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溪怎么了?

野溪怎么了?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悬疑
  • 推理
  • 犯罪
  • 心理
  • 日本文学
  • 小说
  • 野溪
  • 失踪
  • 村庄
  • 秘密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在鸟的眼睛里,那条绿得最茂盛的曲线,就是我流经的地方。
  我流动着,空气凉爽新鲜,居民住在高高低低的树丛中、大大小小的石头间、急急缓缓起伏的水里面。

  种子掉在我身上,到不同的地方靠岸繁衍。
  落叶掉在我身上,餵养藻类与居民、也餵养了远方的海草和海洋的居民。

  我身旁的土地溼润肥沃,人们开始在这里耕作。
  但是当大雨来时,暴涨的溪水,会改变我所走过的地方。

  大部分的人似乎不喜欢我动来动去,他们想要塑造规矩一点的溪。
  他们说我「需要整治」,否则会为人带来损失。

  我变窄了,我光熘熘的,我居然被围起来了!

  整治之后,居民要喝水该怎么办?
  岸边的土堤变成水泥堤岸,翠鸟要怎么挖牠的小窝?
  随着海潮而上的螃蟹宝宝,必须回到溪流长大,可是这种路该怎么走……

  附属品/赠品简介
  【导读手册】专业导读与推荐序、作者后记与踏查实录
  绘本里出现的溪流生物有哪些?
  野溪整治与我有何关系?
  一起思考改变的可能性。

得奖纪录

  原作《野溪整型记》荣获2015年行政院环境保护署指导,社团法人台湾环境资讯协会主办,国立台湾博物馆协办的【第三届十大「节」出绿绘本,第二名】。

专业导读推荐序

  李伟文(牙医师、作家、环保志工),〈关怀野溪,症结不在野溪而在人心〉
  廖桂贤(香港中文大学建筑学院助理教授),〈期待回复河川生命力的生态复育工程〉

各领域好评推荐

  依姓氏笔画排列

  王家祥(作家)
  王莉萍(台北市大安区古亭国小自然领域教师召集人)
  江慧仪(大地旅人环境教育工作室创办人)
  李贞慧(水瓶面面,儿童文学工作者暨亲职作家)
  吕姮儒(台中市大华国中生物老师)
  李根政(地球公民基金会执行长)
  林玉珮(主妇联盟环境保护基金会常务董事、绿绘本召集人)
  林真美(儿童文学工作者)
  胡慕情(记者)
  胡龙雄(兰屿乡朗岛国小校长)
  徐仁修(荒野基金会董事长、作家)
  庄维倢(高雄市大树国小特教老师)
  陈瑞宾(台湾环境资讯协会祕书长)
  陶乐蒂(绘本作家)
  黄郁钦(绘本作家)
  游珮芸(台东大学儿童文学研究所所长)
  杨勋凯(嘉义市文雅国小教务主任)
  杨维晟(自然生态作家)
  刘月梅(荒野保护协会第八届理事长)
  刘冠妙(人禾环境伦理发展基金会专案三处处长)
  赖威任(黑潮海洋文教基金会主任)
  赖荣孝(荒野保护协会前任理事长)
 
