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段不為人知的曆史,也是成吉思汗之後,
近代以來的濛古人如何與中國閤作、抗爭,乃至被中國欺騙、背叛的故事。
草原的統治者,蒼狼的後代,成吉思汗以來最有權勢的濛古人。
中國人稱呼他為「濛古王」,對他既敬且畏。
他的名聲響徹草原,留下的卻是毀譽參半的評價。
他是烏蘭夫,一位在時代風雲中興起的「紅色之子」。
一九四六年,數以萬計的濛古人相信中共許下的諾言,
歡天喜地期待著「濛古人的自治國傢」降臨;
二十年後,這些信賴中國共産黨、追隨共産黨直到最後的濛古人,
最終沒有一人能夠逃過血腥屠殺和無情肅清……
本書作者楊海英教授,繼《沒有墓碑的草原》之後,從近代濛古史上最關鍵的人物――烏蘭夫的一生著手,探討中國對濛古的壓迫,以及濛古人在大漢族主義下的掙紮求生。濛古與中國、遊牧與農耕、大漢沙文主義的進逼與濛古自我認同的維持……在無盡的夾縫之間,身受重壓的濛古人,該如何做齣抉擇?眼見同胞的苦難處境,「濛古王」烏蘭夫,所做齣的抵抗又是什麼?
這是一段湮沒在沙塵中,交織著期待、背叛、抵抗與幻滅的傳奇;直至今日,人們仍然訴說著「當代濛古王」的故事,然而,濛古已經再無第二個成吉思汗,蒼茫的草原被漢人墾殖破壞後,變成滾滾沙土……
●自詡為「成吉思汗第二」的民族主義者――烏蘭夫 一般讀者對濛古曆史的瞭解,往往隻限於成吉思汗與忽必烈的時代,很少人知道,在近代濛古曆史上,也曾經齣現過一位手握雄兵、號稱「濛古王」的傳奇人物,他的名字叫做烏蘭夫。
二○一六年,濛古人布小林成為內濛古政府主席;布小林是有「濛古王」稱號的開國上將烏蘭夫的孫女,祖孫三代接連擔任內濛古最高領導人,成為中國近代史上獨一無二的現象。烏蘭夫傢族究竟有何特色,讓中國領導人不得不藉重他們的力量?開創這一切的創始者烏蘭夫,又是怎樣的一個人?
在中國官方曆史上,烏蘭夫被描述成「少數民族融閤的典範」,位列開國上將之一,是「傑齣的無産階級革命傢、卓越的民族工作領導人、為民族團結復興和祖國統一繁榮建立瞭卓越的功勛」。然而,他內心自詡為「成吉思汗第二」,其實是一位令中共深感棘手的濛古民族主義者。他一方麵高呼「毛澤東萬歲」,一方麵卻又全力保護濛古民族,力圖追求濛古人在政治、經濟、文化上的獨立自主,不惜和毛澤東展開明爭暗鬥;但是,他的努力最終以失敗作收。
有人說他是「濛古史上最大的濛奸」,但透過還原被竄改的文件,卻又發現他對追求濛古民族自治獨立,充滿著熾熱的情感。同時具有兩個矛盾麵相的烏蘭夫,不管在身前身後都充滿瞭謎團,也是曆史上常常被忽略,卻光彩逼人的一位重要人物。他在文革中遭到批鬥,甚至身後都不能歸葬故土,必須以「中華驕子」的名義葬在北京官方墓地……
●濛古族vs.大漢族主義――「在濛古草原上,農耕是落後,放牧纔是先進」 內濛雖然在名義上是由濛古人當傢,但麵臨漢人的墾殖,濛古族其實已經淪為少數民族。二十世紀中葉的內濛草原上,濛漢人數的比例是一比九;漢人在濛古草原上實施「土改」,以粗劣的農耕方式大肆侵奪濛古人的牧場。在這種不顧生態的農耕之下,濛古的豐美草原漸漸化為沙漠,而濛古人也日益受到壓迫。
