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日鬆茸:資本主義廢墟世界中的生活可能

末日鬆茸:資本主義廢墟世界中的生活可能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原文作者: Anna Lowenhaupt Tsing
圖書標籤:
  • 末日美學
  • 資本主義批判
  • 後末日
  • 社會學
  • 文化研究
  • 反烏托邦
  • 環境社會學
  • 生存主義
  • 田野調查
  • 人類學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當地球進入「人類世」,資本主義搖搖欲墜,不穩定性已成生活常態,經濟再難有進步可能,自然又遭受嚴重破壞……
身處如此廢墟世界,人類該如何自處?又該何去何從?
——也許,這答案就藏在一朵蘑菇當中!

  鬆茸,這個僅見於北半球的奇特菇蕈,是世上身價最高的蕈類之一。它藉由自身滋養樹木的能力,協助森林在受人類侵擾的地區猶能茁壯。而在日本,鬆茸之於文化及社會的意義,早已遠遠超越它的菇蕈身分,潛入曆史懷舊雅趣以及建構人際網路的領域。盡管如此珍罕價昂,鬆茸卻完全無法由人工栽植——它在林中現蹤與否,全憑機緣與巧閤。

  在橫跨日本東京與京都、美國奧勒岡州、中國雲南,以及芬蘭拉普蘭地區的田野調查中,加州大學人類學教授Anna Lowenhaupt Tsing藉由尋溯一條微小、罕為人知的商品供應鏈,從經濟活動、生態科學和人類學三個麵嚮,追蹤鬆茸如何在美國廢棄的工業林地悄悄破土而齣,經遁入山林尋求自由的瑤族、苗族與東南亞裔尋菇人採集,再由買手憑藉技巧購入,之後纍積層層價值「轉譯」進入日本,經中間人穿針引綫,化身為帶有強烈象徵意涵的饋贈物件,在成為桌上珍饈前傳達贈禮者不言說的訊息。

  鬆茸在濃縮如此奇特的跨地理、跨文化轉譯過程之際,也投映齣一個更宏觀的提問——在邁進「人類世」的此刻,不強調發展與進步的資本主義會是什麼模樣? 人類是否能與各物種保有互不和諧、但又無須掠奪的和平共存?

  《末日鬆茸》以嶄新且深刻的方式,呈現一位人類學者對於社會和生態的原創觀點,見解透徹而犀利,同時串聯起各個互異卻又相通的領域,引人思索人類在經濟不穩定且環境惡劣的末世環境裏,如何打破固有的本我意識,與其他國族、文化、甚至物種等「他者」共生共榮,以及我們苦苦追求的「進步」意義究竟為何,是否仍有可為……

得奬記錄

  • 人文人類學協會(SHA) - 維剋多・透納奬-民族誌類書寫 年度得主
  Winner of the 2016 Victor Turner Prize in Ethnographic Writing, Society for Humanistic Anthropology
  • 文化人類學協會(SCA) - 葛雷格裏・貝特森奬 得主
  Winner of the 2016 Gregory Bateson Prize, The Society for Cultural Anthropology
  • 柯剋斯書評 非虛構寫作 商業經濟類 年度最佳好書
  One of Kirkus Reviews Best Nonfiction Books of 2015 in Business and Economics
  • 柯剋斯書評 非虛構寫作 科普類 年度最佳好書
  One of Kirkus Reviews Best Nonfiction Books of 2015 in Science
  • 美國《Flavorwire》評選 年度最佳大學齣版品
  One of Flavorwire’s 10 Best Books by Academic Publishers in 2015
  • 英國《泰晤士高等教育》Times Higher Education 年度最佳好書
  One of Times Higher Education’s Best Books of 2015

國際書評推薦

  •「作者織就齣一部風格大膽的敘事之作。她對於人類文化交叉影響,以及大自然復原力的細膩闡述,展現瞭對於人類現代性及『進步』究竟為何的全新觀點。」——齣版人週刊Publisher’s Weekly

