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話之後:一個生態藝術行動的探索

對話之後:一個生態藝術行動的探索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圖書標籤:
  • 生態藝術
  • 環境藝術
  • 參與式藝術
  • 社區藝術
  • 對話實踐
  • 田野調查
  • 行動研究
  • 藝術與社會
  • 可持續性
  • 跨學科研究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二十年後,若一切景物淹沒於海水之下,我們是否做好麵對的準備?
  此時此刻我們所能做的最激進之事,便是好好地麵對世界正在發生的劇變!
  
  因氣候變遷、養殖與開發破壞颱灣西南海岸,造成地層下陷、海水入侵等環境問題,一群藝術傢與在地居民共同捍衛並逐步復育這片生態豐富的海岸之時,本書作者周靈芝費時三年,迴溯2008年在嘉義北迴歸綫環境藝術行動所舉辦的「蚵貝地景藝術論壇」,詳細描述藝術創作與環境之間的關係,颱灣西南海岸的變遷、新的地景藝術規劃、地方參與和在地組織的角色以及國傢政策對在地議題的衝擊,透過訪談、文獻分析和參與觀察,思考藝術如何迴應刻不容緩的環境課題。
  
本書特色
  
  對話作為一種藝術形式,安靜地在颱灣西南沿海低地重建人與環境的關係……
  ◊當環境直麵巨大挑戰時,地景藝術是否能發揮作用?
  ◊藝術如何介入生態議題,促發思考並學習與自然共生?
  ◊當國傢政策以「藝術之名」濫用藝術,創造短期經濟效益時,是否能麵對二十年內將發生的環境變化?

好評推薦
  
  吳淑芳(嘉義縣鄉村永續發展協會理事長)、林純用(藝術傢)、邱彩綢(生態環境紀錄片工作者)、梁任宏(藝術傢)、蔡炅樵(布袋嘴文化協會總乾事暨洲南鹽場負責人)、蔡英傑(藝術傢)、鍾永豐(颱北市文化局長)、羅思容(金麯奬最佳客語女歌手)、蘇銀添(嘉義縣生態環境保育協會創會理事長)
  
專文推薦


  未來十年,布袋的社區領袖和在地居民憑著一己的堅持和投入,或許可以安然度過觀光的創傷。他們已經證明自己具有麵對氣候變遷影響下進行調適的「生態韌性」,並且發展成自己的動態文化。在此案例中,轉化的藝術不在於試圖解決那些所麵對的棘手問題,而是從這些棘手問題中學習。──生態藝術傢、曼徹斯特大都會大學環藝所教授 大衛‧黑利(David Haley)

  在這個缺乏前瞻想像,因此無能提齣具體實踐作為的年代,藝術往往淪為眼球經濟的推手。書的齣版因此不僅提供瞭一個具視野、有步驟的操作範式,也開啓我們對於藝術的開放性、前衛性更豐富的想像。──高師大跨領域藝術研究所副教授 吳瑪悧

  《對話之外:一個生態藝術行動的探索》是颱灣社會參與藝術推進的重要文件,紀錄不同領域專業工作者以政府專案計畫為平颱的聚閤,藝術被認知為媒介,透過身分認同策略性模糊,重組瞭藝術創作者與對象社群的慣性關係。──輔仁大學博物館學研究所助理教授 蘇瑤華

  期盼靈芝這本新書的齣版,能在藝術界激盪齣多元交鋒與論述乾預的效果,讓藝術的錶現不再僅局限於有形作品本身,而是能積極介入社會迎戰現實問題,透過參與對話集結能量轉化社會正嚮發展,扮演開創未來希望的社會實踐角色。──財團法人颱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發展基金會執行長 蔡福昌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周靈芝


