鸟的感官:当一只鸟是什么感觉?(全新增修版)

鸟的感官:当一只鸟是什么感觉?(全新增修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Tim Birkhead
图书标签:
  • 鸟类学
  • 动物行为
  • 动物感知
  • 自然科学
  • 生物学
  • 鸟类
  • 感官
  • 动物认知
  • 科普读物
  • 自然观察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如果你是一只鸟,感觉世界的方法将大大不同?

*第一本全面探讨鸟的感官,兼具科学知识、动人文采与精细专业插画
*进入鸟的感官世界,宛如爱丽丝梦游仙境——丁宗苏(台大森林环境暨资源学系副教授)
*成为现代公民科学家,这是必备的鸟类学读本——王诚之(台湾野望自然传播学社祕书长)
*中文版特别收录罕见鸟名发音

这些鸟本事,人类都没有:看到紫外线、用回声定位,迁徙时感觉地磁力。新科技逐步挖掘出当一只鸟具备了何等意义:从「国王企鹅潜入漆黑的南极海域」到「感觉到几百公里外看不见的雨水即将降下的红鹳」,还有「知更鸟能听见蚯蚓细小短毛刷到洞穴侧边时发出的声音」、唯一能感受性高潮的牛文鸟?

资深鸟类行为生态学家的柏克海德,结合行为生态学、生理学、神经科学、感觉生物学等,透过显微镜、声波仪、核磁共振等技术,一步步解开鸟类的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嗅觉、磁觉及情感奥祕,详实浅白描述鸟类如何解读环境、与彼此互动。19幅精细插画则出自鸟类学者兼资深科学画家的凡赫鲁巧手,细腻的笔触表达鸟类各种感官的特点,也图解科学知识(例如光线如何进入楔尾雕的巨大眼窝、绿头鸭嘴喙受器的运作、鹬鸵复杂的鼻腔剖面、受磁觉引导万里迁徙的斑尾鹬等),让我们轻松一目了然。

本书将让你跟随作者与绘者,亲临野地、宛如就近观察鸟儿,理解鸟类究竟如何感知世界,体验当一只鸟儿的滋味。

◎皇家学会科学图书奖入围
◎泛科学Pansci.tw选书
◎英国独立报自然类年度好书
◎英国卫报自然历史类年度好书
鸟的感官:当一只鸟是什么感觉?(全新增修版) 本书不是关于《鸟的感官:当一只鸟是什么感觉?(全新增修版)》的介绍。 --- 《飞行的秘密:鸟类生存的极限艺术》 内容简介: 本书深入探讨了鸟类在地球上亿万年的演化历程中,所发展出的令人叹为观止的生存策略与生理奇迹。我们聚焦于鸟类如何突破物理限制,掌握天空的奥秘,以及它们为了适应极端环境所付出的精妙演化代价。这不是一本关于个体感官体验的哲学思辨,而是一部严谨而引人入胜的生物学与生态学考察报告。 第一章:空气动力学的百年谜团 本章剖析了鸟类骨骼、羽毛结构与肌肉系统的完美协同作用,如何使飞行成为可能。我们详细分析了伯努利原理在翼型设计中的应用,以及鸟类如何利用空气动力学原理进行高效的滑翔、盘旋与急停。特别关注了不同目(如隼形目、雀形目、信天翁目)在飞行模式上的根本差异,以及这些差异如何决定了它们在特定生态位中的生存优势。书中包含了对现代仿生学领域中,从鸟类飞行中汲取灵感的最新研究成果的介绍,例如新型无人机设计如何借鉴蜂鸟翅膀的高频振动模式。 第二章:迁徙的星图与地磁罗盘 鸟类的长距离迁徙是自然界最伟大的奇观之一。本章重点研究鸟类导航系统的复杂性。我们不仅探讨了它们如何利用太阳和星辰进行定向,更着重于近期科学界发现的“量子罗盘”——鸟类眼中对地球磁场敏感的化学反应机制。通过对斑胸草雀(Zebra Finch)和北极燕鸥(Arctic Tern)的案例研究,揭示了遗传编程在引导迁徙路线中的作用,以及环境变化(如城市光污染)对这些古老导航系统的干扰程度。本章还涉及了鸟类如何在迁徙途中优化能量消耗,包括“编队飞行”的流体力学效益分析。 第三章:极端环境下的生存策略 鸟类占据了从热带雨林到南极冰原的几乎所有生态位。本章深入考察了鸟类应对极端温度、稀薄空气和食物匮乏的生理调控机制。在寒冷环境中,如高山地区的岩雷鸟(Rock Ptarmigan),它们如何通过特殊的羽毛隔热层和血液循环系统,维持核心体温。而在炎热的沙漠中,如沙漠雀(Sandgrouse),它们发展出了一种独特的“腹部吸水”行为,用以运输水分给幼鸟,我们对这种行为背后的热力学效率进行了建模分析。此外,本章也探讨了鸟类在食物链顶端的捕食者(如角雕)所需要的超凡的视觉敏锐度,以及它们如何在低光照条件下保持狩猎效率。 第四章:声音的生态学:鸣唱、回声与交流矩阵 鸟类的“歌声”远不止于求偶或标记领地。本章将鸟类发声系统置于生态交流的宏大背景下进行考察。我们详细分析了鸣禽(Passerines)鸣管的精细构造,如何产生复杂多变的音符。研究表明,鸟类的鸣唱在对抗环境噪音、识别个体身份以及传递警告信息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书中还收录了对不常见现象的探讨,例如某些热带鸟类利用翅膀快速扇动产生空气动力学噪音,以弥补声音在茂密植被中传播的衰减。此外,我们探讨了鹦鹉等物种在学习和模仿人类语言方面所展现出的认知潜力,将其视为一种高度灵活的社会学习机制。 第五章:繁殖的成本与收益:生命周期的投资回报 鸟类的繁殖策略是自然选择压力下权衡利弊的典范。本章对比了不同物种的繁殖策略:从信天翁等长寿物种的“慢速”繁殖模式(投入高,繁殖间隔长),到麻雀等短寿物种的“快速”繁殖模式(快速迭代,高产出)。我们分析了筑巢材料的选择、孵化期的生理调控,以及亲鸟投入(Parental Investment)如何影响后代的生存率和竞争力。特别关注了对后代进行“教育”的现象,例如猛禽如何通过“不带猎物的飞行训练”来模拟狩猎,逐步将生存技能传授给幼鸟。 第六章:适应与脆弱:人类世中的鸟类命运 最后,本章将目光投向当代。随着人类活动范围的扩大,鸟类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我们分析了栖息地丧失、化学污染和气候变化对鸟类种群动态的量化影响。本书援引最新的全球鸟类普查数据,识别出哪些生理或行为特征使得某些物种更容易在快速变化的全球环境中灭绝。同时,也介绍了保护生物学家正在采用的创新技术——例如利用基因组学来评估濒危物种的遗传多样性,以及通过优化迁徙走廊来减轻人类基础设施带来的致命影响。本书旨在提供一个基于科学数据的视角,理解鸟类在当代地球生态系统中的核心价值及其面临的严峻考验。 --- 关键词: 飞行空气动力学,鸟类导航,磁感应,生理适应,迁徙生态学,鸣唱机制,亲代投资,生物多样性保护。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柏克海德Tim Birkhead
英国皇家学会成员,任教雪菲尔大学(英国六大最佳研究型大学之一),专长行为及演化。五岁便开始观察鸟类,对鸟类怀抱巨大的好奇心,曾到世界各地研究鸟类,累积丰富的野外调查经验,深入了解鸟类。文章散见于《独立报》、《新科学家杂志》、《BBC野生动物杂志》。着有《精子竞争演化史》、《大海雀群岛》、《剑桥鸟类百科全书》(获麦可文奖章)、《红色金丝雀》(获葛立模领事奖),以及《鸟类的智慧》(「英国鸟类杂志暨英国鸟类学信託」选为「年度最佳鸟类书籍」)。

