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则非知不可的生物学概念

50则非知不可的生物学概念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JV Chamary
图书标签:
  • 生物学
  • 科普
  • 概念
  • 基础知识
  • 科学
  • 学习
  • 自然科学
  • 生命科学
  • 知识
  • 思维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用简单的词汇解释基本的概念
  ●清楚的图表和时间轴
  ●完整地综观生物学

  物种为什么演化?
  没有DNA还能遗传特性吗?
  是不是所有的生物都由细胞组成?
  是什么让我们成为人类?

  在《50则非知不可的生物学概念》中, JV‧查莫里博士用50则清楚易懂的迷人短文,涵盖经典的实验并收录最新的研究。简洁地回答这些、那些,还有更多的问题,带领你一窥最重要也最刺激的生命学问。
  
  从神秘的性和睡眠、从大灭绝到免疫力,这本书将让你大开眼界,了解地球生命不可或缺的基本历程,包括基因如何控制生命的成长和行为、身体如何从一颗细胞发育成长,以及环境的力量如何透过演化创造自然的多样性。
  
  本书的特色是用简单的词汇解释基本的概念,佐以清楚的图表和时间轴,呈现重大科学发现的历史脉络,让你能完整地综观这一门美妙的学科。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一本名为《50则非知不可的生物学概念》的图书简介,这份简介旨在详细介绍该书的内容,并且不包含任何与该书内容相关的信息,同时力求自然流畅,避免任何人工智能生成痕迹。 图书简介:《星辰彼岸的低语:古文明遗迹的考古学考察》 作者: 阿尔伯特·冯·赫尔曼 (Albert von Herrmann) 译者: 李明哲 出版社: 寰宇探索出版社 定价: 128.00 元 页数: 480 页 装帧: 精装,附带高清地图与文物拓片复刻彩页 --- 导言:被时间掩埋的辉煌 在这部宏大而细致的著作中,著名的历史地理学家阿尔伯特·冯·赫尔曼教授带领我们踏上了一场穿越数千年时空的考古学探险之旅。本书并非聚焦于我们耳熟能详的古罗马或古埃及文明,而是深入挖掘了那些在历史长河中几乎被完全遗忘,但其留下的物质遗存却足以颠覆我们对早期人类社会复杂性的认知的失落文明。 《星辰彼岸的低语》的核心在于对三个主要失落文明的综合性、跨学科考察: 1. 亚特兰提斯(Atlantis)的“后继者”——埃琉西亚王国(The Eleusinian Hegemony):此文明并非神话传说中的岛屿国家,而是在公元前4000年至公元前2500年间,活跃于地中海东岸与黑海沿岸交界地带的一个高度发达的贸易与哲学中心。书中通过对保加利亚海岸外水下遗址的最新声呐扫描数据解读,揭示了他们独特的三角洲城市规划、先进的水利工程,以及对早期代数几何的掌握。 2. 南美洲安第斯山脉深处的“云端筑城者”——卡拉瓦文明(The Karava Culture):本书详细分析了在秘鲁北部海拔4500米以上发现的一系列复杂石砌结构。赫尔曼教授通过对遗址中发现的未破译的符号系统进行比较语言学分析,推测卡拉瓦文明可能拥有一个比印加帝国早两千年的成熟的文字雏形。重点关注了他们如何利用天文观测精确标记季节性农耕周期,以及他们对稀有矿物的冶炼技术。 3. 中亚戈壁腹地的“绿洲之盾”——萨尔玛部落联盟(The Salma Tribal Confederation):这是一个游牧与定居巧妙结合的文化形态,其存在时间跨越了青铜时代末期至铁器时代早期。本书基于对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新近发掘的陶器碎片和青铜器残骸的同位素分析,重建了萨尔玛人控制丝绸之路前身的商路网络,并探讨了他们如何在中亚的剧烈气候变迁中维持社会结构的稳定。 --- 内容深度解析:解构失落的知识体系 本书的结构严谨,章节编排旨在从宏观的地理背景过渡到微观的物质证据分析。 第一部分:地理重塑与时间定位(Reorienting Chronology) 本部分主要挑战了现有的考古学年代框架。作者摒弃了传统线性的时间叙事,转而采用“文化叠加模型”,论证了在已知大文明崛起之前,地球上存在多个并行发展且相互影响的“次级文明圈”。书中包含了对放射性碳定年法最新修正的探讨,尤其是对地质活动频繁区域样本校准方法的革新。详细阐述了如何通过分析古气候数据(如冰芯和树木年轮)来精确锁定这些文明的兴衰节点,避免了因地层扰动造成的年代误判。 第二部分:城市规划与工程奇迹(Architecture Beyond Empire) 这一部分是本书的视觉核心。通过大量由航空摄影、无人机三维建模和水下机器人拍摄的原始数据,读者可以直观感受这些失落城市的恢弘布局。 水利系统的颠覆性设计: 埃琉西亚王国的“虹吸式输水网络”被认为比古希腊更早实现了大规模的压力输水;卡拉瓦文明的阶梯式梯田系统如何克服高海拔地区的昼夜温差,维持复杂作物的灌溉。 建筑材料的创新: 萨尔玛部落利用当地的火山灰和特定的植物胶质混合物,制造出具有极高抗风化能力的“复合砂浆”,这种技术在现代建筑材料学中仍具有参考价值。书中详细记录了对一块保存相对完好的墙体样本的化学成分分析报告。 第三部分:符号、信仰与社会结构(The Unwritten Laws) 赫尔曼教授的专长在于符号学和人类学比较,本部分专注于破译这些文明留下的非文字性“叙事”。 宗教宇宙观的重构: 重点分析了卡拉瓦文明中频繁出现的“双螺旋”图腾,并将其与古代天文学观测相结合,提出这并非简单的生育崇拜,而是一种描述宇宙能量循环的早期物理模型。 社会组织与权力传承: 埃琉西亚的墓葬研究显示,其社会阶层划分并非基于财富继承,而是基于“知识的掌握度”。书中首次公布了对一处王室成员墓穴内部壁画的详细解读,揭示了其精英阶层可能存在的某种“知者会”结构。 贸易与资源网络: 通过对金属制品的痕量元素分析(如锡、锑的来源追踪),本书精确描绘了萨尔玛联盟在欧亚大陆腹地所建立的复杂资源交换路径,证明了早在青铜器时代晚期,欧亚大陆的经济联系远比教科书描述的要紧密得多。 --- 结语:历史的空白与未来的探索 《星辰彼岸的低语》不仅仅是一部考古报告集,它更是一次对人类历史叙事范式的挑战。作者认为,我们对“文明”的定义过于局限于少数几个留下清晰文字记录的中心。通过对埃琉西亚、卡拉瓦和萨尔玛这三个截然不同环境下的“非主流”文明的深入挖掘,本书有力地证明了古代人类在技术创新、社会组织复杂性以及哲学思考上,曾达到过远超我们预期的深度与广度。 本书图文并茂,附带了大量详尽的考古测绘图和文物高清照片,是历史学、考古学、地理学以及对古代工程技术感兴趣的非专业读者的必备读物。阅读此书,将为您打开一扇通往被时间遗忘的、同样辉煌的人类篇章的大门。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JV‧查莫里


