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见台湾,就从海洋开始
台湾的陆地资源并不多,被称为宝岛的理由,其实正是因为它在海中,但这却常被人忘记。早年因戒严跟海防,一般民众不太可能去到海边、亲近海洋,更何况是认识海洋与爱上海洋了。
在中小学课本只有国立编译馆一种「部编本」的年代,小学三年级下学期的国语课本里,「海底奇观」与「拜访张教授」这两课,一篇选录自他的这本书,一篇则是採访他的新闻,成为这一世代台湾人认识海洋的启蒙教材。
本书将台湾海洋与海边的各种生物,分成三大单元:(一)海里的各行各业(二)海里的社会现象(三)海里的自然现象,让读者能更认识我们最该熟悉却又最陌生的海洋世界。
盼望借这本书让大家认识海洋、认识海里的鱼,认识台湾的海洋资源,然后,再一起来保护台湾的海洋、保育海洋中的生物多样性。
本书特色
国际知名的海洋学家,带你潜入海中,认识一直围绕与陪伴我们的水中朋友
你相信吗?海里有医师、魔术师、模特儿、装甲兵与砲兵
也有艺人、杀手,狩猎者、清道夫、密医等各行各业
还有房东、房客、背包客、千面人等社会群像
金鼎、金马与金穗三大奖作家,以科学角度与幽默笔触
成为你悠游海底的最佳导览,带你体验《海底总动员》
四面环海的台湾,要看见她,当然不能只从空中俯瞰,更不能只在陆上观察。台湾位于全球最大的地欧亚陆块和最大的海太平洋交接地带,黑潮带来了世界一流的海洋资源,尤其是多样生物性,这里的鱼类种类佔全球十分之一、鲸类四分之一、海龟二分之一……可惜大多数的台湾人并不知道。
更可惜的是,这个拥有一千多公里海岸线的岛屿,因为长期戒严与教科书里的大陆意识形态,让此地的民众不知海、不亲海,甚至害怕海。如今我们的海岸,多数已被堤防、消波块、工业区、发电厂甚至垃圾场佔据了。
国际知名的海洋生态与渔业生物专家张崑雄,为了让海洋子民的视野能真正扩及海洋,让我们的思维不再受限于陆地,立志要经由简明举例、图文并茂的解说,让6岁以上阅读程度的读者,就能透过本书,从另一个角度看见台湾。
作者简介
张崑雄
世界知名的海洋生态与渔业生物专家,1936年生于高雄西子湾旁,从小把海洋当成他的游乐场。1960年毕业于台大学动物学系,1968年获东京大学农学博士,1973年获第十一届十大杰出青年奖。
学成后返台在台大任教,并担任中研院动物学研究所所长。1972年,他倡导施放人工鱼礁,让渔民感恩迄今。1977年,东北角海域发生布拉格油船污染案,他担任应变小组召集人,具体补救挽回了生态。1981年,虾米萤光剂事件造成人心惶惶,他出面解释仅是甲壳类原有的萤光反应,化解了社会疑虑。1984年,他让台湾国宝鱼樱花钩吻鲑成功复育,创下台湾保育濒临绝种动物的史例。另外他还是第一位深入探查南沙与钓鱼台海底鱼类资源的学者。
1981年南下创设中山大学海洋生物研究所与海洋资源学系,担任所长与系主任,再任文理学院、理学院与海洋科学学院院长,以及中研院学术谘询总会执行秘书。1993年借调至国科会,赴日本东京担任台北驻日本经济文化代表处科学组组长,2003年退休返回台湾,2010年起担任国际海洋永续文化经济及环境保护基金会执行长。
他不只是科学家,也是知名的摄影家与作家。拍摄的《台湾沿海鱼类生态》,是台湾第一部水下16mm电影,获得第一届金穗奖。1980年拍摄《海洋牧场的开发》,获颁金马奖最佳纪录片。1980年创作的《台湾自然大系-台湾珊瑚鱼类》,获颁图书着作之金鼎奖。
序︱少了海洋的台湾,就像离了水的鱼 张东君
Part1海里的各行各业
海里的医生︱倍良鱼
冒牌的外科医生︱粗皮鲷
海里的清道夫︱秋姑鱼
海里的贵妇名媛︱蝶鱼
海里的红顶艺人︱金花鲈
海里的夜行者︱天竺鲷
