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关系是当前维持国际秩序中最重要的两个法码,稍一有闪失可能造成国际动乱。这是任何对国际关系稍有认知的人都同意的看法。研究当代国际关系的论着可谓卷帙浩繁,但是从中美两国这两百年来的历史交往中以不同的「人民和群体」,将两国人民共同经历的梦想、愿望、冲突和怨恨的生动故事放入历史大舞台,在力求严谨的学术脚本中又能掌握如舞台换幕,一幕幕排演不同角色上台演出。要写出这样一部精彩有观点的历史论着,令人沉吟故事中所延伸的现实意味,并留下空白让读者细思未来处境,在既有的中美关系史的论着中犹如凤毛麟角。徐国琦教授的这本《中国人与美国人―一部共有的历史》(原文直译,以下简称《中国人与美国人》),便是这样一本学术功底深厚,又能娴熟掌镜中美两国交往中的不同主角,通过多元身分的转换和发声,澈底展现了叙事史学的功力。我很乐意向读者推荐这样的一本好书,特别是在台湾更不能回避中美两大强权的发展,而从中美两国人民交往的视角探触一部国际史,更应是面对历史问题和当前两岸局势的一个突破口。
《中国人与美国人》一书是现任香港大学历史系讲座教授徐国琦在哈佛大学出版的英文专书,出版后学术佳评不断,我曾在《台大历史学报》写了一篇长文介绍本书在半个世纪以来中美关系史研究的学术地位和重大意义。如同国际史大家入江昭(Akira Iriye)在本书的序言说:「所有的历史都是共有的历史,但如何阐释『共有的历史』需要谨慎引证,本书则展现了此一方法」。在美国外交史的学术传统中,战争、冲突、霸权、外交决策、国家利益和地缘政治等现实主义史观曾是引领风骚的显学,这一学派基本上系以美国为中心的历史论述。徐国琦的《中国人与美国人》并非典型的外交史着作,更不以美国为中心,而是近十年来正兴起的「国际史」研究的绝佳范例。国际史研究仍离不开国家与国家间的对话,但是它对话的对象更加广泛,政府或非政府、群体或个人都可以纳入跨国联系和国境互动的一环。徐国琦将他个人的系列着作归纳为「国际史三部曲」:《中国与大战:寻求新的国家认同与国际化》、《奥林匹克之梦:中国与体育》、《西线的陌生人:一次大战的华工》。《中国人与美国人》加上《亚洲与大战》、《何谓中国》(idea of China: a shared history,预计今年由哈佛大学出版,书名暂订),这三本书则属于「共有的历史三部曲」系列。以上六本英文着作分别由哈佛大学、剑桥大学、牛津大学三个世界顶尖大学出版,其中几本已有中文版。这次由猫头鹰出版社印行的《中国人与美国人》不仅是徐国琦教授在台湾首度问世的中文译本,也是本书第一次以中文版发行。有兴趣的读者可将「国际史三部曲」和「共有的历史三部曲」找来一读,应更能明白作者在国际史研究下了多年的苦功。
我初识徐国琦教授是在二○○四年夏于复旦大学召开的一个会议上,他当时的发言和举措,令人印象深刻。在议程的开放讨论中,他一只脚蹬在椅子上,怒气指着中国掌握学术大权的一位发言人,严词驳斥其不懂学术规范。个头不高的他看来却是气势万丈,滔滔雄辩中带着一丝得理不饶人的洋气,但又略有几分农民的率真粗犷。这真是一位具有特殊气质的学者,我这样揣度着!可是当时未有机会交谈。二○○八年于长沙召开的中外关系史会议上再度遇到徐国琦,始知他来自极为贫困的安徽农村,联想起数年前他足蹬椅子的情景,终于理解他何以有股「虽千万人吾往矣」的豪气。后来又有幸同在哈佛大学担任访问学者期间对他的不凡经历有进一步的了解。
徐国琦教授和我同属一九六二年生,属虎,略长我数月。他出生于大饥荒之后的安徽农村,从小在饥饿中长大,而我出身于台湾的小康之家,正是台湾经济起飞,走向经济奇蹟的一代。我和他的更大对照在于我们都成长于美苏对抗时代的敌对阵营,我从小听闻「反共抗共」和「三民主义解救大陆同胞」长大,而他从小听闻「打倒蒋介石政权」和「解放台湾苦难同胞」。他虽经历十年文革,但并未耽搁考高考的时间,和我一样都是十八岁(一九八○年)上大学。一九八○年代的台湾正逢解严前左右思想激越奔腾,年轻学子求知若渴,且各种社会运动风起云涌之际。六○和七○年代人的「来来来,来台大;去去去,去美国」的风潮到我八○年代依旧兴盛。我虽读了台大,因结婚太早,来不及留美放洋,最后在台湾取得博士学位。徐国琦上大学时,英文考了零分,靠着一本英文字典苦读文法,再攻读南开美国史硕士。最后以放弃南开教职,取得奖学金,直上哈佛大学历史系攻读博士学位。我和他不仅同年生,同年上大学,而同样属于从事中美关系史的学者,在学术的起跑点上他像一颗飞速的白球,几年之内完成了这么多本掷地有声的书,如同打棒球漂亮出击,一下子就打了好几个全垒打,而我或同辈的学者都还在跑垒状态,真令人汗颜不已!而他的成长过程更是充满传奇,从赤贫野地一路奋力往上爬,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学术的尖塔,他的苦难经历也足堪为下一代年轻人逆境求生的榜样。(详见徐国琦中文版自传《边缘人偶记》)
