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本是宝岛,但如今已变得难以说它是宝岛了。在经济发展的过程当中,吾人似乎太忽略了该好好照顾这片土地,于是,空气常见污浊,河水常见颜色,莫名的废弃物更常出现在山边、路边、海边、溪边、田坑、桥下……不忍卒睹,公德心的低落,由此可见一斑。其实这些污染正是对于环境品质、对健康最有害的因子,吾人称之为环境的负面因子,或加害因子。相对的如森林、公园、绿地、美丽山川、自然景致等是吾人所向往的,是为正面因子。
希望「有心、有能、又有力」之人士或团体,能赶快有效率地去追求国家环境品质、体质、或竞争カ的改善,其扩大成广义的一面,乃是积极的保护自然、保育生态、追求繁荣、安定进?等,甚至小规模地绿化社区、营造健康自然的居家环境等,也都十分重要。而消极的一面,包括有效去除旧污染、防止新公害、防止疫病、防止天灾等。
作者简介
孙岩章
学历:国立台湾大学植物病虫害学系博士。
经历:中华民国环境保护学会理事、长行政院环保署公害纠纷裁决委员会委员、国立台湾大学植物病理与微生物学系 系主任、国立台湾大学教授 迄今。
1.公害鑑定概论
一.环境与环境污染概论 1-1
二.公害鑑定概论 1-6
三.公害鑑定的基本原则 1-8
四.公害鑑定的方法、技术与流程 1-9
五.公害鑑定的权责及体系 1-10
六.公害鑑定的重要性 1-11
七.我国公害鑑定的法律依据 1-13
2.公害受体
一.公害受体的范围 2-1
二.公害受体个论 2-2
3.加害因子
一.空气污染及相关因子 3-1
二.水与土壤污染及其相关因子 3-8
三.声波、振动、光线与辐射 3-14
4.左右公害发生的外在因子
一.外在因子的角色 4-1
二.影响空气污染之外在因 4-2
三.影响水污染的外在因子 4-13
四.影响土壤污染的外在因子 4-16
五.影响受体及受体是否受害的外在因子 4-16
六.外在因子与公害事件的来龙去脉 4-17
5.採样检验与採证存证
一.公害鑑定中的採样与检验 5-1
二.採证与存证 5-8
6.公害损害量查估
一.绪论 6-1
二.台湾地区污染对农林作物损害评估之现况 6-1
三.农林作物损害评估原则 6-2
四.农林作物损害查估鑑定技术 6-3
五.渔产因污染受损的损害查估 6-5
六.健康受损的损害评估 6-5
七.材料等受体损害评估 6-6
八.结论 6-6
7.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与鑑定
一.对健康有害的环境污染物 7-1
二.台湾地区主要的职业病与污染疾病 7-5
三.污染危害健康案件之鑑定实例 7-5
8.污染对农林植物的影响与鑑定实例
一.空气污染对植物之影响 8-1
二.水及土壤污染对植物之影响 8-8
三.环境污染为害农林作物之鑑定原则 8-17
四.农林植物受害时之调查与採样 8-18
五.农林作物体检验及公害鑑定方法 8-22
六.污染为害植物之鑑定实例 8-25
9.污梁对动物的影响与鑑定实例
一.危害鱼贝类主要污染物 9-1
二.危害其他水生物之污染物 9-3
三.危害陆生动物之污染物 9-3
四.污染危害动物之鑑定实例 9-4
10.污梁对材料的影响与鑑定实例
一.对材料造成影响的污染物 10-1
二.空气污染危害材料的机制 10-2
三.污染危害材料之鑑定技术 10-3
四.污染危害材料案鑑定实例 10-4
11.污梁对生活环境的影响与鑑定实例
一.影响生活环境的污染源与污染物 11-1
二.生活环境受影响案之鑑定实例 11-4
12.污染对生态系或景观之影响与鑑定实例
一.影响生态系或景观之污染物 12-1
二.污染影响生态系或景观鑑定实例 12-4
13.不明污染物及污染源之追查与鑑定实例
一.可能造成不明污染公害的污染物及污染源 13-1
二.不明公害追查实例 13-2
14.广域的污染公害及鑑定问题
