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日松茸:资本主义废墟世界中的生活可能

末日松茸:资本主义废墟世界中的生活可能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Anna Lowenhaupt Tsing
图书标签:
  • 末日美学
  • 资本主义批判
  • 后末日
  • 社会学
  • 文化研究
  • 反乌托邦
  • 环境社会学
  • 生存主义
  • 田野调查
  • 人类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当地球进入「人类世」,资本主义摇摇欲坠,不稳定性已成生活常态,经济再难有进步可能,自然又遭受严重破坏……
身处如此废墟世界,人类该如何自处?又该何去何从?
——也许,这答案就藏在一朵蘑菇当中!

  松茸,这个仅见于北半球的奇特菇蕈,是世上身价最高的蕈类之一。它借由自身滋养树木的能力,协助森林在受人类侵扰的地区犹能茁壮。而在日本,松茸之于文化及社会的意义,早已远远超越它的菇蕈身分,潜入历史怀旧雅趣以及建构人际网路的领域。尽管如此珍罕价昂,松茸却完全无法由人工栽植——它在林中现踪与否,全凭机缘与巧合。

  在横跨日本东京与京都、美国奥勒冈州、中国云南,以及芬兰拉普兰地区的田野调查中,加州大学人类学教授Anna Lowenhaupt Tsing借由寻溯一条微小、罕为人知的商品供应链,从经济活动、生态科学和人类学三个面向,追踪松茸如何在美国废弃的工业林地悄悄破土而出,经遁入山林寻求自由的瑶族、苗族与东南亚裔寻菇人採集,再由买手凭借技巧购入,之后累积层层价值「转译」进入日本,经中间人穿针引线,化身为带有强烈象征意涵的馈赠物件,在成为桌上珍馐前传达赠礼者不言说的讯息。

  松茸在浓缩如此奇特的跨地理、跨文化转译过程之际,也投映出一个更宏观的提问——在迈进「人类世」的此刻,不强调发展与进步的资本主义会是什么模样? 人类是否能与各物种保有互不和谐、但又无须掠夺的和平共存?

  《末日松茸》以崭新且深刻的方式,呈现一位人类学者对于社会和生态的原创观点,见解透彻而犀利,同时串联起各个互异却又相通的领域,引人思索人类在经济不稳定且环境恶劣的末世环境里,如何打破固有的本我意识,与其他国族、文化、甚至物种等「他者」共生共荣,以及我们苦苦追求的「进步」意义究竟为何,是否仍有可为……

得奖记录

  • 人文人类学协会(SHA) - 维克多・透纳奖-民族志类书写 年度得主
  Winner of the 2016 Victor Turner Prize in Ethnographic Writing, Society for Humanistic Anthropology
  • 文化人类学协会(SCA) - 葛雷格里・贝特森奖 得主
  Winner of the 2016 Gregory Bateson Prize, The Society for Cultural Anthropology
  • 柯克斯书评 非虚构写作 商业经济类 年度最佳好书
  One of Kirkus Reviews Best Nonfiction Books of 2015 in Business and Economics
  • 柯克斯书评 非虚构写作 科普类 年度最佳好书
  One of Kirkus Reviews Best Nonfiction Books of 2015 in Science
  • 美国《Flavorwire》评选 年度最佳大学出版品
  One of Flavorwire’s 10 Best Books by Academic Publishers in 2015
  • 英国《泰晤士高等教育》Times Higher Education 年度最佳好书
  One of Times Higher Education’s Best Books of 2015

国际书评推荐

  •「作者织就出一部风格大胆的叙事之作。她对于人类文化交叉影响,以及大自然复原力的细腻阐述,展现了对于人类现代性及『进步』究竟为何的全新观点。」——出版人週刊Publisher’s Weekly

  •「独特观点与细腻观察在书中随处迸发、闪现。从香气四溢的松茸的全球商品交易链,带引出作者高度原创的人种志研究。页页引人入胜,书中关于採集及销售这个野生蕈菇的故事,成为一扇窥探当代人类生活景貌的观景明窗。」——Kirkus书评

  •「如果人类必须在资本主义废墟、也就是有些人称为『人类世』的时代当中求生,那么,我们就需要一个例子,从中窥见经济、文化、生态以及生存策略彼此之间,能形成何等出乎意料的纠结与连系。在本书中,作者借非比寻常的全球化的松茸,提出了美妙非凡的实例。」——法国哲学家、人类学家、社会学家 布鲁诺・拉图尔 (Bruno Latour)

