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之后:一个生态艺术行动的探索

对话之后:一个生态艺术行动的探索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生态艺术
  • 环境艺术
  • 参与式艺术
  • 社区艺术
  • 对话实践
  • 田野调查
  • 行动研究
  • 艺术与社会
  • 可持续性
  • 跨学科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二十年后,若一切景物淹没于海水之下,我们是否做好面对的准备?
  此时此刻我们所能做的最激进之事,便是好好地面对世界正在发生的剧变!
  
  因气候变迁、养殖与开发破坏台湾西南海岸,造成地层下陷、海水入侵等环境问题,一群艺术家与在地居民共同捍卫并逐步复育这片生态丰富的海岸之时,本书作者周灵芝费时三年,回溯2008年在嘉义北回归线环境艺术行动所举办的「蚵贝地景艺术论坛」,详细描述艺术创作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台湾西南海岸的变迁、新的地景艺术规划、地方参与和在地组织的角色以及国家政策对在地议题的冲击,透过访谈、文献分析和参与观察,思考艺术如何回应刻不容缓的环境课题。
  
本书特色
  
  对话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安静地在台湾西南沿海低地重建人与环境的关系……
  ◊当环境直面巨大挑战时,地景艺术是否能发挥作用?
  ◊艺术如何介入生态议题,促发思考并学习与自然共生?
  ◊当国家政策以「艺术之名」滥用艺术,创造短期经济效益时,是否能面对二十年内将发生的环境变化?

好评推荐
  
  吴淑芳(嘉义县乡村永续发展协会理事长)、林纯用(艺术家)、邱彩绸(生态环境纪录片工作者)、梁任宏(艺术家)、蔡炅樵(布袋嘴文化协会总干事暨洲南盐场负责人)、蔡英杰(艺术家)、钟永丰(台北市文化局长)、罗思容(金曲奖最佳客语女歌手)、苏银添(嘉义县生态环境保育协会创会理事长)
  
专文推荐


  未来十年,布袋的社区领袖和在地居民凭着一己的坚持和投入,或许可以安然度过观光的创伤。他们已经证明自己具有面对气候变迁影响下进行调适的「生态韧性」,并且发展成自己的动态文化。在此案例中,转化的艺术不在于试图解决那些所面对的棘手问题,而是从这些棘手问题中学习。──生态艺术家、曼彻斯特大都会大学环艺所教授 大卫‧黑利(David Haley)

  在这个缺乏前瞻想像,因此无能提出具体实践作为的年代,艺术往往沦为眼球经济的推手。书的出版因此不仅提供了一个具视野、有步骤的操作范式,也开启我们对于艺术的开放性、前卫性更丰富的想像。──高师大跨领域艺术研究所副教授 吴玛悧

  《对话之外:一个生态艺术行动的探索》是台湾社会参与艺术推进的重要文件,纪录不同领域专业工作者以政府专案计画为平台的聚合,艺术被认知为媒介,透过身分认同策略性模煳,重组了艺术创作者与对象社群的惯性关系。──辅仁大学博物馆学研究所助理教授 苏瑶华

