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达尔文共进晚餐:演化如何造就美食,食物又如何形塑人类的演化

与达尔文共进晚餐:演化如何造就美食,食物又如何形塑人类的演化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Jonathan Silvertown
图书标签:
  • 演化
  • 美食
  • 食物
  • 人类演化
  • 达尔文
  • 科学
  • 文化
  • 饮食
  • 历史
  • 生物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每一种食物都有自己的演化历史,
  每一个市场都塞满了天择的产品,
  这本书是一份邀请函,邀请你与达尔文一起用餐,
  畅谈我们与食物交织而成的精采历程。

  这是一顿令人愉悦的大餐,充满食物、厨艺、人类与生物共同演化的科学,揭示了我们的採买清单、食谱和餐厅菜单的内容,并非只是带来美味的材料。这其中蕴藏许多迷人的天择故事,结果影响了我们的盘中物,也影响了我们的品味。

  说到鸡蛋、面粉和牛奶,你会想到什么共通点?它们是松饼或许多点心的基本材料,不过还有另一个有趣的答案。鸡蛋、种子(面粉是由小麦种子磨成的)和牛奶,都演化出具有「养育后代」的功能。只要仔细思考我们三餐所摄取的东西,会发现我们吃的喝的每一样食物都有一段演化历史。

  让我们一起与达尔文共进晚餐,上几堂演化美食课。这趟诱人的味觉美食之旅能帮助我们了解人类的历史、饮食的起源,以及数万年来的重要食物,包括面包、香料、海鲜、肉类到美酒。最后更进一步带领我们进入基改与混搭食物的世界,并一探我们的感官与食物和烹调互动的科学。

  席佛顿结合了料理、科学和人类社会,把自然史、考古学、生物学、人物传记,跟食物的故事串连起来,使得每一顿饭都值得细细品尝,都成为丰盛的思想飨宴。

各界推荐

  用牡蛎当前菜,最后畅饮葡萄酒当结尾,席佛顿这本从我们饮食谈演化的着作是一场丰富的体验。《与达尔文共进晚餐》把自然史、人物传记、考古学、生物学,跟食物的故事结合起来,使得每一顿饭都能启迪思想。──蓝翰(Richard Wrangham),哈佛大学生物人类学教授

  摆盘精美的小点一字排开,引发诱人丰富的想法……这本书让我觉得自己正在参加一场晚宴,美食家、历史学家、科学家云集,分享各种食物相关的花絮。每一口……都让我细细思索遗传变异与物种形成之间的关系,同时也想到地球的未来。──姜森(Mari-Vaughn V. Johnson),美国农业部农艺学家

  充满科学知识的餐桌之旅,展示了「天择」(当然还有「最适者生存」)如何让我们有这样的饮食。──《科克斯书评》
  
  《与达尔文共进晚餐》是一本关于我们饮食的广博自然史,以完美的笔调书写,适合科学爱好者和一般读者阅读。席佛顿还是一位出色的作家:博学、见多识广、趣味十足。──达菲(Bob Duffy),《华盛顿独立书评》

  在这场美味博学的研习中,演化生态学家席佛顿端上达尔文式的大餐,全都在探寻天择对食物的影响……这场繁复的科学盛宴读起来妙不可言,祝你胃口大开!──凯泽(Barbara Kiser),《自然》期刊

  席佛顿把当今每一种重要食物背后的社会学、选择育种、营养演化拆分细解……这一趟从动物、蔬菜到啤酒的旅程,甚至连那些最热情活跃的美食家都有东西可以咀嚼。──《科学美国人》杂志
 