  •「本书选用松茸做为透镜,检视当代的环境历史,全球商品生产供应,以及科学。伴之以韵味十足的生动散文体,尖锐而透彻的智识,和独特创意及原创性,作者借崭新而深刻的方式,串联起各个迥异主题,横跨数种领域。本书注定成为经典之作。」——耶鲁大学社会生态学、人类学教授 麦可R. 多夫(Michael R. Dove)

  •「科学家和艺术家深知,对于一个庞大主题的掌握之道,通常在于近距离观察该主题的细小面向,进而从中揭露全貌。我们从雀鸟的嘴喙形状得以见到整体的演化。于是,透过对松茸这个迷人蕈菇的近距离观察,作者探讨生态危机如何发生,又为何持续。她以透彻分析批判过度粗略的简化论;而对于人类处境现况,她则以思考理性和人性行为的可能,取代恐慌的反应。在一个急迫且凶勐的遭遇可能盖过人类理智的处境下,她提供了世人一种真切的深思方法。」——作家 娥苏拉・勒瑰恩 (Ursula K. Le Guin)
 
《菌丝迷宫:后工业时代的生存图谱》 引言:破碎的土地与生长的希望 在钢铁的巨兽停止轰鸣,摩天大楼化为沉默的纪念碑之后,人类文明的重心开始向下转移。这不是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而是一场漫长的、被忽视的衰退——金融系统自我吞噬,全球供应链断裂,气候变化将曾经肥沃的土地变成了难以耕种的荒漠。我们所继承的,是一个被过度开发和遗忘的物质世界。然而,在混凝土的裂缝中,在被遗弃的工业废墟深处,生命从未停止尝试。 《菌丝迷宫:后工业时代的生存图谱》是一部深入探讨“后稀缺”(Post-Scarcity)时代下人类社会重构的非虚构作品。本书摒弃了对宏大叙事和末日英雄主义的迷恋,转而聚焦于那些在系统崩溃后,利用现有资源和传统智慧,重建微观生态和社群结构的普通人。这不是一本关于如何使用AK-47求生的指南,而是一份关于如何利用残存的化学知识、生物工程的零碎片段,以及对旧世界技术的不完全记忆,来确保下一季播种和采摘的生存手册。 第一部分:矿物幽灵与生物回响——资源的重新评估 在旧时代的意识形态中,价值由市场决定;但在新世界,价值由生存需求重塑。本书的第一部分详细考察了人们如何重新界定“资源”。我们不再追逐石油和黄金,而是关注那些被主流经济体系视为“废物”或“环境负担”的物质——废弃的电子元件、锈蚀的金属结构、以及工业副产品。 一、 电子垃圾的炼金术:逆向工程与局域技术 作者团队深入探访了散布在北美和欧洲旧工业区的“回收村落”。这些社区的核心技术人员,往往是退休的工程师或自学的机械爱好者。他们没有芯片工厂,但他们擅长从旧服务器和电路板中提取可用的铜线、晶体管和磁性材料。书中详细记录了一种基于简易熔炉和醋酸溶液的微型贵金属提炼流程,以及如何利用旧式 CRT 显示器的组件来制造简易的蓄电池充电控制器。这部分内容强调的不是大规模生产,而是“修补文化”——尽可能延长每一个物品的生命周期,直到其彻底失去功用。 二、 土地的记忆:土壤修复与生物过滤 在核电站废墟和重污染区边缘,生命显得尤为艰难。本书耗费大量篇幅,研究了以真菌和特定微生物群落为核心的生物修复策略。这不是理论上的土壤改良,而是社区级别的“微观生态工程”。例如,某地社区成功利用特定种类的蘑菇(非食用性)吸收了土壤中的重金属铅,并通过后续的种植实践,使土地恢复了基础的作物生产能力。书中收录了不同气候区适用的苔藓和地衣清单,它们被用作简易空气和水源质量指示剂。 第二部分:社群的肌理——去中心化的组织形态 当国家和跨国机构的权力真空出现后,人类的组织形态开始向更小、更具适应性的单元回归。本书考察了三种主要的后工业社会结构:游牧型工匠团体、固守型农业聚落,以及基于专业技能的“知识网络”。 一、 贸易的回归:信任货币与技能交换 金钱的价值在极度通胀后迅速瓦解,取而代之的是基于“实际价值”的交换系统。书中详尽记录了一个名为“钟摆市场”的非正式贸易网络,其核心不是任何法定货币,而是由社区公认的、可验证的技能和服务时间来衡量价值。例如,一个合格的牙医(使用自制工具进行基础治疗)的“小时数”可以兑换一个熟练木匠提供的“三天工作量”。这种体系的脆弱性在于其对信任的极端依赖,以及对技能传承的持续需求。 二、 教育的碎片化:口述历史与活体图书馆 正规教育系统消失后,知识的传递出现了断层。本书描绘了“活体图书馆”的兴起,即某些老年人或特定领域的专家,成为社区的行走百科全书。他们不再依赖纸质书籍,而是通过重复演示、口述故事和实践操作,将关键的生存技能——例如如何安全地从废弃化工品中提取消毒剂、如何识别特定野生可食用植物——代代相传。书中对比了这种“活体知识”与旧世界“数据存储”在面对环境突变时的适应性差异。 第三部分:非人的伙伴——技术与精神的边界 本书的最后部分探讨了在人类社会重组过程中,人与“非人”的复杂关系,这包括了对旧技术的敬畏、对残余自动化系统的依赖,以及对新的生物形式的理解。 一、 机器的残响:维护与恐惧 仍有一些复杂的旧世界机器——水泵、远程通讯塔、医疗扫描仪——偶尔还能被激活。本书研究了“守塔人”的角色,这些人是极少数能够理解并维护这些精密设备的人。他们的地位介于祭司和技工之间,拥有巨大的影响力,但也面临着被社群孤立或过度依赖的风险。书中详细分析了某地社区如何集体决定“关闭”一个曾经带来便利但如今维护成本过高的旧世界核磁共振仪,转而投资于更可靠的草药知识体系。 二、 边界的模糊:共生与改造 后工业时代,人类不再将自身视为自然的主宰。这本书着重描述了生物技术的民间应用,例如利用发酵过程来生产抗生素或基础维生素。更引人注目的是,部分社区开始与新的真菌和苔藓形态形成半共生关系,利用这些生物的生长特性来加固居住结构或作为生物传感器。这不是科幻,而是基于对现有生命化学的深入理解,以及对环境压力的务实回应。 结语:漫长的复苏 《菌丝迷宫》没有提供一个明确的“解决方案”。它所呈现的,是一个充满摩擦、持续挣扎,但又展现出惊人韧性的生存图景。它表明,真正的“可能”并非来自宏伟的蓝图,而是存在于无数个细微的、充满泥土气息的、关于“下一次”的决策之中。在文明的废墟上,生活从未停止,它只是以一种更慢、更具地方性的方式,重新扎根。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安娜・罗文豪普特・秦 Anna Lowenhaupt Tsing


