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山一样思考【精装本】

像山一样思考【精装本】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John Seed, Joanna Macy, Pat Fleming, Arne Naess
图书标签:
  • 思维方式
  • 个人成长
  • 自我提升
  • 决策力
  • 战略思考
  • 商业智慧
  • 领导力
  • 心理学
  • 影响力
  • 精装本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人类啊!我是山,我要给你们深深的平安。
只要你们需要力量,需要坚定,都欢迎你们前来。

  你是否觉得生活庸庸碌碌,不知为何而忙?
  你是否早已对周遭的人事物,失去热忱?
  你问了许多人、上过许多课、郁郁度过一些日子或许也伤过一些人的心,
  不断追寻这一切所为何来的解答。或许——

  答案就在你自己。一个与万物同心的自己。


  ★ 【精装本】独有绿色内封与扉页设计,看见山林温柔的唿唤。烫银书衣,如夏日夜空的熠熠繁星;镶嵌原文书名,让思想纹理织入大地。
  ★ 重现「众生大会」30年经典,畅销翻译15国语言
  ★ 收录精致森林绘图,值得反覆捧读的疗癒之书 

  《像山一样思考》是一场场众生与天地的对话练习,由世界知名推动深层生态学的环境运动人士、哲学家、诗人、作家,透过散文、诗作与论述的形式,以吶喊、冥想与想像,唤醒人类具有爱自己、爱其他生物与自然的能力,带我们抛开旧意识,展开全新世界观。

  虽然大多数的人能理解到「人与自然不可分割」这件事,却少有人真正经验到那亲密的连结。当我们能同理地球的遭遇,以她的痛苦为我们的痛苦,视她的命运为我们的命运,我们的思维就会重新变得透彻清晰,并能重新找到感动和委身。

  书中栩栩如生的塔斯马尼亚森林绘图,引领读者走进森林密径,与大地亲密的连结;穿插于书中的冥想练习,提供读者习作与植物、动物、岩石与山的对话,透过众生大会的仪式,理解地球上众生万物的遭遇并感同身受,并进一步为保护生态大我而採取行动。

  《像山一样思考》收录了许多文章、冥想、诗文、引导式想像、工作坊纪录,帮助我们想起与自然的深层连结,重新发现亲密和扶持的重要,并决定行动的优先顺序。

  与山回声与鸟同鸣
  天与地即是我心中的曼荼罗
  树与花原是我身体的一部分
  双手展开就长出森林

  让哲学家、诗人、作家、环境运动者,
  带你走进众生大会的现场,体验与万物一体的全新本我!