  •「獨特觀點與細膩觀察在書中隨處迸發、閃現。從香氣四溢的鬆茸的全球商品交易鏈,帶引齣作者高度原創的人種誌研究。頁頁引人入勝,書中關於採集及銷售這個野生蕈菇的故事,成為一扇窺探當代人類生活景貌的觀景明窗。」——Kirkus書評

  •「如果人類必須在資本主義廢墟、也就是有些人稱為『人類世』的時代當中求生,那麼,我們就需要一個例子,從中窺見經濟、文化、生態以及生存策略彼此之間,能形成何等齣乎意料的糾結與連係。在本書中,作者藉非比尋常的全球化的鬆茸,提齣瞭美妙非凡的實例。」——法國哲學傢、人類學傢、社會學傢 布魯諾・拉圖爾 (Bruno Latour)

  •「本書選用鬆茸做為透鏡,檢視當代的環境曆史,全球商品生産供應,以及科學。伴之以韻味十足的生動散文體,尖銳而透徹的智識,和獨特創意及原創性,作者藉嶄新而深刻的方式,串聯起各個迥異主題,橫跨數種領域。本書注定成為經典之作。」——耶魯大學社會生態學、人類學教授 麥可R. 多夫(Michael R. Dove)

  •「科學傢和藝術傢深知,對於一個龐大主題的掌握之道,通常在於近距離觀察該主題的細小麵嚮,進而從中揭露全貌。我們從雀鳥的嘴喙形狀得以見到整體的演化。於是,透過對鬆茸這個迷人蕈菇的近距離觀察,作者探討生態危機如何發生,又為何持續。她以透徹分析批判過度粗略的簡化論;而對於人類處境現況,她則以思考理性和人性行為的可能,取代恐慌的反應。在一個急迫且凶猛的遭遇可能蓋過人類理智的處境下,她提供瞭世人一種真切的深思方法。」——作傢 娥蘇拉・勒瑰恩 (Ursula K. Le Guin)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安娜・羅文豪普特・秦 Anna Lowenhaupt Tsing


  美國加州大學聖剋魯茲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ta Cruz)人類學教授,丹麥奧鬍思大學(Aarhus University) 客座教授,指導該校進行人類世主題研究。著有Friction 及 In the Realm of the Diamond Queen 等書,皆為普林斯頓大學齣版。

譯者簡介

謝孟璿


  高雄長大,颱北成熟,畢業於政大教育係、師大英語所。曾任教育業,受文字召喚而投身筆譯與撰稿工作。
 

圖書目錄

謝詞 允許糾纏的可能性
序言 鞦季香韻
第一部還剩下什麼?
第一章・覺察的藝術
第二章・傳染即閤作
第三章・規模的一些問題
插  麯・聞一聞           
 
第二部進步之後殘值積纍
第四章・遊走邊緣
第五章・開放票現場,奧勒岡
第六章・戰爭故事
第七章・美國怎麼瞭? 兩種亞裔美國人
第八章・美金與日圓之間
第九章・禮品變成商品,復歸禮品
第十章・殘餘韻律:乾擾中的生意
插  麯・追蹤
 
第三部受乾擾的起點無心插柳的設計
第十一章・森林的生命力
第十二章・曆史
第十三章・起死迴生
第十四章・意外之喜
第十五章・廢墟
第十六章・科學做為轉譯
第十七章・紛飛的孢子
插    麯・婆娑起舞                           
 
第四部夾雜於各種事物之間
第十八章・鬆茸十字軍:等待真菌行動n
第十九章・平凡的資産
第二十章・抗拒終結:我這一路上遇到的人
注釋
 

圖書序言



鞦季香韻


  當你的世界開始分崩離析,你會做什麼?我會去散步;若是幸運,我會發現蘑菇。蘑菇能把我拉迴自身五感上,不單因為它們與花一樣色彩繽紛,散發香氣,更因為它們的突然現身提醒瞭我,光是能在這裏偶遇,就是一份幸運。於是我瞭然於心,盡管置身在不確定的恐懼裏,依然有樂趣可尋。

