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斯德的实验室:细菌的战争与和平

巴斯德的实验室:细菌的战争与和平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Bruno Latour
图书标签:
  • 科学史
  • 医学史
  • 微生物学
  • 巴斯德
  • 细菌学
  • 公共卫生
  • 传染病
  • 实验科学
  • 生物学
  • 历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是谁创造「巴斯德」并且站上历史的舞台?谁又在这洪流中逐渐隐没?

  路易.巴斯德(Louis Pasteur 1822-1895),细菌学之父,医学迈入新时代的象征,法国人心目中的民族英雄。如今以巴斯德为名的街道遍布法国大小城镇,他的成就无可质疑,然而布鲁诺.拉图(Bruno Latour)却向这公认的事实提出疑问:为什么人类生活环境的改善全数归功于巴斯德的天才?

  本书是世界重量级思想家拉图的经典着作,不以伟人当作一个时代的答案,他将巴斯德放回在普法战争中落败的法国。战后法国政府力图振作,而改造国民体质是走向富强的必要项目,在这样的背景下,拉开了法国十九世纪公共卫生运动的序幕。与此同时,巴斯德在实验室与细菌交战,最终掌握细菌的特性,并提出细菌传染导致疾病的理论,然而这一时一地一个团队的研究成果竟透过新闻媒体迅速取得社会大众的认可,让他成为细菌的代言人。这时卫生专家接手把实验室的成果导向法国再生的关键,将巴斯德高举为科学精神的象征,而细菌则是全法国都应该齐心对抗的敌人,使得公卫运动的推展逐步取得正当性,深入各个层面,上至城市下水道开凿的施政绩效,下至不可随意吐痰的个人道德要求。

  有别于伟人独自改变世界的线性叙事,拉图呈现一幅纷乱的景像,其中的人物怀抱各自的企图,彼此结盟、互相利用,为了说服对方而四处奔走,在不断的角力当中界定社会、创造历史。

本书特色

  ◎认识法国公共卫生的历史,卫生清洁如何转变为施政绩效与个人的道德约束。
  ◎解构伟人叙事,指出时代的变革是众人为实现各自的目标与利益而持续角力的过程。
  ◎抛开抽象的理论语言,学习以一种更深刻的方式来描述这个世界。

