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序 世间生命风情千万种,各自不同,因而也更加丰富、多元。今年五月,方知笔者任教北师的第一届高材生,在小学、国高中乃至大学教育本位上,固然都有卓着的表现。但,若干在特殊领域发光发热的,多半不是固守当年主修的科别;例如:尚在职的亚东技术学院黄宽裕通识主任,当初唸语文组;内政部民政司长林清淇,原唸生化组,后考取高普考而走入政府行政界;而树德科技大学的黄文树教授,专擅哲学思想研究,当初却是美劳组。已出版八九部农乡散文集的本书作者万来弟,和文树一样是学美劳的。他们转科而有杰出成就,真是令人意想不到,不得不佩服。
本书一百多篇散文,也依然持续着万来多年写作的风格基调:诚挚的心、深刻的情和浓厚的乡土,贯串于每篇文章的字里行间。为了清晰眉目,便于阅读,而分为:亲族深情显影、真情深度回眸、北师深刻印记、云林深切唿唤,和人世深探谜相等五辑:分别写家人亲戚的情感,对家国社会的关怀,以及退休后对人生事物更深厚的体悟等等。
而最特殊,为他人所无的是,他对第一个人生高深养成教育的台北师专(一九八七年改制学院,一九九一年改隶教育部,二00五年改名台北教育大学)念念不忘,常形诸笔墨。又对土生长养他的云林故乡,着笔更多,成就他的文学创作主体内涵。笔者前已另为他编辑『台湾农乡散文家林鹏来杰作精选』,将由秀威资讯出版公司印行。
兹顺序介绍各辑之中,尤为上选、感人的篇章:第一辑亲族深情显影三十五篇中有「慈母从未远离」。万来天生的孝心,在母亲健在时,写得已令人感动万分;此文淡淡写母后的思亲之深,更令人动容:
「…当时与女友热恋,女友与母亲未曾谋面,我打电话告知母亲这个讯息时,她回话说:『她可以做你老婆,当然就可以当我的媳妇』,才让我相当心安。」
「我突然兴起要代替小妹为母亲剪指甲的冲动,当我拉着她柔软的手指时,她缩手说:你会剪到我的手,我说:我会小心的。但,没想到才剪几根指甲,就剪到她的手。她没喊痛,也没有责备我,看着破皮渗血的指甲,我顿时慌了手脚……
昔日如有空档。我都会为她老人家的小腿和脚板涂抹乳液;如果发现脚趾甲有些长,我也会剪剪。如此数次,常让我回味童年母亲为家人掏耳朵、剪指甲的温馨时光……」
可以说,第一辑写母亲的四篇,篇篇精彩!其他还有写老父、贤妻、二爱女,姊妹,乃至他常请教耕作实务的农业达人侄儿呢。
第二辑真情深度回眸,也仍然延续首辑的写情;「情之一字,所以维持世界。」(清国.张潮『幽梦影』)在十五篇中,最不能不推介的是「冬晚对月」:
「自从秋日来访,我常和老婆在晚饭后,…到附近的田间柏油小路散步、聊天。两旁的水稻、芹菜和花生陆续收成中,沿路随风飘着水稻收割后的香味、芹菜特殊的味道,和花生的香气,让人熟稔的农村景致也在眼前铺展着。採收后的花生田撒了油菜,芹菜园收割完后又撒了茼蒿;此外,行列整齐的美生菜也即将成熟;熟透的青皮豆绿肥经过耕耘机的整地后,在一段时日又长了新芽,眼前所见,一片不同色彩的翠绿,让人神清气爽。刚採收的花生铺晒在小道上……」
「眼前所见,一片不同色彩的翠绿,让人神清气爽。」农乡的美,就是如此的自然铺陈着……
第三辑北师深刻印记九篇。万来既是「美劳起家」的,让我们来看看他虽然后来当小学级任、科任老师,又当主任、校长无数年,退休后仍无法忘情于他的美劳绘事;「绘画,人生至乐」、「重拾彩笔有寄望」二篇,就是明证:
「每一次提笔构图和画画,都是新的开始;笔随意转,意随心转,心随自然:像是一位修行者,在每一个步伐中体会、沉思和成长。画完图,近看、远观都有不同的感受。每画一幅画,都是一场心灵的洗礼,也是一趟精神的旅程,啊!这真是人生的至乐。」(「绘画,人生至乐」)