戴帽子的魔术师︱海胆
海里的狩猎者︱石斑鱼
海里的装甲兵︱螃蟹
海里的砲兵︱皮剥鲀
海军陆战队︱弹涂
虾中之王︱龙虾
穿洞洞装的模特儿︱九孔
口藏毒剑的杀手︱芋贝
Part2海里的社会现象
海里的好房客︱小丑鱼
海里的坏房客︱隐鱼
海里的背包客︱印鱼
海里的千面人︱章鱼
海里的通宝︱海钱
龙宫里的宝藏︱宝贝
海边冒牌的贝类︱寄居蟹
珍珠的温床︱黑蝶贝
完美的睡眠保全系统︱鹦哥鱼
一夫多妻的家庭︱雀鲷
与人一样的睡姿︱隆头鱼
海里会发光的鱼︱银鲛
Part3海里的自然现象
海里的花蝴蝶︱狮子鱼
礁隙中的豺狼︱鯙
海里的袋鼠︱海马
海里的蝙蝠︱鱼蕡
海里的汽球︱河鲀
海藻里的渔翁︱躄鱼
海里的活石头︱石狗公
飘落海底的叶片︱比目鱼
海里的星星︱海星
海里的鸡毛撢子︱毛枪虫
海里的小太阳︱阳燧足
海里的花朵︱海羊齿
海里的小火山︱藤壶
海里的枯藤︱管口鱼
跋︱从《看见台湾》思想起 黄清一
后记︱国宝级海洋专家――张崑雄 江婉如
序
少了海洋的台湾,就像离了水的鱼/张东君
这些年来连写带译,已经出了将近一百本书;但要我为父亲的书来写序,还真有点为难。然而我看着这本书,越看,对他的敬意就越多了几分。
虽然我一直在努力,不要靠老爸的蔽荫;但是自己有今天,其实还是因为有了个虎父(无犬子那个)跟虎妈(很流行的那个)无误啊~。(逃)
台湾是个岛国,四面环海,早年却因戒严跟海防,让一般民众不太可能去到海边、亲近海洋,更何况是认识海洋与爱上海洋了。
在物资贫困的年代,也不可能有水族馆;连有海洋及渔业相关科系的大学院校,也都屈指可数。一般人除非是去渔港或鱼市场,不太有可能看到什么食用鱼以外的水生动物。
在这样的环境下,不认识鱼跟牠们的生态,不知道海洋中有非常丰富的生物存在,自然就不会对牠们产生关心,更不用说保护及保育。
在中小学课本只有国立编译馆一种「部编本」的年代,甚至中学里还没有「地球科学」这一门课时,地理课本里几乎都只介绍地上的一切。因此小学三年级下学期的国语课本里,「海底奇观」与「拜访张教授」这两课,就成了很多台湾人认识海洋的启蒙教材。
很多人可能都不知道,这两篇课文的内容,一篇是来自父亲的这本着作,一篇则是父亲的经历。包括我自己在内,都是因为父亲,才得以「看见台湾的海洋世界」。
我很常在演讲中或文章里提到,专家学者必须是这一领域真正的翘楚,才有能力配合听众读者的年龄背景,用对方能了解的词句,将自己的专业知识讲得简单明白,不会有误。
相反的,半吊子或不求甚解的人,才会用专有名词来吓唬或唿咙别人,搞得听众读者不懂,自己也越弄越煳涂。
台湾的陆地资源并不多,被称为宝岛的理由,其实正是因为它屹立于海中,但这却常被人忘记。现在的台湾,跟海洋有关的场馆有海洋公园、海洋世界、海生馆、海科馆等等,再加上各种不同的平面与电子媒体,大家认识海洋及海洋生物的机会已经多了非常多了。
但在三十多年前,父亲在台大动物系任教,又担任中研院动物所所长,有感于儿童(甚至青年与成人)对海洋陌生又好奇,偏偏又没有真正专家所编写,简单且正确的课外读物。为了让大家多认识一下海洋,才写了他的第一本科普书,或说是海洋书,还是鱼儿书。
对于自谦(其实是真的)国文不太好的老爸来说,要不是他真的那么爱海、爱海洋生物、想让大家认识海洋,当年绝不会在「万忙」中去找自己麻烦,写这本书的。
结果书出版后,不但广受大朋友小朋友的欢迎,还在儿童文学家林良先生的支持下,被选入部编本的小学国语课本里。多年以来,「强迫」小朋友跟青少年学习了基础的海洋知识,这些素材在今天看来,依然是轻松易读。
不过当时因为还没有电脑排版,彩色印刷也昂贵,加上在编定章节、标题与图说文字等诸多地方,在今日看来,还有诸多的不足。