 
好的,以下是一份关于“巴斯德的实验室:细菌的战争与和平”的图书简介,内容将详尽描述本书的核心主题、主要章节和研究视角,确保不包含任何可能暗示为AI生成或构思的痕迹。 --- 图书简介:巴斯德的实验室:细菌的战争与和平 引言:看不见的王国与新世界的开启 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我们对世界的认知总是被我们所能感知的尺度所局限。直到十九世纪中叶,一扇通往微观世界的大门才轰然开启,将一个由微生物主宰的、肉眼不可见的王国呈现在世人面前。路易·巴斯德,这位法兰西的科学巨匠,正是手握开启这扇大门的钥匙的人。 《巴斯德的实验室:细菌的战争与和平》并非仅仅是一部聚焦于某位科学家的传记,它更是一部宏大叙事,讲述了一场席卷欧洲乃至全球的科学革命,以及这场革命如何彻底重塑了人类对生命、疾病、食品安全乃至社会结构的理解。本书深入挖掘了巴斯德从早期晶体学研究,到最终确立微生物致病理论的整个心路历程,以及他麾下的实验室如何成为这场“细菌战争”的神经中枢。 第一部分:从晶体到发酵——科学直觉的萌芽 本书的开篇追溯了巴斯德早年在斯特拉斯堡和里尔的学习生涯。与其同时代的许多科学家不同,巴斯德的科学起点并非宏大的理论体系,而是对物质形态的细致观察。第一章详细阐述了他在酒石酸晶体研究中获得的突破,如何通过解析手性异构体,初步展现了他对“秩序”与“对映性”的深刻洞察力。 然而,真正将巴斯德推向科学前沿的,是当时工业界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啤酒和葡萄酒的变质。第二章“酒的哀歌”聚焦于他早期对发酵现象的系统研究。当时普遍流行的“自然发生论”认为发酵是无生命的化学过程。巴斯德通过严谨的实验,尤其是对“鹅颈瓶”实验的巧妙设计,有力地证明了酵母和细菌才是这场转化反应的主导者。他成功地将一个模糊的工业难题,转化为了一个关于生命起源和作用的哲学命题。他证明了“生命只源于生命”,这不仅终结了亚里士多德流传千年的学说,更为微生物学奠定了坚实的实验基础。 第二部分:瘟疫的阴影——细菌的战争宣言 如果说发酵的研究是巴斯德与微生物的“和平谈判”,那么紧随其后的炭疽病和狂犬病研究,则标志着他正式进入了“细菌的战争”阶段。 第三章“看不见的敌人:炭疽的围剿”细致描绘了法国养殖业遭受炭疽病毁灭性打击的背景。本书重点剖析了巴斯德与当时权威微生物学家科赫之间的“竞赛”。巴斯德不仅确认了炭疽芽孢杆菌是病原体,更重要的是,他开始思考如何主动出击。他敏锐地意识到,既然微生物能致病,或许也能被驯化以防御疾病。 第四章“驯服瘟疫的尝试”详述了弱毒性疫苗的诞生历程。书中生动再现了著名的“普罗旺斯羊群实验”,描述了巴斯德团队如何通过人工培养和环境控制,成功地降低了病原体的毒性,从而制造出能够激发动物免疫反应的“减毒疫苗”。这一发现的意义是划时代的,它标志着人类第一次掌握了主动预防传染病的方法。 第五章“狂犬之怒与人道的胜利”则将叙事推向高潮。面对每年数以万计被狂犬病毒感染的受害者,巴斯德承受着巨大的社会和伦理压力。书中详尽记录了从狗的脊髓中提取和减毒病毒的过程,以及对年幼受害者约瑟夫·梅斯特的首次人体接种。这一事件的成功,不仅是科学上的里程碑,更是人道主义精神的体现,使巴斯德的声望达到了顶峰,也为现代医学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第三部分:实验室的遗产——和平与治理 巴斯德的贡献并非止于发现病原体和开发疫苗。他的工作从根本上改变了社会运作的方方面面,开启了“细菌的和平治理时代”。 第六章“巴氏消毒法:餐桌上的革命”探讨了如何将复杂的微生物学知识转化为日常可见的益处。本书深入分析了巴氏消毒法的原理——并非杀死所有微生物,而是通过控制温度和时间,抑制有害菌的繁殖,延长食品的保质期。这一技术的普及,极大地改善了城市人口的营养结构和健康水平,是现代食品工业的基石。 第七章“卫生学的重塑与公共健康”分析了巴斯德理论如何渗透到外科手术和公共卫生领域。在巴斯德的理论指导下,外科医生开始认识到伤口感染的根源并非“瘴气”,而是看不见的细菌。书中详细描述了从无菌操作到消毒技术的演变,以及这对降低术后死亡率的巨大贡献。 结语:未竟的探索与科学精神 《巴斯德的实验室》的最后部分,是对巴斯德晚年研究的梳理,包括他对结核病、霍乱等其他疾病的研究尝试,以及他为建立巴斯德研究所所付出的努力。研究所的建立,象征着科学研究的制度化和国际化,确保了“细菌的战争”的研究能够代代相传。 本书旨在展示巴斯德的伟大,不仅在于他取得的具体科学成就,更在于他所代表的那种不屈不挠的实验精神、对既有权威的质疑勇气,以及将纯粹科学发现转化为普世福祉的坚定信念。通过对巴斯德实验室的细致考察,读者将得以领略十九世纪科学黄金时代的脉搏,理解我们今天所享有的健康与安全,是建立在多少次与看不见敌人的艰苦卓绝的斗争之上。这是一部关于发现、信念、以及人类如何学会与微生物共存的历史画卷。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布鲁诺.拉图(Bruno Latour)


  1947年出生于法国知名酒乡伯恩(Beaune)。哲学是拉图最初接受的学术训练,之后于非洲服役期间对人类学产生浓厚兴趣,并曾在象牙海岸从事田野工作。1975-1977年间,他在加州的沙克研究所(Salk Institute)进行参与观察,充分运用民族志方法。1979年,与社会学家伍尔加(Steve Woolgar)合着《实验室的生活》(Laboratory Life),乃上述调查的具体成果,也是新兴学术领域「科技研究」(STS)的奠基之作。1982年起,拉图任职于巴黎高等矿冶学院的创新社会学研究中心(CSI)。在CSI他与同僚发展并奠定「行动者网络理论」(Actor-network Theory)的基础。在2005年底从CSI转至巴黎政治大学(Sciences Po.)的组织社会学研究中心(CSO),2013年起担任巴黎政治大学媒体实验室(Médialab)负责人。

