辜鸿铭谈张之洞:张文襄幕府纪闻

辜鸿铭谈张之洞:张文襄幕府纪闻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辜鸿铭
  • 张之洞
  • 晚清史
  • 幕府文化
  • 人物传记
  • 历史纪闻
  • 文化研究
  • 清史
  • 地方志
  • 近代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为维护张之洞,辜鸿铭酸袁世凯只配做「老妈子倒马桶」的活?!
  辜鸿铭不满张之洞支持维新变法?!
  辜鸿铭在慈禧寿宴上大唱自编「爱国歌」:「万寿无疆,百姓遭殃!」


  「余为张文襄属吏,粤、鄂相随二十余年,虽未敢云以国士相待,然始终礼遇不少衰。去年文襄作古,不无今昔之慨……」
  ──辜鸿铭


  《张文襄幕府纪闻》是辜鸿铭在张之洞死后第二年(1910年)写下的笔记小说,记述他任张之洞幕僚长达二十年期间的所见所闻七十则。张之洞乃晚清重臣,其实施新政、编练新军,重视高等教育种种措施,背后都有着辜鸿铭鼎力谋划的身影。

  辜鸿铭与张之洞都信守传统儒家文化,对旧文化抱着难以割舍的情谊,在《张文襄幕府纪闻》中尽可看出辜氏对国家存亡的忧患意识。并且,在纪闻中不乏辜鸿铭对张之洞的着墨,代表两人既密切且复杂的关系:诸如张如何倚重辜、辜又将张与袁世凯、端方大作对照,也记录了辜对张在支持维新变法上时有微词等事蹟。此外,辜鸿铭记录对曾国藩、文祥的夸赞,称许他们为大臣,褒郭嵩涛为上流人,而对端方、盛宣怀、袁世凯等,更用以幽默、挖苦,甚至毒辣的笔调加以评论。

  本书乃根据《张文襄幕府纪闻》新编而出,除重新分段、点校以便阅读外,特请文史专家蔡登山做专文导读,是喜爱清末民初历史的读者们,不容错过的好书之一。

本书特色

  ◎看精通9国语言、获13个博士学位的辜鸿铭,在担任张之洞外文祕书20年间,是如何看待他这位身为晚清重臣、洋务运动领袖的上司呢?
  ◎被称清末怪杰的辜氏,如何淋漓尽致地赞许、挖苦,甚至毒辣地评论曾国藩、李鸿章、文祥、郭嵩涛、端方、盛宣怀、袁世凯等人?
  ◎经典史料重现╳重新点校、分段,便于检索
  ◎文史专家蔡登山专文导读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辜鸿铭(1857-1928)


  学贯中西,精通9国语言,获13个博士学位,曾将《论语》、《中庸》、《大学》翻译到西方,是满清时代精通西洋科学、语言兼及东方华学的中国第一人。着有《中国人的精神》(原名《春秋大义》)等英文书,热衷向西方人宣传东方的文化和精神,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在西方形成了「到中国可以不看紫禁城,不可不看辜鸿铭」的说法。

主编简介

蔡登山


  文史作家,曾制作及编剧《作家身影》纪录片,完成鲁迅、周作人、郁达夫、徐志摩、朱自清、老舍、冰心、沈从文、巴金、曹禺、萧干、张爱玲诸人之传记影像,开探索作家心灵风气之先。着有:《人间四月天》、《传奇未完──张爱玲》、《色戒爱玲》、《鲁迅爱过的人》、《何处寻你──胡适的恋人及友人》、《梅兰芳与孟小冬》、《民国的身影》、《读人阅史──从晚清到民国》、《叛国者与「亲日」文人》、《杨翠喜‧声色晚清》、《多少楼台烟雨中:近代史料拾遗》等十数本着作。
 

图书目录

§导读 辜鸿铭VS张之洞/蔡登山
 
弁言
 
§卷上
南京衙门 
不排满 
虎门轶事 
曹参代萧何 
大臣远略 
上流人物 
书生大言 
五霸罪人 
清流党 
孔子教 
新算学 
孟子改良 
践迹 
务外 
生子 
为人 
公利私利 
权 
廉吏不可为 
爱国歌 
半部《论语》 
理财 
王顾左右而言他 
官官商商 
爱官 
亡八蛋 
禁嫖赌 
倒马桶 
贱种 
贵族 
翩翩佳公子 
庸言庸行 
不吹牛  
颂词 
马路 
大人有三待 
不问民
 