《星辰之歌》 类型: 史诗奇幻/宇宙探险 作者: 艾莉亚·维恩 出版社: 苍穹之钥文化 出版日期: 2024年秋 简介: 在被称为“以太界域”的广袤星图中,文明的火种在无数恒星周围闪烁,每一个星系都是一个独立而又相互关联的生态系统。然而,和平的假象之下,一种古老的、被称为“虚空瘟疫”的熵增力量正在缓慢侵蚀着已知宇宙的结构。星辰不再稳定地燃烧,星系的边界开始模糊,历史的记忆如同被风化的砂石,逐渐消散。 故事的主角,凯伦·索拉里斯,并非传统的英雄。他是一名来自边缘星系“静谧之环”的孤儿,拥有一种被星际教会视为禁忌的能力——“共鸣视界”。这种能力让他能够捕捉到来自已逝文明的残响,并能与那些被时间遗忘的超级智慧体进行短暂的交流。凯伦一直试图用这种能力来修补他内心深处因童年创伤而留下的裂痕,直到他无意中截获了一组来自已毁灭文明“奥瑞恩帝国”的最后讯息。 这则讯息并非求救,而是一个警告:奥瑞恩帝国并非毁于内战或资源枯竭,而是被一种超越物理定律的“和谐悖论”所吞噬——他们为了追求绝对的完美与永恒,最终导致了自身逻辑结构的崩溃,成为了虚空瘟疫的温床。讯息中提到,解救当前的宇宙,必须找到传说中的“原初谐振器”,一个据说隐藏在宇宙最深层维度“无光之域”中的神器,它能够重置宇宙的基本物理常数,让时间重新校准。 凯伦的旅程并非独行。他很快招募了一批背景迥异的伙伴: 莱娅·维斯珀: 一位前帝国情报官,她精通星际政治的阴谋与反制策略,性格冷峻而实用主义。她对凯伦的力量保持警惕,但更恐惧无序的崩溃。她驾驶着一艘经过重度改装的走私船“夜莺号”,是团队行动力的核心。 泽诺斯(Xenos): 一位来自高度机械化文明“机械教廷”的改造人。他的身体大部分被生物合金和神经元网络取代,拥有惊人的计算能力和对古老科技的理解力。泽诺斯代表着理性的极致,他对于情感的理解停留在数据分析层面,他的加入是为了探究虚空瘟疫背后的数学结构。 伊拉莉娅: 一个来自“生命之树”种族的年轻祭司,她的种族以其对生命能量的精妙操控而闻名。她能与星系中的生命网络直接沟通,感知到“瘟疫”对生物圈造成的痛苦。她代表着希望与不屈的自然之力。 他们的征途,从繁华的中央星域“光辉之冠”开始。这里是宇宙权力的中心,由“星际议会”统治,他们沉溺于对现状的维持和对凯伦这种“异端”力量的打压。凯伦一行人必须躲避议会的追捕,同时破解奥瑞恩帝国的古代遗迹,寻找通往“无光之域”的路径。 随着旅程的深入,他们逐渐发现,“虚空瘟疫”并非自然现象,而是某种有组织的、对“存在”本身怀有敌意的实体所散播的。这种实体被称为“静默者”,它们的存在形态模糊,通过削弱宇宙的因果律来达到目的。 在一次深入“扭曲星云”的探险中,凯伦被暴露于高纯度的熵能之下,他的“共鸣视界”被极度放大。他不再只是看到残响,而是短暂地“成为”了那些死去文明的意识。这让他承担了巨大的精神负荷,但也使他领悟到,原初谐振器并非一个可以简单使用的“开关”,它更像一个巨大的“调音器”。如果使用不当,它不仅无法修复宇宙,反而会加速一切走向绝对的寂静。 莱娅的情报能力在关键时刻拯救了他们,她揭露了星际议会高层中潜伏的“静默者”代理人,揭示了议会一直以来都在试图利用或压制谐振器的秘密。泽诺斯则通过破译古老的星图,找到了进入无光之域的唯一安全航道——那是一条需要精确计算引力波轨迹的“时间裂缝”。 无光之域,是一个没有光、没有时间感知的维度。在这里,物质遵循的规则与外界截然不同。凯伦一行人必须依靠彼此的信念和能力,穿越由纯粹的概率波构成的迷宫。他们遭遇了“静默者”的实体化防御——由坍缩的逻辑构成的构造体,这些构造体专门针对他们的弱点进行攻击。伊拉莉娅必须燃烧自己的生命能量来维持周围的生命力场,为伙伴们争取时间。 最终,在维度交界的祭坛上,凯伦面对了原初谐振器。它不是一个机械装置,而是一块吸收了宇宙诞生之初所有频率的晶体。这时,静默者的核心意识向凯伦发出了诱惑性的“邀请”:加入永恒的静止,放弃无休止的挣扎。 凯伦意识到,奥瑞恩帝国的错误在于试图消除变动和不确定性。真正的宇宙和谐,存在于永恒的波动与变化之中。他没有选择“重置”宇宙,而是选择了“同步”。他利用自己的共鸣视界,将自己对宇宙万物痛苦和希望的感知,与谐振器融合。 这一举动引发了宇宙范围内的“大校准”。恒星的光芒不再是单一的频率,而是包含了所有可能性的光谱。虚空瘟疫开始消退,不是被消灭,而是被重新纳入了宇宙的“背景噪音”之中,成为了新的演化动力。 凯伦幸存下来,但他的存在也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他不再完全属于任何一个维度,成为了连接不同时间线的“界限看守者”。莱娅和泽诺斯选择了回归已知宇宙,带着对真理的敬畏和对凯伦牺牲的理解,致力于重建一个更加包容的星际社会。伊拉莉娅则带着从无光之域带回的生命种子,去修复那些被瘟疫侵蚀最深的角落。 《星辰之歌》探讨的不是征服,而是理解和共存。它深入描绘了在一个由无数哲学、物理和生命形态交织而成的宇宙中,个体如何面对宏大的、看似不可逆转的衰亡趋势,并最终找到动态平衡的真谛。本书充满了对宇宙尺度哲学的思辨,以及在绝境中友谊与信念的坚不可摧。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庄咏婷


