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异常,何必正常:方法论 100 关键词

可以异常,何必正常:方法论 100 关键词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方法论
  • 批判性思维
  • 反思
  • 常识
  • 创新
  • 思维模式
  • 问题解决
  • 学术
  • 哲学
  • 自我提升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书特色

   除了科学,其他一概不信!弔诡的是,当深入辩证什么是方法论?反身性?主观互证?生态谬误?不确定性?原本应该充满启发的科学知识,突然却又成了一团科学迷雾。尽管隐约认知问题意识与概念架构之间有某种关系;也知道《科学革命的结构》是孔恩对于科学历史辩证的重要着作;听过概念、构念、假设、假说与命题等科学用语。但是真要清晰解释这些概念时,复杂化始终比简单化容易多了,总是在经过一番套套逻辑之后,还是说了等于没说!坊间出版的方法论与研究方法众多,有的过于庞杂,有的又过于简略,有的偏重于科学验证,有的又偏重于哲学辩证,总是缺乏一个既简又繁,既少又多的超越文本。有鑑于此,本书整合国内外相关方法论着作,提出一百条不应忽略的关键词,以直指核心的简明论述,釐清既有概念并反思其关系脉络。无论如何,简单化终究比复杂化困难多了,尽管本书的尝试仍有极大想像空间,但是当陷溺于方法论的特定词语深渊时,这本片段式笔记或许可以提供些许救赎。

联名推荐

  王志刚 前经济部部长、中国信託创业投资公司董事长 
  柯文哲 台北市长、前国立台湾大学医学院教授兼附医创伤医学部主任
  夏铸九 国立台湾大学建筑与城乡研究所荣誉教授
好的,以下为您构思的图书简介,内容不涉及您提供的书名及主题: 书名:《星尘的回响:宇宙深空探险实录》 简介 本书是探险家兼天体物理学家艾莉莎·文森特博士,在过去二十年间,穿越太阳系边缘,深入银河系旋臂,乃至对系外行星系进行观测与实地考察的详尽记录。它并非一本传统的科学教科书,而是一部融合了硬核天体物理学知识、极限生存挑战以及对人类在宇宙中位置的深刻哲学思辨的非虚构作品。 《星尘的回响》以时间为轴线,记录了人类探索太空的脚步如何从近地轨道拓展至茫茫深空。全书分为四大部分:“初探边疆”、“巨行星的引力囚笼”、“星际迷航:跃迁的边界”以及“回望:地球的蓝色印记”。 第一部分:初探边疆——木星与土星的冰冷赞歌 文森特博士的太空探索之旅始于对太阳系内部巨行星系统的细致考察。她详细描绘了“奥德赛号”深空探测器穿越火星引力场,抵达木星奥秘之旅的惊心动魄。书中不仅披露了卡西尼-哈勃望远镜阵列在分析木星大红斑风暴动力学时遇到的计算瓶颈,更生动再现了探测小队在木卫二“欧罗巴”冰层下潜行的经历。 在欧罗巴的地下海洋,黑暗、高压和奇异的化学环境构成了潜在的生命摇篮。