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外的守护者:公民科学的反思

意外的守护者:公民科学的反思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Akiko Busch
图书标签:
  • 公民科学
  • 参与式研究
  • 科学传播
  • 公众参与
  • 环境监测
  • 数据收集
  • 社区科学
  • 科学素养
  • 志愿科学
  • 开放科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人人都是博物学家!
将个人的观察记录下来,透过汇整,让资料具有可沟通性,创造更高一层的知识。

  特生中心助理研究员  林大利,新增台湾公民科学团体名录,以接地气

    作者离开城市里的生活圈,回到乡间,在附近的山野里有着她和家人珍贵的回忆。因为一次意外,她带领科学家前去住家后方蝙蝠的住所,开启了参与「公民科学」(citizen science)的契机。十二篇散文,十二段居民与社区环境调查的故事。故事里,有九一一事件中失去丈夫的太太,有金融海啸失去工作的IBM高阶人士、有对一草一木充满好奇的中学生、还有执着「纪录」这件事的科学家。

    不论是主持公民科学计画的科学家,或是热心投入自然调查的业余观察者(如同你我),都得面对科学活动的本质。「科学」不应该是科学家的专业吗?为什么业余的自然爱好者能够参与贡献?观察的本质是什么?如果观看本身隐含「不确定」,比如:水浊而看不到河里的鱼,但不代表河里没有鱼,那该如何处理如此复杂的视觉与周遭环境条件的互动?调查表该如何设计?观察者该如何纪录?「无」(没有找到)也是一笔资料,「意外的发现」会不会隐含更大的环境讯息?前提是,虽然我们有许多高科技,但亲身走进自然,随时随地留心体察,才能发现寻常中的不寻常。

    作者以时带感性、时带哲思的文学风格,尝试回答为什么有人愿意无偿花费精力与时间,只为了在公共资料库添加一笔「卑微的」资料?汇集众人心力所建构的资料库,能在时间尺度和空间意义提供什么样的贡献?最后,居民的归属感不是口号,而是在长期地、踏实地登录一笔又一笔的资料中体现,群众的力量在监测环境的大批资料之中逐一展现。

得奖纪录
 
  美国国家户外图书奖


名人推荐
    
  林德恩(路杀社〔台湾动物路死观察网〕、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
   
各界好评

  这不是一本科学领域佼佼者以由上而下的角度,鉅细靡遗地在谈论科学理论、成果或应用,也不是科学家或参与者的详细实地考察笔记,而是作者阿奇科・布希以其文学艺术家敏锐、感性又带点哲学的思维,诉说当人们对一块土地的存在感磨损殆尽之时,公民科学的兴起正好给了人们这个机会,在参与过程中,透过累积大量的目击资料、观察与印象记录,重建了人们对土地的归属感。——林德恩,路杀社(台湾动物路死观察网)

  作者用她写作散文的天份描写哈德逊谷地,那是她一直觉得充满性灵的地方。故事里有全心投入的公民科学家,低调地执行观察和记录,帮助我们了解该地,也为即将面对的未来做准备。作者细腻描写河谷的寻常事物——看天池、鲱鱼、蝙蝠、郊狼、杂草,这些平凡的风景有了新的生命,从天地间锤炼出来的智慧也一直陪伴读者。——Tom Lewis,The Hudson: A History作者

  作者走进了那些和她一样热爱野外的业余自然爱好者和科学家的世界,透过细腻描述,展现她深思过的课题:人类和自然的关系。——James Prosek,Tight Lines and Eels作者

  作者深刻反省,当善于观察、真心关心环境的公民科学家,遇上动、植物传递出来的资讯时,该如何有意义地解读。——Elizabeth Farnsworth, 「新英格兰野花调查学会」生态学家

  作者思索如何将个人观察纳入科学研究,充满知识,又能启发读者——《出版家週报》

  这本书,像诗一般娓娓道来,带领读者来到科学、社区、政策、託管人同时出现的跨界之地。——Cheryl Daigle, Orion杂志

  作者有科学家般的狂热,想要仔细观察哈德逊谷地。她向公民科学家致上最高的敬意,因为他们领着一份使命感、孜孜不倦做着没有尽头的调查活动。——David Harmon, Biological Conservation期刊

