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都是博物学家!
将个人的观察记录下来,透过汇整,让资料具有可沟通性,创造更高一层的知识。
特生中心助理研究员 林大利,新增台湾公民科学团体名录,以接地气
作者离开城市里的生活圈,回到乡间,在附近的山野里有着她和家人珍贵的回忆。因为一次意外,她带领科学家前去住家后方蝙蝠的住所,开启了参与「公民科学」(citizen science)的契机。十二篇散文,十二段居民与社区环境调查的故事。故事里,有九一一事件中失去丈夫的太太,有金融海啸失去工作的IBM高阶人士、有对一草一木充满好奇的中学生、还有执着「纪录」这件事的科学家。
不论是主持公民科学计画的科学家,或是热心投入自然调查的业余观察者(如同你我),都得面对科学活动的本质。「科学」不应该是科学家的专业吗?为什么业余的自然爱好者能够参与贡献?观察的本质是什么?如果观看本身隐含「不确定」,比如:水浊而看不到河里的鱼,但不代表河里没有鱼,那该如何处理如此复杂的视觉与周遭环境条件的互动?调查表该如何设计?观察者该如何纪录?「无」(没有找到)也是一笔资料,「意外的发现」会不会隐含更大的环境讯息?前提是,虽然我们有许多高科技,但亲身走进自然,随时随地留心体察,才能发现寻常中的不寻常。
作者以时带感性、时带哲思的文学风格,尝试回答为什么有人愿意无偿花费精力与时间,只为了在公共资料库添加一笔「卑微的」资料?汇集众人心力所建构的资料库,能在时间尺度和空间意义提供什么样的贡献?最后,居民的归属感不是口号,而是在长期地、踏实地登录一笔又一笔的资料中体现,群众的力量在监测环境的大批资料之中逐一展现。
得奖纪录 美国国家户外图书奖
名人推荐 林德恩(路杀社〔台湾动物路死观察网〕、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
各界好评 这不是一本科学领域佼佼者以由上而下的角度,鉅细靡遗地在谈论科学理论、成果或应用,也不是科学家或参与者的详细实地考察笔记,而是作者阿奇科・布希以其文学艺术家敏锐、感性又带点哲学的思维,诉说当人们对一块土地的存在感磨损殆尽之时,公民科学的兴起正好给了人们这个机会,在参与过程中,透过累积大量的目击资料、观察与印象记录,重建了人们对土地的归属感。——林德恩,路杀社(台湾动物路死观察网)
作者用她写作散文的天份描写哈德逊谷地,那是她一直觉得充满性灵的地方。故事里有全心投入的公民科学家,低调地执行观察和记录,帮助我们了解该地,也为即将面对的未来做准备。作者细腻描写河谷的寻常事物——看天池、鲱鱼、蝙蝠、郊狼、杂草,这些平凡的风景有了新的生命,从天地间锤炼出来的智慧也一直陪伴读者。——Tom Lewis,The Hudson: A History作者
作者走进了那些和她一样热爱野外的业余自然爱好者和科学家的世界,透过细腻描述,展现她深思过的课题:人类和自然的关系。——James Prosek,Tight Lines and Eels作者
作者深刻反省,当善于观察、真心关心环境的公民科学家,遇上动、植物传递出来的资讯时,该如何有意义地解读。——Elizabeth Farnsworth, 「新英格兰野花调查学会」生态学家
作者思索如何将个人观察纳入科学研究,充满知识,又能启发读者——《出版家週报》
这本书,像诗一般娓娓道来,带领读者来到科学、社区、政策、託管人同时出现的跨界之地。——Cheryl Daigle, Orion杂志
作者有科学家般的狂热,想要仔细观察哈德逊谷地。她向公民科学家致上最高的敬意,因为他们领着一份使命感、孜孜不倦做着没有尽头的调查活动。——David Harmon, Biological Conservation期刊
作者向我们示范了那些人是如何与野外世界融合在一起,并在公民科学计划里做出贡献。——Jo Price, BBC Wildlife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