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乳与牛奶:近代中国母亲角色的重塑(1895-1937)

母乳与牛奶:近代中国母亲角色的重塑(1895-1937)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母乳喂养
  • 婴儿喂养
  • 中国近代史
  • 性别史
  • 妇女史
  • 家庭史
  • 母性
  • 儿童健康
  • 社会文化史
  • 医学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牛乳哺育为何在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兴起?
这种新的哺育方式如何颠覆清末以来妇女亲自乳儿的良母标准?
哺育方式的转变揭示清末民初怎么样的社会文化转变?

  本书作为妇女史的一部分,不仅为母亲历史补白,更是以妇女作为母亲的眼光探索近代中国的社会变化。本书採取论述与经验并重的模式,分析母亲角色和牛乳哺育论述之余,也会阐释母亲的哺育经验。清末民国能书写的妇女有限,以哺育为题而留下生活点滴的就更少;即使找到片言只字,亦难免有偏重知识阶层妇女之嫌。

  为此,本书在文字资料之外,也会参考电影、照片、漫画等图像资料,试图整合出较全面的近代中国母婴历史。牛乳作为一种西方的物质和饮食文化如何在中国落地生根,也可展现中国现代性的进程。
 
现代关怀与传统实践:近代中国家庭的医疗、育儿与性别重塑(1895-1937) 本书聚焦于1895年至1937年间,中国社会在面对西方医学传入、国家现代化进程加速以及传统家庭结构深刻变革时,家庭内部的医疗实践、育儿观念以及母亲角色的复杂演变。这段时期,是传统中国社会向现代性转型的关键阶段,传统知识体系与新兴科学观念的碰撞与融合,深刻地塑造了国人对健康、疾病、生命延续以及家庭责任的理解。 本书的探讨核心,并非局限于单一的喂养模式,而是全面考察了这一时期中国家庭在生命照料领域所经历的深刻转变。我们深入剖析了现代医学,特别是公共卫生机构、西医诊所和教会医院的兴起,如何挑战并逐渐渗透到传统的家庭医疗实践中。这些新观念,通过报刊、教科书、家庭手册以及城市精英阶层的示范效应,开始对疾病的认识、分娩的流程以及婴幼儿的照护产生结构性影响。 一、传统与现代医学的交织:家庭的健康管理 近代中国家庭的健康管理呈现出明显的“双轨制”特征。一方面,以祖传秘方、民间巫术和中医理论为基础的传统养生与治疗方式依然占据主导地位,尤其是在广大的乡村地区和中下层城市家庭。另一方面,西方科学医学的“先进性”和“有效性”吸引了特定的社会群体。本书详细考察了新式产科知识如何挑战传统的“坐月子”习俗,以及现代营养学观念如何影响家庭对婴幼儿膳食的规划。 我们着重分析了城市中产阶级家庭如何成为新旧观念的实验场。这些家庭往往是早期接受新式教育的群体,他们试图将西方科学的“理性”融入到对子女的照料中,例如对“空气流通”、“定时喂养”和“清洁消毒”的重视。这种融合并非简单的替代,而是伴随着激烈的内部协商与张力,传统的家庭权威(通常是祖母或长辈)与接受新式教育的年轻母亲之间,在育儿实践上产生了显著的代际冲突。 二、公共卫生与国家建构:从家庭到社会责任 1895年至1937年间,中央与地方政府对国民健康的关注度显著提升,这与国家现代化和强国建设的目标紧密相连。本书探讨了这一时期兴起的公共卫生运动,如防疫、地方卫生所的建立,以及对母婴健康的初步干预。这些自上而下的努力,试图将原本完全属于家庭私领域的生命照料提升为国家治理的议题。 我们考察了早期社会服务机构和慈善团体在推广新式育儿知识中的作用。这些机构往往通过设立育婴堂、举办妇孺健康讲座等方式,试图将“科学育儿”的概念普及化。然而,这种知识的传播过程充满了复杂的社会筛选机制,知识的接受程度与家庭的经济地位、受教育程度以及地域文化紧密相关。对于底层民众而言,传统与迷信依然是应对疾病和死亡的主要框架,现代医学的介入往往是最后一道无奈的选择。 三、性别角色的重塑:新式母亲的诞生与困境 近代中国社会对“好母亲”的定义正在经历一次深刻的重塑。传统上,母亲的价值更多地体现在对家庭伦理的恪守和对大家庭的维系上。然而,随着新思潮的涌入,一个全新的、被赋予了“科学责任”和“民族未来”重任的形象——“新式母亲”开始浮现。 本书细致分析了知识分子和改革者如何通过文学、教育刊物,构建了关于“科学母亲”的理想范式。这位母亲不仅需要具备基础的识字能力,更要掌握基础的生理卫生知识,能够理性地管理家庭的健康事务。这种新角色的塑造,既是赋予了女性一种现代化的、具有公共意义的责任,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精神压力。母亲的健康实践被置于放大镜之下,任何传统或被认为是“落后”的实践都可能被视为对家族乃至民族未来的不负责任。 此外,本书探讨了这种新角色对不同阶层女性的影响差异。对于接受了新式教育的城市女性而言,这可能成为她们走出闺阁、参与社会生活的一种方式。但对于未受教育的广大农村女性而言,这种“科学”要求往往遥不可及,使得她们在面对疾病和死亡时,处于更加边缘化和被批判的境地。 四、家庭伦理与亲子关系的变化 近代化的进程也触及了最核心的家庭伦理。传统的父权和长辈权威在育儿实践上面临挑战。新的育儿理念强调亲子间的情感联结和个体化的需求关注,这与强调集体服从和等级秩序的传统家庭模式产生了摩擦。 本书通过对日记、家书和家庭小说等一手材料的梳理,展现了近代家庭内部在照料实践上的协商与权力转移。例如,年轻的母亲如何争取对子女饮食、睡眠的决定权,并与家中掌握传统经验的长辈展开关于“何种方法更利于孩子生存和发展”的论辩。这些日常的权力斗争,构成了中国社会现代化进程中,家庭伦理结构重组的微观缩影。 总体而言,《现代关怀与传统实践:近代中国家庭的医疗、育儿与性别重塑(1895-1937)》旨在提供一个多维度的观察视角,揭示在剧烈的社会转型期,中国家庭如何在传统与现代的夹缝中,重新定义生命、健康以及为人父母的责任。它探讨的不是单一的喂养选择,而是整个社会在应对现代化挑战时,关于身体、知识与权威的复杂博弈。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卢淑樱


