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圣的平衡

神圣的平衡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David Suzuki, Amanda McConnell
图书标签:
  • 灵性成长
  • 自我提升
  • 内在平静
  • 身心健康
  • 哲学
  • 冥想
  • 正念
  • 能量疗法
  • 人生智慧
  • 平衡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获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卡林加奖、加拿大国家勋章
  以及被视为「另类诺贝尔奖」之正确生活奖(Right Livelihood Award)
  「世界环境大师」大卫.铃木 经典代表作最新增订版

  「我只是个小孩,我没有解决全部环境问题的方法,但是大人们必须知道:你们也没有办法!你们不知道如何修补臭氧层的破洞、如何让鲑鱼重返死掉的河川、如何让绝种的动物重返地球,也不知道如何把沙漠重新变成森林。如果你们不知道该怎么补救这一切,那就停止破坏环境……」――西薇安.铃木(Severn Cullis-Suzuki),十二岁,在里约热内卢「地球高峰会」的发言

  人类究竟是地球的致命病毒,还是环境平衡的贡献者?
  是谦卑的参与者,亦或是万物的管理者?

  没有人能够遗世孤立而存在,我们生来便与各种生命形态紧紧相连、相互羁绊。

  本书开宗明义指出,人类的生命要素也就是万物赖以生存的元素:空气、水、火、土。因此,所有物种都是我们演化过程中的亲戚,人类并非高居万物之「管理者」,而是与生命整体「共存」于地球之上。

  《神圣的平衡》一书感人有力,提出了具体建议,增订版更检视了十年来各项蓬勃发展的新式科学(如:基因科技、大脑科学等)为人们所带来的利与弊,同时也提供了气候暖化与人类社会变迁的最新统计数据,企图在人类无止尽的欲望带给环境严重冲击之际,让我们在宇宙秩序中重新找到自己的定位,进而追求真正生态永续、充实、公义的生活形态。

名人推荐

  珍古德协会理事长、前农业委员会林业试验所研所长 金恆镳 /审订、专文推荐
  中华低碳环境学会理事长 柳中明
  主妇联盟环境保护基金会理事长 陈曼丽/联合推荐

  〈从节制到平衡的生存之道〉
  人类,是宇宙的一部分,却是危害地球最大的那一部分。人类如果欲望无穷,不断强调开发,过度消费使用资源,永远都会是「不满族」。现代人的生活已经很好了,一般人丰衣足食。资源不是不足,而是不均,以致造成有些地球人处于饥饿状态。如何让富足之人,节制一点,不要持续浪费和持续开採,保留多一些资源分给需要的人、分给其他物种,使得万物都可以平和的生存。《神圣的平衡》带给我们很多讯息,让我们互相依存,并从节制开始,一起合作找幸福!――主妇联盟环境保护基金会董事长 陈曼丽

【各界好评】

  ★「铃木为顶尖环保作者,结合了科学、神学、诗歌与哲学,勾勒出人类在二十一世纪势必要採用的一种世界观。《神圣的平衡》是目前为止,论述最完整的一本环境论理书籍。」――威尔逊(E.O. Wilson),《缤纷的生命》(The Diversity of Life)作者

  ★ 「铃木唿吁我们:如果想维系人类生存的自然重建平衡关系,我们必须检视真正的底线是什么。人类是生物的一环,我们的生存有赖生命网络的完整与品质。」――艾尔里区(Paul R. Ehrlich),《科学与理性的背叛》(Betrayal of Science and Reason)作者

  ★ 「铃木是让人与自然重建联系的大师,本书展现了他的所有才智。所有关心世界存活与一己生存的聪明人,都应一看。」――莫瓦(Farley Mowat),《屠杀之海与赤裸降世》(Sea of Slaughter and Born Naked)作者

  ★ 「铃木是加拿大顶尖环保学者,本书是他的最佳力作。《神圣的平衡》永赞神奇,是洞见与智慧的科学之旅,带领我们沉思维系地球的生物、物理力量及其复杂与脆弱。」――戴维斯(Wade Davis),《一条河流》(One River)作者