相关着作:《鸟的感官:当一只鸟是什么感觉?》

译者简介

严丽娟
台大外文系毕业,英国伦敦大学语言学硕士及西敏斯特大学翻译硕士,现从事专案管理工作。余暇兼职翻译,译有《必然》、《科技想要什么》、《鸟的感官》、《探索时间之谜》、《黑洞简史》等。

绘者简介

凡赫鲁Katrina van Grouw
英国人(威尔斯与义大利混血),本姓Cook,凡赫鲁是荷兰夫婿的姓氏。她是自修有成的自然科学家,也是全职艺术家和作家,曾任自然史博物馆鸟类馆馆长。着有《羽毛下的鸟类》、《鸟类》,透过文字和精美的解剖图,让读者了解鸟类的构造和外观。最新着作《不自然的选择》探讨天择与人择。她也为其他作者的书籍绘制专业插图。

图书目录

本书将鸟类感官及行为的描述由传统庄周梦蝶浪漫式想像似的哲学思考,转而以解剖、生理等现代科学实证,再配合行为的观察,以及生态与演化理论做出描述与探讨,值得有兴趣于鸟类行为的人士细细研读。──方伟宏(台大医技系副教授、中华鸟会常务理事)

作者以说书人的娴熟本事,诠释鸟类生态奥祕,立论严谨,文笔生动引人,是兼具自然科学与历史,易读的一本知识好书。──何华仁(资深鸟人、生态艺术家)

这是一本值得推荐的好书,除了满足爱鸟人的知识需求之外,也让我们能在轻松的阅读中,了解鸟类学研究的严谨过程与历史。尤其是这本书的每一张插图,都是鸟人们心仪的收藏对象。──阮锦松(社团法人台北市野鸟学会前理事长)

大部分的鸟类是一部设计完美精巧的飞翔机器。看一本开心的书,让你看到鸟类的各种感官样貌,让你不再以为人类是最伟大的啊!──袁孝维(台大森林环境暨资源学系教授兼系主任)

揣摩野生动物在画境里的行为反应,一直是我绘图构思的重要过程,而这本书着实深化了我对动物感官的认知。作者以行为演化学的专业,透过精彩有趣的故事,为我们解读、演绎艰涩的感觉生物学研究。不仅揭露了鸟类奇妙的感官世界,那些科学假说的发想与验证,同样令人拍案叫绝。──陈一铭(生态画家、野生动物研究者)

博学的作者引用实验与观察的结果,对于鸟类的诸多问题提供令人信服的答案,也让我们在野外观察的时候,增添更多了解与乐趣。──陈恩理(台湾勐禽研究学理事长)

《鸟的感官》用流畅的笔触、浅显的写法,跟我们分享了前人如何尝试错误,或是凭借机缘发现鸟类的各种感官与人类之间的异同。对鸟类研究者来说,这是一本很棒的参考书;对想要走这行的新进们来说,这是本充满可研究题材的宝库。──张东君(科普作家)

这是一本非常值得看的好书,任何读者看了都会有所收获,对鸟类认识与欣赏的深度也会因此提高好几个层次。这本书的主题虽然是鸟类,其中介绍的研究与思考过程很有启发性,绝对可以延伸到其他生物以及和生物演化相关的议题,建议生物系的学生必读。——刘小如(前中研院生物多样性研究中心研究员)

