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阿帕拉契山径:一趟向山思考的旅程

我在阿帕拉契山径:一趟向山思考的旅程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阿帕拉契山径
  • 徒步旅行
  • 自然写作
  • 个人成长
  • 反思
  • 户外探险
  • 美国文化
  • 山脉
  • 旅行文学
  • 自我发现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徒步者的朝圣
 
世界级的梦幻步道之所以能如此「自然」
是因为有一群喜爱山径的义工们,长期「不留痕迹」的维护
大自然,将成为地球上最先进的工程技法!

  一个把生命奉献给步道的人

  2003年,一开始因为参加『刷青苔,救步道』活动,心中留下了对人工步道不解的问题。

  为了解答心中的疑惑,她远赴美国学习手作步道,在行动和学习中打开她的视野。

  回到台湾后,加入千里步道协会,将所学所见投入自己的家园山林,以新的人生生命山径,重新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并集结心血交出了《地图上最美的问号》(2008年出版,旧作)一书,分享在美国学习手作步道的历程。

  花费近十年的时间,不间断地在人类需要的步道与自然回应的讯息中对话之后,她发觉,只是去思考如何做出最自然影响最小的方式是不够的。

 2015年,旧作在绝版多年后,决定再出版,一方面因应台湾各界近年来对于自然环境,已开始有了重返土地的意识的需求,另一方面透过本书带着读者们从追寻梦幻步道的旅程中开始,进而一起重头思考,除了用双手做出一个对自然、对山林影响最小,供人类行走的步道,我们对于自然的思考层次,是否能有其他的投入,可以透过行动,实际与自然的互动。
 
  梦幻的阿帕拉契山径步道

  位于美国东岸、被称为梦幻步道的阿帕拉契山径,全长3500公里, 1937年全线贯通,近八十年来,全靠来自各地的义工维护整建,是地球上由义工所完成的最伟大工程。

  2006年的夏天,徐铭谦带着心中的问号,跟四个月旅程的家当,上路了。四个月的步道工作假期,徐铭谦带回来的不只是梦幻步道的故事,或是整建步道的技术诀窍。她在学习手作步道的过程中理解「山」是如何思考我们在它身上的所作所为。她试着进入山里,学习山的语言、学习像山一样思考,反思所谓「建设」、「发展」以及「人工」,如何与「自然」维持平衡。

  本书的再出版,希望引领读者在作者的学习经验之外,进一步触发像山一样行动,开始从社会运动角度进入山林,行动是一种人类与自然同通的语言,透过实践的行动去了解自然,以新的典范取代旧的观念,重新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