  1985年生于彰化,目前居住于台东。
  在意生态环境受的伤,尽可能简单的生活。
  曾任荒野保护协会台东分会执行秘书、推广讲师。

  原作《野溪整型记》荣获2015年行政院环境保护署指导,社团法人台湾环境资讯协会主办,国立台湾博物馆协办的【第三届十大「节」出绿绘本,第二名】。

图书目录

图书序言

专业导读与推荐序

关怀野溪,症结不在野溪而在人心
文/牙医师、作家、环保志工 李伟文


  当你扭开水龙头,可曾想过这流出的水中,最高最远的源头是来自何处?

  当你问孩子我们喝的水从哪里来的,答案除了水龙头之外,聪明一点的或许会答说「ΧΧ水库」。

  除了划龙舟,除了童玩节在冬山河畔人工化的设施玩水之外,我们似乎都忘记了滋养我们的河流,即便近在咫尺,厚厚高高的堤防也把已经被污染的河流挡在我们的视线之外,与我们的生活似乎不再相干。

  自古以来,为了取用水的方便,人类大多在溪流附近群居,形成村庄与城镇,因此,所有古老文明总是会依着河流而形成。

  直到没多久以前,人们要出城进城,离开家乡或进入另一个城镇,感觉是非常鲜明的,因为往往我们必须渡河或者过桥。

  可是随着都市文明的兴起,马路愈来愈大,桥也愈来愈宽,甚至到现在桥与马路都分不清了,而且我们的桥几乎已变成车辆专属,而不再适合行人使用。车辆走在桥上,往往看不到河流,这些年更是变本加厉,沿着河道兴建的快速道路一层叠一层,为了安全,河岸全筑满高高的堤防,至此,河流就从人们生活中消失了!

  我们从小唱的童谣「我家门前有小河,后面有山坡……」除了在当年是事实的描述之外,也是对于美好居家环境的憧憬,的确,山林与溪水原本就是人类最终的抚慰与最原始的乡愁。可是,曾几何时,门前的野溪会泛滥,后面的山坡会倾颓、会有土石流?

  美好的憧憬怎么变成令人战慄的恐怖家园?

  台湾因为面积小而高山林立,再加上降雨又集中,所以全岛溪流密布,却又十分短促陡峭,枯水期与洪泛期水量差异很大,是台湾自然环境很大的特征。台湾重要河川共有151条,其中主要河川19条,次要河川32条,普通河川100条,比较小的山涧小溪更是不计其数了!可是绝大部分河川溪流都有水质污染、淤砂、河岸发展过度……等等问题。

  政府花了很多钱整治河川,但是经费却很少用在河流源头地区的水土保持森林保育上,往往只是用很多的水泥建拦沙坝,盖很高的堤防,最后把所有的河川变成了排水沟!

