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绿生活:向欧洲学习过节能、减碳、废核的日子

欧洲绿生活:向欧洲学习过节能、减碳、废核的日子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节能
  • 减碳
  • 环保
  • 欧洲
  • 绿生活
  • 可持续发展
  • 低碳生活
  • 生态文明
  • 能源政策
  • 核能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2011年福岛事件发生后,德国于当年6月30日八座核能厂便停止使用,剩下的九座也确定到2020年都要全面关闭。虽然德国反核走了好长一段时间,经此事件第一次国会顺利通过反核条款。可见德国对于环保意识已经是全体国民的意识。

  反核和环保并非是只是口号,更是生活态度。比利时人的时装品牌如Martin Margiela逐渐走入国际时装市场,讲求环保概念研发轻便、舒适、自然原料,反对不环保的尼龙布料。在饮食方面,也有20多个复古团体成为时尚,自定一星期吃两次鱼两次肉,每天三蔬菜二水果,尽量食用时令的蔬果,并吃多少做多少,不浪费。

  来自欧洲各国的作家提供欧洲各国的人民,对于环保和绿生活的思想态度和实际作为,可供正在努力反核和提倡环保的台湾一个参考。

本书特色

  来自12个欧洲国度,28位作家,分别从衣、食、住、行等多方面提供全方位环保概念和做法。

作者简介

欧洲华文作家协会

  于一九九一年在巴黎成立,为欧洲第一个华人文学团体,首任会长为着名作家赵淑侠女士,前任会长为俞力工先生,现任为朱文辉先生。多年来本会集合欧洲的中文创作力量,在海外辛勤笔耕并取得可喜成绩。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绿色的梦(瑞士) 
会长的话 

PART ONE 环保意识
 
漫谈比利时人的绿色理念(比利时)郭凤西 
丹麦的绿色愿景(丹麦)池元莲 
生态环保路途艰辛(法国)杨翠屏 
谈环保,忆瑞士(瑞士)赵淑侠 
变绿的德国(德国)于采薇 
我在德国感受环保(德国)黄鹤升 
工具理性与我的忧患(奥地利)俞力工 
绿色的理念(捷克)老木 

PART TWO 绿色环境 

CHAPTER1 空气 

补天(俄国)李立 
见证工业废墟的转变(德国)郑伊雯 

CHAPTER2 水 

上善若水(西班牙)张琴 
一杯咖啡多少水?(德国)谢盛友 
省水比省钱更重要(德国)穆紫荆 
莱茵河里游泳(德国)区曼玲 

CHAPTER3 太阳 

并非百分之百都赞同(德国)刘瑛依旧 
暂时先说:不!(荷兰)丘彦明 

CHAPTER4 风
 
风,美在于变成能源(德国)麦胜梅 
风车与风力能源(荷兰)丘彦明 
绿色平原和白衣巨人(德国)高蓓明 

CHAPTER5 核电
 
瑞士的核电战争(瑞士)颜敏如 
我不后悔(德国)穆紫荆 
人类最大的能源之梦——核聚变(德国)麦胜梅、许家结 

CHAPTER6 城市
 
乡野社区化和都市丛林化(瑞士)朱文辉 
废弃码头旧瓶换新装(德国)郑伊雯 
黑色烟煤下的重生(德国)高蓓明 
可否依样画葫芦?(德国)郑伊雯 

PART TREE 健康生活
 
CHAPTER1 居住
 
绿色家园欢迎您!(瑞士)黄世宜 
绿色的尴尬(瑞士)宋婷 
度假小木屋(挪威)郭蕾 
为了一个灯泡(德国)穆紫荆 
冰岛地热的体验(荷兰)丘彦明 
家有壁炉好温馨(西班牙)张琴 

CHAPTER2 行
 
英国电动汽车发展现状及前景(中国)文俊雅 童威 
自行车的联想(荷兰)丘彦明 
面对森林的回忆(德国)高蓓明 

CHAPTER3 衣
 
老康的衬衫(德国)穆紫荆 
土耳其媳妇的尿布环保观(土耳其)高丽娟 
尿布(波兰)林凯瑜 
欧洲衬衫发展演变来龙去脉(比利时)郭凤西 

CHAPTER4 饮食
 
五月的草莓香(德国)穆紫荆 
吃肉在德国(德国)谢盛友 
我家的日常饮食(西班牙)张琴 
绿色食物的健康哲学(英国)林奇梅 
种植的喜悦(荷兰)丘彦明 

CHAPTER5 垃圾
 
扔在地上就行(德国)邱秀玉 
远程供暖在德国的应用(德国)谢盛友 
垃圾场的变迁(德国)刘瑛依旧 
垃圾分类(西班牙)张琴 
德国的地沟油(德国)谢盛友 
绿族的沉吟(瑞士)朱文辉
一幅更美丽的风景(德国)穆紫荆

