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纪念套装版】

三国演义【纪念套装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三国演义
  • 古典名著
  • 历史小说
  • 罗贯中
  • 套装
  • 文学
  • 中国古典文学
  • 历史故事
  • 长篇小说
  • 经典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流传六百年,最经典的中国文学
  好读《三国演义》十周年纪念套装版
  图说三国演义大全集新装书盒
  从没看过哪一套书能吸引如此多类型的读者!

  彷彿人人都能从其中读到自己要的东西:
  精采的兵法战术、热闹的战争场景、细微的人性描写、热血的英雄故事、紧张的智力拚斗,若是懂得触类旁通,甚至还可以跟孔明学学企业经营、人事管理。

  胡适曾说:「 《三国演义》不是一个人做的,乃是五百年的演义家的共同作品。 」
  一部写了五百年的书会有多精采?请你一定得读一读!

  好读版本《三国演义》,具以下六大特点:
  ◎将一百二十回原典分为六册,便于翻阅。
  ◎选收不同名家评点,以「百家争鸣」拓宽读者思路→随文直书于单数页左方栏位。
  ◎每回详细加注,解释艰难字词→置于单数页下侧。
  ◎共选名家绘图与相关照片约上千张精致彩图→随文摆放。
  ◎以说明性和评点性的详细图说,提供读者理解。
  ◎版面美观流畅、阅读性强,随原文掌握注释、评点。

  收录哪些名家评点、绘图与彩图?
  ◎名家评点:毛宗岗、李渔、李赞......等
  ◎名家绘图:叶雄、邓嘉德、田有亮......等
  ◎精致彩图:风景文物、古画典籍、戏剧剧照、收藏图鑑......等

