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校者序 壬戌回逆之变,仗义而死者,指不胜屈。自多帅入关,扫欃枪以快人心,贼始奔窜而西。前邑侯杨润生先生汇册详报死事各人,已奉有恩旨:着将殉难各绅士均予荫袭,其民人男妇一体建坊立祠,卹典何至渥也。
先是邑侯派绅士李志复等八人设局採访,以慰幽魂。
即有乐输经费者,计得百数十金。及汇册转报,除纸笔、覆查川赀各项需用外,余白金七十余两。邑绅又以城内旧有逆建清真寺,于同治四年六月间禀官批准,用以崇祀殉难诸人。时因余款不敷,未及建祠。昨秋余葵阶太守来守是邦,欲以提倡风教,力成此举。适有八女井吕宜人捐赀以助之,而节义祠成。…………自壬戌花门变起,邑之完贞节,守大义,激烈殉身者,几于指不胜屈矣。
岁乙丑,会同邑绅在冯翊书院设局採访,并派邑人士分赴各村详悉覆查,以期无滥无遗。五越月,访实节义绅民万有七百余名。分等分次,汇册转报。
己巳秋,余葵阶观察来守是邦,劝捐千余金,创建祠宇。续报殉难士民千四百有奇,即以修祠。余赀三百金,发商生息,为永远春秋祭祀之需。
……
同治元年壬戌(一八六二年),陜西回乱。西同二府首当其冲,同州府治大荔县被灾深重,殉难绅民,指不胜屈。
同治四年乙丑(一八六五年),大荔县邑绅于冯翊书院设局採访殉难绅民姓名事迹,遣派邑人分赴各村详悉覆查。历时五月,共访得殉难绅民一万零七百余名。六月,邑绅禀官报准,拟于大荔县城内旧有清真寺弃地建祠崇祀殉难绅民。然因余款不敷,祠未及建。
同治八年己巳(一八六九年)秋,湖北监利余庚阳(葵阶)署理同州知府,劝捐建祠,以祀节义。县属八女井殉难绅士李春三之妻吕氏,慷慨捐赀,共得千余金,创建节义祠。续报殉难绅民一千四百余名,共计一万一千余名。
同治十三年甲戌(一八七四年)夏,又补殉难绅民二百余名,前后共计一万两千余名。一并勒名于石,三面嵌于节义祠正殿内壁。
大荔採访局绅士、蓝翎候选郎中宋佑文(学斋)汇辑採访殉难绅民姓名事迹,成书《旷典阐幽录》,刊行于世。
「余赀三百金,发商生息,为永远春秋祭祀之需。」
建坊立祠,勒名于石,亦为以垂永久。
然而永久,不过区区八十载。
一九五六年,西北大学马长寿(松龄)教授田野调查同治陜甘回乱史事。四月十日,至大荔县,得见节义祠:……又同访清真寺的八阿訇,他也是河南人,新近才从河南到大荔的。清真寺在东关,原来这条街及其附近是一回民聚居区,此寺是城内回民唯一的清真寺。
但自同治年间回民起义后,回民的田产、地产以及所有的清真寺都没收为官产。当时的统治阶级和地主绅士真恶作剧,把田产、屋产拍卖于汉族农民这还算有「理」可说,而对于清真寺则或作为刽子手多隆阿的庙宇,或作为当时死亡的团练头子和团丁的「忠义祠」则不可理解。大荔城内的清真寺,就是在同治四年改为「节义寺」的。
解放以后,我们的党和政府根据大荔回民的要求,改「节义祠」仍为清真寺。这里的回民虽然是从外省迁来的,不是当年大荔城回民子孙,但他们事实上需要一座清真寺,所以政府决定把寺产交归回民,八阿訇现在已经在寺内讲经礼拜了。这一措施,引起了县内外广大回民的热烈拥护。
清真寺的门口,卧着一块石碑,内容是记载同治元年大荔县的「回乱」的,内容没啥价值。内寺廊下又仰卧着一小碑,上刻同治四年刘宗实作的「节义祠创始碑记」,我们摩读一番,大意是说同治四年官府改清真寺为「节义祠」,官府命绅士调查汉民男女死亡的人口,共一万二千多人。又由地主富户们捐款得一百几十两,仍然不够,最后还是八女井与回民有世仇的大地主李姓寡妇吕氏慷慨捐银始成此祠。
