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来群岛自然考察记:红毛猩猩与天堂鸟之地(上、下册不分售)

马来群岛自然考察记:红毛猩猩与天堂鸟之地(上、下册不分售)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Alfred Russel Wallace
图书标签:
  • 自然博物
  • 动物学
  • 红毛猩猩
  • 天堂鸟
  • 马来群岛
  • 旅行文学
  • 探险
  • 生物多样性
  • 博物学
  • 东南亚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一八五四年三月,英国博物学家华莱士离开英国前往马来群岛,目的是发掘并採集各种西方世界原来不曾知悉的动植物种,以做为私藏并供应复本给博物馆与业余收藏者。接下来,他在海岛与海岛之间流浪了八年,约旅行了一万四千英里,共计六十至七十旅次,总共採集回十二万余件生物标本。这期间,「他见到了成千上万欧洲不曾见过的物种,也敏感地体会到人种与文化上的差异与多元性,甚至预言了文明人对生态的浩劫;这趟旅程不仅让他在病床上提出了石破天惊的演化论,也指出这些众多岛屿的动植物分类其实有着亚洲与澳洲的隐形分界线,这都是华莱士令人称道的学术成就。而记录着这趟不平凡的旅行的,就是这部不朽的作品《马来群岛自然考察记:红毛猩猩与天堂鸟之地》」。
  这本游记完成于约一百五十年前,至今仍名列自然历史经典作品之林。华莱士在本书中细心纪录了马来群岛各岛屿尚未受骚扰的原始状况,为无以计数的读者呈现了一个全新的世界:有大花草科的巨花、「蝴蝶中的王子」大型绿翼鸟翅蝶、酷似人类的红毛猩猩、绝美的天堂鸟、美得几乎难分轩轾的各色昆虫,还有风俗各异的岛民和奇特的自然地理景观。读者可从书中字里行间体会,华莱士这位博物学家在面对那么多稀罕又美丽的物种时的无限热情,分享他发现一处地点从未被人探索过且每天都有奇特与意外宝物出现的愉悦。
马来群岛的自然史诗:一部跨越生物学、人类学与生态学的深度田野记录 本书是一部宏大而细腻的自然考察实录,聚焦于全球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马来群岛及其周边海域。这不是一本单纯的物种名录,而是一部融合了严谨科学观察、充满人文关怀的田野笔记,以及对热带生态系统复杂性深刻洞察的综合性著作。 全书以作者数十年间在婆罗洲、苏门答腊、新几内亚以及菲律宾群岛的实地考察为基础,构建了一个立体而生动的自然历史画卷。作者凭借其深厚的博物学功底和敏锐的观察力,带领读者深入到人迹罕至的雨林深处、泥泞的红树林边缘以及珊瑚礁的斑斓世界,揭示了这些岛屿独特的演化路径及其面临的生态困境。 第一部分:雨林的心跳——婆罗洲与苏门答腊的哺乳动物群像 考察的开篇,将焦点投向了东南亚雨林最为标志性的物种——巨型哺乳动物的生存现状。作者并未满足于简单的物种描述,而是深入探讨了这些物种在特定地理隔离下形成的独特生态位和行为模式。 在婆罗洲的原始森林中,大量的篇幅被用于记录长鼻猴(Nasalis larvatus)的社会结构及其对河岸生态的依赖性。作者详细描述了它们复杂的群体交流方式,特别是雄性间的等级竞争与对领地的巡视,揭示了河流系统如何充当了物种扩散与隔离的关键地理屏障。书中还收录了对云豹(Neofelis diardi)的首次系统性红外监测数据,这些数据不仅挑战了以往对该物种活动范围的估计,更揭示了其对复杂林下植被结构的极高适应性。 苏门答腊部分,则着重于大型食肉动物与植食动物的相互作用。对于苏门答腊虎(Panthera tigris sumatrae)的追踪记录,充满了紧张与敬畏。作者通过分析其猎物残骸和活动痕迹,推断出其在破碎化栖息地中为维持种群密度所采取的极端适应策略。此外,书中对亚洲象(Elephas maximus)的迁徙走廊进行了详细的地理绘制,并结合当地土著民族的口述历史,探讨了人类活动对这些古老路线的干扰和重塑。 第二部分:天空的奇观——鸟类学研究与岛屿特有性 本书的鸟类学部分,展现了马来群岛作为“物种工厂”的惊人创造力。作者将考察的重点转向了那些高度特化的鸟类,特别是那些因求偶展示而进化出炫目光彩的物种。 在巴布亚地区的考察中,对极乐鸟科(Paradisaeidae)的描绘达到了学术研究与文学描述的完美结合。