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危机大预警:热地球的经济麻烦与世界公民的风险对策

气候危机大预警:热地球的经济麻烦与世界公民的风险对策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Gernot Wagner, Martin L. Weitzman
图书标签:
  • 气候危机
  • 全球变暖
  • 经济影响
  • 风险管理
  • 可持续发展
  • 环境问题
  • 地球未来
  • 公民行动
  • 危机预警
  • 应对策略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极端气候成常态,高温地球预约下一波大衰退?
经济学人简明速写:不可逆的气候冲击,每个人至少要知道的事!

  .《金融时报》首席评论员 马丁.沃夫评选「年度最佳经济类选书」
  .2016年 独立出版人「最可能拯救地球的年度杰出图书奖」
  .入围《金融时报》与麦肯钖最佳财经书年度书单


  证据不容怀疑:关于气候,我们已知道的很糟,我们还不知道的更糟

  全球气温仍在上升,春天提前到来,冰层持续融化,海平面正在上升,降雨和干旱的模式在改变,热浪越来越严重,降雨量越来越极端,海洋正在酸化。

  上一次地球大气层二氧化碳浓度达到400ppm时,海平面上升了20公尺。达到700ppm的地球,会是今天完全想像不到的世界。然而,我们目前正走在这条轨迹上。

  全球的政府、企业,与高碳排既得利益居民,不能再对这个过热地球不负责任。

  气候问题拖延得越久,发生极端事件的可能性就越大。城市可能会淹没,流氓国家可能会把颗粒注入地球大气层中,试图透过地球工程让地球降温;尤其要针对那些可能比其他一切更加急迫的未知极端风险,来检视究竟是怎样的经济力量,既让合理的气候政策难以制定,又使地球工程这类偏激的未来解决方案更加可能实现?

  本书将从广大读者以往无法接触到的资料中取材并扩充,以生动、清晰的措词探讨地球暖化之后的可能影响。

  ◎完整剖析:「算不出来」的热地球经济大麻烦,与最终「难以想像」的无限大成本!

  ◎直指核心:「碳定价」、「碳交易」与「减排标准」已经刻不容缓,世界人类应该用更直接政策降低气候可能风险!

  如果你出重大车祸的机会是10%,你应该会採取必要的预防措施。

  如果你遭受惨痛财务损失的机会是10%,你应该会重新评估自己的资产。

  那如果我们知道地球的温度越升越高,可能有10%的机率终将走向我们无法想像的灾难,为什么现在不为气候变迁多做些努力?

  我们会为自己生活中可能遇到的不测之祸提供保障──为什么没想到地球正面临的大麻烦呢?

  事实上,我们大部分人只感受到近年的气候极端,但对于「碳排放引发气候变暖」的程度缺乏明确认知。

  正如《金融时报》评论本书时指出:「尽管联合国几十年来一直举行气候谈判,人们投入了数十亿美元为可再生能源提供补贴,偶尔还会尝试碳定价,但造成气候变暖的二氧化碳排放仍在继续上升。这些努力的失败突显出如下事实:正如两位作者指出的那样,气候变化问题最终是『搭便车』问题。当人们自己承担成本、好处却是全世界共享的时候,他们就很难限制自身造成的污染。」

  本书并将强调一个被广泛误解的气候变化问题:如果把地球的大气层比喻为一个「浴缸」,那么──仅仅稳定年度排放量还不够。要降低大气层「碳浓度」,碳排放量必须被大幅削减至接近零排放的程度。

  至2013年为止,全球碳浓度已经升至400ppm,远高于工业时代前280ppm的水平。如果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翻倍,全球气温可能会上升多少?本书两位作者仔细分析了最新的科学发现,他们的结论是,现在气温升幅大约有10%的机率最终会超过6度,而气温上升6度就会引发巨大灾难。

  另一方面,新兴的「地球工程」的成本非常低廉,甚至未来单一国家就能实施以下这类方案:
模拟1991年菲律宾皮纳图博(Pinatubo)火山的喷发。那次火山喷发向平流层喷射了大量二氧化硫,制造了一个巨大的遮阳罩,使全球气温在接下来的一年里大约降低了0.5度。

