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世凱當國:洪憲紀事詩本事簿注

袁世凱當國:洪憲紀事詩本事簿注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圖書標籤:
  • 袁世凱
  • 近代史
  • 洪憲
  • 詩本事
  • 曆史
  • 政治
  • 傳記
  • 民國
  • 清末
  • 人物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龍飛河北據幽燕,八十三晨大寶傳。
  一代興亡存故事,史傢紀日代編年。

  民國4年12月,袁世凱稱帝,廢民國改帝國,年號洪憲。民國5年為洪憲元年,是為「洪憲帝製」之開端……

  《洪憲紀事詩本事簿注》是劉成禺以史傢的眼光和詩人的筆墨,寫齣瞭袁世凱竊國亂政、復闢帝製以及帝製夭摺的曆史全過程,同時還紀錄瞭與這段曆史相關的史實與人物。

  內容綜覽瞭洪憲帝製的方方麵麵,宛如一幅生動的洪憲帝製圖。例如涉及帝製的原因包括:列強的利益爭鬥對中國外交內政的影響、袁世凱的野心、帝製受諸人的慫恿;而涉及帝製的過程,寫到籌安會、請願團、太子黨等;以及帝製中的各種人物──遺老、軍閥、進步黨、革命黨等等。

  《洪憲紀事詩本事簿注》結閤瞭詩和史,詩在前,文在後,以文注詩,詩文互補,並「以詩存史」。是清末民初以來少見的大型敘事組詩。

本書特色    

  ★看帝製時期的各個人物、軼事,構成一幅生動的洪憲帝製圖
  ★重新點校、分段,並增加小標題,便於讀者檢索
  ★文史專傢蔡登山老師專文導讀
  ★本書詩文相輔,詩在前文在後,生動刻畫瞭洪憲帝製之開端與結束,曆史猶如重現眼前!
 
《洪憲紀事詩本事簿注》:一段被時代洪流衝刷的曆史側影 本書並非僅僅是對袁世凱稱帝那段短暫而充滿爭議的“洪憲”時期的簡單復述,而是一部深入挖掘特定史料、力求還原曆史細節的學術性著作。它以清末民初的史詩性轉摺為背景,聚焦於一個特殊的文獻體裁——紀事詩,並將其置於嚴謹的考證框架之下進行細緻的梳理與解讀。 全書的基石,在於對“洪憲紀事詩”這一特殊文學現象的全麵搜集與係統整理。紀事詩,作為一種具有強烈時代烙印和輿論導嚮性的詩歌形式,其價值遠超文學本身。它們是特定曆史時期社會情緒的晴雨錶、政治風雲的側寫圖,更是當時各方勢力角力、民間議論紛紛的生動載體。本書的作者以近乎“文獻癖”的細緻,廣泛搜羅散佚於各傢藏書、報章雜誌乃至私人信函中的相關詩作,力求做到“存者無遺,佚者可考”。 一、紀事詩的文本重建與分類學構建 本書首先建立瞭一個清晰的文獻分類體係。它將搜集到的紀事詩按照其流派、作者身份、創作意圖和流傳方式進行劃分。例如,有明確支持帝製的“頌歌體”詩篇,多齣自清廷遺老或依附袁氏的文人筆下,其辭藻華麗,目的在於營造“天命所歸”的氛圍;相對的,則是大量以隱晦諷刺、白描手法記錄時局的“諷刺體”或“嘲諷體”詩作,這些往往流傳於民間或反袁士紳之間,信息密度極高,是研究當時反對情緒的重要窗口。 作者並未止步於簡單的羅列。每一首詩的背後,都伴隨著詳盡的“本事簿注”。這裏的“本事”,指的是創作該詩的背景事件、詩中所指的具體人物代號,以及詩歌流傳過程中的重要節點。例如,對於一首描述“南海稱製”的詩,作者會深入考證當時袁氏集團內部關於帝製討論的幾次關鍵會議、相關官員的調動,乃至民間對“稱製”的最初反應,將詩句還原到其最原始的語境之中。 二、權力中樞的側影:對“傢法”與“宮闈”的微觀審視 袁世凱稱帝(洪憲元年)這一事件,核心在於權力的高度集中與隨之而來的巨大政治泡沫。本書通過對那些描述大總統府內部運作、傢眷賞賜、宴會排場的紀事詩的解讀,揭示瞭權力核心運作的某些“不為外人道”的細節。 這些詩作雖然是文學錶達,但其描摹的場景往往具有新聞報道般的寫實性。作者通過考注,辨析瞭詩中提及的“新官製”、“新禮儀”的具體內容,以及袁氏傢族對新朝的期許與實際操作中的窘態。例如,對於描述特定宴會的詩句,作者會結閤當時外籍顧問的日記或中立媒體的報道,來交叉驗證宴會上的真實氣氛與詩歌所反映的誇張或諷刺的成分,從而構建一個多維度的權力景觀。 三、民意與輿論的流變:從期盼到幻滅的軌跡 洪憲帝製失敗的根本原因在於脫離瞭當時中國社會的主流期望——共和。本書的價值之一,在於係統梳理瞭紀事詩如何反映瞭這種民意流變的軌跡。 在帝製宣布之初,由於政治高壓和信息壟斷,支持的聲音占據瞭錶麵優勢。詩作多以歌頌為主。然而,隨著南北協商的失敗、各地“護國”運動的興起,詩歌的基調迅速轉嚮悲涼與憤慨。作者詳盡地標注瞭這些轉嚮的“時間節點”,將其與護國軍宣布獨立、袁世凱發布罪己詔等重大曆史事件精確對應。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本書對那些以“稗官野史”形式流傳的民間打油詩、燈謎等進行瞭細緻的挖掘和注疏。這些不登大雅之堂的文字,往往最能體現普通民眾對時局的直觀感受——從最初對“太平盛世”的模糊期盼,到對“逆天行事”的痛斥,再到袁世凱去世後的復雜情緒。 四、文獻的“祛魅”與“復原” 本書的行文風格嚴謹、考證詳實,力求對紀事詩進行“祛魅”。在傳統史學中,這些詩歌常被視為“文人閑筆”,缺乏史料價值。而本書的目的恰恰在於證明,在信息流通受阻的年代,高質量的紀事詩是還原曆史真相的獨特視角。 作者在“本事簿注”中,采用瞭大量的旁證材料:如當時的官方公報、外交電文、地方紳士的信劄、乃至外國駐華使館的密檔翻譯。通過這種多源頭的交叉比對,作者不僅解釋瞭詩句的含義,更重要的是,確定瞭詩句的“可信度區間”。例如,對於一首指控某位親帝派官員貪腐的詩,作者會查閱同期財政部的相關記錄,以判斷其指控的真實性和誇大程度。 總而言之,《洪憲紀事詩本事簿注》是一部紮根於微觀史料、緻力於宏觀重構的學術成果。它不直接敘述袁世凱稱帝的“前因後果”,而是通過聚焦於這一特定時期內文學形式(紀事詩)的文本承載,為我們提供瞭一扇獨特的、充滿細節和情緒張力的曆史觀察窗,讓讀者得以一窺那個風雲變幻的“洪憲”年間,社會各階層的心聲與錶態,以及曆史事件在特定文人心中的烙印。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原著/劉成禺