本书以浅显易懂的文字像说故事般,搭配详实精细插画,让我们从分子生物技术、研究方法、思考方向得以对鸟类世界有了全新的视野。──蔡锦文(鸟类插画家)

让人耳目一新的鸟类指南……作者对鸟类的了解超乎常人,告诉我们的事实和洞察力令人咋舌。引人入胜的内容令人欣喜,得以一窥前所未见的广大领域,还有更多谜团待人发掘。──哈特《周日泰晤士报》

最新的科学发现齐聚一堂,囊括飞禽的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和嗅觉,以及人类无法拥有的感觉……无论你自认多有智慧,拿起《鸟的感官》,仍会学到新知。──麦卡钖《独立报》

这本书太棒了,内容非常丰富,除了鸟类的感觉外,也告诉我们:和这些美妙的生物共存要负什么样的责任,又会得到什么样的回报。──惠特利《卫报》
出类拔萃……就像掀开了头盖骨,把内容物搅得美味爽口:读过这本书以后,肯定会觉得知识无涯,并体会到科学带来的感受……此书充满魅力,让我们更加了解熟悉的事物,感受到生命的昙花一现,更加认识周围的鸟儿以及广大世界。──迪《观察家报》

这位行为生态学家的专长在于精子研究和飞鸟交配;触觉一章不计较礼节,几乎都在讨论鸟类的性行为。虽然我们永远不知道当一只鸟是什么感觉,柏克海德仍带领我们去体会牠们如何感受这个世界。
──沃克《自然杂志》

图书序言

自序

  纽西兰人提到自己国内的鸟类,多半会用「快死光了」来形容,说得没错。在我到过的地方里,很少有像纽西兰这样,空中地上的鸟儿都非常稀少。只有少数几个种类──有几种不会飞,属夜行性──历经了欧洲掠食者的蹂躏后还存活下来,目前极为罕见,主要分布在外岛。

  来到寂寥的码头边,太阳已经开始西沉。舷外马达微弱的颤动声很快化作一条小船,从岛上开过来。不到几分钟,我们往海洋前进,驶入辉煌的日落里。从本岛到外岛,彷彿一段魔幻旅程:二十分钟后,我们下了船,踏上一大片广阔的海滩,周围长满了雄伟的纽西兰圣诞树。

  急着去看从未看过的鹬鸵,我们一吃饱就出发了。没有月亮的夜空洒满星星──南天银河,密度远远超过北半球的银河。走着走着,我们回到了海岸边,突然看到了海上的奇景:磷光!打在海滩上的细碎波浪闪闪发光。「应该游个泳,」伊莎贝儿说,怂恿的话不需要第二句,我们全都下海裸泳了,被生物萤光点亮了以后,我们四处蹦跳,宛若人形烟火。效果十分引人入胜:宛若极光般的视觉飨宴,难得一见,令人称奇。

  过了十分钟,我们晾干了身体,到旁边的林地里继续寻找鹬鸵。伊莎贝儿领头,用她的红外线摄影机扫视,有了,在植物间的那一团,黑色的半球形:我们的第一只鹬鸵。肉眼看不到这只鸟,但在摄影机萤幕上则是一团黑色,配上特别长的白喙。牠没发现我们,拖着脚前进,觅食的动作很像机器:触地、触地、触地。悠长的夏天就要结束,地面的土壤硬到无法探入,在地表发现了一窝蟋蟀后,鹬鸵急急咬起,蟋蟀则乱蹦乱跳,寻求生路。突然,牠发现我们了,急忙窜入树丛,消失在我们眼前。走回屋子里的时候,公鹬鸵高亢的尖叫声与夜色共鸣──「诡-异,诡-异」。

  伊莎贝儿.卡斯楚在小岛上的保护区研究鹬鸵十年了。她和一小群生物学家想要了解这种鸟独特的感觉世界。岛上大约有三十只鹬鸵带有无线电发射器,伊莎贝儿和学生用信号来追踪鸟儿夜间漫游的路线,以及找出白日确切的栖息地点。发射器的电池约可持续一年,我们正好碰上一年一度的更换活动。

  在清晨明亮的阳光下,我们跟着发射器的信号声穿过一片麦芦卡树和银蕨(一种树蕨),来到小小的沼泽旁。伊莎贝儿不发一语,示意她觉得我们的目标就在那片茂密的芦苇里,打手势问我要不要去抓牠。跪在地上后,我看到芦苇间有个小空隙,把头低到快碰到泥水的地方,盯着里面看。在头灯的帮助下,我只能分辨出一团褐色的东西,脸朝向另一边。我纳闷牠是否发现我了,因为鹬鸵早因牠们日间的熟睡能力而出名。看好距离后,我在泥地上稳住身子,双臂向前一伸抓住了鹬鸵的粗腿。我松了一口气:要是在研究生面前把牠吓走,可就丢脸了。我轻轻把牠从沉睡的凹洞里拉出来,用双手拢住牠的胸口。牠很重,大概有两公斤,在目前已辨别出的五种鹬鸵中,褐鹬鸵的体型最大。

  等这只鸟躺在大腿上,你才会发觉牠有多奇怪。路易斯.卡罗会很喜欢鹬鸵──牠是一只很矛盾的动物:像哺乳类多过鸟类,浓密的羽毛比较像头发、有一排细长的须,还有非常敏感的长鼻子。我拨弄牠的羽毛,寻找细小的翅膀,同时也感觉到牠的心跳。牠的翅膀很奇怪;就像压扁的指头,一侧有几根羽毛,末端很奇怪,有勾状的指甲(用来干么?)。最值得注意的则是鹬鸵完全没用的小眼睛。前一天晚上,就算有鹬鸵在海滩上,我们全身发光的舞蹈虽说是视觉飨宴,也是俏媚眼做给瞎子看了。

