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世凯当国:洪宪纪事诗本事簿注

袁世凯当国:洪宪纪事诗本事簿注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袁世凯
  • 近代史
  • 洪宪
  • 诗本事
  • 历史
  • 政治
  • 传记
  • 民国
  • 清末
  • 人物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龙飞河北据幽燕,八十三晨大宝传。
  一代兴亡存故事,史家纪日代编年。

  民国4年12月,袁世凯称帝,废民国改帝国,年号洪宪。民国5年为洪宪元年,是为「洪宪帝制」之开端……

  《洪宪纪事诗本事簿注》是刘成禺以史家的眼光和诗人的笔墨,写出了袁世凯窃国乱政、复辟帝制以及帝制夭折的历史全过程,同时还纪录了与这段历史相关的史实与人物。

  内容综览了洪宪帝制的方方面面,宛如一幅生动的洪宪帝制图。例如涉及帝制的原因包括:列强的利益争斗对中国外交内政的影响、袁世凯的野心、帝制受诸人的怂恿;而涉及帝制的过程,写到筹安会、请愿团、太子党等;以及帝制中的各种人物──遗老、军阀、进步党、革命党等等。

  《洪宪纪事诗本事簿注》结合了诗和史,诗在前,文在后,以文注诗,诗文互补,并「以诗存史」。是清末民初以来少见的大型叙事组诗。

本书特色    

  ★看帝制时期的各个人物、轶事,构成一幅生动的洪宪帝制图
  ★重新点校、分段,并增加小标题,便于读者检索
  ★文史专家蔡登山老师专文导读
  ★本书诗文相辅,诗在前文在后,生动刻画了洪宪帝制之开端与结束,历史犹如重现眼前!
 
《洪宪纪事诗本事簿注》:一段被时代洪流冲刷的历史侧影 本书并非仅仅是对袁世凯称帝那段短暂而充满争议的“洪宪”时期的简单复述,而是一部深入挖掘特定史料、力求还原历史细节的学术性著作。它以清末民初的史诗性转折为背景,聚焦于一个特殊的文献体裁——纪事诗,并将其置于严谨的考证框架之下进行细致的梳理与解读。 全书的基石,在于对“洪宪纪事诗”这一特殊文学现象的全面搜集与系统整理。纪事诗,作为一种具有强烈时代烙印和舆论导向性的诗歌形式,其价值远超文学本身。它们是特定历史时期社会情绪的晴雨表、政治风云的侧写图,更是当时各方势力角力、民间议论纷纷的生动载体。本书的作者以近乎“文献癖”的细致,广泛搜罗散佚于各家藏书、报章杂志乃至私人信函中的相关诗作,力求做到“存者无遗,佚者可考”。 一、纪事诗的文本重建与分类学构建 本书首先建立了一个清晰的文献分类体系。它将搜集到的纪事诗按照其流派、作者身份、创作意图和流传方式进行划分。例如,有明确支持帝制的“颂歌体”诗篇,多出自清廷遗老或依附袁氏的文人笔下,其辞藻华丽,目的在于营造“天命所归”的氛围;相对的,则是大量以隐晦讽刺、白描手法记录时局的“讽刺体”或“嘲讽体”诗作,这些往往流传于民间或反袁士绅之间,信息密度极高,是研究当时反对情绪的重要窗口。 作者并未止步于简单的罗列。每一首诗的背后,都伴随着详尽的“本事簿注”。这里的“本事”,指的是创作该诗的背景事件、诗中所指的具体人物代号,以及诗歌流传过程中的重要节点。例如,对于一首描述“南海称制”的诗,作者会深入考证当时袁氏集团内部关于帝制讨论的几次关键会议、相关官员的调动,乃至民间对“称制”的最初反应,将诗句还原到其最原始的语境之中。 二、权力中枢的侧影:对“家法”与“宫闱”的微观审视 袁世凯称帝(洪宪元年)这一事件,核心在于权力的高度集中与随之而来的巨大政治泡沫。本书通过对那些描述大总统府内部运作、家眷赏赐、宴会排场的纪事诗的解读,揭示了权力核心运作的某些“不为外人道”的细节。 这些诗作虽然是文学表达,但其描摹的场景往往具有新闻报道般的写实性。作者通过考注,辨析了诗中提及的“新官制”、“新礼仪”的具体内容,以及袁氏家族对新朝的期许与实际操作中的窘态。例如,对于描述特定宴会的诗句,作者会结合当时外籍顾问的日记或中立媒体的报道,来交叉验证宴会上的真实气氛与诗歌所反映的夸张或讽刺的成分,从而构建一个多维度的权力景观。 三、民意与舆论的流变:从期盼到幻灭的轨迹 洪宪帝制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脱离了当时中国社会的主流期望——共和。本书的价值之一,在于系统梳理了纪事诗如何反映了这种民意流变的轨迹。 在帝制宣布之初,由于政治高压和信息垄断,支持的声音占据了表面优势。诗作多以歌颂为主。然而,随着南北协商的失败、各地“护国”运动的兴起,诗歌的基调迅速转向悲凉与愤慨。作者详尽地标注了这些转向的“时间节点”,将其与护国军宣布独立、袁世凯发布罪己诏等重大历史事件精确对应。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本书对那些以“稗官野史”形式流传的民间打油诗、灯谜等进行了细致的挖掘和注疏。这些不登大雅之堂的文字,往往最能体现普通民众对时局的直观感受——从最初对“太平盛世”的模糊期盼,到对“逆天行事”的痛斥,再到袁世凯去世后的复杂情绪。 四、文献的“祛魅”与“复原” 本书的行文风格严谨、考证详实,力求对纪事诗进行“祛魅”。在传统史学中,这些诗歌常被视为“文人闲笔”,缺乏史料价值。而本书的目的恰恰在于证明,在信息流通受阻的年代,高质量的纪事诗是还原历史真相的独特视角。 作者在“本事簿注”中,采用了大量的旁证材料:如当时的官方公报、外交电文、地方绅士的信札、乃至外国驻华使馆的密档翻译。通过这种多源头的交叉比对,作者不仅解释了诗句的含义,更重要的是,确定了诗句的“可信度区间”。例如,对于一首指控某位亲帝派官员贪腐的诗,作者会查阅同期财政部的相关记录,以判断其指控的真实性和夸大程度。 总而言之,《洪宪纪事诗本事簿注》是一部扎根于微观史料、致力于宏观重构的学术成果。它不直接叙述袁世凯称帝的“前因后果”,而是通过聚焦于这一特定时期内文学形式(纪事诗)的文本承载,为我们提供了一扇独特的、充满细节和情绪张力的历史观察窗,让读者得以一窥那个风云变幻的“洪宪”年间,社会各阶层的心声与表态,以及历史事件在特定文人心中的烙印。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原着/刘成禺