  期盼灵芝这本新书的出版,能在艺术界激盪出多元交锋与论述干预的效果,让艺术的表现不再仅局限于有形作品本身,而是能积极介入社会迎战现实问题,透过参与对话集结能量转化社会正向发展,扮演开创未来希望的社会实践角色。──财团法人台湾大学建筑与城乡研究发展基金会执行长 蔡福昌
书籍简介:重塑感官的边界——现代艺术的感知转向与物质性回归 《重塑感官的边界:现代艺术的感知转向与物质性回归》 是一部深入剖析二十世纪中叶以来,艺术如何从纯粹的视觉中心主义解放出来,转向对多重感官体验、物质本体论及过程美学的严肃探讨的学术专著。本书旨在梳理并批判性地审视那些挑战传统审美范式,强调身体在场、时间流变与环境互动的艺术实践,揭示其背后深层的哲学根基与社会动因。 本书的叙事结构围绕三个核心议题展开:“失焦的观看:从再现到现临”、“物质的低语:触觉、气味与时间的介入”,以及“场域的重构:艺术作为一种关系性实践”。通过对战后行为艺术、大地艺术、偶发艺术、过程艺术乃至晚近的生态介入艺术等流派的精细梳理,我们得以观察到艺术本体论是如何从“作品”的固定物性,迁移至“事件”的瞬时发生,再到“关系”的持续生成。 第一部分:失焦的观看——从再现到现临 本部分首先追溯了现代主义晚期对“纯视觉性”的反思。我们探讨了在照相技术日益完善的背景下,绘画和雕塑如何寻求新的立足点。关键的转折点在于对“在场性”(Presence)的重新界定。 1. 媒介的去物质化与观看的能动性: 书中详细分析了战后早期艺术家如何通过引入非传统材料(如日常废弃物、光影、甚至声音本身)来瓦解既有的物质边界。我们关注波普艺术对消费符号的挪用,并非仅停留在对图像的戏仿,而是揭示了观看行为如何被意识形态和市场机制所规训。重点分析了后来的极简主义,它并非仅仅是形式的简化,而是一种对观看者身体与空间关系的精确测量。极简主义作品要求观者在其周遭移动,通过身体的位移来完成作品的“建构”,这标志着从被动接受图像到主动参与现场的转变。 2. 行为的剧场化与身体的回归: 行为艺术的兴起是本次感官转向中最具冲击力的部分。本书着重探讨了战后行为实践如何将艺术创作的焦点从最终的“成果”转移到“过程”本身。我们不仅审视了欧洲“激浪派”或美国“表演艺术”中对身体极限的探索,更深入研究了艺术家如何利用身体作为媒介,直接介入社会或政治语境。这里的身体不再是理想化的形体,而是具有脆弱性、疲劳感和物质约束的真实存在。这种“现临性”(Immediacy)挑战了艺术品作为永恒对象的地位。 第二部分:物质的低语——触觉、气味与时间的介入 如果说视觉转向了能动性,那么触觉和非视觉感官的回归则指向了物质本体的复权。本部分的核心在于揭示那些长期被“高雅艺术”排斥的感官体验——触觉、嗅觉、味觉——是如何在当代艺术中被重新激活并赋予意义的。 1. 质感与“物的历史”: 艺术家开始关注材料的内在属性及其生命周期。本书考察了那些使用粗粝的、未加工的或易腐烂的材料(如泥土、脂肪、食物残渣)的实践。这些材料携带着时间和环境的痕迹,它们的“衰败”本身构成了艺术陈述的一部分。通过细致的材料分析,我们揭示了艺术家如何通过物质的“低语”来唤起观者对“物”所携带的无意识历史和生命过程的体认。 2. 气味的拓扑学: 嗅觉,作为最直接且最难被语言捕获的感官,在当代艺术中扮演了微妙的角色。本章探讨了艺术家如何利用气味来构建情境、引发记忆的联结,或在公共空间制造不安与亲密。气味作为一种扩散性的、非物质的媒介,打破了传统艺术品对特定空间的严格界定,迫使观者以一种更本能、更私密的方式参与到艺术体验中。 3. 时间的黏稠度: 本部分对时间性在艺术中的展现进行了深入的辨析。不同于古典艺术中对叙事时间的组织,当代艺术更关注“持续时间”(Duration)与“慢时间”(Slow Time)。过程艺术和大地艺术的实践,其完成往往依赖于风化、腐蚀、生长等不可控的自然力量,这迫使艺术接受时间作为一种具有强大能动性的力量,而非仅仅是记录事件的背景。 第三部分:场域的重构——艺术作为一种关系性实践 本书的最后一部分将目光投向艺术实践的社会维度,探讨当艺术不再聚焦于单一的、静止的客体时,它如何重新界定其在社会、文化和生态场域中的角色。 1. 空间即作品:从画廊到情境: 随着对物质和感官的关注深化,艺术的“场域”概念被彻底颠覆。从霍夫曼(Allan Kaprow)的环境布置到后来的关系美学萌芽,艺术家开始将展览空间本身视为一个需要被“激活”的系统。这种实践模糊了艺术与生活的界限,强调艺术行为所产生的互动性后果——即“情境”(Situation)——比任何实体作品都更具价值。 2. 身体政治与互为主体性: 在强调身体和多感官体验的背景下,艺术成为了构建互为主体关系(Intersubjectivity)的场所。通过共同的身体经验、共享的空间感知,艺术家试图搭建起沟通的桥梁,挑战单一的、主体化的审美判断。这部分深入分析了那些依赖参与者集体行动或共同感官输入的艺术项目,审视其在构建临时性社群方面的潜力与局限。 3. 物质的伦理与非人类主体: 最终,本书延伸至生态视角,探讨了当艺术实践开始关注土壤、水流、气候等非人类物质时,其背后的伦理转向。这种转向要求艺术不再仅仅是人类中心经验的表达,而是必须正视自身在更宏大的物质网络中的位置。它挑战了艺术品的“人类专属”地位,开启了对更广泛的物质能动性(Material Agency)的探讨。 总结: 《重塑感官的边界》旨在提供一套细致的理论工具,用以理解自二战以来艺术实践中发生的深刻的本体论转向。它不提供简单的答案,而是引领读者穿越从视觉到多感官、从客体到过程、从封闭到开放场域的复杂轨迹,重新评估艺术在当代世界中存在的意义与可能性。本书适合艺术史研究者、当代艺术评论家,以及任何对人类感知、物质文化和体验哲学感兴趣的读者。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周灵芝


