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能‧革命:绿能大国或核灾难民的选择

台湾‧能‧革命:绿能大国或核灾难民的选择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台湾
  • 能源政策
  • 绿色能源
  • 核能
  • 能源转型
  • 环境议题
  • 可持续发展
  • 政治经济
  • 社会议题
  • 气候变迁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作者方俭,投入社运数十年,从八八风灾后检视台湾的地质环境、电力环境,在本书以数据和实证说明,什么才是台湾最能永续发展且不会耗费环境成本的能源政策,并且以他在绿能产业上的参与经验,提出「社区绿能发电」的计画,和未来的方向。一本对台湾当前能源与经济政策最关键的建议,非常诚实且重要的参考书。

  「88水灾后,我对台湾的土地完全改观,对台湾人的人性也完全改观。

  台湾的土地是如此脆弱,如此险恶,任何时间的突如其来的地震可以夺走我们或我们所爱的人的生命,与其说「爱台湾」,不如说,为了我们所爱的人,我们要更了解台湾的土地、海洋、天空,小心被台湾动荡难安的土地吞噬。」

本书特色

  ★投入社运,关怀土地20年,绿色消费者基金会秘书长方俭对台湾人与执政者的慎重唿吁,一本最诚恳、真实的能源政策剖析,揭露台电与政府的愚民说词。从能源、电力到绿能的全面、内行探讨,不想失去台湾这块土地,全民必须要了解的能源观点!

  ★所有台湾的决策者、政府首长、民代、能源相关产业,都应看这本书。

  ★台湾人要过什么样的日子,要发展什么样的未来?核电在台湾是否必须?台湾的能源政策,除了核能还能发展什么?不盖核电就须节能吗?不靠核电,就会影响经济和工业吗?

  ★「所有的能源政策都不能单独只考虑能源,能源政策是建立在土地、人口、生活、产业、经济政策之下,综合性的产生。」

  ★「台湾从现在开始,是否会进入能源的黄金时代,而非走向能源危机的黑暗时期,这完全要看我们这一代人是否愿意提出必要的能源革命。」

名人推荐(依笔画顺序)

  胡因梦(知名演员、作家)
  高如萍(恩志欧社会企业创办人,台湾再生能源推动联盟发起人)
  陈钖南(宜兰人文基金会董事长)
  陈玉峯(成功大学台湾文学系教授)
  冯光远(知名作家)
  杨斯棓(知名部落客、医师作家)
  杨宪宏(中央广播电台常务董事兼节目主持人)
  刘黎儿(知名作家)
  鲁台营(高雄市绿色协会理事长)

各界推荐:
  
  以下依姓氏笔画顺序排放。
  
  田秋堇(立法委员)﹕
  能源对现代国家而言,就像血液之于人体一样重要。台湾超过97%的能源靠进口,这就像一个人的血液97%都靠别人输给他一样危险。
  我们有两个选择,就是像现在这样继续饮鸩止渴,依靠核电和石化能源,或者像工业大国德国一样,立下国家目标,2022年放弃所有的核电厂,全国进入非核家园。而且,在2010年,他们的行政立法单位同时通过「2050能源规划案」,到了2050年,德国80%的电力来自绿色能源,不同的选择,我们将建立一个面貌完全不同的国家。
  确实,此刻,这本书对台湾无比重要。
  「台湾从现在开始,是否会进入能源的黄金时代,而非走向能源危机的黑暗时期,这完全看我们这一代人是否愿意提出必要的能源革命。」
  从环保记者,到社会运动者,放着好日子不过的方俭,为了放不下的台湾,和他所爱的家人和朋友,平常装得酷酷的他,忍不住还是放手一搏,出了这本书,想办法把道理说个通透。和大家一样,他愿尽一切努力,只求台湾远离核灾,永保平安,而且还可以发展绿色经济、永续发展!
  
  胡因梦(名演员、作家)﹕
  细节、精确的数据、不厌其烦的深入探究、赤祼的批判和愤慨,或许这些都会让读者的耐力遭到考验,但深入于生态危机背后之「一体性」的真实环保运动者,又如何能以有别于此的写作方式,来呈现或压抑内心深处无法言表的悲悯呢?
  