编后记

图书序言

绿色的梦(瑞士)

  欧洲华文作家协会创始人、首任会长及永久荣誉会长 赵淑侠

  我曾有过一个梦,梦见走在一片无垠的绿色里,两旁的树林是绿色,枝梢的翠鸟是绿色,脚下丝绒一般的草地是绿色,前面一弯小溪,正潺潺流着的水也是透底的浅绿色。头顶清澈的天空,不知是否受了感染,在淡淡的湛蓝中泛着一抹隐约的绿意。
  
  那是一个恬静的、和平的、沁爽的、绿得如翡翠般的梦。在那梦里,我没有一点惧怕或忧虑,我放心地走着,穿过树林,越过小溪,望着蓝里透绿的天空,漫步于看不到边际的草原,心里装满了绿色的希望……梦醒了,我睁开眼睛,纱窗上晃动着绿色的波痕,知了儿送来意气高昂的啸唱,空气里飘散着夏日的暖烘烘。世界果然跟梦境一样地娟好,果然有翡翠般地清隽安宁。
  
  那个梦已过去许多年,是属于我还是一个小女孩时候的梦。那时的我,被父母的爱呵护着,被无忧的岁月娇宠着,在我童稚的眼光里,世界充满着希望的亮丽,人间没有仇恨,没有愁苦,没有破碎。梦里、现实里,总是一片谐和透剔的绿,一片如无垠的绿野般的无穷远景。我所知道的人间,染着可爱的翡翠色。

  绿,代表着什么?翡翠代表着什么?梦又代表着什么?
  
  人说:绿,象征着希望。翡翠冷艳而坚贞。梦吗?是随着人的肉身来到世界上的一个怪东西,世间亿万人口,很难找到一个从来无梦的人。不管上智下愚,老幼男女,哪个行道,哪条路数上的,每个人都有属于他自己的梦,都有做梦的权利和经验。
  
  人睡着了会做梦,醒着也照样做梦,睡中的梦不能控制,据云多半来自日间的所思所见。事实上日有所思亦未见得便夜有所梦,往往想梦个怀念中的人,偏偏是大觉睡了几百场,仍然「魂魄不曾来入梦」。
  
  醒着做梦,常被讥为空想、胡想,或者干脆就叫白日梦。然而并非所有的空想都是白日梦,凡是希望的、企盼的,向往而还未成为事实的,都可说是梦,也可说是期望、是梦想、幻想,甚至是理想。
  
  我常想,如果这个人间没有歌、没有画、没有花、没有鸟、没有山川河流和日月光华,该是多么地阴暗恐怖。如果人没有梦,或有梦而无色彩,只是灰苍苍白茫茫地一片,那该又是多么地贫乏枯荒!上天赐给我们这个美丽玄妙的世界,又给我们做梦的能力和权利,使我们知道过了今天还有明天,过了明天还有一个明天,还有另一个明天,再一个明天。为了那些将要来到的、彷彿无穷尽的明天,我们怀着憧憬的情怀绘画着梦。

  梦带给我们在实际生活中寻不到的空灵虚玄之美,也让我们看到永远有希望在前面招手。梦点缀了人生,也诗化了人生。
  
  我爱人生,我也爱梦,更爱这美丽玄妙的世界,愿这世界上的人都能拥有自己喜爱的梦。我当然知道这是很难的,多少残酷的现实,碾破了人的心,也碾碎了人的梦。

  当我走出那个种满了好花绿树的院落,进入尘埃滚滚的人寰,年龄随着岁月增长,天地便渐渐地呈现出另一副面貌。我看到刺刀的闪光,看到饥饿和死亡,看到弱肉强食,看到炸弹投下后的血肉横飞,看到被战争蹂躏过的、焦黑的土地里埋藏着血和泪。
 