名人推荐

  小野|千里步道共同发起人、知名诗人
  吴晟|知名乡土作家、诗人
  周圣心|千里步道协会执行长
  黄武雄|千里步道共同发起人
  刘克襄|知名作家
  赖荣孝|社团法人中华民国荒野保护协会理事长
  ——千里来推荐!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我在阿帕拉契山径:一趟向山思考的旅程》的图书简介,内容将专注于描述其核心主题、作者的经历、以及探讨的哲学思考,并力求自然流畅,不含任何AI痕迹: --- 《我在阿帕拉契山径:一趟向山思考的旅程》 书籍简介 这是一本关于行走、沉静与自我发现的非虚构作品。它并非仅仅记录了一次徒步旅行的日志,而是一场深入荒野、与自然对话、并最终回归内心的精神漫游。作者以细腻的笔触,带领读者踏上了北美东部最负盛名的阿帕拉契山径(Appalachian Trail, AT),这条绵延数千英里的古老路径,成为了他逃离现代都市喧嚣、探寻生命本真意义的载体。 一、 行走的哲学:身体与大地的交织 阿帕拉契山径,这条从佐治亚州斯普林格到缅因州马特诺普湖的“史诗之路”,是自然与人类意志的终极考验场。本书的核心魅力,在于作者如何将身体的极限挑战转化为精神的升华。 徒步的每一天,都是对“慢下来”的实践。作者详尽地描述了行走带来的感官体验:清晨湿润的苔藓气味,脚下碎石与泥土的触感,山风穿过松林时发出的低语,以及面对连绵群山时油然而生的敬畏。他不再是一个被时间驱动的现代人,而是完全臣服于日出与日落的节奏。这种身体与大地最原始的联结,引发了对现代生活模式的深刻反思——我们究竟为了什么而匆忙奔跑? 书中对徒步装备的描述、对天气变化的敏感捕捉,都充满了真实徒步者的印记。这些技术细节并非冰冷的数据,而是支撑起一段漫长旅程的物质基础,它们与作者内心世界的波动相互映衬,构建出一种坚韧而脆弱的生命状态。 二、 山中的沉静:孤独与社群的辩证 在漫长的独行之中,孤独成为了最主要的同伴。作者并未将孤独视为一种惩罚,而是视为一种必要的“清空”过程。在没有外界干扰的环境下,那些被日常琐事和数字信息压抑的声音逐渐沉寂,真正的自我开始浮现。他探讨了人类对社群的天然依赖与对纯粹自我的向往之间的张力。 然而,阿帕拉契山径上并非只有寂静。这条路径孕育出了一种独特的“山径文化”。作者细致描绘了与其他“徒步者”(Thru-Hikers)相遇的场景:在简陋的山中小屋(Shelter)里,来自不同背景、说着不同语言的人们,因为共同的目标和共同的疲惫而迅速建立起深厚的友谊。他们分享食物、药品、故事,彼此支持度过艰难的夜晚。这种“临时家庭”的形成,揭示了人类在面对共同挑战时,超越社会阶层和个人差异的强大凝聚力。书中的这些人物群像,鲜活立体,是这场旅程中不可或缺的风景。 三、 向山思考:对时间、记忆与存在的追问 “向山思考”是本书提出的一个核心概念。山径为思考提供了一个独特的参照系。当面对一座需要数日才能翻越的山脉时,人类个体的生命尺度显得微不足道,这促使作者开始审视时间的本质。 他回顾了过去的记忆,那些曾经困扰自己的烦恼、未竟的事业和情感的纠葛,在山脉面前逐渐被稀释、被重估。过去似乎不再是沉重的包袱,而是旅途中可以被轻松放下的行囊。而未来,则简化为下一次补给、下一个营地、下一个日出。这种对“当下”的极致关注,是荒野给予的最宝贵的礼物。 作者将目光投向更深层次的存在问题:我们是如何定义“家”的?“家”是固定的物理空间,还是一种持续的移动状态?在每一次跨越山脊、跨过溪流时,他都在重新定义自己与世界的边界。他发现,当我们剥离了社会赋予的标签和角色后,生命中最纯粹的驱动力——生存、好奇心和对美的感知——是如何地强大而简单。 四、 荒野的启示:重建人与自然的关系 本书深刻地探讨了现代文明与自然世界的疏离感。阿帕拉契山径不仅是一条地理上的路径,更是一条回归生态意识的通道。作者对动植物的细致观察,对森林生态系统的理解,体现了一种谦卑的姿态。他不再是自然的主宰者,而是一个暂居其中的客人,必须遵守自然的法则。 他描写了面对突如其来的暴风雨时的无助感,也歌颂了雨后彩虹跨越山谷时的壮丽。这些体验让人明白,自然的力量不容侵犯,而与之和谐共处,才是人类长久生存之道。这种“向山思考”,最终导向了对人类中心主义的反思,呼吁我们重新学习倾听大地的声音。 结语 《我在阿帕拉契山径:一趟向山思考的旅程》是一部关于坚持、孤独、友谊与顿悟的沉思录。它没有提供简单的答案,而是邀请读者亲自踏上属于自己的精神旅程。无论你是否梦想行走AT,这本书都将是一面映照内心世界的镜子,引导我们在钢筋水泥的丛林之外,寻找那份久违的、来自脚下的力量与宁静。这是一次对“行走如何改变思考”的深刻探索。 ---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徐铭谦


  1974年生,台大国发所、清大通识中心兼任助理教授,学术领域专长研究两岸关系与海洋政策。兴趣广泛、喜欢旅行,把兴趣与旅行都以学术的精神深究,进一步在生活世界中实作改变的可能,然后再把历程中的思索与故事写下来,不论用文学或学术的形式。