「让我的笔在空白的画纸上挥洒,让我的自由心灵带着喜悦和忘忧的翅膀,在油画布前翱翔吧。每天时间一到,我就坐在画板前,不自主地拿起油画笔、水彩笔;那怕画几笔也好,沉浸在缤纷的色彩里,让我忘忧,忘怀屋外夏日酷热的阳光。『画就对了!』
心底涌起这个念头。每完成一件作品,就让我充满喜悦的悬挂起来,常在画前走动……」(「重拾彩笔有寄望」)
而第四辑云林深切唿唤,有二十二篇。虽然诗人庄柏林每每说:「思乡、乡愁是文学永恆的主题。」但除了庄先生之外,台湾作家中却很少像万来这样念念不忘着故乡云林;那儿有父母兄妹等亲族,更有他的童年,以及云嘉南那片台湾最广大的绿地农野--台湾粮仓.生活命脉!他说:
「许多云林的菁英子弟从三、四十年前,就离家飘泊异乡讨生活,尤其落脚北部的为最多。秋凉季节一开始,除了几处繁华市镇,到处充斥着中老年人及幼小孩童的云林乡镇的许多角落,更显无言的悲凉。这二十年来,尤其入冬之后的枯水期,东北季风一再刮起狂风沙尘,除了空气品质恶劣之外,浊水溪南岸的许多乡镇,每次都得接受沙尘暴的侵袭,唿吸道倍受摧残,咳嗽、感冒等病患增多。每天有吃不完的沙尘,屋舍内外,无一处倖免,…」(「归来吧,云林好子弟」)
「每次阅读有关叙写云林的许多作家,详述故乡风情时,我都细细阅读,常会受到激盪和影响。他们看到不同于自己的云林故事,对云林这片土地的抒情与感怀、想要点亮云林的用心,擦亮我的视野,让我感动,深深感受着满满的温馨。」(「一位云林子弟的心愿」)
「我乡云林是全国蔬果的重要产地与销售中心,水果如:哈密瓜、香瓜、柳丁、橘子、柚子、香蕉、木瓜、凤梨等等,应有尽有。而蔬菜类的蒜头、葱、高丽菜、花椰菜、花生,蕃薯、大小蕃茄,胡瓜、南瓜;各种叶菜类,更是种类繁多。
退休后的我,跟着老父学习庄稼种植,从事水稻农耕,深深体会耕作的苦与乐。每当站在一望无际的田野上,心思着这块供云林子弟生活的土地,是何等的壮阔豪气,孕育着坚毅自强不息的云林精神;祈愿老天多多眷顾勤奋的云林乡亲。」(同上)
云林土生的万来,天然地钉根土地的云林精神活力,足以感天动地!由于这一片爱乡之心,他重金出版文集赠送乡亲、学子、图书馆等(参考「写书送书双双乐」文),叙说云林美景、描写地方风俗的庙会、灯节等等,温暖人心。当然农作的苦与乐,也都经常出现在他的笔下,那栩栩如生的描绘与真纯的文字表现,赢得名副其实的『农乡作家』的光荣。
最后一辑「人世深探谜相」,是全书次多的二十七篇,用智慧的思想,探讨世间许多的现象存在着甚么道理?我人要如何面对生命当中、世界当下的许多问题?因此,常见其智慧的发言,例如:
「只有放下烦恼,才能自在。」(「困境・超越・自在」)
「面对热络的阳光,也可以获得正面的能量」。(「走出抱怨」)
「虽然清理辛苦,但却能在各种的物品浏览中,找到那逝去的风华,让心灵更加的喜悦与饱满。」(「旧年尾新年头有感」)
「与失明擦身过」,「五日生死经历」,万来弟于墨镜下看人生生命,确实会与众不同!「是,为序」。
雾峰 林政华序于二0一八年六月十五日台北雅翠园老屋
前言 生长于农乡的我,个性比较拘谨,负笈都城后,开始驰骋于文字的原野中,心灵得到无比的舒畅,精神上也获得了不少的纾解与抚慰。
职场岁月无情的奔驰,过了一冬又一冬…;但,人生的跑马灯,终得在退休之后缓下来。岂料人生才过半,竟发现自己的身体快速地走下坡,措手不及,对未来的生活种种也悲观起来。严谨规律的生活步调一下子崩解了,这才顿悟,此后要追寻属于自己的生活,才能随兴,才能欣赏生命中的诸多风情。这些种种,都将之随情笔录下来。
由于常陶醉在自己的文字风景里,自得其乐,也不知老之将至。正因为这样用眼过度,产生了黄斑部病变及白内障。因此出外常须戴墨镜,才发现不少在户外活动的中老年人几乎每人一副墨镜。