  因此,灾难似乎始终不曾远离台湾,若是把媒体报导的日期与地点遮掉,检讨的内容似乎年年都大同小异。灾难之所以一再发生,原因是政府与民众都已成了共犯结构。比如说,在选举选票压力之下,民意高涨,公权力不张,往往牺牲了整个社会的公平正义,再加上河川治理的政府管理体系紊乱,部门与部门间,中央与地方间,不只无法整合,甚至矛盾百出。

  二十多年前,台湾只有十多条河川有土石流,现在却有1420条溪流属于土石流警戒区;同时在中南部,有许多乡间的工厂排放出巨毒污染的水直接流入农业灌溉用的水圳,我们吃的米及蔬菜、水果,不知累积了多少环境贺尔蒙,造成台湾非常高比例的慢性病、癌症或不孕症。

  最近这几年,全世界各国都逐渐感受到因为全球暖化所导致的全球气候变迁──气候变得更为暴烈,不管是风力或雨量,在世界各地都屡屡打破当地有史以来的记录:「百年来最大雨量……百年来最大灾难……」似乎年年在报端出现。面对愈来愈不可测的变化,我们过去习惯的治山防洪概念,大概也要改变了!要将传统「人定胜天,工程万能」的观念,转变为「顺应自然,学习自然」,留下人与自然互动亲近的缓冲区。

  过去二十年来,台湾山区的河川,已经兴建了二千多座拦沙坝,造成无数的灾难,难道我们还学不到教训吗?其实台湾的海岸原本就靠河溪从山上带下砂石来维持海岸的平衡,如今这些大量兴建的拦沙坝、水库,已使得海岸补充的沙源减少,海岸从平衡变成侵蚀,再加上沿岸鱼塭超抽地下水,也造成今天全台湾十分之一的海岸都有地层下陷的问题。

  天然野溪有急流、深潭、岸边缓流等等丰富多样化的栖地环境,同时原来的溪石与两岸植被,都能够消减大雨溪水暴涨带来的灾难。

  许多国家近年都在努力恢复河川的天然样貌。美国佛罗里达州奇士米河曾经在四十年前进行截弯取直工程,不过在完工后发现人工河川带来更多环境问题与自然生态的破坏,于是在二十多年前又开始进行复原工程,包括拆除河堤、码头以及许多人工构造物。

  可是相反的,这些年在台湾各地,看了太多太多令人痛心的例子,许多动辄上千万上亿元,强用水泥所堆出来的治山防洪建设,大多数抵挡不了大自然的威力,必须一次又一次花大笔纳税人的钱来重盖,通常所保护的建筑或民宅,只是少少的几栋。有时候很感慨,如果公部门能够多花点心思与当地居民沟通协调,将几个可以替代的建筑设施,往后挪一点,就完全不必施作那些「花大钱、破坏自然,又没有效果」的堤防或拦沙坝。

  我们可以确定,未来的台风或雨量,山洪土石流只会愈来愈大,我们绝对无法以人为的力量来对抗大自然,不适合住人的地方就还给大自然,可以不施工,才是最好的生态工法。

  其实,山会崩的地方,人就避开,不要勉强做水土保持工程,水会淹的地方,人也要避开,不要强做护岸堤防。这些让出的自然空间,在平日就是我们可以做环境教育的场域,不必花大钱去「营建」出人工的「亲近」设施,而且,往往这些高高的挡水墙就是阻隔我们接近自然的主要原因呢!

  问题都已经是老生常谈了,重要的是要拿出行动,只有地方上的民众了解,人的命运与自然的命运是分不开的,河川的死亡就将会是人类的死亡,这种在地守护的力量若能从短暂的「污染受害意识」,提昇到长期和持续的「环境生态意识」,这才是台湾各地河川保护能否真正成功的关键。

  关怀野溪,症结不在野溪,而在人心。

  台湾民众对待河川溪流的态度,就是我们对待台湾的环境,对待自然的缩影。

  看着呜咽的野溪,思索台湾的未来。

  我们要留给下一代的,是一条什么样的河流?