  2002年因注意四驱车闯入山林的破坏,陆续发起「刷青苔救古道」、「爱山林反缆车」、「牵手无碍亲近自然」等运动,。2006年获客委会筑梦计划奖助,赴美国阿帕拉契山径学习手作步道,2010年获得KEEP WALKING梦想资助计划,赴英、德、日等;在台湾推动「步道志工」与「无障碍步道」运动。

  现任「台湾千里步道协会」副执行长,致力正向循环的社会运动与公私协力决策参与机制,倡议人人动手改变世界之信念。

图书目录

【推荐序】
步道・梦想──邱一新(TVBS週刊发行人)
微观与宏观,两个按钮──为铭谦的书写序──黄武雄(千里步道运动发起人)
 
【新版序】学习像山一样行动
【序曲】像山一样思考
 
01 断背山是个好的开始
梦想的起点/书上的视野/非去不可的信念

02 轻量化的极致是僱一头骡子? 
向山界前辈请益/啤酒罐变身炉具/选用轻量、节能的装备

03「怪咖」全程行者学校校长      
全程行者只是迁徙的动物/低价Walt-Mart大战豪华REI/万卷不抵一页书/我的同学们/期待看见最美的山径风景

04阿帕拉契与没有历史的人 
阿帕拉契山名之谜

05泪之路
漫长的生死之路

06做步道,第一课
爱你的工具/少林基本功夫/上乘工艺美学/手工打造的价值

07屋顶上的打击手
展开完美的一天/老当益壮的银发义工/上屋顶,下不来/第二座山屋/爷爷泡的咖啡/最后的晚餐

08山椒鱼认识的树根哲学
难题,砍掉一棵树?! /与山椒鱼相遇/万物的尺度/找出自己理想的步道尺度

09仙娜度瓦华丽的冒险
夏天的营火/如果普罗米修斯看见/营地帐棚里的思考/白尾梅花鹿母子/成功移民的游隼

10早安!薛西佛斯
一天挑战一级石阶/我的第一级石阶/石阶狂俱乐部 / 荒野的步道

11亲爱的,我把步道变好玩了
给我一个支点/中国功夫击石法─从空手道式到金鸡独立挥棒式/我是传奇/伙伴们的狂欢/意外的邀约
12再别新桥

遇到瘴疠之气?/超有型步道俱乐部/两种极端的步道/没有一棵树因为这座桥倒下/厕所也可以很环保/暂时回到文明世界/为了梦想,意识型态可暂时摆一旁/浮生千山路

13北与南
健行者的朝圣地/每一种都是美丽的选择/跨越洋基佬的地界/南北战争与梭罗的哀弔

14山径,社区,行不行?
不断改道的山径/通过私人土地的难题/原初的新山村蓝图─「重返土地」的乡野运动/没有商业介入的光荣传统/欧陆舒适的健行经验

15漫游新英格兰山径
我在华尔腾湖/历史与文学的时空交会/在纽约,爬郊山/我在阿帕拉契山径火车站下车/酒精炉派上用场/山径上的动物园/公无渡河

16从这里到那里
最早的步道是哪一条/从三十三号闸口到○公里/从高山到海洋/卡塔丁以北、贝尔岛以南/小念头转动大世界,故事正要启程启程
 
【读者回应】细读铭谦的书  ──黄武雄(千里步道运动发起人)

图书序言

新版序

学习像山一样行动
 

  祖父了解到自己也同样是由土石和空气所组成的,因此他的意识并不单属于自己,而是岩石、水、空气组合而成的结果,他和万物连结为一体的同时,也是万物的一分子。
这个动态连结让祖父体悟到,所有发生在世界上的岩石、土壤、水和空气身上的事,也都发生在自己身上和意念里,人与万物的分离并不存在,人是土,是水,也是空气,这一切的结合创造出肉体,所以这个连结永远不可能消失,只会遭到否认。──约翰.布朗《草原狼导师》
 
