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山生活实践术:友善运用山林X土地X溪流,动手盖房子、有机种植、造土窑的永续生活方案

里山生活实践术:友善运用山林X土地X溪流,动手盖房子、有机种植、造土窑的永续生活方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里山生活
  • 永续生活
  • 自给自足
  • 有机种植
  • 自然建筑
  • 土窑
  • 田园生活
  • 生态生活
  • 乡村生活
  • 动手实践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近年来国人热衷回归山林、体验山野生活,并享受亲自动手建造的乐趣。

  本书对于想要过着自然生活的读者,不仅分享了不可或缺的必备基本技能,并搭配有精采的手绘图及照片,从如何有计画的整理一整片森林,到建造小屋、炉灶、堆肥厕所,皆有step by step的详实说明,是一本内容相当扎实且实用的工具书籍。

  什么是「里山」?
  「里山」一词乃源于日文「Satoyama」的发音,意指在邻里附近的山林、平原。透过永续的生态保育以及结合当地自然资源的生活方式,与土地产生互动,即是「里山生活」的表现。

  ■认识里山精神:学习友善环境的生存之道,重新找回与土地间的联结。
  ■生态工法智慧:教您如何设计鱼道让鱼儿回游、打造水田群落环境、不伤害自然的挡土工法、石墙堆砌。  
  ■实践永续生活:分享如何运用自然素材,动手打造环保披萨窑,还有自制堆肥、设置让微生物回归的环保厕所。
  ■详细图解说明:举凡搭盖小屋棚架、炉灶、山泉水管线引取皆有插图及解说,让您更加理解各种应用原理及方法。

本书特色

  体验山野生活,享受亲自动手建造的乐趣!
  引导您逐步实现山居生活的愿望
  
  若您是向往山居生活的筑梦者,那么本书将是引导您建构理想桃花源的最佳入门工具书;若您是个钟情于享受DI Y做所带来的乐趣,那么就绝不能错过本书鉅细靡遗的生活技巧分享。