烹饪的起源:从火种到盛宴的文明之路 本书导读 在人类漫长的演化历程中,食物扮演的角色远超单纯的营养供给。它不仅是维系生存的基础,更是驱动社会结构演变、塑造文化认同,乃至推动认知能力飞跃的关键力量。本书将带领读者深入探究一个宏大且引人入胜的议题:人类是如何学会烹饪的,以及“熟食”的出现如何彻底重塑了我们的生理结构、大脑容量,最终奠定了现代文明的基石。 我们将摒弃传统上将人类定义为“工具制造者”或“语言使用者”的单一视角,而是着重考察“烹饪者”(The Cook)这一身份对于我们物种的决定性意义。这不是一本关于食材搭配或美食哲学的著作,而是一部横跨考古学、古人类学、生物化学和认知科学的深度考察,旨在描绘一幅由火焰和烟雾构筑而成的文明图景。 第一章:生食的局限与“热能革命”的萌芽 我们从人类祖先的餐盘——生食世界——开始。在学会控制火焰之前,我们的早期人科祖先(如南方古猿)花费了大量的精力用于觅食、咀嚼和消化坚硬、不易吸收的原始食物。本书将细致分析生食对消化系统、牙齿结构乃至日常活动时间的巨大负担。高强度的咀嚼不仅限制了头骨和面部肌肉的发展方向,也占用了宝贵的能量预算。 接着,我们将目光聚焦于火的掌握。这不是一个单一的、瞬间的发现,而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适应过程。我们探讨了最早期的火的使用证据——是自然火的偶然利用,还是有意识的维护?随后,我们将深入剖析“熟食”所带来的颠覆性变化: 1. 能量获取效率的暴增: 烹饪通过热变性作用,使得蛋白质和淀粉更容易被消化酶分解,极大地提高了食物的热量和营养利用率。这为大脑这一高能耗器官的扩张提供了必要的燃料储备。 2. 消化系统的“瘦身”: 随着食物变得更容易消化,我们的肠道得以缩短,释放了本应用于消化系统的能量,进一步为大脑供能。 第二章:大脑的燃料与社交的熔炉 人类大脑的演化历程是一个能源密集型的故事。本书将详细论证,正是烹饪提供的稳定、高密度、易消化的能量,打破了“能量预算”的瓶颈,使得大脑得以从灵长类动物的平均水平急剧攀升。我们将引用最新的古人类学数据,对比同时期其他食肉动物和草食动物的能量分配模型,清晰展示熟食在促进脑容量增加中的核心作用。 然而,食物的变革远不止生理层面。烹饪行为本身成为了早期人类社会化的关键催化剂: 时间的转移: 进食时间从漫长、分散的咀嚼活动,转变为一个有固定时间、固定地点的集中活动。 合作与共享的必要性: 狩猎或采集到的食物需要集体处理和分配,这催生了更复杂的沟通需求和共享伦理。 厨房的诞生: 围着火堆的固定场所,成为了信息交流、技术学习和情感联结的早期“社会中心”。我们将探讨这种“共享进食”如何强化了群体凝聚力,并为语言的复杂化提供了基础。 第三章:工具、技术与风味的觉醒 本书不会止步于火的发现,而是深入探讨烹饪技术的发展轨迹。从最初简单的“烘烤”到随后的“炖煮”,每一种新技术的掌握都标志着对自然界资源的更精细控制。 我们考察了早期石器技术(如阿舍利手斧)与食物处理的关系,它们不仅用于切割猎物,也被用来挖掘植物根茎、碾碎谷物。随后,我们将研究陶器的出现——这一革命性的发明如何使得液体食物(如汤和粥)的烹饪成为可能,进一步提高了营养吸收率,并创造了全新的食物质地和风味体验。 风味,这一看似“享乐主义”的要素,在本书中被视为演化适应的一部分。对甜味、鲜味(旨味)的偏好,以及对轻微苦味和酸味的容忍限度,都是我们的祖先在测试可食用性、识别营养价值过程中留下的化学指纹。本书将追溯人类如何通过烹饪,系统性地“优化”食物的感官属性。 第四章:从游牧到定居:食物获取模式的重塑 烹饪革命的最终高潮,是农业的诞生。本书认为,熟食的效率提升,为人类社会从狩猎采集模式向定居农业模式的转型创造了必要条件。稳定的、高热量的熟食来源(如谷物和豆类)使得大规模人口的定居成为可能。 我们将分析农业社会中,食物的储存、加工(磨制、发酵)与新的社会分工体系(如祭司阶层对谷物储备的控制)是如何紧密关联的。食物不再仅仅是满足即时需求,它变成了财富、权力、宗教仪式和政治资本的载体。从乡村的磨坊到城邦的粮仓,食物的形态定义了早期文明的组织结构。 结语:餐桌上的未来 本书最终将引导读者思考:我们对“烹饪”的理解,是否依然停留在满足口腹之欲的层面?人类的演化史,是一部持续优化能量获取和分享的史诗。我们今天所享用的一切——从复杂的烹饪技艺到全球化的食品贸易——都是那次远古的“热能革命”的延伸。 通过对火、食物和社交互动的精妙解读,本书力图揭示一个深刻的真理:人类之所以成为人类,并非因为我们吃了什么,而是因为我们学会了如何将食物转化为文明的基石。 这是一场关于生存、智慧与共享的,跨越数百万年的宏大叙事。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席佛顿 Jonathan Silvertown