期待回复河川生命力的生态复育工程
文/香港中文大学建筑学院助理教授 廖桂贤


  我还记得,去年,当我在网路上看到庄咏婷的得奖绘本《野溪整形记》时的惊艳和感动。因为,终于,有一本读物,用清晰易懂的方式对孩子进行生命教育,让孩子了解野溪整治工程的破坏性,并体认溪流是有生命的。另一方面,自己一直以来,就对绘本十分着迷,虽然没有小孩,但去书店时仍会逛到儿童区,看到喜欢的绘本会忍不住买下收藏。庄咏婷的绘本,完美结合了我所关注的河川议题与我所着迷的呈现方式,怎会不惊艳、不感动呢?那时,好想要收藏这个绘本,打听之下,得知有可能出版,就开始殷切期盼。终于,庄咏婷的绘本以《野溪怎么了?》的书名出版了,所以,我感到非常荣幸,能够为期待以久的绘本作序。

  《野溪怎么了?》是一本非常具有环境教育功能的好书,不只是孩子要读,大人也应该看,因为,仍有太多的大人,包括工程专业者,以为河川不过是水道。太多人不知道,任何自然河川都是一个复合、多元的生态系统,滋养无数的生命。这些多样的生命,就是庄咏婷画笔下的「居民」,除了鱼、虾、蟹、贝类等水栖生物,还有两栖、哺乳、鸟类等动物,当然还有各样的植物与微生物。生命,不但存在于水中,也在河床下、河岸边、以及洪泛平原上。河川,承载着那么多生命,却在许多人眼里只是水流,甚至只是灾害。

  因为不了解河川等同于生命,工业与都市社会以治水为名、以人定胜天之姿,毫无怜悯地、大规模地对河川进行工程整治。台湾,跟许许多多其他国家一样,绝大多数河川的下游河段都已被整成了高效率的排洪渠道;最悲惨的是小溪流,几乎都被所谓「三面光」的工法(也就是包括左右两岸加上河床都以混凝土覆盖)给彻底水泥化,成为水沟。当下游河段都已全面被整治,整治工程就溯河而上,持续以治水为名,连荒野中的野溪也不放过,被整得面目全非。在台湾,不要说在都市,即便是在乡下,也难以找到仍维持自然样貌的溪流。当河川因水泥化而失去生命力,不但人们不愿也无法再亲近,更失去了自净功能,无法再为人类提供干净的水。

  近年来,台湾公民的环保与生态意识益加进步,许多人认知到河川生态破坏的严重性,开始质疑并对抗不当的野溪整治工程。许多不懂生态的一般民众,也觉得水泥化的河道甚是丑陋,也越来越不能接受传统「三面光」的整治工程。即便如此,却未能阻止野溪生态系统被破坏的趋势。因为,野溪整治开始「漂绿」,灌上「生态工法」的名号。

  在阅读《野溪怎么了?》并思考这篇序文之际,我刚好看到了一则标题为〈生态工法护岸 土石取代混凝土〉的新闻,报导新北市以「生态工法」,也就是以就地取材土石的方式,取代传统混凝土工法来整治野溪,目前已经完成好几条溪的施作,而且还会有更多野溪将以生态工法整治,并称这乃是「与自然和谐共存」。这让我感到非常痛心。许多人也会问,「生态工法不是很好吗?」表面上看来,意图仿自然形貌的生态工法比起传统水泥工法更尊重生态、且更美观,但是,若野溪附近根本没有人居住,整治本来就是没有必要的,即便使用所谓的生态工法,整治的本身就是破坏生态。用所谓的生态工法整治本不需整治的野溪,不会比对都市中的溪流进行三面光工程好到哪里去。

  如果我们知道,野溪中的每一块石头、每一棵倒木、每一处深潭、每一片浅濑,都是许多生命的家,我们就能够理解,大规模的人为扰动(包括所谓的生态工法)一定会造成「家破人亡」。如果我们知道,河川生命力与人类永续发展密切相关,那么,在动辄要求政府以防洪安全的名义来整治河川之前,我们或许会先想想:真的有必要吗?