名人推荐

  财团法人台湾生态工法发展基金会 副执行长 邱铭源
  大地旅人环境工作室 创办人 江慧仪  
  台湾朴门永续设计学会创会理事长 孟磊 Peter Morehead
以下是一份关于一本假设的图书的详细简介,该图书内容与您提供的书名描述的主题完全无关: 蓝鳍巨影:深海声呐下的未知文明 一本深入探索海洋最深处、揭示地球生命演化与地质奥秘的科考纪实与理论推演之作。 本书并非关于林地、农业、建筑技术或可持续生活方式的指南。它是一次深入地球最后疆域——深海——的史诗级旅程,旨在解答人类对海洋底部生命、地质构造乃至古老文明假说的最深层疑问。 第一部分:黑暗的广袤——挑战马里亚纳的极限 章节核心:深海工程、生物适应性与极端环境下的物理学 本书的开篇,作者带领读者走进了现代海洋学中最前沿、也最冷峻的领域:超深渊带的探索。不同于浅海的光合作用生态,深海依靠的是化学能和热能驱动的奇特生命系统。 1.1 亚原子级别的压力:技术壁垒的突破 描述了人类如何设计和制造能够承受数千米水深下巨大压力的载人潜水器和遥控潜水器(ROV)。重点剖析了材料科学在钛合金、陶瓷复合材料以及新型高分子材料上的最新进展,这些材料必须在零下低温与巨大压力的双重作用下保持结构完整性。书中详尽地展示了深潜器的生命支持系统(如氧气再生、二氧化碳洗涤)如何在密闭环境中维持宇航员般的生存条件。 1.2 “黑烟囱”的生态学:化能合成的生命之网 深入探讨了海底热液喷口周围独特的生态系统。这些喷口向外喷射富含硫化物和金属离子的超高温液体,形成了地球上最原始的生命摇篮之一。书中详细记录了探险队采集到的巨型管虫、白色蟹类以及嗜热古菌的 DNA 序列分析结果。重点分析了这些生命体如何利用硫化氢进行“化能合成”,而非依赖太阳光,这对于理解地外生命存在的可能性具有革命性意义。 1.3 声学迷宫:低频通讯与海洋噪音污染 深海是声音传播的理想介质,也是潜艇、海洋哺乳动物以及地质活动的主要信息载体。本章分析了现代声呐技术(包括合成孔径声呐)在深海测绘中的应用,以及如何区分自然地质活动(如海底地震)产生的低频信号与人类活动(如大型船舶和海底钻探)产生的噪音。作者提出了一个关于深海噪音如何干扰深海生物导航系统的理论模型。 第二部分:地幔的呼吸——板块构造与地球生命摇篮 章节核心:深海地震学、俯冲带动力学与生命起源的模拟 本书的第二部分将视角从生物体转向了地球的骨架——海底构造。深海地质是地球生命演化历史的活化石。 2.1 俯冲带的秘密:巨型海啸的预测模型 详细阐述了俯冲带(Subduction Zones)的形成机制,即一个构造板块滑入另一个板块之下的过程。作者介绍了基于分布式声学传感(DAS)技术部署在深海光缆上的新型地震监测网络,该网络能够以前所未有的精度实时监测数千公里范围内的地壳应力积累。书中展示了基于这些数据的、关于未来“大地震”发生概率的修正预测模型。 2.2 海洋地壳的循环:生命的矿物质来源 探讨了海洋地壳在构造板块运动中的物质循环。当旧的地壳被俯冲回地幔时,水、碳和各种矿物质被带入地下,随后又通过火山活动或热液喷口重新释放出来。作者提出一个论点:正是这种规律性的物质交换,维持了地球表面适宜生命存在的化学平衡。本书收录了对大洋中脊玄武岩样本的同位素分析,以追踪这些矿物质在不同地质时期循环的速度。 2.3 生命起源的“深海热泉”假说 结合了化学家和生物学家的最新研究,本书提出了一个强有力的论据,支持生命起源于深海热泉而非“原始汤”。书中详细描述了在特定压力和温度下,无机分子(如氨基酸、核苷酸前体)如何在矿物壁的催化下,自发形成更复杂的有机聚合物的过程。这部分内容完全基于实验室模拟和深海现场观察的交叉验证。 第三部分:蓝鲸的歌声——失落的声学遗产与文明残骸 章节核心:海洋考古学、声学考古学与超远距离声学历史记录 本书最具争议性但也最引人入胜的部分,关注于深海中可能存在的、由自然力量或人类活动留下的“声学证据”。 3.1 声学考古学的兴起:海洋中的时间胶囊 介绍了“声学考古学”这一新兴学科,它利用极其灵敏的水听器阵列,试图捕捉那些可能被深海沉积物和水文条件“保存”下来的历史声波。书中记录了一次对特定海域的长期监测,该海域在历史上曾发生过重要的古代海战或大型船只失事事件。分析了某些低频、重复性的声波模式,并试图将其与已知的历史事件的声学特征进行匹配。 3.2 深海峡谷的几何回声:自然结构还是人工造物? 本章聚焦于对特定海底峡谷进行的精密声纳扫描结果。在某些罕见地貌中,声纳回波显示出异常规律的几何形状和对称性,这些特征在自然形成的地质结构中极少出现。作者审慎地分析了这些“异常回波”的来源,既探讨了极端水流对沉积物侵蚀形成复杂结构的可能,也提出了对古老、失落的海上文明(如其水下城市或大型水利工程)遗迹的假设性探讨,但所有分析均严格基于声学数据和水下地形学的客观测量。 3.3 蓝鲸的“知识”:跨越数千年的生物信息传输 最后,作者转向了地球上最大的生命体——蓝鲸。蓝鲸的歌声可以传播数百甚至数千公里。书中展示了对来自不同海域、不同年代录制的蓝鲸歌声的频谱分析。作者提出一个大胆的猜想:这些重复出现的、复杂的歌唱模式中,可能包含了跨代际、甚至跨越数个世纪的关于海洋环境变化、食物资源分布或特定迁徙路线的“信息包”。本书试图利用信息论的方法来解码这些史诗般的海洋“叙事诗”。 《蓝鳍巨影:深海声呐下的未知文明》是一部面向科学爱好者、海洋生物学家、地质学家及技术探索者的综合性作品。它拒绝肤浅的描述,专注于极端环境下的工程学挑战、地球动力学的深层逻辑,以及人类在探索未知领域时对科学边界的不断拓展。本书将带领读者领略,海洋的深度,远比我们想象的更加复杂和充满秘密。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大内正伸