  高茹萍(恩志欧社会企业创办人,台湾再生能源推动联盟发起人)﹕
  从《台湾.能.革命》中;我看到了方俭的铁汉柔情
  当我开始读此书,就像是进入了一本故事情境,看到了方俭因为颠沛流离的家世背景,方俭像是说故事般在书里面带着我们经历了生命里从台湾小林灾区到日本福岛到国际的丰富视野和问题,我想,这本书,是作者想唤起身为现代的台湾公民从现在到50年甚至500年的未来思考,如何面对现况?如何向子孙交代我们这个世代的作为?是一本一不小心就会让人陷入沈思的好书,也是身为现代台湾人都应该读的一本书。
  
  陈钖南(宜兰人文基金会董事长)﹕
  甫自方俭口中全台湾最接近上帝的台电26楼电力调度中心归来,就接到为新书写序的任务,何其偶然,何其荣幸。
  方俭兄这本书,不仅谈核电,还针贬整个台湾多年沉疴,甚至提出药方,令人叹服。我们或许可以继续蒙着双眼,拥有自己的小确幸。但看方俭的书,却能看见这个天下熙攘皆为利往的真实谎言社会样貌。
  不读这本书,你不懂为何有人放着大好日子不过,非要跑去福岛沾染辐射。不读本书,也不会懂得那些生活中认为的理所当然,只是被僵化教条,宣导与广告所灌输出来的错误观念。台湾还有救,只要多几个像方俭般能洞穿虚妄,看见真实的人,未来就还有希望。
  
  杨顺美(妈妈监督核电厂联盟发起人)﹕
  方俭经常说台电破产后,我们应该把台电买下来经营。我真这样盼望。
  当所有外国专家说台湾最好发展风力跟太阳能的时候,只有台湾的官员举出各种困难,不肯做。当福岛核灾发生后,几个用核电的国家反过头去检讨自家核电厂安全的时候,只有台电这个把核电厂盖在断层火山地层上的「老大哥」,拍胸脯说,不怕,很安全。
  当我们讨论台湾能源问题的时候,着眼点不能只放在我们这一代用电的方便性,还要考虑将来的永续性以及留给后代甚么。这是父母对孩子真正的关心与负责,也是我们能选择的!
  
  杨宪宏(中央广播电台常务董事兼节目主持人)﹕
  能在台湾搞革命吗?方俭的书给了清楚的路标。当然这也是一本「革命家」的生命告白。「绿能大国或核灾难民的选择」并非危言耸听,核灾是20世纪出生的人送给21世纪出生的人挥之不去的最大恶梦。方俭敲下了醒梦的警钟。
  