  作者向我们示范了那些人是如何与野外世界融合在一起,并在公民科学计划里做出贡献。——Jo Price, BBC Wildlife杂志
 
探寻文明的边界与未来:一部关于人类命运与宇宙哲学的深度著作 导言:在未知与已知之间架设的桥梁 本书并非一部传统意义上的科学教科书,也非单纯的哲学思辨录。它是一次宏大而精密的认知航行,旨在审视人类文明在时间和空间尺度上的位置,并探讨我们如何通过理解“未知”来重塑对“已知”的认知。作者以宏博的知识体系和深刻的洞察力,将天体物理学的最新发现、深层考古学的谜团、以及当代社会结构面临的挑战熔于一炉,试图勾勒出一幅关于人类命运的复杂图景。 第一部分:宇宙的低语——时间、尺度与存在的脆弱性 本书的第一部分着重于将读者的视角从日常经验中抽离出来,置于宇宙的浩瀚背景之下。 1. 跨越时间鸿沟的考古学 作者首先聚焦于地球生命历史的极端深层。我们探讨的不是已知的历史纪元,而是地球生命在数亿年前的“沉默期”——那些留存信息极其稀疏,却对物种演化具有决定性影响的过渡时期。这里,我们深入研究了几个关键的地质学异常点,如“雪球地球”事件后的生物大爆发,以及寒武纪生命大爆发的真正驱动力。我们质疑了当前主流演化理论中对“随机突变”的过度强调,并引入了一种新的视角:环境的结构性压力如何引导生命向特定的、更具信息整合能力的形态演进。 2. 恒星的死亡与元素的诞生 本书深入剖析了超新星爆发的物理机制及其对星系乃至行星系统化学组成的影响。但不同于标准的科普读物,作者着重分析了这种“毁灭性创造”在信息传递上的效率。宇宙中的重元素(如铁、硅、碳)不仅是构建行星的材料,更是信息载体的基础。我们探讨了这些元素如何在不同代次的恒星中被循环利用,以及这对于“生命起源”在不同星系中发生的概率意味着什么。这是一个关于物质循环与信息熵增减的精妙辩证法。 3. 太阳系的“异常点”:洛希极限与柯伊伯带的密码 我们将目光聚焦于我们自身所处的太阳系,但视角聚焦于那些被长期忽视的“边缘地带”。木星在太阳系早期轨道迁移对地球生命出现的重要性,被提升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我们分析了冥王星、阋神星等遥远天体在轨道共振中隐藏的太阳系早期动力学信息。这些信息揭示了行星形成过程中的非线性事件,这些事件几乎决定了地球是否能在一个相对稳定的环境中发展出复杂的生态系统。 第二部分:文明的暗物质——社会结构的内在张力 离开宏大的宇宙背景,本书的第二部分转向了人类文明自身的结构性缺陷与内在矛盾。作者认为,文明的演进并非总是一个线性的进步过程,它更像是在复杂系统中寻找临界点的动态平衡。 4. 语言的锁定效应:认知陷阱与信息茧房的古老根源 本书系统性地研究了早期人类语言结构对认知局限性的影响。我们追溯了特定语法结构(如时态、主谓宾的固定模式)如何在不经意间固化了人类的线性时间观和二元对立思维。作者提出了“语义惰性”的概念,即语言一旦形成,便会阻碍对超越其结构限制的新概念的吸收。这一理论通过比较不同孤立文化中语言的演变路径得到论证,揭示了文化进步的内在“摩擦力”。 