因此他将本书重写新编,盼望带领新的一代认识海洋、认识海里的鱼,认识台湾的海洋资源,然后,再一起来保护台湾的海洋、保育海洋中的生物多样性。因为他相信:「少了海洋的台湾,就像离了水的鱼。」
跋
从《看见台湾》思想起/台湾未来教育研究学会理事长 黄清一
《看见台湾》这部纪录片,彰显了神的创造之美,也叫人们看见人的恶行。
我们听见林庆台牧师在电影《赛德克.巴莱》中的旷野赞美之声,也看见台湾长子原住民与神同在的喜乐,更警醒了世人仗着权势富而不仁、破坏生态的恶行。
从「看见台湾」思想起,就能发现《看见台湾的海洋世界》作者张崑雄博士写这本书的苦心。
张博士他爱台湾爱下一代的孩童,早在三十年前,他写的<海底奇观>与参访他的<拜访张教授>,就已列入国立编译馆『部编本』的教材,成为这一世代台湾人认识海洋的启蒙教材。
他是「樱花钩吻鲑」保育成功的国宝鱼之父,也是国家公园的创设参与者,更是环境保育永续利用的先驱。
在他受洗成为基督徒后,更体认了创造的神「各从其类」的美意,因而有了这本书。
张博士引用圣经,强调神给人扮演的角色,是超出其他生物的。这些生物和我们共生在同一环境,随时面临灭绝的危险。尤其是近代人类透过物理、化学等科技的不妥利用,对生物世界造成很大的损失。
上帝给华人很高的智慧,早在周朝就设有「山虞」与「林衡」官衔,来监督维护特定种属,并强制实施水土保持,合力管理山地及森林。
台湾不只有山、有水、有湿地、潮间带所生长的多样动植物,也是虾蟹贝类幼鱼的栖息所,同时也吸引众多过境侯鸟。
台湾是神所钟爱的东方海岛,从看见台湾的海洋世界,更能得知台湾真是宝岛。
张博士岂只一介书生?他爱台湾,也盼望借由本书,引导大家从海洋认识台湾,贡献台湾。
后记
国宝级海洋专家――张崑雄/江婉如
时而澎湃汹涌、时而恬静轻柔,站在临海的高雄港湾,每一刻都能感受来自海洋的诸多风情。在高雄长大的张崑雄,倾尽情感、细数海洋的美,在他眼中,四面环海的台湾,随手拈来,每一隅都有动人的故事。
张崑雄,对海洋文化稍有涉猎的人,应该都对他不陌生。被称为老师的老师,很难一一细数他的学经历,因若真要详列,恐怕需要更多的篇幅。毕竟,每一项傲人的资历,都是他在这数十年内,为台湾海洋保育竭尽心力、无悔付出的表征。
亲海、爱海、研究海
从小就住在高雄西子湾旁的张崑雄,海洋就像是他的活动操场。「我自己都不知道我是几岁学会游泳的」,张崑雄笑着说,和同伴悠游于蔚蓝的大海中,是与生俱来的天赋,自然畅快的程度,绝非长期生活在陆地上的我们可以想像。也因为张崑雄的亲海、爱海,才让他发现台湾蕴藏着珍贵的海洋资源,更让他以此为志,在求学路上,一头钻进浩瀚无垠的海洋领域。
「台湾是海岛,有独特海洋资源,丰富的程度值得研究资源利用」。张崑雄早在学生时期,就认为台湾应以海洋资源为发展主轴,因此从台大动物系毕业后,便决心到日本潜心研究海洋生物资源。
半世纪前的张崑雄,就懂得用宏观的思维看台湾,大胆一反到美国留学的潮流,选择到同是岛国的日本学习海洋科学教育。「舍弃和同学一样都报考医学、电机等较有『钱』途的科系,一点也不遗憾,家人也很支持」,懂得以宽广的心胸看大环境,张崑雄盼从学术研究为出发点,为台湾海域尽一份力。
得天独厚的天然条件
小学开始就在地理课本上求得的知识,对张崑雄来说,是另一股驱使他深入探访的动力。要论及福尔摩沙的海洋奥妙,他亮着眼、滔滔不绝的从台湾特有气候与地理位置谈起。
「经地壳挤压隆起浮出海面的台湾,岛屿上尽是高低起伏的地表现象,更有北回归线当分界,在地理上将台湾划分成亚热带与热带海洋性气候,加上岛内各处山峦起伏,高耸垂直的山脉,最高海拔几近4,000公尺,热带、温带及寒带气候的分布,让山野间满是百变的植物林相。