  藝術傢、研究者和作者。曾參與藝術傢自營的另類藝術空間「新樂園藝術空間」的運作,並協助獨立策展人陳香君於2006年策劃之《燕子之城》展覽,之後又執行新樂園藝術空間與澳洲雪梨市藝術傢團體「Stone Villa」的颱、澳交流展。2007到2008年間,參與嘉義「北迴歸綫環境藝術行動」,在嘉義縣義竹鄉東後寮社區帶領小朋友以數位影像學習和參與社區公共事務,和駐村社區建立瞭良好的互動關係,並瞭解農村有機栽種狀況,開始關切生態、環境和社區的議題。2009年獲當代藝術基金會和國藝會補助,赴英國進行生態藝術在英國發展的調查研究。2010年受邀請赴日本橫濱市黃金町駐村,並與社區親子、兒童共同創作《拼布大壁畫》,參與黃金町Bazaar展覽及颱、日、韓座談會。

  2010-2011年以生態藝術工作站進駐颱北寶藏巖國際藝術村,和社區閤作公共藝術計畫「可食地景」,與社區居民、學生、駐村藝術傢和藝術村誌工共同打造瞭分布在寶藏巖各角落的生態農園,啓動寶藏巖社區居民與藝術村自力、共生的社會過程,並逐步落實有機堆肥、微型經濟與生態聚落的創造。美國策展人艾婕音在2011年七月齣刊的英文雜誌Taiwan Review中有文章介紹。

  2011年四月獲邀參與雲林縣口湖鄉成龍濕地第二屆國際環境藝術節,以重新肯定地方産業技術和愛護濕地環境資源的精神,與成龍國小師生及成龍社區居民、環境藝術節的誌工共同完成生態地景作品《迴歸大海》(可參考公共電視節目《我們的島》第612集)。

  2011年九至十二月受帝門藝術教育基金會邀請,參與新北市公共藝術校園推廣計畫,在野柳國小進行駐校藝術課程。2011-2012年間再次迴到嘉義,參與布袋濕地改善復育調查規劃。其後持續以個人身分參與在地活動。

  長期以來的創作關切,是從藝術的角度逐漸擴及社會、文化和教育,以及環境、生態。曾齣版《生態永續的藝術想像和實踐》一書。
 

圖書目錄

目錄

推薦序 Foreword
大衛‧黑利 David Haley
吳瑪悧 Wu, Mali
蔡福昌 Tsai, Fwu-chang
蘇瑤華 Su, Yao-hua

前言Introduction

一,什麼樣的對話?和誰對話?
─「與蚵對話:協力的藝術」和「蚵貝地景藝術論壇」
What dialogue? Whose dialogue?
─  'A Dialogue with Oysters: The Art of Facilitation' and 'The Conference of Oyster Shell Land Art'

二,論壇的組成成分與環境議題關注麵嚮的演變
The Components and the Evolution of Environmental Concerns in the Conference of Oyster Shell Land Art

三,蚵貝地景藝術與環境的關係
The Artworks and the Environment

四,颱灣西南海岸所麵對的環境變遷
Historical Review of the Environmental Change on the Southwest Coast of Taiwan

五,從規劃麵想像新的人地關係和生産/生活地景
Planning Landscape with New Ways of Living and Food Production

六,從操作麵實踐新的人地關係和生産/生活地景
Building a Future by Practicing the New Ways of Living and Food Production

七,「地方參與」與「在地組織」的角色
Local Participation and the Roles of Local Organizations

八,國傢政策對在地議題的衝擊
The Impact of National Policies on Local Issues

參考文獻
References

附錄
Appendix

圖片
Photo Story

後記與緻謝
Afterword and Acknowledgement   

參考文獻
References

附錄一
Appendix I

附錄二
Appendix II

後記與緻謝
Afterword and Acknowledgement

 

圖書序言

推薦序
  
吳瑪悧WUMali 高師大跨領域藝術研究所副教授

  
  周靈芝這本《對話之後:一個生態藝術行動的探索》像是「給下一輪太平盛世的備忘錄」。她充滿耐心又很有續航力的,將2008年在嘉義縣布袋鎮所進行的「蚵貝地景藝術論壇」,進行再脈絡化的梳理,補充豐富的研究資料,並提醒地景藝術應兼顧美學與倫理,迴應環境的挑戰,纔能為未來創造希望。在這個缺乏前瞻想像,因此無能提齣具體實踐作為的年代,藝術往往淪為眼球經濟的推手。書的齣版因此不僅提供瞭一個具視野、有步驟的操作範式,也開啓我們對於藝術的開放性、前衛性更豐富的想像。
  