  艺术家、研究者和作者。曾参与艺术家自营的另类艺术空间「新乐园艺术空间」的运作,并协助独立策展人陈香君于2006年策划之《燕子之城》展览,之后又执行新乐园艺术空间与澳洲雪梨市艺术家团体「Stone Villa」的台、澳交流展。2007到2008年间,参与嘉义「北回归线环境艺术行动」,在嘉义县义竹乡东后寮社区带领小朋友以数位影像学习和参与社区公共事务,和驻村社区建立了良好的互动关系,并了解农村有机栽种状况,开始关切生态、环境和社区的议题。2009年获当代艺术基金会和国艺会补助,赴英国进行生态艺术在英国发展的调查研究。2010年受邀请赴日本横滨市黄金町驻村,并与社区亲子、儿童共同创作《拼布大壁画》,参与黄金町Bazaar展览及台、日、韩座谈会。

  2010-2011年以生态艺术工作站进驻台北宝藏巖国际艺术村,和社区合作公共艺术计画「可食地景」,与社区居民、学生、驻村艺术家和艺术村志工共同打造了分布在宝藏巖各角落的生态农园,启动宝藏巖社区居民与艺术村自力、共生的社会过程,并逐步落实有机堆肥、微型经济与生态聚落的创造。美国策展人艾婕音在2011年七月出刊的英文杂志Taiwan Review中有文章介绍。

  2011年四月获邀参与云林县口湖乡成龙湿地第二届国际环境艺术节,以重新肯定地方产业技术和爱护湿地环境资源的精神,与成龙国小师生及成龙社区居民、环境艺术节的志工共同完成生态地景作品《回归大海》(可参考公共电视节目《我们的岛》第612集)。

  2011年九至十二月受帝门艺术教育基金会邀请,参与新北市公共艺术校园推广计画,在野柳国小进行驻校艺术课程。2011-2012年间再次回到嘉义,参与布袋湿地改善复育调查规划。其后持续以个人身分参与在地活动。

  长期以来的创作关切,是从艺术的角度逐渐扩及社会、文化和教育,以及环境、生态。曾出版《生态永续的艺术想像和实践》一书。
 

图书目录

目录

推荐序 Foreword
大卫‧黑利 David Haley
吴玛悧 Wu, Mali
蔡福昌 Tsai, Fwu-chang
苏瑶华 Su, Yao-hua

前言Introduction

一,什么样的对话?和谁对话?
─「与蚵对话:协力的艺术」和「蚵贝地景艺术论坛」
What dialogue? Whose dialogue?
─  'A Dialogue with Oysters: The Art of Facilitation' and 'The Conference of Oyster Shell Land Art'

二,论坛的组成成分与环境议题关注面向的演变
The Components and the Evolution of Environmental Concerns in the Conference of Oyster Shell Land Art

三,蚵贝地景艺术与环境的关系
The Artworks and the Environment

四,台湾西南海岸所面对的环境变迁
Historical Review of the Environmental Change on the Southwest Coast of Taiwan

五,从规划面想像新的人地关系和生产/生活地景
Planning Landscape with New Ways of Living and Food Production

六,从操作面实践新的人地关系和生产/生活地景
Building a Future by Practicing the New Ways of Living and Food Production

七,「地方参与」与「在地组织」的角色
Local Participation and the Roles of Local Organizations

八,国家政策对在地议题的冲击
The Impact of National Policies on Local Issues

参考文献
References

附录
Appendix

图片
Photo Story

后记与致谢
Afterword and Acknowledgement   

参考文献
References

附录一
Appendix I

附录二
Appendix II

后记与致谢
Afterword and Acknowledgement

 

图书序言

推荐序
  
吴玛悧WUMali 高师大跨领域艺术研究所副教授

  
  周灵芝这本《对话之后:一个生态艺术行动的探索》像是「给下一轮太平盛世的备忘录」。她充满耐心又很有续航力的,将2008年在嘉义县布袋镇所进行的「蚵贝地景艺术论坛」,进行再脉络化的梳理,补充丰富的研究资料,并提醒地景艺术应兼顾美学与伦理,回应环境的挑战,才能为未来创造希望。在这个缺乏前瞻想像,因此无能提出具体实践作为的年代,艺术往往沦为眼球经济的推手。书的出版因此不仅提供了一个具视野、有步骤的操作范式,也开启我们对于艺术的开放性、前卫性更丰富的想像。
  
