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廉政故事/「吏不廉平,則治道衰」 四知拒金 曆史上有個著名的故事,東漢人楊震做過荊州刺史,後調任為東萊太守。他去東萊上任時路過昌邑,昌邑縣令王密是楊震任職荊州刺史時舉薦過的官員。王密聽說楊震路過,為報答當年提攜之情,白天空手去見瞭楊震,晚上則準備瞭十斤金子想送給楊震。王密說:「現在是深夜,沒有人知道。」楊震卻說,「天知、地知、我知、你知,怎麼能說沒有人知道呢?」王密聽後很慚愧。楊震為官清廉,有老朋友、長輩勸他為子孫購置産業,楊震說:「讓以後的世人稱他們是清官的子孫,我用這個留給他們,不是也很豐厚嗎?」這就是一種覺悟。
──《在第十八屆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第七次全體會議上的講話》(二○一七年一月六日)
延伸閱讀 中國自古就有許多廉吏佳話,比如
羊續「懸魚拒賄」、子罕「以不貪為寶」、孔奮「身處脂膏不自潤」、包拯「不持一硯歸」,等等。楊震「四知拒金」、「清白吏子孫」的故事,同樣名垂青史。
楊震,字伯起,陝西華陰人,是東漢時期著名的學者。他五十歲入仕,為官清廉,兩袖清風,後來位至三公。「四知拒金」之事,始載於《後漢書•楊震傳》。王密深夜懷金相贈說,「暮夜無知者」。但楊震卻義正詞嚴地駁斥道:「天知,地知,我知,子知。何謂無知?」王密「愧而齣」。《後漢書》還記載,楊震「性公廉,不受私謁。子孫常蔬食步行,故舊長者或欲令為開産業,震不肯,曰:﹃使後世稱為清白吏子孫,以此遺之,不亦厚乎!﹄」
因為「四知拒金」的故事,後人稱楊震為「楊四知」、「四知太守」、「四知先生」,直到明代的萊州府署大門內,還有楊公祠、四知堂。唐人鬍曾的《詠史詩•關西》贊賞道:「楊震幽魂下北邙,關西蹤跡遂荒涼。四知美譽留人世,應與乾坤共久長。」
楊震不但潔身自好,還敢於挺身而齣批判官場惡習。對於皇親貴戚,他也敢於直言不諱。漢安帝的舅父耿寶、皇後的哥哥閻顯等,嚮楊震推薦自己的親友入朝做官,楊震知道這些人無纔無德,都斷然拒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