§卷下
真御史 
西洋议院考略 
国会请愿书 
马拉马夫 
夷狄之有君 
烂报纸 
读书人 
督抚学堂 
女子改良 
高等人 
费解 
不解 
狗屁不通
看画 
华侨 
照像 
发财票 
卖穷 
不枉受穷 
叶君传 
英将戈登事略 
赠日本海军少佐松枝新一氏序 
士说 
在德不在辫 
自大 
依样葫芦 
学术 
风俗
政体 
看招牌 
爱才 
不自贵重 
不拜客 
自强不息 
犹龙
 
附录:《张文襄公事略》

图书序言

导读

辜鸿铭VS张之洞 

蔡登山


  辜鸿铭给人的印象是个怪人:怪在终生穿长袍马褂、怪在留长辫子,还怪在娶妾、逛妓院,一手握女人小脚、一手下笔千言……但国务总理王宠惠曾赞佩他道:「鸿铭先生,学博中西,足迹遍天下,早岁游学欧美,精研各种文化科目,均能撷英掇华,发其秘奥,着为宏论。曾荣获博士头衔,达十三个之多,其为国增光,驰誉国际,旷古未有,洵足多也。迨归国后,专心讲学。春风化雨,桃李盈门,数十年如一日。更以余闲,从事着述,独具只眼,尤以用西文迻译之我国古籍多种,皆能尽信达雅能事,于中西文化交流之贡献,厥功甚伟。」

  辜鸿铭在晚清曾被视为邃于西学西政的奇才,一八八五年,方游学归返中国之时,因偶然的机遇而入张之洞的湖广总督幕府,担任「洋文案」(即外文秘书)。张之洞是晚清最后一位着名儒臣,他的实施新政、编练新军,重视高等教育种种措施,其背后都有着辜鸿铭鼎力谋划的身影,此后两人相随共事二十余年,结下了一段不解之缘。一九一○年,也就是张之洞死后的第二年,辜鸿铭写了《张文襄幕府纪闻》一书,在序言就写道:「余为张文襄属吏,粤、鄂相随二十余年,虽未敢云以国士相待,然始终礼遇不少衰。去年文襄作古,不无今昔之慨。」

  汉阳兵工厂是张之洞在湖北时所筹画创设的,当初曾有「中国的克虏伯」之誉,规模宏大,设备齐全,出品精良,管理严密,在东方可算首屈一指,而这一切缜密的布置,都是辜鸿铭的策划。在筹创之初,盛宣怀介绍一位华德伍尔滋给张之洞,说是英国的兵工专家。张之洞很是高兴,把他安顿在宾馆里,厚予招待。过了二日,张之洞传见,却被告知此洋人已被辜鸿铭打发回上海去了。张之洞大为诧异,便请辜鸿铭来问,辜见面便说:「伍尔滋和我叙起来,算是同校后辈,比我低了五六年级,他是学商科的,现在上海开设洋行,道地是个商人,根本不懂兵工,因此我打发他回去了。」说完,顺手从袖管拿出一个洋信封,掏出一封信,说:「这里有个威廉福克斯,是我同学,这人才是研究兵工学的,现任德国克虏伯兵工厂的监督。我国不办兵工则已,要办的话,就要找个这样的专家,绝不能含煳。盛宫保(宣怀)办洋务,祇是利用洋人做招牌,不管阿猫阿狗,拿来做晃子,吓唬朝廷,夸示新政的!」张之洞一向倚重辜鸿铭,于是便函邀威廉福克斯来华协助建立兵工厂。

  对于外国人,辜鸿铭是极力宣扬「孔子之教」,滔滔之论有如长江大河。有次,他的外国朋友在家里宴客,客人中只有他一个中国人,大家推他坐首席,坐定,大家谈论中西文化。洋主人问他:「孔子的教育究竟好在哪里?」辜鸿铭回答:「刚才诸君你推我让,不肯居上座,即是行孔子之教。若照争竞原理,以优胜劣败为主,势必等到胜败决定,然后定坐、然后举箸,只恐怕这一餐大家都不能到口了。」辜鸿铭以浅显的例子,借题发挥,言虽诙谐不庄,理却雄辩万钧。