  拉图着有作品十余册,包括已被译为二十多国语言的《我们从未现代过》。这些作品既开启研究的全新可能性,也拓展了读者的思考与视野,充分体现出他具原创性且饱受争议的精彩学术旅程。

译者简介

伍启鸿


  清大哲学所硕士。近年投入生态农业,试以不一样的生活方式摸索人类物种的定位,以及群我的相处之道。译有《失控的佔有慾:人类为什么污染世界?》。

陈荣泰

  清大历史所硕士。因学习科技与社会(STS)而接触拉图的社会学以及塞荷的哲学。近来关注复杂系统(包括生态农业)中的知识与伦理问题。译有《失控的佔有慾:人类为什么污染世界?》。

 

图书目录

导读 布鲁诺.拉图的巴斯德/陈宗文

第二版序
第一版序

上篇 巴斯德:细菌的战争与和平
前言:材料与方法
如何对无可争议的科学提出异议?/构成我们世界的方法

第一章 微生物由强而弱 卫生专家由弱而强
我们有必要谈论「巴斯德」,甚或巴斯德吗?/在健康与财富之间:无可争议的冲突/卫生专家:具争议的革新运动诠释者/自生自灭的卫生学运动/卫生专家对巴斯德深信不疑/反对者:柯霍和佩特/我们当中有叛徒/「我们」的数目远非我们所料/从社会的科学到联结的科学/如何变成无可争议/卫生学与必经关口/卫生专家为自己创造时势/必须懂得如何完成一门科学/从无可争议的新行动者,到权威而专制的新施为者

第二章 你们将成微生物眼中的巴斯德!
如何测量巴斯德派学者的位移?/毒性的变异/传染环境,或背叛转译/巴斯德本人如何位移/实验室作为无可争议的支点/巴斯德派学者的弹簧跳/第二阶段:返回实验室/证据的剧场,或如何以最大多数形成无可争议的局面/普仪堡,第三阶段的开始/见微知着:第三阶段的终止/巴斯德派就是风格/巴斯德学院的《年鑑》/《年鑑》的滑动进程

第三章 战争与和平
严酷的时势/军医/医师认为巴斯德具有争议/如何捍卫医病之间独特的密谈关系?/一位行动者把另一位变成病人/当被动的病人成为行动者/为防革命,我们来准备演变/胜人者人亦胜之,译人者人亦译之/最终达到的强制/热带的梭伦,巴斯德派的肖像

跋:过渡

下篇 不可化约论
导言

第一章 通往权势之路
第二章 联结的逻辑(社会学)
第三章 人类的逻辑(人类学)
第四章 非化约的「科学」

 

图书序言

导读

布鲁诺•拉图的巴斯德/陈宗文(政治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


  巴斯德(Louis Pasteur)何许人也?

  在法国社会,几乎无人不知巴斯德这位民族英雄等级的科学家,书店、图书馆里有一大堆他的传记,他的事蹟是儿童读物的热门主题,他的名字被用来为法国大小城镇的街道广场命名。如果在google map里搜寻rue Pasteur、avenue Pasteur、Boulevard Pasteur或Place Pasteur,会得到一大串结果,甚至在加拿大魁北克、过往为法国殖民地的一些非洲国家,也到处都可以见到巴斯德这个名词。「巴斯德」一词已经成为法国文化中,代表着现代安全社会的象征。而位于巴黎十五区的巴斯德研究院,也成为见证巴斯德传奇的所在。这样一位人物,确实值得拿来作为科技与社会研究的对象。

  作者拉图(Bruno Latour)又是谁?

  作者拉图是哲学家、社会学家,或者就他自己的论点来看,也可以说他什么家都不是。虽然一般人也许不认识他,但拉图这个名字已经是科技与社会研究(STS)领域的响亮名号,在台湾STS社群内也相当为人熟知。他在里尔(Lille)大学取得哲学博士学位,经过在非洲和北美的多年田野经历(这对哲学家而言是相当罕见的经历),于1982年起任职于巴黎高等矿冶学院的创新社会学研究中心(CSI)。在CSI他与同僚发展并奠定「行动者网络理论」(Actor-network Theory)的基础。在2005年底从CSI转至巴黎政治大学(Sciences Po.)的组织社会学研究中心(CSO),并2013年起担任巴黎政治大学媒体实验室(Medialab)的负责人。从拉图的简短经历中,可以看出他自己就是一位擅长运用支点来传播理念的学者。于是,当拉图遇上巴斯德,就产生了这本有趣的书。