  任教于香港中文大学历史系,研究兴趣包括妇女与儿童史、性别史、近代中国社会文化史和香港史。

图书目录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是一本让我耳目一新的学术著作。我一直以来都对近代中国女性的命运和角色变迁充满兴趣,但《母乳与牛奶:近代中国母亲角色的重塑(1895-1937)》这本书,以其新颖的切入点和深刻的分析,给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启发。作者将“母乳”与“牛奶”这两种喂养方式作为研究的核心,巧妙地揭示了1895年至1937年间,中国社会在面对现代化浪潮时,母亲角色所经历的巨大转变。在我看来,这两种喂养方式不仅仅是生理层面的选择,更是文化、观念、经济和社会地位的象征。母乳,承载着传统观念中母性的天然赋予、亲密的情感联结,以及某种程度上的“原生态”;而牛奶,则被赋予了科学、卫生、进步的现代色彩,它与城市生活、职业女性的兴起以及新的育儿知识体系息息相关。作者通过对不同阶层、不同地域女性的细致考察,展现了这场观念的变革是如何深入到每一个家庭,如何影响着母亲们的日常选择和自我认同。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那些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摇摆的母亲们的描写。她们可能一方面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另一方面又渴望接受新知识,追求更“科学”的育儿方式。这种内在的冲突和外在的压力,构成了那个时代女性形象的复杂性。这本书让我深刻认识到,近代中国女性角色的重塑,是与整个社会的现代化进程紧密相连的,它是一个多维度、多层面、充满张力的过程。