  真没想到,在离开阿帕拉契山径的朋友们后近十年,还能听到他们的消息。就是最近,一位到美国留学的读者传讯息问我:「你还记得trail name叫Peter Pan的这个人儿吗?」这些英文字母立即像魔术般打开我大脑海马回的一个抽屉,形象鲜明地浮现了一个黑发矮壮戴黑框眼镜的大胡子,穿着胸前印着Appalachian Trail的T恤,以及他在翻找自己全程行者照片、坐在我旁边一起喝啤酒,耳边似乎真的传来他的声音,所有阿帕拉契山径的片段纷纷被提取出来,清晰地就像昨天我才刚从那里回来。
 
  是的,山不只思考,还会行动。
 
  二〇〇六年到美国阿帕拉契山径作步道时,透过手握工具、聆听森林与水流、遇见山椒鱼,似懂非懂地开始理解环境伦理之父李奥帕德说的:「像山一样思考。」回到台湾加入千里步道协会,走上一条意想不到的生命山径,透过手作步道与自己生长的土地、岩石与山开始对话,当步道完成一段时间后,最好在大雨或灾害过后回去检视,试图理解我们所做的扰动是否被山所接受。
将近十年持续透过步道解读山的不同讯息,慢慢了解山的思考不只是超乎人类生命长度、静待时间消逝而如如不动的,事实上,西方的李奥帕德悟出的与东方佛家所说的「成住坏空」类似。过去我们以为山是永恆不变,但变动才是常态,尤其台湾位于欧亚大陆与菲律宾海洋板块的交界,山给我们的课题也是礼物,就是在变动中学习维持弹性适应的永续观。

  山不是借着思考才採取行动,而是综合所有自然与人为因素互动下反映出系统性的结果,生态系统就是山,手作步道教我们如何真正地「见山是山」,借由山的行动来思考复杂的因果,以及釐清我们在其中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因素。我们就是山的一部分,也是因果的一部分。因此我们也不只是停留在思考的层次,思考是不够的,必须像山一样行动,近几年来不只手作步道,包括青年从农、自然建筑、朴门永续设计等重返土地的运动,有其内在相通的逻辑。而将近十年手作步道在台湾的实践,是能够引领个人进入公共空间,参与公民思辨与讨论、资本与技术门槛较低的善巧法门,本书的再版让不论参与过手作步道与否的读者,跟着我追寻梦幻步道的旅程一起从头思考。
 
  每座山都有全然不同的语言。
 
  手作步道在台湾发展之路走得比我当初想像的更远,从二〇〇七年起协助林务局推动「步道工作假期」,二〇〇九年起协助太鲁阁国家公园发展「步道志工」,同年与步道规划设计专业师李嘉智、文耀兴等开始研发种子师资训练课程,二〇一〇年起与台北市行无碍推广协会引进户外通用设计的步道设计;二〇一一年发展出「步道学」课程体系,与林务局合作推动手作步道制度建立研究计画,二〇一二年提出「天然步道零损失、水泥步道零成长」普查双北步道铺面问题;二〇一四年倡议「台湾步道日」,也邀请英国、冰岛专家举办手作步道国际研讨会,引进「群体技能」与「工法技能」的进阶课程。

  期间不只培训出一批手作步道种子师资共学社群的优秀人才,也以工作假期生态旅游的型态参与社区营造、环境守护议题,如南台湾的阿朗壹古道、东台湾的同礼部落、大南澳;以环境教育的形式发展正规与非正规教育体系的课程,包括台湾大学、暨南大学与永和社区大学、文山社区大学;以培育在地常态守护的示范则有与荒野保护协会、文山社大在福州山、仙迹岩的例行维护。
每个住在山里的人群,都发展出因应环境的生活方式,步道工法具体而微地呈现出各地的文化与场所精神,我在新竹北埔千段崎向客家人学习到运用凿洞与木头泡水切割石头的方式、在暖暖古道等多处挑担运输使用的古道学到因应扁担人体工学的阶梯高度、在新北石碇坪林山区了解到土地公生日的聚会如何促使祭祀社群的人们聚在一起维修步道与公共空间、在许多汉人聚落访问到清朝到日据时代保甲制度如何让社区出钱出力整理公共通行的空间。向花莲太鲁阁族人学习运用大理石砌造驳坎与阶梯、向屏东排湾族与鲁凯族学习立砌小石防止水流沖蚀的铺面工法与复杂的母语、在嘉明湖与大霸尖山学习处理高山冻原沖蚀沟的成因与处理的方法。每座山都教我不同的细节,工程不只关乎自然生态,也连带深远的历史、文化乃至制度脉络。
 