  行动者网络理论

  透过拉图持续的笔耕,分析各种不同领域中的建构现象,他的行动者网络理论已成为STS领域的显学。但在台湾除了少数翻译文章或二手介绍,迄今只有一本拉图完整书作的翻译,是2012年群学出版的《我们从未现代过》(Nous n’avons jamais été modernes)。拉图早期出名的着作是以英文出版的《实验室生活》(Laboratory life)和《行动中的科学》(Science in action)等作品。而第一本完整的法文着作,是1984年的《微生物:战争与和平》,也就是各位手上这本《巴斯德的实验室》的初版。此书是拉图重要的着作之一,其中有一部分后来也曾独立发表,  并且已经在台湾翻译收录在群学出版的「科技渴望」系列专书之中,  成为台湾STS学界的经典文本。这篇经典文章的标题是〈给我一个实验室,我将举起全世界〉,这段文字不仅是STS名言,并且也在许多本土STS研究里面被广泛使用,作为描绘某种特定科技现象的基本句型,例如「给我A,我将B起C」。在台湾社会中,对于「行动者网络理论」或「转译社会学」(或译「转变社会学」,sociologie de la traduction)的认识,长久以来多只靠这一篇文本,甚少有其他中文译文本可以参酌,实在是很大的缺憾。

  拉图的《我们从未现代过》一书主要是基于行动者网络理论的立场,用来与社会学主流的「现代」与「后现代」重要文献进行对话。由于该书是以法文写作,原初设想应是偏重以法语世界的读者为对象,如果欠缺法国思想文化的相关知识背景,这本书阅读起来并不容易。以活生生的巴斯德作为主题,相对来讲就比较容易为读者接受。此次《巴斯德的实验室》可以翻译成中文出版,是相当值得庆贺的事。但读者不能高兴得太早。人们会在这部着作里面发现,拉图丝毫不以巴斯德的生平为主轴,反而以一个时代,以一群人(甚至不只是人),来重新让人认识「巴斯德」的现象。拉图透过托尔斯泰的名着《战争与和平》作为对照,如同《战争与和平》一书不谈论拿破崙的英雄事蹟,这部着作也不在谈英雄巴斯德。拉图谈的是在科学战场中的人物、在战乱中的无名小卒,甚至是细菌病毒,是因为他们才有微生物学历史战役中的战争与和平。

  理解巴斯德的几种方式

  前述的说明可能还是很模煳。希望透过接下来介绍几种认识巴斯德的方式,让读者可以更进一步了解这本书的特殊之处。

  理解巴斯德的第一种方式,就是把他视为一位十九世纪法国代表性的科学家,以他的生平事蹟作为现代社会进步的象征。现代科学是重要科学家的贡献所致,由于巴斯德是科学家的典范,理解巴斯德就等于理解人类文明如何经由少数科学伟人的贡献,而得以从十九世纪进入到二十世纪科学昌明的时代。这是传统上认识巴斯德的方式,标准手法就是让巴斯德成为一位英雄。过往关于巴斯德有许多的英雄传奇版本,其中尤其是他操作鹅颈瓶的实验特别令人津津乐道。巴斯德主张的「细菌说」,透过将肉汁装在鹅颈瓶中进行公开的实验,在现场观众、记者与官员的见证下,完胜当时主流的「内源说」。看似仅仅透过他一个人完成的这场实验,就奠定了现代细菌学说的基础。

  第二种理解巴斯德的方式,也是认识科技与社会之间的关系的一种方式。科学技术的发展是一种精神表现,必须跨过许多的障碍。巴斯德的精神就是科学理性的精神,代表着科学的进步。他的成就是现代科学发展的必然路径,巴斯德正好担纲连结传统生物学和现代生物学的这一棒。这类的主张并不少见。巴斯德的科学精神使得人类文明得以跨越各种非理性的障碍,进入到科学时代。将人类精神状态区隔出时代分野的阶段论是这类主张的典型。阶段论不仅用来解释科学发展,也在经济、社会发展方面,甚至在社会学自身源头的理解上面,扮演相当重要的角色(例如孔德的三阶段论)。因此,当人们进入到科学时代,科学可以超越社会以及其他的外部因素,成为一个高贵神圣的领域。