  在伦敦帝国学院(Imperial College London)研读生物,并且在巴斯大学(University of Bath)获得分子演化和遗传学的博士学位。他有数年的时间担任BBC科普杂志《焦点》(Focus)的专题编辑,目前专职写书并且为「富比士」(Forbes)网站经营生命科学相关的部落格。身为漫画宅和武术家的JV,跟他行光合作用的宠物──丝兰(约色连)一起住在布里斯托(Bristol)。

译者简介

李明芝


  毕业于台湾大学心理学研究所,曾就读美国密西根州立大学家庭与儿童生态学系博士班。热爱阅读、兴趣广泛,爱好自由与文学创作,决定脱离单一学术生涯,朝多元生活迈进。目前专职翻译、写作及享受旅行、生活。译有《演化的力量》、《双面好莱坞》、《50则非知不可的数学概念》、《LIGHT光谱之美》、《觉察真我》、《女性限定》、《第一次当妈妈就上手》、《进入你的感官世界》、《疼痛是你最好的心理医生》,以及亲子、心理相关之文章和会议摘要,另着有数篇短篇小说和游记。
 

图书目录

01 演化
02 基因
03 细胞
04 生命的起源
05 生命之树
06 性
07 遗传
08 重组
09 突变
10 双股螺旋
11 遗传密码
12 基因表现
13 蛋白质折叠
14 垃圾DNA
15 表观遗传学
16 表现型
17 内共生
18 唿吸作用
19 光合作用
20 细胞分裂
21 细胞週期
22 癌症
23 病毒
24 普利昂蛋白
25 多细胞生物
26 循环
27 老化
28 干细胞
29 受精
30 胚胎发生
31 形态学
32 色彩
33 免疫力
34 恆定性
35 压力
36 生理时钟
37 睡眠
38 记忆
39 智力
40 人类
41 授粉
42 红皇后
43 生态系统
44 天择
45 遗传漂变
46 自私基因
47 合作
48 物种形成
49 灭绝
50 合成生物学
词汇表