  美国加州大学圣克鲁兹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ta Cruz)人类学教授,丹麦奥胡思大学(Aarhus University) 客座教授,指导该校进行人类世主题研究。着有Friction 及 In the Realm of the Diamond Queen 等书,皆为普林斯顿大学出版。

译者简介

谢孟璇


  高雄长大,台北成熟,毕业于政大教育系、师大英语所。曾任教育业,受文字召唤而投身笔译与撰稿工作。
 

图书目录

谢词 允许纠缠的可能性
序言 秋季香韵
第一部还剩下什么?
第一章・觉察的艺术
第二章・传染即合作
第三章・规模的一些问题
插  曲・闻一闻           
 
第二部进步之后残值积累
第四章・游走边缘
第五章・开放票现场,奥勒冈
第六章・战争故事
第七章・美国怎么了? 两种亚裔美国人
第八章・美金与日圆之间
第九章・礼品变成商品,复归礼品
第十章・残余韵律:干扰中的生意
插  曲・追踪
 
第三部受干扰的起点无心插柳的设计
第十一章・森林的生命力
第十二章・历史
第十三章・起死回生
第十四章・意外之喜
第十五章・废墟
第十六章・科学做为转译
第十七章・纷飞的孢子
插    曲・婆娑起舞                           
 
第四部夹杂于各种事物之间
第十八章・松茸十字军:等待真菌行动n
第十九章・平凡的资产
第二十章・抗拒终结:我这一路上遇到的人
注释
 

图书序言



秋季香韵


  当你的世界开始分崩离析,你会做什么?我会去散步;若是幸运,我会发现蘑菇。蘑菇能把我拉回自身五感上,不单因为它们与花一样色彩缤纷,散发香气,更因为它们的突然现身提醒了我,光是能在这里偶遇,就是一份幸运。于是我了然于心,尽管置身在不确定的恐惧里,依然有乐趣可寻。