  当一只鹬鸵,是什么感觉?在几乎全黑的环境下,几乎没有视力,只有比人类精密很多倍的嗅觉和触觉,在树丛里埋头苦干,感觉怎么样?生物学家欧文虽然是讨厌的自恋狂,但也是一流的解剖学家,一八三○年左右,他解剖了一只鹬鸵,看到牠的小眼睛和脑中巨大的嗅觉区,便提出他的主张──他对鹬鸵的行为没什么研究──鹬鸵比较仰赖嗅觉,而不是视觉。欧文很熟练地从形态联想到功能,他的预言一百年后得到了精准的证实,行为测验的结果指出,鹬鸵在定位地下的猎物时,准确度可以媲美雷射。鹬鸵的嗅觉能穿过十五公分厚的泥土,闻到蚯蚓的味道!有了这么敏感的鼻子,鹬鸵在碰到另一只鹬鸵的粪便时,会有什么感受(起码对我来说,就跟狐狸的粪便一样刺鼻)?那气味是否会让粪便主人的样子浮现出来?

  哲学家内格尔于一九七四年发表了知名的论文〈当蝙蝠是什么滋味〉,他主张我们无从了解当另外一种生物是什么感觉。感觉和意识都是主观的体验,因此无法分享,其他人也无法想像。内格尔选了蝙蝠,因为这种哺乳类动物跟我们有很多共同的官能,同时却有一种我们没有的──回声定位──因此我们不可能明白当蝙蝠的滋味1。

  就其意义来说,内格尔没错:我们永远无法确切明白当蝙蝠或鸟是什么感觉,因为,他说,就算我们想像,也只受限于想像,想像那样的感受。很微妙,或许也有点学究的口吻,但哲学家就是这样。生物学家的做法就比较务实了,我也会採取这样的做法。生物学家利用延伸人类感觉的科技,搭配一系列充满想像力的行为测验,来发掘当别的生物是什么滋味,成效显着。延伸和强化感觉,便是人类成功的祕密。源头可以追溯到十七世纪,虎克率先在伦敦的英国皇家学会展示他的显微镜。就连最平凡的物品──例如鸟的羽毛──透过显微镜的镜头,都转化成奇妙的东西。在一九四○年代,鸟鸣的声波图首度出现,生物学家都赞叹不已,到了二○○七年,终于能用fMRI(功能性核磁共振造影)扫描科技看见鸟儿在听到同类唱歌时脑中出现的反应,更令人惊叹2。

  和其他动物相比,(除了灵长类和自己养的狗以外)我们对鸟类的认同感更高,因为大多数种类的鸟──但鹬鸵除外──跟我们一样,主要仰赖两种感觉:视觉和听觉。此外,鸟类用两只脚走路,大多为日行动物,猫头鹰和海鹦之类的面孔则跟人类很像,起码可以说是我们能够认同的面孔。然而,因为相像,却让我们忘了深究鸟类的其他知觉。从以前开始就假设──鹬鸵则是古怪的例外──鸟类没有嗅觉、味觉和触觉,一直到最近才被推翻。本书将告诉读者,事实就是事实。我们不明白当鸟儿是什么滋味,还有另一个阻碍的因素,因为要了解鸟类的感觉别无他法,只能跟自己的感觉比较,但正因如此,我们反而不能了解其他的物种。我们看不到紫外线,我们不懂回声定位,我们也不像鸟类能感觉到地球的磁场,所以很难去想像拥有这些知觉会是什么样子。

  由于鸟类彼此之间的差异也多得惊人,光问「当鸟儿是什么滋味」太简单了,最好能问下列的问题:

  当雨燕是什么模样?「在长长尖叫一声之后现身了」3。
  当皇帝企鹅是什么感觉?在黑漆漆的南极海洋中潜水到深达四百公尺的地方。
  当红鹤是什么样子?虽然看不到数百公里外,却能感觉到当地在落雨,产生的短暂湿地正为繁衍所需。
  当中美洲雨林的雄红顶娇鹟是什么滋味?在明显意兴阑珊的雌鸟前炫耀自己,像个疯狂的发条玩具。
  当一对林岩鹨是什么感觉?交配过程只有十分之一秒,一天却要交配一百多次。牠们是觉得疲累得要命,还是享受到无比的愉悦?
  当一群白翅澳鸦的守卫是什么感觉?短期而言要监督来掠食的鵰;长期来说则要抓住机会继承繁衍的衣钵。

  很多小型鸣禽一年都会来个两次,突然有种吃个不停的冲动,过了大约一个礼拜变得非常痴肥,然后又朝着一个方向飞上几千英里──彷彿被看不见的力量拉着。

  这些才是我要回答的问题,而且我要用最新的研究结果来解答,也要探索我们如何能懂得这么多。长久以来,我们都知道人类有五感:视觉、触觉、听觉、味觉和嗅觉;但事实上还有其他好几种,包括感觉到冷热、疼痛、重力以及加速度。此外,五感其实也混合了不同的次要知觉。比方说,视觉就包含了对亮度、色彩、质地和动作的体会。

  前人开始研究知觉时,从感觉器官下手──也就是负责收集感觉资讯的身体结构。眼睛和耳朵显而易见,但其他的仍未完全釐清,比方说我们不知道是什么负责鸟儿的磁觉。

  早期的生物学家发现,特定感觉器官的大小比例是绝佳的指引,可以指出其敏锐度和重要性。十七世纪的解剖学家曾发现感觉器官和大脑之间的关联,后来又发现感觉资讯会由大脑不同的部位来处理,就能看出脑部区域的大小或许也反映了感觉能力。扫描技术结合早已发展成熟的解剖学知识,使我们现在得以创造出三维影像,非常精确地测出人类和鸟类脑部不同部位的大小。正如欧文的预测,我们从此看出鹬鸵脑中的视觉区域(也称为中心)几乎不存在,但嗅觉区域则比他想像的甚至还要大4。

