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动物说话的男人:《所罗门王的指环》作者的狗猫行为观察学【动物行为学之父、诺贝尔奖得主科普经典,逝世30週年纪念版】

和动物说话的男人:《所罗门王的指环》作者的狗猫行为观察学【动物行为学之父、诺贝尔奖得主科普经典,逝世30週年纪念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Konrad Lorenz
图书标签:
  • 动物行为学
  • 动物心理学
  • 科普
  • 自然科学
  • 生物学
  • 宠物
  • 诺贝尔奖
  • 科普经典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被誉为「能和动物说话的男人」——诺贝尔奖得主不朽科普经典

  动物流露出的每个意愿都是「善意的」,
  而这种「善意」其实是人类早已失去的乐园。

  当代动物行为学世界权威、诺贝尔奖得主康拉德・劳伦兹继《所罗门王的指环》后最脍炙读者、温暖人心之作。劳伦兹以从小饲养猫狗亲身经验,及其日后从事动物行为科学研究,进而解开人和猫狗间亲密的情感之谜。

  「没有一种动物的生活方式,能像狗一样改变得那么彻底;
  相反地,没有一种动物像猫一样,
  和人类相处达数千年之久却毫无改变。」

  *动物会因战争而感到悲伤?
  *狗会阻止主人过量饮酒?
  *从小与狗相处能提升人际关系?
  *不要光看狗猫的外貌,要像情人一样个性合才行?
  *猫和狗能拥有真正的友谊?
  *常和快乐的狗猫相处,也能让自己快乐?

  「很多喜欢狗的人不喜欢猫,喜欢猫的人又可能讨厌狗。不过我想,如果能用心细腻地看待、认识牠们各自的优点,同时撰写这两种动物,反而是理解猫和狗,以及人类的爱的一种绝佳尝试。」——康拉德・劳伦兹

  当代唯一描写猫狗行为学经典之作!
  德文原着译为多国版本,全球畅销不辍!
  纪念作者逝世三十週年,经典重译!

本书特色

  ●当代动物行为学权威、诺贝尔生医奖得主花费一生观察狗猫行为的不朽科普经典,逝世三十週年经典重译。
  ●作者说:「有狗一定比没狗好」、「有猫一定比没猫好」,如果你没养动物,这本书会让你极想收编猫狗回家;如果你已经养了,这本书会让你更爱牠们。
  ●不得不说,这本书会不自觉令人想起圣修伯里笔下小王子对狐狸的豢养,以及对玫瑰的爱。

好评推荐

  「极具启发性与丰富知识量!」————《纽约时报》书评
  「劳伦兹的理念影响深远,怀抱无穷热情!」————《泰晤士报》文学专刊
  「一篇关于人以及陪伴他们的朋友的最棒观察!」————Amazon.com读者

名人推荐

  【专文・经典推荐】
  颜圣纮(国立中山大学生物科学系副教授)
  黄贞祥(国立清华大学生命科学系助理教授、泛科学专栏作者)
  王龄敏(兽医师、台湾勐禽研究会勐禽救伤站主任)
  林子轩(猫行为谘询专科医师)
  骆以军(作家)
 
