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球进入「人类世」,资本主义摇摇欲坠,不稳定性已成生活常态,经济再难有进步可能,自然又遭受严重破坏……
身处如此废墟世界,人类该如何自处?又该何去何从?
——也许,这答案就藏在一朵蘑菇当中!
松茸,这个仅见于北半球的奇特菇蕈,是世上身价最高的蕈类之一。它借由自身滋养树木的能力,协助森林在受人类侵扰的地区犹能茁壮。而在日本,松茸之于文化及社会的意义,早已远远超越它的菇蕈身分,潜入历史怀旧雅趣以及建构人际网路的领域。尽管如此珍罕价昂,松茸却完全无法由人工栽植——它在林中现踪与否,全凭机缘与巧合。
在横跨日本东京与京都、美国奥勒冈州、中国云南,以及芬兰拉普兰地区的田野调查中,加州大学人类学教授Anna Lowenhaupt Tsing借由寻溯一条微小、罕为人知的商品供应链,从经济活动、生态科学和人类学三个面向,追踪松茸如何在美国废弃的工业林地悄悄破土而出,经遁入山林寻求自由的瑶族、苗族与东南亚裔寻菇人採集,再由买手凭借技巧购入,之后累积层层价值「转译」进入日本,经中间人穿针引线,化身为带有强烈象征意涵的馈赠物件,在成为桌上珍馐前传达赠礼者不言说的讯息。
松茸在浓缩如此奇特的跨地理、跨文化转译过程之际,也投映出一个更宏观的提问——在迈进「人类世」的此刻,不强调发展与进步的资本主义会是什么模样? 人类是否能与各物种保有互不和谐、但又无须掠夺的和平共存?
《末日松茸》以崭新且深刻的方式,呈现一位人类学者对于社会和生态的原创观点,见解透彻而犀利,同时串联起各个互异却又相通的领域,引人思索人类在经济不稳定且环境恶劣的末世环境里,如何打破固有的本我意识,与其他国族、文化、甚至物种等「他者」共生共荣,以及我们苦苦追求的「进步」意义究竟为何,是否仍有可为……
得奖记录 • 人文人类学协会(SHA) - 维克多・透纳奖-民族志类书写 年度得主
Winner of the 2016 Victor Turner Prize in Ethnographic Writing, Society for Humanistic Anthropology
• 文化人类学协会(SCA) - 葛雷格里・贝特森奖 得主
Winner of the 2016 Gregory Bateson Prize, The Society for Cultural Anthropology
• 柯克斯书评 非虚构写作 商业经济类 年度最佳好书
One of Kirkus Reviews Best Nonfiction Books of 2015 in Business and Economics
• 柯克斯书评 非虚构写作 科普类 年度最佳好书
One of Kirkus Reviews Best Nonfiction Books of 2015 in Science
• 美国《Flavorwire》评选 年度最佳大学出版品
One of Flavorwire’s 10 Best Books by Academic Publishers in 2015
• 英国《泰晤士高等教育》Times Higher Education 年度最佳好书
One of Times Higher Education’s Best Books of 2015
国际书评推荐 •「作者织就出一部风格大胆的叙事之作。她对于人类文化交叉影响,以及大自然复原力的细腻阐述,展现了对于人类现代性及『进步』究竟为何的全新观点。」——出版人週刊Publisher’s Weekly
•「独特观点与细腻观察在书中随处迸发、闪现。从香气四溢的松茸的全球商品交易链,带引出作者高度原创的人种志研究。页页引人入胜,书中关于採集及销售这个野生蕈菇的故事,成为一扇窥探当代人类生活景貌的观景明窗。」——Kirkus书评
•「如果人类必须在资本主义废墟、也就是有些人称为『人类世』的时代当中求生,那么,我们就需要一个例子,从中窥见经济、文化、生态以及生存策略彼此之间,能形成何等出乎意料的纠结与连系。在本书中,作者借非比寻常的全球化的松茸,提出了美妙非凡的实例。」——法国哲学家、人类学家、社会学家 布鲁诺・拉图尔 (Bruno Latour)
•「本书选用松茸做为透镜,检视当代的环境历史,全球商品生产供应,以及科学。伴之以韵味十足的生动散文体,尖锐而透彻的智识,和独特创意及原创性,作者借崭新而深刻的方式,串联起各个迥异主题,横跨数种领域。本书注定成为经典之作。」——耶鲁大学社会生态学、人类学教授 麦可R. 多夫(Michael R. Dove)
•「科学家和艺术家深知,对于一个庞大主题的掌握之道,通常在于近距离观察该主题的细小面向,进而从中揭露全貌。我们从雀鸟的嘴喙形状得以见到整体的演化。于是,透过对松茸这个迷人蕈菇的近距离观察,作者探讨生态危机如何发生,又为何持续。她以透彻分析批判过度粗略的简化论;而对于人类处境现况,她则以思考理性和人性行为的可能,取代恐慌的反应。在一个急迫且凶勐的遭遇可能盖过人类理智的处境下,她提供了世人一种真切的深思方法。」——作家 娥苏拉・勒瑰恩 (Ursula K. Le Gu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