  鲁台营(高雄市绿色协会理事长)﹕
  好一个「多元含意」标题的书名。2009年八八风灾,方俭兄带着存疑来到高雄专程拜访我,开始了我们对台湾环境自然甚至于「人为」灾难的共同学习历程。灾难让我们反省很多,也进步很多,当然我们更看到政客不但没有反省,反而变本加厉!太多人都知道台湾急需改变,但大家都怨天尤人,束手无策,于是不抱希望!这本书的出版让我非常兴奋,方俭靠着他记者历练的文字能力与锲而不舍的坚持,写下这本对台湾「务实」的期望,我不需恭维,但要极力推荐!因为我强烈期望这本书能唤起「台湾往正面改变」的引线!
好的,这是一份不包含您提供的图书名称内容的详细图书简介: --- 《风起云涌:全球能源转型与地缘政治新局》 一场席卷全球的能源革命,不仅关乎科技进步与环境永续,更是重塑国际权力结构、挑战国家安全基石的宏大叙事。 本书带领读者深入探究二十一世纪以来,驱动世界脉动的核心力量——能源的供给、分配与转型所引发的深刻变革。我们不再仅仅谈论“缺不缺油”的问题,而是审视一个更加复杂且多维度的全球能源版图:从化石燃料时代的谢幕,到新能源技术群雄逐鹿的新纪元,中间横亘的政治、经济、社会与技术鸿沟,如何影响着每一个国家的命运走向。 第一部分:化石燃料的黄昏与新能源的黎明 本部分聚焦于传统能源体系面临的结构性困境。全球气候变化压力日益增大,迫使各国重新评估对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的依赖程度。我们剖析了支撑了上百年的“化石燃料霸权”的内在脆弱性,包括地缘政治冲突对供应链的直接冲击、价格波动的不可预测性,以及日益高昂的环境治理成本。 随后,目光转向新兴能源技术的井喷式发展。太阳能光伏、风能(陆上与海上)、地热、先进核能(如小型模块化反应堆SMRs)以及氢能,不再是边缘的替代方案,而是成为各国能源战略的核心支柱。本书将详尽分析这些技术从实验室走向大规模商业化过程中所克服的工程难题、经济门槛以及监管障碍。例如,如何解决间歇性发电带来的电网稳定挑战?先进储能技术(如长时储能)的突破点在哪里?这些技术革新如何从根本上改变了能源的生产和消费模式? 第二部分:能源安全的新定义与供应链的重塑 传统的能源安全概念侧重于“入口的畅通”,而如今,安全的概念扩展到了“制造能力”与“关键材料的掌控权”。本书深入剖析了能源转型催生的新“能源地缘政治”。 电动汽车的普及需要大量的锂、钴、镍等关键矿物;高效太阳能板的制造则依赖特定稀土元素。这些关键材料的开采、加工和提炼,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集中在少数国家手中。我们详细描绘了围绕这些“新石油”的国际竞争态势:资源国的崛起、供应链的“去风险化”策略,以及跨国企业为确保原料供应而进行的战略布局。哪些国家能够建立起从矿山到终端产品的完整产业链,谁就掌握了未来能源转型的主导权。 此外,能源基础设施的数字化和互联化,带来了新的安全挑战。智能电网、跨国能源管道、甚至卫星通信系统的安全,都成为国家安全的新战场。我们探讨了网络攻击对关键能源系统的潜在威胁,以及各国为提升韧性所采取的防御措施。 第三部分:政策、金融与社会转型的复杂博弈 能源转型不是纯粹的技术或经济问题,它是一场深刻的社会与政治重塑。本部分着重探讨推动或阻碍转型的政策工具和金融力量。 政府如何通过碳定价、补贴、强制性标准和研发投入,引导私营部门的投资方向?不同政治体制下的能源政策的有效性有何差异?例如,欧盟的“绿色新政”如何平衡产业竞争力与脱碳目标?美国的《通胀削减法案》(IRA)如何以大规模补贴重塑全球制造业版图? 金融市场在转型中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ESG(环境、社会和治理)投资理念的兴起,正在改变资本的流向。本书分析了绿色债券、可持续金融工具的发展,以及金融机构如何评估和管理“搁浅资产”(Stranded Assets)的风险——即那些因政策变化或技术迭代而被淘汰的化石燃料资产。 同时,我们也不能忽视能源转型带来的社会成本和公正性问题。例如,传统能源产业工人的再培训与安置、能源价格上涨对低收入家庭的影响,以及如何确保转型成果的普惠性,避免“绿色不平等”。这些社会张力,往往是转型过程中最难协调的“最后一公里”。 第四部分:区域案例的深度透视 为了更具体地理解全球趋势,本书精选了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区域进行深度剖析: 欧洲: 在能源独立与气候雄心之间寻求平衡,面对乌克兰战争冲击,如何加速可再生能源部署并重塑天然气市场。 亚洲新兴经济体: 既要满足快速增长的能源需求,又要应对气候变化承诺,其“多路径”转型策略的挑战与机遇。 资源输出国: 面对全球需求萎缩的长期趋势,这些国家如何进行“能源主权”的再定义和经济多元化努力。 结语:走向一个不确定的新常态 《风起云涌》旨在提供一个全面、深入且不带预设立场的分析框架,帮助读者理解我们正身处一个能源范式转移的时代。这场革命是缓慢而痛苦的,也是不可逆转的。它要求我们重新思考国家战略、商业模式乃至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成功驾驭这场转型的国家,将获得新的地缘政治优势;而反应迟缓者,则可能在新的全球秩序中被边缘化。本书正是为那些希望看清未来能源迷雾,并参与塑造这个新世界的人士而作。 ---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方俭


  1960年生于台北市。曾任记者,获得金鼎奖新闻类公共服务奖,1988年: 马肉冒充牛肉(民生报)、1990年:媒体与不实报导(首都早报)。多次进入核电厂採访,着有《核能马戏班》。