  ★ 「铃木以本书宣扬他的信条。他热爱科学,却对它的力量审慎保留,唯有明智地运用科学,它才可以丰富我们的物质与精神生活。对铃木而言,运用科学的智慧始自尊敬所有的造物,《神圣的平衡》一书便是以极大的热情与洞见阐述上述立场。」――波拉尼(John Polanyi),一九八六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大卫.铃木(David Suzuki)


  「铃木基金会」共同创办人,拥有遗传学、生物学、动物学等学术背景,为享誉全球之知名科学家、环境保育人士及媒体人。自一九七一年起于加拿大广播公司(CBC)制播、主持一系列推广自然科学的节目,其中尤以《万物之道》(The Nature of Things)深受大众欢迎。曾在美国、加拿大及澳洲获得许多科学研究奖章与二十五个荣誉博士学位,着作多达五十二本,其中有十九本为童书。他对科学的热爱,广受世人称道,被视为永续经营的世界领导者,曾获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卡林加奖,并持续关注科学与科技发展对我们的生活与环境所带来的影响。现居加拿大温哥华。

阿曼达.麦康纳(Amanda McConnell)

  制作超过一百多部记录片脚本,多数为加拿大广播公司电视节目《万物之道》(The Nature of Things)系列。拥有英国文学博士学位,现居于加拿大多伦多,专事写作与园艺。

亚卓安.玛森

  着有多本给成人和小孩阅读的书籍,如:《蜘蛛的天性》(The Nature of Spiders)、《绿色教室》(The Green Classroom)、《生物》(Living Things)及《海洋》(Oceans)等,同时也是《认识:给好奇儿童的科学杂志》(KNOW:The Science Magzine for Curious Kids)总编辑。为维多利亚大学生物学学士,现与丈夫和两名女儿定居于英属哥伦比亚的多芬诺。

译者简介

何颖怡


  政治大学新闻研究所毕业,美国威斯康辛大学比较妇女学研究,现任商周出版选书顾问,并专职翻译。译作有《裸体午餐》、《在路上》、《时间里的痴人》、《天真的人类学家》、《西蒙波娃美国纪行》等。

图书目录

出版缘起 / 开创科学新视野 ― 何飞鹏
专文推荐 / 环境革命 ― 金恆镳
致谢
序论  重建平衡的生命
第一章 智人:地球之子
第二章 绿色生命的唿吸
第三章 流过血液的海洋
第四章 众生之母
第五章 生命的火
第六章 家族的庇荫
第七章 爱的定律
第八章 性灵诗篇
第九章 迎接永续的千禧年
参考书目
 

图书序言

修订版前言 Introduction to the revised edition

  十年前出版本书时,我企图要说服世人承认人类需求的真正底线。那年是一九八八年,当时世界各地都认知到他们最关切的是环境问题。因应这股关切环境的趋势,乔治‧布希(George H.W. Bush)在参选美国总统时曾经允诺,一旦获选,要当一位「环保总统」。无奈在他上任后,他的施政表现旋即让人明白,竞选承诺不过只是造势伎俩而已。

  同年,英国首相柴契尔(Margaret Thatcher)在电视上公开宣布她是一位绿色份子,而新上任的加拿大总理布莱恩‧马尔罗尼(Brian Mulroney)则任命他团队中最耀眼的政治人才吕西安‧布夏赫(Lucien Bouchard)担任环境部长,以展现他关注环境的决心。当时我正在为加拿大国家广播电台筹备拍摄「攸关生存」(It's a Matter of Survival)一共五集的系列节目,在布夏赫上任不久后,我便前去採访他。当我问到目前加拿大面临的最重大环境问题是什么时,他马上答道:「全球暖化」。

  「有多严重呢?」我问。

  「这威胁到我们人类的生存,」他答道,并且唿吁要严正看待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行动。