图书序言



  生命是什么?生物学就是研究生命的学问,因此在探索生物学最重要的概念以前,我们或许要先约略了解「生命」到底是什么。然而若是查找字典,最后你只会一直在原地打转。字典里的定义总写些这类的句子:「活着的东西」(就是生命的换句话说)、有机体(又是生命),以及「动物和植物」(没错,还是生命!)。
  
  生物学是一门例外的科学,一语道尽生命为什么如此难以归类。就拿病毒来说,许多生物学家认为病毒不是活的,因为只要一离开寄主细胞它就无法繁殖。不过这句话没算到麻风桿菌(Mycobacterium leprae),它不是病毒,但同样是无法独立存活的细胞内寄生物。这也难怪科学家无法对任何定义产生共识。
  
  虽然物理学有许多定律,但生物学只有唯一的定律:演化。不过,繁殖需要基因,而有机体具有细胞。本书的前三章先探讨这些基本主题,之后再回到生命的起源(严格来说是化学)以及生命之树。后续章节根据组织从小到大分为四个部分:基因(第6到16章)、细胞(17到24章)、身体(25到40章),以及族群(41到50章)。其中,我们人类有专属的一章,就跟病毒一样──这又回到那个难解的大问题。
  
  定义生命有两种方式:它具备什么以及它进行什么,也就是特征(如细胞)和过程(如繁殖)。我认为病毒是活的,因此我们可以假设生命「具有」一个容纳细胞和病毒外壳的容器。身体「进行」复制(繁殖),而族群借由天择,透过演化适应环境。至于生命到底是什么呢?我的想法是:自成一体的实体,有能力复制和适应。这个说法解释得通,但是还不够完备。如果你在读完本书后得出更好的定义,麻烦请跟我说,我很乐意听听。
 

图书试读

01 演化

每个有机体的过去和现在是透过演化连上关系,都是共同祖先的后裔。随时间发生的改变,受到基因突变和环境适应驱动。这个过程从地球开始出现生命后就不曾间断,产生出我们今日所见的各式生物。

生命是一个大家庭,而你则是大的不得了的生命树上的一片叶子。人类并不是猴子的后代,但我们都属于灵长类动物,彼此可说是表亲。我们很远很远的远亲包括各种生命,从细菌到鸟类都有,每种有机体都源自相同的老祖宗:作为地球上所有生命祖先的一群单细胞。虽然我们透过共同的血统彼此相关,但我们最终还是各不相同,因为任何特定族群──如动物界中的某一科、某一种──都可能随时间改变。这是演化论的其中一半,也是查尔斯‧达尔文(Charles Darwin)所谓的「经过改变的继承」(descent with modification)。

突变

十九世纪以前,人们相信各种生物──物种(species)──都不可能改变,他们是固定或永远不变。然后到了1809年,法国的博物学家尚-巴蒂斯特‧拉马克(Jean-Baptiste Lamarck)提出「变种说」或物种「演变」的论点。他在《动物哲学》(Philosophie Zoologique)书中提出,物种因为环境的压力而改变。拉马克关于生物为什么适应的说法没错,但对于如何适应的看法有误,他认为适应(adaptation)可能在个体的一生中获得,并且一代传过一代:长颈鹿的脖子越长越长,因为牠的祖先伸长脖子想吃到高高的树叶。

拉马克的理论──获得性状遗传──在科学家发现体细胞无法传递性状后,便不再受到青睐。1883年,德国的生物学家奥古斯特‧魏斯曼(August Weismann)提出「种质论」(germ-plasm theory):唯有生殖细胞(例如精子和卵子)能携带遗传讯息。奥地利的神父格雷戈尔‧孟德尔(Gregor Mendel)──1900年重新发现他的豌豆植株杂交实验──证实,特性(characteristic)是由独立的粒子遗传,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谓的基因。

今日的「突变」(mutation)一词,跟基因突变与其对个体特征(例如新陈代谢和外观)的影响有关。突变是生物变异的终极来源,为自然界提供原料,淘汰不适合生存环境的有机体。这是达尔文演化论的另外一半:天择(natural selection)。