诚挚推荐——

  林益仁|台北医学大学医学人文研究所所长
  陈俊霖|荒野保护协会副理事长
寂静回响:探索失落文明的遗迹与人性深处的秘密 一、 引言:沙海中的低语 本书并非讲述宏伟的战争史诗,也非描摹宫廷的繁华兴衰,它是一次深入人类文明最幽暗、最被遗忘角落的探险。我们的故事始于一片被时间遗忘的沙漠——卡拉哈里腹地,一个被当地部落称为“寂静之喉”的地方。在那里,一队由考古学家、语言学家和一位经验老到的探险家组成的考察队,发现了一处前所未见的地下结构。它不属于任何已知的古代王朝,其建筑风格与铭文符号,都指向一个在历史记载中彻底失踪的文明——“艾萨拉人”。 作者,历史地理学家艾莉莎·凡德堡,以其严谨的学术态度和对未知世界近乎偏执的探索欲,带领读者踏上了这段充满未知与危险的旅程。她试图揭开的,不仅仅是一个失落文明的谜团,更是关于“进步”与“毁灭”之间微妙平衡的深刻拷问。 二、 深入地底的迷宫:建筑的逻辑与生命的痕迹 “寂静之喉”的入口,是一块巨大的、由某种未知坚硬岩石雕刻而成的石板,上面布满了难以辨认的螺旋状图腾。进入内部,考察队发现了一个错综复杂、如同活体器官般延伸的地下迷宫。这里的空气干燥而稳定,时间仿佛在这里失去了意义。 建筑学奇观: 艾萨拉人的建筑技术令人叹为观止。他们使用的材料并非砖石或混凝土,而是一种类似结晶体的人造岩石,能够自我修复细微裂痕。迷宫的核心是一个巨大的中央穹顶,顶部镶嵌着能够吸收并缓慢释放微弱光线的矿物,使得内部空间永远处于一种柔和的黄昏状态。墙壁上刻画着详细的星图,这些星图的精度远超同时期地球上任何已知的天文观测记录。 生命的残余: 考古学家在生活区发现了大量精美的陶器和工具,其设计理念充满了实用主义与极简美学。然而,最令人震撼的发现是保存完好的有机物样本——一种被高度驯化的植物根茎,似乎是他们主要的食物来源。更令人不安的是,他们在祭祀大厅中发现了大量的动物骨骸,其排列方式暗示着某种复杂的献祭仪式,但献祭的对象似乎并非神祇,而更像是一种对自然力量的极度顺从。 三、 语言的密码:破碎的叙事与哲学的碎片 考察队中的语言学家,沉静寡言的伊恩·麦克莱恩博士,承担了破解艾萨拉文字的重任。这些文字是一种结合了象形和音节的复合系统,记录在一种由薄如蝉翼的金属箔片上。 哲学的核心: 经过数月的艰苦破译,麦克莱恩博士终于拼凑出了一些关键的文本片段。艾萨拉人的核心哲学围绕着“共振”(Resonance)与“静默”(Stillness)展开。他们相信宇宙万物皆由特定的频率振动构成,而人类的生命目标,是通过调整自身的“内在频率”,与自然环境达到完美的和谐。 然而,文本中也透露出一种深层的焦虑。他们对“噪音”——任何形式的、不自然的、过度集中的能量或信息——怀有极度的恐惧。这些碎片化的记录显示,他们曾试图通过高度集中的社会组织和技术来实现绝对的“静默”,以避免被外界的“噪音”干扰或毁灭。 四、 探险家的阴影:人性的试炼与道德的困境 随着对遗迹的深入,考察队内部的紧张关系日益加剧。极端环境、未知的危险以及触及禁忌知识的诱惑,开始侵蚀队员们的理性。 对资源的争夺: 在一处密室中,队员们发现了一个保存完好的能源核心,其能量输出远超现代科学水平。这引发了团队内部关于“如何处理这一发现”的激烈争论。经验丰富的探险家,冷静而务实的约翰·卡特,主张将其带回文明世界,认为这是人类科技的飞跃。而艾莉莎则坚持,这个文明的消失可能就是因为某种“不当的取用”,她恐惧将这种力量引入现代社会。 精神的沉降: 在地底深处停留过久,一些队员开始出现幻觉,他们声称能听到来自岩石深处的“低频嗡鸣”。心理学家发现,遗迹中的某些声波频率似乎对人类大脑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使人产生一种与世隔绝的、近乎宗教式的狂热。这种环境压力,将个体最原始的欲望和恐惧暴露无遗。 五、 终局的真相:和谐的代价与自我放逐 在迷宫的最底层,艾莉莎和麦克莱恩博士找到了艾萨拉文明最终的记录——一个巨大的全息投影装置。当他们激活装置时,最后的历史影像缓缓展开: 艾萨拉人并非被外力毁灭,而是选择了“自我放逐”。他们发现,他们的文明发展到极致后,其产生的“知识噪音”和“社会振动”已经强大到足以扰乱他们所珍视的自然“共振”。为了保护他们所理解的宇宙秩序,他们决定建造这个地下避难所,并在其中执行了一项最终计划:主动地、集体地进入一种深度休眠状态。他们不是死亡,而是将自己的意识频率调至了人类几乎无法感知的极低水平,等待环境再次“纯净”。 然而,装置中残留的最后一行文字,如同冰冷的警告: “我们选择了静默,因为我们明白了,最高的智慧,是学会何时停止发声。世人若寻至此,请勿唤醒沉睡之音,勿将你们的喧嚣带入这份宁静。” 六、 尾声:归来与反思 考察队带着巨大的精神创伤和无可置疑的证据回到了地面。他们带回了关于星图、关于材料科学的知识,但最重要的,是关于“节制”的沉重教训。 本书的结尾,艾莉莎站在现代都市的霓虹灯下,感受着无休止的信息洪流和机械的轰鸣。她深思着,我们这个时代,是否正在重蹈艾萨拉人的覆辙?我们是否因为对“进步”的狂热追求,制造了太多的“噪音”,以至于正在驱散那些比我们更古老、更深刻的真理? 《寂静回响》是一部关于考古学、人类学和哲学交织的史诗。它通过一个失落文明的悲剧,迫使当代读者审视自身存在的本质:我们所追求的繁荣,是否以牺牲我们最根本的连接为代价?这份探索,是一次对现代文明过度饱和状态的深刻反思,一次对人类内心深处对宁静的渴望的追溯。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约翰.席德 (John Seed)