一.广域的污染公害及鑑定问题 14-1
二.跨洲际或广域性公害的鑑定问题 14-2
三.广域性公害的鑑定与评估实例─酸雨问题特论 14-2
四.全球性公害之鑑定调查实例─南极地区臭气洞之问题 14-14
五.温室气体与全球暖化及气候变迁的因果问题 14-15
附录
附录一 台湾地区社经指标 A-3
附录二 现阶段环境保护政策纲领 A-4
附录三 公害纠纷处理法 A-6
附录四 环境影响评估法 A-10
附录五 污染性工业 A-13
附录六 石化工业重要原料及产品 A-15
附录七 台湾各业工厂名录中工厂之分类 A-17
附录八 放流水标准 A-17
附录九 噪音等音感曲线 A-24
附录十 噪音管制标准 A-24
附录十一 常用之噪音防治方法 A-28
附录十二 大气层依高度之分层及各层温度之变化 A-28
附录十三 烟囱空气污染的烟柱类型 A-29
附录十四 利用植物净化污染兼供生态科学教育及增进健康的「空气清净生态箱」 A-29
附录十五 劳工安全上允许的空气污染每日八小时容许浓度值 A-33
附录十六 固定污染源空氯污染物排放标准 A-36
附录十七 自由基、医学、活性氧与光化学反应空气污染 A-42
附录十八 由EC及SAR表示水质优劣之分佈图 A-49
附录十九 台湾西北沿海地区水稻及林木枯萎原因之研究论文摘要 A-50
附录二十 台湾电力公司兴达煤场对下风区造成煤尘污染之显微镜鑑定摘要 A-52
附录二十一 台湾电力公司与兴达储煤场煤尘污染调查鑑定报告摘要 A-52
附录二十二 空气品质标准 A-54
附录二十三 空气品质严重恶化紧急防制办法 A-55
附录二十四 环保新生活运动宣言 A-59
附录二十五 环保死角看不到就无害吗 A-60
附录二十六 期待干净艳阳天 A-61
附录二十七 有待您思考献策解决的环境保护问题 A-63
附录二十八 土壤及地下水污染整治法 A-64
附录二十九 海洋污染防治法 A-71
附录三十 核四存废何妨交由顶级精英小组代议抉择 A-77
附录三十一 出席建立永续世界全球会议报告书 A-78
附录三十二 谈我国温室气体最佳减量策略 A-81
附录三十三 环境基本法 A-94
附录三十四 环境教育法 A-97
附录三十五 室内空气品质管理法 A-101
推荐语
本书是以公害鑑定科技的研究、污染指标生物之研究、以及近年来利用植物净化室内外污染的研究与设计,相信这些都与「认知污染-提昇环保科技能力」有关。
哇,看到《环境污染与公害鑑定(第三版)》这本书,真的是勾起了我不少回忆。还记得大学时期,为了准备环保相关的课程,找遍了许多资料,那时候就觉得这类实务性强的书籍特别难得。这本书的第三版,想必在内容上一定更加充实、与时俱进了吧!我特别好奇它对于近年来层出不穷的新型环境污染事件,像是微塑胶、基因改造作物对生态的影响,或是更精细化的空气质量监测技术,是否有深入的探讨和分析。毕竟,环境问题是不断演变的,一本好的教科书或参考书,一定要能跟上时代的脚步,提供最新、最扎实的知识。而且,公害鑑定这部分,我一直觉得是连接理论与实践的关键。如何从科学证据出发,准确评估污染造成的损害,进而进行赔偿或修复,这背后需要扎实的法律基础和严谨的科学方法。这本书如果能在这方面提供更详尽的案例分析和方法论指导,那就太有价值了。尤其是在台湾,我们面临着工业发展、人口密集以及复杂地形带来的多重环境挑战,对于环境监测、污染防治以及公害认定的专业知识,需求是相当迫切的。期待这本书能为我们提供更清晰的思路和更有效的工具。