然而,台湾不只是植物生态多元,就连海洋生物物种也是琳瑯满目,张崑雄认为,最特别的是,四面滨海的台湾岛拥有1,600公里的海岸线,西部是沙岸、东部为岩岸、南部的鹅銮鼻海域还有珊瑚礁,北部顶端更可见到珊瑚礁与岩岸的踪迹。」
张崑雄更补充道,台湾西部海域还有北方来的「亲潮」洋流;东部海域有从菲律宾海域往日本流动的「黑潮」,一寒、一温在台交会,让海底的各式鱼类趋之若鹜,一同齐聚在此,才造就台湾海域生物的多样面貌。
从破坏中建设
台湾海域拥有的万种风情,理应永续珍藏保育,但张崑雄在实地进行研究4、5年后,发现沿海鱼种日益稀少,显示海底资源正持续恶化中,为保护资源,张崑雄做了一项转变。
在1968年自日本东京大学农学系所学成归国的他,起初选择专攻海洋生物资源研究,锁定带动渔业生物与海洋生态学,并力求学术理论与国民生计相结合。但到1972年时,张崑雄发现海洋资源流失、体认应回归基础,因此在隔年正式跨足海洋生态的研究与教学,甚至开始针对台湾海洋冷门但却重要的议题,着手研究。
不想只在岸上做研究的他,坚持一定要亲身经验,所以在1971年时,他跑到美军顾问团俱乐部学潜水,目的只是为了想亲眼看见更底层的海底生态。1972年,张崑雄带头潜入深海,为有效遏止资源面临匮乏的窘境,他主张因时因地,适度施放人工鱼礁,更不辞辛劳的跃进海底,亲自监测、拍照,以最直接写实的参与,督促行动的执行,另外也主张建立海洋牧场,培育沿岸海洋生物资源以增加渔获。
1977年,他也曾针对台湾东北部海域发生的布拉格油船污染事件,提出灾害评估与具体补救之道;1981年,台湾出现虾米萤光剂事件,造成社会大众人心惶惶,张崑雄为此还主动进行研究,最后证实那仅是甲壳类原有的萤光反应,为社会化解了疑虑。1984年,他更主持台湾国宝鱼「樱花鮈吻鲑」研究保护小组,全面禁绝捕获樱花鮈吻鲑,创下第一件为台湾保育面临绝种危机动物的史例。1983年时,张崑雄更首度深入海疆,探查南沙海底的鱼类资源,揭开海底的奥祕。
张崑雄为美丽的福尔摩沙海域,辟建一条宽广的路,致力于薪火相传与永续发展的他,也期盼有心人士能一同加入。
(原载于《台湾国家公园》2007年3月号)
我必须承认,在阅读《看见台湾的海洋世界》之前,我对台湾的海洋并没有太多具体的认知,脑海中可能只是一些模糊的岛屿、海滩和渔船的印象。这本书的出现,彻底颠覆了我的固有观念。作者以一种近乎侦探般的严谨和艺术家般的敏锐,带领读者深入探索了台湾东海岸、西海岸,甚至離島周边的丰富海洋生态。他不仅仅关注那些体型巨大、色彩斑斓的海洋生物,更将笔墨投向了那些微小却至关重要的生命,比如在珊瑚礁中穿梭的各色小鱼,以及在海藻丛中觅食的甲壳类。他善于捕捉那些转瞬即逝的瞬间,例如一群海豚在浪尖上跃动的优雅,或是鲸鲨在深海中缓慢游弋的庄严。更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描述这些生物时,并没有使用过于艰涩的专业术语,而是用通俗易懂、生动有趣的语言,将复杂的科学知识融入故事之中。读来就像在听一位经验丰富的老船长,娓娓道来他与大海多年的故事。书中对于不同海域的生态特点、洋流的影响,以及季节性变化的介绍,都极为详尽,让我对台湾海洋的地理和生物多样性有了前所未有的深刻理解。
评分老实说,我是一个对科学报告有点敬而远之的人,尤其怕那种枯燥乏味的文字。但是《看见台湾的海洋世界》完全打破了我的刻板印象。作者的叙事方式非常引人入胜,他将复杂的海洋科学知识,融入到一个个生动的故事和场景中。他没有直接给你灌输理论,而是通过观察、记录、甚至是带有情感色彩的描绘,让你自己去体会和理解。我特别喜欢他关于“夜潜”的那几章,那种黑暗中闪烁的生物荧光,以及隐藏在海草中的神秘生物,都被他描绘得既惊险又充满魅力。这种探索未知、揭示隐藏在黑暗中的生命力的描写,让我读得欲罢不能。此外,作者还巧妙地融入了一些关于海洋保护的议题,但并非直接的呼吁,而是通过描绘海洋生态的脆弱和美丽,以及人类活动对海洋造成的影响,引发读者自身的思考。这本书让我感受到的,是一种深沉的敬畏,是对这片孕育了无数生命的蓝色星球的敬畏。它不只是一本书,更像是一次精神的洗礼。