  劉成禺(1875~1952),本名問堯,字禺生,筆名壯夫、漢公、劉漢,湖北武昌人。1875年生於廣東番禺,故字禺生,以麵略麻,人以「麻哥」稱之,亦不以為忤。劉成禺齣生於官宦之傢,其父劉兆霖號雨臣,曾在廣東廣州府和潮州府等地為官數十年,「卓著勛聲」。成禺幼長於粵,後入武昌經心書院、兩湖書院學習,受教於梁鼎芬,後又曾跟隨辜鴻銘和容閎學習西文。1901年,以唐纔常案被纍,離鄂走上海,館於王培生傢。後應陳少白之招,與瀋翔雲至香港,又以少白之介,加入興中會。1902年,經程傢怪介紹在橫濱與孫中山相見,縱談竟日。1952年3月15日病逝於漢口,享年78歲。

編者簡介

主編/蔡登山


  文史作傢,曾製作及編劇《作傢身影》紀錄片,完成魯迅、周作人、鬱達夫、徐誌摩、硃自清、老捨、冰心、瀋從文、巴金、曹禺、蕭乾、張愛玲諸人之傳記影像,開探索作傢心靈風氣之先。著有:《人間四月天》、《傳奇未完──張愛玲》、《色戒愛玲》、《魯迅愛過的人》、《何處尋你──鬍適的戀人及友人》、《梅蘭芳與孟小鼕》、《民國的身影》、《讀人閱史──從晚清到民國》、《叛國者與「親日」文人》、《楊翠喜‧聲色晚清》、《多少樓颱煙雨中:近代史料拾遺》等十數本著作。
 

圖書目錄

劉成禺的《世載堂雜憶》和《洪憲紀事詩本事簿注》/蔡登山
《洪憲紀事詩》敘辭/孫文
《洪憲紀事詩》序/章炳麟
題《洪憲紀事詩》/趙藩
題《洪憲紀事詩》/陳嘉會
凡例
弁言/簡又文、謝興堯
初稿例略

【捲一】
一、袁世凱簡曆
二、前門增為十三門
三、王氣西來整軍經武
四、小桃紅入宮來
五、洪憲元旦賀年
六、硃三與周媽
七、林長民書三殿匾額
八、跛皇帝、聾皇後
九、袁寒雲以詩譏諫
一○、春風零落小桃紅
一一、二八蛋對六十臣
一二、鮮靈芝與劉喜奎
一三、喬樹柟不願廁身新朝
一四、陳寶琛詩諷徐世昌
一五、進呈仇十洲名畫
一六、於式枚留名節
一七、張鎮芳獻駐防之策
一八、賜遏必隆刀
一九、張瑞璣痛詆洪憲詩
二○、袁世凱飛揚如虎
二一、德皇慫恿袁世凱稱帝
二二、名僧月霞說法
二三、皇後佯呼不敢當
二四、陳寶琛「清流」尾
二五、劉師培―─「籌安六君子」
二六、袁四弟誚三郎
二七、廢除選宮女之製
二八、洪憲月份牌
二九、石龍化石
三○、憶景定成詩
三一、張一反對帝製
三二、袁世凱儀仗沿用前清
三三、洪憲帝製國旗
三四、小叫天―譚鑫培
三五、賞劉鴻聲龍袍
三六、《新安天會》意有所指
三七、始知天上蒼龍種
三八、有賀長雄進呈《皇室規範》
三九、各國對帝製之議
四○、滿濛迴藏勸進
四一、達賴和班禪
四二、汪鳳瀛反對變更國體
四三、康梁反袁世凱
四四、為袁世凱譯書
四五、石室金匱之製
四六、洪憲設女官
四七、貤封熊希齡
四八、湯化龍怒辭教育長

【捲二】
一、上海鎮守使鄭汝成遇刺身亡
二、蔡鬆坡與小鳳仙
三、章太炎為袁世凱幽禁
四、袁世凱賜名
五、黎元洪拒受封王
六、黎元洪拒絕逃離北京
七、黎本危洩露計劃
八、趙秉鈞暴斃
九、天師賜號
一○、聘王闓運為國史館長
一一、請章太炎作序
一二、罷除太監,改用女官
一三、杭辛齋獄中受《易》
一四、三希堂碑有斷碎痕者,為洪憲後之拓本
一五、陸徵祥任國務卿
一六、補北海之魚
一七、洪憲運命與宣統先後媲美
一八、色藝雙全劉喜奎
一九、群爭路費
二○、夏壽田選注孫子兵法
二一、硃瑞奉詔
二二、袁世凱瀛颱賜宴賦詩
二三、袁寒雲與薛麗清
二四、方士之言不可信
二五、袁剋定傾心帝製
二六、談笑喧傳《走狗圖》
二七、議定洪憲玉璽
二八、嚴修痛言帝製之弊
二九、硃啓鈐改建正陽門
三○、亂認袁崇煥為祖宗
三一、清代遺臣江亭賦詩
三二、孤本《洪憲縉紳錄》
三三、周道如恩報袁世凱
三四、袁世凱有《欽批古文觀止》之刻
三五、頒布《洪憲曆書》
三六、辮帥張勛
三七、妃子爭封第一宮
三八、嚴復共和女性之說
三九、晚清遺老群居青島
四○、九門提督江朝宗
四一、堪輿傢預言
四二、洪憲元年
四三、第三鎮兵變
四四、怪異之兆
四五、議定洪憲年號
四六、附會《推背圖》之說
四七、嵩山四友
四八、「元宵」忌諱改成「湯圓」
四九、顧鰲、薛大可
五○、洪憲無異傀儡登場
跋/孫文

 

圖書序言



劉成禺的《世載堂雜憶》和《洪憲紀事詩本事簿注》

蔡登山


  劉成禺(1875—1952),本名問堯,字禺生,筆名壯夫、漢公、劉漢,湖北武昌人。一八七五年生於廣東番禺,故字禺生,以麵略麻,人以「麻哥」稱之,亦不以為忤。有李根源,雲南騰衝人,人稱為「李麻子」。民國初年,劉、李等人同遊蘇州,恰好遇著瞭章太炎,便相約到一傢照相館去照相。排坐位時,章太炎居中而坐,他令李根源居右,劉成禺居左。這時劉成禺有意見瞭,他倖倖地說:「我是麻哥,他是麻子,子焉能居哥之上?」章命劉、李換位,劉成禺纔不再嘮叨,自覺「麻哥」到底略高「麻子」一籌。一九四四年春間,太炎先生已去世多年,李根源到陪都重慶,寫瞭許多詩,中有〈訪劉成禺七星崗蔭廬戲贈〉詩雲:

  我是騰衝李麻子,君是江夏劉麻哥。
  迴首吳門閤夥事,太炎不見奈之何!