  1959年出生于日本茨城县。插画家、着作家。从小就喜欢大自然,喜欢捕捉昆虫、钓鱼、登山等。二十多岁时,累积了许多劳动的打工经验。对于森林、林业有很深的造诣,着有疏伐与铺设道路等技术的专业用书。他以住在山里跟乡村里的实际体验,来推广与自然共生的生活方式,也从事演讲与现场活动等。林业相关的着作有《锯谷式 新‧疏伐手册》(全林协)、《图解 这么做就可以打造山林》(合着)、《图解 培育山林的道路设置》、《打造森林「不种树」》。山居生活相关的着作有《山林生活 快活的基本技术》、《用地炉与薪柴过日子》(以上皆为农文协),山岳纪行相关的着作有《一个人背着帐棚在南阿尔卑斯山旅行》、《北阿尔卑斯山的达摩》(电子书/wook)等。

  网页「神流工作室‧SHIZUKU」www.shizuku.or.tw

译者简介

陈盈燕


  成功大学历史学系学士、台北艺术大学美术学系硕士、东京艺术大学交换留学生。

  曾任出版社编辑。 目前在日本东京留学中。自学通过日语一级检定,擅长中日翻译、口译。

  译作《一小时搞懂什么叫「忧郁」》、《晕眩.昏厥:发现原因、及早治疗防猝死》、《白血病: 认识血液疾病诊断与治疗法》(晨星出版)。

图书目录

推荐序
前言

PART1  木材的运用
1自己就能做到的疏伐方法(准备篇)
适当的採伐时节
採伐下来的木头干燥后才能使用
杉木材的叶枯干燥
人造林的变化与现状
打造强健森林的疏伐密度
用卷尺、钓竿与对照表得出採伐的数量
挑选树木后做下记号
採伐所需的工具( 斧头、柴刀、链锯机 )
●专栏/ONE POINT 链锯机讲座
柴刀与锯子的研磨方法
2自己就能做到的疏伐方法(实践篇)
伐木是非常危险的!
伐倒的方向与安全确认
准备与伐倒的基本知识( 导向口、追伐口 )
被压木的处理
必须留意特殊的树木
剪枝与圆切
确认与修枝作业
享受之后的育林作业
3剥皮疏伐取得杉木的木材!
「剥皮枯萎法」
人造林再生的契机
剥除树皮后的木材是高级木材
採集剥皮树木的选木
剥除树皮与採伐枯萎树木的技术
用树干来做柱子
用「抱柱」来补强
当然可以做成优质的薪柴也可以当成雕刻的材料
4噼砍、削凿、从树干变成厚木板
树干的部位与木材的特征
从树干变成厚木板
削凿的诀窍
修整与上涂料
5用杉木板来挑战拼叠板与斜角鸠尾榫!
用「斜角鸠尾榫」来做锅盖
拼叠.拼板舌槽接.楔钉榫
斜角鸠尾榫与拼叠木板的加工诀窍
6从汤匙到木臼都可以树干跟薪柴来做
使用易于造型的杉木
应用纵向肌理来造型
让食物更加美味的杉木
「生木木工」雕造的容器
雕凿木臼
●专栏/认识古代的木臼制法
7用掘立柱来立招牌与搭小屋
树干圆木材是很坚固的
柱子选择、立柱方式
用疏伐材来做掘立招牌
搭建小屋则必须先立柱子
架上桁条、绑上棰
用杉木皮做屋顶的材料
用目视来调整
配合屋顶的素材铺设野地板
钉浪板的方法
●专栏/疏伐与年轮的关系
雕刻材的分类一览