5. 资源分配的非线性反馈回路:从青铜时代到数字时代 此章节不再关注简单的经济学模型,而是将人类社会视为一个资源-信息耦合系统。作者考察了青铜时代晚期地中海文明的突然崩溃,指出其核心并非单一的气候变化或入侵,而是由资源稀缺引发的“信息阻塞”——精英阶层无法再有效处理和分配日益增长的复杂社会信息,导致系统性失效。我们将此模型映射到当代社会,探讨信息过载、金融衍生品复杂化等现象,如何制造出一种新型的“资源分配锁定”,其危险性与远古的饥荒不相上下。 6. 记忆的重塑与历史的流变性 历史并非客观记载,而是持续的再创造。本书深入探讨了文化记忆在社会稳定中的双重作用:它既是凝聚力的源泉,也是僵化的根源。作者分析了不同文化如何系统性地“遗忘”某些关键的历史转折点,以维护现存的权力结构或群体认同。这种“主动的集体失忆”被视为文明抵抗深刻变革的生物本能的体现。 第三部分:超验的阈限——人类意识与信息边界的拓展 在对宇宙和社会的深度解构之后,本书的第三部分转向了对“意识”这一终极谜题的哲学性探索,并将其与人类在未来可能接触到的信息形态联系起来。 7. “我思”的物理边界:神经元网络与涌现性 我们跳过了对意识内容的研究,转而关注意识作为一种物理现象的极限。作者借鉴复杂系统理论,探讨了人类大脑在处理信息时所能达到的最大“信息密度”和“信息复杂度”。我们提出了一个关于“思维饱和点”的假说:当外部信息输入超过了生物神经结构所能高效整合的阈值时,系统将不再产生新的理解,而是陷入重复和噪音。这为理解当代社会的认知疲劳提供了全新的物理学基础。 8. 熵减的悖论:信息储存与意义的衰减 如果宇宙的宏观趋势是熵增,那么文明的努力就是局部熵减。然而,这种局部熵减是否必然伴随着“意义”的衰减?本书探讨了极端信息高密度储存(如超大规模数据库)的哲学后果。当所有信息都被记录和保存时,区分“重要”与“琐碎”的机制便退化了。作者认为,真正的智慧不仅在于收集信息,更在于高效地“忘记”或“过滤”信息,从而保留核心的结构性洞察。 9. 迈向“非人类”的认知视角:模拟与真实之间的缝隙 本书的终章提出了一个具有挑战性的问题:人类的理性是否是宇宙中唯一有效的理性形态?我们考察了基于非碳基生命可能存在的逻辑结构(如基于量子纠缠或纯数学形式的生命形态),以及这些形态可能如何感知时空与因果。最终,作者没有给出答案,而是强调,理解我们自身的局限性,即我们感知世界的“模态限制”,才是通往未来认知的关键一步。 结语:在无限的概率中锚定瞬间的确定性 《探寻文明的边界与未来》旨在邀请读者参与一场思想上的探险,它要求我们同时拥有天文学家的谦卑和哲学家般的批判精神。它揭示了,我们所处的文明并非一个孤立的成就,而是无数次宇宙和地质尺度的“侥幸”与社会结构性“僵局”博弈后的产物。理解这些边界——无论是宇宙的物理边界、历史的记忆边界,还是我们心智的认知边界——是我们决定未来航向的唯一指南。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阿奇科・布希 Akiko Busch