《中国人与美国人》一书不仅拓展了我们对于近代中国的国际视角,将近代中美两国交往的关系以流畅且饶富兴味的叙事置于一部国际史的图像中,从文化交流、宪政制度和体育活动等生动具象的案例,穿针引线这些历史故事在中美两国交会的历史脉络中,展现历史学者独具的敏锐历史意识和现实政治感。本书除绪章和结论之外,分成三部六章,第一部:十九世纪的信使;以蒲安臣使团、清末留美幼童和第一位在哈佛执教的中文教席戈鲲化做为十九世纪的信使。戈鲲化在美不到三年,即因感染肺炎而病故,却留下重大的资产,除了编撰华文教材,并有一批华文书籍成为哈佛大学及后来的哈佛燕京社奠定汉学研究的基本文献。第二部分:通过两位美国知识界菁英古德诺及杜威探讨一战以后中美知识菁英的交流、美国顾问专家的角色以及中国的国际化历程。袁世凯的政治顾问、哥伦比亚大学政治学教授古德诺,因着有《共和与君主论》一书,长期被视为替洪宪帝制背书,学界迄今对其评价有所不公。作者仔细推敲一个有趣的问题是:古德诺来华担任顾问之前,美国政府尚未承认民国政府,加以新建的共和政府草拟的宪法颇有以法国共和宪法为蓝本的意图,美国宪法顾问是否合适,曾使古德诺的派任一波三折。徐国琦重新探讨何以古德诺认为君主立宪政体适用中国的想法。眼睛明亮的读者或许也可感受到作者刻意戳刺当前一党独大的中国共产党政权没有立场批判所谓古德诺的宪政谬论,百年之后的中共更该自我反省当前中国的宪政改革和民主法治。在「杜威:西方孔子和文化使者」一章中我们也可以看到一个更接近「人性」的杜威,而不是一个被胡适等大学者塑造出来的实验主义大师的杜威。第三部分:大众文化和中美关系。通过近百年来中国如何看待体育、对现代体育观念的认识以及中国参与奥林匹克运动会的经历等主题,阐释近代中国人如何利用体育活动来改变中国人的命运和参与国际化的轨迹。奥运在中国的引介最早是在一八九五年由美国基督教青年会(YMCA)于天津设立分会,开始大力推展篮球、排球等现代体育竞技活动为始。从「奥林匹亚」(Olympia)一词最早被译成「我能比呀」,我们就能明白中国人如何想摆脱东亚病夫的心结,以及体育活动和国家民族认同的不可分割。一九四九~一九七九年海崃两岸「两国中国问题」浮现在奥运代表权的外交角力,一九七○年代以后中华人民共和国以乒乓外交开启与美国政府的破冰之旅,以及美苏共三方在国际体育活动中呈现的紧绷外交关系,都是非常值得关注的体育政治化议题。中国人进一步疯狂追寻金牌数,欲借此证明中国不仅已摆脱「东亚病夫」,更是世界体育强国,最高境界莫属二○○八年北京首次主办奥林匹克运动会引起的全民疯狂逐金运动。这种情况令我们想起去年(二○一七)首次在台湾举办的世界大学运动会中高亢的「让世界看见台湾」、「点亮台湾」的台湾人认同情绪。体育赛事在世界各国举办活动中往往充满了高度的政治意味,在两岸关系中也是随处可见。
「一切的历史都是当代史」,美国学界治美中关系史的学者对当代国际政治的现实关怀特别深刻,此一传统从美国哈佛大学费正清学派以来不论研究典范如何改变,治外交史者对当代世界的观察及未来中国局势的演变特别敏锐。反观台湾历史学界在这方面则相对保守和拘泥,乃至于外交史研究与现实国际政治的接合渐行渐远,以致外交史学界拥有史学纵深的功夫底蕴,却逐渐失去对当前国际事务的话语权。笔者认为身为华裔学者的徐国琦,在《中国人与美国人》一书中的现实关怀呈现中国崛起之后,中美两国隐然有种相互对抗和竞争的心态,徐国琦希望通过近代中美文化交流的个案经历,建构出中美两国人民「共有的历史」的心理认知和共同愿望,而非完全依赖国家力量主导一切。