评分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极具颠覆性。我从未想过,对“母乳”和“牛奶”这两种喂养方式的比较研究,竟然能够揭示出1895年至1937年间中国母亲角色如此深刻的重塑过程。作者以其卓越的史学功底和人文关怀,将一个看似微观的议题,升华为对近代中国社会变迁、性别观念演变以及文化冲突的深刻洞察。牛奶的出现,不仅仅是一种新的营养来源,更是现代性、科学、进步的象征,它与西方文化的传入、城市化的进程以及精英知识分子的倡导紧密相连,从而挑战了母乳所代表的传统母性观念、家庭伦理和情感依恋。书中对不同社会阶层、文化背景下女性群体所面临的复杂处境的描绘,令我感触颇深。那些城市里的职业女性,她们如何在追求自我价值的同时,平衡母乳喂养的传统期待与牛奶喂养的“科学”实践?而乡村的母亲们,她们的养育方式又在怎样的经济压力和社会环境中发生着变化?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将这些选择归结为“进步”或“落后”,而是呈现了那个时代女性在多元价值碰撞下的挣扎、权衡与选择。这种 nuanced 的叙事方式,让我对近代中国女性的形象有了更深刻、更人性化的理解。本书的贡献在于,它证明了即使是关于生理行为的细节,也能够承载着丰富的社会文化信息,并成为理解宏大历史变迁的有力钥匙。

评分

《母乳与牛奶:近代中国母亲角色的重塑(1895-1937)》一书,以其独特的研究视角和严谨的学术态度,为我打开了一扇观察近代中国社会变迁的别样窗口。作者将目光聚焦于“母乳”与“牛奶”这两种截然不同的喂养方式,却以此为线索,串联起1895年至1937年间中国母亲角色的深刻转型。在那个风云激荡的时代,旧有的家庭伦理、女性定位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而新的科学知识、西方思潮也纷纷涌入。牛奶的出现,不仅仅是一种生理上的喂养选择,更是现代性、科学与进步的象征,它挑战着母乳所代表的传统、自然与情感的连接。我特别被书中对不同社会群体母亲们所经历的复杂心路历程的描绘所吸引。那些受过新式教育的城市女性,如何在家庭、事业与科学育儿之间寻找平衡?她们对母乳喂养的态度,是如何受到新兴媒体和精英话语的影响?而那些身处乡村的母亲们,她们的喂养方式又是在怎样的经济压力和社会环境中形成的?作者并没有提供简单的答案,而是通过对史料的细致梳理和深入分析,展现了那个时代女性在多元价值冲突中的挣扎与选择。这本书让我认识到,即使是看似微不足道的日常生活实践,也可能承载着厚重的历史信息和社会意义。它帮助我理解了,近代中国母亲角色的重塑,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充满了复杂性、矛盾性和多元性。

评分

这本书为我打开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来审视近代中国社会的变迁。我原本以为,历史研究更多地关注政治、经济或思想领域的宏大叙事,但《母乳与牛奶》却将焦点放在了最 intimate 的家庭生活和最基本的生理行为上——如何喂养孩子。这种“小切口”的研究方式,反而带来了令人震撼的“大发现”。作者精准地捕捉到了1895年至1937年间,随着社会急剧转型,母亲们所面临的巨大压力和困惑。一方面,传统的家庭观念和养育方式依然存在,但另一方面,西方传入的科学知识、现代医学以及新的社会思潮,不断冲击着固有的认知。书中对“母乳”与“牛奶”的选择,不再仅仅是简单的喂养方式的替换,而是一场关于“何为合格母亲”、“如何培养下一代”的深刻讨论,甚至可以说是对女性身体、身体的自主权以及社会责任的重新定义。我被书中那些生动的案例所打动,比如一些受过新式教育的城市女性,她们可能面临着工作与母乳喂养的两难,也可能因为社会舆论的压力,选择用牛奶来“证明”自己的科学育儿能力。而同时,在广大的农村地区,依然有无数母亲在艰苦条件下,用母乳维系着孩子的生命,她们的生存智慧和情感付出,也同样值得被看见。作者通过对报刊、杂志、家庭访谈等多元史料的挖掘,让我们看到了不同阶层、不同地域女性的真实声音和生存状态。这种研究方法让我觉得,历史不再是冰冷的文字,而是鲜活的生命故事。这本书让我意识到,家庭内部的微观变化,往往是宏观社会变革的晴雨表和驱动力。