  閱讀本書讓我拉迴2006年的時空,在第一次策劃嘉義縣北迴歸綫環境藝術行動獲得很大迴響後,規劃2007年行動計畫時,跟隨當時嘉義縣文化局鍾永豐局長造訪東石鰲股村四股社區。居民們抱怨地方沒有發展、沒有錢景、年輕人隻能移居外地……。聆聽當下我想著,這裏是生態環境極為豐富多樣的棲地,它是颱灣的驕傲和資産所在,這是鰲鼓溼地耶!為什麼一個可以提供人們學習如何和環境融洽相處的場域,居民卻覺得生計發展遭剝削?如何引領思維轉換,創造誘因,讓居民在投入環境保育的協力工作時,同時也找到可以存活的方式?藝術在這裏可以扮演什麼角色?於是我們邀請藝術傢進入社區,開啓與社區的對話。這樣的工作和思考模式便是北迴歸綫環境藝術行動的核心。因此,2008年當本身是布袋人且多年在地方進行調查規劃的蔡福昌,受邀規劃「蚵貝地景藝術論壇」時,曾參與行動計畫的英國生態藝術傢大衛‧黑利,及美國生態藝術策展人PatriciaWatts等,都受邀參與討論、對話。
  
  當年在嘉義縣展開的環境藝術行動像是個微型革命。這個由一場場微行動所開展的對話,藝術傢們透過創意巧思和社區一起激盪,把颱灣慣習操作的精英展演,轉化為藝術傢進駐,把創造對話的實踐當成藝術工作。從本書對於「蚵貝地景藝術論壇」脈絡的整理中,我們看到,藝術進到社區不應隻是短視的配閤所需,而是能對現況提齣反思。而受邀的生態藝術專傢在意的是具修復性的環境藝術,而不是僅著眼於視覺符號的創造。尤其所謂的生態,更是指關係的創造:與環境的關係,與社群的關係。也因此,我們很珍貴的看到,靈芝在這個近身協力過程中,在九年之後,不僅對於當時計畫構想進行追蹤,同時也把檢視尺度放到更大的時間、地理跨度,來理解這個關乎國土安全、生態環境保育的課題。而這樣的工作其實應該是在藝術展演進行之前就該有的先備工作。現在,這些資訊在本書獲得修補後,藍圖勾勒得更清晰瞭,真正的工作應該要開始瞭!
  
  這本書除瞭讓我們理解,土地麵對的真實挑戰不可能透過創造地景符號來解決,而是得從認識地方開始。學習如何把藝術當成提問的方法,學習如何透過跨領域的閤作,把生活的人一起編織進來,纔能真正與大地共存與共榮。因此,在此嚮每一位打開這本書的讀者緻意。當我們跟隨靈芝腳步一起進入這個跨時空之旅時,我們也已一起在建構一個新的、充滿意義的旅程。
  
推薦序

蔡福昌TSAIFwu-Chang 財團法人颱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發展基金會執行長

  
  「對話,可以算是一種藝術嗎?」這或許是許多人閱讀本書後油然而生的第一道詰問。的確,在被視覺化和物件性所支配與壟斷的一般大眾對於藝術範疇的認知裏,對話著實難成為一種藝術形式,因為對話存在於各個領域之中,且無所不在。若從藝術作為一種社會實踐的立場齣發,則如何迴應當下環境的現實挑戰並提齣反思,甚至指嚮未來的可能性,如何開展有效的對話過程就成為藝術創作的必要核心肌理。在這樣的理解下,靈芝的這本《對話之後:一個生態藝術行動的探索》就有瞭開創性的意義,讓我們對於何謂藝術、如何藝術以及藝術的可能性有瞭更開放性與前瞻性的想像空間。
  
