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端气候成常态,高温地球预约下一波大衰退?
经济学人简明速写:不可逆的气候冲击,每个人至少要知道的事!
.《金融时报》首席评论员 马丁.沃夫评选「年度最佳经济类选书」
.2016年 独立出版人「最可能拯救地球的年度杰出图书奖」
.入围《金融时报》与麦肯钖最佳财经书年度书单 证据不容怀疑:关于气候,我们已知道的很糟,我们还不知道的更糟
全球气温仍在上升,春天提前到来,冰层持续融化,海平面正在上升,降雨和干旱的模式在改变,热浪越来越严重,降雨量越来越极端,海洋正在酸化。
上一次地球大气层二氧化碳浓度达到400ppm时,海平面上升了20公尺。达到700ppm的地球,会是今天完全想像不到的世界。然而,我们目前正走在这条轨迹上。
全球的政府、企业,与高碳排既得利益居民,不能再对这个过热地球不负责任。
气候问题拖延得越久,发生极端事件的可能性就越大。城市可能会淹没,流氓国家可能会把颗粒注入地球大气层中,试图透过地球工程让地球降温;尤其要针对那些可能比其他一切更加急迫的未知极端风险,来检视究竟是怎样的经济力量,既让合理的气候政策难以制定,又使地球工程这类偏激的未来解决方案更加可能实现?
本书将从广大读者以往无法接触到的资料中取材并扩充,以生动、清晰的措词探讨地球暖化之后的可能影响。
◎完整剖析:「算不出来」的热地球经济大麻烦,与最终「难以想像」的无限大成本!
◎直指核心:「碳定价」、「碳交易」与「减排标准」已经刻不容缓,世界人类应该用更直接政策降低气候可能风险!
如果你出重大车祸的机会是10%,你应该会採取必要的预防措施。
如果你遭受惨痛财务损失的机会是10%,你应该会重新评估自己的资产。
那如果我们知道地球的温度越升越高,可能有10%的机率终将走向我们无法想像的灾难,为什么现在不为气候变迁多做些努力?
我们会为自己生活中可能遇到的不测之祸提供保障──为什么没想到地球正面临的大麻烦呢?
事实上,我们大部分人只感受到近年的气候极端,但对于「碳排放引发气候变暖」的程度缺乏明确认知。
正如《金融时报》评论本书时指出:「尽管联合国几十年来一直举行气候谈判,人们投入了数十亿美元为可再生能源提供补贴,偶尔还会尝试碳定价,但造成气候变暖的二氧化碳排放仍在继续上升。这些努力的失败突显出如下事实:正如两位作者指出的那样,气候变化问题最终是『搭便车』问题。当人们自己承担成本、好处却是全世界共享的时候,他们就很难限制自身造成的污染。」
本书并将强调一个被广泛误解的气候变化问题:如果把地球的大气层比喻为一个「浴缸」,那么──仅仅稳定年度排放量还不够。要降低大气层「碳浓度」,碳排放量必须被大幅削减至接近零排放的程度。
至2013年为止,全球碳浓度已经升至400ppm,远高于工业时代前280ppm的水平。如果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翻倍,全球气温可能会上升多少?本书两位作者仔细分析了最新的科学发现,他们的结论是,现在气温升幅大约有10%的机率最终会超过6度,而气温上升6度就会引发巨大灾难。
另一方面,新兴的「地球工程」的成本非常低廉,甚至未来单一国家就能实施以下这类方案:
模拟1991年菲律宾皮纳图博(Pinatubo)火山的喷发。那次火山喷发向平流层喷射了大量二氧化硫,制造了一个巨大的遮阳罩,使全球气温在接下来的一年里大约降低了0.5度。
这种地球工程的成本的确可能比减排低,而副作用的影响却是巨大的──本书作者认为,地球工程彻底颠覆了经济学上对气候变化的标准看法,从「搭便车」问题变成了「随便开」(意指区域国家因为这类工程的成本便宜,因此任意施做,而不顾气候问题的全球性)问题。
至于已被提倡多年的「碳减排」与「碳价」的实施障碍是:多年来,人们已对经济方面的正确对策了如指掌,他们主张停止在全球征收每吨约15美元的碳税(那样是在补贴化石燃料),碳价至少应提高至每吨40美元以上,同时更要开始探寻更具政策意义的全球可能解决方案,比如制定燃油经济标准。与地球工程相比,这样的举措其实安全合理得多。
最后,本书也提出警告,关于气候变迁问题的关键知识在于:
现在我们知道的一切,大多在告诉我们气候变迁很严重,而我们不知道的一切,多半在告诉我们情况可能比所想的糟糕得多。
气候冲击的影响应该要提升至「全球级」的议题层次,必然是人类未来最重要的「风险工程」。
至于──我们个人可以做哪些事?