  这种地球工程的成本的确可能比减排低,而副作用的影响却是巨大的──本书作者认为,地球工程彻底颠覆了经济学上对气候变化的标准看法,从「搭便车」问题变成了「随便开」(意指区域国家因为这类工程的成本便宜,因此任意施做,而不顾气候问题的全球性)问题。

  至于已被提倡多年的「碳减排」与「碳价」的实施障碍是:多年来,人们已对经济方面的正确对策了如指掌,他们主张停止在全球征收每吨约15美元的碳税(那样是在补贴化石燃料),碳价至少应提高至每吨40美元以上,同时更要开始探寻更具政策意义的全球可能解决方案,比如制定燃油经济标准。与地球工程相比,这样的举措其实安全合理得多。

  最后,本书也提出警告,关于气候变迁问题的关键知识在于:

  现在我们知道的一切,大多在告诉我们气候变迁很严重,而我们不知道的一切,多半在告诉我们情况可能比所想的糟糕得多。

  气候冲击的影响应该要提升至「全球级」的议题层次,必然是人类未来最重要的「风险工程」。

  至于──我们个人可以做哪些事?

  首先是,别再相信那种「列举十件事,并说你做了就能终止全球暖化」的清单,彻底了解我们正面对的未知气候风险与基本常识。

迫切推荐

  「《气候危机大预警》是关于气候变迁的佳作,见解深刻,具挑战性,有启发性,发人深省,百读不厌。它会帮助你清楚透彻地思考我们这个世代最重要的议题。」──杰佛瑞・萨克斯(Jeffrey Sachs),《文明的代价》作者

  「《气候危机大预警》对气候变迁问题以及我们能做且该做的事,做了精采、清晰、严谨而中肯的陈述。这本书思考风险的方法──把深层不确定因素考虑进去──比惯常的方法高明得多。这是一本不同凡响的书。」──塔雷伯(Nassim Nicholas Taleb),《黑天鹅效应》、《反脆弱》作者

  「近来的金融危机大多是经济体把利益私有化和把成本社会化的结果。气候危机也是同样的情形。我们不要把我们曾对经济体做过的事,再对地球故技重施,我们应该要认真思考气候变迁经济学。《气候危机大预警》斩钉截铁地指出了问题真正的严重性,以及如何去解决。」──范・琼斯(Van Jones),环保组织Green for All创办人兼董事长、《绿领经济》作者

  「你认为气候变迁是优先顺序排在后面的问题?可以延后、好让我们先处理更迫切的威胁?那么《气候危机大预警》会让你看清事实。」──迈克・曼恩(Michael E. Mann),《曲棍球桿》、《气候战争》作者

  「如果有兴趣知道不断变迁的气候会带来什么新风险,《气候危机大预警》是强力推荐一读的书。」──伊恩・布雷默(Ian Bremmer),欧亚集团(Eurasia Group)总裁

  「《气候危机大预警》迅速看穿各种借口、混淆视听和错误的解决之道,让我们清楚看到不去因应气候变迁的风险和威胁。」──马克・特瑟克(Mark R. Tercek),大自然保护协会(Nature Conservancy)会长兼CEO、《大自然的财富》作者
 