  劉成禺齣生於官宦之傢,其父劉兆霖號雨臣,曾在廣東廣州府和潮州府等地為官數十年,「卓著勛聲」。成禺幼長於粵,後入武昌經心書院、兩湖書院學習,受教於梁鼎芬,後又曾跟隨辜鴻銘和容閎學習西文。一九0一年,以唐纔常案被纍,離鄂走上海,館於王培生傢。王傢富藏書,得以博覽群籍。後應陳少白之招,與瀋翔雲至香港,又以少白之介,加入興中會。同年入日本成城陸軍預備學校,一九0二年,經程傢怪介紹在橫濱與孫中山相見,縱談竟日。後來他迴憶說,此次會見,「是為四十餘年緻力革命之發韌」。同年孫中山曾對他說:「吾欲子搜羅遺聞,撰著成書,以《滿清紀事》為基本,再參以歐美人所著史籍,發揚先烈,用昭信史,為今日吾黨宣傳排滿好資料,亦犬養先生意也。吾子深明漢學,能著此書,吾黨目下尚無他人,故以授子。」於是劉成禺在一九0三年寫成《太平天國戰史》書稿十六捲,一九0四年先印行六捲,孫中山為之作序。一九0三年一月,劉成禺與湖北革命誌士藍天蔚、張繼煦、李書城等在東京創辦瞭《湖北學生界》。劉成禺曾在刊物上發錶〈史學廣義〉一文,宣傳瞭民主革命思想和推翻清王朝的思想。由於這份刊物,使劉成禺失去瞭官費留學生資格,不能繼續在日本停留。而孫中山在自傳中也說:「劉成禺在學生新軍大會,演說革命排滿,被清公使逐齣學校。」一九0四年春,孫中山抵舊金山,與保皇黨論戰,改組洪門緻公堂機關報《大同日報》,掃除保皇黨勢力;此時劉成禺也離日赴美,入加州大學攻讀,以馮自由之薦,課餘兼《大同日報》總編輯。馮自由說:「自是大倡革命排滿,放言無忌,每週華僑革命思想之激盪,劉之力為多焉。」從東京到舊金山這段期間,劉成禺可說是孫中山不可多得的戰友。

  劉成禺為瞭更快適應語言環境並完成學業,他找瞭一位小他兩歲的美國白人姑娘名叫珍妮•艾拉•特雷斯科特(Jennie Ella Trescott)任英文教師。據其好友楊韆裏說,珍妮住在他寓所附近的一所樓房,某日,她的寓所三樓失火,看看快要蔓延到她所住的五樓瞭。珍妮的母親見女兒睏在五樓,就大叫:「我的女兒在五樓啊!」劉成禺在人叢中聽到叫聲,立即冒險衝上五樓,把珍妮背下來。珍妮深感救命之恩,雖然在美國大部分地區包括加州,法律明確規定白人不能與華人通婚,但珍妮決定要嫁給劉成禺。楊韆裏後來為他刻一「火裏奇緣」印署相贈。劉成禺在《世載堂雜憶》中也曾迴憶說:「四十年前,與予妻(Dolly Tiscott)結婚於渥陽明州(案:今譯為懷俄明州),該州無禁止東方人種與西女結婚條例,地近優脫州(案:今譯為猶他州),乃為鹽湖之遊。鹽湖城,為優脫首府,在萬山之中,人富膏原,傢無陋屋。」

  一九一一年武昌首義成功,不久,劉成禺迴國,一九一二年一月南京臨時政府成立,任參議院湖北省參議員。南北議和期間人事都由黃興裁定,劉成禺因不滿黃興而與孫武閤作,在上海成立民社,與同盟會公開對立。從支持孫中山變為反對孫中山與南京臨時政府,這大概是彼此始料未及的。不久孫中山讓位給袁世凱,臨時政府北遷,劉成禺北上任參議院參議員。當時袁世凱極力籠絡,曾以大總統令頒授「嘉禾章」一枚,希望他改弦易轍,歸其所用。但劉成禺虛與周鏇,堅守革命初衷不變。「二次革命」起,他與國民黨籍國會議員多人,被誣犯內亂罪,被袁世凱下令通緝,於是被迫逃到上海,開一雜貨鋪營生,鋪掛招牌為「嘉禾居」,並將「嘉禾章」嵌於招牌中,有人勸止:「此為肇禍之根,恐遭不測!」劉成禺厲聲曰:「袁早晚必敗,不過塚中枯骨,我何懼哉?」。一九一六年袁世凱死後,經過五年左右的疏離,劉成禺繼續追隨孫中山。一九一七年八月,被任命為廣州國會非常會議參議院議員,九月被任命為中華民國軍政府海陸軍大元帥府顧問。一九二一年五月,孫中山在廣州就任中華民國非常大總統,劉成禺被任命為總統府宣傳局主任。一九二三年三月,孫中山又任命劉成禺為陸海軍大本營參議。一九二四年十月北京政變後,孫中山受邀北上,此時段祺瑞已就任臨時執政府執政,孫段之間已無閤作基礎可言。於是孫中山下令北上的國民黨員不得在北京政府任職,劉成禺與郭泰祺遵從孫中山的臨終教誨,二人一起迴武昌,劉成禺任教於武昌高等師範學校,一直到一九三一年。一九三一年春,國民政府任命劉成禺為監察院監察委員,一直任到一九四七年。一九四七年八月,劉成禺被派為監察院兩廣監察使。一九四九年初,他被任命為國史館總編修。中共建國後,他返迴故鄉武昌,曾任湖北省人大會代錶、湖北省人委會參事,一九五0年八月被任命為中南軍政委員會文教委員會委員。一九五二年三月十五日病逝於漢口,享年七十八歲。

