梵文原音录音,收集在随书的MP3光碟中。读者不仅能从字面意义来理解经文,也能跟着大师的语音,自己试着发音,感受经文中的生命力,对经文就会有另一个次元的微妙体验。

  正文部分的编排完全遵循原经次序,并且依惯例附上经句的号数。每句经文先是中文的直译,接着是以罗马字母根据「国际标准梵文注音」显示的梵文经句原文,以及经句的逐字释义。由于经句的原文极其精简,所以最后再将经句中被省略的文字填入后,重新用中文把经句表述一次。这样做,更能连贯经文意思,读者也能更轻易了解整句经文的意旨所在。

  ◎《瑜伽经》篇章介绍

  《瑜伽经》一共分为四个篇章。第一篇的篇名是「三摩地篇」,有51句经,讲述什么是三摩地。第二篇名为「行门篇」,有55句经,是关于习练的种种方法、手段。第三篇「显通篇」也有55句经,是讲述修练瑜伽能引起的种种称为「通」的殊胜能力。最后的第四篇「独寂篇」有34句经,是讲解脱境地,称为「独寂」,因为我们目前所觉知的自己是混杂了物的觉知,《瑜伽经》所谓的解脱是终于能将物和本我分离,不再误认物为本我,孤立了的本我就称作「独寂」。
 
瑜伽之光:深度探索身心合一的古老智慧 一部引导现代人回归内在宁静与力量的权威指南 在信息爆炸、节奏日益加快的当代社会,人们对内心平和与生命意义的渴求从未如此迫切。本书——《瑜伽之光:深度探索身心合一的古老智慧》,并非市面上常见的瑜伽体式图解或浅尝辄止的理论概述,而是一部旨在带领读者进行一次深刻的自我发现之旅的经典读物。它超越了对瑜伽体式(Asana)的表面关注,直抵瑜伽哲学的核心——心灵的转化与意识的扩展。 本书的核心价值在于其对瑜伽思想体系的严谨梳理与通俗阐释,它将源远流长、结构精深的古老智慧,转化为当代读者能够理解、消化并付诸实践的清晰路径。我们坚信,真正的瑜伽并非僵硬的身体练习,而是一种生活艺术,一种实现身、心、灵完美整合的科学方法。 第一部分:溯源与根基——理解瑜伽的宇宙观 本章首先带领读者回溯瑜伽的哲学源头,探究其在印度吠陀文化中的历史定位。我们详细辨析了“瑜伽”(Yoga)一词的本义——“联合”或“连接”,明确指出它指向的是个体小我(Jivatman)与宇宙宏大意识(Brahman)的合一。 超越迷思: 澄清了现代社会对瑜伽的普遍误解,将瑜伽从单纯的健身运动提升到生命科学的高度。 核心概念解析: 深入浅出地讲解了构成瑜伽哲学的关键概念,如“真我”(Purusha)与“变现界”(Prakriti)的二元对立与相互作用;“业力”(Karma)法则的运作机制及其对个体命运的影响;以及“轮回”(Samsara)的概念,帮助读者建立起一个宏大的生命蓝图。 “心”的解剖学: 详细剖析了心智的结构,包括外在的感官心(Manas)、内在的判断心(Buddhi)、自我意识(Ahamkara)以及潜藏的记忆库(Chitta)。理解这些组成部分,是控制心念、实现“心止如水”的前提。 第二部分:觉醒的阶梯——通往内在实相的实践路径 这一部分是全书的实践核心,它借鉴了多种经典论述,构建了一个清晰、可执行的觉醒阶梯。我们着重于描述那些可以立即应用于日常生活的技术和心法,而非停留在理论层面。 内在的纪律: 探讨了如何建立起内在的自我规范。这包括对动机的纯净化处理,以及如何培养不依附、不排斥的客观观察态度。 专注力的培养: 详细介绍了不同层次的专注技巧。我们探讨了如何从“散乱”(Vikshepa)状态过渡到“一境”(Ekagrata)。这包括对呼吸(Prana)的微妙感知练习,以及如何将注意力从外部刺激有效地收摄回内在中心。 洞察力的深化: 阐述了通过持续的内省与观察,如何穿透表象的迷雾,直达事物的本质。这部分强调了“分辨力”(Viveka-Khyati)的培养,它是从无明(Avidya)走向解脱的关键之钥。 能量的转化: 讨论了生命能量(Prana)在身体和心智中的流动模式。虽然本书不侧重于复杂的能量技术,但会指导读者如何通过放松和正确的意图,自然地引导能量向高处流淌,从而减轻身心的沉重感。 第三部分:超越与自由——瑜伽的终极目标 本章将读者的视野从日常修行引向瑜伽的终极目标——解脱(Moksha)或圆满(Kaivalya)。这并非一种虚无缥缈的境界描述,而是对人类意识潜能的最终揭示。 体验“无我”: 探讨了如何通过超越“小我”的执着,认识到自身与万物一体的真相。这包括对“空性”(Shunyata,在特定哲学语境下)的初步理解,即所有现象的无常与相互依存性。 爱与慈悲的实践: 阐述了真正的内在平静自然会外化为对所有生命的无差别之爱(Prema)与慈悲(Karuna)。这种慈悲不是基于同情,而是基于对共同人性的深刻理解。 活在当下: 最终,本书回归到最简单却最深刻的实践——全然地活在每一个当下瞬间。当心智不再被过去的遗憾或未来的焦虑所占据时,真正的自由便自然显现。 本书特色与价值: 本书的撰写风格力求清晰、深刻且充满人文关怀。我们避免使用晦涩难懂的梵文术语,确有必要时,会提供详尽的释义。行文逻辑严密,层次分明,适合所有对生命深度探索有兴趣的读者,无论是资深的瑜伽练习者,还是初次接触东方哲学的求知者。 我们旨在提供一套完整的心智工具箱,帮助读者在纷扰的尘世中,搭建起一座通往内在安宁的坚固桥梁。它不提供廉价的安慰剂,而是邀请读者肩负起自我觉醒的责任,通过持续的内观与智慧的实践,最终实现生命意义的圆满。 翻开此书,即是踏上一次对自身潜能的庄严探索之旅。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斯瓦米韦达.帕若堤(Swami Veda Bharati)