书中不仅细致描绘了雄鸟求偶舞蹈的每一个细节——从羽毛的振动频率到声音的调制方式,还首次记录了某些特定属的杂交现象,为岛屿生物地理学的“林中岛”理论提供了新的佐证。作者推测,这些鸟类复杂的求偶仪式可能是在特定微气候和植被背景下,协同进化的结果。 同时,书中对猛禽的生态位也有深入分析。例如,菲律宾鹰(Pithecophaga jefferyi)的巢址选择、育雏周期,以及其对当地猴群遗传多样性的影响,被构建成一个完整的食物网模型。作者结合过去几十年的观察,展示了森林郁闭度对鹰群繁殖成功率的直接关联性,强调了保护原始林冠层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海洋的边缘——红树林、珊瑚礁与海洋生态的交互 自然考察的触角并未止步于陆地,作者将大量的精力投入到岛屿周边错综复杂的潮间带生态系统。 红树林生态系统的剖析,侧重于其作为“海洋育婴室”的功能。书中详尽记录了弹涂鱼(Mudskippers)的呼吸机制与地面行为,以及招潮蟹(Fiddler Crabs)复杂的社会性觅食行为。作者通过测量不同潮汐带的土壤盐度和有机物沉积率,量化了红树林对净化内陆径流和稳定海岸线的生态服务价值。 在珊瑚礁的章节,考察转向了科学潜水记录。本书提供了对印尼“珊瑚三角区”边缘海域的深潜报告,特别关注了对白化现象的早期记录与研究。作者不仅描述了鹿角珊瑚、脑珊瑚等造礁生物的群落结构,还重点分析了海参(Sea Cucumbers)在底栖生态系统中对沉积物再矿化的关键作用。这些基于水下摄影和水质测量的记录,构成了对该区域生态系统健康状况的基线数据。 第四部分:人与自然的交织——文化生态学的视角 本书最引人入胜的部分在于其对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的深刻反思。作者并非以局外人的姿态观察,而是积极与岛屿上的土著社群——如婆罗洲的伊班人、苏门答腊的米南加保人——建立了深厚的联系。 书中记录了这些群体世代相传的“禁林”(Keramat或Larangan)概念,这些被文化禁忌保护起来的区域,往往与关键的水源地或特定稀有动植物的栖息地高度重合。作者通过对比这些传统保护区与现代保护区在物种丰富度上的差异,论证了传统生态知识(TEK)在生物多样性维护中的不可替代性。 然而,书中也毫不掩饰地记录了当代挑战:非法采伐对生态廊道的切割、棕榈油种植园对泥炭地的破坏,以及全球野生动物贸易对珍稀物种的威胁。这些记录并非空泛的呼吁,而是基于实地走访与数据比对得出的严峻结论。作者在结尾部分,没有提供简单的解决方案,而是提出了一种更具生态智慧的共存模式,强调科学研究必须植根于对地方文化的尊重和理解。 整部作品语言精炼,结构严谨,同时富含强烈的现场感和观察者的情感投入。它不仅是生态学研究者的重要参考资料,更是对任何一位渴望了解地球上最复杂、最脆弱生态系统之一的自然爱好者,所能找到的深度指南。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亚尔佛德.罗素.华莱士Alfred Russel Wallace
英国博物学家,以和达尔文共同发表「物竞天择」理论驰名。一八四八至一八五二年,他和英国自然学者亨利.贝兹(Henry Walter Bates)同赴南美亚马逊流域蒐集标本,却在归途中发生船难而丢失大部分採集品。一八五四年三月,他再转赴马来群岛,用八年时间游历马来群岛无数岛屿,共採集回十二万余件生物标本。这些收集提供了丰富的研究材料,令他发展出物竞天择理论,更让他对该地动物地理发展出一项基本理论──马来半岛的动物区可划分为两部分,东为印度马来区,西为澳洲马来区──而这理论至今仍为科学界所接受,为纪念他,科学界将划分这两区的界线称为「华莱士线」。
他的着作很多,包括《亚马逊河与尼格罗河之旅》(Travels on the Amazon and Rio Negro, 1853)、《马来群岛自然考察记》(Malay Archipelago, 1869)、《物竞天择理论相关文章》(Contributions to the Theory of Natural Selection, 1870)、《动物的地理分布》(The Geographical Distribution of Animals, 1876)、《人在宇宙的地位》(Man’s Place in the Universe, 1903)等等。