  劉成禺在青年時代,雄健有力,前在哥老會中,充白紙扇(軍師),他並不自諱,即在《世載堂雜憶》中,亦曾透露。辛亥革命,南北議和,他充南方代錶,亦虎虎有生氣,當時有人呼之為劉大炮者。北伐以後,組織南京政府,於右任拉他為監察院首席監察委員,不免漸呈暮氣,當時他說:監察院「不打老虎,隻拍蒼蠅」,雖然以幽默的語調齣之,但遇事頗小心謹慎也,且精神亦不及前。國民政府每遇星期一,做紀念週,讀孫中山遺囑,然後此臨時主席演說一番,各屬員則環而恭聽,皆鵠立無座位也。監察院亦如之,一次,於院長方操其陜西官話,作冗長的演說,忽聞鼾聲起於群列,視之,則劉成禺也。幸有立於其傍者推之,曰:「站著亦能打鼾嗎?」他低聲道:「此種話聽之令人昏昏欲睡耳。」

  劉成禺喜愛打牌,無論在北京做議員,在廣州當總統府高等顧問,在南京當監察委員,甚至抗戰期間,重慶市禁止打牌,他還是天天在傢裏召集朋友攻打四方城,霹霹拍拍,聲震四鄰。警察局長徐中齊不敢惹他,曾派員婉勸他在颱麵鋪布,免得引起鄰捨的反感,他也置之不理。他生平的嗜好,除瞭打牌之外,就是聊天。他和朋友聊天,古今中外,誇誇其談,尤其是對前清遺老、北洋官僚、黨國要人的拆爛汙醜聞秘事,更是葷素並進有聲有色的給以廣播。「天下的好話,由他說盡;天下的壞事,由他做盡。」就是當年他給某人所下的判詞,傳誦一時的名句。

  與劉成禺有過接觸的香港掌故傢高伯雨說:「劉麻哥是政客中而帶有書生氣味的人,為人趣味可近,和他交往,久之而覺得其人可愛,他一方麵從政,一方麵又熱心著述,生平寫過好幾種書,……這些作品,不用說是敘述瞭不少珍貴的史料。」劉成禺的著作共有:《先總理舊德錄》、《中國五大外交學者口授錄》(五人為容閎、馬相伯、辜鴻銘、伍廷芳、唐紹儀)、《洪憲紀事詩本事簿注》、《世載堂詩》(六捲)、《散原先生鬆門說詩》、《太平天國戰史》(十六捲)、《史學廣義》、《廣西史考廣義》(四捲)、《自傳》、《禺生四唱》(包括洪憲紀事詩、金陵新詠、憶江南雜詩、渝州雜詠、論版本絕句)、《世載堂雜憶》等十一部著作。

  其中《世載堂雜憶》大部分是劉成禺根據親身經曆寫成的筆記體史料,以隨筆記錄為主,體例不拘。他在七十歲時預知他還有十年壽命,於是日書《雜憶》數則,又把他「平生首尾未完畢之書,如《禺生四唱》、《洪憲紀事詩本事簿注》、《憶江南雜詩注》、《容閎、辜湯生、馬相伯、伍廷芳外交口授錄》、《世載堂筆記》與《自傳》等,盡歸《雜憶》中,匯為長篇,備事分錄。」於是從一九四六年九月十五日開始在上海《新聞報》副刊《新園林》刊登,「年餘始畢,風靡一時。」掌故大傢鄭逸梅就說:「《雜憶》可與汪東之《寄庵隨筆》銖兩相稱,洵為兩大力作。」由於劉成禺生平交友廣泛,當時的上層人物如孫中山、黎元洪、伍廷芳、章太炎、鄒容、蔡鍔、楊度、鬍景翼等,無不與他過從甚密,所以他的著作內容廣泛,而且具有很高的史料價值。他自己評價說:「典章文物之考證,地方文獻之叢存,師友名輩之遺聞,達士美人之韻事,雖未循纂著宏例,而短篇簿錄,亦足供大雅諮詢。」

  《世載堂雜憶》收錄的文章,記載瞭晚清至民國時期的人物事蹟、政治製度、社會變革等等,這一時期,中國社會發生著韆百年來沒有過的巨變,政治腐敗,列強橫行,國勢衰微,社會動盪不定,文化眾聲喧嘩。本書記錄的內容涉及政治、經濟、外交、教育以及人物等多方麵,是研究中國近代史和民國史的重要資料。 雖然章士釗在〈疏黃帝魂〉中,指齣劉成禺寫作態度不夠認真,如說:「禺生遊談之雄,好為捕風捉影之說,譏訕前輩,自是一病。」又說:「禺生以小說傢姿態,描畫先烈成書次第,故事隨意齣入,資其裝點,餘殊不取。」確實該書在某些考證上,常有疏忽,後人使用此資料時,是不可不辨者。然瑕不掩瑜,此書還是包含許多珍貴的資料。董必武為《世載堂雜憶》 題詞中就提到:「禺生見聞廣博,晚年憶其從前耳濡目染之事,筆而錄之,為《世載堂雜憶》。此隨筆之類,未加整理,雖不無耳食之談,謬悠之說,然多遺聞佚事,其中亦有《洪憲紀事詩本事簿注》之所未及者,甚可喜亦可觀也。」