  来自喜马拉雅山的瑜伽大师、禅修者、诗人、学者、心灵导师。1933年出生于印度一个哲学思想浓厚的梵语家庭,自幼在家中学习,未入读过正式学校。9岁时即能为人讲授帕坦迦利的《瑜伽经》,并能应听众要求,引用四部吠陀经中的任何一句做即席演讲。14岁起,就广受各方邀请,在印度的大学巡回讲授梵文哲学经典。

  斯瓦米韦达先后获得伦敦文学学士、伦敦文学硕士、荷兰文学博士学位,接着开始前往世界各地讲学,足迹遍及欧美亚非各大洲。他对世界各个主要宗教的历史根源和教义,均有相当程度的研究,熟稔17种语言,擅长引导不同信仰以及没有宗教信仰的人们体验静坐。

  1981年,斯瓦米韦达接过上师斯瓦米拉玛(Swami Rama)的衣钵,成为北印度瑞斯凯诗(Rishikesh)道场的负责人。1992年,他接受剃度,正式成为出家僧人。1996年他在瑞斯凯诗成立了斯瓦米拉玛禅修学院(Swami Rama Sadhaka Grama),接引来自世界各地的瑜伽学生。多年来,提倡对禅定做科学的探索,并与世界着名的研究机构合作,在神经生理学领域进行了大量实验。

  2015年7月14日凌晨,斯瓦米韦达在印度学院中安详离世,回归永恆的静默。

译者简介

石宏


  业余翻译,译有《瑜伽就是心灵修行》、《哈达瑜伽》、《走向静默,如你本来》、《心灵瑜伽》、《拙火瑜伽》、《幸福瑜伽》、《让心中的狂躁消退》、《笔尖上的觉知──唿吸之间》。着有《去印度的幸福日记》(台湾明名文化出版)。
 

图书目录

《瑜伽经》第二篇「行门篇」纲目
译者前言
楔子
◎行瑜伽 第1∼2经
.烦恼
烦恼 第3∼9经
烦恼之断 第10∼11经
不断除烦恼之后果(业) 第12∼14经
.四段铺陈法:苦、集、灭、道
苦 第15∼16经
集 第17∼24经
灭 第25经
道 第26∼28经