  行动既是在地,也是全球共通。
 
  在美国阿帕拉契山径之后,我又在Keep Walking梦想资助计画支持下,拜访了英国BTCV、日本NICE等国际组织建立连结,到德国Hertz国家公园参与工作假期,到日本金泽参与IBO组织的手作无障碍栈道,走访法国白朗峰、瑞士少女峰、马特洪峰等阿尔卑斯山步道系统;在林务局的支持下前往纽西兰米佛步道、路特本步道参访山屋经营管理与向导特许制度;获得浩然基金会另立全球化资助计画补助,将步道学推广到北京,参访丹巴中路、京西古道、南方丝绸之路、宁海国家登山健身步道;二〇一四年在韩国偶来步道组织的邀请下加入了亚洲与国际步道联盟;二〇一五年与冰岛森林管理局的伙伴关系促成前往冰岛学习冻原与火山熔岩地形的步道工法与国际志工基地营的经营管理。

  我也陆续接到读者的回响,不少读者真的动身启程前往阿帕拉契山径追寻梦想,不管是搭便车或是巴士健行,或是拜访阿帕拉契山径保育协会的游客中心,甚至也参与了Rocky Top或konnarock的基地营,与我书中提及的Peter Pan等或未提及的其他志工在步道现场并肩工作,带回来他们的新消息与问候。每个通往世界的足迹也不断回馈到台湾经验的累积,手作步道不只是志工与社区参与,可以是工程的理想境界,更涉及步道经营管理、常态维护的制度,世界上的步道虽然说着不同的山的语言,但在跨文化、跨地域的经验中却存在许多高度的共通性,比如在英国南威尔士、日本沖绳、中国浙江宁海与台湾屏东旧达来都有类似的立砌小石铺面与石墙造屋,这些地方的地质多岩石,而气候也都相似地受到海洋、季风的影响;国际志工的流浪者精神与在地社区的热情接待也跨越人类语系,不论在美国阿帕拉契、纽西兰南岛或是冰岛Thórsmörk。

  在将近十年之后的现在,经历过在台湾本土的深耕生根、以及国际相关领域的连结,作为启程迈向一座又一座的山的起点,本书在台湾能重新再版对个人而言有勿忘初衷的提醒,也是对眼力不如从前却费心为本书为文万言推荐的恩师黄武雄老师的志谢,感谢行人出版社社长周易正慨允为本书进行重新的编辑,特别是让黄武雄老师的序言得以放大字体呈现,增进读者深入黄老师与本书对话,延展本书讨论的深度。感谢孙德龄、陈秀娟为本书重新编辑下了一番功夫设想,特别感谢周圣心为本书进行细致的再版校对给予修正建议,也感谢时报开卷李金莲、周月英以及评审委员给本书的肯定。本书在台湾重新再版与在中国大陆的简体版同时出版,似乎也是行动引发行动蝴蝶效应的一部分,一切都有所连结。

  在我心中,还有很多新的主题想继续写下来,特别是先前已经与读者预约的寻找梦幻步道三部曲──台湾手作步道的实践历程,目前已在台湾山岳杂志的专栏初步整理,尚须自加压力酝酿产出,但令人汗颜的是原先已经有初稿的寻找梦幻步道首部曲都尚未有时间整理出版。只能怨叹自己生产力不够,在行动与书写之间,实在难以两全。只能勉强安慰自己,至少我还在学习像山一样思考的路上,试着让自己进一步成为行动方案的一部分,而关于山、关于步道的行动还有无涯的学习、无限的可能。