《与万物共语:自然哲学与行为的深度探寻》 目录 第一部分:无声的对话——生命感知力的拓扑学 1. 心智的边界:从人类中心主义到生态中心主义的转变 2. 感知世界的不同频率:动物感官系统的超越性研究 3. 符号、意图与沟通的底层逻辑 第二部分:行动的语境——环境适应与社会建构 4. 栖息地的生物力学:空间利用与生存策略 5. 群体动力学:等级制度、合作与冲突的数学模型 6. 学习的维度:本能、习得与文化传递的复杂交织 第三部分:伦理的重塑——科学认知与道德责任 7. 疼痛的阈值与快乐的计量:动物福利的客观标准构建 8. 物种间的共情:从情感投射到科学同理心的发展 9. 科学的谦逊:认知局限与未来研究的航向 --- 内容简介 第一部分:无声的对话——生命感知力的拓扑学 本书并非聚焦于单一物种的琐碎记述,而是致力于构建一个宏大的理论框架,用以理解所有生物——无论是否有脊椎,无论其社会结构如何——感知和处理信息的基本原理。我们首先要解构“交流”的传统定义,将其从人类语言的线性结构中解放出来,探究动物世界中更为古老、更为基础的“信号交换”机制。 1. 心智的边界:从人类中心主义到生态中心主义的转变 本书的开篇即是对人类世以来主导的生物学范式提出挑战。传统认知往往将人类心智视为演化的终极形态,其他物种的行为则被简化为对刺激的机械反应。我们深入探讨了“心智”这一概念的拓扑结构,强调了情境依赖性(Context Dependency)和具身认知(Embodied Cognition)在非人动物认知中的核心地位。这部分通过对不同生命形态(从昆虫的集体智能到海洋哺乳动物的声学社交网络)的比较分析,构建了一种新的“生态中心”的理解模型,其中,心智不再是孤立的器官功能,而是生命体与其生存环境持续互动的结果。我们考察了复杂的决策制定过程,例如觅食路径的优化、风险评估的非线性模型,以及在面对不确定性时的认知灵活性。 2. 感知世界的不同频率:动物感官系统的超越性研究 真正的“对话”始于对感知差异的尊重。我们超越了仅关注视觉和听觉的局限,系统性地梳理了地球上不同生命体所“经验”到的物理世界。例如,对电场敏感的鱼类如何构建“第六感”的导航图谱;嗅觉信息在哺乳动物社会互动中的信息密度与化学编码复杂性;以及昆虫复眼所捕捉到的时间分辨率,如何彻底改变了它们对“运动”的理解。这部分内容的重点在于,我们如何利用物理学和信息论的工具,尝试“解码”这些非人类感官数据的内在结构,从而理解不同物种如何构建各自独特的“现象界”(Umwelt)。我们讨论了如何构建跨物种的感官映射模型,以便更精确地预测特定环境变化对特定物种生存行为的冲击。 3. 符号、意图与沟通的底层逻辑 沟通并非总是需要语言。本章着重分析了“意图”(Intentionality)在非语言信号中的体现。我们研究了信号的“经济性原则”——如何在最小的能量消耗下传递最大的信息增益。通过对复杂化学信号(信息素)的时空扩散规律分析,我们揭示了这些“慢速信息”如何塑造群体的繁殖周期和防御策略。更进一步,我们探讨了某些动物行为中表现出的对未来的“预测性”能力,这超越了单纯的条件反射,暗示着一种更深层次的因果推理能力,即使这种推理并未转化为人类可理解的“叙事”结构。 第二部分:行动的语境——环境适应与社会建构 理解生命体的行为,必须将其置于其生存的动态情境之中。本部分着重于环境如何塑造行为,以及个体行为如何在群体内部产生复杂的结构性影响。 4. 栖息地的生物力学:空间利用与生存策略 动物的行为是其对物理环境约束的即时反馈。