  恐懼當然存在,而且不隻之於我。世界的氣候正在失控,工業進步對地球生靈的影響比上一世紀的世人所想像的還嚴峻。經濟成長不再是發展或樂觀的源泉;我們的任何工作都可能隨著下一次經濟危機而消失。我擔憂的也不隻是新災難爆發,我發現,自己還因為缺少故事架構,無從辨認我們正往哪裏走,又為何而去。在過去,不穩定(Precarity)似乎隻是倒楣人的命運;但如今所有人的生活卻都這般岌岌可危,哪怕目前我們的荷包還算豐滿。二十世紀中葉北半球的詩人與哲學傢們曾因過度安穩而自覺受囚於籠,但現今的我們相較之下,無論位處南、北半球,則是都同樣麵臨著無邊的睏頓。

  本書講述的是我與蘑菇的漫遊曆程,並在其中探索前途未蔔以及不穩定的狀態,或說,缺乏穩定前景的未來生活。我讀過一篇文章,有關蘇聯在西元一九九一年解體時,上韆位突然被剝奪國傢保障的西伯利亞人跑進森林去採蘑菇。那些雖不是我追逐的蘑菇,卻能證明我的觀點:當我們以為在這受控製的世界裏已一敗塗地,蘑菇自由狂放的生命力卻是一份禮物,也是一條指引。

  雖然我無法請你大啖蘑菇,仍希望你跟隨我的腳步,一同品嘗序言開頭裏日本詩贊頌的「鞦季香韻」。那氣味來自鬆茸,一種香氣濃鬱、在日本備受重視的野地蕈類。鬆茸是大眾鍾情的鞦天印記,它的氣味喚來因夏日澎湃富饒不再的惆悵,也呼引齣鞦天敏銳高張的感性。這種感性,在全球即將告彆進步富饒的盛夏之際是有必要的,而鞦季香韻則引領我走入另一種缺乏安全感的尋常生活。這本書無意批判那些曾為二十世紀營造過穩定遠景的現代化夢想及發展。在我之前,已有許多分析師剖析過那些夢想。相反地,我想在不靠架構、不靠那曾讓世人集體以為自己知道何去何從的舊有框架下,盡力解決一種想像上的生活挑戰。如果我們願意敞開自我,認識蘑菇族群的魅力,鬆茸將能振發我們的好奇心,而我認為好奇心可說是這不穩定的時代裏,要想集體存活所須的第一要件。

  一本前衛的手冊對我們當前的挑戰有這樣的描述:

  許多人故意無視的幽靈,其實是一樁很單純的事實—這世界將無法被「拯救」……如果我們不認為會贏得什麼全球革命性的未來,就更必須活在當下(事實上我們一嚮不得不如此)。

  據說,一九四五年原子彈摧毀廣島後,在一片炸毀的地景中最先復甦的生物就是鬆茸。

  支配原子是人類控製自然這春鞦大夢的最顛峰,卻也是該夢想覆滅的開端。廣島的原子彈造成許多巨變。突然間,我們意識到人類有能力破壞地球的可居性,無論是無心插柳,還是刻意為之。這份認知在我們目睹汙染、大規模滅絕與氣候變化後更是清晰。現存的不穩定感中有一半與地球的命運有關: 我們能承受何種程度的人為乾擾?撇開可續性不論,我們又還有多少能力,能留下適宜居住的環境給後代子孫?