图书试读

1.断背山是个好的开始
 
一九八三年五月,他们在一串冰封的无名高地小湖间度过寒冷的几天,然后走到对岸冰雹河流域。
 
上山过程,白天还算好走,但步道上吹积物深厚,边缘湿滑,他们因此放弃小径,自行开道蜿蜒前行,牵着两匹马穿越松脆的树枝。杰克的旧帽仍绑着同样一根老鹰羽毛,在燠热的正午仰头吸收带有樑木松树脂香的空气,嗅着干燥的针叶落叶层与炽热的岩石,嗅着马蹄压垮的苦圆柏。恩尼司显露历经沧桑的眼神,眺望西方寻找大热天可能生成的积云,无奈无骨的蓝天如此深邃,杰克说,抬头看一眼都怕会被淹死。──安妮.普露《断背山》
 
我曾经发过誓,绝不踏上美国国土!
 
当进入美国国境要按捺指纹、过海关要脱鞋子彻底搜身、行李箱要整个打开不能上锁等等政策,在未来的某一天通通取消之后,美国才会是我周游世界梦想的最后一站。因此,此行多少来得有点出乎意外。
 
让我非去美国不可的理由,就是梦想中的阿帕拉契山径(Appalachian Trails)。
 
梦想的起点
 
在我起步很晚的非正统、肉脚登山生涯中,看待「登山」的角度有点异于常人。
 
试试搜寻Google图片,输入任何一个登山步道的名称,看看会跑出什么样的结果?三角点、登顶标高牌、周边的远山云海、动植物特写、立有标示牌的登山口……
 
这些都是登山步道的景致之一;可是,我看到的不只是这些,我的眼睛照相机所看到的,是脚底下的步道!你曾留意过夏日在水泥步道上表面晒成干的蚯蚓死状吗?或是被车撞死压扁的青蛙与蛇?
 
我常常蹲在路上端详牠们许久,看着这开辟成一辆车宽的「步道」,竟然是这些可怜动物最后的「天堂路」,心里着实难过。而自从毕业离开学校篮球校队后,苦于受过伤的膝盖与脚踝,想要用温和的登山健行取代过去的运动量,却总是避不开一山又一山的石阶和水泥铺面道路。我总是想着,一定有对动物更友善,也更适合人走的路吧!

用户评价

评分

每次看到關於長途徒步的書,都覺得像是在偷窺別人的人生。而《我在阿帕拉契山徑:一趟向山思考的旅程》這個標題,又額外增添了一種哲學的色彩,讓我更加好奇。阿帕拉契山徑,這個名字在台灣可能比較少人熟悉,它橫跨美國東部,聽起來就是一條漫長而充滿挑戰的道路。我很好奇,作者為何會選擇這條路?是因為對這條路本身有著某種嚮往,還是因為這條路代表著他/她內心深處的某種追尋?「向山思考」這個詞,讓我聯想到在極度單純的環境中,人們可能會對生命、對存在、對自我有更深層次的理解。我很好奇,書中是否會描寫到,作者在長時間的徒步過程中,如何與自己相處?是充滿了孤寂感,還是享受著那份寧靜?在面對自然景觀的壯闊與變化時,他/她又會產生怎樣的感悟?我特別期待書中對於「思考」過程的呈現,是具體的事件引發的思考,還是長時間累積的頓悟?我很好奇,這段旅程,是否會讓作者對「人生」這個課題,有著全新的定義或解答。

评分

老實說,一看到《我在阿帕拉契山徑:一趟向山思考的旅程》這個書名,我就有點既期待又害怕受傷害的感覺。期待是因為,我一直覺得,人需要一些極致的體驗,來打破日常的慣性,而一場長達數千公里的健行,絕對算得上是極致了。害怕是因為,我本身就是那種連爬個玉山都會覺得「腳不是自己的」類型,所以作者能完成這趟旅程,光是想像就覺得佩服。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準備這趟驚人旅程的?是經過了長期的訓練,還是抱持著一種「邊走邊學」的決心?書中對於「向山思考」的描述,是我最想了解的部分。當一個人長時間地與大自然為伴,遠離了人聲鼎沸的社交圈,那些平時被埋藏在心底的聲音,會不會因此被放大?在孤獨與寂靜中,作者又會與自己進行怎樣的對話?我很好奇,書裡是否有描寫到,在遭遇困難或絕望的時刻,作者是如何藉由「山」來獲得力量,或是從中領悟到一些道理?總之,這是一場身心靈的雙重考驗,我非常期待作者能分享其中深刻的體悟,即使我無法親身經歷,也能從文字中感受到那份力量。