  同样也是在一九八八年,加拿大总理马尔罗尼邀请备受推崇的政治家史帝芬‧路易斯(Stephen Lewis)担任一场在多伦多举办的大气层研讨会的会议主席。当时,气候学家对全球暖化的态势感到惊慌不已,研讨会结束后,他们发布了一份新闻稿,宣布全球暖化对人类生存的威胁「仅次于核子战争」,并唿吁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希望在十五年内将排放量降低到一九八八年的八成。

  这件事当时深受大众瞩目,环境部长宣布全球暖化危及到人类生存,科学家则唿吁世人採取行动,设定出温室气体减量的目标。若是我们认真看待这些警告,并立即採取相对应的行动,现在的排放量势必远低于后来京都议定书所设定的目标(在二○一二年时,达到低于一九九○年排放量的五~六个百分点),气候变迁的问题也不会变得那么棘手和复杂。偏偏当时我们就是没把这些警告当一回事。

  不久之后,看守世界研究中心(Worldwatch Institute)将一九九○年代定为「转捩的十年」(Turnaround Decade),表示在这十年间,人类必须从自我毁灭的方向,转往一条可永续发展的道路。尽管如此,环境议题却逐渐在民意调查中消失。媒体的注意力转移到从两千点暴涨到一万点的道琼指数、网际网路公司股价泡沫化(dot-com bubble)、多家企业的财务丑闻,比如安隆(Enro)、世界通讯(WorldCom)和泰科(Tyco)等,以及千禧虫(Y2K)的危机。

  时至今日,转眼过了将近二十年,世人再度关注起环境问题。多年来,我一直说想要搭巴士横越加拿大,与大众对话,这是我从二十世纪初期美国着名的肖托夸集会(Chautauqua Forum) 中得到的灵感。到二〇〇六年时,大卫‧铃木基金会的工作人员告诉我,根据民调显示,环境议题在加拿大公民关注的各项议题中已经上升到第二位,仅次于卫生保健。遭受卡翠娜飓风侵袭的美国以及饱受长期干旱之苦的澳洲,其民众也日渐意识到气候的变迁,并开始关注此议题。在我看来,健康和环境这两者密不可分,要是我们所居住的星球不健康,又怎么可能享有健康的生活。所以我们的团队决定开着巴士穿梭加拿大各地,分享我们的想法,听取公众的意见,也针对「若你是现任总理,会为环境做些什么?」这个问题,征询民众的看法。

  多年来,媒体持续报导超级风暴、野火肆虐、洪水成灾,以及松甲虫疫情等消息,这些事件不仅与气候学家的预测相符,也提高了公众的警觉,意识到应当有什么地方出错了。美国前副总统艾尔‧高尔(Al Gore)制作的电影「不愿面对的真相」(An Inconvenient Truth)就像一颗投入饱和溶液中的种晶,沉淀出世人对全球暖化的关注与公众意识。

  二○○七年二月,我从纽芬兰的圣约翰展开我的巴士之旅时,气候和环境已急速上升为加拿大公民最为关注的首要议题。澳洲总理约翰‧霍华德(John Howard)被迫承认气候变迁的事实,而在美国,加州州长阿诺史瓦辛格因大力推动温室气体减量,意外成了环保运动宣传海报上的宠儿。当我在二月二十八日到达卑诗省的维多利亚,并于两天后飞往渥太华时,已经和三万多人谈过话,其中有六百多人同意我们进行拍摄,影片中他们都针对「若你身为总理,会为环境做些什么?」这个问题发表了意见。种种迹象都显示大众想要针对重大环境问题採取行动,并且愿意为一个更安全的未来做出必要的牺牲。

  根据各项累积至今的证据显示,气候变迁涵盖的规模极大。然而,由于我们过去没有设定排放上限,并积极展开减碳行动,导致现在的减碳挑战和一、二十年前相比,变得更加艰鉅和昂贵。尽管证据明确,反对大幅减少排放量的声浪依旧存在,主要是由于反对者认为这些行动的成本过高,会因此减少就业机会并造成经济崩坏。此刻,我们比以往更需要一个共同的真正底线,本书的首要目标便是推动这项共识的达成。