  恐惧当然存在,而且不只之于我。世界的气候正在失控,工业进步对地球生灵的影响比上一世纪的世人所想像的还严峻。经济成长不再是发展或乐观的源泉;我们的任何工作都可能随着下一次经济危机而消失。我担忧的也不只是新灾难爆发,我发现,自己还因为缺少故事架构,无从辨认我们正往哪里走,又为何而去。在过去,不稳定(Precarity)似乎只是倒楣人的命运;但如今所有人的生活却都这般岌岌可危,哪怕目前我们的荷包还算丰满。二十世纪中叶北半球的诗人与哲学家们曾因过度安稳而自觉受囚于笼,但现今的我们相较之下,无论位处南、北半球,则是都同样面临着无边的困顿。

  本书讲述的是我与蘑菇的漫游历程,并在其中探索前途未卜以及不稳定的状态,或说,缺乏稳定前景的未来生活。我读过一篇文章,有关苏联在西元一九九一年解体时,上千位突然被剥夺国家保障的西伯利亚人跑进森林去採蘑菇。那些虽不是我追逐的蘑菇,却能证明我的观点:当我们以为在这受控制的世界里已一败涂地,蘑菇自由狂放的生命力却是一份礼物,也是一条指引。

  虽然我无法请你大啖蘑菇,仍希望你跟随我的脚步,一同品尝序言开头里日本诗赞颂的「秋季香韵」。那气味来自松茸,一种香气浓郁、在日本备受重视的野地蕈类。松茸是大众钟情的秋天印记,它的气味唤来因夏日澎湃富饶不再的惆怅,也唿引出秋天敏锐高张的感性。这种感性,在全球即将告别进步富饶的盛夏之际是有必要的,而秋季香韵则引领我走入另一种缺乏安全感的寻常生活。这本书无意批判那些曾为二十世纪营造过稳定远景的现代化梦想及发展。在我之前,已有许多分析师剖析过那些梦想。相反地,我想在不靠架构、不靠那曾让世人集体以为自己知道何去何从的旧有框架下,尽力解决一种想像上的生活挑战。如果我们愿意敞开自我,认识蘑菇族群的魅力,松茸将能振发我们的好奇心,而我认为好奇心可说是这不稳定的时代里,要想集体存活所须的第一要件。

  一本前卫的手册对我们当前的挑战有这样的描述:

  许多人故意无视的幽灵,其实是一桩很单纯的事实—这世界将无法被「拯救」……如果我们不认为会赢得什么全球革命性的未来,就更必须活在当下(事实上我们一向不得不如此)。

  据说,一九四五年原子弹摧毁广岛后,在一片炸毁的地景中最先复甦的生物就是松茸。

  支配原子是人类控制自然这春秋大梦的最颠峰,却也是该梦想覆灭的开端。广岛的原子弹造成许多巨变。突然间,我们意识到人类有能力破坏地球的可居性,无论是无心插柳,还是刻意为之。这份认知在我们目睹污染、大规模灭绝与气候变化后更是清晰。现存的不稳定感中有一半与地球的命运有关: 我们能承受何种程度的人为干扰?撇开可续性不论,我们又还有多少能力,能留下适宜居住的环境给后代子孙?

  广岛的原子弹也点燃了另一部分的不稳定感,燎烧出战后出人意表的发展矛盾。二战后,以美国炸弹为后盾的现代化愿景似乎亮晃、璀璨。每个人都从中获益,未来的方向清楚可辨;但现今还是如此吗?一方面,游走世界时,所到之处无不被战后发展活动建构的全球政治经济触及;另一方面,即便发展仍有指望,我们似乎也已丧失了适切的方法。现代化的目的本应是为世界—无论共产主义或资本主义—提供足够就业机会,而且不是随便将就的工作,而是享有稳定工资与福利的「标准就业」(standard employment)。这种工作如今相当稀缺;大多数人仰赖的是不规律的生计。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讽刺是,人人仰赖资本主义的鼻息,但几乎无人从事我们以往所谓的「正规工作」。

  与不稳定共存需要的不是只怪罪那些让我们落此下场的人(虽然那样看似有帮助,而且我也不反对)。我们可能得环顾四周,观察这个奇异新世界,可能得拓展想像力,以便掌握它的轮廓。而此时就是蘑菇帮得上忙的地方。在受轰炸的地表上伸展的松茸,有助我们去探索这片已成为我们共同家园的废墟。