  任教于美国佛蒙特州的本宁顿学院(Bennington College)

  她的知识体系融合了设计、文化和自然写作等领域。着有Geography of Home、The Uncommon Life of Common Objects和Nine Ways to Cross a River。以《意外的守护者》获得「美国国家户外图书奖」。

译者简介
    
王惟芬


  台大动物系、伦敦大学帝国理工学院科技医疗史硕士。日前在巴黎半工半读,一边于索邦法式文明课程修习法文,一边翻译写作偶尔还兼中文家教。曾经谋生处:中研院动物所与生物多样性中心、叶子咖啡店、总统府、台大海洋所与台大医学院。译着以科普、科学史、艺术史、环境科学及传记文学为主。Email:weifen.wang@gmail.com。

 

图书目录

推荐序
第一章  简介
第二章 槐树中的蝙蝠
第三章 河上的杂草
第四章 看天池
第五章 水下丝带
第六章 空地上的郊狼
第七章 进入猎人溪的鲱鱼
第八章 沼泽中的珍珠菜
第九章 溪流中的鳗鱼
第十章 穿过树林的藤蔓
第十一章 梣树里的虫
第十二章 岸边的鹰
结语
附录一  美国公民科学社团名录
附录二  台湾公民科学社团名录
 

图书序言

推荐序

意外的守护者:公民科学的反思(节录)

林德恩 路杀社(台湾动物路死观察网)


  借由志工参与协助蒐集科学资料或协同合作解答科学问题的方式,在人类的历史存在至少百年以上,并不是什么新颖的观念,然而这样的观念与方式,或许是受无线网路、社群平台和智慧型手机普及化的影响,直到近二十年来才在全球各地刮起一股强大旋风,参与的规模少则数千人,甚至动辄数万人的公民科学计画,例如二○○七年由英国开始,结合了「史隆数位巡天普查计画(Sloan Digital Sky Survey)」及「哈伯望远镜CANDLES普查计画」所拍摄的庞大数量星系图像,被有系统地开放上线,让全球天文爱好者协助判读和分类的知名公民科学计画「星系动物园(Galaxy Zoo, https://www.galaxyzoo.org/?lang=zh-tw#/ )),或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计算神经科学实验室(Computational Neuroscience Lab)所发展推出,以3D立体拚图游戏的方式,让任何一个人都能轻易加入,用轻松玩乐的心态参与解构人类全脑神经突触联结图谱这一伟大工程的「眼线(EyeWire, https://eyewire.org/signup),都是成果丰硕且参与者高达数十万人的超大型跨国公民科学计画。

  这股风潮大约十年前也吹进台湾。如台湾两栖类保育网、慕光之城:蛾类普查、台湾繁殖鸟类大调查、路杀社、蛛式会社、新年数鸟嘉年华、空气盒子…等,都相继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国人的日常生活中。然而无论是执行中的公民科学计画主要规画者,或是想要推动公民科学计画却不知从何开始的新手主持人、社会科学研究者、环境教育研究人员,甚至是参与计画的公民科学家本身,对于公民科学普遍都存有一个共同的疑问:为什么公民科学会大行其道,且会有人愿意投注心力、无偿耗费时间与精神以协助某项计画蒐集科学资料?

  这个问题虽然不是公民科学计画在开始设计规划时,会去考虑和设想的主要重点,却是至关重要,每一个公民科学主持人、推动者甚至参与者都该知悉,因为这个问题的答案,往往就是影响某一公民科学计画是否能顺利推动和维持长久的主因。关于这个疑问,也许有人会说那是因为某某物种很可爱、很漂亮、很讨喜,或参与者仅仅只是因为好玩、赶潮流或打发无聊时间,只是大家好像都能说出些理由来,却又总在说完后心虚一笑,没有十足把握。如果你和我一样也曾有这样的疑问,那么这本书《意外的守护者:公民科学的反思》将会引领你找到那个满意的答案。

  和大部份的自然科普书籍不同,这不是一本科学领域佼佼者以由上而下的角度,鉅细靡遗地在谈论科学理论、成果或应用,也不是科学家或参与者的详细实地考察笔记,而是作者阿奇科・布希以其文学艺术家敏锐、感性又带点哲学的思维,诉说亲自参与多个发生在其幼时成长、离乡多年后又再次回归居住的哈德逊河谷的公民科学计画后,内心深处对环境、生物及家乡情景改变的感触,以及为何有人愿意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持续参与公民科学计画,记录一个不知道何时可以获得意义的事实(单一公民科学家所发现和记录的数据、事实,只是整个计画资料库的极小一部份,常常必须累积众多参与者的资料多年后,那些记录才可能获得或被赋与意义、回答一些问题)。就如作者在第一章〈简介〉最后一段所写,这本书是作者写给自己曾经生活过的地方的一封散文书信。不过你大可放心,虽说是散文书信,这本书一点也不滥情,也不会咬文嚼字让读者雾里看花,而是以文学家的心,有条理地用说故事的方式,逐步完整建构一般民众参与公民科学的缘由和心情。这样的思维角度,正是一直以来我们所缺乏且极欲了解的。


 

图书试读

引言(节录)
 
要是我们忘记自然界对人类有多大的意义,就不算是真正认识自己,甚至还会远离天堂。
-爱德华・威尔森(Edward O. Wilson)
 