PART2 水的运用
1把山中的清水引到家里简单的设备与配管方法
日本山里的水是软水
其实是很辛苦的……
山泉水管线配置的基本知识
净化混浊水的方法
用小石头跟砂做成不添加药品的净水装置
慢速过泸属于生物过泸需要保持固定的速度
2手押帮浦的水井再生法
乡村里的水井与慢速过泸的关联性
消失的水井
在网路上购买手押式帮浦
水井的趣味与用法的重点
●专栏/让生物丰足成长山里DIY讲座
农地与生物之间的网络
冬季水田
蝙蝠、青蛙、山椒鱼
小型鱼道
水田群落生境的例子

PART3 石头与土壤的运用
1挡土的基本工与用天然石来做石墙
不伤害自然的挡土基本工法
草木的根能够防止崩塌
用野石(天然石)堆砌石墙
堆砌石墙的方式
石墙的构造
堆砌石墙的准备跟顺序
填里石与回填
高的石墙就需要组装踏台
维持修护
2在山里开路的方法及修护
让道路拓展山林的利用价值
建造不会荒废、不会崩塌管理容易的道路
即使切土不高也须重视盛土
最低限度的道路宽度
用挖出的树木作挡土构造物
用铲斗紧密堆砌的「表土切块巩固工程」
紧密压实的重要性
横渡小溪流的方法
不要把阔叶树的幼苗丢掉
●专栏/追访「青石」
日本的铭石产地

PART4 火的使用
1用自然素材(石头+黏土)来做环保披萨窑
薪柴用量少的披萨窑
蒐集材料
石制基座的重点在四个角
以砖块铺窑床
堆土塑形
制作开口部分的拱形
用黏土来做本体
搭上屋顶
生火方法烤披萨的方法
2实际用火的正统地炉的制作方法、使用方法
要在排烟与打扫上下工夫
如何装设地炉?
地炉所需的配备
基本使用法、保持炭灰清洁
燃火的方法与诀窍
火焰跟炽炭的关系
维护措施
3移动式炉灶与火箭炉
唿风的石灶
方便的移动式炉灶
发想新奇的火箭炉
炉灶的分类使用方法
4薪柴火炉&烟囱的山林生活彻底活用术
憧憬的第一座薪柴火炉
把烟囱穿过铁皮浪板屋顶
只需要五千日圆!
第二台是重量级的火炉
用槓桿来移动火炉
安装烟囱的小祕诀
把烟囱穿出土壁的方法
●专栏/用角材制作薪柴堆放场

PART5 微生物的应用
1废草堆肥化与堆肥容器
堆肥的原理
打造堆肥场
堆肥的循环使用
燃烧制作草木灰
●专栏/制作栅栏防野猪
厨余的处理
用纸箱制作简易的堆肥容器
2让微生物回归自然「环保厕所」的制作方法
「猎雉鸡」闲谈
粪便能够成为树木的养分
利用好氧性来促进分解的处理洞穴
市售的堆肥厕所
惊人的复合发酵生化厕所
能够DIY设置、配管的「a‧un -unit」