  很佩服靈芝對於曆史爬梳的功力與毅力,為這場發生於2008年的「蚵貝地景藝術論壇」及其後續衍發的效應做瞭脈絡化的深度剖析和意義註解。本人當時有幸受邀擔任北迴歸綫環境藝術行動「蚵貝地景藝術論壇」的召集人,對於以「對話」作為一種藝術介入環境議題的跨領域閤作,除倍感新鮮外,似乎又有那麼一點熟悉,因為我自身的空間規劃設計理念一直在倡議「參與式設計」,即專業者要先跳脫既有身分轉變成為引導者,運用各種知識、技術和溝通技巧引導參與民眾的興趣、想法並付諸行動;也就是說透過參與的過程,將使用者轉化為積極的「社群」,讓他們得以親手著力於空間規劃、活動設計、經營管理、地方産業活化、甚至環境永續等方案研擬。而在此過程中,人與土地、生活、環境、産業和文化的社會網絡與連帶關係重新被鏈結起來,當「我」變成「我們」,此時積極的社群就會被催生齣來瞭,這可說是一種孕育公民以投身社會改造的潛工程。
  
  而靈芝這本書的核心論述是對話,與我上述提到的參與式設計理念是有異麯同工之處,她將藝術當作一種對於嘉義沿海環境變遷議題的發問方式,除瞭紀錄一段跨領域對話所孕育齣來的嘉義沿海環境公民的「學習社群」,同時也嚮一般大眾示範瞭藝術也可以是扮演縫閤生活世界的媒介角色,並將藝術拉到作為總體生活實踐的高度。所以在本書所書寫的研究案例中,我們可以清楚看到透過蚵貝論壇的對話協力,讓氣候變遷議題不僅成為當地關注未來的機會,這也影響瞭我們後續提齣以「濕地糧倉」作為一種鏈結人與生態、文化和地方生計的地景復育策略,並且持續秉持著促成一種有助於當地居民對於自身環境問題理解的對話過程來形塑與凝聚在坔(「坔」為濕地古字,意指濕地化、內海化的嘉義沿海地區)的可持續發展的公共論述和創新途徑。
  
  的確,一個地方社會所麵對的問題不可能隻是透過一張規劃藍圖來解決,而是得先就認識地方現實發齣提問,並透過任何可能的過程將生活在一起的人串聯起來參與對話和共同行動,這或許就是「對話,作為一種協力的藝術」的具體實踐。此時此刻,我們確實需要一種新文化,這個文化不能再僅僅是專注於當下問題,而更專注於未來的可能性,正如同書中所提到我們這個社群正在思索的:「或許生物多樣性目標,應該要從文化多樣性的跨領域對話來協力完成」,如此纔有可能造就氣候變遷年代所需要的生態韌性。
  
  期盼靈芝這本新書的齣版,能在藝術界激盪齣多元交鋒與論述乾預的效果,讓藝術的錶現不再僅局限於有形作品本身,而是能積極介入社會迎戰現實問題,透過參與對話集結能量轉化社會正嚮發展,扮演開創未來希望的社會實踐角色。
  
推薦序
  
蘇瑤華SUYao-Hua 輔仁大學博物館學研究所助理教授

  
  當以生態共好、裏山裏海、永續發展為名的大地藝術季,襲捲媒體版麵,成為颱灣政府「流行」策略計畫的同時,我們要如何理解2008年同樣以生態藝術為名,卻不以生産自然素材雕塑、地景裝置為重的「蚵貝地景藝術論壇」或是《與蚵對話》藝術行動計畫?
  
  「關係」、「思考」與「曆程」被確認為是藝術作品,可迴溯至二十世紀的觀念藝術和行為藝術,藝術創作以物質性為依歸的過往慣習被破解,也為當代藝術創作錶現、存在形式等提供瞭開放性的解答。《對話之外:一個生態藝術行動的探索》中,周靈芝雖以「對話何以成為藝術」的問句破題,但理直氣壯地跳過這樣的活動究竟屬不屬於藝術,或作者權意涵的辯證,直接進入「蚵貝地景藝術論壇計畫的發展紀實,存在些許令人不安之處……
  
  當藝術創作者混身學術研究團隊,學習如何與民眾對話、調停協商社群中各種利益關係、進入復雜糾葛的社會實境,如何嚮社會學、教育學、和生態學等學科尋求方法與解答,而又不緻淪為「業餘的社會工作者、生態學者,或教育學者?或者從如果我隻是想幫助社區的人,為什麼我要稱之為藝術的恍惚中清醒?
  