  廣島的原子彈也點燃瞭另一部分的不穩定感,燎燒齣戰後齣人意錶的發展矛盾。二戰後,以美國炸彈為後盾的現代化願景似乎亮晃、璀璨。每個人都從中獲益,未來的方嚮清楚可辨;但現今還是如此嗎?一方麵,遊走世界時,所到之處無不被戰後發展活動建構的全球政治經濟觸及;另一方麵,即便發展仍有指望,我們似乎也已喪失瞭適切的方法。現代化的目的本應是為世界—無論共産主義或資本主義—提供足夠就業機會,而且不是隨便將就的工作,而是享有穩定工資與福利的「標準就業」(standard employment)。這種工作如今相當稀缺;大多數人仰賴的是不規律的生計。屬於我們這個時代的諷刺是,人人仰賴資本主義的鼻息,但幾乎無人從事我們以往所謂的「正規工作」。

  與不穩定共存需要的不是隻怪罪那些讓我們落此下場的人(雖然那樣看似有幫助,而且我也不反對)。我們可能得環顧四周,觀察這個奇異新世界,可能得拓展想像力,以便掌握它的輪廓。而此時就是蘑菇幫得上忙的地方。在受轟炸的地錶上伸展的鬆茸,有助我們去探索這片已成為我們共同傢園的廢墟。

  鬆茸是一種生長在受人類乾擾森林裏的野生蕈類。它們就像老鼠、浣熊與蟑螂,能吞忍人類造成的一些環境失調。但鬆茸不是害蟲,而是價值不菲的珍饈—至少在日本,價位有時高到堪稱地錶最具價值的蕈類。鬆茸因為具備滋養樹木的能力,還能幫助險惡環境裏的林木成長。跟隨鬆茸,我們就能找到在失調環境裏共存的契機。這並不是進一步破壞的藉口,但鬆茸確實為我們揭示瞭閤作生存之道。

  鬆茸也照齣全球政治經濟的裂痕。過去三十年間,鬆茸成瞭全球商品,森林採集的規模橫跨整個北半球,並且要趁新鮮運往日本。許多鬆茸採集者都是流離失所、公民權被剝奪的文化弱勢者。好比說,在美國太平洋西北地區,大多數貿易鬆茸採集者是來自寮國與柬埔寨的難民。由於鬆茸價格高昂,因此無論是採自何處,都對生計極有貢獻,甚至能促進文化振興。

  然而,鬆茸貿易與二十世紀的發展夢想卻是幾乎沾不上邊。與我對談過的大多數鬆茸採集者傾訴的都是無處安身與離散失落的故事。對缺乏其他謀生手段的人來說,貿易採集已經比一般謀生方式來得好。但這到底是何種經濟模式?蘑菇採集者屬於自營,沒有公司雇用,既無工資亦乏福利,隻能販售他們私自摘取的蘑菇。有些年甚至無蘑菇收成,採集者隻能坐吃山空。野生菇類的商業採集是生計不穩、安全感匱乏的真實寫照。

  這本書透過追蹤鬆茸的貿易與生態,講述生計不穩與環境不定的故事。無論何種情況,我發現自己都被零碎區塊包圍,也就是一種以糾纏的生活方式形成的結局開放的聚閤,每推前一步便朝時間韻律與空間軌跡開展的嵌閤體。我認為,我們唯有先理解眼前的不穩定屬於全球現象,纔能理解當今世界的處境。一旦當局繼續以成長為先決條件作分析,那麼就算時空的異質性(heterogeneity)在一般參與者與觀察傢眼中都顯而易見,專傢們也依然置若罔聞。然而,異質性理論仍處於萌芽階段。要察覺與我們現況相關、零碎的不可預測性,就需要重啓想像。這本書的重點,便是要藉蕈菇之力催化這一切。

  關於貿易:當代貿易隻能在資本主義的框架及可能性當中運作。不過,二十世紀資本主義的學者跟隨著馬剋思的理論,內化瞭這種進程,隻看得到當下強大的潮流,而忽略瞭其他。這本書想告訴大傢,如何藉著密切關注這不穩定的世界,再加上對財富纍積的方式提齣質疑,繼而能在研究資本主義的同時,也避免採納它逐漸崩壞的假設。不強調發展進步的資本主義究竟是何模樣?它看來可能東拼西湊:財富集中之所以有可能,是因為非計畫區塊産齣的價值都已被資本據為己有。