  全套六册包括:
  第一册 桃园结义
  第二册 枭雄混战
  第三册 赤壁鏖兵
  第四册 三足鼎立
  第五册 南征北战
  第六册 天下归晋
好的,为您构思一份关于不包含《三国演义【纪念套装版】》的图书简介,力求内容详实、贴近出版物风格,且避免任何AI痕迹的表达。 鸿蒙初辟,风云际会:一部跨越时空的史诗画卷 书名:《帝国兴衰:东亚文明的权力博弈与文化传承》(暂定主书名) 【本书特点与内容综述】 本书并非仅仅局限于某一部古典名著的单一解读,而是一部立足于宏大历史背景,对东亚文明核心权力结构、军事哲学与文化内核进行深度剖析的学术与通俗结合的精品力作。我们致力于挖掘被宏大叙事所掩盖的真实脉络,通过对多个关键历史时期的并置考察,勾勒出驱动王朝更迭、塑造民族性格的底层逻辑。 本书共分六卷,涵盖了从先秦思想奠基到近现代转型的诸多关键节点。我们相信,真正的历史洞察力,来自于横向的比较与纵向的追溯。 --- 第一卷:文明之源——权力结构的萌芽与奠基 核心议题: 本卷聚焦于早期东亚社会形态的构建,探讨了神权、血缘与早期官僚制度如何相互作用,最终催生出中央集权的基础。 详细内容提要: 1. 氏族社会向国家形态的过渡: 重点分析夏商周三代的礼乐制度,揭示“天命”观念如何成为早期政治合法性的核心支撑。通过对甲骨文、金文等一手史料的解读,辨析“德”在早期政治哲学中的地位。 2. 诸子百家争鸣的深层动因: 并非简单的思想流派之争,而是对日益复杂的社会结构和权力分配矛盾的精英回应。重点剖析法家思想(侧重韩非的“势”与“术”的结合)、道家思想(侧重其对个体自由与自然秩序的哲学反思)以及儒家思想(侧重其对社会伦理秩序的建构性作用)在不同政治环境下的适用性与局限性。 3. 秦汉帝国模式的定型: 详细梳理秦朝如何以铁腕手段完成“大一统”的理念构建,并分析汉代如何通过“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完成了对秦制的继承与优化,确立了此后两千年王朝运行的基本框架。本卷将辅以大量考古学发现,佐证文献记载中关于早期郡县制运作的细节。 --- 第二卷:分裂时代的张力——士族、军事与地域认同 核心议题: 探讨东亚文明在经历大规模人口迁徙与政权更迭时期,如何通过地方性力量的崛起与中央权威的衰落进行动态平衡。 详细内容提要: 1. 魏晋玄学的兴起与士族政治的登场: 分析东汉末年以来,门阀士族如何通过对土地、人才资源的垄断,架空中央权力。玄学的盛行,不仅是哲学上的转向,更是对乱世中个体生命价值的探寻与对功名利禄的消解。 2. 北方游牧民族的深度融合与冲突: 摒弃简单的“汉化”或“蛮夷入侵”二元对立,着重分析十六国至南北朝时期,不同族群在军事组织、生活习俗、宗教信仰(尤其佛教的传播与本土化)上的复杂互动,阐明这种交融如何塑造了隋唐盛世的文化底色。 3. 隋唐帝国的再集中化: 考察隋朝如何通过科举制度对士族权力进行釜底抽薪式的改革,以及唐朝如何在继承隋制的基础上,通过三省六部制和均田制(及租庸调制)实现对资源和人口的有效调控。本卷将对比分析唐代军事制度(府兵制到募兵制)的演变,揭示其对中晚唐政治格局的深远影响。 --- 第三卷:中世的转型——士大夫的崛起与文治的强化 核心议题: 宋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分水岭,本书将重点探讨文官集团如何超越传统贵族,成为维系国家机器运转的核心力量。 详细内容提要: 1. “重文轻武”政策的内在逻辑与代价: 分析宋太祖“杯酒释兵权”背后的深层政治考量,即如何通过制度设计,确保“兵不犯我,我不犯人”的文官主导权。同时,详细剖析这种战略选择在面对北方强邻时的结构性脆弱。 2. 理学(新儒学)的哲学系统构建: 探讨程朱理学如何将儒家伦理系统化、哲学化,使其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新的意识形态主流。我们将参考宋代士人的日常文书和家庭教育规范,展示其对个体行为的约束力。 3. 商业革命与城市文化的繁荣: 聚焦于宋代空前繁荣的商品经济(如交子、会子的出现)、市民阶层的壮大以及城市娱乐文化的爆发,这与同期欧洲的市民社会发展形成有趣的对比。 --- 第四卷:边疆与中心——帝国模式的自我扩张与极限 核心议题: 本卷探讨了元明清三个王朝的统治策略,重点关注非汉族政权如何维持一个多民族帝国的统治,以及传统帝国模式在面对近代挑战时的内在矛盾。 详细内容提要: 1. 蒙古帝国的行政遗产与元朝的治理困境: 考察元朝在继承欧亚大陆庞大疆域后,如何将军事征服转化为有效的行政管理,以及其在民族等级制度设计上的独特考量与最终的失败因素。 2. 明代皇权的高度集中与内廷的权力膨胀: 详述朱元璋如何通过废除宰相制度,将权力高度集中于皇帝一人之手,并分析宦官集团(如东林党争背景下的内廷干政)的兴衰,揭示过度集权对国家治理效率的反噬作用。 3. 清朝的“双轨制”与“大一统”的巩固: 分析康乾盛世下,清朝对蒙古、西藏、新疆等边疆地区的有效控制策略(如理藩院的设置),以及其在文化上采取的“寓汉于满”与“保持满洲根本”之间的微妙平衡。 --- 第五卷:技术与组织——古代军事哲学的比较研究 核心议题: 这是一个跨学科的章节,聚焦于古代不同势力在军事组织、后勤保障和战略部署上的差异化优势。 详细内容提要: 1. 步兵、骑兵与攻城技术的演变: 对比分析不同时代军队的构成比例(如汉代强大的弩兵、唐代精锐的骑兵、宋代对火器的初步应用),及其对战场形态的决定性影响。 2. 后勤保障体系的构建: 以大运河的治理与漕运为核心案例,探讨古代国家机器如何维持百万级军队的给养,分析粮食、军械的存储与调配体系的脆弱性。 3. 防御工事与战略思想的辩证关系: 比较长城体系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功能变化(从早期防御到后来的边疆控制与文化分界线),以及攻城战与守城战中体现的工程学智慧。 --- 第六卷:思想的回响——古典遗产在近现代的重塑 核心议题: 探究中国传统政治与文化思想如何面对西方近代化浪潮的冲击,以及知识分子群体如何试图“重塑”或“继承”这些遗产。 详细内容提要: 1.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理论困境: 深入剖析洋务运动背后的思想根源,理解为何在技术层面引入西方经验时,思想层面却表现出强烈的保守性。 2. 精英思想的断裂与重建: 考察晚清至民国时期,知识界对“传统美德”与“现代性”进行切割、批判与重构的过程。 3. 结语:永恒的权力逻辑: 总结本书对东亚权力结构演变的观察,指出某些深植于文化土壤中的思维定式,在不同历史背景下以何种面貌持续发挥作用。 本书特色: 多源史料交叉验证: 整合了二十四史、地方志、出土文献及海外汉学研究成果。 拒绝英雄崇拜: 侧重于制度、地理、经济对历史人物行为的制约,而非单纯颂扬个人功绩。 深度图表分析: 包含大量定制化的权力结构图、人口迁徙路线图及资源分配示意图,使复杂的历史关系一目了然。 推荐读者: 历史爱好者、政治学与社会学研究者、对文明比较感兴趣的普通读者,以及所有希望超越流行史观,理解东亚文明内核的求知者。 出版社信息: [此处可加入虚构的出版社名称,如:瀚海文化/承启学社] 定价: [根据篇幅与装帧设计而定]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罗贯中(1330?—1400?)


