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段不为人知的历史,也是成吉思汗之后,
近代以来的蒙古人如何与中国合作、抗争,乃至被中国欺骗、背叛的故事。
草原的统治者,苍狼的后代,成吉思汗以来最有权势的蒙古人。
中国人称唿他为「蒙古王」,对他既敬且畏。
他的名声响彻草原,留下的却是毁誉参半的评价。
他是乌兰夫,一位在时代风云中兴起的「红色之子」。
一九四六年,数以万计的蒙古人相信中共许下的诺言,
欢天喜地期待着「蒙古人的自治国家」降临;
二十年后,这些信赖中国共产党、追随共产党直到最后的蒙古人,
最终没有一人能够逃过血腥屠杀和无情肃清……
本书作者杨海英教授,继《没有墓碑的草原》之后,从近代蒙古史上最关键的人物――乌兰夫的一生着手,探讨中国对蒙古的压迫,以及蒙古人在大汉族主义下的挣扎求生。蒙古与中国、游牧与农耕、大汉沙文主义的进逼与蒙古自我认同的维持……在无尽的夹缝之间,身受重压的蒙古人,该如何做出抉择?眼见同胞的苦难处境,「蒙古王」乌兰夫,所做出的抵抗又是什么?
这是一段湮没在沙尘中,交织着期待、背叛、抵抗与幻灭的传奇;直至今日,人们仍然诉说着「当代蒙古王」的故事,然而,蒙古已经再无第二个成吉思汗,苍茫的草原被汉人垦殖破坏后,变成滚滚沙土……
●自诩为「成吉思汗第二」的民族主义者――乌兰夫 一般读者对蒙古历史的了解,往往只限于成吉思汗与忽必烈的时代,很少人知道,在近代蒙古历史上,也曾经出现过一位手握雄兵、号称「蒙古王」的传奇人物,他的名字叫做乌兰夫。
二○一六年,蒙古人布小林成为内蒙古政府主席;布小林是有「蒙古王」称号的开国上将乌兰夫的孙女,祖孙三代接连担任内蒙古最高领导人,成为中国近代史上独一无二的现象。乌兰夫家族究竟有何特色,让中国领导人不得不借重他们的力量?开创这一切的创始者乌兰夫,又是怎样的一个人?
在中国官方历史上,乌兰夫被描述成「少数民族融合的典范」,位列开国上将之一,是「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卓越的民族工作领导人、为民族团结复兴和祖国统一繁荣建立了卓越的功勋」。然而,他内心自诩为「成吉思汗第二」,其实是一位令中共深感棘手的蒙古民族主义者。他一方面高唿「毛泽东万岁」,一方面却又全力保护蒙古民族,力图追求蒙古人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独立自主,不惜和毛泽东展开明争暗斗;但是,他的努力最终以失败作收。
有人说他是「蒙古史上最大的蒙奸」,但透过还原被窜改的文件,却又发现他对追求蒙古民族自治独立,充满着炽热的情感。同时具有两个矛盾面相的乌兰夫,不管在身前身后都充满了谜团,也是历史上常常被忽略,却光彩逼人的一位重要人物。他在文革中遭到批斗,甚至身后都不能归葬故土,必须以「中华骄子」的名义葬在北京官方墓地……
●蒙古族vs.大汉族主义――「在蒙古草原上,农耕是落后,放牧才是先进」 内蒙虽然在名义上是由蒙古人当家,但面临汉人的垦殖,蒙古族其实已经沦为少数民族。二十世纪中叶的内蒙草原上,蒙汉人数的比例是一比九;汉人在蒙古草原上实施「土改」,以粗劣的农耕方式大肆侵夺蒙古人的牧场。在这种不顾生态的农耕之下,蒙古的丰美草原渐渐化为沙漠,而蒙古人也日益受到压迫。
面对这种局势,乌兰夫挺身而出,为保卫蒙古族人而竭力奋战。他大胆主张「在蒙古草原上,农耕是落后,放牧才是先进」,反对汉人鲸吞蚕食的土改,竖立蒙古人自己的偶像(如成吉思汗),主张汉人干部应该更加了解蒙人,汉蒙之间应该相互尊重。然而,他的坚持引起了毛泽东和大汉族主义者的侧目,中共不只派遣了大量间谍监控他的行动,一九六六年起更大举批斗「乌兰夫反党集团」,乌兰夫因此失势,数以万计的蒙古人则遭到残酷肃清。
●开放与封闭――蒙古族的人道精神 即便面临大汉民族主义的压迫,乌兰夫和蒙古人仍然保有传统的质朴人道精神。一九五九年,乌兰夫收养了三千名长城以南的汉族孤儿,当时他是这样说的:「最好的方法是将孩子们交给游牧民族。游牧民族的每一个人都很喜欢小孩。无论是哪里来的孩子,都会受到所有人的关爱。」
对于孩子包容,不分彼此用心照顾,是蒙古社会的传统美德与荣誉。只要接受草原的生活型态和价值观,谁都可以成为游牧民。这是中央欧亚世界自古以来的传统,属于开放性的民族观。比起种族,只要共同拥有游牧的生存方式,谁都可以成为草原的一员,是现代平等精神的表露。相较于自私、偏狭的大汉族主义,蒙古这种博爱的传统,又是另一个「先进」之所在。