  關於生態:對人文主義者來說,人類優勢的進步假設強化瞭視自然為反現代性浪漫空間的觀點。但在二十世紀科學傢眼中,進步也不自覺影響著地景研究的領域。關於擴張的假設悄然進入瞭族群生物學。如今,生態學藉著引入跨族群互動與乾擾曆史等新發展,總算能提齣有彆過往的看法。在這期待漸次落空的時代下,我想尋找一種以變動為本的生態學,許多物種能既不和諧又無需爭奪地共存。

  我不願簡化經濟學或生態學的任一方,再說,經濟與環境之間有一條重要且值得提齣的關連:那就是在人類財富集中的曆史裏,人類與非人類雙方都被化約成瞭可投資資源。這種曆史故事一直鼓勵投資人以異化(alienation)滲透人及物品,也就是使之具備獨立存在的能力,彷彿其他生存上的糾纏再也無關緊要。透過異化,人與物品變成瞭可移動資産;它們在去除距離的運輸技術下被挪齣原有的生活,然後再與其他世界或任一處的資産交換。這種觀點不同於把資産視為生活內涵一部分的看法—例如攝取食物與被食用。在那種情況下,多重物種的生存空間仍然不變,但異化卻消除瞭生存空間的相互糾纏牽連。異化的夢想鼓吹瞭地景的現代化,隻讓某種獨立資産一支獨秀,其餘的則淪為野草或廢料。此時此刻,去關注生存空間的糾纏似乎成效不佳,或許也過瞭時。當單獨資産無法再生産,那塊空間便遭廢棄。木材砍光瞭,石油挖空瞭,土壤無法再孕育農作物。對資産的搜颳又會從他處開始。於是,簡化過的異化導緻廢墟、一塊資産生産荒廢的空間。

  這種廢墟如今遍布全球地景,然而,這些地方盡管被宣告死亡,卻仍不乏生命力,廢棄的資産野地有時仍充斥著新的多元物種與多文化生命。在全球不穩定狀態下,我們除瞭在這廢墟中尋找生機之外,彆無選擇。

  我們的第一步是找迴好奇心。去除過簡發展敘事的阻礙,零碎區塊裏的糾纏與律動都等著我們去探索,而鬆茸正是起點:無論我學到多少,它們總能讓我驚喜連連。

  這不是一本關於日本的書,但您往下讀之前需要先對日本的鬆茸有所瞭解。序言開頭那首十八世紀的詩歌,正是鬆茸在日本文字記錄的首次露臉。當時,鬆茸已因獨特香氣而被視作對鞦季的禮贊。由於奈良與京都人經常砍伐山林,以取得木材興建佛寺,並做為鍛鐵燃料,鬆茸因而在該區域普遍起來。確實可說是人為乾擾讓日本鬆茸得以興盛,因為它最常見的寄主林木乃是日本赤鬆,而赤鬆成長靠的是陽光,以及因森林砍伐形成的礦質土。當日本森林不再受人類擾亂,重新茂盛之後,闊葉林木又遮蔽瞭赤鬆,阻止它們再抽芽。

  隨著森林砍伐,赤鬆長遍全日本,被圍簇於蕨類中的鬆茸也躋身成為珍貴的賜禮,貴族們因此口福不淺。到瞭江戶時期,就連富裕的平民,例如城中商賈,也能品嘗到鬆茸美味。代錶鞦天的鬆茸加入瞭四季慶典的行列。鞦季齣遊採菇就像春季攜伴賞櫻,鬆茸也成為詩歌吟詠的熱門主題。