  刘成禺(1875~1952),本名问尧,字禺生,笔名壮夫、汉公、刘汉,湖北武昌人。1875年生于广东番禺,故字禺生,以面略麻,人以「麻哥」称之,亦不以为忤。刘成禺出生于官宦之家,其父刘兆霖号雨臣,曾在广东广州府和潮州府等地为官数十年,「卓着勋声」。成禺幼长于粤,后入武昌经心书院、两湖书院学习,受教于梁鼎芬,后又曾跟随辜鸿铭和容闳学习西文。1901年,以唐才常案被累,离鄂走上海,馆于王培生家。后应陈少白之招,与沈翔云至香港,又以少白之介,加入兴中会。1902年,经程家怪介绍在横滨与孙中山相见,纵谈竟日。1952年3月15日病逝于汉口,享年78岁。

编者简介

主编/蔡登山


  文史作家,曾制作及编剧《作家身影》纪录片,完成鲁迅、周作人、郁达夫、徐志摩、朱自清、老舍、冰心、沈从文、巴金、曹禺、萧干、张爱玲诸人之传记影像,开探索作家心灵风气之先。着有:《人间四月天》、《传奇未完──张爱玲》、《色戒爱玲》、《鲁迅爱过的人》、《何处寻你──胡适的恋人及友人》、《梅兰芳与孟小冬》、《民国的身影》、《读人阅史──从晚清到民国》、《叛国者与「亲日」文人》、《杨翠喜‧声色晚清》、《多少楼台烟雨中:近代史料拾遗》等十数本着作。
 

图书目录

刘成禺的《世载堂杂忆》和《洪宪纪事诗本事簿注》/蔡登山
《洪宪纪事诗》叙辞/孙文
《洪宪纪事诗》序/章炳麟
题《洪宪纪事诗》/赵藩
题《洪宪纪事诗》/陈嘉会
凡例
弁言/简又文、谢兴尧
初稿例略

【卷一】
一、袁世凯简历
二、前门增为十三门
三、王气西来整军经武
四、小桃红入宫来
五、洪宪元旦贺年
六、朱三与周妈
七、林长民书三殿匾额
八、跛皇帝、聋皇后
九、袁寒云以诗讥谏
一○、春风零落小桃红
一一、二八蛋对六十臣
一二、鲜灵芝与刘喜奎
一三、乔树柟不愿厕身新朝
一四、陈宝琛诗讽徐世昌
一五、进呈仇十洲名画
一六、于式枚留名节
一七、张镇芳献驻防之策
一八、赐遏必隆刀
一九、张瑞玑痛诋洪宪诗
二○、袁世凯飞扬如虎
二一、德皇怂恿袁世凯称帝
二二、名僧月霞说法
二三、皇后佯唿不敢当
二四、陈宝琛「清流」尾
二五、刘师培―─「筹安六君子」
二六、袁四弟诮三郎
二七、废除选宫女之制
二八、洪宪月份牌
二九、石龙化石
三○、忆景定成诗
三一、张一反对帝制
三二、袁世凯仪仗沿用前清
三三、洪宪帝制国旗
三四、小叫天―谭鑫培
三五、赏刘鸿声龙袍
三六、《新安天会》意有所指
三七、始知天上苍龙种
三八、有贺长雄进呈《皇室规范》
三九、各国对帝制之议
四○、满蒙回藏劝进
四一、达赖和班禅
四二、汪凤瀛反对变更国体
四三、康梁反袁世凯
四四、为袁世凯译书
四五、石室金匮之制
四六、洪宪设女官
四七、貤封熊希龄
四八、汤化龙怒辞教育长

【卷二】
一、上海镇守使郑汝成遇刺身亡
二、蔡松坡与小凤仙
三、章太炎为袁世凯幽禁
四、袁世凯赐名
五、黎元洪拒受封王
六、黎元洪拒绝逃离北京
七、黎本危洩露计划
八、赵秉钧暴毙
九、天师赐号
一○、聘王闿运为国史馆长
一一、请章太炎作序
一二、罢除太监,改用女官
一三、杭辛斋狱中受《易》
一四、三希堂碑有断碎痕者,为洪宪后之拓本
一五、陆征祥任国务卿
一六、补北海之鱼
一七、洪宪运命与宣统先后媲美
一八、色艺双全刘喜奎
一九、群争路费
二○、夏寿田选注孙子兵法
二一、朱瑞奉诏
二二、袁世凯瀛台赐宴赋诗
二三、袁寒云与薛丽清
二四、方士之言不可信
二五、袁克定倾心帝制
二六、谈笑喧传《走狗图》
二七、议定洪宪玉玺
二八、严修痛言帝制之弊
二九、朱启钤改建正阳门
三○、乱认袁崇焕为祖宗
三一、清代遗臣江亭赋诗
三二、孤本《洪宪缙绅录》
三三、周道如恩报袁世凯
三四、袁世凯有《钦批古文观止》之刻
三五、颁布《洪宪历书》
三六、辫帅张勋
三七、妃子争封第一宫
三八、严复共和女性之说
三九、晚清遗老群居青岛
四○、九门提督江朝宗
四一、堪舆家预言
四二、洪宪元年
四三、第三镇兵变
四四、怪异之兆
四五、议定洪宪年号
四六、附会《推背图》之说
四七、嵩山四友
四八、「元宵」忌讳改成「汤圆」
四九、顾鳌、薛大可
五○、洪宪无异傀儡登场
跋/孙文

 