  澳洲着名环保运动家,他所创办的「雨林资讯中心」( Rainforest Information Centre) 成功地促使南威尔斯的副热带雨林得以保留,继而发起美国雨林行动网路 (Rainforest Action Network, RAN) ,在南美洲、亚洲和太平洋,开创许多保护雨林计画。席德是推动「深层生态学」的代表人物,并于2011年来台主持「众生大会工作坊」。

乔安娜.梅西 (Joanna Macy)

  梅西博士为美国环保学者及运动人士,研究领域包含佛教与深层生态学,在数十年的学术研究工作与环保社会运动交互参与中,她发展出一套关于个人与社会改变的理论架构,并持续不辍带领包括「重新连结的相关工作」等环保相关工作坊。

佩德.福连明 (Pat Fleming)

  兴趣包括研究、栽植、医药植物的写作和谘商。许多年来,她已开设不少与关怀地球相关的课程、训练和活动,其中包括深层生态学活动、有机种植和生物动力农法(biodynamic growing),以及医药植物的栽植和使用。她也是位诗人,出版过三册《旷野诗集》(Moor Poets),并成立诗社,推广创意写作。

阿恩.奈斯 (Arne Naess, 1912-2009)

  着名挪威哲学家,深层生态学的创始人,为二十世纪的环境保护运动中,最重要的知识界代表人物。他以瑞秋.卡森1962年的着作《寂静的春天》为深层生态学的重要发展基础,并融合甘地的非暴力抗争与生态学观点,建立环境运动的「直接行动」准则。

译者简介

黄懿翎


  中兴外文与静宜生态所毕,译有《女性主义与基督教要点指南》,现任专职翻译。

图书目录

导读_前往山高水深之处

赞美_爱的神灵
祈祷_我们祈求盖娅,祢灵的同在
导读_从内心深处聆听地球的哭泣
第一篇_大我实现:存在于世的生态进路
第二篇_喔!迷人的岩石阿!
第三篇_超越人类中心主义
第四篇_盖娅的冥想
第五篇_重拾演化的记忆
第六篇_旅鸽
第七篇_与盖娅同在
第八篇_西雅图酋长的演讲
第九篇_动物寓言故事
第十篇_众生大议会
第十一篇_英雄们,行动吧!因纳斯的见证
第十二篇_危难众生之伽佗颂歌
第十三篇_众生大议会工作坊纲领

后记  众生大会在台湾

图书序言

导读
前往山高水深之处
林益仁 台北医学大学医学人文研究所所长


  《像山一样思考》,这是一本书吗? 我问了一下自己。这本「书」,对我而言一直都不是文字而已,她更像是危机时代许多深切关怀汇聚在一起,是在全球各地彼此相连接的生态行动。这本选辑作者非常多元,有的是诗人,有的是哲学家,有的是艺术家,有的是宗教家,甚至有原住民领袖。然而,有意思的是,他们都不约而同地表达出对自然关爱的热情与行动。在这些文字里,充满了安静的沈思、虔诚的祷告、深情的祝福,但也有社会抗争的热切情怀,它们不拘形式地带着读者,前往更深的思考而去。

  2010年夏天,我受邀参加第二届澳洲荒野律法与地土法理学国际会议(Second Australian Conference on Wild Law and Earth Jurisprudence)。在主题演说时,同行的友人,知名的澳洲人类学者黛博拉.罗斯(Deborah Bird Rose)在我身旁轻轻告诉我,应该找机会认识一下这位主题演说者,约翰.席德(John Seed)。此时,我的脑海中浮出一些模煳的印象,似乎就在撰写博士论文时,我在文献回顾生态哲学的阅读中,看过这个人名。当时,他就在我的眼前,而且用一种非传统的方式「宣读」着他的「论文」。

  其实,他是拿着一把吉他,吟唱着他所写的生态诗篇。印象中,是一首相当长的诗篇,大意是从亘古的宇宙生成起点,一直到多样生命演化的缤纷过程。吟唱中,他反省了人的位置以及与自然彼此的相依关系。后来,我们在大会安排的行程中同车去「善登点原住民营帐使馆」(the Sandon Point Aboriginal Tent Embassy)。终于,我逮到机会跟他聊聊。相谈甚欢,我开口邀请他来台湾,他也爽快地一口就答应了!2011年,他依约来到台湾,我们去了莫拉克灾区的高树与鲁凯族的阿礼部落、美浓、佛教弘誓学院以及新竹尖石的泰雅族部落。在尖石,他还参与了部落反高台水库的运动,分享了当年他与现在澳洲绿党主席鲍伯.布朗(Bob Brown)一起在塔斯马尼雅反水库的经验。