  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山西太原人。元末明初着名小说家、戏曲家。青年时曾参加元末农民起义军,在军中为幕僚。后半生专心写作,着作颇丰,主要作品有杂剧《赵太祖龙虎风云会》,小说《隋唐两朝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三遂平妖传》,并和施耐庵合着《水浒传》,而其代表作则是《三国志通俗演义》。此书博采西晋陈寿《三国志》以及南朝宋裴松之《三国志注》所保存的大量珍贵史料,吸取千余年民间传说的丰富营养,结合作者早年从军的生活经历,发挥个人卓绝的艺术才能,以宏大的结构、形象生动的笔墨描绘了三国时期复杂的政治军事斗争,取得了多方面的艺术成就,尤其是在人物的刻画和对战争的描写方面独树一帜。《三国志通俗演义》把章回体小说这一文学式样推向成熟的阶段,成为中国第一部流传最广、影响最深、成就最高、气魄最大的章回体古典小说。

  ▲备註:本书以通行的清代毛宗岗评本为底本。根据实际情况,本应署名「原着◎罗贯中/修订◎毛宗岗」,考虑到市场上通行的署名习惯,仍予沿用,仅署「原着◎罗贯中」

编撰者简介

王畅


  中国现当代文学硕士研究生。祖籍重庆,生于新疆阿克苏。自幼爱好文学、电影,1995年后到北京,获北京师范大学文学学士学位。在京期间,长年从事网路和平面媒体记者、编辑工作,发表的大量报导和评论文章多集中于文化、文学、经济和教育领域。2007年被香港岭南大学中文系录取,9月开始攻读文学硕士学位。衷心喜欢读书和读书人,在怡然自得的同时,尤其关注中国当代作家作品以及女性意识在中国的发展。个人的人生目标,是成为一名怀抱理想主义的自由知识份子。
 

图书目录

《三国演义 一.桃园结义》
第一回  宴桃园豪杰三结义  斩黄巾英雄首立功
第二回  张翼德怒鞭督邮  何国舅谋诛宦竖
第三回  议温明董卓叱丁原  餽金珠李肃说吕布
第四回  废汉帝陈留践位  谋董贼孟德献刀
第五回  发矫诏诸镇应曹公  破关兵三英战吕布
第六回  焚金阙董卓行兇  匿玉玺孙坚背约
第七回  袁绍磐河战公孙  孙坚跨江击刘表
第八回  王司徒巧使连环计  董太师大闹凤仪亭
第九回  除暴兇吕布助司徒  犯长安李傕听贾诩
第十回  勤王室马腾举义  报父雠曹操兴师
第十一回  刘皇叔北海救孔融  吕温侯濮阳破曹操
第十二回  陶恭祖三让徐州  曹孟德大战吕布
第十三回  李傕郭汜大交兵  杨奉董承双救驾
第十四回  曹孟德移驾幸许都  吕奉先乘夜袭徐郡
第十五回  太史慈酣斗小霸王  孙伯符大战严白虎
第十六回  吕奉先射戟辕门  曹孟德拜师淯水
第十七回  袁公路大起七军  曹孟德会合三将
第十八回  贾文和料敌决胜  夏侯惇拔失啖睛
第十九回  下邳城曹操鏖兵  白门楼吕布殒命