评分我对于《环境污染与公害鑑定(第三版)》这本书的期望,更侧重于它能否为未来的环境治理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一些前瞻性的视角。比如,在“环境污染”这部分,除了分析传统的污染类型,是否会探讨新兴的、更具挑战性的环境问题,例如气候变化带来的极端天气事件对环境的影响,或是全球供应链中的隐形环境成本?同时,在“公害鑑定”方面,我希望书中能对科技在环境鉴定中的应用有更深入的阐述,例如遥感技术、大数据分析、基因测序等,这些新技术如何帮助我们更精准、更高效地识别和量化环境污染。而且,这本书能否提供一些关于环境责任归属和追溯的机制的探讨?在日益复杂的跨界污染和责任链条中,如何准确找到污染的源头,并追究相关方的责任,这对于建立一个公平公正的环境治理体系至关重要。最后,我希望这本书能鼓励读者思考,在环境问题日益严峻的今天,我们作为个人、社会和国家,应该如何共同努力,构建一个更加健康、可持续的生存环境。
评分我对于《环境污染与公害鑑定(第三版)》这本书最大的期待,在于它能否提供一些具有台湾本土特色的案例研究。台湾作为一个四面环海的岛屿,同时又经历了快速的工业化进程,在环境污染和公害处理方面,累积了许多独特的经验和挑战。例如,海岸线污染、渔业资源枯竭、或是特定产业(如电子、石化)造成的区域性环境影响,这些都是非常贴近我们生活的议题。如果书中能收录这些真实的案例,并深入剖析其成因、鉴定过程以及后续的争议与解决,那将极具参考价值。这不仅能让我们更具体地理解环境污染的复杂性,也能从中学习到台湾在应对这些问题上的成功经验和需要改进的地方。另外,关于“公害鑑定”的部分,我希望书中能详细阐述台湾相关的法律法规,以及司法实践中对于环境损害赔偿的判决原则。这对于理解环境诉讼、参与环境决策,甚至是我们作为受害者的权益保障,都至关重要。总而言之,一本能够结合国际视野与本土实践的书,才是最能触及我们台湾读者内心需求的书。
评分我一直觉得,环境保护不光是政府或企业的事情,我们每一个公民都有责任和义务去了解和参与。而《环境污染与公害鑑定(第三版)》这本书,我希望它能成为我们了解环境真相、掌握维权知识的一把利器。我特别想知道,书中在“公害鑑定”这部分,有没有关于如何收集环境证据的指导?比如,我们如果发现自家附近有不明的污染源,可以从哪些方面着手收集初步的证据?以及,这些证据在法律程序中是否具有效力?更进一步,书中是否会介绍一些评估环境污染对健康影响的方法?比如,如何量化空气中的有害物质对呼吸道疾病的风险,或者水源中的重金属对身体造成的长期损害。我相信,如果我们能更清晰地了解污染的证据和科学依据,我们就能更有底气地向相关部门反映问题,甚至提起诉讼。而且,书中对于不同类型的环境污染(如大气、水体、土壤、噪声、电磁波等)的鉴定方法,是否能有详细的介绍和对比?这样,我们就能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最合适的鉴定方式,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
评分这本书的出现,简直是给像我一样,对环境议题有高度关注,却又常常被各种专业术语和复杂数据搞得晕头转向的读者,一盏指路明灯。我尤其看重的是它能不能把那些艰深的概念,用比较浅显易懂的方式呈现出来。比如,讲到空气污染,除了PM2.5这些大家熟知的名词,书中会不会解释这些污染物是如何在大气中形成、传播,以及对人体健康造成具体影响的分子层面机制?再比如,水污染的部分,是不是会详细介绍不同类型的水源(河川、湖泊、地下水)受到的污染源有哪些,以及这些污染物对水生生态系统和人类饮用水安全带来的长期风险?更重要的是,对于“公害鑑定”这个专业领域,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一套清晰的逻辑框架,教我们如何一步一步地去分析一个环境事件,从证据收集、科学分析,到法律责任的界定,甚至可能还包括经济损失的评估。我个人觉得,对于提升公众的环境意识和参与度,一本能够普及专业知识的书籍至éraux。如果这本书能帮助我们这些非专业人士,也能对环境污染的成因、影响和解决之道有更深刻的理解,那就太棒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