  十八世纪发现了电力后,伽伐尼等生理学家立刻发觉,他们可以测量感觉器官和大脑之间的连结中有多少「动物电」或神经活动。随着电生理学领域的发展,我们也明白又有了另一个线索,能帮我们了解动物的感知能力。到了这几年,神经生物学家用了不同类型的扫描器来测量脑部各个区域的活动,探悉感知能力。

  感觉系统控制行为:让我们有意愿去吃饭、打架、发生性行为、照顾后代等等。没有感觉系统,人体机能便无法运作。少了任何一感,人生就贫乏多了,也困难多了。我们很努力地满足感觉:我们热爱音乐,我们喜欢艺术,我们会冒险,我们陷入热恋,我们喜爱草皮刚修剪后发出来的气味,我们会细细品尝好吃的食物,我们渴望爱人的触碰。我们的行为由感觉控制,因此,要推论出动物在日常生活中用到哪些感觉,最简单的一个方法就是去观察牠们的行为。

  感觉研究──尤其是鸟类的感觉──的历史并无章法。虽然过去几个世纪以来,已经累积了十分丰富的叙述资讯,但鸟类的感觉生物学向来不是热门的主题。一九七○年代在大学里念动物学的时候,我避读感觉生物学,有一个原因,老师是生理学家,而不是行为学家,还有一个原因则是神经系统和行为之间的关联只见于我觉得相当乏味的动物,比方说海蛞蝓,而不是鸟类。

  因此,为了弥补失去的时光,也成了我写这本书的动力。还有,他人的态度改变给了我激励,并非那些生理学家,而是研究动物行为的同仁,他们在近几十年来重新发现了鸟类和其他动物的感觉系统,颇有成效。写这本书的时候我联络了几名已经退休的感觉生物学家,他们的故事都差不多,令我很惊讶:我在研究这些东西的时候大家都没有兴趣,不然就是不相信我的成果。有个研究人员告诉我,他穷尽毕生的心力研究鸟儿的感觉生物学,除了有一次受邀为百科全书中鸟类生物学的章节撰稿,几乎得不到认可。退休时他烧掉了所有的论文,然后我却开始询问他的研究──令他既沮丧又惊喜。

  还有人告诉我,他们曾计画过写一本鸟类感觉生物学的教科书,但找不到有兴趣的出版商。如果终其一生都努力研究某个领域,但感兴趣的人很少,我真无法想像那会是什么感觉。然而,生物学的几个领域各在不同的时期兴盛起来,我也很乐观,鸟类的感觉生物学终将有出头的一天。

  那么,改变在哪里?在我看来,动物行为的领域出现了戏剧性的变化。我会先自称行为生态学家,再来才是鸟类学家:也就是研究鸟类的行为生态学家。行为生态学是动物行为的分支,出现在一九七○年代,重点放在行为的适应意义上。行为生态学家会怎么做?探查特定的行为如何提升个体将基因传给下一代的机率。举例来说,牛文鸟──非洲一种跟椋鸟差不多大的鸟──为什么每次交配长达三十分钟,而别种鸟大多数只持续两三秒?为什么雄性冠伞鸟会跟其他雄鸟成群炫耀羽毛,却不参与养育后代的工作?

  前人觉得很难理解的行为,在行为生态学出现后就变得有意义,成果斐然。但行为生态学也曾是个陷阱,就跟所有的学科一样,研究人员的眼界侷限其中。到了一九九○年代,这个题目发展成熟了,很多行为生态学家就发觉,光找出行为适应的重要性还不够。再回到一九四○年代,当动物行为研究还在发展初期,与其它人一起创立这个学科的丁柏根(后来成为诺贝尔奖得主)指出,行为可用四个方法去研究:考虑到(i)适应意义;(ii)起因;(iii)发展──在动物的成长过程中,行为如何发展;和(iv)演化史。到了一九九○年代,过去二十年来仅着重于行为适应意义的行为生态学家发现,他们必须要更进一步认识行为的其他面向,尤其是行为的起因5。

  来看看为什么。斑胸草雀很受行为生态学家欢迎,尤其在交配选择的研究中。雌斑胸草雀的嘴是橘色,雄鸟则为红色,这种性别差异暗示,雄鸟更鲜艳的嘴色是演化而来,因为雌鸟偏好红一点的嘴。有些(并非全部)行为测验证实了上述推论,研究人员假设,因为我们可以把雄斑胸草雀的嘴从橘红色排到鲜红色,雌斑胸草雀也可以。他们从未测验斑胸草雀事实上能看到什么来证实这个假设,但大家都认为雌鸟择偶时,嘴的颜色是很重要的要素6。

  雌鸟在选择伴侣时据说还会使用另一个特质,也就是羽毛图案的对称性,比方说雄性欧洲椋鸟在喉部和胸口的淡色斑点。科学家做了很彻底的测验,「要求」雌椋鸟辨别不同程度的羽毛对称(使用影像,而不是真鸟),结果发现,牠们虽然能够辨别出斑点高度不对称的雄鸟,差异减少时,辨别能力就不太好。事实上,对雌椋鸟而言,大多数雄鸟看起来都差不多,由此可证牠们不太可能用羽毛对称的程度来择偶7。