评分这本书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它没有给人一种高高在上的“专家科普”感,而是像一位亲切的长者,带着你一步步走进台湾的海洋。作者的文笔非常细腻,他能够捕捉到很多常人容易忽略的细节。比如,在描述礁岩潮间带时,他会细致地描绘小螃蟹如何小心翼翼地爬行,海葵如何随着海水的涌动轻轻摇曳,还有寄居蟹在更换“新家”时的忙碌。这些微小的生命,在他的笔下都充满了灵性。而且,他并没有刻意去制造戏剧性的冲突,而是以一种平和、写实的方式,展现了海洋生态系统中复杂而又和谐的相互依存关系。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穿插了一些关于台湾岛屿地质历史的介绍,以及海洋如何塑造了这片土地的海岸线和地理风貌。这种将海洋的动态变化与陆地的静态特征结合起来的视角,让我对台湾这个岛屿的认识更加立体和全面。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像是亲身潜入了这片海域,与那些奇妙的生物一同呼吸。
评分这本书刚入手的时候,我其实有些犹豫,毕竟“看见台湾的海洋世界”这个书名,很容易让人联想到那种图文并茂、介绍各种鱼类珊瑚的科普读物。我本身对海洋生物没有特别专业的背景,担心会看不懂。但翻开之后,惊喜就接踵而至了。作者并没有简单地罗列生物名称和习性,而是用一种非常诗意且充满人文关怀的笔触,描绘了台湾海域的生命脉动。他笔下的海,不再是冰冷的数据和冷僻的学名,而是有着丰富情感和独特故事的生态系统。读到关于海龟迁徙的那一章,我仿佛能感受到它们穿越茫茫大海的孤独与坚韧,那种古老而神秘的生命旅程,通过作者细致入微的观察和富有想象力的文字,被描绘得淋漓尽致。书里还穿插了一些关于渔民生活的故事,他们的辛勤耕耘,对海洋的敬畏,以及在时代变迁中与海洋关系的变化,都让我深思。这种将科学观察、人文情感与生态思考巧妙融合的叙事方式,是我从未在同类书籍中见过的。它不是简单的“看见”,而是一种“感同身受”的体验,让我从一个局外人,变成了一个与这片海洋息息相关的参与者。
评分坦白说,一开始拿到这本书,我只想着随意翻翻,看看能不能学点海洋知识。然而,这本书带给我的冲击远不止于此。它更像是一部关于“台湾海洋灵魂”的深度访谈录。作者不仅仅是在记录海洋生物,他更是在倾听这片海的声音,试图理解它与这片土地上的人们,以及与整个地球生态系统的微妙联系。他笔下的海,充满了力量,有时是温柔的抚慰,有时是狂暴的咆哮。我尤其喜欢他关于“海的记忆”的那几章,探讨了随着气候变迁和人类活动,一些曾经熟悉的海洋景象正在消失,而另一些新的生命形式又在悄然崛起。这种对时间流逝和生态演替的敏锐洞察,让这本书超越了单纯的科普范畴,上升到了对生命、对自然、对我们所处世界的哲学思考。我常常在阅读的过程中停下来,望着窗外的天空,想象着那片蔚蓝之下正在发生的故事,感受到一种与自然界连接的深沉情感。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是一种唤醒,让我重新审视自己与海洋的关系,以及我们应该如何去保护这片珍贵的蓝色宝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