◎瑜伽的肢法 第29经
.外五肢
夜摩 第30∼ 31经
尼夜摩 第32∼ 34经
—奉行戒律善律之效验
夜摩之果 第35∼ 39经
尼夜摩之果 第40∼ 45经
体式 第46∼ 48经
调息 第49∼ 53经
内摄 第54∼ 55经
全篇回顾

【附录1】非暴理念略说
【附录2】浅谈苦行
【附录3】无畏祷
 

图书序言

译者前言

  本书的讲述者斯瓦米韦达,曾说过一个非常有趣的故事:

  印度古人传说,神在宇宙这一个劫形成之初,把所有的奥祕都启示在三部《吠陀》中,交给一众天人去学习。但是《吠陀》实在浩瀚难懂,连天人读来都觉得吃力。于是他们回去乞求神,「能否请您发慈悲把《吠陀》(veda)予以简化,好让我们省点力?」神就将三大部《吠陀》浓缩为三句话,也就是〈盖亚曲〉(Gāyatrī)神咒正文的三句:

  tat satvitur vareṇyaṃ
  bhargo devasya dhīmahi
  dhiyo yo naḥ prachodayāt

  这三句话是另一个大题目,几乎所有的瑜伽大师和梵文学者对〈盖亚曲〉的解读都不尽相同。斯瓦米韦达曾经连续用了好几堂课来讲授〈盖亚曲〉,他说,那也不过是浅谈而已。所以,这三句话的意义我们就略过不提。

  话说,一众天人领了三句话欢喜地回去了,可是他们苦苦诵念,仍然无法了解其中的奥义,只好又回头去见神,「求求您再发慈悲,把这三句更加简化。」于是神就将三句话浓缩成三个字:

  bhūr
  bhuvaḥ
  svaḥ

  也就成了〈盖亚曲〉正文前面的三个宣示字。可是,天人们还是久久无法参破,于是神再将这三个字更进一步简化成了三个字母:

  A
  U
  M

  A(佛经中称为「阿」字)是一切字母之首,是众生发声的初音,是一切言语文字的源头。A、U、M三个字母各有深奥的密意。但天人还是弄不明白,神最终将三个字母合成一个字,成了AUM,读音就是:

  OM

  所以,宇宙的一切奥祕,经过一次又一次的浓缩,由繁而简,最后成为了OM,我们稍后再回来说它。

  《瑜伽经》的铺陈方式正好是反过来的,作者帕坦迦利(Patañjali)是由简而繁,将瑜伽的意义及修练方法,一步一步地为我们开展细说。第一篇开宗明义宣示,所谓瑜伽,是让动荡不停的「心念」得以「调伏受控」(也就是三摩地的定义,所以说瑜伽就是三摩地)。以这个定义的句子为首,《瑜伽经》正式开展。

  在简单介绍了什么是所谓的心念之后,他立即告诉我们,要调伏心念只有两个途径:一要无间断地修习(也就是「串习」,主要是指静坐),二要无所执着。按前者是「修」,后者是「舍」。接着,帕坦迦利交代了调伏心念达到受控状态的三摩地分为两类,以及几个修三摩地的方法。这些方法都是为了要排除「障碍」,净化和稳固我们的心念,让我们能够「由粗而细」进入种种不同境地层次的三摩地(《瑜伽经》将之通称为「三摩钵地」)。到此,第一篇结束。

  第二篇的篇名是「行门」,基本上是接续第一篇「修」的主题,为的是对治「离定心」,帮助我们克服自己那坐不住的心。而具体的修法,在做三个主要的功夫:「苦行」、「自习」、「奉神」。帕坦迦利将这一套修行方法称为「行瑜伽」。他说,行瑜伽的目的有二,一是为了进入前面第一篇所说的三摩地,二是为了灭除「烦恼」。在定义了什么是所谓的烦恼之后,他接着解释,我们所以会造「业」,根源是烦恼。因为造了业,所以今生来世会遭到种种的业报。凡夫以为这些业报有苦也有乐,但是具有「明辨慧」的智者却能见到其实一切都是苦。所以智者应该要「断苦」。