评分

《母乳与牛奶:近代中国母亲角色的重塑(1895-1937)》这本书,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分析,让我对近代中国历史有了全新的认识。作者通过对“母乳”和“牛奶”这两种喂养方式的对比研究,生动地展现了1895年至1937年间,中国母亲角色的深刻转型。在我看来,这两种喂养方式的背后,隐藏着传统与现代的碰撞,本土文化与西方思潮的交融,以及不同社会阶层女性所面临的截然不同的生存境遇。牛奶的引入,不仅仅是一种新的育儿选择,它更象征着科学、进步、卫生等现代观念,与城市化进程、职业女性的兴起以及新的家庭伦理紧密相连,从而对以母乳喂养为代表的传统母性观念产生了冲击。我尤其欣赏作者对不同社会群体母亲们所经历的复杂心路历程的细致描绘。她展现了城市里的新女性如何在新旧观念的夹缝中寻求平衡,如何在追求个人发展的同时,思考育儿的“科学”与“合理”;她也描绘了乡村母亲们在艰苦条件下,如何用母乳维系生命,以及这种传统方式所承载的情感价值。作者并没有简单地评判哪种方式更优越,而是呈现了在那个特定历史时期,女性们在多元价值观的驱动下所做出的种种努力和选择。这本书让我明白,历史的演变,往往体现在最日常的实践中,而对女性经验的关注,更是理解社会变迁的关键。

评分

《母乳与牛奶:近代中国母亲角色的重塑(1895-1937)》这本书,提供了一个非常独特且富有洞察力的角度来理解近代中国社会。作者选取了“母乳”和“牛奶”这两种截然不同的喂养方式,以此作为透视1895年至1937年间母亲角色变迁的“窗口”。在我看来,这不仅仅是对一种育儿方式的讨论,更是对传统与现代、本土与外来、自然与科学等一系列复杂议题的深刻探讨。牛奶的引入,象征着西方科学技术的传播和现代化思潮的涌入,它挑战着母乳喂养所代表的传统家庭观念和母性伦理。书中对不同社会阶层、城市与乡村之间差异的呈现,让我对那个时代母亲们所面临的困境和选择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例如,城市的中上层家庭,更容易接触到新的育儿知识和商业推广,牛奶可能成为他们追求“科学”育儿的标志;而在广大农村地区,母乳喂养依然是生存的常态,但即便是那里,也受到时代变迁的微妙影响。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将这两种喂养方式对立起来,而是深入分析了它们在不同社会语境下的意义和功能。这种对历史细节的关注,使得本书的研究充满了生命力,也让我对近代中国女性群体有了更立体、更 nuanced 的理解。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醒我们,宏大的历史变革往往体现在最平凡的日常生活中,而女性的经验,尤其值得被深入挖掘和重视。

评分

这是一本极具启发性的著作,它将目光投向了1895年至1937年间,一个在中国近代史中至关重要的转型时期,深入探讨了“母乳”与“牛奶”这两种喂养方式如何折射出乃至塑造了那个时代母亲角色的深刻变迁。作者以其扎实的史料考证和敏锐的社会洞察力,为我们徐徐展开了一幅波澜壮阔的社会图景。我尤其被书中对不同社会阶层、地域以及教育背景的母亲们如何应对这一喂养选择的细致描绘所吸引。例如,在城市中,随着西学东渐和新式妇幼保健观念的引入,越来越多的中上层家庭开始接触到“科学喂养”的理念,牛奶作为一种被认为更“卫生”、“营养”的替代品,逐渐进入了人们的视野。这背后,是现代医疗、商业广告以及精英知识分子所倡导的育儿新思潮的推动。然而,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将这种转变描绘成一种单向度的进步,而是深刻地揭示了其中潜藏的矛盾与张力。在农村地区,传统观念根深蒂固,母乳喂养依然是主流,但即便如此,外部世界的变化也悄然触及了她们的生活,比如一些赤贫家庭为了生计,不得不将婴儿交给他人喂养,或是面临早早断奶的困境。书中对这些不同群体之间差异的呈现,让我对那个时代的母亲们有了更立体、更具同情心的理解。更重要的是,作者通过对“母乳”与“牛奶”的对比,不仅仅是在讨论一种生理行为,更是揭示了背后更深层次的文化、经济和性别议题。母乳的天然与情感联结,在某种程度上被视为传统美德的象征,而牛奶则与现代化、科学和某种程度的“解放”联系在一起。这种二元对立并非绝对,而是在不断交织、碰撞中,重塑着人们对母性、家庭乃至国家未来的想象。本书的价值在于,它让我们看到,即使是看似微不足道的日常选择,也能成为理解宏大历史变迁的窗口。