图书序言



刘成禺的《世载堂杂忆》和《洪宪纪事诗本事簿注》

蔡登山


  刘成禺(1875—1952),本名问尧,字禺生,笔名壮夫、汉公、刘汉,湖北武昌人。一八七五年生于广东番禺,故字禺生,以面略麻,人以「麻哥」称之,亦不以为忤。有李根源,云南腾冲人,人称为「李麻子」。民国初年,刘、李等人同游苏州,恰好遇着了章太炎,便相约到一家照相馆去照相。排坐位时,章太炎居中而坐,他令李根源居右,刘成禺居左。这时刘成禺有意见了,他倖倖地说:「我是麻哥,他是麻子,子焉能居哥之上?」章命刘、李换位,刘成禺才不再唠叨,自觉「麻哥」到底略高「麻子」一筹。一九四四年春间,太炎先生已去世多年,李根源到陪都重庆,写了许多诗,中有〈访刘成禺七星岗荫庐戏赠〉诗云:

  我是腾冲李麻子,君是江夏刘麻哥。
  回首吴门合伙事,太炎不见奈之何!

  刘成禺出生于官宦之家,其父刘兆霖号雨臣,曾在广东广州府和潮州府等地为官数十年,「卓着勋声」。成禺幼长于粤,后入武昌经心书院、两湖书院学习,受教于梁鼎芬,后又曾跟随辜鸿铭和容闳学习西文。一九0一年,以唐才常案被累,离鄂走上海,馆于王培生家。王家富藏书,得以博览群籍。后应陈少白之招,与沈翔云至香港,又以少白之介,加入兴中会。同年入日本成城陆军预备学校,一九0二年,经程家怪介绍在横滨与孙中山相见,纵谈竟日。后来他回忆说,此次会见,「是为四十余年致力革命之发韧」。同年孙中山曾对他说:「吾欲子搜罗遗闻,撰着成书,以《满清纪事》为基本,再参以欧美人所着史籍,发扬先烈,用昭信史,为今日吾党宣传排满好资料,亦犬养先生意也。吾子深明汉学,能着此书,吾党目下尚无他人,故以授子。」于是刘成禺在一九0三年写成《太平天国战史》书稿十六卷,一九0四年先印行六卷,孙中山为之作序。一九0三年一月,刘成禺与湖北革命志士蓝天蔚、张继煦、李书城等在东京创办了《湖北学生界》。刘成禺曾在刊物上发表〈史学广义〉一文,宣传了民主革命思想和推翻清王朝的思想。由于这份刊物,使刘成禺失去了官费留学生资格,不能继续在日本停留。而孙中山在自传中也说:「刘成禺在学生新军大会,演说革命排满,被清公使逐出学校。」一九0四年春,孙中山抵旧金山,与保皇党论战,改组洪门致公堂机关报《大同日报》,扫除保皇党势力;此时刘成禺也离日赴美,入加州大学攻读,以冯自由之荐,课余兼《大同日报》总编辑。冯自由说:「自是大倡革命排满,放言无忌,每週华侨革命思想之激盪,刘之力为多焉。」从东京到旧金山这段期间,刘成禺可说是孙中山不可多得的战友。

  刘成禺为了更快适应语言环境并完成学业,他找了一位小他两岁的美国白人姑娘名叫珍妮•艾拉•特雷斯科特(Jennie Ella Trescott)任英文教师。据其好友杨千里说,珍妮住在他寓所附近的一所楼房,某日,她的寓所三楼失火,看看快要蔓延到她所住的五楼了。珍妮的母亲见女儿困在五楼,就大叫:「我的女儿在五楼啊!」刘成禺在人丛中听到叫声,立即冒险冲上五楼,把珍妮背下来。珍妮深感救命之恩,虽然在美国大部分地区包括加州,法律明确规定白人不能与华人通婚,但珍妮决定要嫁给刘成禺。杨千里后来为他刻一「火里奇缘」印署相赠。刘成禺在《世载堂杂忆》中也曾回忆说:「四十年前,与予妻(Dolly Tiscott)结婚于渥阳明州(案:今译为怀俄明州),该州无禁止东方人种与西女结婚条例,地近优脱州(案:今译为犹他州),乃为盐湖之游。盐湖城,为优脱首府,在万山之中,人富膏原,家无陋屋。」

  一九一一年武昌首义成功,不久,刘成禺回国,一九一二年一月南京临时政府成立,任参议院湖北省参议员。南北议和期间人事都由黄兴裁定,刘成禺因不满黄兴而与孙武合作,在上海成立民社,与同盟会公开对立。从支持孙中山变为反对孙中山与南京临时政府,这大概是彼此始料未及的。不久孙中山让位给袁世凯,临时政府北迁,刘成禺北上任参议院参议员。当时袁世凯极力笼络,曾以大总统令颁授「嘉禾章」一枚,希望他改弦易辙,归其所用。但刘成禺虚与周旋,坚守革命初衷不变。「二次革命」起,他与国民党籍国会议员多人,被诬犯内乱罪,被袁世凯下令通缉,于是被迫逃到上海,开一杂货铺营生,铺挂招牌为「嘉禾居」,并将「嘉禾章」嵌于招牌中,有人劝止:「此为肇祸之根,恐遭不测!」刘成禺厉声曰:「袁早晚必败,不过冢中枯骨,我何惧哉?」。一九一六年袁世凯死后,经过五年左右的疏离,刘成禺继续追随孙中山。一九一七年八月,被任命为广州国会非常会议参议院议员,九月被任命为中华民国军政府海陆军大元帅府顾问。一九二一年五月,孙中山在广州就任中华民国非常大总统,刘成禺被任命为总统府宣传局主任。一九二三年三月,孙中山又任命刘成禺为陆海军大本营参议。一九二四年十月北京政变后,孙中山受邀北上,此时段祺瑞已就任临时执政府执政,孙段之间已无合作基础可言。于是孙中山下令北上的国民党员不得在北京政府任职,刘成禺与郭泰祺遵从孙中山的临终教诲,二人一起回武昌,刘成禺任教于武昌高等师范学校,一直到一九三一年。一九三一年春,国民政府任命刘成禺为监察院监察委员,一直任到一九四七年。一九四七年八月,刘成禺被派为监察院两广监察使。一九四九年初,他被任命为国史馆总编修。中共建国后,他返回故乡武昌,曾任湖北省人大会代表、湖北省人委会参事,一九五0年八月被任命为中南军政委员会文教委员会委员。一九五二年三月十五日病逝于汉口,享年七十八岁。