  藝術傢的角色在這些學科領域之間不得其所,常常對於自己是不是該放棄藝術而成為一個專業的社區組織者、行動主義者、政治分子或社會學工作者睏惑,甚或因而(順著參與者的目光)質疑藝術的功能,削弱瞭藝術傢的身分認同。在這樣的藝術計畫中,許多創作者不隻試圖放棄物件製造,也拋棄其作者身分,成為哲學傢StephenWright所謂「鬼祟的(stealth)」藝術實踐(Helguera,2011)。然而,社會工作和社會參與藝術(sociallyengagedart)雖在同ㄧ個社會生態係統下運作,但目標差距甚遠;社會工作是以價值為基礎的ㄧ種專業,推動人性改善,支持人性正義,維護人類尊嚴與價值,並加強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藝術傢可能同意相同的價值,但以反諷、議題性手法創作,甚至為帶動反思不惜煽動緊綳議題。
  
  相反的,也因為社會參與藝術運作方式,將自身貼附於某些議題或問題(通常屬於其他跨領域的範圍)之上,並容許暫時性地移置到一歧義地帶,這種暫時性地將議題移置入藝術創作領域,讓某些議題或狀態被注入瞭新的洞察,並為其他領域所見。在本書末得到輝映,相關意識逐漸顯影,「這樣的作法,大大地改變瞭藝術舊有的定義,甚至更進一步地翻轉瞭藝術傢與居民之間的主體性,並創造瞭一個學習社群的概念……」(周靈芝,2017)
  
  《對話之外:一個生態藝術行動的探索》是颱灣社會參與藝術推進的重要文件,紀錄不同領域專業工作者以政府專案計畫為平颱的聚閤,藝術被認知為媒介,透過身分認同策略性模糊,重組瞭藝術創作者與對象社群的慣性關係。從創作(策展)視角所進行的紀錄,為政府計畫翻轉提供具體與勇氣的印證。而在專案結束後,專業工作者迴返社區的省思探究,也深刻撞擊瞭因政府預算終結,戛然而止的諸多計畫。
  
  隻是,激發多元創作主體性所創造齣的學習社群,如何在颱灣當代藝術社群傳播、擴散、紮根,西方社會參與藝術實踐在這個麵嚮所省思的「去工藝」與「去技術」(deskilling)思維,如何發展齣本土性的養成訓練計畫/課程,是我們在飽覽西方案例與文件後,對靈芝後續寫作計畫的殷殷期盼。
  
前言 Introduction
  
  此研究是一趟穿越時空的旅行,源起於2008年在嘉義縣北迴歸綫環境藝術行動所舉辦的「蚵貝地景藝術論壇」─一個打算以廢棄蚵殼進行地景藝術創作的計畫及其後續發展。本書作者藉由迴溯當年參與者的對話發言,以及論壇結果,透過訪談、文獻分析和參與觀察,鋪陳齣一場人與環境新關係的建構,在颱灣西南沿海低地安靜的展開。
  
  全文共分為八章,分彆探討從「對話作為一種藝術的形式」齣發,迴顧蚵貝地景藝術論壇舉行的背景與過程;英國藝術傢大衛‧黑利在論壇中提齣「與蚵對話:協力的藝術」的角色;以及論壇的組成成分和議題關注麵嚮的演變,也就是透過「對話」,發現對蚵殼及廢棄鹽灘的價值觀改變瞭,和提升到全球氣候變遷的高度來看地方所麵對的環境議題;並進一步分析當時所提齣的藝術創作方案和其基地環境的關係,與可再補充之處。
  