  英国生物学家,爱丁堡大学演化生物学研究所的演化生态学教授,兼任生物科学院的科技促进科学教育主任。研究领域是植物族群生物学,最近则转向如何将数位工具应用于教育及生物多样性研究与延伸。

  因致力于促进生态学的应用和理解,在2011年获得英国生态学会颁发「生态参与奖」(Ecological Engagement Award)。积极发展公民科学计画,建构出Evolution MegaLab、iSpot、Treezilla网站。目前在爱丁堡大学主持Edinburgh Cityscope计画,希望打造出一个平台,让整个城市变成无所不在的互动学习环境。

  除了撰述专业的教科书,也写下多本受欢迎的科普书籍,包括《为什么人类比老鼠长寿,却比弓头鲸短命?》(The Long and the Short of It)、《种子哪里来?》(An Orchard Invisible),曾获得《新科学人》杂志的年度最佳科学图书奖。

译者简介

邓子衿


  专职的科普作者与译者,中兴大学植物系毕业,阳明大学微生物暨免疫学研究所硕士,主要翻译生命科学与食物相关的书籍。

  近期翻译作品有《杂食者的两难》、《厨艺之钥》、《饮食规则:83条日常实践的简单饮食方针》、《生命的法则》、《医学之书》、《尼安德塔人:寻找失落的基因组》、《第三种猩猩(经典普及版):人类的身世与未来》。

  喜欢烹饪,但是厨艺上不了台面,只能见笑于亲友之间。
 

图书目录

敬邀
1 共进一场有趣的晚餐 在餐桌上学演化

与会嘉宾
2 会烹饪的动物 人类大家族的聚会

前菜
3 贝类 海滨拾贝
4 面包 把植物驯化成作物
5 汤 咸甜酸苦鲜

主菜
6 鱼 不止是气味
7 肉类 食肉行为

配菜
8 蔬菜 缤纷多样
9 香草与香料 辛香好开胃

甜点与饮品
10 甜点 甜蜜的负担
11 起司 美味的人工乳制品
12 酒 令人沉醉

晚餐之后
13 盛宴款待 社会行为
14 未来的食物 餵饱更多人

致谢
附注
 

图书序言

共进一场有趣的晚餐

席佛顿


  诚挚邀请

  谈论食物的书真的太多。再去读一本关于食物的书,真是件自我矛盾、搞垮自己的事情,难道你不曾怀疑过,关于食物这个主题到底还有什么可说的。

  在某一天的下午,我就是这么想的。

  当时我人在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的图书馆中闲逛,并且小心注意,不要吵醒在窗边打盹的学生,他们看来已经筋疲力尽了。图书馆的藏书完整,我浏览放置食物书籍的架子,各种食物、各种饮料,从朝鲜蓟到金芬黛葡萄酒,食物相关的各个面向都已经研究得完整而且透彻,也都写成书了。

  光是扫视过架子上的书名就是件充满教育意义的事情,好比《完全白痴燻制食品指南》这本书,想必能够避免许多脑残读者把烤肉误认为菸草。

  《食物中的泡泡》是一本厚厚的大书,但是谁会想到还有续集《食物中的泡泡之二》,而且比第一册更厚。在烹调肉类和派饼的书籍当中,插了一本《内脏餚馔》,这本书的内容不是要教读者怎样靠着吃牛肚过日子,而是在讽刺那些饮食的时尚潮流,特别是针对素食风潮。走道对面的架子上有一本《别再吃牛!》,这本提倡素食的书是由一位走老派风格的牛仔所撰写的。我想,如果这两本书的作者碰面了,而《亲手做派饼》的作者也在场,场面应该会更火爆。