  第三种认识巴斯德的方式,就是忘掉巴斯德这个人,而只是把巴斯德当成一个名词。在谈巴斯德的科学工作之前,我们不要预设巴斯德会有多么大的成就。而且,不管谁是巴斯德,若只有他一个人,也实现不了科学成就。这就是本书的基调。拉图并不认同前面两种认识巴斯德的方式。对拉图而言,与其称「巴斯德」,不如称之「巴斯德派」,并且这样一群行动者是不断透过结盟而扩展开来,断不是巴斯德一个人的独立贡献。这也是本书题名「战争与和平」之源由,是以托尔斯泰同名的鉅着来指称英雄之不足,而有赖更多不同的人物,甚至那些默默无闻者,才有战争与和平的「伟大」故事。

  从细菌到巴斯德的实验室

  基本上,拉图是先在英美世界取得成功,再回到法国建立起他的地位。他几本重要的着作,像是前述的《实验室生活》、《行动中的科学》等,都是先以英文着作出版,再由他人翻译成法文,回到法国出版。但巴斯德这本书却是先以法文出版,再由他人翻成英文(英文标题是The Pasteurization of France)。所以,拉图着作这本书显然有不同的对话对象。另外,本书1984年初版的书名是《微生物:战争与和平》(Les Microbes: guerre et paix),但在2001年的新版改为《巴斯德:微生物的战争与和平》。此变化主要在回应这十多年间对本书的批评,尤其如Karin Knorr-Cetina指出的,本书虽把细菌微生物当成重要的行动者,却未曾讨论微生物到底是什么。如果把巴斯德,特别是加上引号的「巴斯德」作为标题,可能比起「微生物」作为标题还来得有意义。而且相较于「微生物」,以「巴斯德」之名理当更能引起一般读者的兴趣。    

  虽然拉图希望读者以不同的世界观来看待他在书中处理的主题,但是对于本地的读者而言,由于不像一般法国人有着关于巴斯德的背景知识,反而更不容易理解拉图到底在谈些什么,这样谈又有何意义。虽然书名是巴斯德,但如果读者事先不太认识巴斯德,读完之后还是不知道谁是巴斯德。另外,若是读者欠缺科技与社会或科学史的知识背景,也不容易掌握这本书的价值。为此,这里要向读者推荐一部法国电视台France 2筹制的单集电视影片,是2011年由Alain Brunard导演的Pasteur。影片不同于过往对巴斯德的英雄崇拜式观点,虽然同样有描写巴斯德个人特质的元素,但已不再忽略当时各路不同行动者的在场,以及如何形成「巴斯德们」的历程。咸信此影片的拍摄多少也受到拉图着作的影响,对于建立相关背景知识略有帮助。

  拉图在「巴斯德」这部着作中有明显的意图,就是利用巴斯德的事蹟来验证行动者网络理论。这是拉图对巴斯德的转译。故此,书中的一些关键词,像是非人行动者、网络、联盟或同盟等,不仅非常不同于过往人们熟知的巴斯德故事,也与传统理解科技发展过程的用法很不一样。这部书的结构也相当有趣。拉图是分三章来讨论巴斯德的「战争与和平」,并在讲完故事之后,用抽象方式,以一种维根斯坦式的风格来主张故事中的理论意涵。书的结构因此分成两部分:主题故事的部分和一个「后附的」(suivi)理论部分。后附部分的核心主张概念是不可化约论,分别以「力量」、「社会-逻辑」(socio-logie)、「人类-逻辑」(anthropo-logie)和「科学」主题分四大段来讨论围绕在巴斯德案例中的现象。不过,英文翻译把这书的结构命名为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似有更对等的看待两部分的意味。

  行动者网络理论相当重视案例的资料。拉图这个研究是以科学文献为基础,有别于更早之前的《实验室生活》这本书。在该书中,拉图发挥民族志的长处,从参与观察建立实验室里面的各种同盟关系。但巴斯德已经是作古的人物,这份研究的分析进路只能从文献着手。细心的读者会发现,对照巴斯德的生存年代(1822-1895),本书所採用的研究资料是在1870年到1914年之间,是巴斯德四十八岁以后,一直到他过世之后的二十年间。一方面,我们可以说以巴斯德为标题的这份研究,在资料处理上似乎是有偏误的,并没有与巴斯德的生平对准;但另一方面,我们也可以说这正是行动者网络理论在处理议题对象上的偏好:透过更多关于主题的资料,更少关于个人属性的关照,使得建构科学的历程可以被看到,也因此验证了行动中的科学其实无异于其他的集体行动,特别是具有政治性而且是属性混乱的活动。

