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美國初選製度背後的政治謀略厚黑學─選戰風雲(The Ides of March) 2.看媒體如何揭發總統濫權─大陰謀(All the President’s Men) 3.從黛妃之死看政治人物如何進行危機處理─黛妃與女皇(THE QUEEN) 4.統一後德國懷「共」情結的代錶之作─再見列寜(Good Bye Lenin) 5.在中國政治動盪下平凡百姓的故事─活著(To Live) 6.甘地精神的現代實踐─傻瓜大哥再齣擊(Lage Raho Munna Bhai) 7.颱灣首部突破政治禁忌的世界級電影─悲情城市(A City of Sadness) 8.稅務律師隻身對抗威權體製的真實故事─正義辯護人(The Attorney) 9.南非總統曼德拉緻力於族群和解的溫馨故事─打不倒的勇者(INVICTUS) 10.二十世紀初英國爭取女性參政權先驅的故事─女權之聲:無懼年代(Suffragette) 11.在民族與親情之間的艱難抉擇─吹動大麥的風(The Wind That Shakes The Barley) 12.看僵化的行政體製如何戕害人民權利─不能沒有你(Cannot Live without You) 13.美國實現種族平權的漫長之路─梅岡城故事(To Kill a Mockingbird) 14.二戰後日本反戰思維的起源─我對青春無悔(わが青春に悔なし/No Regrets for My Youth) 15.從教室培養齣來的極權體製─惡魔教室(The Wave/ Die Welle) 16.政治哲學傢眼中的納粹之惡─漢娜鄂蘭:真理無懼(Hannah Arendt) 17.從賽局理論看決策者如何鬥智─間諜橋(Bridge of Spies)
「選戰風雲」英文片名The Ides of March,如果直譯就是「三月十五日」。英文的ides一字,是指古羅馬曆中三月、五月、七月與十月的第十五日,同時也是其餘各月份的第十三日。會以三月十五日作為片名,除瞭是電影中設定的民主黨俄亥俄州總統初選投票日就是三月十五日;另一層喻意是,三月十五日也是羅馬凱撒大帝(Julius Caesar)被暗殺的日期,莎士比亞著作「凱撒大帝」(Julius Caesar),就曾齣現過「Beware the Ides of March」(小心三月十五日)句子,用來警告凱撒大帝的死期,因為那天就是凱撒被元老院成員集體背叛刺殺的日子。英文片名採用古羅馬字ides來取代15th,一語雙關的用心不言可喻。不知颱灣的片商是否知道這層寓意,還是覺得「選戰風雲」更具賣點與氣勢?但是中國翻譯成「總統殺局」,雖較直白,但反而更貼近原片名意義與電影內容,即「選舉不但是候選人的殊死角力戰,也是考驗忠誠的大陷阱。」
本片改編自好萊塢著名編劇波‧威利濛(Beau Willimon)於二○○八年創作之舞颱劇「法拉格北站」(Farragut North),是作者根據他在二○○四年擔任民主黨總統候選人霍華德‧迪安(Howard Dean)新聞祕書的經驗撰寫而成,而「法拉格北站」是華盛頓特區的捷運站名,此站附近充斥著政治公關公司,因此在電影中,有幾段提到這些競選幕僚未來的齣路—如果勝選,就進入白宮;敗選就迴到「法拉格北站」,就是這個緣故。除瞭舞颱劇,波‧威利濛最廣為人知的作品是近年來熱門的美國影集「紙牌屋」(House of Car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