  本书初版发行后的十年间,科学上又有许多新的发现能够强化并扩大我们原先的基本前提,比方说操作和定序DNA的新技术揭露出人类的起源和迁徙至世界各地的路径。本书将讨论这些重要的新发现,以及许多其他关于大脑发育和可塑性的研究,同时也会介绍荷尔蒙在形塑我们的成长过程中,所扮演的精细角色。此外,我们也将探讨诸多社会变迁的现象,像是日益强势的消费主义、都会化以及过度保护孩童,使得他们探索自然的时间远低于他们的父母和祖父母,这些改变不但对环境造成影响,同时也会影响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另外,本书还加入许多关于大气和气候变迁的新资讯。我们将踏上一段时空旅程,回溯到生命的最初,探究蓝绿藻这种微小的微生物在发展出捕获太阳能的特征时,是如何改造了我们这颗星球。长时间下来,大气层不断改变,最后维持在能够滋养万物的富氧条件;如今,我们的大气再度开始转变。科学家发现,大气中的污染物可以「跳」到距污染源数千哩外的区域。新的数据明确显示出,亚马逊雨林的任何动静都会影响到世界各地的气候和天气模式。当然,目前最迫切的环境问题还是因人类活动而日益增加的温室气体浓度。

  本书的修订版更新了大部分的内容,比方说增加了人类基因组计画(Human Genome Project)的进展、加拿大伊利湖区和咸海的现状,以及地球生物多样性的最新数据。从南北极、海洋,甚至是地壳中的生命调查中,可以看出人类对地球的生命多样性所知甚少。研究者几乎每个星期都会发现新物种,在某些区域的生命形式与交互作用丰富而多变,几乎到了让人叹为观止的地步,光是一大把青苔,就可以孕育出二十八万个体。在进行生物研究时,我们所探索到的复杂连系,完全超乎几十年前的想像――不论是鲑鱼和树木之间的关系、森林大火和茂盛森林的关连,还是黏土和生命本身的连结。

  最有趣的科学新知要属「爱」的化学。在爱与被爱时,身体会经历诸多化学变化。目前已有大量证据显示,人类和动物在缺少情感滋养与触摸的环境下,无法顺利成长茁壮。类似的新研究也显示人类可能天生就想要寻求精神信仰,而且与生俱来地倾向相信身体和灵魂之间是有区别的。

  本书初版至今,唯一不曾改变的是:我们依然主张人类可以不破坏维系生命所需的基本要素,过着丰富有益的生活。

  从我一九六○年代投身环境保育运动以来,区域性皆伐、兴建大坝与化学污染等问题一直是争论不休的重要议题,各种分歧的意见总是针锋相对,互不相让。每个阵营都妖魔化了对手,因此不管结果如何,总是会有落败的一方。在每次的冲突中,敌对的双方各自拥护截然不同的信仰和价值观。在这样的状况下,我们被迫在斑点猫头鹰和伐木工人、工作和公园、该保护环境还是拼经济之间做出选择。但是,倘若我们真的想为我们的子孙尽一份力,为他们保存一个美好未来,我们谁也输不起。

  在这些冲突中,我也试图取得折衷:那些我所反对的人其实也是为人父母,担心后代子孙的未来,也和我一样,对自己抱持的立场深信不疑。有一次,我们为「万物之道」(The Nature of Things)制作一集特别节目,那集的主题是「森林里的声音」(Voices in the Forest),并计画拍摄一群温哥华岛的伐木工人。当我和剧组人员开始拍摄时,这群工人对环保人士大肆批评,指控他们抢走了工作。最后,我告诉他们,在我认识的环保人士中,没有一个是反对伐林的,我们只想确保他们的子孙依然能靠伐木为生,而森林仍如今日一样丰茂。