  其实,试图以工程整治的方式来控制河川,让它们不氾滥,效果只是短期的,而且还有长期的负效果。我从十年前开始研究水患治理议题,动机正是因为看到太多的大河小溪在防洪的名义下被整得惨不忍睹,但水患却持续发生,因而质疑水患治理是否真得透过河川整治工程不可。我的研究,以及许许多多前人与同侪的研究很清楚地显示,河川整治无法防止水患,顶多是降低较小规模淹水的频率;然而,降低淹水频率的代价却不小,不但河流生态被严重破坏,而且因为河川整治让人误以为「永久解决水灾威胁」,诱使更多欠缺灾害意识的民众进驻天然易淹水地区,一旦防洪工程无法应付的大洪水来临,溃坝或溃堤,往往造成更严重的生命财产损失。

  更糟糕的是,河川整治是个恶性循环。整治了一个地方,很可能造成另一个地方土壤侵蚀、淹水更频繁,于是就得整治另一个地方;整治了右岸就得被迫整治左岸,整治这个河段就得整治那个河段。此外,因水流与砂石的不断沖刷,堤防、护岸、固床工等等工程构造物需要经常维护。在此同时,民众也养成了依赖性,一有淹水情事发生,就要求政府进行整治。于是,大河小溪的各样工程,始终没有停止,就像水患也不曾停止过。整个社会,就被綑绑在这个「永续工程」的恶性循环中而不自知。

  第一批工业化与都市化的国家,包括美国、欧洲、日本、澳洲、 纽西兰等,早已了解河川生态的重要性,已陆续进行许多河川复育工作,特别是针对那些被埋到地下以及三面光的小河,将它们改造成近自然的样貌,找回生命力。河川复育,才是生态工法真正需要用到的地方。近年来,韩国、新加坡、甚至中国等亚洲国家也开始展开河川复育工作,相形之下,台湾仍然不重视河川复育,反而是以生态工法来破坏野溪。在台湾「因为要确保排水效率因此不得不整治」这样的观念,不仅在工程专业界、在一般民众心中也是根深蒂固。这种非得驯化自然不可的人定胜天观念,荼毒我们太深,也许短期内难以根除,但我仍然乐观相信,透过适当教育或许可以慢慢改进。而这样的环境教育所需要的,正是像《野溪怎么了?》这样的书。

  我真的很希望,《野溪怎么了?》可以催化出更多类似反思河川整治的书籍。我期待,未来我们看到的「河川工程」不再是整治工程,而是回复河川生命力的生态复育工程。

作者的话

  我生长在小工厂遍布的西边城镇,自小只见橙色、黑色的水流着的水沟,溪流是什么样子,我无从体会。大学时开始爬山,遇见溪流,是在干渴闷热的路途中,最美好的事,毛细孔和喉咙都在欢唿。(直到现在,烦躁难过时,我还是会让心返回到那个地方,最喜爱的溪潭,躺在大石头上,双脚浸泡入水,听祂流动的声音。)但也看见,山上清美的小溪,一路往下蜿蜒,经过人类聚居的地区,逐渐面貌模煳。来到东部居住,日日经过的公路边,怪手崩解野溪的戏码直接演给我看,不断的,一条接着一条。

  在台东有一群同样不忍心/忍不住的伙伴,每月约好上山下溪,亲自去纪录工程在野溪身上留下的痕迹。然后拿着这民间的第一手资料,拜访政府部门,提出观察与想法。感谢有这群伙伴的互相激盪与一同行走,至今慢慢走入水土保持局台东分局决策机制中的一个小角落。