  接著,將上述討論置迴到更寬廣的時空脈絡中,透過對颱灣地理、地質、考古和曆史學者研究成果的整理,從放大的時間尺度去理解颱灣西南海岸所麵對的環境變遷,包括曾因氣候變遷、全球暖化所帶來的海水上升;颱風暴潮所帶來的海岸侵蝕與河流輸沙對沿岸沙洲的影響;以及人為介入後導緻原本的地形結構被破壞,齣現不一樣的作用力,在不同地帶因土地利用的方式而帶來的後果,例如:上遊截水、建水庫、蓋攔沙壩;中下遊建河堤,約束水流;以及沿海地帶因抽沙填陸,造海埔新生地,以緻沙源流失、海水入侵,海岸防風林消失(枯死);突堤效應則帶來另一個沿海地帶地形變遷的因素。另外就是養殖漁業因淡水需求抽取地下水,而中上遊補注水不足,也造成地層下陷,海水再入侵的惡性循環。氣候變遷則會使以上所麵對的環境挑戰更加劇烈。
  
  麵對這樣的挑戰,颱大城鄉基金會資深規劃師,也是蚵貝地景藝術論壇召集人蔡福昌,在雲嘉南國傢風景區管理處和嘉義縣政府的委託下,延續論壇所開啓的多元對話,在嘉義縣海岸地區展開深度調查,包括水文、生態、社區、文史、産業等麵嚮,並進行全區發展規劃。調查結果發現,鹽田廢曬之後,經過自然演替,不但成為生態豐富的海岸濕地,而且有大量鳥類來此棲息,其中甚至包括列入瀕危等級的國際保育鳥種黑麵琵鷺。原來被視為荒蕪之地的廢棄鹽灘,竟然成為鳥類棲息的濕地天堂。因此在區域規劃方麵,蔡福昌和颱大城鄉基金會的團隊採取生物圈保留區的理念,以物種保育為優先,尊重原有的地形、地貌為基礎,同時衡量其規劃範圍內環境資源條件、地點區位、交通動綫和設施現況等因素綜閤評估後,建議將整個規劃範圍區分為五大主題,做為未來濕地改善復育的空間治理架構。從分區發展的規劃全圖看來,除瞭以生態復育為目標的生態棲地復育區和生態魚塭放養區之外,氣候變遷環境體驗學習區也占有相當重要的比例。換句話說,在南布袋濕地復育計畫中,生態復育和氣候變遷是兩個極具核心價值的概念。而藝術,則被賦予行動的媒介此一角色,「藉由多元參與式行動計畫的介入,集體拼貼與共創濕地復育地景。」
  
  在操作麵上,颱大城鄉基金會工作團隊以所謂「滾動式綜閤治理策略」進行實踐,亦即透過延展時間的軸綫,「在現階段優先啓動先導性行動方案,待於變動中與自然環境互動一段時間與反省評估後,再研擬下一階段的實施項目,並據此調整或修正下一階段的願景和目標。」所謂的先導計畫,包括濕地生態環境的各項學習工作坊,透過駐村協力,期待能「培力氣候變遷時代的低碳綠色公民,培養原創學習能力」,以及「強化在地參與機製,連結學校、教育機構、社區、民間組織和專業者(機構)等之跨領域協力夥伴關係和專業支援網絡,厚實永續經營基石。」涉及的項目有:地理變遷和生態復育、綠色能源、海岸造林、未來挑戰、産業及環境教育等。其中,産業所關切的糧食問題和能源項的風力發電,以及未來挑戰中的水資源議題,是關係到在地生活極其基本的需求,而在地理變遷和生態復育,以及海岸造林和環境教育方麵,則是關乎環境的維護,並且讓不同的藝術方法整閤進來,成為最佳的民眾溝通、宣導的策略。
  
  2012年蔡福昌提齣「濕地糧倉」的概念,涵蓋從過去到未來的地景變遷、候鳥棲地保護、漁鹽産業文化活化、地層下陷和低地聚落轉型發展等議題,並進一步提齣「以文化多樣性來復育生物多樣性」的說法,呼應先前大衛‧黑利所提齣的「積極的生活本身便是社區/社群的藝術。這種積極性在社區/社群中是個不斷進行的過程,而這過程也纔能迴應地景、地貌乃至海岸地區的變遷」。
  
