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罕默德:宣扬谦卑、宽容与和平的先知

穆罕默德:宣扬谦卑、宽容与和平的先知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Karen Armstrong
图书标签:
  • 穆罕默德
  • 伊斯兰教
  • 先知
  • 宗教
  • 历史
  • 传记
  • 谦卑
  • 宽容
  • 和平
  • 信仰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穆罕默德
 
无父无母的没落贵族,如何以谦卑、慈爱与坚忍,
挽救一个躁动不安的时代?
 
全球最着名的神学家──凯伦.阿姆斯壮──阐述最被误解的伟大导师
 
横跨欧亚非的伊斯兰文明的奠基者、十六亿穆斯林的精神寄託,
也是身陷21世纪危机的我们重要的典范
 
 
  西元六世纪末,阿拉伯半岛的居民面临了严峻的多重危机。随着骆驼商队的兴起,游牧民族放弃了沙漠中朝夕难保的生活,在麦加这个商业大城里定居了起来。经济的发达让他们有了自信,却也变得骄傲、贪婪。他们抛弃了传统精神中最可贵的群体精神,贪财忘义,弃贫苦弱势与失去父亲守护的孤儿寡母于不顾,同时却保留了部落规范中最僵化的一面,为了捍卫宗族的尊严与利益不惜逞兇斗狠,无视于普遍的人性价值。部落与部落之间的劫掠征战、阶级鸿沟的扩大迫使人人自危。青年人对祖辈的教导也疑窦渐生……
 
  穆罕默德出生自统治麦加的古莱须族,但不幸家道中落、父母早殁,因此自幼体恤底层之艰困。与其他有志之士一般,他对当时的危机忧心忡忡、苦思对策,也从基督教与犹太教的经义中获得启发。在西元610年的「命定之夜」里,他在一场神秘经验中得天使之助领受真主话语,教导人们应该对良心负责,对同胞博爱,对真主顺服。但保守的传统势力无法接受这位没落贵族的颠覆性思想,施以暴力攻击、经济封锁,最终逼迫穆罕默德逃亡。然而,他在麦地那创建的穆斯林社群的迅速扩张,不仅证明了他的智慧与美德、奠定了伊斯兰教的基础,更永远的改变中东世界与人类历史。
 
  《穆罕默德:宣扬谦卑、宽容与和平的先知》由当代全球最重要的宗教学者凯伦‧阿姆斯壮所撰。九一一事件之后,世人对伊斯兰教的扭曲日益炽烈,一个原先强调内省、慈爱、和平的宗教被涂抹上一层与其宗旨完全背道而驰的形象。这不仅无助于族群之间的和解共生,也剥夺了我们向这位先知学习的机会。有感于此,阿姆斯壮女士特别以深入浅出的笔法勾勒穆罕默德平凡中见伟大的一生,以提纲挈领的史实来彰显伊斯兰──意指和平与和解──的真谛。透过考察穆罕默德本人的言行,我们不仅能澄清所有对伊斯兰可能有的误会,身处极端主义再起、民粹当道的躁动时代,我们也将从中获得平静与力量。
 
 
专文推荐序
蔡源林(政大宗教所所长)
 
专家推荐
陈建守(「故事」网站共同创办人)
庄信德(基督教磐顶长老教会牧师)
彭书颖(辅大宗教系兼任讲师)
刘柏君(玄奘大学宗教系兼任助理教授)
廖云章(《独立评论@天下》主编)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凯伦.阿姆斯壮(Karen Armstrong)
 
  爱尔兰裔英国宗教学者,生于西元1944年,年轻时曾为罗马天主教修女达七年之久,同时在牛津大学主修英国文学。1969年她因理念不合离开天主教会,她以诗人丁尼生(Alfred Tennyson)为题的博士论文也莫名被外部委员以主题不适为由否定。1982年之后,她开始专职写作以及主持广播节目谈论宗教事务。
 
  1984年,阿姆斯壮女士受英国公共电视台「第四频道」(Channel 4)之邀制作关于基督教使徒保罗生平的记录片,并因此前往耶路撒冷、追索保罗行迹。她形容此行大大改变过去她对宗教的认知,也奠定她往后写作的基础。1993年,她出版了《神的历史》,综述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三大一神教,以及印度教、佛教的千年历史。2006年出版的《大蜕变》延续前作,探讨雅斯培(Karl Jaspers)所谓的「枢机时代」中几大宗教的诞生与法典化。此时开始她经常受邀电视访谈,并担任美国「公共电视网」(PBS)得奖作品《穆罕默德:先知的遗产》(Muhammad: Legacy of a Prophet)之顾问。
 