  然后,帕坦迦利以印度哲学「四段铺陈」的论述法,也就是佛法中「四圣谛」的论述法来:

  一、定义什么是应该断除的—苦
  二、它是因何而有,为什么会发生—集
  三、当它被断除之后,是什么景象—灭
  四、要断除它的具体方法—道

  这个「道」,最有效的就是瑜伽的「肢法」。于是,所谓的「八肢瑜伽」登场。《瑜伽经》再进一步把前面简略介绍的种种修行方法,更具体地开展为八个功法步骤,所以称为「八肢瑜伽」。八肢瑜伽又被称为「王道瑜伽」,可见它在瑜伽体系中的地位。

  《瑜伽经》第二篇从第29经到最后的第55经,逐一介绍了这八个功法中属于「外肢」部分的前五个功法,以及它们各自所能带来的效验。至于后面的三个功法,则是属于「内肢」功法,对于它们的介绍以及所带来的种种效验,则是属于《瑜伽经》第三篇的内容。

  依据传统说法,《瑜伽经》第一篇教导所针对的是上根人(利根人),第二篇前半部关于行瑜伽的部分是以中根人为对象,后半部的八肢瑜伽则是以下根人(钝根人)或初学者为对象。但是,我们在细读之下就会发现,像八肢瑜伽中任何一肢的功法,要练出成果且收到效验,真是谈何容易。以第一肢的夜摩(yamas)法为例,它为我们列出了修行人一定要遵守的五条戒律。其中第一条就是「非暴」,要戒禁任何暴力的行为、言语、心意。它所要求的功夫是非常细腻的,要仔细地觉知自己的一言一行以及起心动念有无违反非暴的理念。《瑜伽经》说:「确实遵守非暴戒律的人,众生不会与他为敌。」不单如此,斯瓦米韦达说:「如实履行非暴的人,因为他不与众生为敌,因为他没有丝毫残害众生的念头,连鸟兽都不会走避他。」

  非暴不只是不杀生那么简单,非暴是要做到不伤生。不杀生,只是最起码的要求而已。但是,即便不杀生,也不如我们想像中那么容易就做得到,更何况在有些情况之下,我们无可避免地会面临杀生的道德困境。因此,斯瓦米韦达举出了一系列的故事及情境,要大家深入思考究竟什么才是非暴,这个部分收入了本书的附录〈非暴理念略说〉。

  佛教自古就将所有的教义总赅为四句话:「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诸恶莫作」就是八肢瑜伽第一肢的夜摩法戒律,「众善奉行」是第二肢的尼夜摩(niyamas)法善律,「自净其意」则是遵守戒律和善律必然会带来心地的净化。因此,斯瓦米韦达提醒我们,夜摩、尼夜摩是一切瑜伽修行的基础所在,真的做到了这两肢,心才能定,其他六肢自然而然会水到渠成。如果不在这两肢上痛下功夫,就没有办法彻底对治「离定心」,那么尽管体式、调息的功夫再好,心还是会不定;若心念不调伏,无法达到受控的地步,就无法成就《瑜伽经》所谓的「瑜伽」。如今举世学习瑜伽的人,往往直接由「体式」和「调息」这两肢法门下手,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耗在体式和调息上,而疏忽了夜摩、尼夜摩的功夫,是习练瑜伽者需要反思的一个现象。

  关于夜摩、尼夜摩,它们的重点是在一头一尾。斯瓦米韦达提醒我们,《瑜伽经》把「非暴」和「奉神」分别放在第一和第十条,是有一定道理的。所有十条的戒律和善律,都源自于非暴,都必须以非暴为本,都不能和非暴的理念相抵触,所以「非暴」会被列为所有戒律和善律之首,这应该是很容易明白的。

  我们比较没有留意的是,所有十条的戒律和善律,都必须以最后第十条的奉神理念为依归。例如,履行非暴如果不是为了神,而是为了其他目的,则此种行为和心念就失去了非暴的意义,便不能算是在遵守非暴。