  行为生态学家也假设鸟类雌雄二型性的程度──即指雄鸟和雌鸟外型差异有多大──或许和牠们是一夫一妻制还是一夫多妻制有关。为了测出结果,他们按照雄鸟和雌鸟羽毛的明亮度──根据人类的视觉──来打分数。我们现在知道这个做法很天真,因为鸟类的视觉系统跟人类不一样,鸟类看得到紫外线。将同种的鸟放在紫外线下打分数,结果显示很多种鸟──包括蓝山雀和几种鹦鹉──之前以为牠们雌雄都长得一样,事实上在紫外线中看起来──就跟雌鸟看雄鸟的方法一样──却大不相同8。

  正如这些例子所示,在鸟类的感觉中,最近许多引人注目的发现都在视觉的领域──尤其是辨色能力──主要是因为研究人员在这个主题上投注了最多的努力9。研究人员现在发现,要了解鸟类的行为,一定要了解牠们居住的世界。举个例子,除了鹬鸵之外,还有很多种鸟具备精密的嗅觉,而我们才刚懂得领会这一点;很多鸟类都有磁觉,引领牠们迁徙,此外最耐人寻味的则是跟我们一样,鸟类也有情绪生活。

  我们对鸟类感觉的知识已经逐渐培养了数个世纪。以他人的发现为基础,便能不断累积知识,正如牛顿所说,他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所以看得更远。研究人员分享想法和发现,彼此助长,由于他们互相合作,也互相竞争,参与特定主题的人愈多,就进步得愈快。学界的巨人则加快了进步的速度:生物学有达尔文,物理学有爱因斯坦,数学有牛顿。但科学家也是人,容易受人类弱点的影响,不一定能迅速进步,进展也不一定直截了当。他们很容易对着一个想法钻牛角尖──我们后面会看到。研究到处碰壁,科学家常常得判断是否要坚持他们认为对的东西,还是要放弃,尝试不同的调查路线。

  科学有时候被描述对真相的寻求。听起来有点做作,但此处的「真相」意思很明确:很简单,就是根据现有的科学证据,我们目前相信的东西。当科学家再一次测验其他人的想法,发现证据跟原来的概念不相冲突,这个想法就能留存。然而,如果其他研究人员无法复制出原本的结果,或他们为事实找到了更好的解释,科学家就可以改变他们对真相的想法。因为新的想法或更佳的证据而改变心意,便构成了科学上的进步。因此,更好的说法应该是「当前的真相」──根据目前的证据,这就是我们视为真相之物。

  眼睛的演化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可以说明人类知识的进步。从十七、十八到十九世纪,大家多半相信神以无限的智慧创造出所有的生物,并赋予可以看得见的眼睛:猫头鹰的眼睛特别大,因为牠们必须在黑暗中视物。这种思考方式认为动物的特质必须完美搭配其生活型态,称为「自然神学」。但有些东西看似实在不符合神的智慧:比方说,雄性为何制造这么多精子,但受孕只需要一个。有智慧的神会如此浪费吗?达尔文一八五九年出版的《物种起源》提出了自然选择的想法,为自然世界中的种种面向提供了比神的智慧更好的解释,证据愈来愈多,科学家抛弃了自然神学,转而研究自然选择。

  科学研究的起点通常在于观察和叙述某物是什么。如上所述,眼睛是个很好的例子。从古希腊开始,早期的解剖学家就曾取出羊和鸡的眼睛,剖开来研究其中的构造,也详细叙述他们看到的东西──有时候也会描述他们想像自己看到了什么。等叙述阶段结束,科学家会开始问其他类型的问题,比方说「如何运作?」和「有什么功能?」。通常,某一类型的生物学家可能是解剖专家,也能提供详细的描述,却也要有另一组技能才能了解像眼睛这样的东西实际的运作方式。知识不断增加,研究人员的知识也愈来愈专门,便要与其他能够提供互补技术的人合作。举例来说,想要了解眼睛的运作方式,需要几个不同领域的专长,包含解剖学、神经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物理学和数学。横跨不同学科──有不同专门知识的研究人员彼此互动──最后科学才能激励人心,才能成功。

  想法在科学中占有特别重要的一席之地。想到某物为什么是这样,非常重要,因为这样的想法提供了问问题的架构──也能问出正确的问题。比方说,猫头鹰的眼睛为什么朝着前方,而鸭子的眼睛却向着两侧?关于猫头鹰朝着前方的眼睛,我们有一个想法,因为跟我们一样,为了有深度知觉,猫头鹰要仰赖双目视觉。不过,还有其他的想法,接下来我们会看到,有些想法有更好的证据提供支持。

  想法还有另一个很重要的地方,如果想法能激起发现,科学家便能得到声誉。科学的重点在于抢先,要让自己能够和独特的发现产生联系,一个例子便是华森和克里克在一九五三年发现了DNA的结构。

  你或许要问,科学家从哪里得到想法呢?有可能来自他们已有的知识体系,或和其他科学家讨论得来,但有时候则透过非科学家随意的观察或评论。我们后面会看到,无心的评论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让科学家留意到特定的鸟类感觉。后面会提到,最令人感兴趣的则是十六世纪在非洲的葡萄牙传教士讲的故事,每次点起蜂蜡蜡烛的时候,小鸟都会飞进教堂里收藏圣器的地方吃融化的蜡。

  科学家一旦有了想法,并在能力所及的范围内做了最严密的测验,通常透过实验的形式,或许就能到科学会议演讲,呈现结果。借由这个机会,评估别人怎么看他们的结果。然后以此为基础,来决定要不要修正自己的诠释。下一步则是把结果写成论文,好发表在科学期刊上。期刊编辑收到科学家的报告后,送给另外两三位科学家(审阅人),决定是否值得出版。他们回报的评论或许能激发作者产生新的想法,也有机会重新分析一些结果和修改报告。根据审阅结果,如果原稿值得採纳,就会出版在科学期刊的纸本或线上版。但这时还没结束,一旦报告出版了,所有其他科学家都会看到,或许会批评,或许会为自己的研究得到灵感。