  刘成禺在青年时代,雄健有力,前在哥老会中,充白纸扇(军师),他并不自讳,即在《世载堂杂忆》中,亦曾透露。辛亥革命,南北议和,他充南方代表,亦虎虎有生气,当时有人唿之为刘大炮者。北伐以后,组织南京政府,于右任拉他为监察院首席监察委员,不免渐呈暮气,当时他说:监察院「不打老虎,只拍苍蝇」,虽然以幽默的语调出之,但遇事颇小心谨慎也,且精神亦不及前。国民政府每遇星期一,做纪念週,读孙中山遗嘱,然后此临时主席演说一番,各属员则环而恭听,皆鹄立无座位也。监察院亦如之,一次,于院长方操其陜西官话,作冗长的演说,忽闻鼾声起于群列,视之,则刘成禺也。幸有立于其傍者推之,曰:「站着亦能打鼾吗?」他低声道:「此种话听之令人昏昏欲睡耳。」

  刘成禺喜爱打牌,无论在北京做议员,在广州当总统府高等顾问,在南京当监察委员,甚至抗战期间,重庆市禁止打牌,他还是天天在家里召集朋友攻打四方城,霹霹拍拍,声震四邻。警察局长徐中齐不敢惹他,曾派员婉劝他在台面铺布,免得引起邻舍的反感,他也置之不理。他生平的嗜好,除了打牌之外,就是聊天。他和朋友聊天,古今中外,夸夸其谈,尤其是对前清遗老、北洋官僚、党国要人的拆烂污丑闻秘事,更是荤素并进有声有色的给以广播。「天下的好话,由他说尽;天下的坏事,由他做尽。」就是当年他给某人所下的判词,传诵一时的名句。

  与刘成禺有过接触的香港掌故家高伯雨说:「刘麻哥是政客中而带有书生气味的人,为人趣味可近,和他交往,久之而觉得其人可爱,他一方面从政,一方面又热心着述,生平写过好几种书,……这些作品,不用说是叙述了不少珍贵的史料。」刘成禺的着作共有:《先总理旧德录》、《中国五大外交学者口授录》(五人为容闳、马相伯、辜鸿铭、伍廷芳、唐绍仪)、《洪宪纪事诗本事簿注》、《世载堂诗》(六卷)、《散原先生松门说诗》、《太平天国战史》(十六卷)、《史学广义》、《广西史考广义》(四卷)、《自传》、《禺生四唱》(包括洪宪纪事诗、金陵新咏、忆江南杂诗、渝州杂咏、论版本绝句)、《世载堂杂忆》等十一部着作。

  其中《世载堂杂忆》大部分是刘成禺根据亲身经历写成的笔记体史料,以随笔记录为主,体例不拘。他在七十岁时预知他还有十年寿命,于是日书《杂忆》数则,又把他「平生首尾未完毕之书,如《禺生四唱》、《洪宪纪事诗本事簿注》、《忆江南杂诗注》、《容闳、辜汤生、马相伯、伍廷芳外交口授录》、《世载堂笔记》与《自传》等,尽归《杂忆》中,汇为长篇,备事分录。」于是从一九四六年九月十五日开始在上海《新闻报》副刊《新园林》刊登,「年余始毕,风靡一时。」掌故大家郑逸梅就说:「《杂忆》可与汪东之《寄庵随笔》铢两相称,洵为两大力作。」由于刘成禺生平交友广泛,当时的上层人物如孙中山、黎元洪、伍廷芳、章太炎、邹容、蔡锷、杨度、胡景翼等,无不与他过从甚密,所以他的着作内容广泛,而且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他自己评价说:「典章文物之考证,地方文献之丛存,师友名辈之遗闻,达士美人之韵事,虽未循纂着宏例,而短篇簿录,亦足供大雅谘询。」

  《世载堂杂忆》收录的文章,记载了晚清至民国时期的人物事蹟、政治制度、社会变革等等,这一时期,中国社会发生着千百年来没有过的巨变,政治腐败,列强横行,国势衰微,社会动盪不定,文化众声喧哗。本书记录的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外交、教育以及人物等多方面,是研究中国近代史和民国史的重要资料。 虽然章士钊在〈疏黄帝魂〉中,指出刘成禺写作态度不够认真,如说:「禺生游谈之雄,好为捕风捉影之说,讥讪前辈,自是一病。」又说:「禺生以小说家姿态,描画先烈成书次第,故事随意出入,资其装点,余殊不取。」确实该书在某些考证上,常有疏忽,后人使用此资料时,是不可不辨者。然瑕不掩瑜,此书还是包含许多珍贵的资料。董必武为《世载堂杂忆》 题词中就提到:「禺生见闻广博,晚年忆其从前耳濡目染之事,笔而录之,为《世载堂杂忆》。此随笔之类,未加整理,虽不无耳食之谈,谬悠之说,然多遗闻佚事,其中亦有《洪宪纪事诗本事簿注》之所未及者,甚可喜亦可观也。」