  最後,作者探討瞭「地方參與」與「在地組織」在整個過程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國傢政策對在地議題的衝擊,特彆是身為雲嘉南沿海廣闊海岸濕地重要主管機關的雲嘉南國傢風景區管理處,在曆任首長的人事更迭之後,不再把國土復育、保育及教育視為分內工作,也缺乏國土整閤性運用的思考和作法,而以觀光獨霸的思維取代。一連串打著裝置藝術名號的工程,正沿著雲嘉南的海岸綫上齣現,既非藝術,也沒有環境思維。然而因其挾著龐大國傢資本,即使備受爭議,仍然未停下腳步。這不僅擠壓到原本資源即有限的在地耕耘,更無視該地區所麵對的未來挑戰。這樣的做法實在令人遺憾。目前,雖然雲嘉南國傢風景區管理處的首長人事又再度更迭,但屬於國有土地的鹽田濕地仍然不斷麵對來自中央到地方各種經濟開發思維的覬覦和挑戰。如何保護颱灣西南海岸的國土環境與生態,避免消耗更大的永續成本,成為當前刻不容緩的課題。

圖書試讀

時光流轉:轉化的藝術Over Time: the art of transformation
大衛‧黑利David Haley 英國藝術傢/河南中原理工學院客座教授

 
時光流轉,生命齣現,生命消失。時光流轉,人誕生到這個世界,又離開這個世界。隨著時光流轉,物種齣現,物種滅絕。萬物自有其不同的生成和消逝的韻律。全球暖化、氣候變遷及第六次生物大滅絕也和這所有事件的加速發展有關。本書作者周靈芝筆下的研究焦點,位處颱灣西南海岸的布袋小鎮,以及那兒隨著時光流轉所産生的變化,亦不例外。
 
過去十年間,到底發生瞭什麼事?周靈芝在這本新書中,詳細描述藝術作品和環境之間的關係,颱灣西南海岸的變遷、新的地景規劃方案、地方參與和在地組織的角色,以及國傢政策對在地議題的衝擊。 此外,她也提及食物和我們的關係,也就是食物如何生産以及生産方式如何影響環境。我想從另外一個角度提供一些簡短的迴應與脈絡,因為正如同身為環境行動者、作傢以及佛學傢、一般係統論和生態學的學者喬安娜•瑪西( Joanna Macy)所說:「此時此刻我們任何人所能做的最激進之事,便是好好地麵對世界上正在發生的事。」(Macy 2012)
 
我第一次造訪嘉義縣布袋鎮是在2007年,由緻力發展社會介入和環境行動藝術計畫的非政府組織颱灣水公司負責人曾文邦邀請。一開始,他希望我用蚵殼創作一件可以促進觀光的藝術作品,被我婉拒瞭。後來他解釋說,這些廢棄蚵殼對發展觀光來說是不雅之物,同時也會帶來公共衛生上的睏擾。我迴答說,有關廢棄物的觀念,以及對於蚵仔的想法和與水的關連,也許是個可以透過藝術介入,開展涵納文化、經濟和環境議題的生態發展的很好開始。我對觀光層麵並不感興趣。
 
透過網路搜尋和文獻研究,以及我個人過去所從事的經驗,我發展齣一個計畫《與蚵對話:協力的藝術》,作為發齣提問和瞭解有關布袋的人與生態的研究進路。我並未創作齣具體可見的實質作品,沒有繪畫,沒有雕塑,也沒有音樂,沒有詩歌。不過,這個計畫卻因其為「協力的藝術」,以及作為「一種對話」而仍持續。事實上,十年之後,我的朋友─藝術傢暨研究者周靈芝在南方傢園齣版社齣版的第二本書中所做的研究和批判思考,正涵納此一計畫經曆時光流轉之下的影響。

用戶評價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