  阅读更多资料及接触相关单位,会发现野溪整治的问题在台湾早就讲了几十年,重复到近乎无力。灾害的罪魁祸首不是溪,工程的氾滥不是单一因素,是人对土地的错误利用,是工程人员的教育训练里没有生态价值,是公务人员难以承担万一不做而出事的责任,是审查与监督机制中缺少足够的生态评估与公民参与,是河川治理体制中不同单位难以系统性整合,是政府部门习惯以快速表面的方式处理问题,是大众对溪流的疏离恐惧与贫乏理解所共同造成的。

  这本绘本是在这样踏查和对话的过程中,以图像进行的一个小整理,简单讲述一段野溪水泥化的历程。溪流的面貌改变,起于人的念头,一步一步的,为了保护自身利益,要求政府以水泥建造安全感,到越来越多溪岸的人为活动与建筑。对生物和环境本身而言,是居处的消失,自然脉动的阻塞。在暴雨的洗刷过后,人能不能重新思考对待溪流的方式呢?能不能用更宽大的心去看待溪流的存在呢?面对日益极端的气候、复杂的生态系与深沉的生命,那些工程技术是我们可以去倚赖的吗?

  复杂的线团,要回归到人,人的念头。唯有更多群体彼此沟通对话,溪流的生机才会被唤回。

编辑的话

  台湾属于海岛型国家,溪流、海洋等自然环境的变化,对居民生活存在着重要的影响。本书作者亲身实地踏查东海岸野溪时,目睹巨大固床工构、水泥残骸从溪床被沖刷至海岸、看见许多野生动物的生存挣扎……经反覆思考沉淀后,作者试图从「野溪」的角度出发,来为读者说故事,细腻描述仰赖溪流维生的动物和人类,与野溪相处的方式,引领读者从「大自然/野溪/野生动物」的角度,重新思考「人为治理/水泥化/截弯取直工程」对环境造成的影响。希望透过这本环境生态科普绘本,一方面帮助读者吸收丰富的大自然知识、更加了解当代环境议题,一方面培养读者对于野生动物生存困境的同理心、重新思考人类该如何跟环境共处。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说实话,《野溪怎么了?》这个书名,一开始听起来还有点童话或者寓言的感觉,但细细一想,又带着一股子忧虑。我脑子里立刻跳出了小时候在乡下老家旁边小溪玩耍的画面,那时候的水好干净,小鱼小虾好多,我们还在溪边捡石头、抓蝌蚪。现在回想起来,那样的画面好像越来越少了,很多曾经的小溪,要么干涸了,要么变得浑浊,甚至被水泥覆盖,变成了“下游”的一部分,失去了它原有的野趣和生机。所以,当看到“野溪怎么了?”这个问题时,我感觉它好像是在问我,也问我们所有人:“我们是不是正在失去一些很宝贵的东西?”我猜这本书可能不是那种硬邦邦的学术报告,而更偏向于一种充满情感的叙述,也许会通过一些小人物的故事,来展现野溪的变化。比如,可能会有一个老爷爷,回忆起他年轻时在野溪捕鱼的经历;或者是一个在溪边长大的小孩,发现他们玩耍的溪流不再像以前那样充满活力。我非常希望这本书能唤醒我们内心深处对自然的那份连接感,让我们重新审视我们与野溪、与自然的关系。它不应该只是一个地理名词,而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是我们共同的财富。

评分

刚看到《野溪怎么了?》这个书名,第一个闪过脑海的想法就是:这书一定跟我平时喜欢的那种,带点乡土气息又有点深度探讨的书很像。我一直觉得台湾的山林和溪流,是这片土地上最迷人的地方之一,它们不仅是风景,更是很多故事的发生地。野溪,听起来就有一种远离尘嚣、不受打扰的感觉,但“怎么了?”这三个字,瞬间就打破了这份宁静,带来了不确定和一丝淡淡的忧伤。我猜这本书可能不是那种把野溪写得很浪漫、很美好的那种,而是会深入地去探讨它所面临的困境。也许是里面会记录一些真实的案例,比如因为某个工程而改变了溪流的流向,导致下游生态受到影响;或者是因为环境污染,让原本清澈的溪水变得污浊不堪,连里面的小生物都消失了。我特别希望这本书能有一些充满力量的文字,能够触动人心,让我们这些读者能够真正地感受到野溪的“痛”,并愿意为之做些什么。它也许不只是在讲一个关于“野溪”的故事,更是在讲一个关于“我们”的故事,关于我们如何对待我们所处的这片土地,以及我们为子孙后代留下什么样的自然环境。