  阿姆斯壮女士对宗教的兴趣广泛,且备受肯定。她目前是旨在考察基督教历史起源的「耶稣研究会」(Jesus Seminar)的成员,同时在伦敦任教于传授犹太教传统的里欧贝克学院(Leo Baeck College)。2007年新加坡伊斯兰教理事会(Majlis Ugama Islam Singpura)曾邀请她前往讲学。她是目前世界上最负盛名的宗教学者之一,着有超过二十本关于信仰与主要宗教的着作,并已译成四十五种语文出版。从九一一恐怖攻击事件之后,她经常撰文发表于《卫报》等英美各大报章杂志,探讨伊斯兰教与基本教义派的问题。
 
  2008年她获颁TED年度大奖与十万美元之奖金,并许愿签订《仁爱宪章》(Charter for Compassion),以达成各大宗教之间的交流对话与促进世界和平的愿望。《仁爱宪章》于2009年11月签署,得到包括达赖喇嘛、屠图主教等全球各界的支持。
 
  在台湾出版过的作品包括《血田:宗教与暴力的历史》、《圣保罗:基督教史上极具争议的革命者》、《爱人如己:改变世界的十二堂课》、《神的历史: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的历史》、《大蜕变》、《佛陀:乔达摩的人生旅程》、《穆罕默德:先知的传记》、《神话简史》、《为神而战:基本教义派的起源与发展》、《伊斯兰》、《万物初始:重回创世记》、《众生的导师佛陀:一个追寻菩提的凡人》等。

译者简介

黄楷君


  政大阿拉伯语文学系、广播电视学系毕业,曾任出版社编辑。虽然不是穆斯林,却一直和伊斯兰很有缘分,于是经营了脸书粉丝专页「伊斯兰没有面纱」。现为自由编译。

  联络方式:kaichunhg289@gmail.com

图书目录

翻译序:脆弱而温柔的先知面貌╱黄楷君
推荐序:史实与信仰并重的多元宗教观╱蔡源林
地图
序言
第一章    麦加
第二章    蒙眛
第三章    迁徙
第四章    奋战
第五章    和平

词汇表
註释

图书序言

译序  
 
脆弱而温柔的先知面貌
 
  完成这本书的翻译工作后不久,美国中情局解密了奥萨玛‧宾‧拉登电脑硬碟里的四十七万份档案,里头除了个人通讯纪录外,还有许多电影、卡通及网路搞笑影片,包括《恶灵古堡》、《汽车总动员》、《汤姆猫与杰利鼠》等。这不是美国中情局第一次公开宾‧拉登私人档案,这位盖达组织领袖二○一一年遭美军击毙以来,已陆续完成许多个人信件、组织文件、藏书等的列表及翻译,并开设了主题网站「宾‧拉登的书柜」(Bin Laden’s Bookshelf)。
 
  这些宾‧拉登与盖达组织相关的通信、所关注的国际新闻资料,想必对「反恐」工作多有贡献,但令我印象最为深刻的却是那些娱乐档案。我想像着宾‧拉登只是一位父亲的时刻,陪伴女儿看她最爱的卡通,和儿子来场电玩对决。我也想像他如平凡的上班族一般,在结束繁重的工作后,观看过瘾的科幻动作片排解压力,又上网看到好笑影片捧腹大笑,忍不住要收藏一份在电脑里。在这些档案堆中,一个我们闻所未闻的宾‧拉登现身了。
 
  接着,我想到了凯伦‧阿姆斯壮的这本《穆罕默德:宣扬谦卑、宽容与和平的先知》。把暴力组织的首脑和伊斯兰最重要的先知联想在一块,实在非常政治不正确,但仔细想想,非穆斯林对这两人的观感和看法确实有些讽刺的雷同之处。十一世纪的十字军东征开始,穆罕默德正式被抹黑为「江湖术士」,声称他用武力去逼迫他人改信宗教,伊斯兰教的暴力标签从此挥之不去,直到二○○一年九一一事件后,这样的看法更是根深柢固。
 