撰写本书中文版序言之际,正值美中贸易战开打,美国总统川普对台发布「台湾旅行法」、中共十九大修宪及废除国家主席任期等等重大政治议题,台海关系时时处在既危险焦虑又充满期盼的处境中。本书从二百年来中美人民的交往,以及从体育活动考察人民和非政府组织在民间交流和国家关系的角色,更有批判一九四九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以来在宪政、人权和学术上的种种箝制,正给民主台湾在考察当下急迫的台美中关系时有一个历史的参照点和宏观的国际视角。在二十一世纪中美两国,乃至于亚洲国家和全球世界,如何形成一个和谐共享的价值观和构建互信渠道,求同存异,走出一味竞争的政治误区,历史的理解正可提供未来的借镜。凡是对近代中美交往的这段共有历史或爱憎情结感到兴趣的人应该阅读这本《中国人与美国人》;希望能从历史获得知识力量对目前台湾命运有理性关怀的读者更应该阅读本书。
这本书的叙事方式和内容深度,都让我感到非常满意。《中国人与美国人:从同舟共济到竞争对决,一段被忽视的共有历史》,它所关注的“被忽视的共有历史”,恰恰是我一直以来对中美关系研究的兴趣所在。我总觉得,两国之间的关系,不仅仅是两个国家政府之间的博弈,更是两国人民之间跨越时空的对话和互动。这本书就很好地展现了这一点。作者从历史的长河中, meticulously 地梳理了中国人与美国人之间的交往历程,从早期的相互吸引,到后来的摩擦与竞争。我尤其被书中关于华人移民在美国的经历的描写所吸引。那些在异国他乡的艰辛奋斗,对美国经济发展的贡献,以及他们所遭受的歧视,都让我深感共鸣。这不仅仅是历史的记录,更是对那个时代社会结构和人性的深刻反思。另一方面,书中对美国人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中的角色的分析,也同样引人入胜。从传教士传播的教育理念,到美国商人的贸易往来,都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种双向的历史考察,使得本书的论述更加严谨和全面。作者并没有将两国关系简单地定性为“友好”或“对抗”,而是展现了其复杂性和动态性。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不仅仅是在阅读历史,更是在进行一次深刻的文化与历史的探索,它让我重新审视了过去对中美关系的理解,也为我提供了看待两国关系未来发展的一个更具历史纵深感的视角。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风格和研究深度,让我感到眼前一亮。《中国人与美国人:从同舟共济到竞争对决,一段被忽视的共有历史》,它所关注的“被忽视的共有历史”,恰恰是我一直以来对中美关系研究的兴趣所在。我总觉得,两国之间的关系,不仅仅是两个国家政府之间的博弈,更是两国人民之间跨越时空的对话和互动。这本书就很好地展现了这一点。作者从历史的长河中, meticulously 地梳理了中国人与美国人之间的交往历程,从早期的相互吸引,到后来的摩擦与竞争。我尤其被书中关于华人移民在美国的经历的描写所吸引。那些在异国他乡的艰辛奋斗,对美国经济发展的贡献,以及他们所遭受的歧视,都让我深感共鸣。这不仅仅是历史的记录,更是对那个时代社会结构和人性的深刻反思。另一方面,书中对美国人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中的角色的分析,也同样引人入胜。从传教士传播的教育理念,到美国商人的贸易往来,都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种双向的历史考察,使得本书的论述更加严谨和全面。作者并没有将两国关系简单地定性为“友好”或“对抗”,而是展现了其复杂性和动态性。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不仅仅是在阅读历史,更是在进行一次深刻的文化与历史的探索,它让我重新审视了过去对中美关系的理解,也为我提供了看待两国关系未来发展的一个更具历史纵深感的视角。