PART6 利于山居生活的工具&修理术
1用槓桿、担子、滚木、滑轮来移动重物的诀窍
用铁撬来操作槓桿
利用滑动与惯性
如何担运物品
「架笼担运」的技巧
滚木真伟大!
尝试使用滑轮
2修理拉门与建具移设的DIY
优美的日本拉门
鸭居与敷居
拉门的修理实例(一)
拉门的修理实例(二)
拉门的移设实例
3柴刀、镰刀、斧头刀柄的更换与修理术
刀柄应该自己动手做
各式各样的素材‧形状‧固定方法
用木楔来固定的类型
方便的栎木木楔与材料的保存方法
用细的杉木树干来制作刀柄
自己做的工具自己用

图书序言

推荐序一

理论与实作兼具,一本不可多得的山村生活参考书


  作为一个出身农家的子弟,说来惭愧,我的农夫资历只有短短的五年。投入八烟聚落的里山梯田复育,我才真正体会到「汗滴禾下土」的劳动滋味,深入台湾农村,认真进行田野记录之后,我更深刻了解这块土地的困境,台湾的农村在全球化的脚步与都市发展蔓延的侵吞之下,许多重要的文化传承、生活智慧与生态环境,早已随之烟消云散,在老者凋零与年轻人力不断外流的农村,许多的桃花源已是沧海桑田,不堪回首。

  源于联合国里山倡议的推动,加上日本塩见直纪先生所倡导的「半农半X」生涯规划的理念,使得台湾掀起了年轻漂鸟们返乡归农的热潮,但回到农村的梦想,并非仅仅是到农村住一晚的体验活动,在山村生活面临的是,如何立足的严峻挑战,个人在阳明山八烟聚落,推动水梯田复育过程中,首当其冲的难题便是如何让废耕了三十年的梯田,重新修复水圳,把水从鱼路古道找回来,由于过去山中的智慧多系口耳相传,苦无资料之余只得遍访居住于山中的耆老,跟着老前辈重新操作过一次之后,更深刻体会里山智慧与传承的重要。

  大内正伸先生长期于日本的DIY杂志连载「生活DIY实践术」的实战经验,不但鉅细靡遗传承了老祖先的山村智慧,更运用现代的电动工具与科学观念,按部就班的图解说明,让初学者得以按图索骥操作,从问题、观念与实践的角度阐述。内容不但详述了木材的疏伐与利用、砌石挡土墙与简易步道的工法、还交代如何将山泉水配管重新引入家中,喜欢窑烤披萨与面包的朋友,更可以在书中找到面包窑的做法,理论与实践兼具,实在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山村生活参考书。更难能可贵的是书中还介绍了很多生态与环境保育对策;如鱼道、堆肥与微生物的环保厕所。作为一个从都市返农的实践者,我非常乐意推荐这本好书给所有想要享受山居生活与返乡归农的好朋友。

财团法人台湾生态工法发展基金会 副执行长 邱铭源

推荐序二

  如同作者大内正伸在书中前言所说的,随着回归土地的热潮兴起,搬到乡下生活使得自己动手做的趋势也随之风行。这似乎不仅是日本的新生活运动,台湾的岛内移民也在近十年逐渐成为许多人心中的想望,甚至在某些人眼里,成为一种退休或半退休期的时尚选项。

  无论乡下新生活的目标是找回被遗忘的童年乡愁,抑或是城市长大的人想寻找从未体验过的人生,一旦搬到乡下生活,现实的状况很可能代表我们必须重新规划主流社会价值观所谓的经济收入来源,而多数情况就是货币收入将会降低。这也是让许多人纵然有此梦想,却相当却步的主因,因为在现代的社会,只要货币收入降低,就会被视为贫穷。而阅读《里山生活实践术》这本新书,让我想到了朴门永续设计概念(Permaculture)的共同创始人,澳洲的生态设计家大卫洪葛兰(David Holmgren)在他的重要着作Permaculture – Principles and Pathways beyond Sustainability(中译:探索朴门 – 原则与超越永续的道路)一书中说道:「真正的贫穷是因为没有选择的无力感,并时时拿社会消费标准与自己比较;相对地,自发性俭朴让我们学会如何做到最佳资源分配。当我们变成样样通的朴门实践者,盖自己的房子、动手种植、自给自足,也自营维生,并参与社区事务,就有更多机会锻鍊自己的直觉,以最佳模式来分配资源。」