  《世載堂雜憶》在劉成禺生前並無單行本印行,此書稿後來由錢實甫整理,一九六0年由北京中華書局齣版,收為「近代史料筆記叢刊」之一種。一九七一年颱北文海齣版社也齣版,收為「近代中國史料叢刊」之一種。一九七六年颱北長歌齣版社也齣版,收為「長歌傳記文學叢刊」之一種。一九九五年山西古籍齣版社也齣版,收為「民國筆記小說大觀」之一種。一九九七年遼寜教育齣版社也齣版,收為「新世紀萬有文庫」之一種。然這些版本完全根據一九六0年的中華書局版。但當時錢實甫在整理編輯此書時,可能有他的取捨標準,因此有許多文稿並沒有編入。一九六六年雋君(筆名,是陸丹林)就說:「但是該書印行的,隻有十分之八的材料,還有部分文稿,沒有編入。我手邊藏存他的餘稿,今特整理抄錄,並略為注明。目的是供讀者得窺全豹,也可以使作者當年的寫作,不緻四分五裂而有遺珠之憾。」雋君整理的文稿名為〈世載堂雜憶續篇〉,後來在高伯雨(林熙)創辦的《大華》半月刊第二十五期(一九六七年三月十五日齣版)開始連載,分十期刊畢,共有二十七篇。分彆是〈王壬鞦的三女〉、〈可憐鞦水詞〉、〈梁啓超兩女友〉、〈陳友仁黑白分明〉、〈萊州奇案〉、〈諧聯拾雋〉、〈多妻教與多妻製〉、〈美國兩大奇案〉、〈楊守敬瑣事〉、〈官文寵妾壓群僚〉、〈瀋佩貞情賺黎元洪〉、〈唐群英侮辱宋教仁〉、〈留東外史續編材料〉、〈英雌大鬧參議院的一幕〉、〈讀書拾雋〉、〈溪山如意伴梅花〉、〈散原老人遺事〉、〈瀋葆楨與其師〉、〈迎得新人,忽來「故鬼」〉、〈李鴻章嚮子作揖〉、〈韆古傷心搵淚巾〉、〈讀書小識〉、〈粵謳作者招子庸〉、〈左宗棠因聯逢知己〉、〈李鴻章幕中壞員〉、〈滄桑曆劫紀南園〉、〈曾國藩瑣事〉。雋君並對文中的人物彆號事蹟加以註解,讓讀者免去查考之煩,此非精通清末民初之史事者,不易為也。而對劉成禺所誤記或考證失實之處,高伯雨也做瞭按語。隻是後來《大華》半月刊在登完不久,就因財務虧損而停刊瞭。這份印量不多的雜誌因在香港齣版,當時海峽兩岸甚少人注意到,因此盡管它早在一九六七年就已刊齣中華書局失收的〈續篇〉,但在這之後兩岸齣版的四種版本,竟無任何一個版本收入這〈續篇〉。如今《大華》半月刊早已成為絕版的雜誌,甚至連知名的圖書館都沒有收藏,筆者偶然在中央研究院近史所找到後來香港龍門書店復刻的四十二期《大華》雜誌,於是把連載十期的〈世載堂雜憶續篇〉二十七篇文稿影印,重新排版,補入原有的書稿之後,成為「全編本」《世載堂雜憶》,如此讀者當可得窺全豹,而無遺珠之憾矣。

  《洪憲紀事詩本事簿注》的成書過程,是先有史後有詩的。根據劉成禺自己的說法是在「寅、巳」之際,也就是一九一四年至一九一七年之間,他「退處城南,僦孫退榖故宅居之,槐窗閑日,間裏舊籍。時項城銳意稱帝,內外騷然,朝野新語,日不暇及。遂舉所見所聞,隨筆記錄,曰《後孫公園雜識》,存事實也。」 這是有關史的部分。而一九一七年在廣州期間,劉成禺根據張瑞璣、時功玖等人的建議,寫齣瞭《洪憲紀事詩》二百餘首,劉成禺說:「攜歸滬瀆,呈王師勝之、陳師介安及章先生太炎,均勸其詳注刊行,昭明真僞,諸老輩亦多索此稿者……成禺此本,大雅所譏,既經老輩宏奬,後來復尠正鈔,應加勒白,先刊詩二百餘章,敢奉前賢,用代墨楮,得荷批竄,是所錫幸。」《洪憲紀事詩》二百十二首(非三百首)於一九一九年首次刊行,但隻有詩而沒有注釋。後來劉成禺將《後孫公園雜識》中所敘述的史實與《洪憲紀事詩》中的部分詩作編在一起,詩在前,文在後,於一九三六年五月五日在由簡又文任社長,謝興堯、陸丹林分彆擔任主編的《逸經》半月刊上開始刊登,題名「洪憲紀事詩本事注」。但隻發錶七十六首,後來又增加未在《逸經》發錶的二十二首及其注文,總計九十八首,於一九三七年由重慶的京華印書館齣版,書名改為《洪憲紀事詩本事簿注》。這是《洪憲紀事詩本事簿注》這本結閤詩和史的書籍的由來。

  《洪憲紀事詩本事簿注》是劉成禺以史傢的眼光和詩人的筆墨,寫齣瞭袁世凱竊國亂政、復闢帝製以及帝製夭摺的曆史全過程,同時還紀錄瞭與這段曆史相關的史實與人物。包括洪憲帝製的方方麵麵,例如涉及帝製的原因,包括列強的利益爭鬥對中國外交內政的影響、袁世凱的野心、帝製諸人的慫恿;涉及帝製的過程,寫到籌安會、請願團、太子黨等;涉及帝製中的各種人物,遺老、軍閥、進步黨、革命黨等等。《洪憲紀事詩本事簿注》可說是一幅生動的洪憲帝製圖,钜細靡遺地呈現齣當時的圖景。

  例如第八首:「宮內嘲談竟鬩牆,君臣禦跛笑升堂。寄言來日聾皇後,勝卻徐妃半麵妝。」這首詩寫洪憲元旦朝賀,曾任大總統府軍事參議的顔世清去給袁剋定拜年。顔世清右腿跛,袁剋定是左腿跛。顔世清跪下後,袁剋定拄著拐杖去扶他起來。他們兩人一個留一條腿在地上,引得在場的袁剋文、袁剋良大笑不已。袁剋定厲聲斥責他們兒戲朝儀。不料,袁剋良卻說,大哥還真的以儲君的威儀嚇唬我們弟兄不成?世界上哪有瘸皇帝、聾皇後的?原來,袁剋定的太太吳氏(吳大澂長女)有些耳聾。袁剋定除瞭生氣,也沒有辦法。劉成禺以嬉笑怒罵的口吻,寫齣這一場滑稽鬧劇。另第九十三首(下捲第四十五首):「武定文功未紀年,梅花洪數應先天。安排新歲崇王製,字字共和竄大圈。」描寫當時朝臣聚議年號,有主張用「武定」為年號(袁剋定主之),有主張用「文定」為年號,兩說爭持不下,使主張符應圖讖說者獲勝,遂採用「洪憲」為年號。劉成禺的注文說:「丙辰元旦,登極禮定,城廂內外,九門提督,內外警察廳,步兵統領,派隊四齣,所有門對、牌號、告白、牆壁,有『共和』等字,與帝製相抵觸者,一概消除。其有通衢大道,刊刻書寫,不能即行塗洗者,凡『共和』字麵,加畫一大黃圈,藉壯觀瞻,而昭民意雲。當時街謠曰:『一路圈兒圈到底,到底再圈圈不起。帝製不過畫圈圈,空圈圈瞭圈而已。』兒童歌者甚夥,警士又沿途禁止。」劉成禺維妙維肖地畫齣袁世凱稱帝的滑稽漫畫圖,對袁世凱打著擁護共和的招牌,卻復闢帝製,做齣「帝製不過畫圈圈」的辛辣嘲諷。

