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端氣候成常態,高溫地球預約下一波大衰退?
經濟學人簡明速寫:不可逆的氣候衝擊,每個人至少要知道的事!
.《金融時報》首席評論員 馬丁.沃夫評選「年度最佳經濟類選書」
.2016年 獨立齣版人「最可能拯救地球的年度傑齣圖書奬」
.入圍《金融時報》與麥肯錫最佳財經書年度書單 證據不容懷疑:關於氣候,我們已知道的很糟,我們還不知道的更糟
全球氣溫仍在上升,春天提前到來,冰層持續融化,海平麵正在上升,降雨和乾旱的模式在改變,熱浪越來越嚴重,降雨量越來越極端,海洋正在酸化。
上一次地球大氣層二氧化碳濃度達到400ppm時,海平麵上升瞭20公尺。達到700ppm的地球,會是今天完全想像不到的世界。然而,我們目前正走在這條軌跡上。
全球的政府、企業,與高碳排既得利益居民,不能再對這個過熱地球不負責任。
氣候問題拖延得越久,發生極端事件的可能性就越大。城市可能會淹沒,流氓國傢可能會把顆粒注入地球大氣層中,試圖透過地球工程讓地球降溫;尤其要針對那些可能比其他一切更加急迫的未知極端風險,來檢視究竟是怎樣的經濟力量,既讓閤理的氣候政策難以製定,又使地球工程這類偏激的未來解決方案更加可能實現?
本書將從廣大讀者以往無法接觸到的資料中取材並擴充,以生動、清晰的措詞探討地球暖化之後的可能影響。
◎完整剖析:「算不齣來」的熱地球經濟大麻煩,與最終「難以想像」的無限大成本!
◎直指核心:「碳定價」、「碳交易」與「減排標準」已經刻不容緩,世界人類應該用更直接政策降低氣候可能風險!
如果你齣重大車禍的機會是10%,你應該會採取必要的預防措施。
如果你遭受慘痛財務損失的機會是10%,你應該會重新評估自己的資産。
那如果我們知道地球的溫度越升越高,可能有10%的機率終將走嚮我們無法想像的災難,為什麼現在不為氣候變遷多做些努力?
我們會為自己生活中可能遇到的不測之禍提供保障──為什麼沒想到地球正麵臨的大麻煩呢?
事實上,我們大部分人隻感受到近年的氣候極端,但對於「碳排放引發氣候變暖」的程度缺乏明確認知。
正如《金融時報》評論本書時指齣:「盡管聯閤國幾十年來一直舉行氣候談判,人們投入瞭數十億美元為可再生能源提供補貼,偶爾還會嘗試碳定價,但造成氣候變暖的二氧化碳排放仍在繼續上升。這些努力的失敗突顯齣如下事實:正如兩位作者指齣的那樣,氣候變化問題最終是『搭便車』問題。當人們自己承擔成本、好處卻是全世界共享的時候,他們就很難限製自身造成的汙染。」
本書並將強調一個被廣泛誤解的氣候變化問題:如果把地球的大氣層比喻為一個「浴缸」,那麼──僅僅穩定年度排放量還不夠。要降低大氣層「碳濃度」,碳排放量必須被大幅削減至接近零排放的程度。
至2013年為止,全球碳濃度已經升至400ppm,遠高於工業時代前280ppm的水平。如果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含量翻倍,全球氣溫可能會上升多少?本書兩位作者仔細分析瞭最新的科學發現,他們的結論是,現在氣溫升幅大約有10%的機率最終會超過6度,而氣溫上升6度就會引發巨大災難。
另一方麵,新興的「地球工程」的成本非常低廉,甚至未來單一國傢就能實施以下這類方案:
模擬1991年菲律賓皮納圖博(Pinatubo)火山的噴發。那次火山噴發嚮平流層噴射瞭大量二氧化硫,製造瞭一個巨大的遮陽罩,使全球氣溫在接下來的一年裏大約降低瞭0.5度。
這種地球工程的成本的確可能比減排低,而副作用的影響卻是巨大的──本書作者認為,地球工程徹底顛覆瞭經濟學上對氣候變化的標準看法,從「搭便車」問題變成瞭「隨便開」(意指區域國傢因為這類工程的成本便宜,因此任意施做,而不顧氣候問題的全球性)問題。
至於已被提倡多年的「碳減排」與「碳價」的實施障礙是:多年來,人們已對經濟方麵的正確對策瞭如指掌,他們主張停止在全球徵收每噸約15美元的碳稅(那樣是在補貼化石燃料),碳價至少應提高至每噸40美元以上,同時更要開始探尋更具政策意義的全球可能解決方案,比如製定燃油經濟標準。與地球工程相比,這樣的舉措其實安全閤理得多。
最後,本書也提齣警告,關於氣候變遷問題的關鍵知識在於:
現在我們知道的一切,大多在告訴我們氣候變遷很嚴重,而我們不知道的一切,多半在告訴我們情況可能比所想的糟糕得多。
氣候衝擊的影響應該要提升至「全球級」的議題層次,必然是人類未來最重要的「風險工程」。
至於──我們個人可以做哪些事?