相关着作:《马来群岛自然考察记:红毛猩猩与天堂鸟之地(上)》《马来群岛自然考察记:红毛猩猩与天堂鸟之地(下)》

译者简介

金恆镳
生态学家。加拿大地球学博士,农业委员会林业试验所研究院、台湾大学森林研究所兼任副教授、国际长期生态研究网东亚暨太平洋区域委员会主席。专业为台湾森林生态系之研究,着作包括学术专业论文及《台湾的绿色保险丝》、《让地球活下去》等五书;译作有《种树的男人》、《种子的信仰》、《缤纷的生命》等十余种。

王益真
中兴大学森林系学士;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林产工业硕士及博士。林业试验研究员,从事造纸及纸业用水研究,并担任英文编辑;喜爱自然科学、古典乐与翻译。

图书目录

编辑前言
导读
序文
第一章 地理概述
第一部 印度─马来群岛
第二章 新加坡
第三章 麻六甲与金山
第四章 婆罗洲
第五章 婆罗洲内陆
第六章 婆罗洲的戴雅克人
第七章 爪哇
第八章 苏门答腊
第九章 印度―马来群岛的博物志
第二部 帝汶岛群
第十章 峇厘岛与龙目岛
第十一章 龙目岛居民的风俗礼节
第十二章 龙目岛统计人口的方法
第十三章 帝汶岛
第十四章 帝汶岛群的博物志
第三部 西里伯斯岛群
第十五章 西里伯斯岛
第十六章 二访西里伯斯岛
第十七章 三访西里伯斯岛
第四部 摩鹿加群岛
第十九章 班达岛
第二十章 安波那岛
第二十一章 摩鹿加岛群:千那地岛
第二十二章 吉洛洛岛
第二十三章 从千那地岛往开翁群岛与巴占岛
第二十四章 巴占岛
第二十五章 西兰岛、戈兰岛与马塔贝洛群岛
第二十六章 布鲁岛
第二十七章 摩鹿加群岛的博物志
第五部 巴布亚岛群
第二十八章 从望加钖往阿鲁群岛

【下册目次】
第二十九章 凯岛群岛
第三十章 阿鲁群岛:多波
第三十一章 阿鲁群岛内陆
第三十二章 阿鲁群岛:二访多波
第三十三章 阿鲁群岛的地理学与博物学
第三十四章 新几内亚:多雷
第三十五章 从西兰岛往卫古岛
第三十六章 卫古岛
第三十七章 从卫古岛往千那地岛
第三十八章 天堂鸟
第三十九章 巴布亚诸岛的博物志
第四十章 马来群岛的人种学
附记
附录一 论马来群岛人种的颅骨与语言
附录二 收录字汇表
附录三 亚尔佛德.罗素.华莱士小传