  我们近几年将生活重心移居乡下,也曾遇过对我们的选择不熟悉的初识友人看我们家中到处都是捡来再利用的物品,用雨水洗衣、自己建造石窑、用路边捡来的薪柴使用火箭炉煮食,并在田里使用生态厕所,认为我们必然是因为较为贫穷才这么生活。确实,半移居乡下使我们失去了部分在都市接案的机会与经济收入的来源,但我们却是在体验善用与分配身边资源所创造的另一种富裕。而想要获得这种用钱买不到的富裕感,前人所累积的知识、技能与经验可以帮助我们在这条回归土地而生活的路上走得更踏实且有信心。

  大内正伸先生这本书取名为实践术可以说名副其实,且字里行间与作者自己的插画说明,都呈现了多年的宝贵经验。他从乡居生活最直接面对的资源应用着手,不仅诉说了许多重要的保育观念,更鉅细靡遗地与读者分享如何在不伤害土地的情况下使用、管理自然资源,从山林、土壤、水源、有效率地应用能源,材料的处理、工具的制作,还包含了过去被许多人忽略的微生物应用与营养回收的方法。这些方法虽然还须因地制宜,但若将作者的分享视为原则与策略来参考应用,相信对已经在乡间生活或还在准备的读者都将非常受用,也能提振大家的信心!

  乡下的生活,提供我们空间与时间学习凡事自己作。如果移居乡下还持续带着想要就买,用后即丢的城市生活习惯,那还真是枉费了大自然提供给我们的大好机会。仰赖自然资源生活的真正意义,除了能够锻鍊自己的身手,重新学习我们世世代代祖先都会作的事情,更能让我们借由双手的力量,超越时空的界线与祖先产生连结,在身体上、心灵上都成为一个真正的人。而这本有理念又有方法的书,将可以帮上你的忙!
 
大地旅人环境工作室 创办人 江慧仪  
台湾朴门永续设计学会创会理事长 孟磊 Peter Morehead
联合推荐

前言

  继住到乡下去的热潮之后,想要回归自然生活的人们逐渐增多,各个媒体也报导了许多人以「自己 动手做」的方法,来实现自己朝思暮想的生活方式。现在只要到市郊的大型DIY商店,就可以用便宜的价格,买到丰富又多彩多姿的素材跟工具,还可以从书籍与 网路上获取资讯,至于工具方面,电钻跟电动圆锯已不足为奇,现在也有人拥有在过去只有樵夫才会用的链锯机了。

  对于业余的人而言,「即 使失败了,也只会造成自己的困扰」(反而能够从失败中学到各种东西,为前进下一步做准备)、「不需要考虑成本跟持续性,可以大胆地创造」(坏了重做就 好!)、「不需要被规格跟制约束缚」(可是一定要遵守法规喔!笑),拥有这种自由性,也可以偶尔尝试那些已经被专家舍弃不用的古老传统技术,或是使用专家 不会用的废弃材料等来做东西。

  把这些方法融入乡下生活、山村生活的话,就会自然而然地注意起周围的自然素材。山里生长着各种树木与竹 子,到处都是土、砂、石头等,蕴藏着无尽的资源。过去人们就是使用这些自然素材来制作生活工具跟房子。在模仿这些做法的过程中,就能体会到自然素材的粗旷 或是致密之美,被愈用愈形闪耀的美好所吸引。

  当然,生活在大自然里,为了克服这种生活环境,经常需要使用到DIY技术,由此处就会有 许多意想不到的构想诞生。如果是租老民宅来住,就必须制作许多用品,如果这些素材是从自然中取得,那么在日常使用这些用品的行为过程当中,在某种意义上, 已经可以算是「终极的DIY」了。