  中国文明五千年,开国亦较欧美为早,然而由于礼教废弃,风气败坏,竟被欧美人视为「未开化国」,真是奇耻大辱!因此辜鸿铭大声疾唿:「今人有以除辫服为当今救国急务者,余谓中国之存亡,在德不在辫。」他的意思是当时能亡我中华者,将不是西方人的坚船利砲,而是我们自己「教之不讲,德之不修」也。他认为,日本在明治维新后之所以能成为东亚唯一的强国,除了因为採用欧洲的文明利器,更是因为在根本上保留了中国传统的礼教文明。他说:「洎甲申马江一败,天下大局一变,而文襄之宗旨亦一变。其意以为非效西法图富强无以保中国,无以保中国即无以保名教。虽然,文襄之效西法,非慕欧化也;文襄之图富强,志不在图富强也。盖欲借富强以保中国,保中国即所以保名教。」

  对于风雨飘摇的晚清,辜鸿铭有着清醒的看法,他说:「窃谓中国自咸同以来,经粤匪扰乱,内虚外惑,纷至迭乘,如一丛病之躯,几难着手,当时得一时髦郎中湘乡曾姓者(按:曾国藩),拟方名曰『洋务』清火汤,服若干剂未效。至甲午,病大变,有儒医南皮张姓者(按:张之洞),另拟方名曰『新政』补元汤,性燥烈,服之恐中变,因就原方略删减,名曰『宪政』和平调胃汤。自服此剂后,非特未见转机,而病乃益将加剧焉。」在那些年头里,国家早已弊病丛生,面临无可救药的地步,所谓预备立宪的狗皮膏药,根本医不了千疮百孔的病体。辜鸿铭的这席话,真是一针见血的点出病入膏肓的根由,却也是他的痛心之论。他在《张文襄幕府纪闻》一书说:「惟历观近十年来,时事沧桑,人道牛马,其变迁又不知伊于何极,是不能不摧怆于怀。」其忧患愈深,伤痛愈深也。

  辜鸿铭对当世人士的评骘,除夸赞曾国藩、文祥为大臣,郭嵩焘为上流人之外,其余甚少见许;即如张之洞,亦时有微词。对端方、袁世凯、盛宣怀等人,更是骂到入木三分,挖苦得淋漓尽致。除当面幽默盛宣怀「贱货贵德」;谓端方「质美而未闻君子之道,虽属有情,亦如水性杨花之妇女,最易违良心事。」说袁世凯则最为不堪,有「袁在甲午以前,本乡曲一穷措无赖也,未几暴富贵,身至北洋大臣,于是营造洋楼,广置姬妾;及解职乡居,又复构甲第、置园囿,穷奢极欲,擅人生之乐事,……人称袁世凯为豪杰,吾所知者袁世凯实贱种耳。」骂得非常苛刻毒辣,但仔细思量,并非无的放矢。

  辜鸿铭凭着出众地智慧,在时人的不解和鄙视中处处捍卫中国传统文化的尊严。在长衫长辫、滑稽突梯的外表下,隐藏着他为礼教之寝废而忧患,为民本思想之沦丧而忧患,为求学问之不诚而忧患……他不该简单地被看成是孔乙己式的人物,他有着维护中国传统文化尊严的良苦用心。

  ◆◇◆◇◆◇

  晚清李伯元在其名着《官场现形记》的第四十三回〈八座荒唐,起居无节〉,写的是张之洞(香涛)在做湖广总督的趣事。据说张之洞有怪癖,可以一连两天办事不睡觉,一睡又是一两天,有时召集下属开会议事,他老人家忽然坐着唿唿睡去,众官不敢惊动他,只得宣布散会。柴萼在《梵天庐丛录》载:「某道以机要进谒,略谈数语,南皮(案:张之洞河北南皮人)已执卷眠下,亦不唿茶送客。」来者发现他已睡去,「坐则不耐,行又不敢」。待他醒来,已是满壁灯火。陈恒庆在《归里清潭》则说,张之洞宴客时,不等饭菜上齐,就会在座位上睡去,睡醒之后,饭菜已凉,而僚属又不敢先尝,「故一馔重温者数次」。

  陈巨来在《安持人物琐忆》中提到他听闻已八十二岁的张之洞老友清末邮传部尚书吴郁生(蔚若)说:「香涛有怪疾,好色,人所共知,终年不睡床,倦即伏案假睡,至多一二小时即醒,虽在会客,亦恒如是,凡其下属司官,亦无不知也。某年因招商局公事,特至湖北督署,与张相谈。张以老友也,故不拘常礼,一面剃发,一面畅谈,不料尚未及谈正经公事,而张已昏昏睡着了,那时只能坐待其醒了。」