  所有十条的戒律和善律,条条都有各自成就的效验,例如,非暴的效验是众生会放下敌意,实语的效验是言行必果,而唯独奉神的效验是三摩地,是其他戒律和善律所比不上的。有趣的是,《瑜伽经》中能够「与所奉神明相应」的,竟然不是奉神的效验,反而是属于自习的效验(这更证明了所谓的自习,重点不是在研读经典,而是在持咒)。所以,斯瓦米韦达一再告诉我们,修行的捷径法门是奉神。解读《瑜伽经》第一的威亚萨(Vyāsa,亦有译为「毗耶萨」)说:「修行者仅仅将意念引向神,三摩地以及种种三摩地之果就即将到来。」

  奉神法门在《瑜伽经》的第一篇、第二篇的行瑜伽及八肢瑜伽,这三个地方都列为修行法门之一。换言之,这个法门不只是下根人,连对中根人乃至上根人,都属于必修的。其他不论哪个法门,都没有被如此明白且重复提及。在像《瑜伽经》这样字字珠玑的文体中,版面无比珍贵,帕坦迦利竟然不惜在第一篇中连用了七句经(第23至29经)专讲「奉神」这个题目。这都明显地告诉我们,奉神不仅是一条捷径,更是一个殊胜法门。

  所谓「奉神」,是念念向神,一心系念于神,神如在目前,乃至与神合一。自己的所作所为是为神而做,一切行为的果实都奉献于神,而不是为己。要将自我放下,才是对神的臣服、归伏。有如此的情怀,就是奉神。

  问题是,如今的人,特别是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往往不谈神,好像觉得谈神就陷入了宗教的范畴,觉得谈神就不科学。所以,在这个重要的法门上,若是过分理性往往就会不得力。如果把精神、信念这一块给放掉了,灵性修行就无异于沙中行舟。

  《瑜伽经》对「神」的定义是写在第一篇,请读者务必回顾。《瑜伽经》的基础哲学理论是「数论」。与数论哲学一样,《瑜伽经》所谓的神,是不具有宗教色彩,不是创世的,不是主宰众生命运的,是无形无相的,是不即又不离的。所以,从宗教的有神论观点来看,《瑜伽经》是属于无神论的(这一点就和另一本瑜伽圣典《薄伽梵歌》﹝Bhagavad Gita﹞不同)。

  斯瓦米韦达说,我们使用「神」这个字来翻译《瑜伽经》经文中的「伊希伐若」(īśhvara),是不得已的办法。它会造成的问题是,每个人对于什么是「神」都有着先入为主的成见。你要做到奉神,首先非得把你对神的观念和想法给全部抛弃不可,因为神完全不是你所以为的那回事。每当有人问他:「神是否存在?」他都回答:「你为什么要相信我的答案?你要自己去找答案。如果你想知道什么是甜的滋味,问人家没有用,只有自己亲口尝过了,才会真明白那个滋味。」

  《瑜伽经》所谈的神是无相的,无法以言语文字来形容,是「说似一物即不中」,所以空口谈论神是没有什么用处的,若要弄明白,只有亲自去体悟。帕坦迦利在《瑜伽经》第一篇里就借用了OM的音声来做为对神的「指称」,那就是本文开头所提到的,天地奥祕所在的OM。愿你我都能亲口尝到甜滋味。

  译者前此曾经将斯瓦米韦达的上师斯瓦米拉玛就《瑜伽经》第二篇的授课纪录翻译为中文《鼻尖上的觉知》一书(原书名为《修行:开悟之道》)。不同之处在于,本书是斯瓦米韦达在「讲经」,而另一本则是斯瓦米拉玛在「说法」。读者不妨对照参阅。至于斯瓦米韦达就《瑜伽经》的「说法」部分,目前已经翻译为中文成书的有:

  ●《心灵瑜伽》
  ●《幸福瑜伽》
  ●《哈达瑜伽》
  ●《瑜伽就是心灵修行》(特别是其中〈心灵修行的实践与应用〉一篇)