●「蒙古民族自决」的理想与幻灭 一九四六年,日本人退出内蒙草原后,蒙古民族分别组织了好几个政府,不断尝试建立「由蒙古人自治自主的国家」。这些组织最后经由乌兰夫之手获得统一,而乌兰夫的主张正是「在中华联邦的体制下,建立起高度自治的加盟共和国」。
乌兰夫主张蒙古人要有自己的政治组织、自己的军队,唿吁「要有正视蒙古人独立的勇气」;对此,毛泽东起初承诺了要给少数民族「高度自治」,最后却抛弃承诺,只给予蒙古人文化上的「有限自治」。据说乌兰夫后来在成吉思汗陵痛哭流涕,悔恨受到中国人的欺骗,但已于事无补――内蒙古的地位已被降级为中国底下的「自治区」,连内蒙古共产党都变成了中国共产党的分支。
●从蒙古族追求自治、独立的经验,台湾可以学到什么? 台湾对内蒙古的理解相当粗浅,对于近代以来内蒙古追求独立和自治的历史更是一无所知。蒙古的历史,并不只代表它本身,更象征着中国当代民族问题的根源。
二十一世纪以来,中国虽然号称「大国崛起」,但周边的民族问题却有增无减。不只是新疆、西藏,就连实际上同为汉族的香港、台湾,都产生了对大中国主义的反弹与不安。为何会有这样的现象?追根究柢,其实就在于中国本身并没有解决民族问题的诚意。乌兰夫和蒙古人因为相信「中共不会骗人」,所以投入中国的怀抱,但最后迎来的却是血淋淋的背叛;乌兰夫疾唿「彼此理解、相互尊重」,但中共却充耳不闻。
蒙古的历史,可以让我们知道,和一个不懂得彼此尊重的强权妄谈共存,其实是相当危险的事。这也是我们读这本书最大的意义:一方面警醒于台湾的未来,另一方面,也理解到自由与自治,乃是多么珍贵之事。
名人推荐 ◎专文导读 吴叡人(中研院台史所副研究员)
◎诚挚推荐 张中复(政大民族学系副教授)
蓝美华(政大民族学系副教授)
蔡伟杰(政大民族学系博士后研究员)
乌兰夫的一生,见证着中国共产党与蒙古民族之间各种影响深远的历史纠葛,与错综复杂的互动关系。而官方对乌兰夫的评价一向只定调为制式的革命功绩。但在本书中,却展现出乌兰夫做为蒙古民族主义者另一种罕为人知的心路历程,其挑战党国体制下汉族中心主义的思路值得关注。──张中复(政大民族学系副教授)
乌兰夫曾是内蒙古最重要的领导,受到族人爱戴。文革期间遭批斗软禁,后获平反,成为中共推崇的人物,还当上国家副主席。然而,乌兰夫并未受到官方完全信任,北京将其塑造成「中华骄子」,却不容他回乡扮演「成吉思汗第二」。本书作者同样推崇乌兰夫,但他提供的证据与推论却与中共官方大相迳庭,可以让我们从不同角度来认识这位追求民族自决的勇者。――蓝美华(政大民族学系副教授)
本书利用了作者自己所蒐集的关于文革批判乌兰夫的未刊行一手材料,加上中英日文的二手研究与文献,刻画了乌兰夫在近代内蒙政治界的崛起与领导内蒙人民追求民族自决未果,但仍试图在中共的民族自治框架下,维持蒙古族人民在内政与语言文化上的独立自主所做的努力。――蔡伟杰(政大民族学系博士后研究员)
说到蒙古,多数的日本人都会想到那里是横纲白鹏和日马富士的母国。不过,除了两位横纲的故乡蒙古国之外,中国的北方还有一个名为内蒙古自治区的行政组织。无论是在地理上、政治上或是文明上,蒙古原本就是一个整体。以戈壁沙漠为界,蒙古人将戈壁以南称作斡布里蒙古,戈壁以北称作阿尔蒙古。斡布里是「向阳」的意思,阿尔是「向阴」的意思,接近日本山阳和山阴的概念,或许也可说是「沙阳」和「沙阴」。
蒙古虽在十三世纪建立世界帝国,但之后便走向没落,且自十七世纪中叶起,归顺于新兴的满洲人清朝之下。清朝根据自愿归顺的时间早晚,将戈壁以南的蒙古各集团称作「内蒙古」,以北的各部族称作「外蒙古」。这个「内蒙古」和「外蒙古」是带有歧视的称唿。另外,「内蒙古」和「外蒙古」在政治上都被定位为外藩。清朝使用的「内」和「外」是为了分裂蒙古的政治概念,蒙古人自己并不喜欢这种充满恶意的称唿。蒙古人一直以来偏爱的是地理学概念的南蒙古和北蒙古,但在用汉字表示南蒙古的时候,多半会写成「内蒙古」。本书也为了方便起见,将南蒙古写作「内蒙古」。
进入近代之后,由于南蒙古被中国占领,于是诞生了「内蒙古自治区」这个特殊的行政组织。日本踏足中国大陆,可说是造成南蒙古被当作中国领土的原因之一。日俄战争的结果,蒙古东南部,也就是南蒙古的东边归日本,北边的蒙古高原则归俄罗斯,分别被纳入两国的势力范围内。到了一九一一年末,北边的蒙古高原从清朝独立,南蒙古虽然也与其同调,但依旧受到中国的统治。这是因为强而有力的中国军阀有效控制当地。就算如此,蒙古人依旧不放弃,在一九二五年组成「内蒙古人民革命党」,朝着与同胞的民族统一目标迈进。他们的同胞已在去年的一九二四年宣布成立蒙古人民共和国。这是全世界第二个社会主义国家,在苏联的支持之下成立。在同胞国的援助之下,内蒙古人民革命党得以结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