  因此当时曾有人拟对联嘲讽他:「起居无节,号令不行;面目可憎,语言无味。」后来此联语为张之洞得悉,他笑对亲信道:「外间谓余号令不时,起居不节,事诚有之。面目可憎,则余亦不自知。至于余之语言,何尝无味,余人特未尝与余谈耳。」是下联取其浑成,良非实录,而「起居无节」则真实而不妄也。而后来,大理寺卿徐致祥参劾张之洞辜恩负职,其中一条即为「兴居不节,号令无时」。清廷谕令粤督李瀚章查明具奏。李瀚章因张之洞督粤时理财有方,自己继任时应用裕如,心存感激,遂奏覆:「誉之则曰夙夜在公,勤劳罔懈。毁之者则曰兴居不节,号令无时。既未误事,此等小节无足深论」。将此事以「查无实据」不了了之。

  光绪二十八年(一九○二)九月间两江总督刘坤一在任病殁,朝廷一时找不到合适的人选,乃以湖广总督张之洞署理两江总督,十月初九日接印视事。其时袁世凯正回籍葬母,十月二十一日取道信阳到汉口,代理湖广总督的端方接袁世凯到武昌看铁厂、看枪炮厂,礼数周至。袁世凯却藐之,而对张之洞的「总文案」郑孝胥称赞张之洞在湖北「规划之宏达」,扬言「当今唯吾与南皮两人,差能担当大事」。十月二十八日乘轮由汉口到南京拜访张之洞,张之洞设宴款待。酒喝到一半,张之洞已经趴在桌上进入梦乡。袁世凯等了一会儿,起席不辞而别。清制,凡总督进出辕门,照例鸣炮,俗名「放铳」,袁身为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自当鸣炮礼送。炮声一响,将张之洞惊醒,他自知失礼,急忙赶到下关,相见各致歉忱,申约后期而别。

  在许同莘的《张文襄公年谱》中对此事隐约其词云:「袁世凯督部回籍营葬,事毕,由汴过汉,赴沪北上。二十八日,道出下关,登岸,公(指张之洞)请稍留,不得。设筵款待,不终席而行,至江干,挽留不及。」何以「不终席而行」,何以到岸边又挽留不及,其中必有缘故,许同莘后来在张之洞幕府充文案,或知其详而不欲笔之于书,为已故府主讳耶?而由袁世凯授意门客沈祖宪、吴闿生所写的钦定传记《容庵弟子记》(袁世凯字慰庭,号容庵)则只字不提此事,当是可以理解的。而李伯元的《南亭笔记》虽言之凿凿,但与事实不尽相符,只能以小说视之。

  梁启超在光绪二十九年的《新民丛报》对此事有文评论道:「……夫张之待袁,为敬乎?为慢乎?以南洋大臣款北洋大臣之重客,而居然睡熟,则其慢之意可知也。张何为而慢袁?张任粤督时,袁仅一同知,袁以后辈突居上游,张自负老辈,或隐然示之以老督抚之气派,旋继之以优礼,其玩弄袁之状,袁其能终忍之乎?……」梁任公认为张之洞光绪十年就已当到两广总督,那时袁世凯还只是一个五品同知,在朝鲜吴长庆军中「会办营务处」。连个「学」都没有「进」过的乳臭小儿,现在居然成了疆臣领袖!最可气的是,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袁世凯是实授,而两江总督南洋大臣张之洞反是暂局!这岂不是笑话?但以张的齿德俱尊,与后生小子争功名,说出去会叫人看不起,因此暗中给袁世凯「示威」一下。

  但光绪二十九年五六月间,张之洞过保定,据徐树铮给马通伯信云:「……亲见项城(袁世凯)率将吏以百数,饬仪肃对,万态竦约,满坐屏息,无敢稍解,而公欹案垂首,若寐若寤,唿吸之际,似衋衋然隐齁动矣。……」世人泰半又疑张之洞偃蹇作态,徐树铮甚至说:「项城每与僚佐忆之,犹为耿耿也。」但说张之洞是故慢以取嫌,则必不如此。实在是张之洞的日常生活,与众不同,他自以为一天当两天用。他这一天当两天,即以午未之交为分界。大致每天黄昏是他的早晨,起床就看公事,见宾客,到午夜进餐,食毕归寝,往往只是和衣打盹,冬夏都用藤椅,不过冬天加个火炉,这样睡到凌晨五六点钟又醒了,办事见客,直到日中歇手吃饭,饭罢复睡,终年如是。而南京保定两次宴会,都是在午未之交,是他精神格外不济之时,颓而不能兴矣,并非是有心轻慢,更不是梁任公所说的以倨傲鲜腆之老态凌折同僚。何况光绪三十三年丁未以后,张之洞与袁世凯同入军机,张之洞极心折袁世凯,一时号为廉(颇)蔺(相如)也。黄秋岳亦云这是南皮的生活习惯,「以名士而为达官,既为达官,而仍不脱名士习气,律己简慢,待物宏奖」。可谓知言。