麵對這種局勢,烏蘭夫挺身而齣,為保衛濛古族人而竭力奮戰。他大膽主張「在濛古草原上,農耕是落後,放牧纔是先進」,反對漢人鯨吞蠶食的土改,竪立濛古人自己的偶像(如成吉思汗),主張漢人乾部應該更加瞭解濛人,漢濛之間應該相互尊重。然而,他的堅持引起瞭毛澤東和大漢族主義者的側目,中共不隻派遣瞭大量間諜監控他的行動,一九六六年起更大舉批鬥「烏蘭夫反黨集團」,烏蘭夫因此失勢,數以萬計的濛古人則遭到殘酷肅清。
●開放與封閉――濛古族的人道精神 即便麵臨大漢民族主義的壓迫,烏蘭夫和濛古人仍然保有傳統的質樸人道精神。一九五九年,烏蘭夫收養瞭三韆名長城以南的漢族孤兒,當時他是這樣說的:「最好的方法是將孩子們交給遊牧民族。遊牧民族的每一個人都很喜歡小孩。無論是哪裏來的孩子,都會受到所有人的關愛。」
對於孩子包容,不分彼此用心照顧,是濛古社會的傳統美德與榮譽。隻要接受草原的生活型態和價值觀,誰都可以成為遊牧民。這是中央歐亞世界自古以來的傳統,屬於開放性的民族觀。比起種族,隻要共同擁有遊牧的生存方式,誰都可以成為草原的一員,是現代平等精神的錶露。相較於自私、偏狹的大漢族主義,濛古這種博愛的傳統,又是另一個「先進」之所在。
●「濛古民族自決」的理想與幻滅 一九四六年,日本人退齣內濛草原後,濛古民族分彆組織瞭好幾個政府,不斷嘗試建立「由濛古人自治自主的國傢」。這些組織最後經由烏蘭夫之手獲得統一,而烏蘭夫的主張正是「在中華聯邦的體製下,建立起高度自治的加盟共和國」。
烏蘭夫主張濛古人要有自己的政治組織、自己的軍隊,呼籲「要有正視濛古人獨立的勇氣」;對此,毛澤東起初承諾瞭要給少數民族「高度自治」,最後卻拋棄承諾,隻給予濛古人文化上的「有限自治」。據說烏蘭夫後來在成吉思汗陵痛哭流涕,悔恨受到中國人的欺騙,但已於事無補――內濛古的地位已被降級為中國底下的「自治區」,連內濛古共産黨都變成瞭中國共産黨的分支。
●從濛古族追求自治、獨立的經驗,颱灣可以學到什麼? 颱灣對內濛古的理解相當粗淺,對於近代以來內濛古追求獨立和自治的曆史更是一無所知。濛古的曆史,並不隻代錶它本身,更象徵著中國當代民族問題的根源。
二十一世紀以來,中國雖然號稱「大國崛起」,但周邊的民族問題卻有增無減。不隻是新疆、西藏,就連實際上同為漢族的香港、颱灣,都産生瞭對大中國主義的反彈與不安。為何會有這樣的現象?追根究柢,其實就在於中國本身並沒有解決民族問題的誠意。烏蘭夫和濛古人因為相信「中共不會騙人」,所以投入中國的懷抱,但最後迎來的卻是血淋淋的背叛;烏蘭夫疾呼「彼此理解、相互尊重」,但中共卻充耳不聞。
濛古的曆史,可以讓我們知道,和一個不懂得彼此尊重的強權妄談共存,其實是相當危險的事。這也是我們讀這本書最大的意義:一方麵警醒於颱灣的未來,另一方麵,也理解到自由與自治,乃是多麼珍貴之事。
名人推薦 ◎專文導讀 吳叡人(中研院颱史所副研究員)
◎誠摯推薦 張中復(政大民族學係副教授)
藍美華(政大民族學係副教授)
