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球进入「人类世」,资本主义摇摇欲坠,不稳定性已成生活常态,经济再难有进步可能,自然又遭受严重破坏……
身处如此废墟世界,人类该如何自处?又该何去何从?
——也许,这答案就藏在一朵蘑菇当中!
松茸,这个仅见于北半球的奇特菇蕈,是世上身价最高的蕈类之一。它借由自身滋养树木的能力,协助森林在受人类侵扰的地区犹能茁壮。而在日本,松茸之于文化及社会的意义,早已远远超越它的菇蕈身分,潜入历史怀旧雅趣以及建构人际网路的领域。尽管如此珍罕价昂,松茸却完全无法由人工栽植——它在林中现踪与否,全凭机缘与巧合。
在横跨日本东京与京都、美国奥勒冈州、中国云南,以及芬兰拉普兰地区的田野调查中,加州大学人类学教授Anna Lowenhaupt Tsing借由寻溯一条微小、罕为人知的商品供应链,从经济活动、生态科学和人类学三个面向,追踪松茸如何在美国废弃的工业林地悄悄破土而出,经遁入山林寻求自由的瑶族、苗族与东南亚裔寻菇人採集,再由买手凭借技巧购入,之后累积层层价值「转译」进入日本,经中间人穿针引线,化身为带有强烈象征意涵的馈赠物件,在成为桌上珍馐前传达赠礼者不言说的讯息。
松茸在浓缩如此奇特的跨地理、跨文化转译过程之际,也投映出一个更宏观的提问——在迈进「人类世」的此刻,不强调发展与进步的资本主义会是什么模样? 人类是否能与各物种保有互不和谐、但又无须掠夺的和平共存?
《末日松茸》以崭新且深刻的方式,呈现一位人类学者对于社会和生态的原创观点,见解透彻而犀利,同时串联起各个互异却又相通的领域,引人思索人类在经济不稳定且环境恶劣的末世环境里,如何打破固有的本我意识,与其他国族、文化、甚至物种等「他者」共生共荣,以及我们苦苦追求的「进步」意义究竟为何,是否仍有可为……
得奖记录 • 人文人类学协会(SHA) - 维克多・透纳奖-民族志类书写 年度得主
Winner of the 2016 Victor Turner Prize in Ethnographic Writing, Society for Humanistic Anthropology
• 文化人类学协会(SCA) - 葛雷格里・贝特森奖 得主
Winner of the 2016 Gregory Bateson Prize, The Society for Cultural Anthropology
• 柯克斯书评 非虚构写作 商业经济类 年度最佳好书
One of Kirkus Reviews Best Nonfiction Books of 2015 in Business and Economics
• 柯克斯书评 非虚构写作 科普类 年度最佳好书
One of Kirkus Reviews Best Nonfiction Books of 2015 in Science
• 美国《Flavorwire》评选 年度最佳大学出版品
One of Flavorwire’s 10 Best Books by Academic Publishers in 2015
• 英国《泰晤士高等教育》Times Higher Education 年度最佳好书
One of Times Higher Education’s Best Books of 2015
国际书评推荐 •「作者织就出一部风格大胆的叙事之作。她对于人类文化交叉影响,以及大自然复原力的细腻阐述,展现了对于人类现代性及『进步』究竟为何的全新观点。」——出版人週刊Publisher’s Weekly
•「独特观点与细腻观察在书中随处迸发、闪现。从香气四溢的松茸的全球商品交易链,带引出作者高度原创的人种志研究。页页引人入胜,书中关于採集及销售这个野生蕈菇的故事,成为一扇窥探当代人类生活景貌的观景明窗。」——Kirkus书评
•「如果人类必须在资本主义废墟、也就是有些人称为『人类世』的时代当中求生,那么,我们就需要一个例子,从中窥见经济、文化、生态以及生存策略彼此之间,能形成何等出乎意料的纠结与连系。在本书中,作者借非比寻常的全球化的松茸,提出了美妙非凡的实例。」——法国哲学家、人类学家、社会学家 布鲁诺・拉图尔 (Bruno Latour)
•「本书选用松茸做为透镜,检视当代的环境历史,全球商品生产供应,以及科学。伴之以韵味十足的生动散文体,尖锐而透彻的智识,和独特创意及原创性,作者借崭新而深刻的方式,串联起各个迥异主题,横跨数种领域。本书注定成为经典之作。」——耶鲁大学社会生态学、人类学教授 麦可R. 多夫(Michael R. Dove)
•「科学家和艺术家深知,对于一个庞大主题的掌握之道,通常在于近距离观察该主题的细小面向,进而从中揭露全貌。我们从雀鸟的嘴喙形状得以见到整体的演化。于是,透过对松茸这个迷人蕈菇的近距离观察,作者探讨生态危机如何发生,又为何持续。她以透彻分析批判过度粗略的简化论;而对于人类处境现况,她则以思考理性和人性行为的可能,取代恐慌的反应。在一个急迫且凶勐的遭遇可能盖过人类理智的处境下,她提供了世人一种真切的深思方法。」——作家 娥苏拉・勒瑰恩 (Ursula K. Le Guin)