首先是,彆再相信那種「列舉十件事,並說你做瞭就能終止全球暖化」的清單,徹底瞭解我們正麵對的未知氣候風險與基本常識。
迫切推薦 「《氣候危機大預警》是關於氣候變遷的佳作,見解深刻,具挑戰性,有啓發性,發人深省,百讀不厭。它會幫助你清楚透徹地思考我們這個世代最重要的議題。」──傑佛瑞・薩剋斯(Jeffrey Sachs),《文明的代價》作者
「《氣候危機大預警》對氣候變遷問題以及我們能做且該做的事,做瞭精采、清晰、嚴謹而中肯的陳述。這本書思考風險的方法──把深層不確定因素考慮進去──比慣常的方法高明得多。這是一本不同凡響的書。」──塔雷伯(Nassim Nicholas Taleb),《黑天鵝效應》、《反脆弱》作者
「近來的金融危機大多是經濟體把利益私有化和把成本社會化的結果。氣候危機也是同樣的情形。我們不要把我們曾對經濟體做過的事,再對地球故技重施,我們應該要認真思考氣候變遷經濟學。《氣候危機大預警》斬釘截鐵地指齣瞭問題真正的嚴重性,以及如何去解決。」──範・瓊斯(Van Jones),環保組織Green for All創辦人兼董事長、《綠領經濟》作者
「你認為氣候變遷是優先順序排在後麵的問題?可以延後、好讓我們先處理更迫切的威脅?那麼《氣候危機大預警》會讓你看清事實。」──邁剋・曼恩(Michael E. Mann),《麯棍球桿》、《氣候戰爭》作者
「如果有興趣知道不斷變遷的氣候會帶來什麼新風險,《氣候危機大預警》是強力推薦一讀的書。」──伊恩・布雷默(Ian Bremmer),歐亞集團(Eurasia Group)總裁
「《氣候危機大預警》迅速看穿各種藉口、混淆視聽和錯誤的解決之道,讓我們清楚看到不去因應氣候變遷的風險和威脅。」──馬剋・特瑟剋(Mark R. Tercek),大自然保護協會(Nature Conservancy)會長兼CEO、《大自然的財富》作者
《潮汐漲落:航海時代的貿易、戰爭與文化交融》 本書深入剖析瞭15世紀至19世紀間,以大航海時代為核心的全球貿易體係的形成、演變及其深遠影響。它不僅是一部關於地理大發現和航海技術進步的編年史,更是一部關於權力轉移、財富重構與文明碰撞的宏大敘事。 第一部分:風帆與羅盤——新世界的開啓 這一部分追溯瞭歐洲探險傢踏齣舊大陸的初始動力:對香料、黃金和新航路的渴求。我們詳盡考察瞭葡萄牙和西班牙如何通過精湛的航海技術(如卡拉維爾帆船的改進)和對天文導航的掌握,率先開闢跨洋航綫。重點探討瞭哥倫布的意外“發現”如何徹底顛覆瞭歐亞大陸的地理認知,並引爆瞭全球性的物種、疾病和人口交換——即“哥倫布大交換”。 書中細緻描繪瞭早期貿易據點的建立,從葡萄牙在印度洋的據點(如果阿、馬六甲)到西班牙對美洲貴金屬的掠奪。我們不僅僅關注那些光鮮亮麗的發現,更深入挖掘瞭早期貿易模式中的脆弱性:對季風的依賴、對海盜的恐懼以及補給綫的漫長與危險。這部分內容旨在展現,每一次成功的遠航背後,是無數次失敗的嘗試和對未知海洋的敬畏與徵服。 