  不过,近年来随着尊重多元文化的观念愈来愈深入人心,同情的声音愈来愈大,出现许多为伊斯兰教平反的意见,高声疾唿伊斯兰教的和平本质。无奈世界各地「恐怖攻击」不断,众人急于找出兇手,暴力组织乐于收割,这倡议与现实的巨大落差似乎造成了另一种对立,妖魔化穆斯林的言论愈趋极端。这两派阵营是否有对话的可能呢?或许我们需要打开更多争议人物的「书柜」,试图开展一种人性化的理解。
 
  《穆罕默德》正是这样的一本书,作者阿姆斯壮挖掘早期的穆罕默德传记和众多宗教研究着作,以澄澈而真挚的字句写成,宛如穆罕默德一生的贴身叙事,刻画出他在暴力分子和宗教领袖之外的第三种样子──一个有血有肉的信仰者。
 
  七世纪的麦加,蓬勃发展的市场经济使得慷慨互助的游牧社群精神日渐式微,真主降下的启示填补了精神性食粮的空缺,而承接这份启示的正是先知穆罕默德。阿姆斯壮笔下的穆罕默德,「即使荆棘丛钩住了他的斗篷」也一心一意专注于完成眼前的目标,他正直善良,得到了「可信者」(al-Amin)的称号。他的孤儿身分想必让他更能感受弱势者之苦,在他传播启示初期,追随者几乎不是年轻人,就是女性或奴隶。
 
  此外,他对动物和小孩总是温柔以待。他在躲避古莱须族的追杀时,隐身在郊外洞穴之中,仍小心翼翼不惊扰洞口的岩鸽;他十分钟爱他的坐骑母驼,甫抵麦地那时,决定在母驼跪坐之处定居,相信牠受到真主的带领。他喜欢抱着后来早夭的儿子在麦地那闲晃,难掩父亲的骄傲四处炫耀儿子的可爱;后成为穆罕默德养子的奴隶柴德(Zayd)战亡后,穆罕默德在街上紧抱着柴德的小女儿,试图安抚她,自己仍止不住哭泣。他从未视妻子为他的所有物,对家务事也尽心尽力,照顾羊群,缝补自己的衣鞋。他的妻子们与他平起平坐,更能与他争辩。
 
  不过,穆罕默德曾经在养子柴德和他的妻子柴奈卜(Zaynab)仍有婚姻关系时,就爱上柴奈卜,后来他们离婚后,穆罕默德便娶柴奈卜为妻,而且当时柴奈卜是他的第五名妻子。这个故事或许令我们诧异,也「让一些穆罕默德的西方评论者大感震惊,因为他们更习惯更禁慾苦修的基督教英雄,但穆斯林的文献似乎不认为展现先知的男性活力有何不妥。」穆罕默德并非百分百完美的圣人,在宣扬教义的途中,为了和古莱须族人和解,他曾扭曲神圣讯息而遭天使质问,也曾不得已在殴妻的议题上对友伴妥协。这些跌跌撞撞更让我们确知他不过是一介凡人,他只是神的使者,而非神的化身。
 
  「万物非主,唯有真主」是伊斯兰教的至高信念。在阿姆斯壮所描绘的穆罕默德身上,可以看见「认主独一」(tawhid)的信仰所孕育出的特质。因为顺服于独一神的最高权威,穆罕默德谦逊待人,过着简朴自持的生活;因为感念真主施予人的恩惠,他提倡「课捐」(zakat)的传统,鼓励穆斯林捐赠部分收入,效法真主给予的精神,与弱势者同甘共苦;因为真主为每一个民族都制定了各异的律法和道路,他从未强迫任何人加入穆斯林社群,也尊重不同的信仰。
 
  这些细腻的故事正是这本书难能可贵的地方。历史事件的综览描述或许我们都听过不少,却没有太多人选择描写这位先知鲜活而饱满人性的生命细节,与他所折射出来的伊斯兰精神。这样沉静而力道十足的声音,在现下针锋相对的时代更显珍贵。我们将能在这些故事中,看见信仰对世界的揉塑,同时看见自己相似的挣扎与情感。
 