  来看看比较正经的书(嗯,大概算吧),牛津大学的食物与烹饪研讨会论文集中,有着满满的高大上标题:《古代犹太香肠》、《外西凡尼亚地区之覆炭灰面包》、《木板烤鲥鱼》、《UFO:不明发酵物》。如果想要知道如何以工业规模调理食物,还有像《超高压双轴挤压机的食品加工》这样的书。

  现在关于饮食的书真的是汗牛充栋,我要你们假装手上拿的这本书不是饮食书,而是晚餐邀请函,而且希望你们和我一样,对晚餐邀约永远不嫌多。不过这是一次与众不同的晚餐,是一次心智的飨宴。当然,每份餐点都是由脑享用的,因为吃东西产生的感觉需要经由脑部的处理才能产生知觉,我的邀请会让你用不同的角度思考人类的饮食。
 
  举例来说,鸡蛋、牛奶和面粉的共通之处是什么?如果你喜欢烹调,马上就会认出这是制作松饼的主要材料,不过还有另一个有趣的答案。鸡蛋、牛奶和种子(面粉是由麦子磨成的)都是演化出来滋养后代用的东西。仔细咀嚼这件事实,便能从这个概念发展出完整的故事。

  本书就是要说明这个故事,献上的不只是松饼的材料,而是包含十四章的大餐。

  献上一顿丰盛的大餐

  虽然松饼通常不会当成开胃菜,不过我希望借由松饼引发出期待的心情。现在让我带你一览整个套餐的其他部分。所有的材料保证新鲜,而且都是在地生产的,知识供应商一一列在本书最后那个详尽的名单中。我私下和你说,你可以依照我准备好的顺序阅读,也可以照着菜单单点,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安排章节和阅读顺序。不过,在菜单上你不会看到咖啡、水果和坚果,因为这些内容收录在我之前的书《种子哪里来?》,你不会喜欢重复吃同样的食物吧!

  烹调是人类营养的基础,我们在第2章会谈到,在人类演化的过程中,这种很古老的行为对于人类的演化至为关键。有一小群人类在七万年前从非洲迁徙到其他地区时,以甲壳类食物为生,这种行为也很关键(第3章)。植物与动物的驯化是农业的基础,我们每天吃下的食物主要都是农业的产物。在第4章中,会同时介绍在农业萌发期的谷物驯化,以及面包的历史,两者会像是辫子面包的条纹那样交缠在一起。

  接下来的两章,谈的是人类味觉和嗅觉的演化。嗅觉和味觉让我们能够查知植物和其他食物的化学组成物,选择能吃的食物,避开不能吃的,这样才能保命。这个主题是和汤(第5章)以及鱼类(第6章)一起上菜的。

  作物的演化方向由人类设定,但是吃农作物的行为也影响了人类的演化。不过你要小心,虽然有满架子提倡古代饮食方式的书籍,但演化并不是已经注定的命运。虽然人类在旧石器时代吃了大量长毛象的确是演化造成的,但是并不表示现在这样做会对身体比较好(第7章)。人类是杂食动物,演化没有指定人类的行为,也没有规定人类要打破一些饮食上的明显限制,把一些东西硬吃下去。我一直认为「不要吃比自己的头还要大的生物」是个好建议。就如同饮食作家波伦(Michael Pollan)所指出的,对健康最有利的三个简单饮食规则是:吃真正的食物、主要吃植物、不要吃太多。

  从人类吃的蔬菜中,可以看出演化对人类饮食加诸的限制真的非常少(第8章)。人类发展出了巧妙的方式,把不能吃甚至有毒的植物,处理成可口的食物,现在人类吃的植物物种超过四千种。如果你想要赞颂有这么丰富多样的植物能够当成食物,可以仿效苏格兰植物学会的会员,他们在二○一三年举办了一项比赛,看谁能在耶诞蛋糕的材料中使用到最多种类的植物。得奖的蛋糕食谱含有一百二十七种植物,分属于五十四个科。蛋糕上面的顶饰配料就包含糖霜美洲山核桃、胡桃、腰果、杏仁果、松子、芝麻、欧白芷、椰蓉、有巧克力包裹的咖啡豆,另外还用干燥花与糖霜花朵当装饰,用到的花朵包括了紫罗兰、报春花、薰衣草、迷迭香、琉璃苣、迎春花、雏菊、金盏花。