  《世载堂杂忆》在刘成禺生前并无单行本印行,此书稿后来由钱实甫整理,一九六0年由北京中华书局出版,收为「近代史料笔记丛刊」之一种。一九七一年台北文海出版社也出版,收为「近代中国史料丛刊」之一种。一九七六年台北长歌出版社也出版,收为「长歌传记文学丛刊」之一种。一九九五年山西古籍出版社也出版,收为「民国笔记小说大观」之一种。一九九七年辽宁教育出版社也出版,收为「新世纪万有文库」之一种。然这些版本完全根据一九六0年的中华书局版。但当时钱实甫在整理编辑此书时,可能有他的取舍标准,因此有许多文稿并没有编入。一九六六年隽君(笔名,是陆丹林)就说:「但是该书印行的,只有十分之八的材料,还有部分文稿,没有编入。我手边藏存他的余稿,今特整理抄录,并略为注明。目的是供读者得窥全豹,也可以使作者当年的写作,不致四分五裂而有遗珠之憾。」隽君整理的文稿名为〈世载堂杂忆续篇〉,后来在高伯雨(林熙)创办的《大华》半月刊第二十五期(一九六七年三月十五日出版)开始连载,分十期刊毕,共有二十七篇。分别是〈王壬秋的三女〉、〈可怜秋水词〉、〈梁启超两女友〉、〈陈友仁黑白分明〉、〈莱州奇案〉、〈谐联拾隽〉、〈多妻教与多妻制〉、〈美国两大奇案〉、〈杨守敬琐事〉、〈官文宠妾压群僚〉、〈沈佩贞情赚黎元洪〉、〈唐群英侮辱宋教仁〉、〈留东外史续编材料〉、〈英雌大闹参议院的一幕〉、〈读书拾隽〉、〈溪山如意伴梅花〉、〈散原老人遗事〉、〈沈葆桢与其师〉、〈迎得新人,忽来「故鬼」〉、〈李鸿章向子作揖〉、〈千古伤心搵泪巾〉、〈读书小识〉、〈粤讴作者招子庸〉、〈左宗棠因联逢知己〉、〈李鸿章幕中坏员〉、〈沧桑历劫纪南园〉、〈曾国藩琐事〉。隽君并对文中的人物别号事蹟加以註解,让读者免去查考之烦,此非精通清末民初之史事者,不易为也。而对刘成禺所误记或考证失实之处,高伯雨也做了按语。只是后来《大华》半月刊在登完不久,就因财务亏损而停刊了。这份印量不多的杂志因在香港出版,当时海崃两岸甚少人注意到,因此尽管它早在一九六七年就已刊出中华书局失收的〈续篇〉,但在这之后两岸出版的四种版本,竟无任何一个版本收入这〈续篇〉。如今《大华》半月刊早已成为绝版的杂志,甚至连知名的图书馆都没有收藏,笔者偶然在中央研究院近史所找到后来香港龙门书店复刻的四十二期《大华》杂志,于是把连载十期的〈世载堂杂忆续篇〉二十七篇文稿影印,重新排版,补入原有的书稿之后,成为「全编本」《世载堂杂忆》,如此读者当可得窥全豹,而无遗珠之憾矣。

  《洪宪纪事诗本事簿注》的成书过程,是先有史后有诗的。根据刘成禺自己的说法是在「寅、巳」之际,也就是一九一四年至一九一七年之间,他「退处城南,僦孙退谷故宅居之,槐窗闲日,间里旧籍。时项城锐意称帝,内外骚然,朝野新语,日不暇及。遂举所见所闻,随笔记录,曰《后孙公园杂识》,存事实也。」 这是有关史的部分。而一九一七年在广州期间,刘成禺根据张瑞玑、时功玖等人的建议,写出了《洪宪纪事诗》二百余首,刘成禺说:「携归沪渎,呈王师胜之、陈师介安及章先生太炎,均劝其详注刊行,昭明真伪,诸老辈亦多索此稿者……成禺此本,大雅所讥,既经老辈宏奖,后来复尠正钞,应加勒白,先刊诗二百余章,敢奉前贤,用代墨楮,得荷批窜,是所钖幸。」《洪宪纪事诗》二百十二首(非三百首)于一九一九年首次刊行,但只有诗而没有注释。后来刘成禺将《后孙公园杂识》中所叙述的史实与《洪宪纪事诗》中的部分诗作编在一起,诗在前,文在后,于一九三六年五月五日在由简又文任社长,谢兴尧、陆丹林分别担任主编的《逸经》半月刊上开始刊登,题名「洪宪纪事诗本事注」。但只发表七十六首,后来又增加未在《逸经》发表的二十二首及其注文,总计九十八首,于一九三七年由重庆的京华印书馆出版,书名改为《洪宪纪事诗本事簿注》。这是《洪宪纪事诗本事簿注》这本结合诗和史的书籍的由来。

  《洪宪纪事诗本事簿注》是刘成禺以史家的眼光和诗人的笔墨,写出了袁世凯窃国乱政、复辟帝制以及帝制夭折的历史全过程,同时还纪录了与这段历史相关的史实与人物。包括洪宪帝制的方方面面,例如涉及帝制的原因,包括列强的利益争斗对中国外交内政的影响、袁世凯的野心、帝制诸人的怂恿;涉及帝制的过程,写到筹安会、请愿团、太子党等;涉及帝制中的各种人物,遗老、军阀、进步党、革命党等等。《洪宪纪事诗本事簿注》可说是一幅生动的洪宪帝制图,鉅细靡遗地呈现出当时的图景。

  例如第八首:「宫内嘲谈竟阋墙,君臣御跛笑升堂。寄言来日聋皇后,胜却徐妃半面妆。」这首诗写洪宪元旦朝贺,曾任大总统府军事参议的颜世清去给袁克定拜年。颜世清右腿跛,袁克定是左腿跛。颜世清跪下后,袁克定拄着拐杖去扶他起来。他们两人一个留一条腿在地上,引得在场的袁克文、袁克良大笑不已。袁克定厉声斥责他们儿戏朝仪。不料,袁克良却说,大哥还真的以储君的威仪吓唬我们弟兄不成?世界上哪有瘸皇帝、聋皇后的?原来,袁克定的太太吴氏(吴大澂长女)有些耳聋。袁克定除了生气,也没有办法。刘成禺以嬉笑怒骂的口吻,写出这一场滑稽闹剧。另第九十三首(下卷第四十五首):「武定文功未纪年,梅花洪数应先天。安排新岁崇王制,字字共和窜大圈。」描写当时朝臣聚议年号,有主张用「武定」为年号(袁克定主之),有主张用「文定」为年号,两说争持不下,使主张符应图谶说者获胜,遂採用「洪宪」为年号。刘成禺的注文说:「丙辰元旦,登极礼定,城厢内外,九门提督,内外警察厅,步兵统领,派队四出,所有门对、牌号、告白、墙壁,有『共和』等字,与帝制相抵触者,一概消除。其有通衢大道,刊刻书写,不能即行涂洗者,凡『共和』字面,加画一大黄圈,借壮观瞻,而昭民意云。当时街谣曰:『一路圈儿圈到底,到底再圈圈不起。帝制不过画圈圈,空圈圈了圈而已。』儿童歌者甚伙,警士又沿途禁止。」刘成禺维妙维肖地画出袁世凯称帝的滑稽漫画图,对袁世凯打着拥护共和的招牌,却复辟帝制,做出「帝制不过画圈圈」的辛辣嘲讽。