评分初翻《中国人与美国人:从同舟共济到竞争对决,一段被忽视的共有历史》,便被其宏大的叙事格局和细腻的历史刻画所吸引。我一直认为,要理解当下的国际关系,必须深入挖掘其历史根源,而这本书正是这样一本引人入胜的著作。它没有选择聚焦于某个单一的历史时期或某个特定的事件,而是以时间为主线,系统地梳理了中国人与美国人之间跨越百年的互动历程。从早期华人移民在美国的艰辛奋斗,到美国人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角色,这本书为我打开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我过去对这段历史的了解,大多来自于零散的史料和二手文献,缺乏一个系统性的梳理。这本书的出现,恰恰弥补了这一遗憾。它以翔实的史料为支撑,通过一个个生动的故事和鲜活的人物,将这段“被忽视的共有历史”展现在读者面前。我尤其对书中关于两国人民在文化、宗教、经济等方面的早期交流的描述印象深刻。这些交流,尽管可能不那么显赫,却在中美两国人民心中埋下了相互理解和尊重的种子。当然,书中也毫不避讳地揭示了这段历史中的冲突与矛盾,例如排华法案的出现,以及两国在意识形态上的分歧。然而,作者并没有将这些冲突简单地归结为两国之间的必然对立,而是试图去理解其历史成因和社会背景。这使得我对这段复杂的关系有了更 nuanced 的认识。总而言之,这本书不仅仅是一部历史作品,更是一次深刻的文化与历史的探索之旅,它鼓励我们重新审视两国关系,从中汲取智慧,以更成熟的眼光看待当前和未来的挑战。
评分这是一本让我耳目一新的书。《中国人与美国人:从同舟共济到竞争对决,一段被忽视的共有历史》的标题就充满了吸引力,它精准地捕捉到了两国关系中一个常常被忽略的面向——“共有历史”。我一直觉得,在讨论中美关系时,我们往往过于关注近几十年的政治和经济角力,而忽略了在这之前,两国人民之间早已建立了深厚的联系。这本书恰恰填补了这个空白。作者并没有回避两国关系中的复杂性和挑战,而是通过深入的历史梳理,展现了从“同舟共济”到“竞争对决”的演变过程。我最喜欢的部分是书中对早期华人移民在美国的经历的详细描绘。这些普通人的故事,如他们在美国的辛勤劳动,为美国的经济发展做出的贡献,以及他们所遭受的歧视和压迫,都让我感触良多。这些故事,不仅仅是历史的记录,更是对那个时代社会结构和种族关系的深刻反思。同时,书中也对美国人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中的角色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从传教士到商人,再到教育家,他们在中国社会留下的印记,也塑造了当时中国的发展轨迹。这种双向的历史考察,使得本书的叙事更加立体和全面。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是,我们不能简单地将中美关系看作是两国政府之间的较量,而应该看到两国人民之间长久以来形成的复杂互动和相互影响。这本书为我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考框架,让我能够更深入地理解两国关系的演变,并为未来的发展提供一些历史启示。
评分《中国人与美国人:从同舟共济到竞争对决,一段被忽视的共有历史》,这本书的名字就充满了历史的厚重感和探索的意味。我一直对那些被主流叙事所忽略的历史细节很感兴趣,而这本书正是挖掘了中美关系中那段“被忽视的共有历史”。它让我看到了,在官方层面两国关系的波诡云谲之外,普通人民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同样在中美关系的演变中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我尤其喜欢书中对早期华人移民在美国的生存状态的细致描绘。那些在美国西海岸的淘金热、铁路建设中的辛勤汗水,以及他们在美国社会中所遭受的歧视与抗争,都让我对这段历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这些个体生命的奋斗,构成了中美关系早期发展的重要基石。同时,作者也对美国人在中国近代史中的角色进行了深入的剖析。从传教士带来的西方思想,到美国商人带来的贸易机会,以及美国人创办的学校和医院,都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这种双向的历史考察,使得本书的叙事视角更加全面和立体。