最后有几句妙文:「因以告殉难诸君曰:回安在哉?今已夺其庐而处之,已足洩此愤。他日官兵追勦时,倘有阴风飒飒,鬼兵出没,使回贼辙乱旗靡,必节义祠之阴灵为之也,亦天道也。」这真是一片鬼话。
另外在大殿壁上三面都嵌有石碑,碑上刻举各村男女死亡者姓名一万二千多人,约与宋佑文所着的《阐幽录》相同。此书在大荔尚可找到,我曾翻阅了若干段,没啥道理。
一九五○年左右,大荔县政府恭从外地迁入回民意旨,改节义祠仍为清真寺,以节义祠正殿为清真寺礼拜大殿。刘宗实「节义祠创始碑记」碑,仰卧于内寺廊下。
从此不见春秋祭祀,从此祇见朝夕礼拜。数十载以降,节义祠实存名亡。大荔乡氓,祇知有清真寺,而不知有节义祠。
今岁仲春,西行陜甘,寻访同治回乱史迹。三月七日,至大荔县。
大荔县清真寺,地在文庙后巷中段路北,寺内寺外,均为二层砖楼,临街辟为商舖,显系新建。情知不妙,果然所有节义祠遗存,已经荡然无踪。
四处究问,据大荔县文物局某言:二○○八年,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文庙后巷即有数宅清时民居造册。普查至清真寺,却遭寺方无端阻挠。民族宗教问题,已成当世大忌。
工作人员不敢造次,畏阿訇如虎狼,喏喏而退。清真寺内残存节义祠木构正殿及石刻碑碣均未得以普查造册,错失最后拯救时机。
二○一○年,大荔县清真寺扩建。节义祠文物皆遭灭毁。据大荔县清真寺某阿訇言:弃正殿勒名之石于地,有回民老者恣意践踏,口称当初你改造我寺,如今我践踏你先人于足下。凌辱之后,捣毁殆尽。大荔县一万两千余名殉难绅民,死去两次。一死于同治,二死于今世。
为纪念大荔县节义祠,为纪念大荔县一万两千余名殉难绅民─为他们不至再次死去─发愿再版《旷典阐幽录》。勒名之石无可拯救,勒名之书或可拯救。
六十年前,「此书在大荔尚可找到」。六十年后,此书在大荔遍寻无着。文物局、档案馆、图书馆、县志办以及古董市场,遑论收藏,闻且未闻。再至渭南,亦无所获。
蒙不愿湮没无闻之阴灵庇佑,许多波折,侥倖终于西安访得《旷典阐幽录》,一函四册,全本无阙。
此书为光绪初年刻本,软体楷书,竹纸,白口,黑单鱼尾,四周单边。
四卷,卷二分上中下三部。卷一及卷二上装订为册一,卷二中装订为册二,卷二后装订为册三,卷三及卷四装订为册四。
卷一与卷二,汇辑殉难男子,计一万零五百零五名。
卷三与卷四,汇辑殉难女子,计两千零一十九名。
总计汇辑大荔县殉难绅民,一万两千五百二十四名。
历时半载,钞录标点,校勘补释,诚惶诚恐。
并补余庚阳「创修节义祠碑记」与刘宗实「节义祠创始碑记」二碑记于前,作为「关陇‧同治陕甘回乱历史拯救计划」(「关陇计划」)第一种,集赀众筹,付梓重刊。
核无疑误者,略注于简端,漏未声明者,暂阙以待补,则奇特节义,亦不至于湮没矣。
「核无疑误者,略注于简端」。全书脚注殉难绅民事迹,除註明来源者,均为此「注于简端」之原本眉批。
「漏未声明者,暂阙以待补」。除此之外,书版尚有墨钉二十六处,或为姓名未详者,亦暂阙以待补。
惜乎,其后再未有补阙版本。湮没者,即恆久湮没矣。
全书谨遵原本,未作一字删减。
是为序。
胡成
二○一七年九月二十四日 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