  《洪宪纪事诗本事簿注》在凡例中说:「此注多经当代名人良友供给材料,尚有未翔实者,敬求海内贤达,随时赐正。」也因此引来当时对洪宪帝制亲睹者所提供的一手材料,如曾任袁世凯大总统府秘书长的张一麐,曾任黎元洪秘书的黎澍等人提供的史料。另外还有其他师友,透过书信的往返,使得史料更加丰满,书中屡屡出现「又记」、「再记」,即是明证。除此而外,刘成禺还注意到当时媒体及舆论的态度,他也引用了《顺天时报》、《大同日报》的诸多报导,这都成为相当珍贵的材料。刘成禺注文的叙述生动、形象,既有助于让读者正确地理解诗意,又使诗的思想内涵更加丰富,是清末民初以来少见的大型叙事组诗。他以文注诗,诗文互补,并「以诗存史」。使得《洪宪纪事诗本事簿注》该书,存在多重的意义。

  本次重新点校打字排版,除根据一九三七年重庆的京华印书馆版外,也参考《逸经》连载时之内容。为了便于读者的检索查询,在每首诗之前,特根据其内容拟定小标题。
 

图书试读

【卷一】
 
二三、皇后佯唿不敢当
 
翟服羞披御礼堂,朝天外戚重椒房。
宫廷未起新仪注,皇后佯唿不敢当。
 
洪宪元旦,官眷各御命妇制服,入宫行朝贺礼。孙宝琦夫人,宫中称为亲家太太者,朝见皇后,位尊领班。内礼官、女官长、女官整齐仪注,左右分行,排列礼堂,导皇后升堂行礼。女官奉皇后入,官眷肃立,宣称请皇后升中位御座,受贺年礼。皇后曰:「亲家太太、各位太太,皇后不敢当,不必行礼。」群曰:「请皇后正位。」女官四人,扶持皇后,端拱御座。孙宝琦夫人率各官眷,伏地行九拜跪。皇后欲起立曰:「皇后不敢当。」要还礼。女官复夹持之曰:「皇后坐而受贺,礼也。」皇后身不得动,面红耳赤,吃吃大笑不止。女官又曰:「皇后必恭拱受礼。」礼毕,皇后退座,语孙宝琦夫人曰:「谢谢各位太太,做了皇后,连还礼都不能,真真是不敢当也。」贺后礼成,孙宝琦夫人又请朝贺皇帝,皇后曰:「皇帝也不敢当,不必行礼。」翌日「不敢当」新语,艳传都下。按:皇后为克定生母,人极长厚,长居彰德,洪宪登极,元旦受贺,乃于十二月二十日,克文、克良专车赴洹上,礼迎入新华宫,正皇后位。故其举动,尚带大众乡味,未习宫廷母仪也。(录《后孙公园杂录》)
 
洪宪败亡,先总理中山先生由日返沪,开大会于尚贤堂,先生演说曰:「吾人革命,对于国政,尚多外行之事,理所固然。即如项城登极,其皇后受官眷朝贺,声声言『不敢当』,岂有皇帝、皇后受臣下跪拜而言『不敢当』者?足见袁家虽世代簪缨,身居帝位,亦是外行。吾愿革命党人,与闻国政,不作外行之事如洪宪皇后为『不敢当』语也。」(成禺恭录)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一直认为,解读历史人物,不能仅仅依靠宏大叙事,更需要深入到他们的具体行为和思想的细微之处。《袁世凯当国:洪宪纪事诗本事簿注》这个书名,让我看到了这种解读的可能性。我很好奇,“洪宪纪事诗”究竟是什么样的诗歌?它又是如何记录袁世凯当国的历史的?这本书的“本事簿注”部分,是否会详细考证每一首诗的创作背景,分析其文字的含义,并结合当时的史实进行解读?我期待这本书能提供一些前所未有的视角,帮助我理解袁世凯在称帝问题上的真实动机和心理活动。他是否真的相信自己能够成为“洪宪皇帝”?他对帝制的复辟,是出于对自身权力的无限欲望,还是出于对当时中国混乱局面的无奈?这本书能否通过对诗歌的解读,揭示出他内心深处的挣扎与矛盾?我希望作者能够具备深厚的史学功底和敏锐的文学鉴赏力,将两者完美结合,为读者呈现一个立体、真实、有血有肉的袁世凯,而不是一个被标签化的历史符号,让历史的阅读不再是单薄的事件堆砌,而是有深度的思想对话,能够从中汲取经验教训,也能引发对人性、权力、时代等宏大命题的思考,这样的解读,无疑将使本书更具思想深度和艺术魅力,远远超越一般的历史普及读物,成为一部值得反复品味的经典之作,为我打开新的历史认知维度,带来耳目一新的阅读感受。

评分

我对历史的兴趣,很大程度上源于对人物命运的关注。《袁世凯当国:洪宪纪事诗本事簿注》这个书名,一下子就吸引了我。袁世凯,这位中国近代史上备受争议的人物,他的权力欲望,他的政治手腕,他的最终结局,都充满了戏剧性。我很好奇,这本以“洪宪纪事诗”为核心的书,是如何来解读他当国时期的这段历史的?诗歌,本身就带有强烈的情感色彩,如果能用诗歌来叙述历史,那一定能够触及到人物内心最深处的感受。我期待这本书能够不仅仅停留在对历史事件的叙述,更能深入到袁世凯本人的心理世界,通过诗歌的意境,来展现他当时的矛盾、挣扎、野心与无奈。而“本事簿注”则让我看到了作者严谨治学的态度,我希望能够从中看到对诗歌创作背景、诗歌内容及其与历史事件之间联系的详细考证和深入分析。这本书是否能为我揭示出,在那个风云变幻的年代,袁世凯为何会走向称帝的道路?他的内心深处,是否也曾有过犹豫与挣扎?他是否真的相信,自己能够成为中华帝国的“救世主”?我希望通过阅读这本书,能够更全面、更深刻地理解这位历史人物,以及他所处的那个时代,从而对中国近代史有一个更立体、更生动的认知。这种通过文学形式来展现历史人物内心世界的尝试,让我感到十分新颖和兴奋,我相信它能够带来一种前所未有的阅读体验,让我能够更贴近历史人物的灵魂,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理解他们的选择与命运,这是一种能够触动心灵的深度阅读,让我能够从一个更有人文关怀的视角来审视历史。