  于是,我清醒了,我的梦也变色了,她不再是安详宁宜、绿得滴得出水来的翡翠色了,她变成了有厮杀、有仇恨、有死亡、有强权的丑陋的梦。
  
  和平与宽容,真纯与洁净已回到洪荒以前的幻觉世界,跟真实离得太遥远,于是,我失去了那个绿如翡翠的梦。

  那个失去的梦是好的,是美的,是我一直怀念的。
  
  我一直为失去那个梦而悲哀,认为这个充满了慾念、兇恶、权势、猜忌,工业污染的地球,已不再供给生存在他怀抱里的人们翡翠色的梦了。
  
  今天的我做的是什么梦?我梦到的是染污了的海水,病坏了的树林,被高楼挤没了的草原,被烟雾弥漫着的天空,被物欲玩弄得疲惫了的人,也梦到战争、流血、自相残杀和迫害异己。我有五颜六色的梦,唯独失去了那个满溢着祥和谐美的绿如翡翠的梦。
  
  我悲哀着,深深地悲哀着,为失去的梦而悲哀。
  
  有人说:生活在进步,科学发达得日新月异,现代人要追求花团锦簇、缤纷多彩的梦,谁还需要那带着原始颜色的翡翠色的梦?
  
  我则说:世界在进步,科学发达得日新月异,但是人们喜爱自然,崇尚仁慈和平的禀性在减退。聪明的人类正用自己的手在毁灭自己。
  
  有天和友人去瑞士乡间,行经山谷,越过一个深渊上的高桥,举目四望,见不尽的苍翠环绕,起伏的山峦上覆着深深浅浅的绿,渊下流着潺潺清泉,水流过处,淙淙作响。而山风徐来,天地寂寂,人走在其中,不觉浑然忘我,被大自然的美深深震撼,淳淳感化,不知不觉地融于其中,彷彿走在梦境里。
  
  我对那朋友说:瑞士人是属于少数的,有条件有幸运做做绿色,翡翠色的梦的。
  
  她道:这是瑞士百余年来没有战争的结果,我们的河山不曾被破坏,我们的人民爱好和平。不过现在不行了。经济战打得兇啊!湖水在闹污染,一些森林被酸雨侵袭,自然生态已在破坏中。战争吗?核子武器打到欧洲任何一个地方,瑞士都不能倖免。我们也没资格做甚么绿色或翡翠色的梦了。
  
  她的话如暮鼓晨钟,大大地震动了我,事情果然是如此地令人绝望吗?我不甘于接受她的悲观,但当我用冷静细微的思维去触碰这忙碌的世界时,竟也说不出何处还有一片净土。人们的笑脸下隐藏着焦虑,野心家正在为征服制造武器,科学像午夜的烟火般在空中放着异彩,留下的是炸药的气味和引人深思的暗潮。自然景物正被无情地破坏。和平的表面下有战争的菌虫在蠕动……
 
  乐观的人说:这一切都不值得去担忧,当旧的毁灭后,新的才能诞生,生生息息,延延续续,兴衰枯荣,正是天演。
  
  悲观的人,感到毁灭的危机正在逼近,已在觅安全的处所存身。令他们苦恼的是:不知何处有真正的安全?
  
  我不完全乐观也不特别悲观,唯不免也像很多当今的知识分子一样,精神上感到深沉的压力,但担着一份心思,怀着一些期望。
  
  我渴望着重新寻回一个绿如翡翠的梦,那梦说神奇也神奇,说简单也简单,就是世界上突然听不到仇恨的字眼了,也看不到炮火的流光了,人们厌弃杀戮了,有权柄的年长者只想灌输子孙们以理性与智慧,而不再愚弄他们了。也没人因贪婪与自私去破坏自然的美好了,工厂和汽车的废气也不污染环境了,因财色犯罪的人越来越少了。一些顽固的脑袋渐渐地变得松活并懂得从错误中吸取经验,敢于正视现实虚心学习了。人与人之间讲究信与诚,不再耍油滑玩手段了……大地也在人性的美善中美丽起来,花正开,草正浓,绿树遍野,没人知道什么叫酸雨,什么叫炸弹,宽容与和平的空气,充塞在人间任何最微小的角落里,你想不唿吸它也不行了,无论仰视天空俯视海水,还是漫步街头,视线里总有悦目的翠绿与碧蓝。每个人都可以拥有一个绿如翡翠的梦,在那里面,没有忧虑,没有惧怕,每个人都可按着自已意愿过他喜爱的日子……我始终在怀念那个曾属于过我的,绿如翡翠的梦。