  松茸是一种生长在受人类干扰森林里的野生蕈类。它们就像老鼠、浣熊与蟑螂,能吞忍人类造成的一些环境失调。但松茸不是害虫,而是价值不菲的珍馐—至少在日本,价位有时高到堪称地表最具价值的蕈类。松茸因为具备滋养树木的能力,还能帮助险恶环境里的林木成长。跟随松茸,我们就能找到在失调环境里共存的契机。这并不是进一步破坏的借口,但松茸确实为我们揭示了合作生存之道。

  松茸也照出全球政治经济的裂痕。过去三十年间,松茸成了全球商品,森林採集的规模横跨整个北半球,并且要趁新鲜运往日本。许多松茸採集者都是流离失所、公民权被剥夺的文化弱势者。好比说,在美国太平洋西北地区,大多数贸易松茸採集者是来自寮国与柬埔寨的难民。由于松茸价格高昂,因此无论是採自何处,都对生计极有贡献,甚至能促进文化振兴。

  然而,松茸贸易与二十世纪的发展梦想却是几乎沾不上边。与我对谈过的大多数松茸採集者倾诉的都是无处安身与离散失落的故事。对缺乏其他谋生手段的人来说,贸易採集已经比一般谋生方式来得好。但这到底是何种经济模式?蘑菇採集者属于自营,没有公司雇用,既无工资亦乏福利,只能贩售他们私自摘取的蘑菇。有些年甚至无蘑菇收成,採集者只能坐吃山空。野生菇类的商业採集是生计不稳、安全感匮乏的真实写照。

  这本书透过追踪松茸的贸易与生态,讲述生计不稳与环境不定的故事。无论何种情况,我发现自己都被零碎区块包围,也就是一种以纠缠的生活方式形成的结局开放的聚合,每推前一步便朝时间韵律与空间轨迹开展的嵌合体。我认为,我们唯有先理解眼前的不稳定属于全球现象,才能理解当今世界的处境。一旦当局继续以成长为先决条件作分析,那么就算时空的异质性(heterogeneity)在一般参与者与观察家眼中都显而易见,专家们也依然置若罔闻。然而,异质性理论仍处于萌芽阶段。要察觉与我们现况相关、零碎的不可预测性,就需要重启想像。这本书的重点,便是要借蕈菇之力催化这一切。

  关于贸易:当代贸易只能在资本主义的框架及可能性当中运作。不过,二十世纪资本主义的学者跟随着马克思的理论,内化了这种进程,只看得到当下强大的潮流,而忽略了其他。这本书想告诉大家,如何借着密切关注这不稳定的世界,再加上对财富累积的方式提出质疑,继而能在研究资本主义的同时,也避免採纳它逐渐崩坏的假设。不强调发展进步的资本主义究竟是何模样?它看来可能东拼西凑:财富集中之所以有可能,是因为非计画区块产出的价值都已被资本据为己有。

  关于生态:对人文主义者来说,人类优势的进步假设强化了视自然为反现代性浪漫空间的观点。但在二十世纪科学家眼中,进步也不自觉影响着地景研究的领域。关于扩张的假设悄然进入了族群生物学。如今,生态学借着引入跨族群互动与干扰历史等新发展,总算能提出有别过往的看法。在这期待渐次落空的时代下,我想寻找一种以变动为本的生态学,许多物种能既不和谐又无需争夺地共存。

  我不愿简化经济学或生态学的任一方,再说,经济与环境之间有一条重要且值得提出的关连:那就是在人类财富集中的历史里,人类与非人类双方都被化约成了可投资资源。这种历史故事一直鼓励投资人以异化(alienation)渗透人及物品,也就是使之具备独立存在的能力,彷彿其他生存上的纠缠再也无关紧要。透过异化,人与物品变成了可移动资产;它们在去除距离的运输技术下被挪出原有的生活,然后再与其他世界或任一处的资产交换。这种观点不同于把资产视为生活内涵一部分的看法—例如摄取食物与被食用。在那种情况下,多重物种的生存空间仍然不变,但异化却消除了生存空间的相互纠缠牵连。异化的梦想鼓吹了地景的现代化,只让某种独立资产一支独秀,其余的则沦为野草或废料。此时此刻,去关注生存空间的纠缠似乎成效不佳,或许也过了时。当单独资产无法再生产,那块空间便遭废弃。木材砍光了,石油挖空了,土壤无法再孕育农作物。对资产的搜刮又会从他处开始。于是,简化过的异化导致废墟、一块资产生产荒废的空间。