评分

当我初次瞥见《袁世凯当国:洪宪纪事诗本事簿注》的书名时,一种强烈的好奇心便油然而生。我一直对民国初年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时期,以及其中那些充满传奇色彩的人物充满了浓厚的兴趣。袁世凯,这个在中国近代史上留下了深刻印记的名字,他的崛起与衰落,他的政治抱负与最终的结局,无不引发后人无尽的思索。而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并非仅仅是传统的史实陈述,而是以“洪宪纪事诗”为载体,试图以一种更为生动、更为富有感染力的方式来呈现那段历史。我渴望知道,这些“洪宪纪事诗”究竟蕴含着怎样的历史信息?它们是官方的宣传,还是民间的记录?是艺术的创作,还是历史的写照?而“本事簿注”则让我看到了作者严谨细致的治学态度,我期待它能够对这些诗歌进行深入的考证与解读,揭示出诗歌背后的历史真相,分析其创作的背景,以及其所折射出的时代精神。这本书是否能够帮助我更深入地理解袁世凯当国时期的政治局势,以及他内心深处的真实想法?我希望它能够为我打开一扇通往历史深处的窗户,让我能够以一种全新的视角去审视那位备受争议的历史人物,感受历史的温度,体会人物的悲欢离合,从而对中国近代史有一个更为全面、更为立体的认知,这种融合了诗歌的艺术魅力与史学研究的严谨性的作品,无疑将为我带来一场前所未有的阅读盛宴。

评分

当我看到《袁世凯当国:洪宪纪事诗本事簿注》这个书名时,我立刻被它所吸引了。我一直对民国初年那段错综复杂的历史时期充满了兴趣,尤其是袁世凯这个在中国近代史上扮演着至关重要角色的历史人物。许多关于他的研究,往往侧重于政治斗争和权力博弈,但这本书的标题却暗示了一种更为细腻、更为诗意的解读方式。我很好奇,所谓“洪宪纪事诗”,究竟是怎样的诗歌?它们是如何记录袁世凯当国时期的历史事件、社会思潮以及人们的心态的?而“本事簿注”则表明了作者严谨的学术态度,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对这些诗歌进行深入的考证和细致的解读,将诗歌的意象与历史的真实相结合,从而为我们展现一个更加立体、更加鲜活的袁世凯,以及那个时代的复杂图景。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帮助我理解,在那个风云激荡的年代,袁世凯的心路历程是怎样的?他为何会选择复辟帝制?他的内心深处,是否也有过对国家前途的忧虑,或者对自身命运的思考?这本书是否能够通过诗歌的视角,揭示出历史人物不为人知的内心世界,以及那个时代人们的真实情感?我渴望通过这本书,能够获得一种全新的历史阅读体验,不仅仅是了解事件的发生,更能感受到历史的温度,触摸到历史人物的灵魂,理解他们选择背后的复杂动机。

评分

我对历史的解读,一直追求一种超越事件本身、深入人物内心和时代精神的视角。《袁世凯当国:洪宪纪事诗本事簿注》这个书名,恰好满足了我对这种阅读体验的期待。我一直认为,历史人物的决策,往往受到多种复杂因素的影响,包括他们的个人情感、性格特质,以及所处的时代环境。而“洪宪纪事诗”,如果能够真实地反映出当时社会的氛围和人们的心声,那么通过对这些诗歌的解读,我们或许能够更深入地理解袁世凯当国时期的种种政治举动。我非常期待书中“本事簿注”的部分,它是否能够细致地考证每一首诗的创作背景、作者身份、以及其所处的具体历史情境?是否能够通过对诗歌文本的精细分析,揭示出隐藏在字里行间的历史信息,以及作者想要表达的真实意图?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帮助我理解,在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袁世凯的内心世界究竟是怎样的?他对于复辟帝制的决心,是出于怎样的考量?他的内心深处,是否也曾有过对国家未来的迷茫和对自身命运的困惑?我渴望通过这本书,能够触摸到历史的肌理,感受到那个时代人们的悲欢离合,从而对袁世凯这个备受争议的历史人物有一个更为全面、更为深刻的认识,甚至能从中获得对人性、权力、时代变迁等宏大命题的深刻反思,这是一种能够带来启迪的阅读,让我能够以更广阔的视野审视历史,并从中汲取智慧。

评分

我一直认为,解读历史,不能仅仅停留在对重大事件的罗列,而更需要深入到历史的细节和人物的内心。《袁世凯当国:洪宪纪事诗本事簿注》这个书名,就让我看到了这种解读的可能性。我之前读过不少关于袁世凯的传记,也了解了他从北洋军阀到中华民国大总统,最终走向称帝的复杂历程。但我总觉得,对于“洪宪”这一段历史的解读,似乎还缺少一种能够触及历史灵魂的方式。这本书的“洪宪纪事诗”部分,是否能够以一种别样的形式,呈现出那个时代的真实面貌?它是否能够通过诗歌的意象和情感,来传达出当时社会舆论的微妙变化,以及人们对于政治风波的复杂心境?而“本事簿注”则让我对作者的严谨治学态度充满了期待。我希望能够看到对这些诗歌的详细考证和深入解读,将历史事件与文学创作紧密结合,从而揭示出更深层次的历史真相。这本书是否能帮助我理解,在那个风云变幻的年代,袁世凯的心路历程是怎样的?他为何会选择复辟帝制?他的内心深处,是否也曾有过对国家前途的忧虑,或者对自身命运的思考?我渴望通过阅读这本书,能够更全面、更深刻地理解袁世凯当国时期的政治格局、社会思潮以及个人命运的交织,从而对那段跌宕起伏的历史有一个全新的认识,甚至能够从中获得对当下某些社会现象的启示,这种融汇了文学性和学术性的作品,对我来说具有无法抗拒的吸引力,它承诺提供的是一场智力与情感的双重盛宴。