  「巴斯德」不是一个人,细菌却是行动者

  这本书论述的结构也多有让人不解之处。通常人们在阅读故事的时候,会企图寻找故事叙述中的时空座标,透过在心中建立起来的座标来掌握整个故事的发展脉络,这是一种令人心安的讲故事的方式。但是拉图在这本书却不是用这样的方式来讲论巴斯德。他放弃了固有的叙述框架,而进入到许多过往人们认为微不足道的细节里面,而这些细节却是连结「巴斯德」与其他行动者,使得同盟可以发生的关键。即使巴斯德这个人已经不在世上,但「巴斯德」依旧在发生效果,从巴黎到远东和非洲。显见拉图的策略并不是巴斯德这个人,而是以他的细菌战场为中心的行动者联盟。因此,「巴斯德」不是一个人,这个词代表一群行动者,甚至是一个支点,用以撑起整个细菌论所维系的世界。以这种方式来理解巴斯德现象,就更能清楚掌握所谓「巴斯德化」(法文动词pasteuriser,或英文名词之pasteurization)的意义。

  拉图透过巴斯德的实验室来主张科学是网络的结果。拉图从文献中重建巴斯德派的扩散轨迹。这轨迹并不是一条直线,而是看到不同类型的行动者在可能不同的时间点,以不同的旨趣考量而投入到巴斯德阵营,形成向外扩张却向内聚合的行动者网络。虽称之网络,但行动者却未必有直接的、点对点的连结,只要是参与同盟就可以说是加入到行动者网络。因此,行动者网络的形式是联盟(alliance)或组合(assemblage),而不是连结(link或tie)。行动者是考量细菌说解释如何可以满足各自的需要,也就是符合各自的旨趣或利益,因此成为巴斯德派同盟的一分子,也可以说是透过旨趣的连结,而不是属性或互动的连结。这是行动者网络理论不同于一般社会网络之处。

  在同盟中,除了人以外,细菌也很重要。细菌必须要在关键的时刻出现,并且有所作为,使他的存在发生效果。也才能够「把新行动者(微生物)和旧行动者(疾病)连结起来」(p.126)。换句话说,细菌也是同盟的一分子。另外还有「蚯蚓!又要考虑另一位出乎意料的新行动者了」(p.128),像这样的描述是拉图分析中常有的风格。细菌微生物和蚯蚓,甚至是疾病,都是行动者网络理论中的「非人行动者」。非人行动者的设定,使行动者网络理论打破科学与社会的二分,没有所谓科学与社会的界线,科学是行动者网络的结果,社会也是一样。这也是拉图所说的对称性在行动者网络理论中说不通的原因。

  最后,拉图主张的转译社会学,所对抗的就是涂尔干式的社会学传统。涂尔干的社会学提供一种社会实体的世界观,让社会事实成为解释众多现象的原因,社会于是先于个人而存在。拉图2005年转到巴黎政治大学任职的一个原因,除了着眼巴黎政治大学的资源,另就是该校有着丰富的塔德(Gabriel Tarde)手稿馆藏。塔德是十九世纪末与涂尔干相对的学者,主张个人先于社会,人与人的模仿即是社会。拉图把行动者网络理论与塔德的学说连结起来,视后者为根源。透过理论的认祖归宗,拉图因此主张传统社会学是把问题丢给抽象的、摸不着的「社会」,是一种化约主义。行动者网络理论却是着眼于细节,可以去捕捉「行动」中真实的力量运作。于是,在本书的下篇,拉图才会主张社会的(socio-)、人的(anthropo-)以及科学都是在行动中的知识或逻辑(-logy),也没有一体适用的社会学(sociology)、人类学(anthropology)或化约的科学。故此,整个行动者网络是反对化约主义的。这部分的讨论可以参考《巴斯德的实验室》初版二十年之后,在2005年拉图所写的《再组社会》(reassembling the social)一书。

  这部书是拉图最早的着作之一,透过这本书的翻译,能够还原拉图持续到今天还在征召同盟的理念,且不论关于行动者网络理论、转译社会学或甚至科技与社会中的持续争论议题,都可以作为一种较早期文献的补充,非常值得一读。

 

图书试读

第一章 微生物由强而弱 卫生专家由弱而强
 
1. 我们有必要谈论「巴斯德」,甚或巴斯德吗?
 