  1990年后投入环保运动,与国际合作,发起1990地球日运动、联合国世界清洁日,参与国际野生动植物保育等。后设立绿色消费者基金会。

  1997年加入美国三大汽车公司全球供应商品质管理系统QS-9000与ISO/TS 16949稽核员认证培训,以及千禧虫(Y2K)供应商专案管理与审查计划。曾参与通用汽车公司泰国、上海设厂,以及福特汽车公司长安福特与中国採购中心成立工作,担任供应商开发与产品开发品质与技术支持工作。

  2004年担任美国品质学会中国分公司首席代表,负责美国品质学会品质工程师、品质经理、六标准差、FDA HACCP稽核员等认证培训开发工作。

  2006年返回台湾,设立《天母合众国》社区杂志,2009年结束。

  现为绿色消费者基金会秘书长、企业顾问、自由撰稿。

图书目录

前言:见习灾民手记
代序:陈玉峰
推荐序:杨顺美╱田秋堇╱鲁台营╱杨宪宏……
自序  因为电
前言:见习灾民手记

第一篇  福岛之后
1. 从福岛到布鲁塞尔
2. 2065年,我们将生活在什么样的台湾?
3. 新经济秩序
4. 不可违抗的地质
5. 民粹才能兴邦

第二篇  阳光空气水,与电
6. 寻地球的根
7. 啊!法拉第
8. 三个卑微的请求
9. 一座城市的程式

第三篇  台电官点
10. Y2K,台电26楼
11. 核电骗局
12. 不盖核四,也不缺电
13. 台电正在杀死绿电
14. 台湾人民电力公司
15. 从天龙国的都市规划谈起

第四篇  未来世界
16. 未来世界:绿能直流电网
17. 绿能够不够工业使用?
18. 台西绿电经验
19. 核灾发生时该怎么办?
20. 最坏的时代,最好的未来

后记:谁说你不能改变这个世界

图书序言

再生原乡──代序
  
陈玉峯(成功大学台湾文学系教授)

  
  认识方俭将近4分之1个世纪,从1989年他将世界地球日引进台湾以降。因为环境、生态、政治等种种弱势运动的诸多接触,我似乎有些了解他的内心世界,也欣赏、肯定他的才气、胆识与格局,而许多的观点、见解或智能,特别是台湾的能源政策面向,方俭永远走在时代浪潮的先端。
  
  方俭彻彻底底是台湾环保界的尖兵,然而,在许多环保人士眼中,他却是个桀傲不驯、睥睨凡夫俗子的孤寂者,这也造成他在生涯或心路历程的九弯十八拐,曲折多变;然而,在我心目中,方俭人格的最大特征之一,他是个「情痴」,对公义的情痴、对土地环境或世代正义的情痴,我想世间没几个人了知方俭的「情痴」。好不容易,在他「知天命」之后,终于写出了尘封半个世纪的款款深情!
  
  表面上这部直指台湾能源政策未来的警世之作,固然浅入深出地揭橥诸多知识与价值抉择的智慧,然而,我却将这书视为台湾文化与土地伦理的范例,而超越了时下肤浅的政治意识形态之争,因而我以「再生原乡」代序之。
  
  「火烧林投,不死心;梧桐落叶,心未死」,台湾这片土地上永远不断萌长出仁人志士,有如方俭!诚挚地向国人推荐这册力作,或可期待台湾的新世代,在涵泳方俭的灵心慧笔中,走出生机的未来。
  
作者自序
  
因为电……

  
  在写这本书的时候,我重新认识了电,同时认清了环境,也认清了我自己。我不反核,我一直对核电提出的质疑,是因为我太爱电,爱之深责之切。社会把我归类成「反核社运者」,其实我没有那么高尚的情操,只是因为我不想因为核灾、核废料,而剥夺了我用电的机会,让人类仇视我最爱的电,并且也毁灭了这个家园。
  
  正如1990年我出版《核能马戏班》的自序,「别以为我是反核者,只是基于自私的理由……」过了25年,我没什么长进,还是自私,正如广告人孙大伟为马英九2008年大选包装的竞选口号:「一路走来,始终如一」,我是「一路走来,始终自私」。
  