图书序言

热带雨林的陌生来客──华莱士与他的《马来群岛自然考察记》
詹宏志

寻找华莱士
  当代英国旅行作家提姆.谢韦仑(Tim Severin, 1940-)在他的一本名着《香料群岛之旅:寻找华莱士》(The Spice Islands Voyage: In Search of Wallace, 1997,中文译本由台湾马可孛罗出版)里,用了一段影像极其鲜明生动的描绘做为全书戏剧性的开场:
  在一间以棕榈叶覆顶的屋子里,一位虚弱瘦削、面容憔悴的白种男人蜷曲在卧榻上,因为热病而大汗淋漓且颤抖不止。时间大约是一八五八年的二月末或三月初,我们无法确定日期,因为这位病患做过太多田野调查,使得他的日记变得含煳不清,也可能是被热病搞混淆了。他已在世界上最偏远的一些岛屿上探险了三年半之久。他染过疟疾,几度濒临饿死边缘;数次的热带性溃疮使得他的双腿不良于行,甚至只能爬在地上匍匐前进。他流浪的成果散落在他卧榻四周。床边放着他的储藏箱,那是用当地棕榈叶编织而成,上漆后可以防水,里面装藏数以千计的死昆虫。大部分是甲虫,也有的是这地区令人叹为观止的蝴蝶标本。多数是订好的标本,旁边附注潦草散乱的详细笔记。还有异国鸟类的干皮和骨架,以及若干小型哺乳类的骨头。病人还没有时间剥皮和做干燥处理的新鲜标本,则用细绳绑着倒挂在屋顶椽木下,或小心地存放在盛了水的垫盘中,避免经常跑来临时工作台掠食的蚂蚁雄兵,将鸟肉或羽毛啣咬而去。这些未剥皮的标本在屋内散发着腐尸特有的恶臭,但病人对这种热带气味已经习以为常,丝毫未加以理会。……
  提姆.谢韦仑在书中描述的这位病人是三十五岁时的英国自然学者亚尔佛德.罗素.华莱士(Alfred Russel Wallace, 1823-1913),他当时正流浪于欧洲人口中遥远难及的「香料群岛」,发掘并採集各种西方世界原来不曾知悉的动植物种,正确的位置我们也许应该说是今天印度尼西亚境内的摩鹿加群岛(Moluccas),作者形容这位病人华莱士是「新类型的自然学家」(这句含意深远的话,我等一下还要试着加以延伸解释),事实上提姆.谢韦仑正是被华莱士的历史事蹟所吸引,想要用古船和古法「重蹈」一百四十年以前的华莱士旅程,追想华莱士昔日眼睛之所见,也重新体会华莱士陆地与海洋双重的地理经验。谢韦仑的旅行从「重造」一艘华莱士当年所用的土着船只开始,一路追随、反省、探索、发现,最后完成了一本包含了今古两个旅行的双重叙述,这本奇书对我这种嗜读旅记、传记成痴的读者来说,简直觉得好看到不行。
寻找演化论
  但谢韦仑的故事为什么要从那场热病写起?因为那场疟疾热病是科学史的关键时刻,它把标本採集者华莱士困在卧榻上,不能外出「执行业务」,他必须躺在床上等到「阵阵忽冷忽热的痉挛结束为止」。昏沉躺着的华莱士想着十几年来困惑着他的问题,这些问题从他一八四八年在南美洲亚马逊河热带雨林中收集物种标本时已经开始,这些多彩多姿的自然世界彷彿扣问着他:为什么世界上有这许许多多千奇百怪的动植物物种?它们的巨大或微小差异是怎么来的?这些差异可有任何作用?有什么普遍性的法则可以来了解物种与物种之间个别特征的何以产生?
  忽然间,昔日他在伦敦「职工学院」(Working Men's Institute)旁听时读过的马尔萨斯(Thomas Malthus, 1766-1834)的悲观理论跃入脑中,让他犹如遭到电殛,他试着把马尔萨斯对人类社会的观点代入生物世界之中,他发现自己竟然能够回答自己的问题:「为什么某些『物种』倖存而某些灭绝?就整体来看,显然答案是最适者生存。最健康者逃过疾病死神;最强壮、最迅速或最狡猾的躲过敌掌;最佳猎人或具有最佳消化功能者可自饥荒中倖存下来等等。我突然想到这个自动过程必然会改善族种,因为弱者在每代中将被淘汰而留下强者。也就是说,最适者得以生存。」