  译者学养有限,疏漏之处难免,尚祈读者海涵不吝指正。

2017年译于香港
时值盛暑,先师 斯瓦米韦达圆寂二週年

图书试读

【楔子】

瑜伽和数论哲学的关系非常密切,我曾经就数论哲学开过专门的讲座,也写过一些介绍文章,希望大家能够去找来学习。

印度古典的主流哲学思想有七个派别,「数论哲学」和「瑜伽哲学」是其中两派。但是我们在教导瑜伽哲学的时候,常常也会把两者合起来称为「数论瑜伽」。所以,问题就来了,到底它们是两个独立的学派,还是合起来成为一个单一的学派?正统的瑜伽哲学体系中,在需要的时候是用到了一些数论哲学的「类别」概念(译按,此即是数论哲学中所谓的「谛」),而有时候会赋予不同的意义,或者做些增减,但基本的类别是大致相同的。

例如,不论数论哲学或瑜伽哲学,都视「苦」为一个至为重要的问题。不过,数论基本上还是一个哲学体系,瑜伽则是一个实修的体系。所以我们说,瑜伽相对上是一种「应用」哲学,因此它会把凡是能够应用在实践的东西都包括在内。

印度传统的经典,有许多是属于「经」的文体。「经」这个梵文字(译按,佛经中也译音为「修多罗」,但是佛经的「经」的文体,又和此处所称的「经」不同)常常被翻译成英文的「箴言」(aphorism)。但是,所谓「箴言」,应该是每句都自成一格,每句箴言的意义是毋庸解释就能明白的。但是「经」则不同,如果不参考一些解释的论述,或者不结合其他的经句,就很难明白每句经本身的意义。

在远古时代,弟子要住在上师的道院,每天坐在上师跟前学习经文。古法的学习有四个步骤。第一步是「听闻」,然后是「沉思」、「禅修细思」、实证。当弟子坐在上师面前时,他必须要完全不动,保持一个姿势上完整堂课。他的注意力要集中,丝毫不可中断,身体任何一个部分只要稍微一动就表示分心,当即会受到上师的斥责。因为弟子的心念是在禅定中锻鍊出来的,他们的记忆力敏锐,通常只需要听一遍或两遍,就能够记住经文。然后,他们自己会去找个地方坐下,或者是树下,或者是自己的茅屋中,或者在河边的石上,或者在每日晨间祭祀的火坛旁,开始做「自习」的功夫(这个名词在《瑜伽经》出现过三次:第二篇的第1、32、44经),背诵所学到的经文。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喜欢那种能够提供多维度学习体验的书籍,而这本书的“附瑜伽大师斯瓦米韦达梵文原音逐字诵读MP3光碟”这一点,就完全满足了我的需求。我通常会先听大师的梵文诵读,让自己的耳朵和大脑先熟悉那种声音的韵律和能量。然后,我再打开书本,对照着白话讲解,去理解每一个梵文词语的含义。这种听与读相结合的方式,我认为会大大提高我的学习效率和深度。我尤其希望,光碟中的诵读,能够有不同的语速或强调方式,以便我能够根据自己的理解能力来调整。例如,初学者可以听慢速版,以便跟上节奏,而有一定基础的人,则可以听标准版,去体会大师的语感。同时,我希望书中的白话讲解,能够提供一些历史背景或文化渊源的介绍,让我们了解《瑜伽经》在印度哲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这样,我们在学习具体的修行方法时,也能更好地理解其背后的思想体系。