  ◆◇◆◇◆◇

  《张文襄幕府纪闻》是辜鸿铭用汉文写成的唯一着作,记述了他在当幕僚期间的所见所闻七十则。南京大学学者陈坚特别指出:「辜鸿铭写《张文襄幕府纪闻》并不是像漆园(庄子)作《南华》那样发一通愤世嫉俗之言,而是像作《易》者那样表达一种忧患意识。而且,他还特别用『汉滨读易者』来作这本并非易学着作的书的署名,其用意赫然可见一斑。那么,辜鸿铭到底忧的是什么、患的又是什么呢?他『摧怆于怀』的忧患便是『时事沧桑,人道牛马,其变迁又不知伊于何极』。换言之,清末民初,沧海桑田,周风汉韵之中华古道或传统文化不幸遭世变而被遗弃,斯文扫地,这便是辜鸿铭的忧患所在。」

  《张文襄幕府纪闻》最有名的一则笔记是「亡八蛋」:

  学部侍郎乔君谓余曰:「君所发议论,皆是王道。其如不行于今何?」余曰:「天下之道只有二端,不是王道就是亡八蛋之道。孟子所谓『道二,仁与不仁而已矣。』」

  这则短短几十字的「亡八蛋」却完全可当作体现全书主题的张目之纲来读,甚至还可将其当作当时中国的社会主题来理解。

  辜鸿铭和张之洞都信守传统儒家文化,对旧文化抱着难以割舍的情谊,这是他们结下深厚情谊的基础。《张文襄幕府纪闻》书中评论当世之士,除夸赞曾国藩、文祥为大臣,郭嵩涛为上流人之外,其余甚少见许;即以「国士相待」之张之洞,亦时有微词,例如辜鸿铭认为张之洞误信康有为而支持维新变法,他曾提醒过张之洞:「康有为人品卑劣,计画虚夸不实」,但是「总督听不进,还说我不懂中国政治」,直到康有为等「露出了狰狞面目」,张之洞才勐然想起他的提醒,辜鸿铭抱怨张之洞不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又说:「张文襄学问有余而聪明不足,故其病在傲;端午桥(端方)聪明有余而学问不足,故其病在浮。文襄傲,故其门下幕僚多伪君子;午桥浮,故其门下幕僚多真小人。昔曾文正曰:『督抚考无良心,沈葆桢当考第一。』余曰:『近日督抚考无良心,端午桥应考第一。』对端方、盛宣怀、袁世凯等更是骂到入木三分,挖苦得淋漓尽致。除当面幽默盛宣怀「贱货贵德」,谓端方「质美而未闻君子之道,虽属有情,亦如水性杨花之妇女,最易违良心事。」说袁世凯则最为不堪,有「袁在甲午以前,本乡曲一穷措无赖也,未几暴富贵,身至北洋大臣,于是营造洋楼,广置姬妾;及解职乡居,又复构甲第、置园囿,穷奢极欲,擅人生之乐事,……人称袁世凯为豪杰,吾所知者袁世凯实贱种耳」。骂得非常苛刻毒辣。

  他对袁世凯十分痛恨,因为袁世凯在他的心目中是乱臣贼子。《张文襄幕府纪闻》里有一则讽刺袁世凯的,妙趣横生,让人笑出声来。丁未年(一九○七),张之洞和袁世凯由封疆大吏同入军机。有一天,袁世凯在会见德国公使时说:「张中堂是讲学问的。我袁某人可不讲学问,我是办实事的。」袁世凯的幕友将这句话转告给辜鸿铭,认为这是袁世凯的得意之谈。辜鸿铭则回答说:「诚然。然要看所办是何事。如老妈子倒马桶,固用不着学问,除倒马桶外,我不知天下有何事是无学问的人可以办得好。」如果那位幕僚将这些话再转述给袁世凯,那么可以想象,被揶揄为「老妈子倒马桶」的一代枭雄袁某人,会气成什么模样!