图书试读

来到比利时——西欧荷、比、卢三小国之一的美丽安静舒适的地方转眼今年已是第个年头。其间经结婚、生女、创业、退休、丧夫,举凡人生必经的历程,不多不少都经历过了。时常独自回忆检讨,应说没有什么可挑剔的,平顺、安乐,没有大起大落的悲欢离合,就像我夫临终所说:「应知足,这一生四十一年的婚姻,除了感恩,还是感恩,上天安排我们在这么好的地方过了一辈子,要努力好好活下去。」

谈到比利时人的生活态度、内容及性格以我的看法是很环保及绿色的,人们提起绿色及环保,我们马上想到硬体的设备,污染等直接和生活面有接触的防患未然。其实心里的绿色理念更为重要,在这高科技曰新月异,资讯泛滥的年代,人心性的提高,生活态度的调整,是现代人很重要的课题,我以各个层面来说明我的看法:

生活态度

人口一千多万的比利时,人们过着稳重悠闲的生活,用心以自然艺术的型态来经营日子,曾经有五百多天没有政府,凭着法律社会制度严实健全,人民守法循俗,撑了下来。在日常生活中,体现爱好环保意识,有很强烈的绿色环保精神,处处为别人着想,留余地。如公共地方保持干净,开门让后面的人方便进来,防止被门撞到;旧衣服送去慈善团体时,先洗净补好;门前路道清扫方便路人走过;在路上遇见彼此问安,自动帮助有语言困难的路人。

今年冬天特别冷,到零下十几度,电视台发起互相帮助运动,免无家可归的街头流浪汉冻毙,一下子大家捐衣捐食,提供毛毯衣物。还有接纳来家里住的,或者在火车站内大厅放行军床收容这些人,并供应热食,让这些为数不少,拒绝社保安置,或有家不愿回,自选在街头过日的人,能渡过严冬,尊重别人选择的生活态度,是很缘色的。

衣着、饮食

比利时人特有的务实和严谨的生活态度,加上政府提倡绿色生活,在衣着、饮食方面,也可看出来。近年来比利时时装在世界时装界崭露头角,安特卫普六君子(Anterwerpen Group of 6)、袁熙阳、德赖斯、品牌Jessi mode A. f Vandevorst、Dries Van Noters、Maion Martin Margiela等渐渐在世界时装市场走出来了。他们突出环保意识理念,在发展上追求舒适和多样化并研发新的纺织纤维。时装设计家Martin Margiela于一九八八年创立Maion Martin Margiela,研发轻便、舒适、自然原料、价位中等的衣服,大受欢迎。他还支持提倡道德时装,看到那些不环保尼龙的布料,他说〝I am not a plastic bag.〞衣着的选样搭配,以单色为主,避免花样的冲突,不会上身格子下身点子的穿法。穿旧了,不合身了修补洗烫好,分类送去专门机构需要的人。

饮食的均衡、营养的分配安排也是很绿色的,比利时有二十多个复古生活团体,成为时尚。一群人过着没有现代化设备的生活,把可能的污染源根除,吃BIO(有机)产品,其中有许多着名的律师、医生,普通一般人自定一星期二次鱼二次肉,每天三蔬菜二水果,尽量食用当令的蔬果,并吃多少做多少,不浪费;根特市(Gent)提倡週四吃素。

生活环境

比利时人以心绿洲(Heart Oasis)来看待生活,性格上不在乎别人的评判看法,只以自己认为最好的来安排生活。这里在一排房子中,很难找到二幢一模一样的;比京城中心大广场(Grand Place)广场四围的古代建筑物,金碧辉煌,雕塑复杂,但没有二幢一样的;同等高度接邻的一排房子,有的三层楼、有的四或五层楼,很注重个人风格、爱好。

用户评价

评分

(三) 「欧洲绿生活」这本书,真的让我对“废核”这件事有了更深的理解。我过去对核能的认知,多半来自于新闻报道和一些政治辩论,总觉得它是个复杂且充满争议的议题。但这本书似乎从另一个角度切入,它探讨的是,当一个国家选择“告别核能”,它背后的能源策略是什么?又是如何应对可能出现的挑战?我尤其关注书中关于欧洲国家如何“废核”之后,依然能够维持能源稳定供应的部分。这里面一定有很多关于再生能源发展的具体规划和技术突破吧?比如,他们是如何克服太阳能和风能间歇性的问题?有没有发展出更先进的储能技术?或者,他们是否有发展出其他尚未被我们充分认识的绿色能源?书里可能会介绍一些国家从核能到绿能转型的真实历程,包括他们遇到的困难、付出的代价,以及最终取得的成果。这种“去核化”的经验,对于目前在能源议题上有些纠结的台湾来说,绝对是值得仔细研究和借鉴的。