  此时,有位男士打断我的话,他说:「我根本不可能指望我的孩子将来长大后当伐木工人,那时树早就被砍光了,一棵都不会剩下来!」那一刻,我感到十分震惊,并且意识到我们根本是在争论不同的事情。伐木业者知道他们的伐木行为并不永续,但他们必须要先考量生活中更迫切的问题,应付各类帐单、房贷和车贷,而环保人士则在谈论如何维持森林的完整性和生产力。在那个当下,我才明白,我们必须找到共同点和共通的语言,不能再继续这样毫无交集的争论,任地球一点一滴地碎裂。加拿大在气候变迁上的争论正是说明这个现象最好的例子。环保人士和反对党要求延续二○○二年克雷蒂安(Jean Chrétien)总理核准的京都议定书相关规定,然而到二○○七年时,联邦政府的环境部长却认为这样草率定下的目标成本过高,加拿大的经济根本无法负担。事实上,我们所面临的挑战是决议出一个每个人都能够支持的「底线」。

  环境对人类的存续至关重要,理当超越政治党派,成为社会整体的核心价值。在此,容我以一个比较简单的例子来说明我的意思。在一九四○年代初期,当我还是个孩子时,随处可见禁止随地吐痰的告示牌,否则人们会在楼房与电车地板上吐痰。换做今天,如果我们看到有人随地吐痰,应该会当场吃惊得目瞪口呆,尽管现在已经没有告示或标语提醒我们不要这样做。这是因为在我们的社会中,大家都明白不该这样做,不在公共场合随地吐痰是约定俗成的基本道理,是理所当然的礼仪。我们与自然世界之间的关系也该如此,这么一来,我们无须再告诉世人什么是该做的,什么又是不该做的。因为大家都明白,身为生态界的一员,我们的生存取决于自然以及它所提供的资源。也因此,政治人物左倾或是右倾的意向再也不是重点,因为作为社会的一员,他们也得接受共同的基本前提。

  一九七○年代末期,我开始接触原住民,也因此让我萌生写这本书的念头。在他们身上,我发现另一种截然不同的世界观。原住民认为,他们的存在不仅局限于人类的血肉之躯;对他们来说,大地就是他们的母亲,他们的历史、文化和生命的目的都体现在大地之中。原住民这种万物相连的独特世界观其实也可以轻易地以无可辩驳的科学来证明。

  本书以科学依据为核心,说明我们每个人都是源自于空气、水、土壤和阳光这四个生命基本要素,并透过这颗星球上的生命网络来进行洁净和更新。此外,身为同时兼有社会性和精神性的生物,如果我们想拥有丰盈富足的人生,便需要爱与灵性。在《神圣的平衡》这本书中,我将介绍并讲述这些人类借以建构永续生活和社会的基石。

  未来的历史学家肯定会将二十世纪视为一段史无前例的时期,不论是人口的暴增、科技的铺天盖地、经济成长,还是工业生产力都出现前所未有的变化,危及到人类文明的永续发展。爆炸性增长的人口使得人类成为地球上数量最多的哺乳动物,日新月异的科技则让我们得以大幅开採并利用各项地球资源,像是林木、鱼类、矿物和粮食等。全球经济剥削了整个地球的原物料,提供这个世界源源不绝的消费性产品。这些因素加总起来,深化了人类的生态足迹(ecological footprint) ,而这些留在地球上的印记已超出这颗星球自我净化与回复的能力。现在,我们首要的工作便是检视人类根本的需求,再据此重塑我们的社会和经济发展。

  在二○○七年,有许多「绿色」团体和活动都冠上了「生态」这个字眼,环保人士自称为生态斗士,还冒出诸如生态林业、生态旅游、生态心理学等众多名词。在英文中,「生态」(eco)一词源自于希腊文oikos,意思是「家」;生态学(ecology)便是家的研究,而经济学(economics)则是家的管理。生态学家试图界定出左右生命兴盛的条件和原则,使其不受时空或任何变异的影响。无论是社会整体或是我们的各项建设发展,像是经济发展,都必须符合这些生态学所定义的基本要求。我们当前所面临的挑战便是重新把「生态」再放回经济和我们生活的各个层面里。

大卫‧铃木,二○○七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