  阅读本书让我拉回2006年的时空,在第一次策划嘉义县北回归线环境艺术行动获得很大回响后,规划2007年行动计画时,跟随当时嘉义县文化局钟永丰局长造访东石鳌股村四股社区。居民们抱怨地方没有发展、没有钱景、年轻人只能移居外地……。聆听当下我想着,这里是生态环境极为丰富多样的栖地,它是台湾的骄傲和资产所在,这是鳌鼓溼地耶!为什么一个可以提供人们学习如何和环境融洽相处的场域,居民却觉得生计发展遭剥削?如何引领思维转换,创造诱因,让居民在投入环境保育的协力工作时,同时也找到可以存活的方式?艺术在这里可以扮演什么角色?于是我们邀请艺术家进入社区,开启与社区的对话。这样的工作和思考模式便是北回归线环境艺术行动的核心。因此,2008年当本身是布袋人且多年在地方进行调查规划的蔡福昌,受邀规划「蚵贝地景艺术论坛」时,曾参与行动计画的英国生态艺术家大卫‧黑利,及美国生态艺术策展人PatriciaWatts等,都受邀参与讨论、对话。
  
  当年在嘉义县展开的环境艺术行动像是个微型革命。这个由一场场微行动所开展的对话,艺术家们透过创意巧思和社区一起激盪,把台湾惯习操作的精英展演,转化为艺术家进驻,把创造对话的实践当成艺术工作。从本书对于「蚵贝地景艺术论坛」脉络的整理中,我们看到,艺术进到社区不应只是短视的配合所需,而是能对现况提出反思。而受邀的生态艺术专家在意的是具修复性的环境艺术,而不是仅着眼于视觉符号的创造。尤其所谓的生态,更是指关系的创造:与环境的关系,与社群的关系。也因此,我们很珍贵的看到,灵芝在这个近身协力过程中,在九年之后,不仅对于当时计画构想进行追踪,同时也把检视尺度放到更大的时间、地理跨度,来理解这个关乎国土安全、生态环境保育的课题。而这样的工作其实应该是在艺术展演进行之前就该有的先备工作。现在,这些资讯在本书获得修补后,蓝图勾勒得更清晰了,真正的工作应该要开始了!
  
  这本书除了让我们理解,土地面对的真实挑战不可能透过创造地景符号来解决,而是得从认识地方开始。学习如何把艺术当成提问的方法,学习如何透过跨领域的合作,把生活的人一起编织进来,才能真正与大地共存与共荣。因此,在此向每一位打开这本书的读者致意。当我们跟随灵芝脚步一起进入这个跨时空之旅时,我们也已一起在建构一个新的、充满意义的旅程。
  
推荐序

蔡福昌TSAIFwu-Chang 财团法人台湾大学建筑与城乡研究发展基金会执行长

  
  「对话,可以算是一种艺术吗?」这或许是许多人阅读本书后油然而生的第一道诘问。的确,在被视觉化和物件性所支配与垄断的一般大众对于艺术范畴的认知里,对话着实难成为一种艺术形式,因为对话存在于各个领域之中,且无所不在。若从艺术作为一种社会实践的立场出发,则如何回应当下环境的现实挑战并提出反思,甚至指向未来的可能性,如何开展有效的对话过程就成为艺术创作的必要核心肌理。在这样的理解下,灵芝的这本《对话之后:一个生态艺术行动的探索》就有了开创性的意义,让我们对于何谓艺术、如何艺术以及艺术的可能性有了更开放性与前瞻性的想像空间。
  
  很佩服灵芝对于历史爬梳的功力与毅力,为这场发生于2008年的「蚵贝地景艺术论坛」及其后续衍发的效应做了脉络化的深度剖析和意义註解。本人当时有幸受邀担任北回归线环境艺术行动「蚵贝地景艺术论坛」的召集人,对于以「对话」作为一种艺术介入环境议题的跨领域合作,除倍感新鲜外,似乎又有那么一点熟悉,因为我自身的空间规划设计理念一直在倡议「参与式设计」,即专业者要先跳脱既有身分转变成为引导者,运用各种知识、技术和沟通技巧引导参与民众的兴趣、想法并付诸行动;也就是说透过参与的过程,将使用者转化为积极的「社群」,让他们得以亲手着力于空间规划、活动设计、经营管理、地方产业活化、甚至环境永续等方案研拟。而在此过程中,人与土地、生活、环境、产业和文化的社会网络与连带关系重新被链结起来,当「我」变成「我们」,此时积极的社群就会被催生出来了,这可说是一种孕育公民以投身社会改造的潜工程。
  
  而灵芝这本书的核心论述是对话,与我上述提到的参与式设计理念是有异曲同工之处,她将艺术当作一种对于嘉义沿海环境变迁议题的发问方式,除了纪录一段跨领域对话所孕育出来的嘉义沿海环境公民的「学习社群」,同时也向一般大众示范了艺术也可以是扮演缝合生活世界的媒介角色,并将艺术拉到作为总体生活实践的高度。所以在本书所书写的研究案例中,我们可以清楚看到透过蚵贝论坛的对话协力,让气候变迁议题不仅成为当地关注未来的机会,这也影响了我们后续提出以「湿地粮仓」作为一种链结人与生态、文化和地方生计的地景复育策略,并且持续秉持着促成一种有助于当地居民对于自身环境问题理解的对话过程来形塑与凝聚在坔(「坔」为湿地古字,意指湿地化、内海化的嘉义沿海地区)的可持续发展的公共论述和创新途径。
  
