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慌蔓延时:破除现代科技的迷思

恐慌蔓延时:破除现代科技的迷思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科技焦虑
  • 数字时代
  • 心理健康
  • 信息过载
  • 媒体影响
  • 批判性思维
  • 社会心理学
  • 自我保护
  • 现代社会
  • 科技伦理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从社会遭遇到科学处境,本书以科学证据解释「电磁波、基改、核能辐射」,以人文关怀澄清社会乱象。应有助于个人健康、社会和谐、国家进步。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林基兴博士


  现为行政院科技会报办公室研究员。台大毕业,取得美国华盛顿大学工程博士后,教书与博士后研究。回国后曾在台大化工所兼课、服务于行政院科技顾问组、曾任公益《科学月刊》社理事长、曾任环保署「非游离辐射预警机制风险评估小组」主席。曾受世界卫生组织一主席推荐到《自然》期刊主办「挺身维护科学奖」。着作包括《电磁恐慌》、《为何害怕核能与辐射》、《基因改造的美丽与哀愁》、《在信仰之外》。
 

图书目录

推荐
序曲

第一章 宏观世局与国运
一、自己国家自己救

第二章 对科技的认知
一、基改科技的福祉与风险
二、核电科技的福祉与风险
三、电磁科技的福祉与风险
四、小结:为何不解科技者当道?

第三章 三雄横扫科技
一、环保运动得失
二、媒体的虚实
三、民代越帮越忙
四、小结:好动机+正确知识

第四章 理性抬头
一、「自然」的本质
二、人性的本质
三、科学的本质
四、恐惧:演化赶不上文明
五、标示与否?
六、公权力何在?
七、自己健康自己顾
八、我们只有一个地球
九、小结:知识+明辨思考

曲终
参考文献
 

图书序言

序曲

  「两边看法如此不同,真叫人无所适从。那社会大众、政府政策又将何去何从?」

  以上是某社会领袖,在知道「2016年,百位诺贝尔奖得主支持基改」后的感叹,因她才刚从反基改者学到相反的观点,而信以为真;现在的她快「精神(认知)错乱」了。

  类似地,2013年,经济学者马凯之文〈分裂的「知识分子」是分裂国家的祸根〉,感叹学者选择性地发一面之词,各是其是、各非其非,令非专业者不知所从;国家百废难兴,因力量投入对抗而相互抵消。

  笔者服务于行政院科技顾问组,亲睹发展科技的困境与希望,例如,当年,李国鼎政委的心志:「我生在忧患环境,塑造了我的人格,自然把国家历史的耻辱带到个人心境深处,影响我一生的志业,使我对国家的观念和责任牢不可破。我希望国家进步的心很急切:『人家能,我们为什么不能』。」不幸地,就在发展近代科技略有基础后,在三个科技议题上,不少反对者鼓吹甚力,而媒体与民代也跟着恐慌与抗争,结果,伤害个人健康、社会和谐、国家进步甚巨。了解实情的科学家,当不忍见此惨状,而需出面澄清相关科学知识。

  笔者努力公益,常想《栎园书影》所说:「昔有鹦鹉飞集陀山,乃山中大火,鹦鹉遥见,入水濡羽,飞而洒之。天神言『尔虽有志意,何足云哉?』对曰『常侨居是山,不忍见耳!』天神嘉感,即为灭火。」

  科学家随时不可或忘,所有科技作为,最关心的总是人类福祉,则我们心力的成果,将是人类的祝福,而非诅咒。

  ─ 爱因斯坦,美国加州理工学院演讲,1931年

  危机就是转机吗?1859年,英国大文豪狄更斯(Charles Dickens),以法国大革命为背景的历史小说《双城记》,开场的引言:

  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
  这是智慧的时代,也是愚蠢的时代;
  这是光明的季节,也是黑暗的季节;
  这是希望的春天,也是绝望的冬天。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何事长向别时圆?
 

图书试读

第一章 宏观世局与国运
 
1971年10月25日,台湾被赶出联合国(图1-1-1)。
 
这非「单一」打击,因同时也要退出重要的附属机构,包括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粮农组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民航组织、国际海事组织、国际电信联盟、万国邮政联盟、世界气象组织、国际劳工组织、国际原子能总署等;遑论各国纷纷断交。
 
当时国人亟需鼓舞;例如,1972年,描述追求理念的美国励志畅销书《天地一沙鸥》(Jonathan Livingston Seagull),中译本大受欢迎。隔年,传播该理念的流行歌〈海鸥〉,其歌词「海鸥飞在蓝蓝海上,不怕狂风巨浪……飞得越高看得越远,它在找寻理想」,大快人心。
 
一、自己国家自己救
 
1979年1月1日,美国与台湾断交,犹如屋漏偏逢连夜雨。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 崔颢,唐诗人,〈黄鹤楼〉
 
1994年,美国国家科学院前院长赛驰(Frederick Seitz)博士(图1-1-2),由美国物理学会出版自传《在科学前缘》中,提到他与德州仪器公司董事长海格第(Patrick Haggerty),当年「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义气。
 
1979年,美国卡特总统决定与台湾断交,此举在台湾引起相当大的忧虑,部分原因在于害怕美国完全抛弃台湾。之前,中国尝试以军事武力夺取台湾,但是失败了,这就让人担心危险仍然存在。海格第和我提议,我们组织一个顾问组,让台湾知道,许多美国人支持台湾。
 
─ 赛驰,行政院前首席科技顾问
 
(1) 风雨飘摇中
 
相对地,在国内,李国鼎政委想邀聘美国科技专家,来担任我国的顾问,并借由美国的全球战略关系而桥接世界。第一次科技顾问会议于1980年1月举行,邀5位外籍顾问与国内产官学研五十余人参加。
 