  一如諸多日本自然詩中,富有季節感的指涉物總能營造氛圍。除瞭鹿鳴或豐收月等原有鞦色符號,鬆茸也名列於此。深鞦幽微的孤獨感受、懷舊的心情,沾染瞭些許初鼕的荒寒之意,上述詩作便寫齣這種氣氛。鬆茸是屬於貴族的享樂,是得天獨厚的象徵,是得以生活在大自然巧妙中、且追求精緻品味的幸福。也因此,當農人刻意「栽種」鬆茸(這意思是,當沒有野生鬆茸可摘時,農人會巧妙地把鬆茸塞入土中)供貴族齣遊摘採,並無人反對。鬆茸遂成為完美的季節元素,不隻在詩歌裏廣受稱道,也在從茶道至戲劇等所有藝術裏大放光彩。

  日本在江戶時期終結後迎來明治維新,以及快速的現代化。迅速進行的森林砍伐使得赤鬆與鬆茸生長益發容易。在京都地區,鬆茸成瞭「蕈類」的總稱,在二十世紀初期更是普遍。然而到瞭西元一九五○年代中期,情況開始有變。小農們的鄉間林地被夷平,改為林木種植場,為城郊發展鋪路,有的林業地直接遭遷居城市的農人棄置。石化燃料取代瞭木柴和木炭;農民不再利用剩餘林地空間,這些地方於是長成濃密的闊葉雜林。曾被鬆茸覆蓋的山坡如今過於幽暗,不利鬆樹生長。遮蔭過多的鬆樹也被有害的綫蟲侵襲緻死。到瞭一九七○年代中期,鬆茸在全日本已寥寥無幾。

  然而,此時又正值日本經濟快速發展的時期,鬆茸成瞭奢侈的賀禮、奬賞與賄賂品。它的價格一飛沖天,知道世界其他角落也産鬆茸,突然變得意義重大。日本海外旅遊者與僑民開始將鬆茸運迴日本;隨著進口商紛紛投入國際鬆茸貿易市場,非日本的採集者亦群起投入。一開始,有大量不同顔色與種類的蘑菇都被認定是鬆茸,因為氣味符閤。隨著北半球森林裏的鬆茸聲名大噪,其學名也如雨後春筍般激增。過去二十年來,名字纔又逐漸統一下來。如今歐亞地區大多數的鬆茸都稱作「Tricholoma matsutake」。隻是到瞭北美,該種鬆茸的足跡似乎隻停留於東部與墨西哥山區間。北美西部當地的鬆茸則被認為是另一品種,美洲鬆茸「T. magnivelare」。但還是有些科學傢認為,以最普遍的「matsutake」來描述這些氣味豐富的蘑菇,還是最為閤適,畢竟該物種形成的動態至今仍有待釐清。除非是在討論分類問題,否則本書中也遵照使用這個學名。

  日本人已經想齣一套為世界各地鬆茸排名的方法,而且名次也反映在價格上。當一位日本進口商嚮我解釋排名時,我還真是大開眼界:「鬆茸就像人,美國蘑菇是白的,因為美國人膚色偏白。中國蘑菇是黑的,因中國人膚色偏深。日本的蘑菇與日本人則是恰到好處地介於中間。」並非所有鬆茸排名都相同,但這起鮮明的例子能代錶分類上以及國際貿易價值上的多變形式。

  在此同時,日本人也開始擔心自己會失去這些帶給他們春花漫漫與鞦葉瑟瑟季節之美的鄉間林地。因此打從一九七○年代起,誌工團體便開始動員,促進林地復甦。這些團體不希望隻是消極被動地努力,還期待復原林地的方法也能同時有益於人類生計。高價位的鬆茸於是成瞭林地復原的理想成果。

  這裏便帶我迴到現下不穩定與亂象叢生的生活。生活似乎變得更加擁擠瞭,不單是因為日本美學與生態曆史,也因為國際關係與資本主義的貿易慣例。這就是本書接著要探討的故事。故而此刻,似乎是得好好認識一下這個蘑菇瞭。
 

圖書試讀

第一章 覺察的藝術 (節選)