  我相信,这本书能够触发一丝柔软的体会,让我们在和解之路上迈进一步。
 

图书试读

第一章
 
事后,他发觉几乎不可能重述那段经验,他当时极度痛苦地跑下岩石满布的山坡,亟欲回到妻子身旁。他以为,有种致命的鬼怪闯进了他睡觉的洞穴,紧紧攫抱住他,使他不得动弹,彷彿要将他躯体内的所有气息都挤压而出。在惊骇之中,穆罕默德唯一的想法就是他被「精灵」(jinni)攻击了,那是一种游荡在阿拉伯草原的邪灵,经常引诱旅人走上迷途。这种精灵也是阿拉伯半岛上,吟游诗人和占卜者的灵感来源。一位诗人曾将他作诗的天职形容成一种暴力的袭击:他的精灵出其不意地现身,将他强押在地,逼迫他吐出诗文。(註1)因此,当穆罕默德听到那唐突的命令:「你应当宣读!」他立即认定自己也着了魔,于是哀求道:「我可不是诗人哪。」然而,他的攻击者只是再度大力擒住他,正当他以为自己再也无法承受时,他听见一部崭新的阿拉伯文圣典的头几个字从他的唇间流洩而出,彷彿是出自他本人的意愿。
 
他在西元六一○年的斋戒月(Ramadan)经历了这场异象。日后,穆罕默德会称之为「命定之夜」(layla al-qadr),因为这晚使他成为阿拉(Allah)的使者,阿拉正是阿拉伯半岛的至高神祇。不过,当时他仍然不明白发生了什么事。四十岁的穆罕默德是个成家的男人;在汉志地区(Hijaz)的一座繁荣商业城市麦加,他更是位备受尊敬的商人。就像那个时代大部分的阿拉伯人,他对诺亚(穆斯林惯称努赫)、罗得(穆斯林惯称鲁特)、亚伯拉罕(穆斯林惯称易卜拉欣)、摩西(穆斯林惯称穆萨)和耶稣(穆斯林惯称尔撒)的故事如数家珍,也知晓有些人期待着一位阿拉伯先知即将到来,但他从没想过被委派这项任务的会是他。在他逃离洞穴,慌乱奔下希拉山(Mount Hira’)山坡时,他的心中甚至满怀绝望。阿拉怎么会让他陷入疯魔状态?精灵反覆无常,他们以误导人们为乐,因此不可靠的恶名昭彰。麦加的情势十分严峻,他的部族不需要精灵危险的领导,而是需要阿拉的直接介入;阿拉在过去一直是个模煳的形象,许多人相信祂就是犹太教徒和基督教徒所崇拜的神。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叙述方式也极具吸引力,它并非一本枯燥的历史文献,而是充满故事性和人文关怀。作者似乎走进了穆罕默德的内心世界,用一种极其生动的笔触,描绘了他每一次面临抉择时的挣扎、他的喜悦、他的悲伤,以及他与家人、朋友之间的深厚情感。我仿佛能够看到他在沙漠的夜晚,抬头仰望星空,思考人生的意义;我仿佛能够听到他在简陋的住所里,与妻子阿伊莎分享内心的感悟。这种贴近人性的叙述,让我对穆罕默德这个历史人物,产生了一种前所未有的亲近感和共鸣。

评分

这本书让我对“先知”这个概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我过去可能简单地认为,先知就是传递神谕的人,但这本书让我看到,先知更是人道的实践者,是道德的楷模,是社会变革的推动者。穆罕默德不仅是宗教的领导者,他更是一位伟大的社会改革家。他倡导公平,反对压迫;他关心弱势群体,保护孤儿寡母;他推动知识的传播,鼓励学习。他所做的这一切,都是为了建立一个更加美好、更加公正的社会。他的“先知”身份,是他所传播的宗教的核心,但他的行为和理念,却超越了宗教的范畴,触及了人类共同的道德和伦理追求。

评分

这本书给我带来的一个重要启示,是关于“谦卑”这一品质在领导者身上的重要性。在许多历史叙事中,伟大的领袖往往被描绘成傲慢、自信甚至专断的人物。然而,《穆罕默德》却反复强调了他的谦卑。即使在他拥有了巨大的权力和声望之后,他依然保持着一种朴素的生活方式,对待追随者和普通民众都如同朋友般亲切。他会帮助妻子做家务,会缝补自己的衣服,会与最卑微的人一同就餐。这种“身教重于言传”的谦卑,不仅赢得了人们的尊敬,也为他的追随者树立了一个道德的榜样。我由此反思,真正的领导力,并非在于展现力量,而在于以身作则,以谦卑赢得人心。