文森特博士以冷静的笔触描述了他们在零下八十度的低温舱内,如何操作纳米机器人突破数公里厚的冰壳,采集到富含氨基酸和甲烷水合物的样本。她反思了在如此极端环境下,生命存在的可能性,并探讨了地球生命观在面对“外星生命”形态时可能产生的认知冲击。 第二部分:巨行星的引力囚笼——土星环的几何学与泰坦的甲烷湖 进入土星系统,本书的重点转向了那些令人目眩神迷的卫星群。土星环并非是均匀的物质分布,而是由数以亿计的冰粒、岩石和尘埃组成的复杂、动态的结构。文森特博士利用她在轨道力学方面的专长,解释了“牧羊犬卫星”如何精确地塑造了环的边缘,以及“涟漪效应”如何揭示了远古小行星撞击的痕迹。 然而,最引人入胜的章节集中在泰坦,这颗拥有浓厚大气层和液态甲烷湖泊的卫星。书中详尽记录了“信天翁”号无人机在泰坦大气层中的飞行轨迹,以及对“克拉肯海”进行声纳扫描的过程。她描述了泰坦上永恒的橙色薄雾,以及在甲烷雨中观测到的奇异地质活动——一种与地球水循环完全不同的、低温下的“烃循环”。这些观察挑战了我们对“行星宜居性”的传统定义。 第三部分:星际迷航:跃迁的边界——探索“比邻星系”的微小希望 本书的后半部分将视野投向了太阳系之外。随着人类对曲率驱动技术的初步掌握(尽管仍处于试验阶段),文森特博士作为首席科学官,参与了对距离地球最近的恒星系统——比邻星系的探测任务。 这一部分充满了技术细节的描述,包括如何克服星际空间中的高能辐射对生物体的影响,以及如何利用量子纠缠进行远距离通讯的理论模型。文森特博士坦诚地记录了任务中的失败与挫折:曲率引擎在超光速状态下的能量衰减、长时间的休眠周期对宇航员心理状态的影响。 当“远征号”最终抵达比邻星b——那颗可能位于宜居带内的行星时,他们发现的并非是想象中的繁荣文明,而是一个被猛烈恒星耀斑反复炙烤的贫瘠世界。书中描绘了他们部署自动化生命信号监测站的场景,并记录了他们发现的——微弱的、周期性的生物信号,这些信号极可能属于深埋地下的、依靠地热能生存的原始生命形式。这种发现带来的震撼,是人类对“宇宙不孤单”这一命题最直接的印证。 第四部分:回望:地球的蓝色印记——哲学与责任 在漫长的返航途中,文森特博士将她的视角收回,聚焦于人类文明的未来。她探讨了太空探索的真正意义:并非仅仅是寻找新的资源或栖息地,而是通过观察宇宙的广袤与冷漠,来重新认识我们自身。 本书最后几章,是作者对“宇宙尺度下的人类伦理”的深刻反思。她质疑,当我们有能力到达其他世界时,我们是否有权利去干预那里的生态演化?她强调,每一次对遥远星辰的探索,最终都是一次对地球家园的重新审视。在浩瀚的星海中,地球那颗脆弱的蓝色星球,其生态系统的复杂性和生物多样性,显得比任何一颗新发现的行星都更为珍贵和难以复制。 《星尘的回响》以其严谨的科学基础、身临其境的叙事风格,以及对人类探索精神的致敬,为读者提供了一次跨越光年的宏大旅程。它激发人们思考,在无垠的宇宙中,我们究竟是孤独的漂泊者,还是肩负着传播生命的责任?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陈智凯