显然,我选择来研究的反例,之所以变得无可争议,是因为人们把它描述成:「由巴斯德引入医界的革命」。这句话关乎原由与时期的认定。我们也可以说,这句话唿应了某个主流的观点;这观点在一场战役里脱颖而出,其他在不同时候追求不同目标的行动者最后落败了。当我们谈到该世纪末的卫生与医疗的时候,是否一定要谈到巴斯德呢?这一切并非如此理所当然。在《战争与和平》当中,托尔斯泰对政治哲学有着一番论述,而巴斯德在这里,就好比书中描绘的拿破崙。
 
在书中,托尔斯泰唤来了好些人物,以深入探讨一个对他而言是关键的问题:一个人能够做到什么?伟人,如拿破崙或库图佐夫(法俄战争时统领俄军的将军),到底做到些什么?托尔斯泰花了快八百页,才把功劳重新归还给人群,反观当时的历史学家,却只把功劳归给某些人的品德与才华,整场运动遭到收割,被呈现为少数伟人的创举。但托尔斯泰成功了,现代历史学都支持他的理论,认为伟人只有相对的重要性。至少,对于政治人物来说这是真的。但是谈到科学人物的时候,我们还是照样崇拜一个人物的长处与天赋,而不去思索让他平步青云的「力量」有多么重要。
 
我们顶多会承认,在科技或科学领域中的发现和[被发明的]机器,的确需要「人群」加以散播。至于科技创造,则跟人群毫无瓜葛。伟人独自守在实验室里,单凭他的概念,以他个人的精神力量,独力挑起改革社会的重担。在政治伟人那里,我们认为是显而易见的事实,怎么到科学伟人的时候却是这么难以接受?
 
如果托尔斯泰对拿破崙圣传义愤填膺,那么当他看到我们在法国打从最初就赋予路易.巴斯德的东西,他又会说些什么呢?巴斯德完成了一切,他革新、改革了医学,创立了新医学、新生物学、新卫生学。龙杜希(Landouzy)临死前嚷道:「没有一个时代会像巴斯德时代一样,为同代所立功业之多,让你们每天都欢迎晨曦的到来」(1885, 25.7, p. 107)。

用户评价

评分

哇,這本《巴斯德的實驗室:細菌的戰爭與和平》,光聽書名就覺得很有份量!我一直對科學史,尤其是那些改變世界的大發現特別感興趣。巴斯德這個名字,大概是很多台灣人從小在課本裡就會接觸到的偉大科學家吧?雖然不一定對他的實驗細節有多深入的了解,但那種「科學家改變人類命運」的故事,總是能激起一股莫名的敬佩。我猜這本書應該會帶我們深入那個充滿未知與探索的時代,去看巴斯德是如何一步一步解開細菌世界的奧秘。想像一下,在那個沒有顯微鏡、抗生素的年代,面對看不見的敵人——細菌,他又是如何抱持著無比的毅力與智慧,進行那些看似微小卻影響深遠的實驗。書名裡提到的「戰爭與和平」,聽起來就很有戲劇張力,大概是指人類與疾病的抗爭,以及巴斯德的研究如何為人類帶來健康、平靜的生活吧。我特別期待書中會如何描繪巴斯德的實驗場景,那些瓶瓶罐罐、培養皿,還有他那充滿挑戰的精神。不知道書裡會不會提到他那些經典的實驗,像是鵝頸瓶實驗,又是如何推翻當時科學界的普遍觀念。總之,光憑想像,這就已經是一本充滿知識性與啟發性的好書了,很想親手翻開,好好沉浸在巴斯德的科學世界裡。

评分

當我在書架上瞥見《巴斯德的實驗室:細菌的戰爭與和平》這本書名時,心裡頓時湧上一股既熟悉又好奇的感覺。巴斯德,這個名字對我來說,就像是「科學」這個詞最直觀的代表之一。我們常聽說他發明了巴氏殺菌法,用來處理牛奶、葡萄酒,確保食品安全。但是,我對他更深層的研究,例如他如何證明細菌確實是疾病的傳染源,以及他對疫苗的貢獻,一直以來都只有模糊的印象。這本書的出現,正好填補了我知識上的空白。書名裡的「戰爭與和平」,聽起來就像一場宏大的史詩,描寫人類與看不見的微觀世界的對抗。我猜測,書中會深入探討巴斯德在研究過程中,所面對的科學迷思、社會偏見,以及他如何以無畏的精神,一次又一次地突破極限。或許,作者會讓我們看到,在那個醫療條件相對落後的時代,巴斯德的每一個小小的實驗,都可能意味著無數生命的希望。書中對「實驗室」的描寫,應該也會非常細膩,讓我們感受到科學研究背後的艱辛與偉大。我特別期待能了解到,巴斯德是如何從一個個失敗的實驗中汲取教訓,最終走向成功的。這不僅是一本關於科學家的傳記,更是一部關於人類追求進步、戰勝困難的奮鬥史。