  吾友孙大伟过世前最后一次谈话是因为我质问他为何帮陈文茜制作《±2℃》,因为我认为那部纪录片是「纪录骗」,太多问题了,甚至我也编了剧本,可惜没拍成。孙大伟不太好意思的说:「因为我在赎罪,太喜欢吃牛排,所以排放很多二氧化碳,才帮忙拍了这部纪录片。」
  
  「大伟,别担心,就怕你吃的牛不够,如果安格斯牛被你吃成像犀牛一样,快绝迹了,就是消灭排碳源最好的方法。」我说。
  
  太多人被环保骗子洗脑,让吃肉、用电、排碳都变成个人的罪恶感,因此可以为恶。「气候门」被维基解密揭发后,发现所谓全球暖化的「证据」其实很多是捏造的,研究数据是被变造的,其背后的线索指向核电与核武工业。他们靠骗局、恐吓、贩卖罪恶感,经营更大更邪恶的阴谋──核电复兴。这结果是反核的人都要先花很大的力气去推动节电,好像用的电是偷来的,少偷一点,少点罪恶感。
  
  空气阳光水与电
  
  空气、阳光、水,是过去的生命三要素,现在要加上第四件:电。
  
  电是人发的,不是自然的,但是我认为电绝对是天地人合作的产物。因为地球上除了地热外,大部份的初级能源都是太阳来的,包括光和作用的生质能(石油、煤碳是储存了远古的生质能),太阳光能,太阳热能,大气对流产生的风能,而这些来自天的能量,必须结合地的磁场,与人的参与,才会变成次级能源──电。
  
  电是结合了天地人的要素,19世纪发明了电机,到了21世纪,电更是统治了人类,如果今天全世界没有电,立刻回到比石器时代还可怕的世界,所有现在文明社会的秩序瞬间瓦解,天上的飞机会撞机失事,路上的交通号志失效,汽车无法加油,银行里的钱无法使用,自来水无法打到水塔,水库的闸门无法开关,所有通讯、网路中断,医院的急救设备无法运转……比在电梯里停电更无数倍可怕的事。
  
  Black-out,是电厂全黑的术语,没有电,21世纪文明就会熄灯。
  
  女人、男人在无聊的夜晚,都有拿着电视遥控器扫射各个频道,选不到自己想看的节目,还有比这更无聊的吗?有,用电。台湾有几百台发电机,我们根本无法选择用哪个发电机,除非是停电用的紧急发电机。我们根本没有选择权,因为电视台的节目或发电厂的电,这是完全独裁体系下的产物。
  
  就算是总统,台湾权力最大的男人,也没有权力把每天骂死他们的电视频道从他家的有线电视中删除不订。即使富甲一方舍命反核的宜兰人文基金会董事长陈钖南,都没有能力把核电从他家的电表剔除。
  
  连有权、有钱的人都无法选择的事,就代表背后更大的独裁力量。
  
  在现代资讯社会中,无论有线电视频道,或是电的种类,都有技术可以让消费者选择的,只是背后的独裁者不想放而已。
  
  我主张,电是基本人权,人人都有发电、用电的自由,应该受宪法保障;如果用电天赋人权没有宪法保障,则所有人权不可能受到保障。
  
  预见电力电信结合的未来
  
  我可以预言,未来几十年人类社会最大的改变会是电力与电信这两个产业版块的挤压、合併与分裂。看一看谷歌不断地在投资电力,微软比尔盖玆和日本东芝合作新核能,加拿大魁北克电力公司蜕变成为电信公司,超超高压直流电网的兴起,再生能源逐步替代传统能源,这些事件、事实,都是在电力与电信大规模整合前的前兆。
  
  如果你不信,看一看你的智慧型手机就知道了。USB充电电线,连到电脑上,电脑可以供电与资讯给手机,让手机和外界除了电话语音外,各种数据、程式、应用软体都可以上下载,立即发挥许多我们过去连想都没想到的功能,像是手机可以透过网路遥控电视、电灯,连结监视器画面,上网购物、订票……,还有许多行动装置可以搭配,让我们的生活可能更便利,也可能更复杂,同时创造了不少就业与创业的机会。
  