《潮汐涨落:航海时代的贸易、战争与文化交融》 本书深入剖析了15世纪至19世纪间,以大航海时代为核心的全球贸易体系的形成、演变及其深远影响。它不仅是一部关于地理大发现和航海技术进步的编年史,更是一部关于权力转移、财富重构与文明碰撞的宏大叙事。 第一部分:风帆与罗盘——新世界的开启 这一部分追溯了欧洲探险家踏出旧大陆的初始动力:对香料、黄金和新航路的渴求。我们详尽考察了葡萄牙和西班牙如何通过精湛的航海技术(如卡拉维尔帆船的改进)和对天文导航的掌握,率先开辟跨洋航线。重点探讨了哥伦布的意外“发现”如何彻底颠覆了欧亚大陆的地理认知,并引爆了全球性的物种、疾病和人口交换——即“哥伦布大交换”。 书中细致描绘了早期贸易据点的建立,从葡萄牙在印度洋的据点(如果阿、马六甲)到西班牙对美洲贵金属的掠夺。我们不仅仅关注那些光鲜亮丽的发现,更深入挖掘了早期贸易模式中的脆弱性:对季风的依赖、对海盗的恐惧以及补给线的漫长与危险。这部分内容旨在展现,每一次成功的远航背后,是无数次失败的尝试和对未知海洋的敬畏与征服。 第二部分:白银洪流与重商主义的兴衰 随着美洲白银(特别是波托西银矿的发现)源源不断地流入欧洲,全球经济格局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本章聚焦于白银如何在世界范围内流动,它如何资助了欧洲王室的战争,刺激了亚洲手工业的发展,同时也引发了不同地区的价格革命。 我们详细分析了重商主义思想的兴起,探讨了各国如何试图通过积累贵金属、保护本国手工业和建立殖民垄断来增强国力。荷兰、英国和法国如何利用东印度公司——这一新型的商业组织形式——来挑战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早期霸权。书中对比了这些公司的运营模式、治理结构及其在亚洲(如印度、印度尼西亚)建立的特许贸易体系,揭示了这些商业帝国如何将地缘政治与纯粹的商业利益巧妙地结合起来。 此外,本部分还探讨了贸易对社会结构的重塑。奴隶贸易作为大西洋经济体系的基石,其残酷性、规模以及对西非社会、加勒比和美洲大陆发展的不可逆转的影响被全面揭示。 第三部分:帝国角力与全球市场整合 17世纪至18世纪,是欧洲列强围绕殖民地和贸易路线展开激烈竞争的时期。本书将焦点放在了英法荷三大海上强国之间的冲突,特别是英法在北美和印度的争夺。这些冲突不再仅仅是欧洲大陆的延续,而是被投射到广阔的海洋空间,成为全球霸权的试金石。 我们分析了“七年战争”等关键冲突如何重新划分全球贸易版图,以及这些战争如何巩固了英国的海洋霸权。在文化层面,本部分考察了跨文化接触的复杂性。贸易不仅带来了商品,也带来了思想、宗教和生活方式的交流。从欧洲对中国瓷器、茶叶的痴迷,到亚洲对欧洲钟表、玻璃工艺的有限接受,展示了权力地位如何影响文化接受度的双向流动。 第四部分:工业的阴影与古典自由贸易的萌芽 进入19世纪,工业革命以前所未有的生产力彻底改变了全球贸易的性质。蒸汽船和电报的出现极大地压缩了时间和空间,使得全球市场整合达到新的高度。本章探讨了工业革命如何将世界划分为“工业中心”和“原材料供应地”。 我们审视了亚当·斯密等经济学家的思想如何逐渐挑战并取代了僵化的重商主义。自由贸易的理念开始占据上风,尤其是在英国的主导下,通过条约和武力干预,推动了全球范围内关税壁垒的削减。然而,这种“自由”贸易并非没有代价,它常常以牺牲前殖民地和后进国家的发展自主权为代价,为后续的全球不平等埋下了伏笔。 结论:遗产与反思 本书最后总结了航海时代留给现代世界的遗产——一个紧密相连但又充满结构性不平等的全球经济体系。它不仅塑造了现代民族国家的边界和财富分配,也留下了关于资源获取、环境利用和跨文化理解的深刻问题。通过对历史细节的细致梳理,本书旨在提供一个多维度的视角,理解我们今天所处的全球化世界的真正根源。全书论证的核心在于:海洋不再是阻隔,而是权力与财富流动的血脉。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葛诺・华格纳(Gernot Wagner)


  美国环保协会(Environmental Defense Fund)资深经济学家,着有《但地球会察觉到吗?》(But Will the Planet Notice?)。

马丁・韦兹曼(Martin L. Weitzman)

  哈佛大学经济学教授,着有《所得、财富与最大值原则》(Income, Wealth, and the Maximum Principle)。

  其余资讯详见两位作者个人网页:www.gwagner.com和scholar.harvard.edu/weitzman。

译者简介

毕馨云


  清华大学数学系毕业,曾任科普书编辑十多年,现为自由译者、文字工作者及业余交响乐团团员。

  Email: xinyun.biz@gmail.com
 

图书目录

序:气候公民随堂考

第一章:为地球报案
骆驼仍栖居在加拿大时
难解的不确定因素
浴缸问题
对于气候,我们可以做些事
对于气候,我们不可以这么做
气候变迁问题的解答
比过去面临的任何考验更严峻

第二章:气候变迁关键词
二氧化碳
碳价
引导式技术变革
气候科学进程
气候敏感度
DICE模型
外部性
「随便开」
搭便车
不可逆转
需求法则
海洋酸化
京都议定书
蒙特娄议定书
权衡
不确定性

第三章:厚尾
敏感的气候
地球赌注
金钱就是一切
升温一度要付多少成本?
百年后升温一度要付多少成本?
气候金融学
华尔街之谜
时间就是一切
你的数字是什么?