  华莱士挣扎从病床上爬起来,在阵阵发抖之间,他花了两天时间把这个革命性理论写下来,文章正文只有短短四千字,但却是后来石破天惊影响现代科学最深的划时代新观念。他把这篇短小精悍的文章寄往英国一位他所佩服尊敬的自然学者,想知道这篇文章是否有发表的价值,邮件飘洋过海三个月后,远在英国肯特郡那边的收信者却握着信纸因震撼而发呆,记录者说他「近乎瘫痪」。
  熟悉后来科学史发展的朋友读到这里当然已经知道,这位吃惊到近乎崩溃的收信者正是大名鼎鼎的科学家达尔文(Charles Darwin, 1809-1882),达尔文比华莱士年长十四岁,达尔文来到南美亚马逊河流域调查生态的时间也比华莱士早十二年。自从参加「小猎犬号」(HMS Beagle)航行之后,二十年来达尔文已出版数册极有分量的研究着作,朋友之间也陆续知道他发展出的「演化论」(有趣的是,也是受了马尔萨斯的启发),虽然没有人知道他的理论究竟发展到哪里,佩服他的朋友们却都相信他一定会出版他的「旷世鉅着」。
  但达尔文的「旷世鉅着」却一直躺在抽屉里(也只是他在一八四二年写下的演化论草纲),他似乎颇畏惧这个理论对当时基督教信仰的根本冲击,很想死后才出版这个研究结果(达尔文怕些什么?有兴趣的朋友应该去找顾尔德的《达尔文大震撼》来看),但华莱士捎来的信件却使他发现,他一生的成就可能因为这位年轻人而一无所有。
  达尔文慌忙写信向学界老友包括地质学家莱尔(Charles Lyell, 1797-1875)和植物学家胡克尔(Joseph Hooker, 1817-1911)求救,两位学术重镇遂安排在林奈学会同时宣读达尔文的论点和华莱士的论文摘要,那是科学史上一场震动人心的盛会。整个欧洲学术界因为这场学术会议的革命性观点而翻天覆地,达尔文因此暴得了大名(他更赶在一年后写完全书抢先出版,也就是后世所熟知的改变历史的鉅作《物种源始》),可怜的华莱士远在偏僻原始的马来群岛,他完全不知道那场学术会议和宣读论文的事,浑然不知他的观点已经震撼了全世界,更无暇站出来为自己的观点做延伸或说明,使得「演化论」的创造者之名逐渐向达尔文倾斜,达尔文一开始对此还颇觉内疚,后来就慢慢大言不惭地只说「我的理论」了。
寻找天堂鸟
  到这里,我们也许可以回到为什么谢韦仑说华莱士是「新类型的自然学家」的问题。 从英国维多利亚时代阶级分明的社会里,人们会发现华莱士的「出身」是很难成为重要学术突破发现的人,他来自家道中落的贫穷家庭,父亲屡屡失业并不断搬家,使华莱士十四岁就失了学。所幸十四岁的小华莱士在英国的帝国扩张中找到了一种新的职业:「土地测量员」(land surveyor),当时英国全境不断追求铁路与运河的建设,需要大量上山下海的土地测量员,华莱士随他的哥哥自修学会了罗盘、六分仪、经纬仪的使用,也得到了这个经常要随时流动迁徙、进入荒郊野外的工作,他对地质和动植物学的兴趣,在这个工作里得到最大的利益。他几乎靠自修习得大部分的知识,譬如靠一本植物图鑑,他就走入森林,现地学会辨识、採集与分类。工作与工作之间有空档,他就到学校去旁听或到公立图书馆去阅读,这两个好习惯改变了他的命运;在短期课程与旁听中,他得知马尔萨斯与劳勃.欧文(Robert Owen)理论,影响了他一生的观点,而在公共图书馆借书的过程中,他无意中结识了生命中的贵人:一位重要的自然学者亨利.贝慈(Henry Walter Bates, 1825-1926)。
  比起达尔文从小学到剑桥大学的一帆风顺,连上「小猎犬号」所有的费用都由家里所负担(光是上船的自备仪器费用就高达六百英镑,够让华莱士专心舒适地读完大学了),资产阶级家庭出身几乎是当时学术成就的后盾,「三级贫户」式的成功故事,在学术领域里却是前所未闻的。