  约翰.席德,跟佛教生态学者乔安娜.梅西(Joanna Macy), 药草诗人佩德.福连明(Pat Fleming), 以及深层生态学的开创者,挪威哲学家阿恩.奈斯(Arne Naess)一起,是这本选辑的主要编者与作者。 事实上,编者们一致同意,他们都受到主编之一的挪威哲学家阿恩.奈斯的深层生态学思想影响很大。而书名「像山一样思考」的灵感,则是来自有「美国生态保育之父」美誉的奥尔多.李奥帕德(Aldo Leopold)在《沙郡年纪》一书中的同名文章。

  阿恩.奈斯在1973年于他所创办的跨领域哲学期刊「探索」(Inquiry)中写了一篇文章,批判仅靠科学技术来解决环境污染的问题,是一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浅碟生态思维。他认为真正的生态危机起于,人类凡事以人为中心(Anthropocentrism)的主宰性思维。于是,他提倡人们对于「我」(self)的概念,应从 「小我」(ego)的范畴,延伸到「生态我」(eco-self)的认识,亦即更深刻地体认「个别的自我」都是涵融于「生态我」里面关系互依的某部分,所以在这种认识下每个「个别的自我」,都应该被平等地对待。更重要的是,这些「个别的自我」其实不仅是人类而已,更包括了多样的生命(众生)与大地。

  阿恩.奈斯的深层生态思想促动了长期投入佛教研究与环境运动的乔安娜.梅西,事实上以「生态我」作为自我实现的最高境界的深层生态思想,跟佛教思想对于「无我」以及缘起的根本教理,确实有许多可以关联与对话的地方。无怪乎,乔安娜.梅西会受到影响,同时与其夫婿法兰西斯.梅西(Francis Underhill Macy)一起创办了「深层生态学中心」(Institute for Deep Ecology)。

  其实,深层生态学吸引了许多宗教实践者与研究者的注意,主要是它特别凸显了生态思想中有关于灵性的探讨。老实说,这是一般生态科学避而不谈的议题。此外,虽然有不少深层生态学的支持者对于同样是世界性宗教的基督教有相当程度的不满,但例如汤玛斯.贝瑞(Thomas Berry)与马修.福克斯(Matthew Fox)等从天主教会出身的学者与神职人员,或甚至美国环境伦理学之父福尔摩斯.罗斯顿三世(Holmes Rolston III),也是基督教改革宗的牧师,都对深层生态学的生态中心论点大加支持,也认为深层生态学的哲理与基督教思想传统有不少可以对话与相通之处。

  然而,在不同的信仰与文化体系中,最与深层生态学可以对话的可说是原住民的文化与生态智慧。主要是,因为它们同时都分享了整体论(holism)的宇宙观。阿恩.奈斯在提出这些生态哲学主张时,特别强调这种哲学主张并非一种新的宗教信仰,反之,他非常期待这样的主张,可以跟不同的宗教进行思想上的对话与融渗。

  佩德.福连明的参与,是本书的另一个重点,她是诗人,但也擅长从传统医药,认为其中蕴含了的使用调节身心健康与疗癒的生态思考。整体而言,深层生态学的精神所体现的无非是深入到一种人的身、心、灵不同层面全方位的疗癒过程。它不像物质科学,只看到物质面的研发与进步;也不像社会科学,只关注在社会结构的分析、改造以及人类关系的互动,它要提出的是找出对于人们的身心与外在环境如何和谐互动的方式视野与态度。在很大的意义上,深层生态学是从生态的角度探讨整体健康的议题,这个视野绝对是唿应联合国卫生组织对于健康的定义,也是生态医学此一新兴学术领域的重点。

  此外,佩德.福连明也配合乔安娜.梅西与约翰.席德发展一个叫做「众生议会」(Council of All Beings)的生态心理学工作坊。在工作坊中,他们广泛地运用心理谘商的方法,开发人们在面对生态破坏与社会冲突中所产生的沮丧与失望时,是如何透过与大自然的连结与感知,提昇人们在身、心、灵与外在生活环境统合的能力。

  本书的所有章节,几乎可以说是为召开一次「众生议会」的准备工作,提供必要的阅读文字。更有意义的是,这些文字的写成,真正的目的并非是为了一个工作坊的手册,它其实是累积了这些各个领域的生态关怀者长时间的实践与行动所结晶出来的思想,说来弥足珍贵。其中,本「书」作者还包括流传许久的「西雅图酋长的话」以及获得普立兹奖的诗人作家葛瑞.史奈德(Gary Snyder)的文字。诚如前揭所言,这些都是生态行动的具体心得。

  最后,我要讲的是,在2011年约翰.席德首次来台期间,我们车行在台湾的山林之间时,我曾经问过他的一个问题。即,对个人身、心、灵状态与生态关系和谐的追求以及环境运动的抗争与实践,是否有冲突?