  国立台北教育大学文化创意产业经营学系所教授。

  国立台湾大学国际企业学博士,曾任行政院院长室谘议、中山医学大学专任及台湾艺术大学等校兼任助理教授。出版《哄骗─精神分裂》等书籍廿余册,SSCI 等国内外期刊、报章评论及政策文稿四百余篇。编译《认识商业》乙书获选中国百大经济学书单,着作《后现代哄骗》乙书获选国家图书馆2015 年度重要选书。

邱咏婷

  国立台北教育大学文化创意产业经营学系所副教授。

  国立台湾大学建筑城乡学博士,美国加州柏克莱大学建筑与都市景观学士硕士MArch,曾任国立台北教育大学通识中心主任,实践大学专任及台北医学大学、中原大学等校兼任助理教授。出版《空冻─空间的生与死》等书籍并获国家图书馆2014 年度重要选书。

图书目录

序文 PREFACE VIII
01 方法论
methodology 3
02 典范
paradigm 5
03 常态性科学
normal science 7
04 革命性科学
revolutionary science 9
05 发现的脉络
context of discovery 11
06 证成的脉络
context of justification 13
07 解释
explanation 15
08 或然性解释
probabilistic explanation 17
09 演绎性解释
deductive explanation 19
10 预测
prediction 21
11 理解
understanding 23
12 科学哲学
scientific philosophy 25
13 问题意识
problematic 27
14 不确定性
uncertainty 29
15 否证
falsificationism 31
16 主观互证
intersubjectivity 33
17 反身性
reflexivity 35
18 推论
inference 37
19 逻辑
logic 39
20 套套逻辑
tautology 41
21 归纳
inductive 43
22 演绎
deductive 45
23 理论
theory 47
24 模型
model 49
25 具体化谬误
fallacy of reification 51
26 分析单位
unit of analysis 53
27 生态谬误
ecological fallacy 55
28 原子谬误
atomistic fallacy 57
29 次级资料
secondary data 59
30 母体
population 61
31 样本
sample 63
32 抽样
sampling 65
33 统计量
statistic 67
34 标准差
standard deviation 69
35 标准误
standard error 71
36 标准分数
standard score 73
37 自由度
degree of freedom, df 75
38 不偏性
unbiasedness 77
39 虚无假说
null hypothesis 79
40 型一错误
Type I error 81
41 型二错误
Type II error 83
42 显着水准
level of significance 85
43 概念
concept 87
44 概念型定义
conceptual definition 89
45 操作型定义
operational definition 91
46 变数
variable 93
47 自变数
independent variable 95
48 依变数
dependent variable 97
49 中介变数
mediator 99
50 内生性
endogeneity 101
51 外生性
exogeneity 103
52 随机变数
random variable 105
53 构念
construct 107
54 衡量
measurement 109
55 衡量误差
measurement errors 111
56 系统误差
systematic errors 113
57 随机误差
random errors 115
58 预测误差
prediction errors 117
59 问卷
questionnaire 119
60 李克特量表
Likert scale 121
61 效度
validity 123
62 信度
reliability 125
63 偏误
bias 127
64 连续变数
continuous variable 129
65 不连续变数
discrete variable 131
66 名目尺度
nominal scale 133
67 顺序尺度
ordinal scale 135
68 等距尺度
interval scale 137
69 等比尺度
ratio scale 139
70 指数
index 141
71 指标
indicator 143
72 假设
assumption 145
73 假说
hypothesis 147
74 命题
proposition 149
75 概念架构
conceptual framework 151
76 量化研究
quantitative research 153
77 质化研究
qualitative research 155
78 横断面分析
cross-section analysis 157
79 纵断面分析
longitudinal analysis 159
80 探索性研究
exploratory study 161
81 验证性研究
confirmatory study 163
82 个案研究
case study 165
83 相关分析
relation analysis 167
84 典型相关
canonical analysis 169
85 卡方检定
chi-square test 2 171
86 t 检定
t-test 173
87 变异数分析
analysis of variance,
ANOVA 175
88 回归
regression 177
89 路径分析
path analysis 179
90 因素分析
factor analysis 181
91 集群分析
cluster analysis 183
92 多维尺度分析
multidimentional scale 185
93 时间序列
time series 187
94 结构方程模式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
SEM 189
95 阶层线性模式
hierarchical linear modeling,
HLM 191
96 内容分析
content analysis 193
97 深度访谈
in-depth interviewing 195
98 交叉验证
triangulation 197
99 IMRD
introduction, method, results,
discussion 199
100 科学
science 201
延伸阅读 202

图书序言



    面对科学的最佳态度,就是对于信仰的不信仰,对于不信仰的信仰。这种在逻辑上怀抱对反的立场,可以对于不确定性保持正确观念,也就是将理论视为只是暂时而非教条。当反对的科学证据充分,理论都将随之被否定,这就是科学的核心价值─否证。如同书名《可以异常,何必正常》在社会科学研究中,事实上很难获得一个普遍化法则,也就是〈凡有规则,必有例外〉,当定义正常的同时,其实异常也被定义。直白的说,科学就是异常对于正常及其衍生增殖逐渐失去信心。

  纵观整个科学发展史,科学发展并非始终建立在一个稳固的基础,而是如同政变一样可能随时发生科学革命。当旧的典范预测能力遭到质疑,不同于旧的典范的假说和方法就会逐渐兴起,新的典范会被逐渐尝试,就算失败也正宣告即将摆脱旧的典范,于是在历经系列的异常挑战之后,新的典范会逐渐取代旧的典范,就是所谓的新旧典范移转。质言之,科学如果一直採取拒绝异常的态度,只有正常的科学是不可能产生任何创新。

  尽管如此,我们宣告除了科学,其他一概不信!弔诡的是,当深入辩证什么是方法论?反身性?主观互证?生态谬误?不确定性?原本应该充满启发的科学知识,突然又成了一团科学迷雾。尽管隐约认知问题意识与概念架构之间有某种关系;也知道《科学革命的结构》是孔恩对于科学历史辩证的重要着作;听过概念、构念、假设、假说与命题等科学用语。但是真要清晰解释这些概念时,复杂化始终比简单化容易多了,总是在经过一番套套逻辑之后,还是说了等于没说!