地質學傢已經開始稱我們這個時期為「Anthropocene—人類世」,這是一個人類乾擾之力遠大於其他地質力量的新紀元。這個詞匯在我撰寫本書之際還很新穎,而且充滿展望的矛盾。盡管有些詮釋者認為「人類世」一詞暗示著人類的勝利,但反過來說似乎更為正確:在缺乏計畫與清楚目的下,人類已將這個星球搞得一團糟。此外,這個字的字首「anthropo-」意思雖是「人類」,但這團亂麻並非是人類這一物種在生物學上發跡的結果。最具說服力的人類世時間軸,並非始自人類齣現於地球的那一刻,而是始於現代資本主義的到來;它已導緻地景與生態上的長距離破壞。然而根據這個時間軸,「anthropo-」更像是個麻煩。想像一下,資本主義崛起後,將人類纏入發展迷障中不得動彈,還以傳播異化手段,讓人類與其他生物都成瞭「資源」。這種手段隔離瞭人類與監控身分,隱蔽瞭閤作生存的機會。人類世的概念一方麵激起我們的抱負,有些人或許會以現代人的自負稱之;同時,也提高瞭我們有朝一日將能淩駕萬物的希望。我們能否生活在人類國度裏,而且仍能超越這個國度?

這是在描寫蕈類與採菇人的故事前讓我猶豫不決的睏境。現代人類的自負總使這類敘述變成一行裝飾性的註腳。「anthropo-」隔絕瞭對於零碎的地景、多重的時間(multiple temporalities)、以及人類與非人類的動態聚閤體(shifting assemblages)的關注,但這些都是共生共存的關鍵。為瞭把採菇的故事說得精采,首先我必須繪製這幅「anthropo-」作品,並且探索它一嚮拒絕承認的領域。

確實,想想我們還剩下什麼吧。有鑑於國傢與資本傢對自然環境的破壞威力,我們也許該問,在他們的計畫外,有什麼是今日還安然活著的。為解決這問題,我們必須覺察那些不規整的邊緣。是什麼把瑤族人與鬆茸帶來奧勒岡?這類瑣碎的探問可能會扭轉情勢,將原本難以預期的際會與遭遇移至中心位置。

我們每天都能在新聞上看見不安的消息。人們為失業或從未擁有工作機會而憤怒。大猩猩與江豚正瀕臨滅絕。海平麵上升淹沒整個太平洋島嶼。然而,多數時候我們相信這些不安隻不過是世界運轉時的例外,是「掉齣」係統之外的事情。要是正如我提齣的那樣,朝不保夕的不安如今「已是」這個時代的景況,或者,換言之,要是我們這時代已經成熟到能感知到這種不安呢?要是匱乏不穩、前途未蔔、以及那些我們想像中微不足道的事,正是我們所尋求的係統性的問題核心?

用戶評價

评分

哇,看到這本書的標題「末日鬆茸:資本主義廢墟世界中的生活可能」,就覺得很有意思,感覺會是一本探討在極端環境下,人類如何尋找生存與發展機會的書。光是「末日鬆茸」這個詞就充滿想像空間,是literal的末日後的某種奇蹟植物?還是某種象徵性的、在絕境中萌生的希望?而「資本主義廢墟世界」的設定,更是直擊人心,在我們現在這個看似繁榮,實則暗藏危機的時代,這本書或許能提供一個極具警示性卻又不失啟發性的視角。我尤其好奇作者會如何描繪這個「廢墟」,是物質上的崩壞,還是社會結構的瓦解?而「生活可能」這幾個字,則是整本書的靈魂所在,它不是在預言絕望,而是在探索希望,即便是在最惡劣的環境下,人類的可能性依然存在,這點讓我對內容充滿瞭期待。我希望能看到一些關於人類適應力、創造力,甚至是在失去現有秩序後,如何重新建立連結和社群的討論。也許會是一些關於資源匱乏下的智慧,或是麵對極度不確定性時,精神層麵的支撐。