  未来真正的智慧电网,可以把电力与所有的电脑串联、併联起来,有如一个无所不在的超超级电脑,像是电影《骇客任务(Matrix)》中的Matrix母体,透过颈椎后的脐带供应并取得人类的能源与智慧。
  
  就如现在社会的场景,常常超过20年前科幻片所能想像的,在捷运上、高铁上,人人一台手机、平板,可以随时随地和地球上任何一个角落的人通话,获取各地的资讯。
  
  如果插座就是数据出入口,如果家中的电表就是行动电话、网路的无线基地台,所有的电器用品都能上网,可以被我们操控,这就是Matrix的世界。主人是谁?如果我们什么都不做,财团、政客就是主人,如果我们今天觉醒,主人就是我们每个人自己。
  
  这不是今天、未来的事,而是昨天,甚至百年前就能发生却未发生的事。如果贝尔和爱迪生合作,这事在100年前就发生了。在物理、工程的技术上,这不是科幻,而是事实,电线同时可以是数据线。如果能够事先洞见未来的世事,我们必须让电力与资讯民有化,不是民营化、私有化、国营化,而是真正透过网路的能力,让每一个人都能立即表达自己的意愿与意志,集体来指挥、运作这个社区、公司、社群、国家。
  
  过去百年的电业发展,把每个人天赋的发电权、用电权给剥夺了。
  
  幸好百年前的美国大资本家J.P.Morgan没有洞见百年后的世界,野心与私欲蒙蔽了他,虽然他併购了爱迪生电力公司(后来的奇异公司),和西屋公司,也是贝尔电话的大股东(后来的AT&T美国电话与电报公司),他没有把电力与电信产业结合,否则今天我们就生活在资本家控制的Matrix中,完全被控制。
  
  发电是基本人权
  
  我写这本书,是要唤醒大家,每个人都能够发电、应该发电、必须发电,同时拥有自己的资讯、自己的权力,而不是等着让台电、政府的「施舍」,我们可以选择用什么电,当然可以拒绝核电,这是我们的基本权力。这权力要从自己发电开始。
  
  无能政府反映的是台湾人的贪婪与愚昧,立法院只有媚俗、巧言令色的立委,他们都是我们集体塑造出来的,但大家以为权力是他们的,靠他们「争取」权力给我们,错了,这是我们给他们的权力。
  
  上天赐予台湾人无限的风光,每个人的屋顶可以太阳能发电,也可以风力发电,结合起来,这些电是我们每年用电的3倍以上,再加上本来就发电过剩的火力电厂,台湾的电怎么会不够?难道我们打算把太阳能、风力省下来给后代子孙用?(可能马英九会说:对!)
  
  台湾未来的前途是在网路与电路结合的世界,台湾是世界上最能做到的地方,因为台湾的电子产业密集度是全世界最高的,人才也最多,同时拜台电和长期专制政府之赐,台湾是举世无双的单一电网,串连了2300万人,如果2300万人透过电网网路,一起共同拥有电力与资讯,一个美丽新世界,就会在前方不远处。
  

图书试读

前言:见习灾民手记
 
2010年1月,我的50岁生日那天,坐在高雄甲仙小林村的遗址,望着潺潺流水,在4个月前,这里5百人在一瞬间被从天而降的土石洪流,自献肚山头铺天盖地的压下来,再也见不到他们的亲人。
 
什么是「五十知天命」?什么是我的天命?飘飘荡荡的过了一生,回想起来这一生算是「华丽」经历了许多人好几辈子才会经历的事,老天爷对我是非常宽厚的,逃过几次一发千钧的劫难,这条命也不算白活了,可是我的「天命」在哪里?
 
忽然间,我想重新认识这块我自认为熟悉的土地,天命不在天,而在地。我决定:回家。
 
难民世代
 
我是一个来自外省家族的后代,这里的「外省」不是台湾人和中国大陆的外省,而是各个省的外省;据我所知,我的家族已经逃了好几个世代,以我母亲和她的兄弟出生地就可以知道了,我母亲生于江西南昌,大舅生于成都,二舅生于重庆,小舅则生于上海,这一家的姊弟彼此都是「外省人」,这都是战乱造成的。母亲的家族历经太平天国、革命、北阀、抗日、剿匪、流亡到台湾。
 