我们分析了资源分布的随机性与系统性如何影响个体觅食策略(如“信息素追踪”与“随机游走”的混合模型)。特别地,我们引入了“动态领域理论”(Dynamic Territory Theory),用以解释为何某些物种的活动范围会随着环境压力或季节更迭而表现出非线性的扩张或收缩。这部分内容融合了地理信息系统(GIS)分析与行为生态学,旨在预测在气候变化背景下,物种的“行为适应阈值”。我们考察了行为如何直接影响景观改造,例如河狸的筑坝行为对水文系统的长期工程学意义。 5. 群体动力学:等级制度、合作与冲突的数学模型 社会性动物的行为研究常常陷入对“统治者”的过度关注,而忽略了群体内部复杂的信息流动网络。本章侧重于分析非等级制合作行为的涌现机制。我们应用复杂系统理论来模拟群体决策,例如鸟群的转向运动或鱼群的同步游动。这些现象表明,个体只需遵循简单的局部规则,就能在宏观层面产生高度有序的行为模式。同时,我们对“利他行为”进行了严格的再评估,区分了基于亲缘选择的遗传利益与基于互惠的短期或长期社会契约,并考察了在“背叛”风险存在时,群体如何通过惩罚机制或声誉系统来维持合作的稳定性。 6. 学习的维度:本能、习得与文化传递的复杂交织 本书拒绝将学习划分为“本能”与“习得”的二元对立。我们主张,所有行为都是遗传倾向与经验修正的连续统一体。我们详细考察了“潜伏期学习”和“社会性模仿”的认知代价与收益。文化传递,即行为知识在不同代或不同个体间的非基因性传播,被视为动物适应快速变化环境的关键机制。通过对工具使用、特定“方言”的形成等案例的深入剖析,我们探讨了文化在物种演化路径中的加速作用,以及文化多样性如何增强整个物种的生态韧性。 第三部分:伦理的重塑——科学认知与道德责任 科学对生命理解的深化,必然带来伦理维度的扩展。本书的最后部分,旨在将严谨的科学观察转化为对我们道德责任的深刻反思。 7. 疼痛的阈值与快乐的计量:动物福利的客观标准构建 “感受性”(Sentience)是伦理考量的基石。本书通过考察神经生物学证据和行为反应的量化指标,试图为判断不同物种的痛苦与福祉建立一套更精细、更少主观色彩的度量体系。我们分析了“压力荷尔蒙”与长期行为抑制之间的剂量效应,并研究了“环境丰容”对个体心理健康的影响。目标是超越基于人类类比的福利判断,建立一套基于物种自身生理和行为需求的客观“生命质量指数”。 8. 物种间的共情:从情感投射到科学同理心的发展 共情(Empathy)常被误解为简单的“拟人化”。我们区分了“情感感染”(如群体恐慌的扩散)和“认知共情”(理解他者状态的努力)。通过对识别同类痛苦信号的神经基础研究,我们探讨了这种能力是否可以拓展到跨物种的认知。关键不在于我们“感受”到了动物的痛苦,而在于我们能否建立起科学模型,预测特定干预(如隔离、捕获、环境破坏)对特定物种生存状态的负面影响,并据此调整我们的行为。 9. 科学的谦逊:认知局限与未来研究的航向 最终,本书呼吁科学界保持一种“认知上的谦逊”。我们承认,即使采用了最先进的工具和最开放的心态,我们对非人世界的理解仍处于初级阶段。我们探讨了当前研究方法论中的潜在偏见,特别是如何避免在分析复杂行为时,过度依赖已有的理论框架。未来的研究方向应侧重于构建更具预测力的、跨尺度的生态行为模型,并致力于促进人与自然界更可持续、更具相互尊重的共存模式。这是一部关于如何倾听、理解并最终尊重地球上所有生命形式的哲学与科学的深度探索。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康拉德・劳伦兹  Konrad Lorenz