《菌丝迷宫:后工业时代的生存图谱》 引言:破碎的土地与生长的希望 在钢铁的巨兽停止轰鸣,摩天大楼化为沉默的纪念碑之后,人类文明的重心开始向下转移。这不是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而是一场漫长的、被忽视的衰退——金融系统自我吞噬,全球供应链断裂,气候变化将曾经肥沃的土地变成了难以耕种的荒漠。我们所继承的,是一个被过度开发和遗忘的物质世界。然而,在混凝土的裂缝中,在被遗弃的工业废墟深处,生命从未停止尝试。 《菌丝迷宫:后工业时代的生存图谱》是一部深入探讨“后稀缺”(Post-Scarcity)时代下人类社会重构的非虚构作品。本书摒弃了对宏大叙事和末日英雄主义的迷恋,转而聚焦于那些在系统崩溃后,利用现有资源和传统智慧,重建微观生态和社群结构的普通人。这不是一本关于如何使用AK-47求生的指南,而是一份关于如何利用残存的化学知识、生物工程的零碎片段,以及对旧世界技术的不完全记忆,来确保下一季播种和采摘的生存手册。 第一部分:矿物幽灵与生物回响——资源的重新评估 在旧时代的意识形态中,价值由市场决定;但在新世界,价值由生存需求重塑。本书的第一部分详细考察了人们如何重新界定“资源”。我们不再追逐石油和黄金,而是关注那些被主流经济体系视为“废物”或“环境负担”的物质——废弃的电子元件、锈蚀的金属结构、以及工业副产品。 一、 电子垃圾的炼金术:逆向工程与局域技术 作者团队深入探访了散布在北美和欧洲旧工业区的“回收村落”。这些社区的核心技术人员,往往是退休的工程师或自学的机械爱好者。他们没有芯片工厂,但他们擅长从旧服务器和电路板中提取可用的铜线、晶体管和磁性材料。书中详细记录了一种基于简易熔炉和醋酸溶液的微型贵金属提炼流程,以及如何利用旧式 CRT 显示器的组件来制造简易的蓄电池充电控制器。这部分内容强调的不是大规模生产,而是“修补文化”——尽可能延长每一个物品的生命周期,直到其彻底失去功用。 二、 土地的记忆:土壤修复与生物过滤 在核电站废墟和重污染区边缘,生命显得尤为艰难。本书耗费大量篇幅,研究了以真菌和特定微生物群落为核心的生物修复策略。这不是理论上的土壤改良,而是社区级别的“微观生态工程”。例如,某地社区成功利用特定种类的蘑菇(非食用性)吸收了土壤中的重金属铅,并通过后续的种植实践,使土地恢复了基础的作物生产能力。书中收录了不同气候区适用的苔藓和地衣清单,它们被用作简易空气和水源质量指示剂。 第二部分:社群的肌理——去中心化的组织形态 当国家和跨国机构的权力真空出现后,人类的组织形态开始向更小、更具适应性的单元回归。本书考察了三种主要的后工业社会结构:游牧型工匠团体、固守型农业聚落,以及基于专业技能的“知识网络”。 一、 贸易的回归:信任货币与技能交换 金钱的价值在极度通胀后迅速瓦解,取而代之的是基于“实际价值”的交换系统。书中详尽记录了一个名为“钟摆市场”的非正式贸易网络,其核心不是任何法定货币,而是由社区公认的、可验证的技能和服务时间来衡量价值。例如,一个合格的牙医(使用自制工具进行基础治疗)的“小时数”可以兑换一个熟练木匠提供的“三天工作量”。这种体系的脆弱性在于其对信任的极端依赖,以及对技能传承的持续需求。 二、 教育的碎片化:口述历史与活体图书馆 正规教育系统消失后,知识的传递出现了断层。本书描绘了“活体图书馆”的兴起,即某些老年人或特定领域的专家,成为社区的行走百科全书。他们不再依赖纸质书籍,而是通过重复演示、口述故事和实践操作,将关键的生存技能——例如如何安全地从废弃化工品中提取消毒剂、如何识别特定野生可食用植物——代代相传。书中对比了这种“活体知识”与旧世界“数据存储”在面对环境突变时的适应性差异。 第三部分:非人的伙伴——技术与精神的边界 本书的最后部分探讨了在人类社会重组过程中,人与“非人”的复杂关系,这包括了对旧技术的敬畏、对残余自动化系统的依赖,以及对新的生物形式的理解。 一、 机器的残响:维护与恐惧 仍有一些复杂的旧世界机器——水泵、远程通讯塔、医疗扫描仪——偶尔还能被激活。本书研究了“守塔人”的角色,这些人是极少数能够理解并维护这些精密设备的人。他们的地位介于祭司和技工之间,拥有巨大的影响力,但也面临着被社群孤立或过度依赖的风险。书中详细分析了某地社区如何集体决定“关闭”一个曾经带来便利但如今维护成本过高的旧世界核磁共振仪,转而投资于更可靠的草药知识体系。 二、 边界的模糊:共生与改造 后工业时代,人类不再将自身视为自然的主宰。这本书着重描述了生物技术的民间应用,例如利用发酵过程来生产抗生素或基础维生素。更引人注目的是,部分社区开始与新的真菌和苔藓形态形成半共生关系,利用这些生物的生长特性来加固居住结构或作为生物传感器。这不是科幻,而是基于对现有生命化学的深入理解,以及对环境压力的务实回应。 结语:漫长的复苏 《菌丝迷宫》没有提供一个明确的“解决方案”。它所呈现的,是一个充满摩擦、持续挣扎,但又展现出惊人韧性的生存图景。它表明,真正的“可能”并非来自宏伟的蓝图,而是存在于无数个细微的、充满泥土气息的、关于“下一次”的决策之中。在文明的废墟上,生活从未停止,它只是以一种更慢、更具地方性的方式,重新扎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