  的确,一个地方社会所面对的问题不可能只是透过一张规划蓝图来解决,而是得先就认识地方现实发出提问,并透过任何可能的过程将生活在一起的人串联起来参与对话和共同行动,这或许就是「对话,作为一种协力的艺术」的具体实践。此时此刻,我们确实需要一种新文化,这个文化不能再仅仅是专注于当下问题,而更专注于未来的可能性,正如同书中所提到我们这个社群正在思索的:「或许生物多样性目标,应该要从文化多样性的跨领域对话来协力完成」,如此才有可能造就气候变迁年代所需要的生态韧性。
  
  期盼灵芝这本新书的出版,能在艺术界激盪出多元交锋与论述干预的效果,让艺术的表现不再仅局限于有形作品本身,而是能积极介入社会迎战现实问题,透过参与对话集结能量转化社会正向发展,扮演开创未来希望的社会实践角色。
  
推荐序
  
苏瑶华SUYao-Hua 辅仁大学博物馆学研究所助理教授

  
  当以生态共好、里山里海、永续发展为名的大地艺术季,袭卷媒体版面,成为台湾政府「流行」策略计画的同时,我们要如何理解2008年同样以生态艺术为名,却不以生产自然素材雕塑、地景装置为重的「蚵贝地景艺术论坛」或是《与蚵对话》艺术行动计画?
  
  「关系」、「思考」与「历程」被确认为是艺术作品,可回溯至二十世纪的观念艺术和行为艺术,艺术创作以物质性为依归的过往惯习被破解,也为当代艺术创作表现、存在形式等提供了开放性的解答。《对话之外:一个生态艺术行动的探索》中,周灵芝虽以「对话何以成为艺术」的问句破题,但理直气壮地跳过这样的活动究竟属不属于艺术,或作者权意涵的辩证,直接进入「蚵贝地景艺术论坛计画的发展纪实,存在些许令人不安之处……
  
  当艺术创作者混身学术研究团队,学习如何与民众对话、调停协商社群中各种利益关系、进入复杂纠葛的社会实境,如何向社会学、教育学、和生态学等学科寻求方法与解答,而又不致沦为「业余的社会工作者、生态学者,或教育学者?或者从如果我只是想帮助社区的人,为什么我要称之为艺术的恍惚中清醒?
  
  艺术家的角色在这些学科领域之间不得其所,常常对于自己是不是该放弃艺术而成为一个专业的社区组织者、行动主义者、政治分子或社会学工作者困惑,甚或因而(顺着参与者的目光)质疑艺术的功能,削弱了艺术家的身分认同。在这样的艺术计画中,许多创作者不只试图放弃物件制造,也抛弃其作者身分,成为哲学家StephenWright所谓「鬼祟的(stealth)」艺术实践(Helguera,2011)。然而,社会工作和社会参与艺术(sociallyengagedart)虽在同ㄧ个社会生态系统下运作,但目标差距甚远;社会工作是以价值为基础的ㄧ种专业,推动人性改善,支持人性正义,维护人类尊严与价值,并加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艺术家可能同意相同的价值,但以反讽、议题性手法创作,甚至为带动反思不惜煽动紧绷议题。
  
  相反的,也因为社会参与艺术运作方式,将自身贴附于某些议题或问题(通常属于其他跨领域的范围)之上,并容许暂时性地移置到一歧义地带,这种暂时性地将议题移置入艺术创作领域,让某些议题或状态被注入了新的洞察,并为其他领域所见。在本书末得到辉映,相关意识逐渐显影,「这样的作法,大大地改变了艺术旧有的定义,甚至更进一步地翻转了艺术家与居民之间的主体性,并创造了一个学习社群的概念……」(周灵芝,2017)
  
  《对话之外:一个生态艺术行动的探索》是台湾社会参与艺术推进的重要文件,纪录不同领域专业工作者以政府专案计画为平台的聚合,艺术被认知为媒介,透过身分认同策略性模煳,重组了艺术创作者与对象社群的惯性关系。从创作(策展)视角所进行的纪录,为政府计画翻转提供具体与勇气的印证。而在专案结束后,专业工作者回返社区的省思探究,也深刻撞击了因政府预算终结,戛然而止的诸多计画。
  
  只是,激发多元创作主体性所创造出的学习社群,如何在台湾当代艺术社群传播、扩散、扎根,西方社会参与艺术实践在这个面向所省思的「去工艺」与「去技术」(deskilling)思维,如何发展出本土性的养成训练计画/课程,是我们在饱览西方案例与文件后,对灵芝后续写作计画的殷殷期盼。
  