莫宏克山距我住的哈德逊河谷只有约五十公里远,但由于那里的地势向上攀升,总是让它看起来更为遥远。在十一月的某一天,我驱车前往山地,云雾围绕山嵴,飘移在山谷之上。树上的叶子多半已脱落,但有些橡树上还是悬挂着几片挥之不去的叶子,这些叶子想来可以撑过大半个冬天。地衣和苔藓似乎软化了其所覆盖的岩架,几棵松树从岩石间窜出。山月桂入冬后依然维持着绿意,但真正有韧性的是石头本身。「莎玟贡克砾岩」(Shawangunk conglomerate)是种以石英为主要成分的岩石,不易风化,近看熠熠生辉,远观则似珠白一片。这白色岩石所构成的锯齿状崖壁,是从大规模地壳抬升运动中慢慢被挤出来的,莫宏克山也常因此被称作「天空之岛」。
 
莫宏克山庄(Mohonk Mountain House)及其周围的保护区位于纽约市北方约莫一百五十公里处,佔地几百亩,是一八六九年艾尔伯特・史迈里(Albert Smiley)购买这片土地时建立起来的。艾尔伯特还有他的孪生兄弟阿尔弗雷德,两人秉持着同一信念,相信对自然界的知识和投入能够丰富一个人的生命,不论是在灵性上、智性上还是身体上。基于此,他们继续在这面山嵴附近购买毗邻的土地,致力于将这片土地保留为一度假胜地,同时也成为一处自然的朝圣地,在那时期的美国,这两项目标还不算相互矛盾。为了达成这样的目标,史迈里兄弟于一八九六年建立了一个气象站,从那时起每天都会记录温度和雨量,让日后的科学家能够获得美国史上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段天气记录。
 
丹尼尔・史迈里(Daniel Smiley)是艾尔伯特和阿尔弗雷德的侄子,他将这套阳春的资料系统转变成更广泛和更周详的资讯目录。现在他算是全美公认最知名的博物学家,从三○年代后期,每天读取温度读数两次,直到他一九八九年去世为止。

用户评价

评分

哇,看到《意外的守护者:公民科学的反思》这个书名,我真的超有感触!台湾这几年,公民科学的风气越来越盛,从各地观察鸟类、记录空气品质,到社群媒体上的科普讨论,感觉我们好像每个人都可以是科学家,一起为认识这片土地尽一份力。但我总觉得,好像少了一点什么,或者说,对“公民科学”这回事,我好像还没有完全想清楚。这本书光看书名,就点出了“反思”两个字,这正是我内心深处渴望的。我一直在想,我们参与的这些行动,真的是在“科学”吗?还是只是大家聚在一起做一件“有意义”的事?“守护者”这三个字也很有意思,是我们守护了什么?还是我们自己被什么守护了?而且,它还用了“意外”这个词,是不是意味着我们参与的出发点,并不一定是纯粹的科学追求,可能有很多是出于好奇、出于对环境的关切,甚至是出于一种归属感?这本书如果能深入探讨这些,那就太棒了!我期待它能提供一些新的视角,帮助我们更清晰地理解公民科学的本质、价值,以及可能存在的局限性。毕竟,台湾这片土地有太多值得我们去了解、去保护的东西,而公民科学无疑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途径。我希望这本书能给我一些启发,让我对参与公民科学有更成熟、更深刻的认识。

评分

一直以来,我总觉得“公民科学”这个概念,在台湾好像有点模糊。我们常常听到社区居民自发组织起来,监测家乡的溪流是否污染,或者在网络上分享捕捉到的稀有昆虫照片,但这些行动背后的逻辑,到底有多“科学”?又有多“公民”?《意外的守护者:公民科学的反思》这个书名,刚好切中了我的疑问。尤其是“反思”两个字,让我想起过去几年,我也曾热切地参与过一些环境监测活动,起初是出于对家乡山林的热爱,觉得不能让它们被破坏。但随着时间推移,我开始困惑,我们收集的数据,真的有被专业人士好好利用吗?我们的参与,是否真的能转化为有效的政策改变?或者,我们只是在满足自己的一种参与感和成就感?“意外的守护者”这个词,也让我联想到,我们参与这些行动,很多时候并非出于严谨的科学训练,而更多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关怀,一种“刚好我在”的守护。这种“意外”的参与,是否也能产生意想不到的科学价值?这本书如果能剖析这种“意料之外”的驱动力,以及它可能带来的深远影响,对我来说意义非凡。我非常好奇它会如何探讨参与者的动机、行动的规范性,以及公民科学在台湾社会中的实际运作状况。