  这种废墟如今遍布全球地景,然而,这些地方尽管被宣告死亡,却仍不乏生命力,废弃的资产野地有时仍充斥着新的多元物种与多文化生命。在全球不稳定状态下,我们除了在这废墟中寻找生机之外,别无选择。

  我们的第一步是找回好奇心。去除过简发展叙事的阻碍,零碎区块里的纠缠与律动都等着我们去探索,而松茸正是起点:无论我学到多少,它们总能让我惊喜连连。

  这不是一本关于日本的书,但您往下读之前需要先对日本的松茸有所了解。序言开头那首十八世纪的诗歌,正是松茸在日本文字记录的首次露脸。当时,松茸已因独特香气而被视作对秋季的礼赞。由于奈良与京都人经常砍伐山林,以取得木材兴建佛寺,并做为锻铁燃料,松茸因而在该区域普遍起来。确实可说是人为干扰让日本松茸得以兴盛,因为它最常见的寄主林木乃是日本赤松,而赤松成长靠的是阳光,以及因森林砍伐形成的矿质土。当日本森林不再受人类扰乱,重新茂盛之后,阔叶林木又遮蔽了赤松,阻止它们再抽芽。

  随着森林砍伐,赤松长遍全日本,被围簇于蕨类中的松茸也跻身成为珍贵的赐礼,贵族们因此口福不浅。到了江户时期,就连富裕的平民,例如城中商贾,也能品尝到松茸美味。代表秋天的松茸加入了四季庆典的行列。秋季出游採菇就像春季携伴赏樱,松茸也成为诗歌吟咏的热门主题。

  一如诸多日本自然诗中,富有季节感的指涉物总能营造氛围。除了鹿鸣或丰收月等原有秋色符号,松茸也名列于此。深秋幽微的孤独感受、怀旧的心情,沾染了些许初冬的荒寒之意,上述诗作便写出这种气氛。松茸是属于贵族的享乐,是得天独厚的象征,是得以生活在大自然巧妙中、且追求精致品味的幸福。也因此,当农人刻意「栽种」松茸(这意思是,当没有野生松茸可摘时,农人会巧妙地把松茸塞入土中)供贵族出游摘採,并无人反对。松茸遂成为完美的季节元素,不只在诗歌里广受称道,也在从茶道至戏剧等所有艺术里大放光彩。

  日本在江户时期终结后迎来明治维新,以及快速的现代化。迅速进行的森林砍伐使得赤松与松茸生长益发容易。在京都地区,松茸成了「蕈类」的总称,在二十世纪初期更是普遍。然而到了西元一九五○年代中期,情况开始有变。小农们的乡间林地被夷平,改为林木种植场,为城郊发展铺路,有的林业地直接遭迁居城市的农人弃置。石化燃料取代了木柴和木炭;农民不再利用剩余林地空间,这些地方于是长成浓密的阔叶杂林。曾被松茸覆盖的山坡如今过于幽暗,不利松树生长。遮荫过多的松树也被有害的线虫侵袭致死。到了一九七○年代中期,松茸在全日本已寥寥无几。

  然而,此时又正值日本经济快速发展的时期,松茸成了奢侈的贺礼、奖赏与贿赂品。它的价格一飞沖天,知道世界其他角落也产松茸,突然变得意义重大。日本海外旅游者与侨民开始将松茸运回日本;随着进口商纷纷投入国际松茸贸易市场,非日本的採集者亦群起投入。一开始,有大量不同颜色与种类的蘑菇都被认定是松茸,因为气味符合。随着北半球森林里的松茸声名大噪,其学名也如雨后春笋般激增。过去二十年来,名字才又逐渐统一下来。如今欧亚地区大多数的松茸都称作「Tricholoma matsutake」。只是到了北美,该种松茸的足迹似乎只停留于东部与墨西哥山区间。北美西部当地的松茸则被认为是另一品种,美洲松茸「T. magnivelare」。但还是有些科学家认为,以最普遍的「matsutake」来描述这些气味丰富的蘑菇,还是最为合适,毕竟该物种形成的动态至今仍有待釐清。除非是在讨论分类问题,否则本书中也遵照使用这个学名。