评分

这部著作的深度和广度都远超我的预期。我原本以为它会是一本关于近代中国儿童健康史的科普读物,但它所探讨的内容,却触及了社会学、人类学、性别研究以及文化史等多个领域。作者以“母乳”和“牛奶”这两个意象为切入点,巧妙地构建了一个关于近代中国母亲角色重塑的宏大叙事。1895年至1937年,这是一个中国社会经历巨变的时期,从帝制走向共和,从传统走向现代,而家庭和女性作为社会的基本细胞,其角色的变化自然首当其冲。书中对于“母乳”的阐释,不仅仅是生物学意义上的喂养,更被赋予了情感、传统、民族情感的象征意义。而“牛奶”的引入,则与西方的科学、进步、现代化以及某种程度上的“解放”紧密相连。这种二元对立的框架,为理解那个时代母亲们的选择和困境提供了极具洞察力的分析工具。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不同社会群体时的细腻之处。她没有将城市和乡村、贫富阶层、受教育程度等差异简单化,而是深入挖掘了不同背景下的女性是如何在这些新的观念和现实压力下,艰难地定义和实践着自己的母亲身份。比如,一些职业女性在追求自身价值的同时,如何平衡母乳喂养与工作;一些贫困家庭的母亲,为了生存不得不做出违背传统养育方式的选择。这些细节让我看到了近代中国女性所承受的复杂压力,也让我对她们的韧性与智慧有了更深的敬意。这本书让我明白,一个时代的女性命运,是如何与国家的命运、社会的发展紧密相连的。

评分

这部著作无疑是一部极具启发性的学术力作。作者巧妙地选择了“母乳”与“牛奶”这两种喂养方式作为切入点,对1895年至1937年间中国母亲角色重塑这一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在我看来,这不仅仅是一本关于育儿史的著作,更是一部关于近代中国社会文化变迁、性别观念演进以及东西方文化碰撞的百科全书。牛奶的出现,承载着西方现代化的符号,与科学、卫生、进步等观念紧密相连,它挑战着母乳喂养所代表的传统母性、情感连接以及“自然”的生育模式。书中对不同社会阶层、地域和文化背景下女性群体所面临的复杂处境的描绘,令我印象深刻。那些受过新式教育的城市女性,她们如何在追求独立自主的同时,兼顾传统赋予的母性职责,并在科学育儿的理念下做出选择?而那些在农村的母亲们,她们的喂养方式又在怎样的经济压力和社会环境中受到影响?作者通过对大量史料的爬梳和细致的分析,展现了那个时代女性在多元文化和价值体系的冲击下,所经历的挣扎、权衡与重塑。这种 nuanced 的叙事方式,让我对近代中国女性的群体形象有了更深刻、更立体、更人性化的理解。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证明了即使是关于生理行为的细节,也能够承载着丰富的社会文化信息,并成为理解宏大历史变迁的有力线索。

评分

读完《母乳与牛奶:近代中国母亲角色的重塑(1895-1937)》,我深切地感受到了历史研究的魅力所在。它并非仅仅是对过去事件的简单复述,而是通过对具体、细微之处的深入挖掘,展现出宏大的历史图景。作者选择了“母乳”与“牛奶”这一看似寻常的议题,却揭示了一个时代母亲角色的深刻重塑过程。1895年至1937年,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充满动荡与变革的时期,旧的秩序在瓦解,新的观念在涌现。在这个过程中,女性,尤其是母亲,她们的身体、她们的家庭、她们的社会身份,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重塑。我惊叹于作者对史料的驾驭能力,她能够从浩如烟海的文献中,提取出关于喂养方式的蛛丝马迹,并将其上升到对母性、对女性地位的深刻探讨。书中对于不同社会阶层母亲们所面临的困境和选择的描写,更是让我感同身受。城市里的新女性,可能在追求独立与科学养育之间摇摆;而乡村的母亲,则可能在传统观念与生存压力之间挣扎。作者并未简单地褒扬或批评某种喂养方式,而是呈现了在那个特定历史语境下,女性们所做出的种种努力和选择。这种 nuanced 的处理方式,让我对近代中国女性的群体形象有了更立体、更鲜活的认知。这本书不仅让我了解了历史,更让我思考了当下。在今天,我们依然面临着关于母性、关于育儿的各种讨论,这本书提供了一个宝贵的历史镜鉴。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