书中并没有简单地将两国关系界定为“友好”或“敌对”,而是展现了其复杂性和多变性。我感觉,作者是在努力揭示,无论是在“同舟共济”的时代,还是在“竞争对决”的当下,两国人民之间的联系从未完全中断,而这些联系,往往是理解两国关系演变的钥匙。读完这本书,我对中美关系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也更加认识到历史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评分《中国人与美国人:从同舟共济到竞争对决,一段被忽视的共有历史》这本书,我早就听说过,但一直没有机会静下心来细读。最近终于抽出时间,一口气读了下来,感觉收获良多,也引发了我很多关于中美关系过去和未来的思考。这本书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并没有简单地将中美关系描绘成一成不变的对立,而是深入挖掘了两者之间那段“被忽视的共有历史”。过去,我接触到的关于中美关系的书籍,大多侧重于近现代的政治博弈和经济摩擦,很少去追溯在更早期,两国人民之间是如何建立联系,又是如何相互影响的。而这本书就填补了这一空白,它从历史的长河中,梳理了中国人在美国淘金、建设铁路、参与战争的足迹,也描绘了美国人如何在中国传教、经商、接受中国文化。这些故事,有的令人唏mer,有的则充满了时代的印记,展现了在宏大的历史叙事下,个体命运的浮沉和两国人民之间情感的交织。它让我看到了,在官方层面的外交关系之外,民间交流和文化碰撞同样在中美关系的发展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书中对一些具体历史事件的细节描写,比如早期华人移民在美国西部开发中的贡献,以及一些传教士在中国乡村建立学校、医院的故事,都十分生动,仿佛将我带回了那个时代。这让我不禁反思,我们对历史的认知,很多时候是被简化和标签化的,而这本书恰恰提醒我们,历史的复杂性和多面性,往往隐藏在这些被忽视的细节之中。它不仅仅是一本历史书,更是一面镜子,让我们能够更全面、更深刻地理解当下中美关系之所以如此的原因,也为我们展望未来提供了更坚实的历史基础。
评分《中国人与美国人:从同舟共济到竞争对决,一段被忽视的共有历史》这本书,如同打开了一扇尘封已久的窗户,让我得以窥见中美关系背后那段鲜为人知但又至关重要的历史。我一直对历史中的“被遗忘的角落”充满兴趣,而这本书恰恰挖掘了我从未深入了解过的一段重要历程。作者以一种非常客观和冷静的笔触,勾勒出两国人民之间从早期相互吸引、合作到后来逐渐产生隔阂、对立的曲折过程。我特别欣赏书中对早期华人移民在美国的境遇的描写,那些在异国他乡辛勤耕耘、建设家园的身影,以及他们所经历的各种不公和挑战,都让我深感震撼。这不仅仅是历史的叙述,更是对人性和社会变迁的深刻洞察。另一方面,书中对美国人在中国的活动和影响的描绘,也同样引人入胜。无论是传教士带来的新思想、新知识,还是商人带来的贸易机会,都对近代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种双向的历史视角,使得作者能够以一种更平衡、更全面的方式来解读两国关系的发展。书中并没有简单地将这段历史定性为“友好”或“敌对”,而是展现了其复杂性和多层次性,以及其中蕴含的机遇与挑战。读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不仅仅是在阅读历史,更是在进行一次深刻的自我反思,重新审视我过去对中美关系的理解。它让我认识到,历史的进程并非一帆风顺,而是充满了各种意想不到的转折和纠葛,而理解这些历史细节,对于我们理解当下和预测未来至关重要。