首先是,别再相信那种「列举十件事,并说你做了就能终止全球暖化」的清单,彻底了解我们正面对的未知气候风险与基本常识。
迫切推荐 「《气候危机大预警》是关于气候变迁的佳作,见解深刻,具挑战性,有启发性,发人深省,百读不厌。它会帮助你清楚透彻地思考我们这个世代最重要的议题。」──杰佛瑞・萨克斯(Jeffrey Sachs),《文明的代价》作者
「《气候危机大预警》对气候变迁问题以及我们能做且该做的事,做了精采、清晰、严谨而中肯的陈述。这本书思考风险的方法──把深层不确定因素考虑进去──比惯常的方法高明得多。这是一本不同凡响的书。」──塔雷伯(Nassim Nicholas Taleb),《黑天鹅效应》、《反脆弱》作者
「近来的金融危机大多是经济体把利益私有化和把成本社会化的结果。气候危机也是同样的情形。我们不要把我们曾对经济体做过的事,再对地球故技重施,我们应该要认真思考气候变迁经济学。《气候危机大预警》斩钉截铁地指出了问题真正的严重性,以及如何去解决。」──范・琼斯(Van Jones),环保组织Green for All创办人兼董事长、《绿领经济》作者
「你认为气候变迁是优先顺序排在后面的问题?可以延后、好让我们先处理更迫切的威胁?那么《气候危机大预警》会让你看清事实。」──迈克・曼恩(Michael E. Mann),《曲棍球桿》、《气候战争》作者
「如果有兴趣知道不断变迁的气候会带来什么新风险,《气候危机大预警》是强力推荐一读的书。」──伊恩・布雷默(Ian Bremmer),欧亚集团(Eurasia Group)总裁
「《气候危机大预警》迅速看穿各种借口、混淆视听和错误的解决之道,让我们清楚看到不去因应气候变迁的风险和威胁。」──马克・特瑟克(Mark R. Tercek),大自然保护协会(Nature Conservancy)会长兼CEO、《大自然的财富》作者
《潮汐涨落:航海时代的贸易、战争与文化交融》 本书深入剖析了15世纪至19世纪间,以大航海时代为核心的全球贸易体系的形成、演变及其深远影响。它不仅是一部关于地理大发现和航海技术进步的编年史,更是一部关于权力转移、财富重构与文明碰撞的宏大叙事。 第一部分:风帆与罗盘——新世界的开启 这一部分追溯了欧洲探险家踏出旧大陆的初始动力:对香料、黄金和新航路的渴求。我们详尽考察了葡萄牙和西班牙如何通过精湛的航海技术(如卡拉维尔帆船的改进)和对天文导航的掌握,率先开辟跨洋航线。重点探讨了哥伦布的意外“发现”如何彻底颠覆了欧亚大陆的地理认知,并引爆了全球性的物种、疾病和人口交换——即“哥伦布大交换”。 书中细致描绘了早期贸易据点的建立,从葡萄牙在印度洋的据点(如果阿、马六甲)到西班牙对美洲贵金属的掠夺。我们不仅仅关注那些光鲜亮丽的发现,更深入挖掘了早期贸易模式中的脆弱性:对季风的依赖、对海盗的恐惧以及补给线的漫长与危险。这部分内容旨在展现,每一次成功的远航背后,是无数次失败的尝试和对未知海洋的敬畏与征服。 第二部分:白银洪流与重商主义的兴衰 随着美洲白银(特别是波托西银矿的发现)源源不断地流入欧洲,全球经济格局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本章聚焦于白银如何在世界范围内流动,它如何资助了欧洲王室的战争,刺激了亚洲手工业的发展,同时也引发了不同地区的价格革命。 我们详细分析了重商主义思想的兴起,探讨了各国如何试图通过积累贵金属、保护本国手工业和建立殖民垄断来增强国力。荷兰、英国和法国如何利用东印度公司——这一新型的商业组织形式——来挑战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早期霸权。书中对比了这些公司的运营模式、治理结构及其在亚洲(如印度、印度尼西亚)建立的特许贸易体系,揭示了这些商业帝国如何将地缘政治与纯粹的商业利益巧妙地结合起来。 此外,本部分还探讨了贸易对社会结构的重塑。奴隶贸易作为大西洋经济体系的基石,其残酷性、规模以及对西非社会、加勒比和美洲大陆发展的不可逆转的影响被全面揭示。 第三部分:帝国角力与全球市场整合 17世纪至18世纪,是欧洲列强围绕殖民地和贸易路线展开激烈竞争的时期。本书将焦点放在了英法荷三大海上强国之间的冲突,特别是英法在北美和印度的争夺。这些冲突不再仅仅是欧洲大陆的延续,而是被投射到广阔的海洋空间,成为全球霸权的试金石。 我们分析了“七年战争”等关键冲突如何重新划分全球贸易版图,以及这些战争如何巩固了英国的海洋霸权。在文化层面,本部分考察了跨文化接触的复杂性。贸易不仅带来了商品,也带来了思想、宗教和生活方式的交流。从欧洲对中国瓷器、茶叶的痴迷,到亚洲对欧洲钟表、玻璃工艺的有限接受,展示了权力地位如何影响文化接受度的双向流动。 第四部分:工业的阴影与古典自由贸易的萌芽 进入19世纪,工业革命以前所未有的生产力彻底改变了全球贸易的性质。蒸汽船和电报的出现极大地压缩了时间和空间,使得全球市场整合达到新的高度。本章探讨了工业革命如何将世界划分为“工业中心”和“原材料供应地”。 我们审视了亚当·斯密等经济学家的思想如何逐渐挑战并取代了僵化的重商主义。自由贸易的理念开始占据上风,尤其是在英国的主导下,通过条约和武力干预,推动了全球范围内关税壁垒的削减。然而,这种“自由”贸易并非没有代价,它常常以牺牲前殖民地和后进国家的发展自主权为代价,为后续的全球不平等埋下了伏笔。 结论:遗产与反思 本书最后总结了航海时代留给现代世界的遗产——一个紧密相连但又充满结构性不平等的全球经济体系。它不仅塑造了现代民族国家的边界和财富分配,也留下了关于资源获取、环境利用和跨文化理解的深刻问题。通过对历史细节的细致梳理,本书旨在提供一个多维度的视角,理解我们今天所处的全球化世界的真正根源。全书论证的核心在于:海洋不再是阻隔,而是权力与财富流动的血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