第四章:当我们选择没看见
少于无限──无限少
最坏的情况

第五章:拯救地球
地球工程的前景与问题
「搭便车」遇上「随便开」
安全带与速限
地球气候的「化疗」?
让地球降温,要快或慢?
对速度上瘾
在跑之前要先会走,运用之前要先做研究
因果与究责
实事求是的提案

第六章:007
气候战争
硫没有性行为
如果地球工程真的可行呢?
这是风险对风险的世界
完全效益对成本,加上一些未知与不可知

第七章:我们可以做些什么
为何要投票
为何要资源回收、骑单车、少吃肉
认真做好资源回收
天空是上限
第一步:唿吁
第二步:因应
第三步:获利

结语:另一种乐观主义
我们所知道的很糟,我们所不知道的更糟
愿我们错了三次
反抗碳排放者

致谢
各章注释
 

图书序言



气候公民随堂考


  请问以下两个简短的问题:
  1.你认为气候变迁是迫切的问题吗?
  2.你觉得让世界停止使用化石燃料很困难吗?

  如果两个问题你都回答「是」,欢迎。这本书你会一边读一边点头,有时甚至会高唿喝采。你将感觉更加笃定。

  而且你也是少数。绝大多数人只会在其中一题答「是」,而不是两题。

  如果你只有在第一题答「是」,你可能觉得自己是个坚定的环保人士。你可能会认为,气候变迁是社会面临的议题。情况很严重,比许多人想的还要严重。它已经带来严重负面影响,就要向我们重袭而来。我们应该竭尽所能:太阳能板、自行车道、所有的一切。

  你说对了,某个程度上。气候变迁是迫切的问题。但假如你以为停止使用化石燃料很容易,就是在骗自己。这会是现代文明所面临最艰困的挑战之一,也将需要人类迄今发动过最持续、管理完善的、全球性的通力合作。

  如果你只有第二题答「是」,或许你觉得气候变迁并不是我们这一代的关键问题。这未必表示你「怀疑」或「否认」根本的科学证据;可能你仍然认为全球暖化值得关注。不过现实状况是,我们总不能为了减缓一个数十年、甚至数百年后才会产生全面影响的问题,而不生活。想想看,世上有些人此刻正苦于能源短缺。此外,无论美国、欧洲或其他高排放国採取了什么节能政策,追赶富裕国家生活水准的中国、印度等国,都将让这些努力化为乌有。你知道凡事都要权衡。你也知道,只靠太阳能板和自行车道是做不到的。

  你也说对了,但这不会降低气候变迁问题的严重性。寻求解决之道需要很长的时间,加上全球国际关系情势复杂,因此我们必须当机立断,而且现在就要採取行动。

  如果你是经济学家,很可能你会在第二题答「是」。传统经济学论述几乎是站在「务实者」的立场,毕竟经济学家把权衡看得像生命一样重要。你对孩子的爱虽然超越世上的一切,可是经济学家不得不说,这份爱严格说来不是没有底限的。做父母的,可能会在孩子身上投入大量金钱和时间,但一样要权衡利弊得失:究竟是要处理白天公事,还是读床边故事,是要现在纵容一下,还是机会教育一番。

  在平常的、国家的或全球的层级上,权衡尤其重要,而在地球的尺度上,大概没有哪个议题比气候变迁更能展现出权衡的运作了。它是经济成长与环境之间的终极战。

  如今,气候政策越强有力,就意味经济成本越高而且直接。燃煤火力发电厂很快就会淘汰,或是根本就不再兴建。这牵涉到成本,对燃煤发电厂的业主和用电的消费者都是如此。这样一来,一方面因为碳排放量减少,另一方面又因为投资更干净、效能更高的技术所带来的经济报酬,最大的权衡问题就会变成:该如何把这些成本与行动带来的好处做个比较。