该次会议成果丰硕,更由于新闻媒体的重视与报导,给国内民心士气极大鼓舞。这为行政院科技顾问组成立带来喜讯,也将美国中止外交关系的阴霾一扫而空。
 
─ 李国鼎,1980年第一次顾问会议后(图1-1-3)
 
当年的一些领袖,为风雨飘摇国家奋斗的事蹟,实在令人动容,例如,1973年,经济部长孙运璇建议倣傚韩国的「科技研究院」,成立工业技术研究院(图1-1-4),突破政府法规限制,邀聘杰出专家回台研发。当时备受立委反对,责难不已。终于成立后,孙运璇因此被尊称为「工研院之父」。

用户评价

评分

读到《恐慌蔓延时:破除现代科技的迷思》这个书名,我脑海里立刻浮现出许多关于信息过载的画面。每天醒来,手机的通知就不断地跳出来,新闻、邮件、社交媒体的更新,一刻不停。有时候,明明知道很多信息对我们并没有实际意义,却还是忍不住去点开、去浏览,仿佛害怕错过了什么重要的消息。这种“错失恐惧”(FOMO)在科技时代尤其普遍,尤其是在年轻人之间,好像不参与到网络上的讨论,不了解最新的流行趋势,就会被时代抛弃。我特别想知道,这本书会不会深入分析这种心理机制?它会不会提到,科技公司是如何利用我们的心理弱点,设计出让人沉迷的产品?比如,那些精心设计的“点赞”和“评论”功能,它们在多大程度上满足了我们的社交需求,又在多大程度上加剧了我们的不安全感?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一些洞察,帮助我们理解为什么我们会如此被动地被科技牵引,以及如何才能打破这种循环,重新掌握自己注意力分配的主动权。

评分

我对《恐慌蔓延时:破除现代科技的迷思》这个主题相当好奇,因为近年来,社会上关于科技的两极评价层出不穷。一方面,科技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便利,比如远距离沟通、线上学习、智慧医疗等等,极大地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提高了效率。但另一方面,我们也看到了科技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例如个人隐私泄露、网络欺凌、算法偏见,甚至是对社会结构和人际关系的冲击。我特别想知道,这本书会不会探讨科技的双面刃效应?它是否会举例说明,那些看似美好的科技进步,背后可能隐藏着哪些不为人知的隐忧?比如,人脸识别技术在便利支付的同时,是否也在侵蚀着我们的个人隐私?人工智能在提升工作效率的同时,是否也在加剧着社会的不平等?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种更加辩证的视角,帮助我们理解科技的本质,认识到其发展并非全然的“进步”,也并非全然的“威胁”,而是需要我们持续地审视和引导。

评分

拿到《恐慌蔓延时:破除现代科技的迷思》这本书的书名,我的第一反应是:“终于有人说出我的心声了!” 感觉像是被某个庞大的、看不见的力量所裹挟,明明知道应该停下来思考,但又好像被一股无形的力量推着往前走。我很好奇,这本书会不会去解析那些潜藏在科技产品背后的“用户粘性”设计?例如,那些无休止的推送通知,或者不断更新的社交媒体界面,它们是如何利用我们的多巴克奖励机制,让我们欲罢不能?又或者,它是否会探讨,科技进步是否在某种程度上“弱化”了我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当遇到困难时,我们是不是第一反应是去搜索答案,而不是自己去思考和尝试?我希望能在这本书里找到一些关于“科技成瘾”的解释,并期望它能提供一些让我们摆脱这种过度依赖,重拾自主思考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具体建议,让我们能够真正成为科技的主人,而不是它的奴隶。

评分

最近在跟朋友们聊天时,常常会聊到“被科技绑架”的感觉。以前,我们可以很自然地跟家人朋友面对面聊天,分享生活中的点滴。现在,即使大家同在一个空间,也很可能各自低头看手机。我很好奇,《恐慌蔓延时:破除现代科技的迷思》这本书会不会探讨这种“疏离”现象?它是否会分析,为什么我们越来越依赖虚拟的社交,却在现实世界中感到更加孤独?是不是那些看似方便快捷的沟通方式,反而让我们失去了深入交流的机会?例如,一条简短的表情符号,是否就取代了原本需要细致表达的情感?又或者,那种即时回复的压力,是否让我们疲惫不堪,无法真正沉浸在当下的时刻?我期待这本书能帮助我们反思,科技在为我们连接世界的过程中,是否也悄悄地隔离了我们彼此,让我们变得更加疏远。

评分

最近一直在思考科技到底带给我们什么?尤其是网络发达的今天,我们似乎被各种便利的信息包围,但内心却常常感到一种莫名的焦虑和不安。就像走在迷雾里,明知道有路,却看不清方向。这让我想起一本还没有读过的书《恐慌蔓延时:破除现代科技的迷思》,光是书名就很有共鸣。我很好奇,这本书会不会触及到我们现代人普遍存在的“科技焦虑症”?会不会探讨那些我们习以为常的科技产品,比如智能手机、社交媒体,在不知不觉中是如何影响我们的情绪和思维的?例如,刷短视频时那种短暂的快感过后,随之而来的空虚感,又或者是在社群媒体上看到别人光鲜亮丽的生活,不知不觉产生的比较和失落。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揭示这些“迷思”,让我们重新审视自己与科技的关系,找到更健康、更平衡的相处之道。我希望它能提供一些实用的方法,帮助我们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学会过滤噪音,辨别真伪,不再被虚假的信息和无休止的比较所裹挟,找回内心的平静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