评分

這本《末日鬆茸:資本主義廢墟世界中的生活可能》光是書名就讓我的腦袋瓜瞬間飛轉,感覺作者是不是在影射某些正在發生的社會現象,然後將其推嚮極緻,讓我們看到一個可能性的未來?「資本主義廢墟」這個詞,聽起來就帶有一種強烈的批判意味,但又不是純粹的毀滅,而是「廢墟」——意味著曾經有過輝煌,然後衰敗,但廢墟本身也可能孕育新的生命。這就很像是我們生活中,有時候會麵臨一些挑戰,看似是世界的末日,但實際上卻是轉機的開端。「末日鬆茸」這個意象更是迷人,它究竟代錶瞭什麼?是某種在極端環境下纔能生長的珍貴資源?還是象徵著在絕望中誕生的希望?我個人很期待書中對於「生活可能」的探討,這纔是最引人深思的部分。在這個充滿不確定性的時代,我們都在尋找活下去的理由和方式,如果能在這本書中找到一些對於未來生活的啟示,無論是精神上的還是操作上的,那絕對是一本值得細細品味的書。

评分

《末日鬆茸:資本主義廢墟世界中的生活可能》這書名,絕對會讓我在書架前停下腳步。「末日」聽起來就充滿戲劇張力,而「鬆茸」這個意象又很特別,讓人聯想到在艱難環境中悄悄生長的生命力。更引人注意的是「資本主義廢墟」的設定,這是在影射現實社會的某些問題嗎?還是描繪一個完全虛構的、在資本主義邏輯瓦解後的世界?「生活可能」這幾個字,則是整本書的亮點,它不是在預告絕望,而是在探尋希望。這讓我想起,很多時候,危機正是轉機。我期待作者能透過這個故事,探討在資源匱乏、社會結構崩解的情況下,人們如何運用智慧、情感和社群連結來創造新的生存模式。也許會有關於資源共享的智慧,或是人與人之間重新建立信任的故事。這是一本讓我充滿好奇,並且認為能引發深刻思考的書。

评分

這本《末日鬆茸:資本主義廢墟世界中的生活可能》光是書名就足夠吸睛!「末日」和「資本主義廢墟」聽起來有點沉重,但「鬆茸」和「生活可能」又注入瞭一絲奇幻與希望的色彩。我腦中立刻浮現齣一些後啟示錄的畫麵,但又覺得這本書可能不隻是描寫單純的生存,更重要的是在廢墟之中尋找新的生活方式和可能性。在颱灣這個島嶼,我們對於「生存」和「韌性」都有著特別的感受,所以當看到「生活可能」時,更能引起共鳴。我很好奇作者會如何將「末日鬆茸」這個意象融入劇情,它可能是某種關鍵的資源,也可能是某種精神象徵。而「資本主義廢墟」的設定,也讓我思考,當現有的體係崩壞後,人們會如何重新組織社會?會不會齣現一些意想不到的閤作模式,或是新的價值觀?我希望能從這本書中看到一些關於人類創造力、適應力,以及在逆境中保持樂觀的故事。

评分

老實說,當我第一眼看到《末日鬆茸:資本主義廢墟世界中的生活可能》這個書名時,心裡是有些複雜的情緒。「末日」總讓人聯想到災難和絕望,但「鬆茸」卻又是一種在大自然中、在某些特定條件下纔能生長的珍貴事物,這兩種極端的對比,立刻勾起瞭我的好奇心。而「資本主義廢墟」這個詞,更是讓我聯想到當前社會的一些現象,感覺作者是不是想藉由一個極端的架空世界,來反思我們現實生活中的某些問題?「生活可能」這幾個字,是這本書的關鍵,它暗示著即使在最艱難的環境下,人類依然有生存和發展的空間,這是一種充滿韌性和希望的態度。我特別想知道,作者會如何描繪這個「廢墟」,以及在這樣的廢墟之中,人們究竟會採取什麼樣的「生活可能」?會是關於資源的重新分配?人際關係的重塑?還是精神層麵的自我救贖?我期待能看到一些既有深度又不失趣味的探討。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