透过墨镜观看社会、世界的一景一物,视野不再刺眼,但在心中却有些忧伤。如今,我不再执着写作和阅读,有时拿起画笔,走出三合院的象牙塔书房,用不同的心境、不一样的视野,重新认识我生命的原野……。
本书,就是记录着笔者平淡却丰富的退职人生,是自我人生的深刻反思;计有一百零八篇。区分为五辑,辑辑互有关连;均以「深」字贯串:
第一辑「亲族深情显影」,最多,三十五篇。写家族的生活点滴:其中多篇描述先母,以及慈母给我人生的影响。又有几篇是叙说我与贤妻、二女的感情世界。虽然我们林家兄弟姊妹都是小家庭,但经过数十年的成长,已然开枝散叶,各有一片宽阔可以遨游的天地,感情依然热络如昔,所以「我们永远都是一家人」。
第二辑「真情深度回眸」十五篇,均是这些年来日常生活的片断体悟、时光的印痕,也都是一步一脚印的小故事,以「情」--深情为核心。其中谈到「写作的迷恋」,是「疗癒心灵的妙方」;谈及写书、送书的心情;还有心灵的「观照有感」,在在都是真情的流露。
第三辑的「北师深刻印记」虽然只有九篇,但,北师心,一世情。北师孕育了我的成长,从少年至青年,均难以忘怀北师的校园及人文情怀,那远去的师生情,同窗共读的青涩岁月,似乎都像在昨日。深刻印记的五年求学生涯,时常浮现脑海。徐纪、林政华、王秀芝等教授文学的启蒙,四、五年级「美劳组」绘画的薰陶,参加合唱团的若干「回忆」,令人脸红。趁此机会表达对庆龙同学过去的关爱。也对「班级厨师林妈妈」表示感谢,班上不少同学都特别感念她当年对神鹰班这群小伙子,在北师附小实习时的关照恩情。
第四辑「云林深切唿唤」共有二十二篇。每个人都要走出自己的象牙塔,体验云林在地生活,寻梦成长;文如:「带孩子走出去」、「都市少女农事初体验」。又有几篇书写对云林农乡这块土地春耕、春耘忙碌的体悟,如:「又到春耕时节」、「绿野春耕图」、「苦中作乐话农耕」。而「人人顶上一片天」,只要努力,每个人都可以创造生命的奇蹟。让云林风景更美,人情更暖,生活更优质,就是我--「一位云林子弟的心愿」……
至于第五辑「人世深探谜相」,二十七篇。每个人的生命故事都是一本值得阅读的书,都是值得阅读的风情画。人世间的风情迷人,缤纷多彩,让人留恋。不论年纪大小都可以挥洒自己的青春和热力,创造想望的未来,如:「『唱片女工』詹雅雯的菩萨行」、「恋念廖琼枝歌仔戏『王宝钏』」。而旅游,就是最好的学习与教育:「慕夏与毕卡索特展记盛」、「红枣乡处处香」,各有心得。又在我生命的旅途中,发现「溪头」和「翠峰」是我的桃花源!
感谢菁品文化公司愿出版这些文稿。而四十年来笔者能持续提笔,要感谢恩师林政华教授的持续鼓励、不论寒暑费心地润稿,为出书写序:这些都让我充满欣喜和感动。他总是站在生命与文学的高度,让文章充满文学的吸引力。他每赋予书稿新的生命内涵,使我再度昂扬振奋,学习到课堂外的喜悦与人生哲学;也再燃起我的出书梦;梦圆已然有八九次。
希冀能在未来继续追寻,用彩笔描绘自我存在的价值,在付出中得到坚持的力量。期待在偏乡小村中生活漫步,以朴素与温情的面容,面对生生不止的庄稼和农庄中可爱的人情事物,传达出对生命与情感的爱恋。且让我更坚定自己,追寻更真实的自我,体会出造物的真善美圣,在无止尽的写作生涯道上……
林万来自序于云林崙背三合院自宅
序诗 --足迹
跟随父亲十多年前农耕的脚步
肯定只有一步一脚印的踏实
没办法腾云驾雾的高调
就在软趴趴的泥田里
就在窄小的田埂上
以大地为舞台
不需要也没有观众和掌声
享受阳光照耀和雨水微舞的心情
沉醉在白鹭鸶纷飞与田鸟的欢唱里
埋头的播种插秧照料成长
一切的希望和未来都在这里
没有羡慕别人
不必羡慕别人
一切靠自己
自主管理 父亲说
努力总会留下痕迹
(二0一五、七、二十七,金门日报文学副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