  事实上,坊间出版的方法论与研究方法众多,有的过于庞杂,有的又过于简略,有的偏重于科学验证,有的又偏重于哲学辩证,总是缺乏一个既简又繁,既少又多的超越文本。有鑑于此,本书整合了国内外相关方法论着作,提出一百条不应忽略的关键词,以直指核心的简明论述,釐清既有概念并反思其关系脉络。无论如何,简单化终究比复杂化困难多了,尽管本书的尝试仍有极大想像空间,但是当陷溺于方法论的特定词语深渊时,这本片段式笔记或可提供些许救赎。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第一次拿到这本书,我以为它会像市面上许多“鸡汤”或“励志”书籍一样,只是空泛的鼓励。但读进去之后,我才发现它有着扎实的理论基础,而且表达方式极其巧妙。作者用一种极其亲切、不落俗套的语调,讲解了100个与“异常”思维和方法论相关的关键词。我最欣赏的一点是,它没有给出标准答案,而是引导读者自己去思考,去发掘属于自己的“异常”之处。我常常在读完一个关键词的解释后,会停下来,对照自己的生活和工作经历,进行一番反思。这种主动学习的方式,比被动接受信息要有效得多。而且,这本书的语言风格也很有特色,充满了台湾的在地文化气息,读起来感觉非常舒服,一点都不像是在“上课”,更像是在和一位睿智的长辈聊天。我从中获得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一种看待世界的新视角。

评分

读完这本书,我整个人都感觉豁然开朗,像是给自己的大脑做了一次大扫除。以前总觉得,做事情就应该有条有理,一步一步来,好像这样才算“正常”。但这本书就像在我耳边轻轻说:“嘿,别被‘正常’束缚了!那些所谓的‘异常’,或许才是你需要的突破口。”书中的100个关键词,每一个都像是抛出来的一颗小石子,在我平静的思绪湖面激起层层涟漪。我特别喜欢它处理那些看似“离经叛道”的观点的方式,不是生硬地灌输,而是用一种充满引导性的方式,让你自己去思考、去体会。我甚至会边读边做笔记,把那些触动我的关键词写下来,然后尝试在日常生活中应用。有时候,只是换个说法,换个角度,整个事情的性质就变了。我觉得这本书最大的价值在于,它不是教你一套固定的方法,而是培养你一种“敢于异常”的勇气和思维方式。让我不再害怕失败,不再畏惧与众不同。

评分

这本书的名字听起来就很有意思,「可以异常,何必正常:方法论 100 关键词」。我拿到这本书的时候,心里就想着,嗯,这正是我需要的!最近工作上遇到瓶颈,总感觉循规蹈矩没办法突破,脑子里一直有个声音在说,为什么不能跳脱一点,为什么一定要按部就班?这本书的名字就像一个及时的提醒,或者说,一个召唤。我翻开目录,看到那些关键词,有些我完全没概念,有些则是似曾相识,但书中对它们的阐述方式,我相信绝对不是我过去理解的那样。我尤其好奇那些“异常”的方法论,它们会是颠覆性的思维模式,还是独特的行动指南?我希望这本书能给我带来一些启发,让我看到解决问题的新角度,学会用更灵活、更不设限的方式去思考和行动。毕竟,生活和工作中的挑战层出不穷,只有不断更新自己的“方法论库”,才能保持竞争力,也才能活得更精彩。我期待这本书能像一把钥匙,打开我思维的另一扇门,让我能更自由地探索未知的领域,创造出属于自己的“异常”精彩。

评分

这本书给我最大的震撼,莫过于它对于“方法论”的重新定义。我过去对这个词的理解,总是停留在工具性的层面,想着如何更有效率地完成任务。但这本书却让我看到了方法论更深层、更本质的一面——它关乎的是我们如何看待世界,如何理解自己。那些100个关键词,有些是关于思维的,有些是关于行为的,还有些则关乎情感的表达。我尤其惊叹于作者能够如此精妙地将它们编织在一起,形成一个既独立又相互关联的体系。我发现,很多时候,我们之所以会感到困顿,不是因为缺乏方法,而是因为我们被“正常”的框架所限制,不敢去尝试那些非传统的路径。这本书就像一盏明灯,照亮了我内心深处那些被压抑的“异常”想法,让我开始相信,真正的创新和突破,往往就发生在“异常”的边缘。

评分

对于这本书,我最想说的是,它完全颠覆了我对“方法论”的刻板印象。我以前以为方法论都是那种一本正经、枯燥乏味的学术理论,但这本书完全不是!它用一种非常生活化、而且带有台湾特有的幽默感的语言,把一些深奥的哲学和思考方式变得通俗易懂。那些100个关键词,每一个都很有趣,而且串联起来,你会发现它们之间有着奇妙的联系。我最喜欢的部分是,作者并没有强迫你接受任何一种观点,而是鼓励你去探索、去质疑。它让我意识到,很多时候,“正常”的标准是被社会强加的,而我们完全可以创造属于自己的“异常”法则。这本书就像一位老朋友,在你迷茫的时候,给你递上一杯温热的茶,然后用一种轻松的方式,和你聊聊人生的哲学。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不再那么焦虑,看待问题也变得更加轻松和乐观。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