  在台湾,这似乎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态关怀路线。他沈思了一下,回答说:「没有。反而,这两种方式应是互补的。」他继续说:「有人认为深层生态学提倡者,仅是关切心灵层面的个人修行者。其实不然,他们也参与对于不公平社会结构的抗争。但越是参与抗争,就越是需要面对个人与集体面对冲突所产生的情绪起伏、以及愤怒与反击等激动的内在心理的变化调适。」

  这番话对照我自己过去的经验,以及这本选辑中作者们的分享,我相信约翰.席德讲的是正确的。而我更认为作者们所发展的生态心理学与深层生态学工作坊,正是目前台湾的生态运动所需要的重要一块。我们在台北医学大学的医学人文研究所,也已启动从生态医学的角度朝向这个当代与全球的重要课题,积极思索如何参与的有效途径。

图书试读

行动吧!英雄们!因纳斯的见证
 
葛恩.因纳斯
 
现在时刻,早上5点24分,我收拾好睡袋和轻薄睡垫。我将自己的颈部以下埋在土里,至今已经第三天了。我用锁链将右手臂绑在两根木头之间,而这两根木头反而变成类似琴弓的组合,将我的地洞和葛恩.普拉兹(Graham Platts)相连。

将自己埋在土里,是为了抵挡推土机的行进。头两天的8到10个小时,我们稍微调整了埋在土里的方式,减少疼痛和抽筋。渐渐地,虽然,到目前为止有些是情我还不甚明白,却已经开始体会到某些连结,那就是与大地的契合(earth bonding)。我与大地的脉搏彼此相通,而我的身体,我的这身躯壳,也变成传达她意旨的工具。
 
我感觉到一种怪异的宁静安祥。等待的过程中,我毫不惧怕,反而非常平静地,领悟到这场行动的正当性超越地上法律的基础,又或者说,这行动恰好遵循了这块土地的最高法律。这群人被贪婪、威望、权力所驱策,为阻止戴恩树雨林(Daintree Rainforest)成为他们的刀下魂,我们不得不採取的非暴力行动,就成为最后的手段。
 
约翰.威廉斯(John Williams)第一个遭到逮捕,他从路堤跳到挖土机的升降车上,将自己鍊在机器的排气口上,动作非常迅速,也非常大胆,但就像多数行动一样,仅如昙花一现。整个早上,挖土机不眠不休,将我们这些以锁链绑脚、埋在土里的人都挖出来,一个一个将我们逮捕。
 
正午过后不久,警方拿着断线钳走到最后一列的防护人墙那儿。保育人士把自己的手或脚以锁链栓在前排的琴弓式的巨木上,却一个接着一个被警方用断线钳和锯子锯断架走。但锯子的效果其实不大,因为为了防止这种情形发生,我们早已将木头用大钉子钉牢。
 
大约下午两点的时候,最后一倒防卫的人几乎面临瓦解,只剩下玛丽亚(Maria)仍保持两脚栓在深埋于地底下的竿顶,盘坐其上,另外还有两个葛恩家族的人,他们在堆放成山的琴弓状木头底下,仍旧埋在土里。
 