评分

說實話,看到《巴斯德的實驗室:細菌的戰爭與和平》這書名,我腦袋裡立刻浮現出一些畫面。大學時期雖然不是生化相關科系,但總有些通識課會觸及到一些基礎的科學史。巴斯德這個名字,肯定會跟「消毒」、「疫苗」這些概念連結在一起。我猜這本書大概會從巴斯德早年的生活講起,然後聚焦在他如何對當時的微生物學領域感到好奇,並投入其中。尤其是在那個年代,很多疾病的成因都是個謎,人們對於「為什麼會生病」感到無助。這本書應該會很生動地描繪出巴斯德在實驗室裡,如何像個偵探一樣,抽絲剝繭地尋找病原體。他面對的挑戰一定很多,不只是技術上的困難,還有來自科學界保守思想的質疑。想想看,他要怎麼證明那些微小的、肉眼看不到的東西,竟然是造成大範圍疾病的元兇?這中間的過程一定充滿了挫折與堅持。書名裡的「細菌的戰爭與和平」,很明顯就是比喻人類與疾病的鬥爭,以及巴斯德的研究如何帶來安寧。我很好奇,作者會用什麼樣的筆觸來呈現這種「戰爭」,是描述病患的痛苦、疫情的蔓延,還是實驗室裡的激烈辯論?而「和平」又是如何被科學研究一點一滴建立起來的?這絕對是一段關於智慧、勇氣與人類進步的精彩故事。

评分

喔,這本《巴斯德的實驗室:細菌的戰爭與和平》,聽起來就好有故事性!我一直覺得,能夠改變世界的人,身上總有著一股特別的氣質。巴斯德這個名字,大概是很多人心中「科學」的代名詞吧?雖然我不是科班出身,但對於那些改變人類歷史的科學發現,總是很想深入了解。我猜這本書,應該會像一部紀錄片一樣,把我們拉回到那個充滿挑戰與未知的年代。書名裡的「細菌的戰爭與和平」,很有畫面感。我想像中的「戰爭」,大概是巴斯德在實驗室裡,與那些看不見卻又極其致命的微生物,進行一場場艱苦卓絕的鬥爭。他要如何證明,那些微小的生命體,才是造成疾病的罪魁禍首?這過程中的質疑、挫折,想必也是不少。而「和平」,則是透過他的研究,人類學會了如何防範疾病、如何治療,最終得以享有安寧與健康的生活。我非常期待書中會如何描繪巴斯德的實驗細節,那些看似平凡卻充滿智慧的設計,以及他在面對困難時的堅持。我相信,這本書不僅僅是關於一位科學家的生平,更是一部關於人類探索未知、追求進步的動人史詩,能讓人感受到科學的力量,以及一位偉大心靈的魅力。

评分

《巴斯德的實驗室:細菌的戰爭與和平》這個書名,立刻讓我想到了那些關於科學偉人傳記的書籍。我對這類型的題材一直很有興趣,特別是那些能夠影響人類歷史進程的科學家。巴斯德,絕對是其中一位。雖然不確定自己對他研究細節的了解有多少,但「細菌」、「戰爭」、「和平」這些關鍵詞,讓我對書的內容有了初步的想像。我猜這本書應該會帶領讀者進入巴斯德所處的那個科學革命的時代,去感受當時人們對於疾病的未知與恐懼。書名中的「戰爭」,很可能是在描寫巴斯德與各種致病細菌的「殊死搏鬥」,他如何透過嚴謹的實驗,揭露這些微小生物的破壞力。而「和平」則代表了他研究的成果,如何為人類帶來健康,驅散疾病的陰霾。我非常好奇,作者會如何描繪巴斯德的實驗過程,會不會有許多生動的實驗情境,例如他如何設計實驗來證明塵埃中含有微生物,或是他如何進行狂犬病疫苗的動物實驗。這些細節,往往是展現科學家智慧與毅力的關鍵。我認為這本書不僅僅是介紹一位科學家,更是在講述一段人類如何透過科學的力量,逐步征服疾病、追求更美好生活的偉大歷程。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