评分

我一直对瑜伽的哲学层面抱有浓厚的兴趣,但市面上很多关于瑜伽的解读,要么过于学术化,让人望而却步,要么过于功利化,只强调身体的锻炼,而忽略了其深刻的精神内涵。当我看到这本书的介绍时,我立刻被“白话讲解”这四个字所打动。这意味着,我不用再费力去啃那些晦涩难懂的古籍,而是可以用一种更加平易近人的方式,去理解《瑜伽经》的智慧。而且,它聚焦于“行门篇”,这让我觉得非常有针对性。“行门”二字,在我看来,恰恰是瑜伽实践中最核心的部分,它不仅仅是理论的阐述,更是行动的指南。我一直认为,真正的瑜伽,是将身心灵合一的修行,而“行门”正是连接这些要素的关键。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作者将如何用现代的语言,去剖析那些古老的教诲,如何将抽象的概念,转化成我们可以理解和实践的步骤。尤其让我期待的是,这本书是否会提供一些具体的练习方法,或者是一些能够帮助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践行瑜伽哲学的建议。对我而言,仅仅理解文字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如何将这些智慧融入到我的生活之中,让瑜伽不仅仅是地板上的练习,而是生命的态度。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颇为吸引人,不是那种流于俗套的鲜艳色彩,而是带着一种沉静、内敛的米白色调,上面是温润的暗纹,隐约可见梵文的古朴线条,给人一种穿越时空的宁静感。书名“瑜伽经白话讲解‧行门篇”几个字,排版得体,字体大小适中,既能一眼辨认,又不显突兀。尤其是“行门篇”这三个字,仿佛指引着一条清晰的修行路径,让人充满了探索的期待。而“附瑜伽大师斯瓦米韦达梵文原音逐字诵读MP3光碟”,这个附加的亮点更是让人眼前一亮。我一直对梵文的韵律和力量感到好奇,而能够听到真正大师的诵读,并且是逐字逐句地讲解,这简直是为我这样的初学者量身定做的。我常常觉得,很多古老的经典,如果只是单纯的文字,总会隔着一层纱,很难真正触碰到其精髓。有了原音的光碟,就仿佛打通了任督二脉,可以直接与先贤的智慧进行连接,感受那古老而神圣的能量。我甚至可以想象,在清晨或是傍晚,伴着大师的诵读声,自己尝试着跟读,那种感觉一定非常奇妙,仿佛自己也置身于遥远的恒河边,沐浴在智慧的光辉之中。这本书的整体设计,从视觉到听觉,都透露出一种对传统的尊重和对读者的关怀,让我还没有翻开书页,就已经被深深地吸引住了。

评分

我一直相信,真正的学习,是能够引发思考,并最终促成改变的。这本书的“白话讲解”以及所附的MP3光碟,让我看到了这种可能性。我希望这本书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智慧的启迪。当我听到斯瓦米韦达大师的梵文诵读时,我期待能够感受到一种能量场,一种超越语言的连接。我希望这种连接,能够帮助我暂时放下日常的琐碎和杂念,进入一种更深沉的专注状态。而书中的白话讲解,则应该像一位循循善诱的老师,将《瑜伽经》中那些看似深奥的道理,用浅显易懂的语言娓娓道来。我希望作者能够提出一些引人深思的问题,让我们在阅读过程中,不断地审视自己,反思自己的行为和思想。例如,当讲到“内省(svadhyaya)”时,是否会引导我们去思考,我们对自己的了解有多少?我们真正的需求是什么?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成为我的一位良师益友,在我迷茫时给予指引,在我懈怠时给予激励,在我困惑时给予解答。

评分

这本书最大的亮点,无疑是它附带的MP3光碟。我一直觉得,梵文本身就蕴含着一种独特的韵律和力量,只是通过文字去阅读,总觉得少了一点灵魂。而能够听到瑜伽大师斯瓦米韦达的原音诵读,这简直是太珍贵了。大师的诵读,不仅仅是发音的准确,更是一种情感的传递,一种能量的引导。我常常在想,为什么古人会对梵文如此推崇,我想,这不仅仅是因为它是一种古老的语言,更因为它是一种能够直接触及心灵的语言。通过大师的嗓音,我仿佛能够感受到那份来自古印度智慧的传承,感受到那份穿越时空的宁静与力量。我尤其好奇,光碟中的“逐字诵读”究竟是怎样的呈现方式。是先梵文,后白话解释?还是梵文与白话穿插进行?无论哪种方式,我都觉得非常有帮助。至少,我可以先通过大师的声音去感受梵文的韵味,再去理解白话的解释,这样,理解起来会更加深刻,也会更容易将梵文的音韵与文字的含义联系起来。对于我这样对梵文感兴趣,但又缺乏学习途径的人来说,这绝对是一份无价的礼物。

评分

我对这种融合了传统智慧与现代解读的书籍情有独钟。这本书的“白话讲解”意味着它能够为现代读者提供一种更容易理解的视角,而“行门篇”则聚焦于瑜伽实践中最具操作性的部分。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详细阐述如何将《瑜伽经》中的教义转化为日常生活的实践。例如,当提到“制(yama)”和“励(niyama)”时,我希望作者能够提供具体的行为准则,以及如何在现实生活中去践行这些准则,同时避免可能出现的误区。附带的MP3光碟,无疑为这种实践提供了重要的辅助。我希望大师的诵读,不仅仅是发音的示范,更是一种精神的引领。我设想,在冥想练习时,我会选择听大师的梵文诵读,让那种神圣的音韵带领我进入更深的宁静。这本书的出现,让我看到了将古老智慧与现代生活完美结合的可能性。