开挖土机的工人正要开始移除木头,这时传出了一阵喊叫声,原来是在旁边看着的保育人士突然意识到,如果用这方式移除木头,会使我们受伤。若其中一端木头离开原本的位置,会导致一连串的木头也跟着滚动,而那些木头之间的狭窄空间,恰好是我们恰好紧紧塞在其中的地方。这时候,挖土机的工作暂时中止,警方正在确认这消息是否正确。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像山一樣思考【精裝本】》的封面設計,真的讓我很驚艷!那種沉穩又充滿力量的色調,搭配簡潔卻又意味深長的字體,一看就讓人感受到一股厚實的質感。我猜測這本書的內容,或許並非單純的學術論述,而是更偏向一種人文關懷的探討。它可能會深入挖掘人類的情感、思想,以及我們在面對複雜世界時,如何建立起內心的穩定與依靠。我聯想到,生活中總有許多時刻,我們需要像山一樣堅定,不隨波逐流,不被外界的紛擾所動搖。這本書會不會提供一些方法、一些思考框架,幫助我們培養這種「內在的山」呢?例如,透過對大自然的觀察,學習山的沉靜與包容;或是從歷史人物的故事中,汲取他們面對困境時的智慧與韌性。我尤其希望,作者能夠用比較貼近台灣讀者生活的例子,來闡述這些觀點,這樣一來,我們在閱讀時,會更有共鳴,也更容易將書中的智慧融入到自己的生活中。

评分

啊,這本《像山一樣思考【精裝本】》!光是看書名就很有意境,讓我想起台灣許多壯闊的山脈,像是玉山、合歡山,甚至是家鄉附近的小山丘。我一直對大山有種莫名的親切感,總覺得那裡蘊藏著無窮的智慧和力量。我一直很好奇,這本書會從哪個角度去詮釋「像山一樣思考」呢?是從地理、地質學的角度,探討山的形成與演變?還是從哲學、心靈的角度,闡述山給予我們的啟示,例如那種不動搖、沉靜的力量?抑或是從生態、環境的角度,讓我們更了解山的生態系統,以及我們與山之間的共生關係?我腦海裡已經浮現出許多畫面,也許是描寫登山者的艱辛與毅力,也許是記錄著山林間的動植物,也許是透過山的角度,反思人生的種種際遇。台灣的山地資源豐富,這本書如果能結合台灣的山林特色,那就更棒了!我期待它能帶給我一場心靈的洗滌,讓我從書中找到一種面對生活挑戰的勇氣和智慧。

评分

這本《像山一樣思考【精裝本】》的標題,讓我聯想到台灣社會中許多重要的決策者和領導者,他們是如何在巨大的壓力和眾多意見中,保持清醒的頭腦,做出明智的選擇。我猜測這本書,或許會從領導力、決策學的角度,來闡述「像山一樣思考」的內涵。它會不會探討,如何在壓力之下保持冷靜,如何聽取不同的聲音,但最終又能堅守自己的原則?我對書中可能會提到的「平衡」概念很感興趣,如何在追求目標的同時,也能兼顧周遭環境和長遠的影響?台灣的社會發展過程中,經歷了許多挑戰,這些經驗都值得我們去反思。如果這本書能夠結合一些台灣的社會案例,或是提供一些實用的決策工具,那將會對我們有很大的幫助,讓我們都能在自己的崗位上,學習像山一樣,沉穩而有遠見地思考。

评分

我對《像山一樣思考【精裝本】》這本書的「精裝本」形式感到很期待!通常精裝本都代表著一種精心製作、重視收藏的態度。這也讓我推測,書中的內容一定非常有份量,值得細細品味。我腦海中浮現的,可能是關於如何培養批判性思維,如何在這個資訊混亂的時代,建立起自己獨立判斷的能力。而「像山一樣思考」,或許就是一種不動搖、不隨波逐流,能夠從長遠的角度去觀察和分析問題的思維模式。書中有沒有可能會探討到,如何避免陷入短視近利的陷阱,如何做出更具前瞻性的決策?尤其是在台灣這樣一個變化快速的社會,培養這種能夠「遠眺」的能力,非常重要。我希望這本書能夠給予我們一些啟發,讓我們在面對複雜的社會議題或個人抉擇時,能夠更加從容和睿智。

评分

讀到《像山一樣思考【精裝本】》這個書名,我不禁聯想到許多詩歌和散文裡對山的描寫。山,在台灣文學中,往往象徵著堅毅、孤傲,但也充滿著生命力。我猜想這本書,或許會以一種文學性的筆觸,來探討「思考」這件事。它不會是枯燥乏乏的學術論文,而是透過生動的語言、豐富的意象,來引導讀者進入一種獨特的思考模式。我對書中可能會提到的「慢思考」或「深思考」特別感興趣。在這個資訊爆炸的時代,我們往往習慣了快速、淺顯的閱讀與思考,但真正有價值的洞察,往往需要時間的沉澱和深度的醞釀。如果這本書能夠提供一些練習方法,讓我們學會放慢腳步,深入思考,那將會是非常有意義的。我希望它能讓我們重新找回那種靜下心來,觀察、感受、並從中提煉出屬於自己觀點的能力。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