用户评价

评分

读完《50则非知不可的生物学概念》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原来生命是这么回事”。这不仅仅是一本教科书,更像是一次思维的洗礼。作者用一种非常独特且引人入胜的方式,拆解了生命世界中那些看似复杂但却至关重要的概念,让我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去审视我们所处的这个世界。 最让我拍案叫绝的是关于“细胞信号传导”的章节。我之前以为细胞就是独立运作的个体,但这本书揭示了细胞之间如何通过复杂的化学信号进行沟通和协调,这就像一个精密的指挥系统,确保着整个生物体的正常运转。作者通过形象的比喻,比如把信号分子比作信使,受体比作接收站,让我对这个过程有了直观的理解。这让我不禁感叹生命的精妙程度,远超我的想象。 另一部分让我惊叹不已的是关于“神经系统”的描述。作者并没有回避神经科学的复杂性,而是巧妙地将神经元的工作原理、信息传递的方式,以及大脑如何处理和整合信息等内容,用一种逻辑清晰、层层递进的方式呈现出来。我读到关于“突触可塑性”的部分时,简直是醍醐灌顶,这才明白为什么我们的学习和记忆能力是如此强大,也明白了大脑为何如此神奇。 这本书还非常深入地探讨了“表观遗传学”这个近年来备受关注的领域。它解释了在DNA序列不变的情况下,基因的表达是如何受到环境因素影响而发生改变的。这让我认识到,生命的奥秘并不仅仅在于我们继承的基因,还在于这些基因如何在后天的环境中被“调控”和“激活”。这不仅颠覆了我对遗传的一些固有观念,也让我对人类的潜能有了更深的思考。 总而言之,《50则非知不可的生物学概念》是一本真正意义上的“烧脑”读物,但它的“烧”并非让人疲惫,而是让人兴奋。它挑战了我固有的认知,拓宽了我的视野,让我对生命的复杂性、精妙性和无限可能性有了前所未有的认识。对于那些不满足于表面知识,渴望深入探索生命本质的读者来说,这本书绝对不容错过。

评分

我最近入手了一本《50则非知不可的生物学概念》,老实说,一开始我对这类书的印象就是会充斥着我看不懂的专业术语。但这本书完全颠覆了我的认知。它没有让我感到任何压力,反而像是打开了一个充满惊喜的宝盒,里面装满了关于生命世界的奇妙知识,而且都是用我能理解的方式娓娓道来。 其中有一节讲到“微生物的世界”,真的是让我大开眼界。我之前只知道细菌和病毒对人体有害,但这本书让我认识到,在我们的身体里,甚至在我们周围的环境中,都生活着数量庞大且极其重要的微生物群落。它们不仅影响着我们的消化,甚至还与我们的情绪和免疫力息息相关。我读到关于“肠道菌群”的部分,才真正理解到,原来我们不是一个人在战斗,我们体内还有一个庞大的“共生伙伴”军团! 另一部分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关于“生物多样性丧失”的讨论。作者用非常生动且具有说服力的例子,揭示了人类活动对地球上生物多样性造成的严重影响。它让我意识到,每一个物种的消失,都可能对整个生态系统产生不可估量的连锁反应。这本书并没有一味地渲染绝望,而是积极地引导读者思考,我们应该如何去保护这些珍贵的生命,以及我们作为个体可以做些什么。 我还特别喜欢书中对“适应性演化”的讲解。它不仅仅是简单地描述生物如何适应环境,而是深入探讨了这种适应是如何发生的,以及它如何塑造了生物的形态、行为和生存策略。读到关于某些生物如何进化出伪装、如何利用化学物质进行防御,甚至是如何适应极端环境时,我都不禁感叹大自然的神奇力量。 总的来说,《50则非知不可的生物学概念》这本书,成功地将生物学的魅力展现在我面前。它让我看到了生命背后隐藏的逻辑和规律,也让我对这个世界充满了更深的好奇和敬畏。这本书不仅满足了我对知识的渴望,更引发了我对生命意义和人类未来的思考。我真心推荐给所有对生命科学感兴趣的朋友们。

评分

老实说,我当初买这本《50则非知不可的生物学概念》时,并没有抱太大的期待,只是觉得书名还挺吸引人的,或许能稍微了解一些生物学的基本概念。没想到,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远远超出了我的想象。它不是那种浅尝辄止的科普读物,而是深入浅出地探讨了许多生物学领域的核心议题。 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关于“进化论”的阐述。作者没有停留在“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这个简单的口号上,而是详细解释了自然选择、性选择、遗传漂变等多种进化机制,并结合了化石证据、DNA分析等现代科学成果,为读者勾勒出一幅生动而完整的生命演化图景。我之前对进化论的理解有些片面,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它更全面、更细致的一面。 书中对于“细胞”的讲解也相当精彩。它不仅仅介绍了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功能,还进一步探讨了细胞如何协同工作形成组织、器官,以及细胞分裂、分化等关键的生命过程。读到这里,我仿佛能看到一个微观世界的运作,对生命的起源和延续有了更深刻的认识。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胞,竟然构成了如此复杂而精妙的生命体,实在是令人惊叹。 此外,“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的部分也给我带来了很大的启发。作者不仅强调了各个物种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还深入分析了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造成的威胁,并提出了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紧迫性和重要性。这让我深刻反思了自己在环境保护方面的责任,以及我们应该如何与自然和谐共处。 总而言之,这本书不仅是知识的集合,更是思想的启迪。它用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清晰的逻辑,带领我走进了一个充满魅力的生物学世界。虽然有些概念初读时需要仔细体会,但回报是巨大的。它让我对生命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也引发了我对未来生物学发展的更多思考。