  植物在面对敌人时,无法如同动物那样可以逃跑飞走,所以演化的力量让它们具备了完全不同的防御策略。植物就像是在学校中缺乏运动天分的书呆子,虽然动作缓慢、在运动场上容易受伤,但是擅长化学合成。正是因为这样,植物对于烹调造成了深远的影响。在第9章中我们会看到,这些化合物是香料中各种味道的来源,例如芥末和辣根的冲鼻感觉、姜和辣椒的辛辣刺激,更棒的是有些植物还因此具有医疗效果。

  第10章介绍的是让人沉溺又放纵的食物,以甜点的形式呈现,人类对于糖类和脂肪具有原始慾望,让我们受到甜点的吸引。我在第11章中准备了起司,起司熟成时散发出的气味引人注意,尝起来的味道令人满意。我们吃的其他食物在自然界中都可以找到直接相对应的东西,但起司没有,它是混合了乳汁和微生物所制成,是演化而来的发酵品。在第12章会继续谈发酵。说到发酵,我们会想要来一瓶酒,就像是果蝇会飞向腐烂的水果。酒徒和果蝇都受到酒精的吸引,酵母菌和酒这种邪恶的饮品有着长远的演化关系,也是这样,我们才有美酒可饮。

  倒数第二章(第13章)要讨论一个非常基本的问题,基本到我们认为理所当然。这个问题是「人类为什么会分享食物?」演化学提供的答案非常适合在餐桌上交流,结论是甚至餐厅本身都有演化起源。最后在第14章,我们将要一窥食物的未来与演进,同时也要讨论基因改造技术在其中造成的争议。

  好了,现在就跟着我到餐桌上,开怀大吃吧!
  
(摘录自本书第1章)

图书试读

贝类
 
风行百万年的美食
 
一四四○年,在一本作者不详的中世纪食谱《烹饪之书》(Boke of Kokery)中,记录了淡菜的食谱。这个食谱以中世纪的英文写成,虽然现在我们不熟悉当时的拼字方式,但这些字的声音和意义在历经了六百年的时光后,依然能够让我们了然于心。记录食谱的修士写道:「取一些上好淡菜,放入热锅中,」之后加入「切碎的洋葱、适量的胡椒与酒,还有一点醋。」煮好了也很容易看出来:「贝壳打开了,要马上离火,把淡菜放在盘子上,淋上煮出的汤汁,趁热吃。」这道菜的主要材料至今都没有改变:洗好的淡菜、切碎的洋葱、胡椒、酒、一点醋。
 
贝类做为食物的历史,几乎像是母乳一般久远。至少在十六万五千年前起,人类便开始吃贝类了,吃生的也吃熟的。我们的近亲尼安德塔人也吃淡菜,因此两者的共同祖先可能在五十万年以前就开始吃了。人族吃带壳海鲜的历史可能有一百万年,甚至更久。这种说法其实已经很保守了,因为科学家观察到,现在许多猴类和猿类如果拿得到鱼类和带壳海鲜,牠们是会当成食物吃下去的。
 
我们这个物种沿着海岸线散播到整个地球,路径上点缀着抛弃成堆的贝壳,他们会蒐集栖息在潮间带的贝类来吃。北从北极,南到非洲南部的海边,以及南美洲的最尾端,都有人类遗留下来的贝壳,这是人类代代食用贝类的证明。海鲜中富含ω3脂肪酸,这种营养成分对于脑部发育至关重要,在人类演化的道路上,海鲜可能提供了不可或缺的营养。这些必需营养成分是指对身体绝对重要的化合物,例如某些胺基酸,人类细胞无法制造这些胺基酸,必须经由食物才能得到。