  简言之,经过试验的可靠科学流程就是这样,自从十七世纪晚期第一本科学期刊出版后,都没有改变。在本书中,我们会看到那些结合了努力和灵感的人,在鸟类感觉这个领域贡献了重大的科学发现。他们的发现出版在科学期刊上的时候,叙述非常精确,用了相当多的行话──都是为了节省空间。对同样领域的人来说,行话不是问题,但不在特定研究领域的人和非专家来说,就可能变成妨碍了解的主因。撰写这本书的时候,我从和鸟类感觉相关的科学论文取材,把其中的发现用一般用语表达出来。我尽量避免使用行话,但要是真的无法避免,我会想办法简单解释术语的意思,如果读者需要更详尽的说明,书末也有词汇表。我希望本书简明易懂,让读者认识鸟类的感觉,这么做有一个好处,我会去问研究感觉的同事一些很基本的问题。我本来以为很多问题的答案大家都知道,结果却发现有很多尚待挖掘。既然我们不可能通晓万事,就无法避免这样的结果,但发觉看似很简单的问题,却没有人知道答案,难免觉得挫折。另一方面,知识中出现这样的空白,很令人兴奋,因为对鸟类感觉有兴趣的研究人员从中能找到新的机会。

  《鸟的感官》的主旨在于鸟类如何感知世界。以鸟类学历来的研究发现为基础,并相信我们一直以来都低估了鸟类脑中的内涵。我们知道的已经不少,并蓄势待发,会有更多的新发现。本书会诉说我们如何到达目前的境地,以及对未来的展望。

  我毕生的事业都投入鸟类研究。这不代表我光研究鸟类而已:身为大学里的老师,我也花不少时间教大学部的课(我挺享受)和少许时间来处理行政工作(不怎么享受)。五岁时,在父亲的鼓励下,我就开始观鸟,很幸运,能把我对鸟类的热爱转化为科学家的事业。走上这一行以后,我的足迹踏遍世界,从北极到热带,都在研究鸟类。因此,我很幸运能有机会深入研究不少特殊的鸟种,这主要也是和研究生及同事合作的成果。然而,我主要的心力则放在两种鸟上:斑胸草雀和崖海鸦。小时候我养过斑胸草雀和其他鸟,加上花了无数的时间观察野鸟,让我的观测技巧更加精进,也让我觉得我养成了一种洞察鸟类生活方式的生物学直觉。很难说清楚,但我确信观鸟的经验让我的研究颇有成效。的确,也为我做好准备,到目前为止已经投入二十五年的时间来研究斑胸草雀。

  我另一个主要研究的物种则是崖海鸦。这是我博士论文的主题,我也在南威尔斯西边顶点外海的斯科默岛度过了四个无忧无虑的夏季,研究这种鸟的生殖行为和生态。那已经是快四十年前的事了,从那之后我几乎每年夏天都去拜访斯科默和岛上的崖海鸦。算起来,我花在崖海鸦身上的时间也不少,正在写作的当儿,我发觉或许我用来观察和思索崖海鸦的时间远超过其他种类。本书也反映出这一点,因为崖海鸦让我深深领悟到当一只鸟是什么感觉。

  或许并非所有学院里的鸟类学家会对研究的物种有这样的感觉,但我确实如此,而且我认为──冒着让人觉得我玩起拟人游戏的风险──这是因为崖海鸦跟人类非常相近。牠们高度社会化,会和邻居建立友谊,有时候会彼此帮忙带孩子;牠们遵循一夫一妻制(虽然偶尔会放纵);雌雄配偶一同养育下一代,配对后可能就在一起长达二十年的时间。

  研究鸟类还有一个好处,便是能认识为数众多的鸟类学家,有可能认识本人,也有可能透过电子邮件,在写这本书的时候,同事都热心分享他们得来不易的知识,或许这才是我最有收获的地方。联络其他人问问题或釐清事实的时候,每个人的回覆都非常有帮助,毫无例外。每个人我都非常感激(如果漏掉了您的名字,请接受我的道歉):爱德金斯雷根、艾许布鲁克、贝克、波尔、巴达萨、柏考特、卡巴那、考克兰、寇菲尔德、克里斯福德、康妮翰、卡特希尔、道金丝、杜林、艾瑞克森、尤恩、哈拉达、哈德森、卡塞尔尼克、克里可利斯、列特拿、卢卡斯、曼德、奈克、奈维特、(国际勐禽中心的)派瑞琼斯、帕森斯、毘萨里、拉德福、赖尔、史波提丝伍德、史蒂文斯、苏瑟斯、瓦莱特、温佐和怀尔德。特别感谢卡斯楚,她允诺要给我毕生难忘的鹬鸵体验,果真如此。感谢希尔带我到佛罗里达的沼泽里,搭乘独木舟寻找象牙嘴啄木鸟;虽然没找到,但这次的体验毕生难忘。特别感谢布瑞克说服我造访纽西兰的缇里缇里马唐伊岛,看她的缝合吸蜜鸟;感谢史波提丝伍德让我看到了尚比亚的向蜜䴕和鹪莺有多么奇妙;祖忠士为我安排参观纽西兰科德菲什岛,近距离观看鸮鹦鹉──我非常感恩能有这趟特别优待的行程。感谢克莱顿耐心回答我有关认知的问题。加利文和汤姆森帮忙处理参考书目,非常感谢。马丁很好心,读完了第一章并提供评论,柏考特则帮忙看了第三章。特别感谢蒙哥马利这位多年好友一直给我很有建设性的批评,并读完了整本初稿,提供自己的见解。同样地,我也感谢迈诺特对初稿提出了敏锐的评论。我的经纪人布莱恩一直都给我很有价值的建议,布鲁姆斯伯里出版社的斯万森和同仁给我的支持堪称典范。一如往常,最后则要感谢家人对我的宽容。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書《鳥的感官:當一隻鳥是什麼感覺?(全新增修版)》簡直就是為我這種「細節控」而生的!我平常觀察鳥類,總是會注意到牠們的一些小動作,比如牠們偶爾歪著頭,或是頻繁地眨眼。我一直很好奇,這些看似無意義的動作背後,是否隱藏著牠們獨特的感官解讀方式? 例如,牠們歪頭的時候,是不是在調整視角,以便更好地觀察物體?牠們頻繁眨眼,是不是在清潔眼球,還是有其他我不知道的生理機制?我期待這本書能從感官的角度,去解析這些鳥類的行為。而且,「全新增修版」這個標籤,讓我對內容的專業度和時效性非常放心。我希望書中能用科學的、卻又通俗易懂的方式,深入剖析鳥類的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甚至是牠們可能擁有而我們未知的感官。