评分

初翻开《袁世凯当国:洪宪纪事诗本事簿注》,一股历史的厚重感便扑面而来。我一直对民国初年的那段动荡岁月深感兴趣,尤其是袁世凯这个在中国近代史上留下浓墨重彩一笔的人物,他的权力崛起与覆灭,他的政治手腕与局限,无不引发后人的无尽猜想与解读。这本书的标题就极具吸引力,“洪宪纪事诗”,这本身就意味着它不仅仅是枯燥的史料堆砌,而是试图用诗意的语言来承载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而“本事簿注”四个字,则又暗示了其严谨的史学态度,绝非戏说野史,而是有根有据的考证与分析。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作者是如何将诗歌的浪漫与史实的理性相结合,又是如何通过对“洪宪纪事诗”的笺注,来揭示袁世凯当国时期那些鲜为人知的细节与真相。这本书是否能帮助我更深入地理解那位备受争议的历史人物?它是否能还原出那个时代人们的心境与挣扎?我期待着它能成为我深入探索民国历史的一扇重要窗口,让我能从一个全新的视角去审视袁世凯与那个时代的复杂关系,感受历史洪流的裹挟与个人的命运沉浮,甚至能体会到在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普通民众的生存状态和精神寄托,不仅仅是聚焦于最高权力中心的斗争,而是能触及到更广阔的社会层面,理解历史的脉络是如何在细微之处延伸,又如何在宏大叙事中被呈现。

评分

作为一个对民国历史,尤其是近现代政治变迁有着强烈好奇心的读者,我一直关注着那些能够提供独特视角和深刻见解的历史著作。《袁世凯当国:洪宪纪事诗本事簿注》这个书名,无疑击中了我的兴趣点。我之前读过不少关于袁世凯的书,也了解了他从北洋军阀到中华民国大总统,最终走向称帝的复杂历程。但我总觉得,对于“洪宪”这一时期的解读,还存在很多未解之谜,或者说是缺乏一种能够真正触及历史灵魂的叙述方式。这本书的“洪宪纪事诗”部分,是否能够以一种别样的形式,呈现出那个时代的真实面貌?它是否能够通过诗歌的意象和情感,来传达出当时社会舆论的微妙变化,以及人们对于政治风波的复杂心境?而“本事簿注”则更让我期待,这是否意味着作者对这些诗歌进行了严谨的考证和深入的解读,将历史事件与文学创作紧密结合,从而揭示出更深层次的历史真相?我希望这本书能够让我感受到历史的温度,体会到人物的悲欢离合,而不仅仅是冰冷的史实陈述。我渴望通过这本书,能够更全面、更深入地理解袁世凯当国时期的政治格局、社会思潮以及个人命运的交织,从而对那段跌宕起伏的历史有一个全新的认识,甚至能够从中获得对当下某些社会现象的启示,这种融汇了文学性和学术性的作品,对我来说具有无法抗拒的吸引力,它承诺提供的是一场智力与情感的双重盛宴,让我能够以一种全新的方式与历史对话,深入探究那些被忽略的细节,感受那些被遗忘的情感,这无疑是对一次深度阅读体验的极大期盼。

评分

我对历史的兴趣,很大程度上源于对人物命运的关注。《袁世凯当国:洪宪纪事诗本事簿注》这个书名,一下子就吸引了我。袁世凯,这位中国近代史上备受争议的人物,他的权力欲望,他的政治手腕,他的最终结局,都充满了戏剧性。我很好奇,这本以“洪宪纪事诗”为核心的书,是如何来解读他当国时期的这段历史的?诗歌,本身就带有强烈的情感色彩,如果能用诗歌来叙述历史,那一定能够触及到人物内心最深处的感受。我期待这本书能够不仅仅停留在对历史事件的叙述,更能深入到袁世凯本人的心理世界,通过诗歌的意境,来展现他当时的矛盾、挣扎、野心与无奈。而“本事簿注”则让我看到了作者严谨治学的态度,我希望能够从中看到对诗歌创作背景、诗歌内容及其与历史事件之间联系的详细考证和深入分析。这本书是否能为我揭示出,在那个风云变幻的年代,袁世凯为何会走向称帝的道路?他的内心深处,是否也曾有过犹豫与挣扎?他是否真的相信,自己能够成为中华帝国的“救世主”?我希望通过阅读这本书,能够更全面、更深刻地理解这位历史人物,以及他所处的那个时代,从而对中国近代史有一个更立体、更生动的认知。这种通过文学形式来展现历史人物内心世界的尝试,让我感到十分新颖和兴奋,我相信它能够带来一种前所未有的阅读体验,让我能够更贴近历史人物的灵魂,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理解他们的选择与命运,这是一种能够触动心灵的深度阅读。

评分

作为一个对历史细节有着近乎偏执追求的读者,我尤其关注史料的挖掘与解读。《袁世凯当国:洪宪纪事诗本事簿注》这个书名,让我对它充满了期待。我曾阅读过不少关于袁世凯的传记和史学研究,但总感觉对“洪宪”这一段历史的解读,或是过于政治化,或是流于表面。如果这本书能够通过对“洪宪纪事诗”的深入梳理和考证,展现出当时社会各阶层对袁世凯称帝的真实反应,以及这段历史背后的复杂博弈,那将是极具价值的。我希望作者能够利用一些鲜为人知的史料,比如当时的报刊、私人信件、甚至民间流传的歌谣,来佐证诗中的内容,并对诗歌进行细致的辨析,分析其创作背景、作者身份、以及其所反映的真实意图。我尤其想知道,书中是否能展现出袁世凯内心深处的真实想法,他究竟是出于野心,还是认为这是挽救国家衰败的唯一出路?通过对诗歌及其注疏的阅读,我希望能够触摸到历史的肌理,感受到那个时代人们的喜怒哀乐,而不仅仅是冷冰冰的政治事件陈述,让历史人物重新变得鲜活,也让那些被历史尘埃掩埋的细节得以重见天日,这种对历史的细致打磨,往往能带来最深刻的洞见,也是我一直追求的阅读体验,我相信这本书有潜力满足我这种挑剔的阅读口味,为我的历史知识库增添一份独特且宝贵的财富。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