  另外如讥诮「各督抚之好吹牛皮」;笑出洋考察宪政之五大臣为「出洋看洋画」;指摘李鸿章为曾文正之「罪人」等等,大多是有因而发,而非无的放矢。至于引张尔岐《蒿庵闲话》:世人相见诉穷,便是贪欲影子。这「穷」字断送多少豪杰一段,说「吾人居今之世,当以『增长气骨,开通识见』八字书诸绅以自儆。」条条是道,说出当年时政扼要。
 

图书试读

§不排满
 
或问余曰:「曾文正公所以不可及处何在?」余曰:「在不排满。当时粤匪既平,兵权在握,天下豪杰之士半属门下;部曲及昆弟辈又皆枭雄,恃功骄恣,朝廷褒赏未能满意,辄出怨言。当日情形,与东汉末季黄巾起事,何大将军领袖群雄,袁绍、董卓辈飞扬跋扈无少异。倘使文正公稍有猜忌,微萌不臣之心,则天下之决裂,必将有甚于三国者。天下既决裂,彼眈眈环而伺我者,安肯袖手旁观,有不续兆五胡乱华之祸也哉?」孔子曰:「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我今亦曰:「微曾文正,吾其剪发短衣矣。」
 
§爱国歌
 
壬寅年,张文襄督鄂时,举行孝钦皇太后万寿,各衙署悬灯结彩,铺张扬厉,费资巨万。邀请各国领事大开筵宴,并招致军界、学界,奏西乐,唱新编爱国歌。余时在座陪宴,谓学堂监督梁某曰:「满街都是唱爱国歌,未闻有人唱爱民歌者。」梁某曰:「君胡不试编之?」余略一伫思,曰:「余已得佳句四句,君愿闻之否?」曰:「愿闻。」余曰:「天子万年,百姓花钱;万寿无疆,百姓遭殃。」座客哗然。
 
§亡八蛋
 
学部侍郎乔君谓余曰:「君所发议论,皆是王道。其如不行于今何?」余曰:「天下之道只有二端,不是王道,就是亡八蛋之道。孟子所谓『道二,仁与不仁而已矣』」。
 
§倒马桶
 
丁未年,张文襄与袁项城由封疆外任,同入军机。项城见驻京德国公使曰:「张中堂是讲学问的,我是不讲学问,我是讲办事的。」其幕僚某将此语转述于余,以为项城得意之谈。予答曰:「诚然。然要看所办是何等事。如老妈子倒马桶,固用不着学问。除倒马桶外,我不知天下有何事是无学问的人可以办得好。」

用户评价

评分

在我看来,《辜鸿铭谈张之洞:张文襄幕府纪闻》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历史人物的传记,更是一次关于文化、关于时代、关于中国命运的深刻探讨。张之洞,这位晚清重臣,他的改革与他所处的时代环境,以及他所坚持的中国传统文化之间,有着复杂而深刻的联系。而辜鸿铭,这位以其“中国本位”的立场而著称的学者,他的解读必然会充满了他独特的智慧和深刻的洞察。我迫切想知道,辜鸿铭会如何评价张之洞的“中体西用”思想,他是否会深入分析张之洞在坚持中国文化主体性的同时,如何借鉴西方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书中关于张之洞幕府的“纪闻”,我期望能够读到一些关于幕府中那些才华横溢的幕僚们的故事,他们是如何为张之洞出谋划策,又是如何在晚清政治舞台上留下自己的印记。这些生动的故事,能够帮助我更立体地理解那个时代政治生态的复杂性和其中蕴含的人性光辉。

评分

这本书,对我而言,更像是一次与历史对话的绝佳机会。张之洞,这位晚清的重臣,他的名字总是伴随着“洋务运动”和“改革”这些关键词。而辜鸿铭,这位坚持中国传统文化价值的学者,他的视角必然与一般的历史研究者不同。我迫切想知道,当这位“国粹”大师面对着张之洞这位积极引入西方技术和思想的官员时,会擦出怎样的火花?他是否会像许多人一样,将张之洞简单地定性为“洋务派”的代表,还是会挖掘出他内心深处更为复杂的情感和考量?书中对张之洞幕府的“纪闻”,我期望能够读到一些关于幕僚群体的信息。这个群体的构成,他们的背景,他们的才能,以及他们是如何在张之洞的麾下发挥作用的?幕府中的人际关系,是否也会被细致地描绘出来?我尤其好奇,辜鸿铭是否会借此机会,探讨中国传统士大夫在面对时代巨变时的内心挣扎和抉择,以及他们如何在这种新的政治格局中寻找自己的定位。这本书,不应只是对张之洞其人的记录,更应是对那个复杂时代的一种独特解读,一种充满智慧的文化反思。