  《洪憲紀事詩本事簿注》在凡例中說:「此注多經當代名人良友供給材料,尚有未翔實者,敬求海內賢達,隨時賜正。」也因此引來當時對洪憲帝製親睹者所提供的一手材料,如曾任袁世凱大總統府秘書長的張一麐,曾任黎元洪秘書的黎澍等人提供的史料。另外還有其他師友,透過書信的往返,使得史料更加豐滿,書中屢屢齣現「又記」、「再記」,即是明證。除此而外,劉成禺還注意到當時媒體及輿論的態度,他也引用瞭《順天時報》、《大同日報》的諸多報導,這都成為相當珍貴的材料。劉成禺注文的敘述生動、形象,既有助於讓讀者正確地理解詩意,又使詩的思想內涵更加豐富,是清末民初以來少見的大型敘事組詩。他以文注詩,詩文互補,並「以詩存史」。使得《洪憲紀事詩本事簿注》該書,存在多重的意義。

  本次重新點校打字排版,除根據一九三七年重慶的京華印書館版外,也參考《逸經》連載時之內容。為瞭便於讀者的檢索查詢,在每首詩之前,特根據其內容擬定小標題。
 

圖書試讀

【捲一】
 
二三、皇後佯呼不敢當
 
翟服羞披禦禮堂,朝天外戚重椒房。
宮廷未起新儀注,皇後佯呼不敢當。
 
洪憲元旦,官眷各禦命婦製服,入宮行朝賀禮。孫寶琦夫人,宮中稱為親傢太太者,朝見皇後,位尊領班。內禮官、女官長、女官整齊儀注,左右分行,排列禮堂,導皇後升堂行禮。女官奉皇後入,官眷肅立,宣稱請皇後升中位禦座,受賀年禮。皇後曰:「親傢太太、各位太太,皇後不敢當,不必行禮。」群曰:「請皇後正位。」女官四人,扶持皇後,端拱禦座。孫寶琦夫人率各官眷,伏地行九拜跪。皇後欲起立曰:「皇後不敢當。」要還禮。女官復夾持之曰:「皇後坐而受賀,禮也。」皇後身不得動,麵紅耳赤,吃吃大笑不止。女官又曰:「皇後必恭拱受禮。」禮畢,皇後退座,語孫寶琦夫人曰:「謝謝各位太太,做瞭皇後,連還禮都不能,真真是不敢當也。」賀後禮成,孫寶琦夫人又請朝賀皇帝,皇後曰:「皇帝也不敢當,不必行禮。」翌日「不敢當」新語,艷傳都下。按:皇後為剋定生母,人極長厚,長居彰德,洪憲登極,元旦受賀,乃於十二月二十日,剋文、剋良專車赴洹上,禮迎入新華宮,正皇後位。故其舉動,尚帶大眾鄉味,未習宮廷母儀也。(錄《後孫公園雜錄》)
 
洪憲敗亡,先總理中山先生由日返滬,開大會於尚賢堂,先生演說曰:「吾人革命,對於國政,尚多外行之事,理所固然。即如項城登極,其皇後受官眷朝賀,聲聲言『不敢當』,豈有皇帝、皇後受臣下跪拜而言『不敢當』者?足見袁傢雖世代簪纓,身居帝位,亦是外行。吾願革命黨人,與聞國政,不作外行之事如洪憲皇後為『不敢當』語也。」(成禺恭錄)

用戶評價

评分

當我初次瞥見《袁世凱當國:洪憲紀事詩本事簿注》的書名時,一種強烈的好奇心便油然而生。我一直對民國初年那段波瀾壯闊的曆史時期,以及其中那些充滿傳奇色彩的人物充滿瞭濃厚的興趣。袁世凱,這個在中國近代史上留下瞭深刻印記的名字,他的崛起與衰落,他的政治抱負與最終的結局,無不引發後人無盡的思索。而這本書的獨特之處在於,它並非僅僅是傳統的史實陳述,而是以“洪憲紀事詩”為載體,試圖以一種更為生動、更為富有感染力的方式來呈現那段曆史。我渴望知道,這些“洪憲紀事詩”究竟蘊含著怎樣的曆史信息?它們是官方的宣傳,還是民間的記錄?是藝術的創作,還是曆史的寫照?而“本事簿注”則讓我看到瞭作者嚴謹細緻的治學態度,我期待它能夠對這些詩歌進行深入的考證與解讀,揭示齣詩歌背後的曆史真相,分析其創作的背景,以及其所摺射齣的時代精神。這本書是否能夠幫助我更深入地理解袁世凱當國時期的政治局勢,以及他內心深處的真實想法?我希望它能夠為我打開一扇通往曆史深處的窗戶,讓我能夠以一種全新的視角去審視那位備受爭議的曆史人物,感受曆史的溫度,體會人物的悲歡離閤,從而對中國近代史有一個更為全麵、更為立體的認知,這種融閤瞭詩歌的藝術魅力與史學研究的嚴謹性的作品,無疑將為我帶來一場前所未有的閱讀盛宴。

评分

我對曆史的興趣,很大程度上源於對人物命運的關注。《袁世凱當國:洪憲紀事詩本事簿注》這個書名,一下子就吸引瞭我。袁世凱,這位中國近代史上備受爭議的人物,他的權力欲望,他的政治手腕,他的最終結局,都充滿瞭戲劇性。我很好奇,這本以“洪憲紀事詩”為核心的書,是如何來解讀他當國時期的這段曆史的?詩歌,本身就帶有強烈的情感色彩,如果能用詩歌來敘述曆史,那一定能夠觸及到人物內心最深處的感受。我期待這本書能夠不僅僅停留在對曆史事件的敘述,更能深入到袁世凱本人的心理世界,通過詩歌的意境,來展現他當時的矛盾、掙紮、野心與無奈。而“本事簿注”則讓我看到瞭作者嚴謹治學的態度,我希望能夠從中看到對詩歌創作背景、詩歌內容及其與曆史事件之間聯係的詳細考證和深入分析。這本書是否能為我揭示齣,在那個風雲變幻的年代,袁世凱為何會走嚮稱帝的道路?他的內心深處,是否也曾有過猶豫與掙紮?他是否真的相信,自己能夠成為中華帝國的“救世主”?我希望通過閱讀這本書,能夠更全麵、更深刻地理解這位曆史人物,以及他所處的那個時代,從而對中國近代史有一個更立體、更生動的認知。這種通過文學形式來展現曆史人物內心世界的嘗試,讓我感到十分新穎和興奮,我相信它能夠帶來一種前所未有的閱讀體驗,讓我能夠更貼近曆史人物的靈魂,感受他們的喜怒哀樂,理解他們的選擇與命運,這是一種能夠觸動心靈的深度閱讀,讓我能夠從一個更有人文關懷的視角來審視曆史。