评分《中国人与美国人:从同舟共济到竞争对决,一段被忽视的共有历史》,这本书的标题就充满了吸引力,它精准地捕捉到了两国关系中一个常常被忽略的面向——“共有历史”。我一直觉得,在讨论中美关系时,我们往往过于关注近几十年的政治和经济角力,而忽略了在这之前,两国人民之间早已建立了深厚的联系。这本书恰恰填补了这个空白。作者并没有回避两国关系中的复杂性和挑战,而是通过深入的历史梳理,展现了从“同舟共济”到“竞争对决”的演变过程。我特别喜欢的部分是书中对早期华人移民在美国的经历的详细描绘。这些普通人的故事,如他们在美国的辛勤劳动,为美国的经济发展做出的贡献,以及他们所遭受的歧视和压迫,都让我感触良多。这些故事,不仅仅是历史的记录,更是对那个时代社会结构和种族关系的深刻反思。同时,书中也对美国人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中的角色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从传教士到商人,再到教育家,他们在中国社会留下的印记,也塑造了当时中国的发展轨迹。这种双向的历史考察,使得本书的叙事更加立体和全面。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是,我们不能简单地将中美关系看作是两国政府之间的较量,而应该看到两国人民之间长久以来形成的复杂互动和相互影响。这本书为我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考框架,让我能够更深入地理解两国关系的演变,并为未来的发展提供一些历史启示。
评分《中国人与美国人:从同舟共济到竞争对决,一段被忽视的共有历史》,这本书的名字就充满了史诗感和探索精神。我一直认为,要理解一个国家之间的关系,就必须深入挖掘其历史的根源,而这本书正是深入挖掘了中美之间那段“被忽视的共有历史”。它让我看到了,在宏大的政治叙事之外,普通人民的经历和互动,是如何在中美关系的发展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我尤其被书中对早期华人移民在美国的境遇的细致描绘所打动。那些在美国西部的淘金热、铁路建设中的辛勤汗水,以及他们所遭受的歧视和压迫,都让我深感震撼。这些故事,不仅仅是历史的记录,更是对那个时代社会结构和人性的深刻反思。同时,书中对美国人在中国近现代史中的角色的分析,也同样引人入胜。从传教士传播的西方思想,到美国商人的贸易往来,都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这种双向的历史考察,使得本书的论述更加立体和全面。作者并没有将两国关系简单地定性为“友好”或“敌对”,而是展现了其复杂性和动态性。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不仅仅是在阅读历史,更是在进行一次深刻的文化与历史的探索,它让我重新审视了过去对中美关系的理解,也为我提供了看待两国关系未来发展的一个更具历史纵深感的视角。
评分这本书的出现,可以说是一次及时而深刻的提醒。在如今这个充斥着地缘政治紧张和意识形态对抗的时代,《中国人与美国人:从同舟共济到竞争对决,一段被忽视的共有历史》却将目光投向了过去,试图挖掘两国之间那段“被忽视的共有历史”。我一直认为,理解一个国家的对外关系,不能仅仅关注当下的表象,而要深入其历史的根脉。这本书恰恰做到了这一点。它通过详实的史料和生动的叙述,为读者展现了中国人与美国人之间曾经的“同舟共济”的岁月。我特别被书中关于早期华人移民在美国的奋斗故事所打动,他们在美国的土地上辛勤劳作,为美国的建设贡献了力量,即便面临歧视和压迫,依然展现出了坚韧不拔的精神。这些故事,不仅仅是历史的片段,更是两国人民之间情感和经历的真实写照。同时,作者也并未回避两国关系中的冲突与挑战,例如排华法案的阴影,以及在不同历史时期两国之间的意识形态差异。然而,作者并没有将这些冲突简单地放大,而是试图在更广阔的历史视野下,去理解其成因和影响。这种 nuanced 的处理方式,使得这本书的论述更加客观和深刻。读完这本书,我深刻地认识到,两国关系的发展并非总是线性的,而是充满了曲折和反复。而那些曾经的“共有历史”,无论美好还是艰难,都对今天的两国关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本书为我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让我能够以一种更加辩证和历史的眼光,来审视当前的中美关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