以前外公在世时,常说逃来台湾前,他是空军,可以搭乘飞机,在上海临走时,看着一箱等重的黄鱼(金条)、袁大头、金饰,和一袋米,本来以为台湾很穷,可能没有吃的,就选择那一袋米,本来以为一袋米没吃完,就可以回家了,但是没想到后来回不去了,更没想到的,他搭飞机进入台湾上空,映入眼帘的是一片绿油油的稻田。更悲情的是,他留下积蓄、金银细软,给小姑奶奶保管,共军入沪时,却成为小姑奶奶家中的祸事,这是我外公过世多年后,家族重逢时的辛酸故事。
 
自幼寄居外祖家,没听过床边故事,只有长辈们惊险的逃难时故事,造成我一生中不安定的「印痕」。我父亲家族只有他一人来台,他从山东逃难上了一艘破渔船,在海上向南漂流多日,一路上听到沦陷的消息,意外的落脚台湾,在外公家中的老兵们也一直述说他们各自的逃难、战争的经历。
 
1988年9月,我借探亲名义到北京採访国际科联总会第十届大会,为了怕回台湾有麻烦,所以真的返回江西萍乡探亲、扫墓,不去还好,去了才知道父亲的家族比母亲的家族更悲情。父亲说他1947年离开老家时,是一个有四百多人的大家族,但我1988年去老家时,家族全部一起拍照,算一算只有二十几人,其他人都死了、散了,原本赣南客家庄富丽堂皇的祖厝,也成了外人聚居的大杂院,只有「破败」可以形容。

用户评价

评分

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第一反应是,终于有人愿意把台湾的能源问题掰开了揉碎了讲明白。我一直觉得,能源,特别是电力,是我们日常生活的基础,但我们对它的了解却常常停留在“有电可用”的层面。这本书的副标题“绿能大国或核灾难民的选择”,简直就是直击核心。我生活在一个四面环海的岛屿,风和太阳能 seem like a natural fit for us, right? 台湾的地理条件,有很多地方都可以发展离岸风电,南部又有充足的阳光,发展绿能大国听起来是很有潜力的。但另一方面,核能议题在台湾一直都非常敏感。每次看到新闻里提到核电厂的任何一点小状况,心里都会咯噔一下,毕竟我们离那些厂区都不是太远。这本书会不会详细分析台湾发展绿能的实际挑战?比如土地取得、电网稳定度、储能技术等等,这些都是我很好奇的。同时,它是否也会深入探讨核能的安全性、废料处理等问题,并且不回避任何可能出现的风险?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一个平衡的视角,让我能够更客观地理解这两种能源路径的优劣,以及台湾在这个选择面前的真实处境,而不是被片面的信息左右。

评分

老实说,这本书的书名《台湾‧能‧革命:绿能大国或核灾难民的选择》,真的非常能打动我。作为一个在台湾土生土长的居民,我对于我们能源的未来,一直有着非常复杂的情感。一方面,我看到周围的绿能设施,像是太阳能板越来越多,风力发电厂也逐渐在沿海地区建立起来,这让我觉得台湾有潜力成为一个在绿色能源领域走在前沿的国家,摆脱对传统能源的依赖,走向一个更清洁、更可持续的未来。这种“绿能大国”的愿景,听起来是那么令人振奋,也让我觉得台湾的科技和创新能力在这方面是可以大有作为的。但另一方面,台湾的历史和地理位置,让核能议题总是伴随着一种挥之不去的阴影。核能的潜在风险,以及一旦发生事故可能带来的灾难性后果,是任何人都无法忽视的。这本书的标题,就直接把我们推到了这样一个“选择”的境地,让我思考,我们到底是在迈向一个充满希望的绿色未来,还是有可能让自己成为“核灾难民”?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深入剖析台湾在发展绿能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种挑战,比如成本、技术、土地限制,以及台湾政府在能源政策上的考量和实际执行的困难。同时也希望它能更客观地呈现核能的风险与效益,让我们普通民众能够更清晰地认识到,我们正在面临的,究竟是怎样一个重大的抉择。