  诺贝尔奖得主。
  奥地利当代权威动物学家、现代动物行为学之父。由于多年在动物行为学研究领域的开创性成就,于1973年获颁诺贝尔生理医学奖。

  1903年生于奥地利维也纳,就读当地大学,主攻医学和生物;1933年取得博士学位。并以雁鹅及穴乌领域研究扬名国际;1937年,获维也纳大学聘任教授比较生理学及动物心理学;1942~44年,在德军担任军医,远征苏联时被俘;1948年获释,于奥地利阿尔腾堡成立「比较行为研究所」;1951年出任马克斯蒲朗克行为研究所所长,1973年卸任;退休后,马克斯蒲朗克学会为他在奥地利北部设了一个工作站,让他能继续为奥地利科学院的比较行为研究所进行研究;1989年,在阿尔腾堡与世长辞。

  除了杰出的学术成就之外,劳伦兹最为人称道的,就是他在动物行为学领域的动人写作。着有《所罗门王的指环》、《和动物说话的男人》、《灰雁的四季》(暂名,预计2019年出版)、《狼性》、《攻击的祕密》。《灰雁的四季》是他去世前写成的最后一本书,是劳伦兹一生研究工作的缩影。

译者简介

张冰洁


  曾为出版社编辑,现为专职译者。对自然科普和文学作品怀抱热情,多年从事口译、笔译,与出版社合作翻译学术译着和大众作品多部,并教授翻译课程。
 

图书目录

推荐序 颜圣纮
推荐序 遇见猫狗的男人  黄贞祥
推荐序 王龄敏
推荐序 欢迎来到劳伦兹的趣味科学讲堂  林子轩

前  言  无法想像没有猫和狗的生活
Chapter 1 第一次接触 
Chapter 2 忠诚的基因
Chapter 3 犬科动物的性格 
Chapter 4 特训课 
Chapter 5 习惯 
Chapter 6 主人与和狗 
Chapter 7 孩子的亲密伙伴 
Chapter 8 选择你的狗 
Chapter 9 控告主人 
Chapter 10 停战协定 
Chapter 11 栅栏的必要
Chapter 12 野犬宝宝的骚动 
Chapter 13 沟通的语言 
Chapter 14 爱的需求 
Chapter 15 Dog Days
Chapter 16  猫的游戏
Chapter 17  猫的爱情
Chapter 18 动物的谎言 
Chapter 19  就像那只猫!
Chapter 20 动物的良心 
Chapter 21 爱与忠诚的化身

图书序言

推荐序

遇见猫狗的男人

黄贞祥(国立清华大学生命科学系助理教授、泛科学专栏作者)


  我每天回到家时,爱猫小皮不管在睡觉与否,都会懒洋洋地走到门边迎接我,只差没十足像只小狗摇尾巴。每当我准备出门,小皮还会冲到玄关门边阻挡,我只能用零食诱拐牠到客厅享用,然后用最快的速度逃离现场,有时候还不见得有效。还住在旧家时也是,我才走到楼下街道,牠就已经认出我的脚步声,开始在门边大声喵喵叫了。如果我把牠关在房门外,牠的叫声更像是啼哭的小婴儿。

  小皮是黏人精,天天都要摸摸牠,否则就会生气地喵喵叫,还用前脚轻摸我的脸提醒。牠在家中和我形影不离,几乎是我走到哪里就跟到哪里;牠同时也是人来疯,只要有人来家里,牠一定会不停磨蹭、翻滚、跳上跳下地展示牠的存在感,如果不理牠就会拚命捣蛋。但是牠的玩伴小白,在家时不仅不太理会我,一有陌生人来,就会躲到床底或沙发下害怕地发抖。小皮很爱和小白玩耍打架,尽管小白体型较大,可是从不认输的小皮一旦打输就会生气地吼叫,小白也不得不让牠几分。

  猫狗真的是很有个性的伴侣动物,难怪养了猫狗的人类几乎都会把牠们当作小孩看待。毕竟牠们除了不会说话,行为上和人类小孩有何差异?虽然人类不晓得猫狗听不听得懂,但仍不停地对牠们说话。我有时候会思考,人类和伴侣动物之间算是怎样的友谊?而牠们对人类又怀抱着怎样的感情?身为生物学家,又该如何以专业的视角来看待自己和伴侣动物之间的关系呢?

  科普经典《所罗门王的指环:与虫鱼鸟兽亲密对话》(Er redete mit dem Vieh, den Vogeln und den Fischen)作者——动物行为学的开山祖师、一九七三年诺贝尔生理医学奖得主康拉德・劳伦兹(Konrad Lorenz)超爱饲养动物,在奥地利家中养了各种各样的动物,其中也有不少猫狗宠物。他在这本《和动物说话的男人》(So kam der Mensch auf den Hund)以多篇散文揭示了他和猫狗之间的感情与故事。

  劳伦兹和家人饲养了多只爱犬和爱猫,他在书中畅谈牠们的大小事蹟,用这些真情流露的故事阐述动物行为的不同面向。就像人类的顽皮小孩一样,猫狗带给人们的生活真是多彩多姿,好的坏的都有。劳伦兹和家中爱犬之间的关系和情感也是五味杂陈,带有各种喜怒哀乐,有些令人捧腹大笑,有些则令人不胜唏嘘。这位动物行为学大师在观察猫狗和彼此的互动过程中,对牠们充满无穷的好奇心,并思索出许多科学的道理。他描述人类和猫狗的初次邂逅,并讨论猫狗的忠诚、个性、情感,以及许多有趣的行为及互动交流,同时也给予饲主训练上的诸多建议等等,真是一本寓教于乐的好书。只要养过猫狗等伴侣动物的人,读这本书时一定会有超多共鸣及感动。

  近年科学上对猫狗,尤其是家犬的心理学、动物行为学及神经科学的研究汗牛充栋,让我们对牠们的行为愈来愈了解;人们也同时意识到,我们和这些「动物」的分野并没有过去以为的那么大,其间的差异并非出于本质上,而是程度上。换句话说,是量变而非质变,人类不过就是在智能上更发达的动物,而其他动物只是某些程度上还不如我们而已,甚至我们在某些心智技能上也有可能不如一些「低等」动物。尽管劳伦兹在世时,可能还没有这些先进研究技术,但他贴身动物的观察,迄今仍让学术界受用无穷。