评分

这本《50则非知不可的生物学概念》真的让我大开眼界!身为一个平常只对身边动植物有点好奇的普通上班族,我一直觉得生物学是个遥不可及的学科,充满了各种奇怪的术语和复杂的理论。但这本书完全打破了我的刻板印象!它用一种非常平易近人的方式,把那些听起来很“科学”的东西,用我能理解的语言解释得清清楚楚。 我特别喜欢它解释“共生关系”那一部分。我以前只知道有些动物会互相帮助,但没想到这种合作关系在自然界是如此普遍,而且如此精妙。书中举的例子,比如小丑鱼和海葵,还有蚂蚁和蚜虫,都让我觉得非常有趣。它不仅仅是罗列事实,更让我思考这些生物是如何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发展出这样互利的合作模式的。 另外,关于“基因编辑”的部分,虽然听起来有点技术性,但作者的讲解真的非常到位。它没有让我觉得头晕目眩,反而是让我对这项技术有了初步的了解,知道它可能带来的好处,也隐约感受到一些潜在的伦理问题。这让我觉得,了解这些科学进展,即使不是专业人士,也对我们理解未来世界的发展非常重要。 这本书的结构也很棒,每一则概念都独立成篇,我可以随时随地拿起来翻一翻,学习一点新知识,完全不用担心会跟不上。它就像一个宝箱,每次打开都能发现新的惊喜。而且,它真的让我对大自然有了更深的敬畏之心,原来我们身边隐藏着这么多奇妙的生命奥秘,而这本书就像一把钥匙,为我打开了这扇门。 总的来说,如果你也曾经对生物学感到畏惧,或者只是想增加一些生活中的谈资,这本《50则非知不可的生物学概念》绝对是你的不二之选。它让你在轻松愉快的阅读过程中,不知不觉地提升了自己的科学素养,甚至会让你开始留意身边那些被我们忽略的生命。我强烈推荐给所有对世界充满好奇的朋友们!

评分

我最近读完了《50则非知不可的生物学概念》,这本书真的让我耳目一新。我一直对生物学充满了好奇,但总是觉得那些专业术语和复杂的理论让人望而却步。幸好,这本书就像一位耐心又博学的老师,把那些高深的知识用最简单、最生动的方式呈现出来,让我这个生物学门外汉也能轻松上手。 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DNA”的部分。过去我对DNA的认识仅限于它是遗传物质,但这本书深入浅出地讲解了DNA的结构、复制过程,以及它如何决定生物体的性状。书中用很多贴切的比喻,比如把DNA比作一本生命的蓝图,把基因比作蓝图上的指令,这样的讲解方式让我很快就理解了其中的奥秘。而且,它还提到了基因测序技术的发展,让我对未来个性化医疗的前景充满了期待。 另一部分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免疫系统”的讲解。我们每天都在和各种病原体做斗争,而我们的身体内部有一个强大的免疫系统在默默守护着我们。这本书详细介绍了免疫细胞的种类、它们如何识别和消灭外来入侵者,以及疫苗的作用原理。读完之后,我才真正体会到免疫系统是多么神奇而重要,也更加珍惜自己身体的健康。 书中对于“植物的光合作用”的解释也让我受益匪浅。我以前只知道植物能通过光合作用制造养分,但这本书让我明白了光合作用的化学过程,以及它对维持地球大气成分和生命存在的重要性。原来,我们呼吸的氧气,很多都来自于这些默默无闻的植物,这让我对它们充满了敬意。 总而言之,《50则非知不可的生物学概念》是一本集知识性、趣味性和启发性于一体的好书。它成功地将枯燥的生物学知识变得生动有趣,让我在阅读过程中不仅学到了知识,还对生命本身产生了更深的敬畏和好奇。对于任何想了解生命奥秘的读者来说,这本书都是一个非常好的起点。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