评分

哇,这本书名《野溪怎么了?》真的让人很好奇欸,一开始看到这个名字,我脑子里就浮现出好多画面。可能是那种很清澈、夏天会去溯溪玩水的地方,旁边也许有小小的野花野草,偶尔还能看到一些小生物。但“怎么了?”这三个字,又立刻让画面蒙上了一层不确定,甚至有点担忧。它是在呼唤我们去关注一个正在消失的野溪吗?还是野溪本身发生了什么不为人知的变化?会不会是那种小时候去过、记忆中美丽的地方,现在变得面目全非了?这种反差感,一下子就勾起了我想要一探究竟的欲望。我常常觉得,台湾的山林里藏着太多我们忽略的美丽,而野溪更是生命力的象征。它们不只是水流过的地方,更是孕育无数生命、维系生态平衡的重要环节。所以,这本书名抛出的问题,对我来说,不只是对一个地理名词的好奇,更是对我们与自然关系的深刻反思。我期待它能带我走进那些被遗忘的角落,用文字描绘出野溪的过去、现在,以及那令人担忧的未来。或许,它也会提醒我们,对于身边那些看似平凡却至关重要的事物,应该多一份关怀和爱护。

评分

《野溪怎么了?》这个书名,真的很能引发我内心的共鸣。作为在台湾长大的人,野溪对我来说,不仅仅是地图上的一个符号,更承载着太多童年和青春的回忆。我记得学生时期,常常会跟着朋友们去探险,找那些地图上没有标记的小溪,在炎热的夏天跳进去游泳,感受那种原始的、不加修饰的自然气息。然而,近些年来,我也发现很多曾经熟悉的野溪,似乎失去了往日的活力,水流变小了,溪水也不再清澈见底,甚至有些地方已经不见了踪影。所以,“怎么了?”这个问句,对我来说,就像是发出了一个警报,提醒我该去关注这些正在发生的变化。我非常好奇这本书会从哪个角度切入,它可能是通过科学的视角,分析野溪生态系统正在面临的危机;也可能是通过人文的关怀,讲述那些与野溪息息相关的人们的故事;甚至可能包含一些我从未接触过的关于野溪的知识,比如它在整个水系中的作用,或者它所孕育的独特物种。无论如何,我期待这本书能用一种引人入胜的方式,让我更深入地了解野溪的现状,也希望它能激发我作为读者,去思考我们该如何守护这些宝贵的自然资源。

评分

我最近真的被《野溪怎么了?》这本书给深深吸引住了,尤其是它那个充满悬念的书名,简直让人脑子里一堆问号在转。一开始我猜,这会不会是那种关于环保议题的纪实文学?毕竟我们台湾的自然环境,尤其是山区的溪流,确实面临着不少挑战,像是开发、污染,甚至是气候变迁带来的影响。我本身就很喜欢往山上跑,每次看到清澈的溪水,都会觉得心情特别放松,但有时候也会看到一些令人心疼的景象,比如被丢弃的垃圾,或是因为开发而改变的河道。所以,这本书名“怎么了?”的问句,对我来说,就好像是对我们共同拥有的自然发出的一声呼唤。我希望这本书能用一种深刻、但不至于太沉重的方式,带我们去认识一条(或几条)具体的野溪。它可能记录了这条野溪的生命史,从它的源头、流经的土地,到它所承载的生态系统。我更期待的是,它能通过具体的观察和故事,让我们理解为什么“野溪”会“怎么了”,是人为的因素居多,还是自然的变迁?书中会不会采访一些在地居民、环保工作者,甚至是曾经在那边玩耍的孩子?我希望它能提供一些扎实的证据和感人的故事,让我们从不同角度去理解这个问题,而不是停留在泛泛而谈的层面。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