用户评价

评分

哇,光是书名就让人好奇心大发!「与达尔文共进晚餐:演化如何造就美食,食物又如何形塑人类的演化」,听起来就很有画面感,好像可以穿越时空,一边享用美味佳肴,一边跟伟大的达尔文聊聊演化的大道理。我一直对食物的来源、食材的变化以及不同文化下的饮食习惯感到着迷,但从来没想过把这一切跟人类的演化史串联起来。这本书会不会带我们回顾一下,从最早的原始人类如何从大自然采集食物,到后来学会农耕、畜牧,再到我们现在遍地都是超市、外卖的时代,每一步的食物演进都伴随着人类身体和大脑的改变?想想看,我们今天吃的那些经过无数代筛选和改良的作物、牲畜,它们身上都携带着演化的印记,而我们的味蕾、消化系统,甚至我们的社交方式,是不是也因为这些食物而一步步被塑造成现在的样子?这本书的出发点真的太独特了,感觉像是打开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来理解自己和我们所吃的这一切。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很有画面感,让我联想到在餐桌上,一边品尝精致的菜肴,一边聆听关于人类祖先如何在大自然中寻找食物、如何发展出烹饪技巧的故事。这不仅仅是一本科普书,更像是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我会很期待书中会不会提到,我们对某些味道的“追求”,例如对脂肪和糖的天然喜好,其实是深植于我们的基因中,是远古时期为了在高能量食物稀缺的环境中生存而演化出来的生存策略?而随着农业革命和工业革命的到来,这些曾经是生存优势的偏好,在如今丰衣足食的社会,是否反而成了健康上的隐忧?这本书的切入点非常生活化,将深奥的演化理论与我们每天都接触的“吃”这个行为联系起来,感觉很容易引起共鸣,并引发深刻的反思。

评分

我一直觉得,食物不只是填饱肚子那么简单,它背后蕴含着太多文化、历史和人类的智慧。每次到不同的地方旅行,最期待的就是品尝当地的美食,感受那份独一无二的味道,而这些味道往往都与当地的气候、土壤、地理环境,甚至当地人的生活方式紧密相连。这本书的标题,特别是“美食”与“演化”的结合,让我产生了一个大胆的联想:是不是我们对某些味道的偏好,比如喜欢甜的、咸的、甚至有点微苦的,其实都是在演化过程中,为了生存和繁衍而“演化”出来的“本能”?比如,甜味代表着高能量的碳水化合物,在食物匮乏的年代是生存的保障;而某些植物的苦味则可能意味着有毒,避免它们就是一种演化优势。如果这本书真的能把这些看似平常的饮食习惯,追溯到遥远的人类演化过程中,那绝对会让人对眼前的每一口食物都产生新的敬畏之心。

评分

老实说,我平常读书的范围不一定会主动去接触太多关于演化生物学的书籍,因为总觉得有些枯燥,充斥着各种理论和长篇大论。但“与达尔文共进晚餐”这个主题,实在太生活化、太有亲切感了。我忍不住想象,作者是不是会用非常生动有趣的方式,把达尔文那些晦涩的理论,转化成我们餐桌上的故事?比如,我们现在爱吃肉,是不是跟我们早期学会用火、学会合作狩猎有关?我们对某些特定食材的喜爱,比如奶酪,是不是也是一种演化上的“妥协”?这本书的副标题“演化如何造就美食,食物又如何形塑人类的演化”更是点出了双向互动的关系,这让我很好奇,究竟是演化决定了我们能吃什么、喜欢吃什么,还是我们选择吃什么,反过来影响了人类自身的演化。这种辩证的关系,听起来就充满引人入胜的讨论空间。

评分

光是看到“与达尔文共进晚餐”这个标题,我就觉得这本书充满了智慧的火花和生活的温度。它不像是一本严肃的学术著作,反而像是一位博学的朋友,邀请你坐在餐桌旁,一边享受美味,一边分享关于我们如何走到今天的精彩故事。我特别好奇,这本书会不会深入探讨,我们对于“烹饪”这件事情的痴迷,比如各种复杂的烹饪技巧、各种香料的运用,甚至是我们对食物外观和摆盘的追求,这些是否也是演化过程中,在满足基本生存需求之后,发展出来的更深层次的需求,或者是一种社交信号?“食物又如何形塑人类的演化”这一点更是让我着迷,我希望书中能有精彩的论述,说明我们吃的不同种类的食物,是如何一点一滴地改变了我们的大脑、我们的身体结构,甚至是我们的社会组织方式。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