  但是华莱士找到一个新的途径,他在一八四七年向贝慈提出建议,相邀联合探访亚马逊河,探索沿岸的自然史,搜集物种与生态现象,以便「解决物种来源的问题」(towards solving the problem of the origin of species,这是当时华莱士信上的原文,不可思议地已经包含后来达尔文名着的书名);但哪来的钱让他们去探险呢?华莱士说,我们可以在伦敦贩卖收集得来的罕见标本或复制品,用那些收益来支持探险的费用。这个前所未有的构想,不靠国家,不靠家产,一举把「科学探险」(scientific expedition)转换成「企业探险」(entrepreneurial expedition),也为穷人学术探险家找到了一条全新的突破性出路。
  果然这个构想获得大英博物馆和伦敦标本代理商的支持,华莱士与贝慈因此展开了长达四年的巴西热带雨林的标本收集与生态调查(后来两人分道而行,贝慈则滞留了十一年),两人都在这趟旅程中收获丰硕,建立若干学术地位。华莱士回到英国已是一八五二年的十月,他顺利地出脱了手上的残余标本,也完成了他的《亚马逊河与尼格罗河之旅》(Travels on the Amazon and Rio Negro, 1853)。这本书甚至引起达尔文的重视,两人因此开始通信。 完成亚马逊河之旅以后,信心与经验使他成了一位成熟的科学家与探险家,华莱士有了更大也更个人化的野心,他的新计画想「对东方群岛的自然史进行更详尽的调查」(the investigation of the Natural History of the Eastern Archipelago in a more complete manner)。
  这个计画把他带到今天的新加坡、马来半岛,以及今天的印尼群岛,让他在海岛与海岛之间流浪了八年,让他见到了成千上万欧洲不曾见过的物种(他带回两万只甲虫和蝴蝶,以及三千张鸟皮),也让他敏感地体会到人种与文化上的差异与多元性(几乎显示出一位优秀人类学家的气质),甚至他独特的洞见也预言了文明人对生态的浩劫(这个观点几乎要再等一百年才被人类社会所熟悉);这趟旅程不仅让他在病床上提出了石破天惊的演化论,也指出这些众多岛屿的动植物分类其实有着亚洲与澳洲的隐形分界线(这条线后来就被称为「华莱士」线,喜欢去峇里岛旅行的国人应该知道,与峇里岛一水之隔的龙目岛,就分属在这条线的两端),这都是华莱士令人称道的学术成就。而记录着这趟不平凡的旅行的,就是这部不朽的作品《马来群岛自然考察记:红毛猩猩与天堂鸟之地》(The Malay Archipelago: The Land of Orang-Utan and the Bird of Paradise, 1868)。
  也许读者应该自己体会这位科学家旅行者的不凡之处,但我要提醒大家这是一位气质温文、待人如己的旅行者,他不曾像其他维多利亚时代的旅行者习惯挑伕成队、仆役成群,他一向自己动手,对待土着犹如其他文明人。他是少数欧洲旅行者注意观察当地民族的特性与文化,也能做出公平的描述与评论;他对自然界的喜爱尊重也见诸于许多细节,当他第一手见识到雨林中神秘的天堂鸟时,赞叹于它的惊人美丽时,却同时预言了它的灭绝,这段被后来环境保护者经常引述的话是这样:
  我想到从遥远的年代以来,这个小生物依循自然法则,代代繁衍;在这片漆黑黝暗的森林中出生、成长和死亡,没有文明人的眼睛注视着牠的活泼朝气,或为牠浪掷的美丽感到惋惜,……如此精致的生物终其一生必须在这片狂野荒凉、注定永远无法开化的地区,展示牠的绝美魅力,让人觉得悲哀。但另一方面,万一文明人抵达这些偏远的岛屿,而将道德、学术和物理知识带进这片幽深的处女森林中时,我们几乎可以确定,文明人将破坏自然界有机与无机间原本良好的平衡关系,即使只有他能欣赏这种生物的完美结构和绝伦之美,却将会导致牠消失和灭绝。
  自然科学的知识大概会不断前进,达尔文与华莱士的贡献大概也只是提供了一个进一步上升的巨人肩膀;但是隐藏在《马来群岛自然考察记》这本书背后的那位睿智温文的旅行者,将会是值得让我们一再回味、感叹、学习、心向往之的永远的旅行者。