  另外,近年利用新兴的基因体学,加上考古发现,对家犬、家猫的起源有了愈来愈多的新发现,然而谜团却也愈来愈多,无论是起源地、驯化的次数,以及时间等等仍有争议。我们人类和这些伴侣动物间错综复杂的关系,还真的是剪不断、理还乱,看来人类和其他动物建立友谊是性情使然,古今中外皆如此。劳伦兹也在书中提到,即使其他动物之间的友谊关系可能是存疑的,人类和动物之间无疑是双向情感交流的真友谊。让我们在《和动物说话的男人》中见证这些真挚的友谊吧!

推荐序

欢迎来到劳伦兹的趣味科学讲堂

林子轩(猫行为谘询专科医师)


  为什么人类会喜欢猫,甚至甘愿沦为「猫奴」?以功能性来说,相较于狗儿,猫对人类几乎不具有特别的意义。猫那股神祕的魅力究竟来自何处?康拉德・劳伦兹在书中〈猫的爱情〉一章当中写道:

  猫的心性非常微妙,至今仍维持着野生时的状态,牠们对于那些强迫推销爱的人并不领情。猫并不是群居动物,牠们虽然感谢并乐于接纳人类的照顾或「疼爱」,性格却一点也不孩子气。猫是不倚赖人类的野生小型豹,而且始终维持这种个性,无奈许多热心的猫奴却完全无法理解猫对独立的企望。

  现代人对于猫的社交生活型态,较倾向将牠们定义为「兼性社会动物」(Facultatively Social Animal),也就是说,牠们既可群居,也可独居。猫在人类的住所不需狩猎就有食物可吃,但牠们仍保留了狩猎游戏的行为;猫在人类的住所几乎没有被其他动物捕食的风险,但牠们仍保留了喜爱躲藏和爬高的行为。我常说猫是居住在人类家庭的野生动物,牠们乐于待在人类活动的范围内,并与人类共享环境中的资源。然而,人类从未真正占有牠们,反倒是有些猫会透过气味标记的方式,将亲近的人类纳入自己掌管的群体内。这样若即若离的行为表现,充满了暧昧与矛盾。我想,或许这就是猫的魅力来源。

  在本书当中,劳伦兹以轻松诙谐宛如聊天的方式,来讲述他对于动物行为科学的观察和研究,并衍生出许多他个人的哲学及价值观。透过阅读,让读者彷彿跨越时空参与了杰出学者劳伦兹博士的讲堂,令人如沐春风。我非常享受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也推荐给同样喜爱动物的您。

前言

无法想像没有猫和狗的生活


  今天的早餐吃了炸面包和香肠。炸面包和香肠使用的猪油都拜猪所赐,但一想到小猪的可爱模样,罪恶感便油然而生。当这个念头消失,良心纠葛才稍稍释怀,我决定避免对猪多生联想。

  如果必须亲手杀生,我可能只敢吃鱼或青蛙之类的生物。这种逃避杀生道德责任的心态与做法,其实是伪善的。人类对于饲养的食用动物,多多少少抱持着矛盾的态度;以遵循传统的农民为例,他们和动物之间的互动完全依照惯例行事,毋须背负道德责任和内心苛责,所以一切被视为理所当然。

  但是,钻研动物心灵的学者深入研究探讨后发现,全然不是那么回事。学者认为,屠宰家畜比娱乐性质的狩猎行为更来得卑劣;因为,猎人对于每个狩猎对象并非都了如指掌,至少不像农民和家畜一样亲密,而且被猎杀的动物通常也能察知危险。若从道德层面来看,勒紧你亲手养大并对人信赖有加的鸭子脖子,比起投注万般耐心才捕获野雁的狩猎行为,罪孽可以说更加深重。毕竟对野雁来说,在被捕获之前,牠不但清楚自己的危险处境,也大有机会避开猎人的追捕。