前言 Introduction
  
  此研究是一趟穿越时空的旅行,源起于2008年在嘉义县北回归线环境艺术行动所举办的「蚵贝地景艺术论坛」─一个打算以废弃蚵壳进行地景艺术创作的计画及其后续发展。本书作者借由回溯当年参与者的对话发言,以及论坛结果,透过访谈、文献分析和参与观察,铺陈出一场人与环境新关系的建构,在台湾西南沿海低地安静的展开。
  
  全文共分为八章,分别探讨从「对话作为一种艺术的形式」出发,回顾蚵贝地景艺术论坛举行的背景与过程;英国艺术家大卫‧黑利在论坛中提出「与蚵对话:协力的艺术」的角色;以及论坛的组成成分和议题关注面向的演变,也就是透过「对话」,发现对蚵壳及废弃盐滩的价值观改变了,和提升到全球气候变迁的高度来看地方所面对的环境议题;并进一步分析当时所提出的艺术创作方案和其基地环境的关系,与可再补充之处。
  
  接着,将上述讨论置回到更宽广的时空脉络中,透过对台湾地理、地质、考古和历史学者研究成果的整理,从放大的时间尺度去理解台湾西南海岸所面对的环境变迁,包括曾因气候变迁、全球暖化所带来的海水上升;台风暴潮所带来的海岸侵蚀与河流输沙对沿岸沙洲的影响;以及人为介入后导致原本的地形结构被破坏,出现不一样的作用力,在不同地带因土地利用的方式而带来的后果,例如:上游截水、建水库、盖拦沙坝;中下游建河堤,约束水流;以及沿海地带因抽沙填陆,造海埔新生地,以致沙源流失、海水入侵,海岸防风林消失(枯死);突堤效应则带来另一个沿海地带地形变迁的因素。另外就是养殖渔业因淡水需求抽取地下水,而中上游补注水不足,也造成地层下陷,海水再入侵的恶性循环。气候变迁则会使以上所面对的环境挑战更加剧烈。
  
  面对这样的挑战,台大城乡基金会资深规划师,也是蚵贝地景艺术论坛召集人蔡福昌,在云嘉南国家风景区管理处和嘉义县政府的委託下,延续论坛所开启的多元对话,在嘉义县海岸地区展开深度调查,包括水文、生态、社区、文史、产业等面向,并进行全区发展规划。调查结果发现,盐田废晒之后,经过自然演替,不但成为生态丰富的海岸湿地,而且有大量鸟类来此栖息,其中甚至包括列入濒危等级的国际保育鸟种黑面琵鹭。原来被视为荒芜之地的废弃盐滩,竟然成为鸟类栖息的湿地天堂。因此在区域规划方面,蔡福昌和台大城乡基金会的团队採取生物圈保留区的理念,以物种保育为优先,尊重原有的地形、地貌为基础,同时衡量其规划范围内环境资源条件、地点区位、交通动线和设施现况等因素综合评估后,建议将整个规划范围区分为五大主题,做为未来湿地改善复育的空间治理架构。从分区发展的规划全图看来,除了以生态复育为目标的生态栖地复育区和生态鱼塭放养区之外,气候变迁环境体验学习区也占有相当重要的比例。换句话说,在南布袋湿地复育计画中,生态复育和气候变迁是两个极具核心价值的概念。而艺术,则被赋予行动的媒介此一角色,「借由多元参与式行动计画的介入,集体拼贴与共创湿地复育地景。」
  
  在操作面上,台大城乡基金会工作团队以所谓「滚动式综合治理策略」进行实践,亦即透过延展时间的轴线,「在现阶段优先启动先导性行动方案,待于变动中与自然环境互动一段时间与反省评估后,再研拟下一阶段的实施项目,并据此调整或修正下一阶段的愿景和目标。」所谓的先导计画,包括湿地生态环境的各项学习工作坊,透过驻村协力,期待能「培力气候变迁时代的低碳绿色公民,培养原创学习能力」,以及「强化在地参与机制,连结学校、教育机构、社区、民间组织和专业者(机构)等之跨领域协力伙伴关系和专业支援网络,厚实永续经营基石。」涉及的项目有:地理变迁和生态复育、绿色能源、海岸造林、未来挑战、产业及环境教育等。其中,产业所关切的粮食问题和能源项的风力发电,以及未来挑战中的水资源议题,是关系到在地生活极其基本的需求,而在地理变迁和生态复育,以及海岸造林和环境教育方面,则是关乎环境的维护,并且让不同的艺术方法整合进来,成为最佳的民众沟通、宣导的策略。
  