评分

我对《意外的守护者:公民科学的反思》这个书名,有种莫名的期待。台湾这几年,公民科学项目层出不穷,从赏鸟记录到环境监测,感觉好像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小小科学家。但有时候,我也会困惑,我们这样零散的参与,到底能有多大的科学价值?是不是很多时候,只是满足了我们一种参与感?“意外的守护者”这几个字,很触动我。因为我认识的很多参与者,都不是科班出身,他们只是因为热爱这片土地,出于一种责任感,才默默地做着记录和观察。这种“意外”的参与,往往充满了朴素的热情,但有时候也缺乏系统的指导。这本书如果能深入探讨,这种“意外”的力量,究竟能为科学带来什么?它是否能挑战传统的科学研究模式?又是否会带来一些意想不到的挑战?“反思”这个词,更是点亮了我内心的疑惑。我迫切地想知道,在享受公民科学带来的参与感和成就感之余,我们如何才能更有效地贡献我们的力量?如何才能确保我们的参与是科学的、有意义的,而不是流于形式?我希望这本书能给我一些关于如何平衡热情与专业、参与与影响力的深刻见解。

评分

《意外的守护者:公民科学的反思》——这个书名就像一颗小石子,投入了我平静的心湖,激起了层层涟漪。台湾的公民科学,这些年风起云涌,从大大小小的社群小组,到政府推动的各种监测平台,感觉我们好像每个人都拥有一种“科学话语权”。但我内心深处,总有一股挥之不去的疑虑:我们真的是在“科学”吗?还是仅仅在“参与”?“意外的守护者”,这四个字,简直道出了我的心声。很多时候,我们参与的初衷,可能并不是为了某个伟大的科学发现,而是因为看见了家乡的一处变化,听见了一则令人忧心的环境新闻,然后,我们就自发地行动起来了,这种参与,充满了“意外”的真实和朴素。但是,“反思”这个词,才是我真正关注的重点。它暗示着,这种“意外”的参与,并非总是完美无缺,或许存在着一些我们未曾察觉的盲点、误区,甚至是一些可能带来负面影响的地方。这本书如果能深入剖析,这种“意外”的参与,如何才能被引导、被规范,使其真正成为科学进步的助力,而不是一种“参与式”的干扰,那对我来说,将是莫大的启示。我期待它能提供更深层次的思考,让我们这些“意外的守护者”,能以更成熟、更有效的方式,去守护我们所珍视的一切。

评分

老实说,关于“公民科学”这个词,我脑子里一直有个模糊的画面,就是大家一股脑地冲上去,热情很高,但专业度好像就没那么足。《意外的守护者:公民科学的反思》这个书名,恰恰给我一种“被点醒”的感觉。因为“意外”这两个字,暗示了这种参与可能并非总是按部就班、训练有素,而是充满了各种可能性,甚至有那么点“歪打正着”的意味。再加上“守护者”这个身份,又让人感觉,我们这些普通人,好像真的能为某些事情出一份力,不再只是旁观者。但“反思”这个词,才是真正让我觉得这本书值得一读的关键。因为我常常在想,我们做的这些事情,是真的在推动科学进步,还是只是在做一些“看起来很科学”的事情?我们收集的数据,是否真的有严谨的科学方法支撑?我们的热情,会不会因为缺乏专业指导而变得盲目,甚至南辕北辙?这本书如果能深入探讨,我们如何才能在保持参与热情的同时,兼顾科学的严谨性,如何避免“意想不到”的参与变成“意想不到”的误导,那就太重要了。我希望它能提供一些方法论上的思考,让我们这些“意外的守护者”,能做得更扎实、更有效。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