评分

我对《辜鸿铭谈张之洞:张文襄幕府纪闻》的期待,很大程度上源于对辜鸿铭本人独特个性的欣赏。他不是一个循规蹈矩的学者,他的思想独立,语言锋利,总能触及事物的本质。我预计,他在谈论张之洞时,定然不会流于表面,而会深入到张之洞的思想根源和精神世界。书中关于张之洞幕府的“纪闻”,我希望能够看到一些更加细致入微的描写,例如幕府的日常运作、幕僚们的学术讨论、张之洞与幕僚们之间的互动等等。这些细节,往往能够最真实地反映出那个时代的政治氛围和文化生态。我更感兴趣的是,辜鸿铭如何看待张之洞的“官场之道”。张之洞在复杂多变的晚清政局中,如何维系自己的权力,如何处理与各方势力的关系,这些都值得深入探讨。我期待,书中能够披露一些不为人知的细节,揭示张之洞作为一代名臣的权谋智慧和人生哲学。这本书,不应只是一份简单的史料汇编,更应是一部充满个人见解和思想深度的作品,能够引发读者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深入思考。

评分

这本书的名称本身就充满了吸引力:《辜鸿铭谈张之洞:张文襄幕府纪闻》。辜鸿铭,这位被誉为“last Confucian”的奇人,他的视角解读晚清重臣张之洞,并且深入到其幕府的“纪闻”,这本身就足够让人浮想联翩。我尤其想知道,辜鸿铭会如何看待张之洞这位身处漩涡中心的官员,他是否会用他惯常的“中国本位”视角,去审视张之洞的洋务举措?他会不会在书中,将张之洞的改革与中国几千年来的文化传统进行对比,并在此过程中,流露出他对中国文化在时代变迁中所面临的挑战的忧虑?书中关于张之洞幕府的“纪闻”,我期望能够读到一些关于幕僚群体,尤其是那些在幕府里扮演了重要角色的文人、官员的故事。他们是如何聚集在张之洞麾下?他们各自的才学和贡献又是什么?这些故事,或许能帮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晚清政治运作的真实面貌,以及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生存状态。

评分

拿到《辜鸿铭谈张之洞:张文襄幕府纪闻》这本书,我的心情是既好奇又充满期待。辜鸿铭这位民国奇人,他的文字总是有着一种独特的魅力,时而辛辣幽默,时而深邃睿智。而张之洞,作为晚清重臣,他的一生波澜壮阔,其治下的幕府,更是无数历史学家和读者津津乐道的话题。这本书的组合,就好比将两位不同时代的风云人物,在纸页上进行了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我尤其想知道,在辜鸿铭这位“国粹”主义者的笔下,张之洞这位洋务派代表人物,究竟会被如何解读?他会如何看待张之洞的政治抱负,他的改革举措,他与洋人打交道的策略,以及他那庞大复杂的幕府体系?辜鸿铭会不会用他惯常的“中国本位”视角,来审视张之洞的种种作为,并在此过程中,流露出他对那个时代中国命运的深切忧虑和独特思考?我迫不及待地想要钻研书中那些被精心打磨过的字句,去感受那些历史的余温,去理解那些发生在张文襄幕府中的生动故事,去聆听辜鸿铭以他那饱含学识和洞见的语言,为我们描绘出的那个时代的面貌。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一个历史人物的传记,更像是打开了一扇通往晚清复杂政治生态的窗户,让我得以窥见其中的精妙之处。

评分

翻开《辜鸿铭谈张之洞:张文襄幕府纪闻》,我最先被吸引的,是作者的笔法。辜鸿铭的文字,有一种天然的文学性和思想性,他绝不会是那种枯燥的史家叙述。我预想,书中对于张之洞的描绘,定然不会是简单的历史事件堆砌,而更可能是一种带有强烈主观色彩,甚至可以说是“文学化”的呈现。他可能会用一些生动的比喻,一些戏剧性的细节,来刻画张之洞的性格、他的决策过程,以及他在权力中心如何游刃有余。他对张之洞幕府的描绘,也必定是色彩斑斓的。幕府中的那些人物,那些围绕在张之洞身边的文人、幕僚,在辜鸿铭的笔下,是否会活灵活现,仿佛就在眼前?他们之间的勾心斗角,他们的才学智慧,他们各自的命运沉浮,是否会在这本书中得到淋漓尽致的展现?我尤其好奇,辜鸿铭会不会将自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对中国士大夫精神的体悟,投射到他对张之洞及其幕府的评价中?他是否会借张之洞的故事,来表达他对那个时代士人命运的感慨,对国家前途的忧思?这种带有个人独特风格和深刻洞察力的解读,才是吸引我读下去的真正动力。