  而且在山里乡村里,也可以享受自在用火的乐趣。用薪柴来取暖别具风味,这也是山村生活的一种特权。 既能够简单地取得薪柴,DIY用剩的木块也可以拿来当柴烧,所以一定要试试看。而且用火来做料理,更加能够享受吃的乐趣。不是只有使用烤肉架而已,还会用 地炉跟石窑来做菜,这种料理领域的拓展,也是山村生活才能享受到的醍醐味。此外,种田、山菜、菇类、钓鱼或是打猎等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还有取水、家庭排 水、厨余堆肥等,从这些生活技巧当中,想必又能够拓展新的DIY领域。

  这本书是将我在DIY杂志《ドゥーパ!》(DOPA)里连载的 「乡村生活DIY术/山村生活篇」再次编辑而成,尤其是把重点摆在今后将能够大量入手的杉木、桧木材,以及人造林的疏伐跟树干的加工利用,其他还有使用自 然素材的土跟石来做简单工具(也就是说,不需要花钱,丢掉的时候也不会产生垃圾),以这样的方向来统整成这本书。近年来灾害频繁,本书中的刊载资讯,应该 也能够在紧急状况中发挥作用。

  在已经备有基本工具、电动工具等前提之下,在此不做详述,但本书将对于在山村生活中最为重要的柴刀、锯子、链锯机等,进行实践性的解说。

  在从周遭环境中採集自然素材时,如果能够让这件事情,变成对于环境的关怀与整理,让环境变得更美好,也就能够使周遭的生活环境更加和谐。但有时也会反过来衍生出许多问题,必须谨慎留意。本书将以插图为主轴,介绍该如何打造与自然和平共处的生活技巧及乐趣。

大内正伸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读完这本书,我最深刻的感受是,它打破了我对“盖房子”这件事的固有认知。我一直以为盖房子是件很专业、很昂贵、很遥不可及的事情,需要大量的金钱和技术。但这本书却用一种非常接地气的方式,介绍了如何“动手盖房子”,听起来就充满了一种DIY的乐趣和成就感。我特别想知道,书中提到的“盖房子”是不是真的可以让我们普通人自己动手完成?它会不会介绍一些简单易学的建筑技术,或者是在材料的选择上有什么特别之处,可以让我们在成本上有所节省,同时又能保证房屋的舒适性和安全性?我尤其对“友善运用山林”这部分很感兴趣,是不是意味着我们可以就地取材,使用一些天然的材料来建造房屋?这不仅环保,还能让我们更贴近自然。而且,“造土窑”这个概念也让我眼前一亮,窑不仅仅是用来烧制陶器,它还可以用来做什么?是不是也能用于烘烤食物,甚至起到取暖的作用?这听起来就像是回到了古老的生活方式,但又融合了现代的环保理念。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详细地介绍这些实践的步骤和细节,让我能够真正地理解和学习,也许有一天,我真的可以尝试着去实现一个属于自己的、与自然融为一体的小屋。

评分

这本书的副标题“动手盖房子、有机种植、造土窑的永续生活方案”真的非常吸引人,它概括了几个我一直以来都非常向往的生活实践。我一直觉得,现代社会的生活节奏太快,让我们很少有机会去亲手创造一些东西,去感受劳动的乐趣和成果。这本书似乎提供了一个让我们放慢脚步,重新连接生活本质的可能。特别是“动手盖房子”和“造土窑”这两个部分,听起来就充满了挑战和趣味。我很好奇,书中是如何将这些看似复杂的技能,分解成普通人也可以操作的步骤的。是不是会有详细的图解和指导,让我们即使没有专业知识,也能有所启发?我一直都希望能过一种更少依赖外部资源、更自给自足的生活。有机种植和造土窑,听起来就像是实现了这种愿望的一部分。想象一下,用自己亲手种植的食材,在自己建造的土窑里烤出热腾腾的面包,那该是多么美好的体验。这本书让我看到了,永续生活并非遥不可及,而是可以通过具体的实践,一点一点地实现。它给了我一个方向,一个可以去学习、去尝试的动力,让我觉得,在忙碌的生活中,也能找到一片属于自己的宁静与创造的空间。