第二部分:白銀洪流與重商主義的興衰 隨著美洲白銀(特彆是波托西銀礦的發現)源源不斷地流入歐洲,全球經濟格局發生瞭根本性的變化。本章聚焦於白銀如何在世界範圍內流動,它如何資助瞭歐洲王室的戰爭,刺激瞭亞洲手工業的發展,同時也引發瞭不同地區的價格革命。 我們詳細分析瞭重商主義思想的興起,探討瞭各國如何試圖通過積纍貴金屬、保護本國手工業和建立殖民壟斷來增強國力。荷蘭、英國和法國如何利用東印度公司——這一新型的商業組織形式——來挑戰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早期霸權。書中對比瞭這些公司的運營模式、治理結構及其在亞洲(如印度、印度尼西亞)建立的特許貿易體係,揭示瞭這些商業帝國如何將地緣政治與純粹的商業利益巧妙地結閤起來。 此外,本部分還探討瞭貿易對社會結構的重塑。奴隸貿易作為大西洋經濟體係的基石,其殘酷性、規模以及對西非社會、加勒比和美洲大陸發展的不可逆轉的影響被全麵揭示。 第三部分:帝國角力與全球市場整閤 17世紀至18世紀,是歐洲列強圍繞殖民地和貿易路綫展開激烈競爭的時期。本書將焦點放在瞭英法荷三大海上強國之間的衝突,特彆是英法在北美和印度的爭奪。這些衝突不再僅僅是歐洲大陸的延續,而是被投射到廣闊的海洋空間,成為全球霸權的試金石。 我們分析瞭“七年戰爭”等關鍵衝突如何重新劃分全球貿易版圖,以及這些戰爭如何鞏固瞭英國的海洋霸權。在文化層麵,本部分考察瞭跨文化接觸的復雜性。貿易不僅帶來瞭商品,也帶來瞭思想、宗教和生活方式的交流。從歐洲對中國瓷器、茶葉的癡迷,到亞洲對歐洲鍾錶、玻璃工藝的有限接受,展示瞭權力地位如何影響文化接受度的雙嚮流動。 第四部分:工業的陰影與古典自由貿易的萌芽 進入19世紀,工業革命以前所未有的生産力徹底改變瞭全球貿易的性質。蒸汽船和電報的齣現極大地壓縮瞭時間和空間,使得全球市場整閤達到新的高度。本章探討瞭工業革命如何將世界劃分為“工業中心”和“原材料供應地”。 我們審視瞭亞當·斯密等經濟學傢的思想如何逐漸挑戰並取代瞭僵化的重商主義。自由貿易的理念開始占據上風,尤其是在英國的主導下,通過條約和武力乾預,推動瞭全球範圍內關稅壁壘的削減。然而,這種“自由”貿易並非沒有代價,它常常以犧牲前殖民地和後進國傢的發展自主權為代價,為後續的全球不平等埋下瞭伏筆。 結論:遺産與反思 本書最後總結瞭航海時代留給現代世界的遺産——一個緊密相連但又充滿結構性不平等的全球經濟體係。它不僅塑造瞭現代民族國傢的邊界和財富分配,也留下瞭關於資源獲取、環境利用和跨文化理解的深刻問題。通過對曆史細節的細緻梳理,本書旨在提供一個多維度的視角,理解我們今天所處的全球化世界的真正根源。全書論證的核心在於:海洋不再是阻隔,而是權力與財富流動的血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