评分

我对《辜鸿铭谈张之洞:张文襄幕府纪闻》这本书的期待,源于对辜鸿铭本人深邃思想的向往,以及对张之洞及其幕府时代的好奇。我预想,书中不会是简单的历史事件堆砌,而是会充满辜鸿铭独特的洞察力和对中国文化的深刻理解。他是否会从“国粹”的角度,审视张之洞的洋务改革?他会如何评价张之洞在那个动荡年代,如何在维护传统与革新求变之间寻求平衡?书中关于张之洞幕府的“纪闻”,我希望能看到一些更具象化的描述,例如幕僚们之间的智力较量,张之洞在决策过程中的挣扎与权衡,甚至是幕府内部的一些生活细节,这些都能让历史人物更加鲜活。我尤其希望,辜鸿铭能借张之洞的故事,探讨中国士大夫在时代洪流中的精神困境与坚守,以及他们如何在这个剧烈变革的时代,为国家民族的命运寻找出路。这本书,将是一场跨越时空的智慧碰撞。

评分

我一直对晚清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充满兴趣,而《辜鸿铭谈张之洞:张文襄幕府纪闻》这本书,无疑为我打开了一扇了解那个时代重要人物和政治生态的窗口。张之洞,作为晚清洋务运动的代表人物之一,其影响力毋庸置疑。而由辜鸿铭这位以其深厚的国学功底和独特的“中国本位”思想而闻名的学者来评价,这本书必定充满了思想的深度和独特的见解。我非常期待能够从书中了解到,辜鸿铭是如何看待张之洞的政治理念和实践的。他是否会深入分析张之洞在引进西方技术和制度的同时,如何试图维护中国的传统文化和价值?书中关于张之洞幕府的“纪闻”,我希望能够读到一些关于幕府运作的细节,以及那些在幕府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的幕僚们的故事。这些细节,或许能帮助我更直观地理解晚清官场的复杂性和人际关系的微妙之处,以及那个时代知识分子在政治舞台上的生存智慧。

评分

我一直在寻找一本能够深入解读晚清官场生态的书籍,而《辜鸿铭谈张之洞:张文襄幕府纪闻》似乎正是我所期待的那一本。张之洞的幕府,在我看来,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行政机构,它更像是一个浓缩了晚清政治、文化、乃至社会方方面面的“小宇宙”。在这本书中,我期待能看到辜鸿铭如何剖析这个“小宇宙”的运作机制。幕府中的权力结构是怎样的?幕僚们是如何获得张之洞的信任,又是如何影响其决策的?书中会不会揭示一些鲜为人知的权力斗争和利益博弈?我更想知道,辜鸿铭这位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深厚造诣的学者,他会如何看待张之洞的“洋务”思想,如何评价张之洞在处理内政外交时的策略?他会不会将张之洞的改革放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进行审视,并对其得失进行深刻的点评?书中对于张之洞幕府的“纪闻”,我希望能看到一些具体的、有血有肉的片段,例如幕僚们在处理某个棘手问题时的策略,张之洞在关键时刻的决断,甚至是幕府内部的一些生活轶事,这些细节能够帮助我更立体地理解那个时代的官员生活和政治风貌。

评分

我之所以对《辜鸿铭谈张之洞:张文襄幕府纪闻》充满好奇,是因为“张文襄幕府”本身就是一个极其富有传奇色彩的存在。这个聚集了当时众多顶尖人才的幕府,在晚清的政治舞台上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而由辜鸿铭这位以其独特的东方智慧和批判性思维而闻名的人物来解读,无疑为这本书增添了无限的想象空间。我期待书中能够呈现出张之洞幕府内部的运作逻辑,幕僚们是如何招募、如何分工、以及他们对张之洞的决策又产生了怎样的影响。书中是否会包含一些关于幕府内部的真实故事,一些鲜为人知的细节,能够让我们更清晰地勾勒出这个政治机构的运作图景?更重要的是,我希望辜鸿铭能借此机会,表达他对张之洞治国理政的看法,尤其是他如何看待张之洞在传统与现代之间进行的艰难抉择。他对张之洞的评价,我相信不会是简单的褒贬,而是会包含着深刻的理解和对中国文化命运的深切关怀。这本书,是我走进晚清政治复杂世界的绝佳入口。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