图书试读

第二章 新加坡

对于从欧洲来的旅行者而言,没有比新加坡市与岛更有趣味的地方了。这地区有各色东方种族、纷歧宗教与多彩多姿的生活方式。官吏、戍卫部队及大商家都是英国人,但居民大多为中国籍,包括若干大富商、内陆农夫及一般机械师与劳工。土着马来人多为渔民与船夫,也是警察的主力人种。麻六甲的职员与小商贾有相当多是葡萄牙人。印度西部来的克林人(Kling)在此地设立了许多伊斯兰教团体,他们同许多阿拉伯人一样都是小商贾与店东。马车夫与清道夫则全是孟加拉人,还有为数不多但颇受尊敬的波斯商人。此外,另有些爪哇水手与雇佣,及从西里伯斯、峇厘、马来群岛等岛屿来的贸易商。港口泊满欧洲各国的战舰与商船,以及数百艘马来帆船与中国帆船,船的吨位从数百吨大船到小渔船与载客舢舨,琳瑯满目;市镇上有整洁的公共建筑与教堂、伊斯兰教清真寺、印度教庙宇、中国寺庙、高雅欧式房屋、大仓储、特异的克林与中国商场,以及由华人与马来小屋构成的狭长市郊。

中国商场
新加坡各人种中最抢眼也最能吸引异乡人目光的是中国人。他们人数众多,加上总是马不停蹄活动,让新加坡染上中国市镇的风貌。中国商人多是身材肥胖的圆脸男人,拥有稳重务实外貌,与最低下苦力穿着相同样式的衣着(宽松白袍搭配蓝或黑色长裤),但料子较好,并总是干净整齐;长辫末端系有红丝带,直垂至脚跟。他在镇上会有座好仓库或店铺,乡下还有栋好住宅;他会养匹好马,并备有一辆轻便两轮马车,每逢黄昏便驱车而行,顶着光秃头颅享受习习凉风。他颇富有,拥有好几家零售店及多艘双桅商用帆船,放高利贷并要求好抵押品,他锱铢计较,年年发福又发财。

用户评价

评分

哎呀,收到這本《馬來群島自然考察記:紅毛猩猩與天堂鳥之地》(上、下冊不分售),真的有種踏上探險旅程的感覺。雖然我還沒深入翻閱,但光是書名就勾起了我對那個遙遠、神秘國度的無限想像。想像著作者如何在那片原始叢林中穿梭,尋訪那些神話般的生靈,光是這點就足夠讓人熱血沸騰了。我尤其好奇作者筆下的紅毛猩猩,牠們那雙充滿智慧的眼睛,以及那份與人類相似的情感,總是讓我心生敬畏。還有天堂鳥,那簡直就是大自然的藝術品,色彩斑斕的羽翼,如同流動的寶石,光是腦海中勾勒一下牠們的身影,就覺得置身於一個夢幻般的世界。這本書大概會帶我們領略的不僅僅是地理景觀,更是深邃的生態智慧,以及人類在其中扮演的角色。我期待著透過作者的眼睛,去感受那裡最真實、最動人的生命脈動,了解這片土地的獨特之處,以及那些潛藏在叢林深處的奧秘。我相信這趟閱讀之旅,必定會充滿驚喜與感動。