  然而,相较于完全不知死期将至、突然被宰杀食用的家畜而言,人类在对待帮助人类生活的经济动物和其他功能性动物的态度上,更显得格外卑劣。例如马、牛随着时间流逝逐渐步上任人宰割的命运,光想就让人感到悲凉;而人类屠杀小牛时的冷酷,以及流尽了最后一滴奶后再也偿不起「奶债」的母牛,这些都是人和家畜共同生活的阴暗面。

  只有超越个体、从全体物种考量,亦即以宏大的生物学观点来看,人与动物的关系才可能被视为相互依存,或所谓的「共生」。

  牛、马、羊等物种的祖先无法在文明持续发展的地域生存,甚至更让人遗憾地在许久之前已然绝迹。然而这些动物能成为豢养的家畜,就某种程度来说未尝不是一件可喜之事。

  此外,人类的罪刑可稍获宽赦的另一理由是:人类并没有和受俘虏动物签订契约,明定人类不得敌对以待。早在纪元前,连文明高度发展种族对待所掳获动物,也较家畜轻慢;北美印第安人把掳获的动物视为祭品,大洋洲巴布亚族人至今仍捕猎动物大快朵颐,而丝毫没有我在早餐吃香肠时的罪恶感。

  事实上,有两种动物并非以俘虏的身分进入人类家庭。牠们不像其他动物只是人类的奴隶,而是以得天独厚的身分成为家庭的一分子──也就是我们熟悉的猫和狗。

  猫和狗有两个共通性:牠们吃肉,且同时具有猎捕的能力。但在这两个共通性之外,猫和狗的其他天性,尤其是和人类的互动关系却有天壤之别。

  没有一种动物的生活方式,即感兴趣的事物,能像狗一样改变得那么彻底;也没有一种动物比狗更适合用「驯养」的字眼来形容。相反地,没有一种动物像猫一样,和人类相处达数千年之久却毫无改变。除了波斯、暹罗等品种猫之外,有不少人认为猫根本就是野生动物而非宠物──这种说法的确有一定程度的真实性。

  猫,一方面维持一贯的独立自主,同时又在人类的住屋内外落脚,可能的理由是,家屋内外的老鼠比其他地方多。狗的魅力,在于牠们的深厚情谊,以及和人类之间强烈的精神联系。

  然而,猫的动人之处,却是牠们和人类所保持的距离,即使是在厨房或仓库抓老鼠时,也始终像虎或豹一样,维持不妥协的独立性格。就算是优雅贴近主人的脚边,或在暖炉前心满意足地发出唿噜声响时,猫带给人们的感觉依旧神祕而遥远。

  对我来说,喉咙发出唿噜声的猫,是炉边小憩和悠然安歇的一种象征。我无法想像家中没有猫蜷缩在角落,就像我也无法想像没有狗跟随着奔跑过街道或原野的生活。

  我从小开始养猫和狗,希望透过这本书,向读者好好介绍这两种截然不同的动物。一位务实的朋友曾劝我把猫和狗分成两本书撰写,因为很多喜欢狗的人不喜欢猫,喜欢猫的人又可能讨厌狗。不过我想,如果能用心细腻地看待、认识牠们各自的优点,同时撰写这两种动物,反而是理解猫和狗,以及人类的爱的一种绝佳尝试。

  谨把这本书献给既爱猫又爱狗,既了解猫也了解狗的人。

 

图书试读

Chapter 10  停战协定
 
在当时,我首度意识到一个令人难过又觉安慰的事实
 
——即野兽的杀戮行为和憎恶毫无关连。
 
野兽对于想杀死的动物不抱任何恨意,
 
就像我看待晚餐桌上香喷喷的火腿一样,
 
唯一出现的仅有愉快的感觉。

 
即使是猎狗,也可以轻易地训练牠们不去招惹家中的其他动物。有些狗生性喜欢追逐猫,无论教训多少次,依然在庭院和街道上演狗捉猫的游戏。尽管如此,倘若训练得当的话,还是能让这些棘手的家伙和家里的猫或其他动物和平共处。
 