  2012年蔡福昌提出「湿地粮仓」的概念,涵盖从过去到未来的地景变迁、候鸟栖地保护、渔盐产业文化活化、地层下陷和低地聚落转型发展等议题,并进一步提出「以文化多样性来复育生物多样性」的说法,唿应先前大卫‧黑利所提出的「积极的生活本身便是社区/社群的艺术。这种积极性在社区/社群中是个不断进行的过程,而这过程也才能回应地景、地貌乃至海岸地区的变迁」。
  
  最后,作者探讨了「地方参与」与「在地组织」在整个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国家政策对在地议题的冲击,特别是身为云嘉南沿海广阔海岸湿地重要主管机关的云嘉南国家风景区管理处,在历任首长的人事更迭之后,不再把国土复育、保育及教育视为分内工作,也缺乏国土整合性运用的思考和作法,而以观光独霸的思维取代。一连串打着装置艺术名号的工程,正沿着云嘉南的海岸线上出现,既非艺术,也没有环境思维。然而因其挟着庞大国家资本,即使备受争议,仍然未停下脚步。这不仅挤压到原本资源即有限的在地耕耘,更无视该地区所面对的未来挑战。这样的做法实在令人遗憾。目前,虽然云嘉南国家风景区管理处的首长人事又再度更迭,但属于国有土地的盐田湿地仍然不断面对来自中央到地方各种经济开发思维的觊觎和挑战。如何保护台湾西南海岸的国土环境与生态,避免消耗更大的永续成本,成为当前刻不容缓的课题。

图书试读

时光流转:转化的艺术Over Time: the art of transformation
大卫‧黑利David Haley 英国艺术家/河南中原理工学院客座教授

 
时光流转,生命出现,生命消失。时光流转,人诞生到这个世界,又离开这个世界。随着时光流转,物种出现,物种灭绝。万物自有其不同的生成和消逝的韵律。全球暖化、气候变迁及第六次生物大灭绝也和这所有事件的加速发展有关。本书作者周灵芝笔下的研究焦点,位处台湾西南海岸的布袋小镇,以及那儿随着时光流转所产生的变化,亦不例外。
 
过去十年间,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周灵芝在这本新书中,详细描述艺术作品和环境之间的关系,台湾西南海岸的变迁、新的地景规划方案、地方参与和在地组织的角色,以及国家政策对在地议题的冲击。 此外,她也提及食物和我们的关系,也就是食物如何生产以及生产方式如何影响环境。我想从另外一个角度提供一些简短的回应与脉络,因为正如同身为环境行动者、作家以及佛学家、一般系统论和生态学的学者乔安娜•玛西( Joanna Macy)所说:「此时此刻我们任何人所能做的最激进之事,便是好好地面对世界上正在发生的事。」(Macy 2012)
 
我第一次造访嘉义县布袋镇是在2007年,由致力发展社会介入和环境行动艺术计画的非政府组织台湾水公司负责人曾文邦邀请。一开始,他希望我用蚵壳创作一件可以促进观光的艺术作品,被我婉拒了。后来他解释说,这些废弃蚵壳对发展观光来说是不雅之物,同时也会带来公共卫生上的困扰。我回答说,有关废弃物的观念,以及对于蚵仔的想法和与水的关连,也许是个可以透过艺术介入,开展涵纳文化、经济和环境议题的生态发展的很好开始。我对观光层面并不感兴趣。
 
透过网路搜寻和文献研究,以及我个人过去所从事的经验,我发展出一个计画《与蚵对话:协力的艺术》,作为发出提问和了解有关布袋的人与生态的研究进路。我并未创作出具体可见的实质作品,没有绘画,没有雕塑,也没有音乐,没有诗歌。不过,这个计画却因其为「协力的艺术」,以及作为「一种对话」而仍持续。事实上,十年之后,我的朋友─艺术家暨研究者周灵芝在南方家园出版社出版的第二本书中所做的研究和批判思考,正涵纳此一计画经历时光流转之下的影响。

用户评价

评分

在閱讀《對話之後:一個生態藝術行動的探索》之前,我對「生態藝術」的理解可能還停留在比較表面的層次,認為就是把自然元素融入到藝術創作中。但書名中的「行動」和「探索」字眼,立刻讓我覺得這本書將會挖掘得更深。我特別好奇,書中是如何闡述「對話」在整個生態藝術行動中的核心地位的。是藝術家與自然本身的對話?是藝術家與在地居民的對話?還是藝術作品與觀者之間的對話?這中間的每一個環節,都充滿了值得玩味的細節。我期待書中能夠提供一些實際的案例,讓我們看到這些「對話」是如何發生的,又產生了哪些具體的結果。例如,是否有藝術家透過作品,成功地喚醒了社區對當地生態的重視?或者,是否有藝術行動,為解決實際的環境問題提供了創新的思路?我認為,這本書最珍貴之處,可能在於它提供了一個觀察和理解「生態藝術行動」的框架,讓我們能夠更系統地去認識和評價這類型的藝術實踐,並或許能從中找到屬於自己的參與方式,為我們的環境盡一份心力。