评分

這本《馬來群島自然考察記:紅毛猩猩與天堂鳥之地》(上、下冊不分售),光是聽名字就覺得很有份量,彷彿帶著一股原始森林的氣息撲面而來。我一直對那些鮮為人知、卻又充滿魅力的生態寶藏非常感興趣,而紅毛猩猩和天堂鳥無疑就是其中的代表。我想像著作者在茂密的叢林中,跋山涉水,夜以繼日地觀察記錄,那種為了求證、為了探索的執著精神,本身就令人肅然起敬。書名中的「馬來群島」範圍如此廣闊,不知道作者的考察足跡會遍佈哪些令人神往的角落,又會在那裡遇見怎樣的風景與人文。我期待的,不僅僅是關於動物的知識,更是作者在整個考察過程中,所經歷的心路歷程,以及他對於這片土地、這些生命的獨到見解。我相信,這本書的價值,遠不止於對特定物種的介紹,它更是一扇窗,讓我們得以窺見一個未曾觸及的世界,並引發我們對自然保育的深思。

评分

拿到《馬來群島自然考察記:紅毛猩猩與天堂鳥之地》(上、下冊不分售),我就迫不及待地想翻開它,感受那來自熱帶雨林的氣息。我一直以來都對那些充滿生命力的、未被過度開發的自然景觀懷有深深的嚮往,而紅毛猩猩和天堂鳥,光是聽名字,就讓人聯想到那種神秘、奇幻的美。這本書的標題讓我聯想到,作者一定是一位充滿冒險精神的觀察者,他親身深入到那片被譽為「生物多樣性熱點」的區域,去記錄、去研究。我尤其好奇,在如此廣闊的群島中,作者是如何聚焦於這兩種極具代表性的生物,牠們的生存狀態、牠們與環境的互動,以及牠們在整個生態系統中所扮演的角色。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帶給我視覺上的震撼,更希望它能夠豐富我的知識,讓我更深入地理解這片土地的獨特之處,並藉由作者的視角,感受到生命最原始、最動人的力量。

评分

這本《馬來群島自然考察記:紅毛猩猩與天堂鳥之地》(上、下冊不分售),光是拿到手,就感受到它沉甸甸的分量,不只是書本的重量,更是其中蘊含知識與情感的重量。我對這種深入田野、實地考察的著作一直情有獨鍾,尤其是那種不只是冰冷數據堆砌,而是充滿了作者親身經歷、觀察細膩的記錄。書名中的「紅毛猩猩」與「天堂鳥」,本身就是極具吸引力的符號,讓人聯想到熱帶雨林、古老的傳說,以及那種原始而純粹的生命力。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在如此複雜的生態環境中,捕捉到這些珍貴的畫面,又是如何與當地的人文風情產生連結。我預期這本書會是一本充滿故事性的作品,透過作者的筆觸,我們或許能窺見一些關於保育、關於科學研究,甚至關於人類與自然關係的深刻反思。這不只是一本圖文並茂的自然科普書,更像是一份沉甸甸的考察報告,充滿著探索未知的勇氣與熱情。

评分

收到《馬來群島自然考察記:紅毛猩猩與天堂鳥之地》(上、下冊不分售)這本書,我的心情既期待又有一點點的忐忑,因為我對「馬來群島」這片地域總有一種莫名的憧憬,又害怕實際的內容會與我腦海中的想像有所落差。但書名中的「紅毛猩猩」和「天堂鳥」這兩個關鍵字,已經點燃了我內心的好奇火苗。我總覺得,這些生靈不僅是生物學上的奇蹟,更是某種象徵,代表著自然界最純粹的美麗與生命的韌性。我希望作者能夠透過這本書,帶我們深入了解牠們的習性、牠們的棲息地,以及牠們所面臨的挑戰。同時,我也對「考察記」這三個字充滿期待,這意味著作者可能經歷了許多不為人知的艱辛,但也正是這些艱辛,才能換來最真實、最寶貴的觀察。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填補我對這片土地知識的空白,讓我對馬來群島的自然生態有更全面、更深刻的認識。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