蔡偉傑(政大民族學係博士後研究員)
烏蘭夫的一生,見證著中國共産黨與濛古民族之間各種影響深遠的曆史糾葛,與錯綜復雜的互動關係。而官方對烏蘭夫的評價一嚮隻定調為製式的革命功績。但在本書中,卻展現齣烏蘭夫做為濛古民族主義者另一種罕為人知的心路曆程,其挑戰黨國體製下漢族中心主義的思路值得關注。──張中復(政大民族學係副教授)
烏蘭夫曾是內濛古最重要的領導,受到族人愛戴。文革期間遭批鬥軟禁,後獲平反,成為中共推崇的人物,還當上國傢副主席。然而,烏蘭夫並未受到官方完全信任,北京將其塑造成「中華驕子」,卻不容他迴鄉扮演「成吉思汗第二」。本書作者同樣推崇烏蘭夫,但他提供的證據與推論卻與中共官方大相逕庭,可以讓我們從不同角度來認識這位追求民族自決的勇者。――藍美華(政大民族學係副教授)
本書利用瞭作者自己所蒐集的關於文革批判烏蘭夫的未刊行一手材料,加上中英日文的二手研究與文獻,刻畫瞭烏蘭夫在近代內濛政治界的崛起與領導內濛人民追求民族自決未果,但仍試圖在中共的民族自治框架下,維持濛古族人民在內政與語言文化上的獨立自主所做的努力。――蔡偉傑(政大民族學係博士後研究員)
說到濛古,多數的日本人都會想到那裏是橫綱白鵬和日馬富士的母國。不過,除瞭兩位橫綱的故鄉濛古國之外,中國的北方還有一個名為內濛古自治區的行政組織。無論是在地理上、政治上或是文明上,濛古原本就是一個整體。以戈壁沙漠為界,濛古人將戈壁以南稱作斡布裏濛古,戈壁以北稱作阿爾濛古。斡布裏是「嚮陽」的意思,阿爾是「嚮陰」的意思,接近日本山陽和山陰的概念,或許也可說是「沙陽」和「沙陰」。
濛古雖在十三世紀建立世界帝國,但之後便走嚮沒落,且自十七世紀中葉起,歸順於新興的滿洲人清朝之下。清朝根據自願歸順的時間早晚,將戈壁以南的濛古各集團稱作「內濛古」,以北的各部族稱作「外濛古」。這個「內濛古」和「外濛古」是帶有歧視的稱呼。另外,「內濛古」和「外濛古」在政治上都被定位為外藩。清朝使用的「內」和「外」是為瞭分裂濛古的政治概念,濛古人自己並不喜歡這種充滿惡意的稱呼。濛古人一直以來偏愛的是地理學概念的南濛古和北濛古,但在用漢字錶示南濛古的時候,多半會寫成「內濛古」。本書也為瞭方便起見,將南濛古寫作「內濛古」。
進入近代之後,由於南濛古被中國占領,於是誕生瞭「內濛古自治區」這個特殊的行政組織。日本踏足中國大陸,可說是造成南濛古被當作中國領土的原因之一。日俄戰爭的結果,濛古東南部,也就是南濛古的東邊歸日本,北邊的濛古高原則歸俄羅斯,分彆被納入兩國的勢力範圍內。到瞭一九一一年末,北邊的濛古高原從清朝獨立,南濛古雖然也與其同調,但依舊受到中國的統治。這是因為強而有力的中國軍閥有效控製當地。就算如此,濛古人依舊不放棄,在一九二五年組成「內濛古人民革命黨」,朝著與同胞的民族統一目標邁進。他們的同胞已在去年的一九二四年宣布成立濛古人民共和國。這是全世界第二個社會主義國傢,在蘇聯的支持之下成立。在同胞國的援助之下,內濛古人民革命黨得以結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