评分

我一直都認為,要真正理解一個生命,就必須試著去「感受」牠所感受的一切。《鳥的感官:當一隻鳥是什麼感覺?(全新增修版)》這本書,光是書名就充滿了詩意和哲學。它讓我想到,我們人類的感官是如此有限,我們看到的世界,或許只是鳥類所看到的世界的冰山一角。 我特別好奇牠們對於「空間」的感知。牠們在飛行時,如何判斷距離、風向、以及其他鳥類的位置?這是不是涉及到一種我們難以想像的「空間感官」?而牠們的歌聲,對牠們自己來說,又是一種怎樣的聽覺體驗?這本「全新增修版」,想必會帶給我更多關於鳥類感官的驚喜。我希望這本書能拓展我的視野,讓我對生命的奧秘有更深的敬畏,也對這些與我們共享地球的飛行者,有更深刻的理解和連結。

评分

我是一名對生態保育非常有熱情的志工,平常在野外觀察鳥類的時候,總覺得自己隔了一層紗。我們能看到牠們美麗的身影,聽到牠們婉轉的歌聲,但「牠們的世界是什麼樣的」這個問題,始終縈繞在我心頭。《鳥的感官:當一隻鳥是什麼感覺?(全新增修版)》這本書,聽起來就像是能幫助我們撕開那層紗,讓我們窺見鳥類真實的感官體驗。 我尤其對書中可能探討的「鳥類的溝通方式」感到興趣。除了鳴叫,牠們是否還有其他我們不知道的感官來傳遞訊息?例如,牠們能不能透過視覺信號,或是牠們可能擁有的嗅覺來辨識同伴、吸引配偶?還有,牠們在覓食時,如何運用牠們的感官來尋找藏匿在葉片或泥土下的昆蟲?這本「全新增修版」的出現,也讓我期待書中能加入更多關於不同鳥種的感官差異,以及牠們如何適應各種棲息地。

评分

這本《鳥的感官:當一隻鳥是什麼感覺?(全新增修版)》光看書名就夠吸引人了,完全戳中了我這個天文迷對「宇宙」的好奇心。你們知道嗎?鳥類的世界,不就是牠們各自的「宇宙」嗎?牠們用我們無法理解的方式去感受周遭的一切,用一套我們從未涉足的「感官系統」來解讀這個世界。我一直覺得,鳥類能夠在茫茫天際中精準地導航,這背後一定有著我們難以想像的科學原理,可能跟牠們的磁場感應、或是對太陽的辨識有關。 這本書聽起來就像是一本「鳥類感官的百科全書」,而且還是經過「全新增修」的,這表示它一定比以往的版本更深入、更全面。我特別期待書中能解釋清楚,不同鳥類在不同環境下的感官特化。例如,夜行性的貓頭鷹,牠們的夜視能力一定跟日間活動的鳥類截然不同;善於飛行和長途遷徙的鳥類,牠們的導航系統又有哪些獨到之處?我腦海中已經浮現出許多關於鳥類感官的疑問,希望這本書能為我一一解答,讓我對牠們的生存智慧有更深刻的體會。

评分

哇,看到這本《鳥的感官:當一隻鳥是什麼感覺?(全新增修版)》真的讓我超驚喜的!平常看鳥都只是遠遠的觀察,想像牠們在天上飛,然後就沒了。但這本書的標題,直接點出了我想知道的重點:「當一隻鳥是什麼感覺?」這不就是我們這些愛鳥人士夢寐以求的答案嗎?我一直對鳥類的視覺、聽覺、嗅覺、甚至觸覺充滿好奇,牠們的世界跟我們人類完全不一樣。 想想看,牠們的眼睛可能看得到我們看不到的紫外線,這就像是打開了一個全新的色彩宇宙。牠們的聽覺有多敏銳?是能聽到遠方同伴的呼喚,還是能分辨出不同昆蟲翅膀振動的聲音?更別提牠們那令人驚豔的飛行能力,從空中俯瞰大地,那種自由自在的感覺,我們人類大概永遠都無法真正體會。我尤其好奇,牠們在築巢、覓食、或是躲避天敵的時候,是如何運用牠們的感官來做出判斷和反應的?這本書的「全新增修版」也讓我對內容的豐富度更有信心,感覺應該會加入更多最新的研究和觀察,讓我們的知識更上一層樓。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