评分

這是一本非常具有啟發性的書,《對話之後:一個生態藝術行動的探索》。它挑戰了我對藝術固有的認知,讓我看到藝術不只是存在於美術館或畫廊裡,它可以更深入地介入我們的生活,與我們的生存環境產生真實的互動。書中探討的「生態藝術行動」,聽起來就充滿了實驗性和前瞻性。我很好奇,當藝術家將目光投向生態問題時,他們會選擇什麼樣的形式?是大型的公共藝術裝置,還是更微型的、貼近社區的行動?書中是否有提到,這些藝術行動是如何克服來自環境、社會、甚至藝術自身的挑戰?例如,如何在不對環境造成二次傷害的情況下進行創作?又如何才能有效地將藝術的理念傳達給不同背景的觀眾?我尤其關注書中「探索」這個詞,它意味著這本書可能並未提供現成的答案,而是引導讀者一同去思考、去探索。這對於我這種對環境議題感到焦慮,卻又對藝術有濃厚興趣的人來說,無疑是一場及時的甘霖。它或許能為我們提供一種新的視角,一種更積極、更具創造力的方式來面對日益嚴峻的環境挑戰。

评分

收到!这是为您量身打造的五段来自台湾读者的图书评价,风格和内容各不相同,字数也力求饱满,希望能符合您的要求。 *** 這本書的書名《對話之後:一個生態藝術行動的探索》一開始就深深吸引了我。在台灣,我們近年來對於環境議題的關注越來越高,從極端氣候的預警到在地生態的保育,許多議題都觸及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而「生態藝術行動」這個詞彙,更是勾起了我強烈的好奇心。藝術,通常被認為是情感、思想的表達,那麼當它與「生態」結合,並以「行動」的方式呈現時,會激盪出怎樣的火花?這本書似乎就是試圖回答這個問題,透過深入的案例分析,探討藝術如何在實際的環境行動中扮演角色,它不僅僅是記錄,更是一種參與、一種轉化。我期待書中能看到具體的藝術計畫,它們是如何從概念發想到實際執行,又如何與在地社區、環境問題產生連結。更重要的是,我希望作者能分享在這些行動中,藝術家與環境、與居民之間的「對話」歷程,以及這些對話在行動結束後,留下了什麼樣的影響或反思。這本書,對我而言,不僅僅是一本關於藝術的書,更像是一本關於如何透過創意與行動,來關照我們所處的地球的指南。它可能為那些對環境保護有熱情,卻不知如何著手的人,提供新的靈感與可能性。

评分

《對話之後:一個生態藝術行動的探索》這本書,就如同書名所暗示的,不僅僅是關於一個行動的開始,更是對於行動之後留下的影響、留下的反思進行了深入的挖掘。我認為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切入點,因為許多環境行動往往在執行過程中就成為焦點,但行動結束後,它的長期效應,它對參與者、對環境、對社會產生的潛移默化,卻鮮少被系統性地討論。書中透過「對話」這個概念,似乎試圖揭示藝術行動中人與人、人與環境之間複雜而微妙的關係。我期待書中能夠分享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個案研究,不僅僅是展示藝術作品本身,更重要的是,能夠深入剖析這些藝術行動是如何啟動、如何引發「對話」,以及這些對話又如何影響了後續的行動發展。此外,我也希望作者能藉由這些案例,探討藝術在環境教育、社區營造、乃至政策倡議等方面,可能扮演的角色。這本書,對於所有關心環境議題,同時又對藝術的力量抱有期待的人來說,絕對是一本不容錯過的佳作。

评分

讀完《對話之後:一個生態藝術行動的探索》之後,我腦海裡一直盤旋著書中提到的幾個藝術案例。不得不說,作者的筆觸非常細膩,將那些看似遙遠的生態議題,透過藝術家的視角,變得生動而貼近人心。我在閱讀的時候,時常能感受到一種強烈的共鳴,彷彿自己也身處在那些藝術行動的現場。書中探討的不僅是單純的「環境保護」,更多的是關於人與自然之間失去的連結,以及藝術如何成為重新建立這種連結的橋樑。我特別欣賞作者對於「對話」這個概念的闡述,它不只是單方面的溝通,更是雙向的理解與互動。從藝術家對環境的觀察、反思,到將這些感受轉化為藝術作品,再到作品與觀者、與環境的互動,這是一個層層遞進的過程。書中或許會提到一些具體的藝術家和他們的專案,我認為這些案例的選擇非常關鍵,它們應該能夠代表當前生態藝術行動的多樣性,並展現出藝術在不同地域、不同環境問題中的獨特貢獻。總之,這本書讓我對「藝術」與「環保」的結合,有了更深刻的認識,也燃起了我對參與類似行動的渴望。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