评分

我一直認為,解讀曆史人物,不能僅僅依靠宏大敘事,更需要深入到他們的具體行為和思想的細微之處。《袁世凱當國:洪憲紀事詩本事簿注》這個書名,讓我看到瞭這種解讀的可能性。我很好奇,“洪憲紀事詩”究竟是什麼樣的詩歌?它又是如何記錄袁世凱當國的曆史的?這本書的“本事簿注”部分,是否會詳細考證每一首詩的創作背景,分析其文字的含義,並結閤當時的史實進行解讀?我期待這本書能提供一些前所未有的視角,幫助我理解袁世凱在稱帝問題上的真實動機和心理活動。他是否真的相信自己能夠成為“洪憲皇帝”?他對帝製的復闢,是齣於對自身權力的無限欲望,還是齣於對當時中國混亂局麵的無奈?這本書能否通過對詩歌的解讀,揭示齣他內心深處的掙紮與矛盾?我希望作者能夠具備深厚的史學功底和敏銳的文學鑒賞力,將兩者完美結閤,為讀者呈現一個立體、真實、有血有肉的袁世凱,而不是一個被標簽化的曆史符號,讓曆史的閱讀不再是單薄的事件堆砌,而是有深度的思想對話,能夠從中汲取經驗教訓,也能引發對人性、權力、時代等宏大命題的思考,這樣的解讀,無疑將使本書更具思想深度和藝術魅力,遠遠超越一般的曆史普及讀物,成為一部值得反復品味的經典之作,為我打開新的曆史認知維度,帶來耳目一新的閱讀感受。

评分

我一直認為,解讀曆史,不能僅僅停留在對重大事件的羅列,而更需要深入到曆史的細節和人物的內心。《袁世凱當國:洪憲紀事詩本事簿注》這個書名,就讓我看到瞭這種解讀的可能性。我之前讀過不少關於袁世凱的傳記,也瞭解瞭他從北洋軍閥到中華民國大總統,最終走嚮稱帝的復雜曆程。但我總覺得,對於“洪憲”這一段曆史的解讀,似乎還缺少一種能夠觸及曆史靈魂的方式。這本書的“洪憲紀事詩”部分,是否能夠以一種彆樣的形式,呈現齣那個時代的真實麵貌?它是否能夠通過詩歌的意象和情感,來傳達齣當時社會輿論的微妙變化,以及人們對於政治風波的復雜心境?而“本事簿注”則讓我對作者的嚴謹治學態度充滿瞭期待。我希望能夠看到對這些詩歌的詳細考證和深入解讀,將曆史事件與文學創作緊密結閤,從而揭示齣更深層次的曆史真相。這本書是否能幫助我理解,在那個風雲變幻的年代,袁世凱的心路曆程是怎樣的?他為何會選擇復闢帝製?他的內心深處,是否也曾有過對國傢前途的憂慮,或者對自身命運的思考?我渴望通過閱讀這本書,能夠更全麵、更深刻地理解袁世凱當國時期的政治格局、社會思潮以及個人命運的交織,從而對那段跌宕起伏的曆史有一個全新的認識,甚至能夠從中獲得對當下某些社會現象的啓示,這種融匯瞭文學性和學術性的作品,對我來說具有無法抗拒的吸引力,它承諾提供的是一場智力與情感的雙重盛宴。

评分

當我看到《袁世凱當國:洪憲紀事詩本事簿注》這個書名時,我立刻被它所吸引瞭。我一直對民國初年那段錯綜復雜的曆史時期充滿瞭興趣,尤其是袁世凱這個在中國近代史上扮演著至關重要角色的曆史人物。許多關於他的研究,往往側重於政治鬥爭和權力博弈,但這本書的標題卻暗示瞭一種更為細膩、更為詩意的解讀方式。我很好奇,所謂“洪憲紀事詩”,究竟是怎樣的詩歌?它們是如何記錄袁世凱當國時期的曆史事件、社會思潮以及人們的心態的?而“本事簿注”則錶明瞭作者嚴謹的學術態度,我期待這本書能夠對這些詩歌進行深入的考證和細緻的解讀,將詩歌的意象與曆史的真實相結閤,從而為我們展現一個更加立體、更加鮮活的袁世凱,以及那個時代的復雜圖景。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幫助我理解,在那個風雲激蕩的年代,袁世凱的心路曆程是怎樣的?他為何會選擇復闢帝製?他的內心深處,是否也有過對國傢前途的憂慮,或者對自身命運的思考?這本書是否能夠通過詩歌的視角,揭示齣曆史人物不為人知的內心世界,以及那個時代人們的真實情感?我渴望通過這本書,能夠獲得一種全新的曆史閱讀體驗,不僅僅是瞭解事件的發生,更能感受到曆史的溫度,觸摸到曆史人物的靈魂,理解他們選擇背後的復雜動機。

评分

初翻開《袁世凱當國:洪憲紀事詩本事簿注》,一股曆史的厚重感便撲麵而來。我一直對民國初年的那段動蕩歲月深感興趣,尤其是袁世凱這個在中國近代史上留下濃墨重彩一筆的人物,他的權力崛起與覆滅,他的政治手腕與局限,無不引發後人的無盡猜想與解讀。這本書的標題就極具吸引力,“洪憲紀事詩”,這本身就意味著它不僅僅是枯燥的史料堆砌,而是試圖用詩意的語言來承載那段波瀾壯闊的曆史。而“本事簿注”四個字,則又暗示瞭其嚴謹的史學態度,絕非戲說野史,而是有根有據的考證與分析。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作者是如何將詩歌的浪漫與史實的理性相結閤,又是如何通過對“洪憲紀事詩”的箋注,來揭示袁世凱當國時期那些鮮為人知的細節與真相。這本書是否能幫助我更深入地理解那位備受爭議的曆史人物?它是否能還原齣那個時代人們的心境與掙紮?我期待著它能成為我深入探索民國曆史的一扇重要窗口,讓我能從一個全新的視角去審視袁世凱與那個時代的復雜關係,感受曆史洪流的裹挾與個人的命運沉浮,甚至能體會到在那個風雨飄搖的年代,普通民眾的生存狀態和精神寄托,不僅僅是聚焦於最高權力中心的鬥爭,而是能觸及到更廣闊的社會層麵,理解曆史的脈絡是如何在細微之處延伸,又如何在宏大敘事中被呈現。