  日本人已经想出一套为世界各地松茸排名的方法,而且名次也反映在价格上。当一位日本进口商向我解释排名时,我还真是大开眼界:「松茸就像人,美国蘑菇是白的,因为美国人肤色偏白。中国蘑菇是黑的,因中国人肤色偏深。日本的蘑菇与日本人则是恰到好处地介于中间。」并非所有松茸排名都相同,但这起鲜明的例子能代表分类上以及国际贸易价值上的多变形式。

  在此同时,日本人也开始担心自己会失去这些带给他们春花漫漫与秋叶瑟瑟季节之美的乡间林地。因此打从一九七○年代起,志工团体便开始动员,促进林地复甦。这些团体不希望只是消极被动地努力,还期待复原林地的方法也能同时有益于人类生计。高价位的松茸于是成了林地复原的理想成果。

  这里便带我回到现下不稳定与乱象丛生的生活。生活似乎变得更加拥挤了,不单是因为日本美学与生态历史,也因为国际关系与资本主义的贸易惯例。这就是本书接着要探讨的故事。故而此刻,似乎是得好好认识一下这个蘑菇了。
 

图书试读

第一章 觉察的艺术 (节选)

地质学家已经开始称我们这个时期为「Anthropocene—人类世」,这是一个人类干扰之力远大于其他地质力量的新纪元。这个词汇在我撰写本书之际还很新颖,而且充满展望的矛盾。尽管有些诠释者认为「人类世」一词暗示着人类的胜利,但反过来说似乎更为正确:在缺乏计画与清楚目的下,人类已将这个星球搞得一团糟。此外,这个字的字首「anthropo-」意思虽是「人类」,但这团乱麻并非是人类这一物种在生物学上发迹的结果。最具说服力的人类世时间轴,并非始自人类出现于地球的那一刻,而是始于现代资本主义的到来;它已导致地景与生态上的长距离破坏。然而根据这个时间轴,「anthropo-」更像是个麻烦。想像一下,资本主义崛起后,将人类缠入发展迷障中不得动弹,还以传播异化手段,让人类与其他生物都成了「资源」。这种手段隔离了人类与监控身分,隐蔽了合作生存的机会。人类世的概念一方面激起我们的抱负,有些人或许会以现代人的自负称之;同时,也提高了我们有朝一日将能凌驾万物的希望。我们能否生活在人类国度里,而且仍能超越这个国度?

这是在描写蕈类与採菇人的故事前让我犹豫不决的困境。现代人类的自负总使这类叙述变成一行装饰性的註脚。「anthropo-」隔绝了对于零碎的地景、多重的时间(multiple temporalities)、以及人类与非人类的动态聚合体(shifting assemblages)的关注,但这些都是共生共存的关键。为了把採菇的故事说得精采,首先我必须绘制这幅「anthropo-」作品,并且探索它一向拒绝承认的领域。

确实,想想我们还剩下什么吧。有鑑于国家与资本家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威力,我们也许该问,在他们的计画外,有什么是今日还安然活着的。为解决这问题,我们必须觉察那些不规整的边缘。是什么把瑶族人与松茸带来奥勒冈?这类琐碎的探问可能会扭转情势,将原本难以预期的际会与遭遇移至中心位置。

我们每天都能在新闻上看见不安的消息。人们为失业或从未拥有工作机会而愤怒。大猩猩与江豚正濒临灭绝。海平面上升淹没整个太平洋岛屿。然而,多数时候我们相信这些不安只不过是世界运转时的例外,是「掉出」系统之外的事情。要是正如我提出的那样,朝不保夕的不安如今「已是」这个时代的景况,或者,换言之,要是我们这时代已经成熟到能感知到这种不安呢?要是匮乏不稳、前途未卜、以及那些我们想像中微不足道的事,正是我们所寻求的系统性的问题核心?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末日松茸:資本主義廢墟世界中的生活可能》光是書名就讓我的腦袋瓜瞬間飛轉,感覺作者是不是在影射某些正在發生的社會現象,然後將其推向極致,讓我們看到一個可能性的未來?「資本主義廢墟」這個詞,聽起來就帶有一種強烈的批判意味,但又不是純粹的毀滅,而是「廢墟」——意味著曾經有過輝煌,然後衰敗,但廢墟本身也可能孕育新的生命。這就很像是我們生活中,有時候會面臨一些挑戰,看似是世界的末日,但實際上卻是轉機的開端。「末日松茸」這個意象更是迷人,它究竟代表了什麼?是某種在極端環境下才能生長的珍貴資源?還是象徵著在絕望中誕生的希望?我個人很期待書中對於「生活可能」的探討,這才是最引人深思的部分。在這個充滿不確定性的時代,我們都在尋找活下去的理由和方式,如果能在這本書中找到一些對於未來生活的啟示,無論是精神上的還是操作上的,那絕對是一本值得細細品味的書。