评分

這本書的書名,讓我聯想到許多關於「走出去」的故事。我們總說「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但「行萬里路」的門檻,對許多人來說,其實很高。《我在阿帕拉契山徑:一趟向山思考的旅程》這樣的標題,立刻就勾勒出了一種「遠行」的畫面,而且不是那種輕鬆的度假,而是帶著目的性的「思考」。我很好奇,作者在出發前,對這段旅程抱持著什麼樣的期待?是想要獲得某種解脫,還是尋找某種解答?或者,僅僅是想要暫時逃離現實生活的壓力,給自己一段「留白」的時間?阿帕拉契山脈,聽起來就充滿了原始的力量和歷史的沉澱,在這樣的環境中,人會不會變得渺小,進而對許多人生中的煩惱,產生一種全新的視角?我特別期待書中關於「向山思考」的具體內容,究竟是如何進行的?是透過觀察自然景觀,還是透過與自己的對話?書裡是否有描寫到,在漫漫長路上,作者如何克服身體的疲憊、心理的孤寂,以及可能遭遇的困難?我很好奇,這段旅程的終點,究竟會為他/她帶來怎樣的「思考」成果,是否會有一種撥雲見日的豁然開朗?

评分

天啊,光是書名《我在阿帕拉契山徑:一趟向山思考的旅程》就足以讓我這個平日只敢在陽明山上爬爬小山丘的城市人,心生嚮往又帶點畏懼。阿帕拉契山徑,這名字聽起來就充滿了史詩般的意味,彷彿是某種遙不可及的壯遊。我一直在想,是什麼樣的契機,能讓人甘願放下都市的喧囂,踏上這條漫漫長路?書裡的主人公,他/她究竟是為了逃避什麼,還是追尋什麼?是單純的冒險精神,抑或是對生命意義的深刻叩問?我對書中對於「向山思考」的詮釋極感興趣,在這麼極致的環境裡,一個人孤獨地面對大自然,那些平日裡被忽略的、被壓抑的情感和思緒,會不會就像山間的雲霧一樣,徐徐展開,無所遁形?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將這段體力上的挑戰,昇華為心靈上的探索,並且用文字將那份孤獨、寂寞、壯闊、以及可能存在的頓悟,傳達給我們這些只能坐在書桌前,望著地圖想像的讀者。這段旅程,是否也會改變他/她看待世界、看待自己的人生觀?我迫不及待想知道,這條「阿帕拉契山徑」,究竟通往何方。

评分

這本書名,光聽就讓我精神為之一振。《我在阿帕拉契山徑:一趟向山思考的旅程》,聽起來就是一個能夠讓人暫時逃離現實,進入另一個世界的邀請。阿帕拉契山徑,這個名字對我來說,充滿了神秘感,彷彿是一條通往未知世界的神秘通道。我一直覺得,在現代社會,我們太過依賴科技,太過習慣被資訊轟炸,反而失去了與自己內心深處連結的能力。而「向山思考」,這幾個字,恰恰觸動了我內心深處的渴望。在如此極致的環境下,一個人長時間地行走,必然會有很多機會與自己的孤獨、自己的恐懼、自己的喜悅相遇。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在長時間的徒步中,找到與「山」對話的方式?他/她是否會透過觀察山林的細微變化,來反思人生的起伏?書中是否有描寫到,在克服了體力上的艱難之後,精神上又會獲得怎樣的成長?我特別期待書中關於「思考」的具體內容,是否會像是山間的溪流一樣,時而激昂,時而平緩,最終匯聚成對人生更深刻的理解。這趟旅程,無疑是一場自我對話與對自然的臣服,我迫不及待想知道,作者從這趟旅程中,究竟學到了些什麼。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