评分

刚看到这本书的名字《台湾‧能‧革命:绿能大国或核灾难民的选择》,我脑子里就闪过好多画面。我们台湾,说小不小,但说大也不大,人口密度又很高,能源需求又是只增不减。尤其现在全球都在强调永续发展,绿色能源听起来就像是解决台湾能源困境的“救世主”。我常常在想,我们台湾有多少海岸线可以架风车?有多少屋顶可以装太阳能板?发展成“绿能大国”绝对是听起来很美好的蓝图,而且也符合国际趋势,感觉能提升台湾的国际形象,也能减少空气污染,对我们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来说,肯定是一件好事。但同时,每次看到关于核能的新闻,心里都会揪一下。毕竟,核灾的威力有多大,我们都从历史事件中了解过,想到一旦发生类似的事情,台湾这么小的岛屿,可能根本就无法承受。所以,这本书是不是就好像在给我们画出这两条截然不同的道路?它会不会详细分析,发展绿能到底有多大的可行性?例如,它的发电效率、稳定性、以及对土地和生态的影响,会不会把这些都讲得明明白白?而对于核能,它会不会也同样直面讨论,除了所谓的“低碳”,它在安全、废料处理、以及长期的经济成本上,究竟隐藏着哪些我们不知道的风险?我希望这本书能给我们一些更具体、更有说服力的信息,让我们能够真正理解,我们究竟应该如何选择,才能让台湾的能源未来,走向一个更安全、更健康的方向。

评分

这本书的标题就足够引人注目了,《台湾‧能‧革命:绿能大国或核灾难民的选择》。我看到这个书名的时候,心里就咯噔一下,台湾的能源未来,这绝对是当下最重要也最容易引起争论的话题之一。作为在台湾生活了二十几年的普通民众,我对能源的感受其实很直接,夏天冷气开到爽,冬天暖气也舍不得关,但每一次看到账单,又难免会担心电从哪里来,够不够用。这本书似乎就是要深入探讨我们这个岛屿在能源转型上的十字路口,一边是“绿能大国”的憧憬,那种阳光、风力,清洁又永续的能量,听起来就让人心生向往,也觉得是台湾可以发展起来的优势;另一边却是“核灾难民”的隐忧,核能发电的争议,一旦发生事故,后果不堪设想,那种“一步踏错,万劫不复”的恐惧,也是我们每个人都无法回避的。我特别好奇作者是如何权衡这两者之间的利弊,又是如何描绘出我们可能面临的两种截然不同的未来图景。这本书会不会提供一些我们普通人可以理解的专业分析,而不是堆砌一堆复杂的公式?它会不会触及到能源政策背后错综复杂的政治、经济角力?我期待它能给我一个清晰的思考框架,让我能更好地理解这个关乎你我生活、关乎子孙后代福祉的重大议题。

评分

这本书的标题《台湾‧能‧革命:绿能大国或核灾难民的选择》,光是看就让人感觉压力山大,但也很有吸引力。作为台湾的一份子,能源问题对我来说,绝对不是什么遥远的大事,而是实实在在跟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夏天电不够用,冬天停电,光是想想就觉得很不方便,更不用说影响经济发展了。标题里的“绿能大国”,听起来就像是一个充满希望的未来,我们可以利用台湾丰富的太阳能和风能资源,摆脱对进口能源的依赖,建立一个更清洁、更环保的能源体系。这绝对是我希望看到的景象,因为我一直觉得,台湾有这个潜力和条件做得更好。但是,“核灾难民”这个词,却像一个警钟,时刻提醒着我们,能源的选择背后,也隐藏着巨大的风险。核能虽然在发电效率和稳定性上有优势,但一旦发生意外,后果是灾难性的,尤其是在我们这样一个海岛上。我特别想知道,这本书会不会深入探讨台湾发展绿能的实际可行性?比如,我们目前的绿能技术成熟度如何?电网的负载能力是否足够支撑大规模的绿能并网?以及,我们是否准备好了足够的储能技术来应对绿能的间歇性问题?同时,它是否也会非常理性地分析,台湾继续发展核能,其安全风险到底有多高?我们能否有效控制核废料的处理问题?有没有更安全、更环保的替代方案?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非常扎实的数据和论证,帮助我们这些普通读者,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台湾能源转型的复杂性,以及我们在这个岔路口,究竟该如何做出最明智的选择,才能让我们的下一代,不必生活在担忧之中。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