评分

读完这本书的介绍,我脑海中浮现出这样一种场景:在一个宁静的下午,我坐在书桌前,面前放着这本书,耳边是斯瓦米韦达大师沉静而充满智慧的梵文诵读声。我先跟着大师的声音,将一个个梵文词语在心中默念,感受它们独特的发音和节奏。然后,我再看向书页上的白话讲解,将大师的诵读与文字的解释一一对应起来。我不会急于求成,而是会放慢自己的节奏,让每一个梵文词语,每一个白话的解释,都能够在我的意识中停留,发酵。我期待书中能够有大量的实例,能够将《瑜伽经》中的理论,与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具体情境相结合。例如,当讲到“不害(ahimsa)”时,是否能举例说明,在人际交往中,如何避免不经意的伤害?当讲到“满足(santosha)”时,是否能提供一些方法,帮助我们在物质充裕或匮乏时,都能保持内心的平静?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成为我生活中的一面镜子,映照出我内心的杂念,并指引我走向更清晰、更平静的自我。

评分

我是一个对细节要求很高的人,尤其是在阅读和学习过程中。这本书的“白话讲解”让我充满期待,但同时我也希望,这种白话的讲解,不是流于表面,而是能够深入到《瑜伽经》的每一个细微之处。例如,在解释某个概念时,是否能够追溯到其梵文词源,然后解释其字面意义和引申意义?是否能够结合实际的练习,来阐释这个概念在身体和意识层面的体现?我希望作者能够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带领我一步步地深入到《瑜伽经》的内心世界,而不是仅仅停留在风景的介绍上。特别是“行门篇”,它涉及到的很多内容,如调息、冥想、正念等等,都需要非常细致的指导。我希望作者能够提供清晰的步骤,以及在练习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和相应的解决方案。仅仅知道“要做什么”是不够的,我更想知道“如何做得更好”,以及“为什么这样做”。附带的光碟,无疑是这个细节部分的有力补充,我希望能通过大师的诵读,来领悟那些文字背后的微妙之处。

评分

在我看来,一本好的书籍,应该能够激发读者的好奇心,并引领他们走向更广阔的知识领域。这本书的“瑜伽经白话讲解‧行门篇”这个标题,已经成功地激起了我的好奇。我一直对瑜伽的实践层面感到好奇,但往往在学习过程中,会遇到一些瓶颈。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帮助我突破这些瓶颈,更深入地理解“行门”的含义。我期待作者能够用一种非常清晰、逻辑严谨的方式,来阐释《瑜伽经》中关于“行门”的教诲。例如,它是否会从八支分法的角度来展开讲解?每一步又该如何去理解和实践?光碟中的梵文原音诵读,更是为我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学习机会,我希望通过模仿大师的诵读,来更好地感受梵文的能量,并加深对文本的理解。我甚至可以设想,在练习瑜伽体式时,伴随着大师的诵读,来提升练习的专注度和深度。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和内容选择,都透露出一种严谨和敬畏的态度,这让我非常欣赏。我一直认为,对于《瑜伽经》这样一部经典的解读,如果不够深入和严谨,很容易会误导读者。而“白话讲解”和“梵文原音逐字诵读”的结合,恰恰提供了一种双重保障。一方面,白话讲解能够让普通读者更容易理解;另一方面,梵文原音的对照,又保证了其准确性和原汁原味。我尤其好奇,书中对于“行门篇”的解读,是否会涉及到一些不为人知的细节,或者是一些在普遍解读中容易被忽略的要点。例如,对于“禅定(dhyana)”的深入解释,以及如何通过“三摩地(samadhi)”来达到最终的解脱。光碟中大师的诵读,我相信会为我提供一种独特的体验,让我能够从声音的层面去感受《瑜伽经》的博大精深,并将其融入到我个人的修行之中。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