评分

我一直觉得,溪流是我们生活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但我们往往忽略了它的存在,或者只是把它当成一个简单的水源。这本书将“溪流”列为“友善运用”的对象,这让我感到非常好奇。在台湾,我们有很多美丽的溪流,它们不仅为我们提供了水源,也孕育了丰富的生态。这本书会如何阐述“友善运用溪流”呢?是不是意味着我们要学会如何保护溪流的水质,如何不去污染它?它是否会介绍一些利用溪流进行简单水力发电的可能性,或者是在溪边进行一些适合的活动,既能享受自然,又能不对溪流造成破坏?我特别想了解的是,书中是否会分享一些关于如何认识溪流中的生物,以及如何与它们和谐共处的内容。有时候,看到一些美丽的溪流被垃圾包围,或者是因为过度开发而失去原有的生机,心里会感到非常惋惜。如果这本书能教我们如何更深入地去理解和尊重溪流,并且在日常生活中就能做到一些简单的保护行动,那将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它让我觉得,生活可以不只是在城市里钢筋水泥中度过,也可以有更多与自然亲密接触的机会。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很有吸引力,一种朴实自然的风格,让人一看就觉得是关于土地和生活的。我最近正好在关注一些关于如何与自然和谐共处、减少对环境影响的生活方式,所以看到这本书的名字,尤其是“里山生活实践术”这个词,就觉得特别贴切。它不像一些遥不可及的理想主义口号,而是强调“实践”,这对我来说很重要。我一直觉得,现代人活得太疏离了,与土地、与自然的关系越来越淡薄,很多时候我们对生活所需的物品从何而来、如何产生都一无所知。这本书似乎提供了一种回归、一种亲身参与的可能性。特别是它提到的“友善运用山林X土地X溪流”,这几个要素非常具体,涵盖了我们生存最基本的资源。我很好奇书中会如何阐述“友善运用”的细节,它会不会提供一些我们可以在家居环境里就能实践的小方法,或者是在周末进行一些亲近自然的活动?我期待书中能有关于如何认识这些自然元素、以及如何与它们建立一种互惠互利关系的内容,而不是简单地索取。台湾的山林、土地和溪流资源都很丰富,但同时也很脆弱,能够找到一种可持续的生活方式,并且能够付诸实践,这对于我们这一代人来说,真的非常重要。

评分

“有机种植”这个词在近几年非常流行,但真正理解其精髓并付诸实践的却不多。这本书将“有机种植”与“里山生活”联系起来,让我觉得它不仅仅是关于种植技巧,更是关于一种生活态度。我一直对如何在家里的阳台或者小院子里,种出安全健康的食物非常感兴趣。很多市面上的有机蔬菜,价格昂贵,而且也未必真正做到纯有机。这本书会否提供一些适合台湾气候和土壤的有机种植方法?它会不会介绍一些容易获得的有机种源,以及如何在家中就可以开始的堆肥、育苗等基本操作?我更想了解的是,书中对于“友善运用土地”的解读,它是否强调了土壤的健康,以及如何通过有机种植来恢复和保护土壤的肥力?我知道,很多土地因为过度使用化肥农药,已经变得非常贫瘠。如果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切实可行的方法,让我们在家中就能实现小规模的有机种植,那将是非常有意义的。我期待书中能够分享一些种植经验,以及如何应对病虫害,如何让植物健康生长,让我们可以吃到真正安心的食物,这对于我们自己的健康,以及对于环境的保护,都至关重要。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