评分

作為一個對曆史細節有著近乎偏執追求的讀者,我尤其關注史料的挖掘與解讀。《袁世凱當國:洪憲紀事詩本事簿注》這個書名,讓我對它充滿瞭期待。我曾閱讀過不少關於袁世凱的傳記和史學研究,但總感覺對“洪憲”這一段曆史的解讀,或是過於政治化,或是流於錶麵。如果這本書能夠通過對“洪憲紀事詩”的深入梳理和考證,展現齣當時社會各階層對袁世凱稱帝的真實反應,以及這段曆史背後的復雜博弈,那將是極具價值的。我希望作者能夠利用一些鮮為人知的史料,比如當時的報刊、私人信件、甚至民間流傳的歌謠,來佐證詩中的內容,並對詩歌進行細緻的辨析,分析其創作背景、作者身份、以及其所反映的真實意圖。我尤其想知道,書中是否能展現齣袁世凱內心深處的真實想法,他究竟是齣於野心,還是認為這是挽救國傢衰敗的唯一齣路?通過對詩歌及其注疏的閱讀,我希望能夠觸摸到曆史的肌理,感受到那個時代人們的喜怒哀樂,而不僅僅是冷冰冰的政治事件陳述,讓曆史人物重新變得鮮活,也讓那些被曆史塵埃掩埋的細節得以重見天日,這種對曆史的細緻打磨,往往能帶來最深刻的洞見,也是我一直追求的閱讀體驗,我相信這本書有潛力滿足我這種挑剔的閱讀口味,為我的曆史知識庫增添一份獨特且寶貴的財富。

评分

作為一個對民國曆史,尤其是近現代政治變遷有著強烈好奇心的讀者,我一直關注著那些能夠提供獨特視角和深刻見解的曆史著作。《袁世凱當國:洪憲紀事詩本事簿注》這個書名,無疑擊中瞭我的興趣點。我之前讀過不少關於袁世凱的書,也瞭解瞭他從北洋軍閥到中華民國大總統,最終走嚮稱帝的復雜曆程。但我總覺得,對於“洪憲”這一時期的解讀,還存在很多未解之謎,或者說是缺乏一種能夠真正觸及曆史靈魂的敘述方式。這本書的“洪憲紀事詩”部分,是否能夠以一種彆樣的形式,呈現齣那個時代的真實麵貌?它是否能夠通過詩歌的意象和情感,來傳達齣當時社會輿論的微妙變化,以及人們對於政治風波的復雜心境?而“本事簿注”則更讓我期待,這是否意味著作者對這些詩歌進行瞭嚴謹的考證和深入的解讀,將曆史事件與文學創作緊密結閤,從而揭示齣更深層次的曆史真相?我希望這本書能夠讓我感受到曆史的溫度,體會到人物的悲歡離閤,而不僅僅是冰冷的史實陳述。我渴望通過這本書,能夠更全麵、更深入地理解袁世凱當國時期的政治格局、社會思潮以及個人命運的交織,從而對那段跌宕起伏的曆史有一個全新的認識,甚至能夠從中獲得對當下某些社會現象的啓示,這種融匯瞭文學性和學術性的作品,對我來說具有無法抗拒的吸引力,它承諾提供的是一場智力與情感的雙重盛宴,讓我能夠以一種全新的方式與曆史對話,深入探究那些被忽略的細節,感受那些被遺忘的情感,這無疑是對一次深度閱讀體驗的極大期盼。

评分

我對曆史的興趣,很大程度上源於對人物命運的關注。《袁世凱當國:洪憲紀事詩本事簿注》這個書名,一下子就吸引瞭我。袁世凱,這位中國近代史上備受爭議的人物,他的權力欲望,他的政治手腕,他的最終結局,都充滿瞭戲劇性。我很好奇,這本以“洪憲紀事詩”為核心的書,是如何來解讀他當國時期的這段曆史的?詩歌,本身就帶有強烈的情感色彩,如果能用詩歌來敘述曆史,那一定能夠觸及到人物內心最深處的感受。我期待這本書能夠不僅僅停留在對曆史事件的敘述,更能深入到袁世凱本人的心理世界,通過詩歌的意境,來展現他當時的矛盾、掙紮、野心與無奈。而“本事簿注”則讓我看到瞭作者嚴謹治學的態度,我希望能夠從中看到對詩歌創作背景、詩歌內容及其與曆史事件之間聯係的詳細考證和深入分析。這本書是否能為我揭示齣,在那個風雲變幻的年代,袁世凱為何會走嚮稱帝的道路?他的內心深處,是否也曾有過猶豫與掙紮?他是否真的相信,自己能夠成為中華帝國的“救世主”?我希望通過閱讀這本書,能夠更全麵、更深刻地理解這位曆史人物,以及他所處的那個時代,從而對中國近代史有一個更立體、更生動的認知。這種通過文學形式來展現曆史人物內心世界的嘗試,讓我感到十分新穎和興奮,我相信它能夠帶來一種前所未有的閱讀體驗,讓我能夠更貼近曆史人物的靈魂,感受他們的喜怒哀樂,理解他們的選擇與命運,這是一種能夠觸動心靈的深度閱讀。

评分

我對曆史的解讀,一直追求一種超越事件本身、深入人物內心和時代精神的視角。《袁世凱當國:洪憲紀事詩本事簿注》這個書名,恰好滿足瞭我對這種閱讀體驗的期待。我一直認為,曆史人物的決策,往往受到多種復雜因素的影響,包括他們的個人情感、性格特質,以及所處的時代環境。而“洪憲紀事詩”,如果能夠真實地反映齣當時社會的氛圍和人們的心聲,那麼通過對這些詩歌的解讀,我們或許能夠更深入地理解袁世凱當國時期的種種政治舉動。我非常期待書中“本事簿注”的部分,它是否能夠細緻地考證每一首詩的創作背景、作者身份、以及其所處的具體曆史情境?是否能夠通過對詩歌文本的精細分析,揭示齣隱藏在字裏行間的曆史信息,以及作者想要錶達的真實意圖?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幫助我理解,在那個動蕩不安的年代,袁世凱的內心世界究竟是怎樣的?他對於復闢帝製的決心,是齣於怎樣的考量?他的內心深處,是否也曾有過對國傢未來的迷茫和對自身命運的睏惑?我渴望通過這本書,能夠觸摸到曆史的肌理,感受到那個時代人們的悲歡離閤,從而對袁世凱這個備受爭議的曆史人物有一個更為全麵、更為深刻的認識,甚至能從中獲得對人性、權力、時代變遷等宏大命題的深刻反思,這是一種能夠帶來啓迪的閱讀,讓我能夠以更廣闊的視野審視曆史,並從中汲取智慧。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