评分

读完这本书,我才真正开始理解,穆罕默德的一生,远比我之前所想象的要复杂和丰富得多。这本书以一种非常细腻和富有同情心的方式,描绘了他从一个普通的麦加商人,到成为一位受到全能者启示的先知,再到建立一个强大的宗教和政治共同体的全过程。我尤其被他早期在面对质疑、迫害和艰辛时的坚韧所打动。他并非生来就享有崇高的地位,也并非一开始就拥有众多的追随者,相反,他经历过被嘲笑、被驱逐,甚至被生命威胁。然而,在这一切的磨难中,他从未动摇过自己的信仰,也从未放弃过他所传达的真理。这种内在的力量,这种对信念的执着,是我在书中感受到的最深刻的品质之一。

评分

“和平”的理念贯穿了整本书,它并非是简单的武力征服后的和平,而是建立在正义、公正和怜悯基础上的和平。我发现,书中对穆罕默德在战争中的决策有着细致的描绘,强调了他对生命的高度尊重,以及在不得已采取军事行动时,所遵循的严格的道德准则。他禁止伤害妇女、儿童和老人,禁止破坏庄稼和水源。这种“以战求和,以德服人”的策略,与许多历史上的征服者有着本质的区别。他所追求的,是内心深处的平静,是社会层面的和谐,是人与人之间相互尊重的关系。

评分

我一直对宗教如何能够凝聚人心、改变社会产生浓厚的兴趣,而《穆罕默德:宣扬谦卑、宽容与和平的先知》这本书,为我提供了一个非常具体的案例。它不仅仅讲述了一个人的故事,更是展现了一种信仰的力量,一种能够超越种族、阶级和地域界限,将分散的人们团结起来,并赋予他们共同目标和价值观的力量。我看到,在穆罕默德的感召下,原本相互敌对的部落,竟然能够放下仇恨,为了共同的信仰而奋斗。这种信仰的力量,在书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也让我开始重新思考信仰在人类社会中的作用。

评分

总而言之,《穆罕默德:宣扬谦卑、宽容与和平的先知》是一本非常有启发性的读物。它不仅为我打开了一扇了解伊斯兰教及其创始人的窗口,更重要的是,它让我从一位伟大的历史人物身上,学习到了关于人性、关于信仰、关于如何与他人以及与世界相处的宝贵智慧。这本书所描绘的穆罕默德,是一个充满人性光辉的形象,他的故事,值得我们所有人去阅读、去思考、去品味。它是一部关于信仰、关于人性、关于历史的深刻叙事,我会将这本书推荐给所有对历史、宗教以及人类精神探索感兴趣的朋友。

评分

在我翻开《穆罕默德:宣扬谦卑、宽容与和平的先知》这本书之前,我脑海中关于这位历史人物的印象,很大程度上是来自一些零散的、可能不够全面的信息,甚至是被刻板印象所影响。我对伊斯兰教的了解也仅限于表面的几种认知,知道它是一个重要的世界宗教,但对于其创始人穆罕默德的生平、他所倡导的理念,以及他如何在一个充满冲突和分裂的时代,开创并传播一种新的信仰体系,我并没有一个清晰且深刻的理解。我一直对历史人物和宗教的起源抱有好奇心,尤其是那些对人类文明产生深远影响的人物。我常常在想,是什么样的力量,什么样的信念,能够让一个人在逆境中崛起,并最终改变数亿人的命运?穆罕默德的故事,在我看来,就是这样一个充满谜团和引人入胜的传奇。

评分

“宽容”是另一让我印象深刻的主题。在那个部落冲突激烈、宗教信仰单一的阿拉伯半岛,《穆罕默德》所描绘的早期伊斯兰社区,虽然面临外部的巨大压力,但内部却努力地去包容不同的声音和观点。书中详细叙述了穆罕默德在处理与犹太人、基督徒以及其他社群关系时的智慧和策略。他并非简单地要求所有人接受他的信仰,而是试图在尊重原有信仰的基础上,建立一种和平共处、互相理解的模式。这种跨越宗教和文化界限的宽容精神,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显得尤为可贵,也为后世的宗教和谐共处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参照。

评分

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是,历史人物的魅力,往往在于他们身上所体现出的普世价值。穆罕默德所宣扬的谦卑、宽容与和平,并非是属于某个特定民族或特定宗教的专利,而是人类共同追求的美好品质。尽管我可能与他所处的时代、所处的文化背景有着巨大的差异,但我能够在他身上找到与我内心深处的情感和价值观产生共鸣的地方。这本书让我明白,理解一个伟大的历史人物,不仅仅是了解他们的生平事迹,更是去感受他们所传递的,那些能够跨越时空、连接人心的精神力量。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