评分

(四) 最近手不释卷,一直在啃「欧洲绿生活」。这本书的写作风格很吸引我,它不像一般的学术报告那样枯燥,而是充满了人文关怀,让我在阅读过程中,仿佛身临其境,能感受到欧洲人民对环境的重视和对未来负责任的态度。书里面穿插了很多欧洲人在日常生活中的绿色实践,比如怎么在家里的花园里种菜,怎么选择可持续的消费品,甚至是如何教育下一代关于环保的知识。这些点滴的小细节,汇集起来,就构成了欧洲“绿生活”的整体图景。我特别喜欢书中提到的一些家庭的改造故事,他们如何一点点地让自己的家变得更环保、更节能,而这些改变并没有牺牲生活的品质,反而带来了意想不到的乐趣和成就感。这让我觉得,“绿生活”并不需要我们做出巨大的牺牲,而是可以通过一些聪明的选择和生活方式的微调来实现。看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绿生活”有了更具体、更亲切的认识,也更有动力去在自己的生活中做出改变。

评分

(二) 读完「欧洲绿生活」,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原来“绿生活”不只是口号,而是可以付诸实践的!书里提到的那些欧洲城市,它们在节能减排方面的创新做法,简直让我大开眼界。像是怎么通过城市规划来鼓励步行和自行车通勤,怎么推广绿色建筑,还有他们对垃圾分类和回收的极致追求,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记得书里提到一个例子,关于一个城市如何通过改造老旧建筑,让它们的能源效率大幅提升,而且居民的居住舒适度也增加了,这让我觉得很有意思。在台湾,我们也会谈论节能减碳,但常常感觉离我们的生活有点遥远,可能是大家觉得成本很高,或者不知道从何下手。这本书用了很多生动的故事和具体的数字,来展示这些绿色措施带来的好处,不只是环境上的,还包括经济上的效益和生活品质的提升。看完之后,我开始反思自己在家里的用电习惯,还有是不是可以多搭乘大众运输工具,甚至思考一下,我们家里的装修,有没有可能在节能方面做得更好。

评分

(五) 「欧洲绿生活」这本书,真的是给我打开了一个新世界。我一直觉得,台湾在环境议题上,似乎总是在追赶,总是在被动应对。但这本书让我看到,欧洲的许多国家,他们是主动地在规划自己的未来,是积极地在拥抱一个更绿色的发展模式。书名里的“节能、减碳、废核”,这些词汇在我脑海中不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有了生动的画面和具体的行动。我特别好奇的是,书里是如何分析这些国家在发展再生能源时,如何平衡经济发展和社会就业的?毕竟,能源转型往往伴随着产业的调整,这其中的挑战一定不小。而且,书中会不会深入探讨,当一个社会选择“废核”,他们是否有建立起一套完善的风险管理和危机应对机制?这些都是我们在台湾讨论能源政策时,不得不面对的现实问题。我期待这本书能提供一些更具深度和前瞻性的见解,帮助我们更清晰地认识到,迈向一个更可持续的未来,我们还有哪些路要走,以及如何才能走得更稳健。

评分

(一) 最近真的被「欧洲绿生活」这本书吸引住了,书名就很有意思,直接点出我们关心的几个关键词:节能、减碳、废核。我一直觉得,台湾在能源转型这条路上,面临着许多挑战,尤其是在核能议题上,社会上似乎总有拉扯的声音。这本书就像是抛来一面镜子,让我们看看远在欧洲的那些国家,他们是如何一步步走过这条“绿色”之路的。我特别好奇的是,他们是如何在不依赖核能的情况下,还能保障能源供应,同时又大幅减少碳排放的?书里面一定有很多实际的案例和政策解读吧?像德国的能源转型,我常听到,但具体怎么做的,背后的逻辑是什么,我总觉得不够清晰。这本书会不会深入剖析这些国家是如何规划能源结构、发展再生能源(像是风力、太阳能),以及如何鼓励民众参与节能的?我真的很想知道,他们的成功经验,有没有可以移植到台湾的范例,或者至少能给我们一些启发,让我们在思考台湾的未来能源政策时,更有方向感。毕竟,环境议题越来越严峻,我们不能再原地踏步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