因此,我养成了一个习惯。当我收养新成员时,会在书房中将牠们介绍给家中的狗认识。我不知道为什么我的狗在家中几乎没有肃杀之气,但可以确定的是,牠们根本不想在家里玩追捕游戏,更不用说狩猎欲了。不过,牠们对于任何胆敢走入我房间的陌生狗儿,都特别具有攻击性。我没有机会观察其他人的狗是否也如此,因为原则上,我从不带我的狗去其他养狗人家里。这也是为他人考虑,不仅是因为狗打架常使多数人神经紧绷(我自己倒不担心,因为我的狗通常是获胜的一方),而是一旦有陌生狗来访,家中公狗的反应通常会令主人头疼不已。
 
狗抬起腿时的姿势有着非常明确的含义,正如夜莺的歌声一样,意味着对自己的地盘做记号,同时也警告牠者切勿前来侵犯。几乎所有的哺乳动物都借由气味划分地盘,毕竟嗅觉是牠们最强的感官能力。
 
训练有素的狗不会在家里做记号,因为家里的空气早就弥漫着牠和主人的气味。但是,一旦陌生的狗或宿敌跨入门口,哪怕只在剎那间,狗的自制力也会转瞬消失。在前述情况下,即使是训练有素的狗也会认为自己有义务洒些浓缩的液体记号,以驱散敌人的气味。而这也将让主人大惊失色,原本干净且训练有素的狗儿开始绕着整间屋子,对着屋中一件件家具抬腿撒起尿来。正因如此,当你打算带自己的狗进入其他养狗人家前,请三思而行。

用户评价

评分

光是書名裡的《所羅門王的指環》,就讓我想起那個充滿古老傳說和神秘力量的阿拉伯故事。雖然知道這本書的主題是動物行為學,但這個副標題絕對不是隨便加上去的,一定蘊含著作者對於動物世界某種深層次的理解,或者是一種比喻,暗示著他能夠像所羅門王一樣,解開動物行為的奧秘,甚至與牠們建立一種超越語言的連結。身為一個在都市叢林中生活的台灣人,我總是對那些能與自然和諧共處的景象嚮往不已,而這本書的作者,彷彿就是那個能夠踏入動物王國,並與之對話的傳奇人物。我腦海中已經開始想像,作者在書中描繪的,或許是在非洲大草原上,與獅子、斑馬近距離觀察牠們的互動;又或許是在自己家中,細緻記錄著貓咪的各種神情,以及狗狗搖尾巴背後的真正含義。我特別好奇,他的觀察方式是怎樣的?是躲在暗處,靜靜地記錄?還是大膽地融入牠們的生活,與牠們建立信任?而且,作為一個得了諾貝爾獎的科學家,他的研究方法一定極具開創性,絕對不是一般市面上看到的寵物飼養指南那樣簡單,而是充滿了科學的嚴謹與人文的關懷。我期待透過這本書,能夠學習到如何真正地「看見」動物,而不是僅僅把牠們當成寵物,而是當成獨立的個體,有著自己獨特的語言和情感,而這本書,就是我通往這個世界的鑰匙。

评分

「動物行為學之父」、「諾貝爾獎得主」,這幾個頭銜疊加在一起,已經讓這本書在我心中升華到了「必讀」的境界。而且,它還是「逝世30週年紀念版」,這意味著這本書雖然歷經時間的洗禮,但其價值依然不減,甚至因為時間的沉澱,而更加顯得珍貴。對於我們這些身在台灣,可能接觸不到原始研究資料的讀者來說,這樣一本集結了偉大科學家畢生智慧的科普經典,簡直是無價之寶。我腦海中浮現的畫面是,作者可能在一個充滿陽光的書房裡,身邊圍繞著各種動物的圖鑑和觀察筆記,他用嚴謹的科學態度,加上對生命的無限熱情,一點一點地解開了動物行為的謎團。我非常想知道,他是如何從看似雜亂無章的動物行為中,提煉出具有普遍性的規律?他的觀察方法,又有哪些獨到之處,能夠讓他成為「動物行為學之父」?我對書中描寫的,不僅僅是對貓狗的行為,而是涵蓋了各種動物,從昆蟲到哺乳類,從鳥類到魚類,牠們的生存法則、繁殖策略、社會結構,甚至是牠們的情感表達,我渴望在這本書中找到答案。我期待它能讓我對大自然有更深刻的敬畏之心,也能更理解我們身邊的這些「毛小孩」們,牠們的每一個小動作,都可能隱藏著深刻的意義。