评分

這本《末日松茸:資本主義廢墟世界中的生活可能》光是書名就足夠吸睛!「末日」和「資本主義廢墟」聽起來有點沉重,但「松茸」和「生活可能」又注入了一絲奇幻與希望的色彩。我腦中立刻浮現出一些後啟示錄的畫面,但又覺得這本書可能不只是描寫單純的生存,更重要的是在廢墟之中尋找新的生活方式和可能性。在台灣這個島嶼,我們對於「生存」和「韌性」都有著特別的感受,所以當看到「生活可能」時,更能引起共鳴。我很好奇作者會如何將「末日松茸」這個意象融入劇情,它可能是某種關鍵的資源,也可能是某種精神象徵。而「資本主義廢墟」的設定,也讓我思考,當現有的體系崩壞後,人們會如何重新組織社會?會不會出現一些意想不到的合作模式,或是新的價值觀?我希望能從這本書中看到一些關於人類創造力、適應力,以及在逆境中保持樂觀的故事。

评分

《末日松茸:資本主義廢墟世界中的生活可能》這書名,絕對會讓我在書架前停下腳步。「末日」聽起來就充滿戲劇張力,而「松茸」這個意象又很特別,讓人聯想到在艱難環境中悄悄生長的生命力。更引人注意的是「資本主義廢墟」的設定,這是在影射現實社會的某些問題嗎?還是描繪一個完全虛構的、在資本主義邏輯瓦解後的世界?「生活可能」這幾個字,則是整本書的亮點,它不是在預告絕望,而是在探尋希望。這讓我想起,很多時候,危機正是轉機。我期待作者能透過這個故事,探討在資源匱乏、社會結構崩解的情況下,人們如何運用智慧、情感和社群連結來創造新的生存模式。也許會有關於資源共享的智慧,或是人與人之間重新建立信任的故事。這是一本讓我充滿好奇,並且認為能引發深刻思考的書。

评分

哇,看到這本書的標題「末日松茸:資本主義廢墟世界中的生活可能」,就覺得很有意思,感覺會是一本探討在極端環境下,人類如何尋找生存與發展機會的書。光是「末日松茸」這個詞就充滿想像空間,是literal的末日後的某種奇蹟植物?還是某種象徵性的、在絕境中萌生的希望?而「資本主義廢墟世界」的設定,更是直擊人心,在我們現在這個看似繁榮,實則暗藏危機的時代,這本書或許能提供一個極具警示性卻又不失啟發性的視角。我尤其好奇作者會如何描繪這個「廢墟」,是物質上的崩壞,還是社會結構的瓦解?而「生活可能」這幾個字,則是整本書的靈魂所在,它不是在預言絕望,而是在探索希望,即便是在最惡劣的環境下,人類的可能性依然存在,這點讓我對內容充滿了期待。我希望能看到一些關於人類適應力、創造力,甚至是在失去現有秩序後,如何重新建立連結和社群的討論。也許會是一些關於資源匱乏下的智慧,或是面對極度不確定性時,精神層面的支撐。

评分

老實說,當我第一眼看到《末日松茸:資本主義廢墟世界中的生活可能》這個書名時,心裡是有些複雜的情緒。「末日」總讓人聯想到災難和絕望,但「松茸」卻又是一種在大自然中、在某些特定條件下才能生長的珍貴事物,這兩種極端的對比,立刻勾起了我的好奇心。而「資本主義廢墟」這個詞,更是讓我聯想到當前社會的一些現象,感覺作者是不是想藉由一個極端的架空世界,來反思我們現實生活中的某些問題?「生活可能」這幾個字,是這本書的關鍵,它暗示著即使在最艱難的環境下,人類依然有生存和發展的空間,這是一種充滿韌性和希望的態度。我特別想知道,作者會如何描繪這個「廢墟」,以及在這樣的廢墟之中,人們究竟會採取什麼樣的「生活可能」?會是關於資源的重新分配?人際關係的重塑?還是精神層面的自我救贖?我期待能看到一些既有深度又不失趣味的探討。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