  经济学家常把自己形容成站在争论中间的理性裁决者。如今空气比石器时代要差,平均寿命却长多了。海平面不断上升,威胁着上亿人的生命和生活,不过人类社会过去也曾迁移城市。要我们不再使用化石燃料,是十分困难的,但人类的聪明才智──技术上的改变──必会再次扭转干坤。生活方式将有所不同,可谁能说会变得更坏?市场让我们更长寿,给了我们巨额财富,就让适当导引的市场力量变一变魔法。

  这样的逻辑有很多好处,但关键字是「适当导引」。气候变迁若没有减缓,究竟要花多少成本?哪些是我们已知的、未知的、不可知的?我们所不知道的,会把我们带往哪里?

  最后这个问题是关键:我们知道的一切,大多在告诉我们气候变迁很严重,而我们不知道的一切,多半在告诉我们情况可能比所想的糟糕得多。

  「严重」或「更糟」不代表无可救药。实际上,本书中几乎每项预测都以下面这句话做为但书:除非我们採取行动。我们大胆做出预测,不是为了看到这些预测成真。

  我们是在谈,不受拘束的经济力量可能会走向何处,以便把这些力量导向更有成效、更好的方向。最终,我们可以引导它──从许多方面来看,订定适当的「碳价」将不是做或不做的问题,而是何时要做的问题。
 

图书试读

骆驼仍栖居在加拿大时

如果我们要想像一个全面却又棘手的公共政策问题,气候变迁即是近乎理想的议题。尽管今天面临了风暴、洪灾、森林大火,但全球暖化最严重的影响在我们有生之年还感受不到,而且可能会以最不可预期的方式影响我们的后代。气候变迁不同于其他环境问题,也和其他的公共政策问题非常不一样。它几乎是唯一具有全球性、长期性、不可逆转、不确定性的问题──它绝对是独一无二、综合了这四个特点的问题。

使气候变迁难以解决的原因,也正是这四大因素。其困难的程度──缺乏全球集体良知的刺激──很有可能到了很难靠减碳和适应不可避免的后果,来因应气候变迁的地步。最起码,我们必须将受害加进清单里。富者会适应,穷者将受其害。

然后是听起来几乎无可避免的「地球工程」,这类技术企图以全球规模的科技方法处理看来很难解决的问题。最出名的地球工程概念,是要把微小的硫粒子释放到平流层,试图制造一道堪可遮挡阳光的人造屏障,来帮助地球降温。

关于气候变迁经济学的一切讯息,似乎都指向此方向。地球工程非常便宜,能够大肆实施,同时又有极大的槓桿作用,几乎能抵消掉碳排放量。碳排放的「搭便车」效应是造成问题的元凶:在狭隘的自我利益中,找不到尽力二字。把我们推向地球工程这条出路的,是「随便开」效应:它太便宜了,因此基于自身的利益,一定有人会去做,管它有什么后果。

但我们暂时别谈那么远,先一一检视四大因素,来看看气候变迁为什么是极端「搭便车」问题:

气候变迁是唯一具全球性的。北京霾害十分严重,对健康造成实质且剧烈的影响,迫使北京市政府官员宣布学校停课,同时採取其他严厉行动。不过,北京的雾霾,或墨西哥市甚至洛杉矶的雾霾,影响范围多半局限在该城市。虽然美国西岸监测站可能会记录到从中国飘来的煤灰,就像撒哈拉的沙尘有时会吹到中欧,但这些影响都是区域性的。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个在台湾长期关注环境议题的读者,我对于“大预警”这个词特别有感触。很多时候,我们似乎总是在灾难发生后才开始重视,但气候变化这种长远的危机,更需要的是前瞻性的预警和预防。我很好奇这本书会如何构建它的“预警”体系,是基于科学模型,还是对过往案例的深入分析?台湾在地理位置上,本身就处于气候变化的脆弱地带,海平面上升、珊瑚礁白化、水资源短缺等问题,都并非遥不可及的未来,而是正在发生的现实。我希望这本书能结合台湾的具体情况,提供一些更贴切的解读。例如,它会讨论台湾的海岸线会受到怎样的侵蚀?我们的农业模式是否需要彻底改革以适应更频繁的极端气候?或者,在能源转型方面,台湾是否有独特的机会与挑战?这本书的名称透露出一种“不回避问题”的态度,这正是我们需要的。我期待它能提供一种更深刻的视角,让我们理解问题的严重性,并激发我们采取更积极的行动,而不是在“知道”与“不知”之间摇摆。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足够吸引人,那种深邃的蓝色背景,配上燃烧的地球图案,瞬间就传递出一种紧迫感。光是书名《气候危机大预警:热地球的经济麻烦与世界公民的风险对策》,就让人感觉到这是一本有料的书,不是那种空泛的谈论,而是直击要害,深入探讨我们正面临的严峻挑战。我特别好奇它会如何阐述“热地球的经济麻烦”,因为气候变化对我们台湾的农业、渔业,甚至观光产业都可能带来巨大的冲击。例如,近年来的异常气候,像是超级颱风的频率增加,或是连续性的旱涝,都让我们感受到经济上的压力。如果这本书能提供更深层次的分析,比如气候变化如何影响全球供应链,进而波及台湾的出口贸易,或者它会提出哪些具体的经济转型策略,帮助我们应对这些潜在的危机,那绝对是物超所值。我期待它能提供一些更具前瞻性的思考,让我们不仅仅是“知道”气候危机,更能“理解”它对我们生活经济可能造成的具体影响,并为未来的不确定性做好准备。

评分

我喜欢阅读那种能够引发深度思考的书籍,而《气候危机大预警:热地球的经济麻烦与世界公民的风险对策》这个书名,无疑就具备了这样的潜力。“经济麻烦”这个词,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注意力。毕竟,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最终都会体现在经济层面。在台湾,我们很早就体会到了全球经济波动对我们的影响,如果再加上气候变化这个变量,后果不堪设想。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深入剖析,气候变化具体会在哪些经济领域引发“麻烦”,比如供应链的断裂、资源的稀缺、金融市场的波动,甚至是地缘政治的紧张。更重要的是,我希望它能提供一些具有建设性的“对策”。这不仅仅是关于环保政策的讨论,而是真正能够让经济体在转型过程中,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可行性方案。例如,它是否会探讨绿色能源投资的潜力,或是循环经济的模式,以及这些模式如何在台湾这样的经济体中落地生根?我希望这本书能给我带来一些关于经济韧性与创新转型的启发。

评分

我一直认为,应对气候变化不仅仅是政府或企业的事,每个人都应该扮演一定的角色。这本书的名字里提到了“世界公民的风险对策”,这让我非常感兴趣。我希望它能提供一些具体、可操作的建议,让我们普通民众在日常生活中就能为减缓气候危机出一份力,同时也能保护自己免受其害。在台湾,我们经常听到关于垃圾分类、回收再利用的倡导,但气候变化的影响远不止于此。我期待这本书能更深入地探讨,比如我们在能源使用、消费习惯、交通方式上,有哪些更有效的改变可以减少碳足迹?又或者,面对极端天气事件,我们如何构建更具韧性的社区?例如,如何在家居设计上考虑防灾,如何储存物资,甚至是如何在地方层面组织互助网络?台湾地处太平洋地震带,又常受颱风侵袭,加上气候变化可能加剧这些风险,所以“风险对策”这一块对我来说尤其重要。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一些实际的指南,让我们不只是旁观者,而是积极的参与者,在守护地球的同时,也能提升自身和家人的安全感。

评分

读到“世界公民的风险对策”这几个字,我立刻联想到了我们台湾人在国际社会中扮演的角色,以及我们所面临的共同挑战。气候变化是全球性的问题,没有哪个国家可以独善其身。我希望这本书能超越国界,提供一种更宏观的视角,让我们看到,作为“世界公民”,我们应该如何协同合作,共同应对气候危机。这不仅仅是国家之间的谈判,更是个体层面的责任与行动。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探讨,不同文化背景、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地区,在应对气候变化时,可能面临的独特风险,以及如何制定出更具包容性和普适性的对策。在台湾,我们可能在海洋保育、再生能源方面有一些独到的经验,而其他地区可能在森林保护、水资源管理方面有更深入的研究。我希望这本书能成为一个平台,促进不同知识体系与实践经验的交流,并最终汇聚成一股强大的力量,推动全球社会走向一个更可持续的未来。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