评分

這本《和動物說話的男人》書名就已經充滿了魔力,讓人忍不住想一探究竟。我個人一直對動物充滿了好奇,總覺得牠們的世界裡藏著我們人類難以理解的智慧和情感。而當我看到作者是「動物行為學之父」,並且是一位諾貝爾獎得主時,我的期待值更是直線飆升。這絕對不是一本隨便寫寫的寵物書,而是一部充滿科學嚴謹性和人文關懷的經典之作。特別是「逝世30週年紀念版」,這意味著這本書的價值經受住了時間的考驗,而且能夠在三十年後仍然被重新推出,肯定是因為它具有持續的影響力和重要的學術價值。我非常想了解,這位偉大的科學家是如何看待與動物之間的關係的?他又是如何透過科學的研究,來「聽懂」動物的語言的?我腦海中浮現的,是他可能在野外,冒著生命危險去觀察動物;或者是在實驗室裡,用各種精密儀器去測量動物的生理反應。我對書中可能描繪的,不僅僅是簡單的行為觀察,而是深入到動物的內心世界,去理解牠們的動機、牠們的感受,甚至是牠們的社會互動。我期待這本書能夠啟發我,讓我對待動物的方式有根本性的改變,從單純的飼養者,變成一個能與牠們真正溝通、理解牠們需求的夥伴。

评分

这本书名乍看之下,就充滿了神秘感與吸引力。《和動物說話的男人》,光是這幾個字,就足以讓我這個從小就對動物充滿好奇的台灣讀者,腦袋裡的問號瞬間爆炸。牠到底是如何「和動物說話」的?是像童話故事裡那樣,有魔法能聽懂貓狗的喵喵汪汪?還是另有什麼科學上的方法,能解讀這些毛茸茸、有鱗片、有羽毛的小夥伴們的心聲?更別提作者還是鼎鼎大名的「動物行為學之父」、諾貝爾獎得主,這簡直是黃金組合,讓人不得不肅然起敬。聽說這是他逝世三十週年紀念版,感覺上不僅是買一本書,更像是觸碰到一位偉大科學家留下的珍貴精神遺產。我特別好奇,在那個科技還不如現在發達的年代,他究竟是怎麼一步步建立起這麼龐大且影響深遠的動物行為學理論的?難道他真的有什麼與生俱來的「通靈」能力,還是靠著無數次的觀察、實驗,以及對大自然的細膩體悟?這本書肯定不只是一本單純的動物科普讀物,我預感它會打開我對動物世界的全新視野,讓我重新思考人類與其他生物之間的關係,或許,我一直以來對家裡的貓貓狗狗的某些行為,都有了錯誤的解讀,這本書或許能幫我撥開迷霧,更深入地理解牠們的快樂、牠們的憂愁、牠們的溝通方式,甚至牠們潛藏的智慧。

评分

書名「和動物說話的男人」,再配上「《所羅門王的指環》作者」這樣的說明,簡直就是一股強烈的「探險」訊號,讓人迫不及待想翻開。身為一個在台灣成長、從小就喜歡觀察流浪貓狗,甚至幻想能和牠們對話的讀者,我對於「動物行為學之父」這個稱號,以及「諾貝爾獎得主」的加持,感到無比興奮。這代表著我即將接觸到的是一個極具份量、且經過科學驗證的知識體系。而「逝世30週年紀念版」這個標籤,更像是為這本書鍍上了一層歷史的光環,暗示著它是一份珍貴的、能夠穿越時空的智慧傳承。我充滿好奇,這位偉大的科學家,究竟是懷揣著怎樣的熱情和毅力,才得以解開動物行為的重重謎團?他的研究方法,一定充滿了獨創性和啟發性。我期待在這本書中,能夠讀到關於各種動物的生動觀察,牠們的喜怒哀樂,牠們的溝通方式,牠們如何適應環境,以及牠們在生態系統中扮演的角色。我尤其好奇,他所說的「和動物說話」,究竟是一種比喻,還是一種真正能夠實現的溝通方式?我希望這本書能幫助我,不僅僅是理解貓狗,而是對整個動物世界,都產生更深層次的認識和連結,讓我明白,我們與其他生命之間,其實共享著一個同樣美麗卻又充滿挑戰的星球。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