《三国演义 二.枭雄混战》
第二十回  曹阿瞒许田打围  董国舅内阁受诏
第二十一回  曹操煮酒论英雄  关公赚城斩车胄
第二十二回  袁曹各起马步三军  关张共擒王刘二将
第二十三回  祢正平裸衣骂贼  吉太医下毒遭刑
第二十四回  国贼行兇杀贵妃  皇叔败走投袁绍
第二十五回  屯土山关公约三事  救白马曹操解重围
第二十六回  袁本初败兵折将  关云长挂印封金
第二十七回  美髯公千里走单骑  汉寿侯五关斩六将
第二十八回  斩蔡阳兄弟释疑  会古城主臣聚义
第二十九回  小霸王怒斩于吉  碧眼儿坐领江东
第三十回  战官渡本初败绩  劫乌巢孟德烧粮
第三十一回  曹操仓亭破本初  玄德荆州依刘表
第三十二回  夺冀州袁尚争锋  决漳河许攸献计
第三十三回  曹丕乘乱纳甄氏  郭嘉遗计定辽东
第三十四回  蔡夫人隔屏听密语  刘皇叔跃马过檀溪
第三十五回  玄德南漳逢隐沦  单福新野遇英主

《三国演义 三.赤壁鏖兵》
第三十六回  玄德用计袭樊城  元直走马荐诸葛
第三十七回  司马徽再荐名士  刘玄德三顾草庐
第三十八回  定三分隆中决策  战长江孙氏报雠
第三十九回  荆州城公子三求计  博望坡军师初用兵
第四十回  蔡夫人议献荆州  诸葛亮火烧新野
第四十一回  刘玄德携民渡江  赵子龙单骑救主
第四十二回  张翼德大闹长板桥  刘豫州败走汉津
第四十三回  诸葛亮舌战群儒  鲁子敬力排众议
第四十四回  孔明用智激周瑜  孙权决计破曹操
第四十五回  三江口曹操折兵  群英会蒋干中计
第四十六回  用奇谋孔明借箭  献密计黄盖受刑
第四十七回  阚泽密献诈降书  庞统巧授连环计
第四十八回  宴长江曹操赋诗  锁战船北军用武
第四十九回  七星坛诸葛祭风  三江口周瑜纵火
第五十回  诸葛亮智算华容  关云长义释曹操
第五十一回  曹仁大战东吴兵  孔明一气周公瑾
第五十二回  诸葛亮智辞鲁肃  赵子龙计取桂阳
第五十三回  关云长义释黄汉升  孙仲谋大战张文远
第五十四回  吴国太佛寺看新郎  刘皇叔洞房续佳偶
第五十五回  玄德智激孙夫人  孔明二气周公瑾
第五十六回  曹操大宴铜雀台  孔明三气周公瑾
第五十七回  柴桑口卧龙弔丧  耒阳县凤雏理事

《三国演义 四.三足鼎立》
第五十八回  马孟起兴兵雪恨  曹阿瞒割须弃袍
第五十九回  许褚裸衣斗马超  曹操抹书间韩遂
第六十回  张永年反难杨修  庞士元议取西蜀
第六十一回  赵云截江夺阿斗  孙权遗书退老瞒
第六十二回  取涪关杨高授首  攻雒城黄魏争功
第六十三回  诸葛亮痛哭庞统  张翼德义释严颜
第六十四回  孔明定计捉张任  杨阜借兵破马超
第六十五回  马超大战葭萌关  刘备自领益州牧
第六十六回  关云长单刀赴会  伏皇后为国捐生
第六十七回  曹操平定汉中地  张辽威震逍遥津
第六十八回  甘宁百骑劫魏营  左慈掷杯戏曹操
第六十九回  卜周易管辂知机  讨汉贼五臣死节
第七十回  勐张飞智取瓦口隘  老黄忠计夺天荡山
第七十一回  占对山黄忠逸待劳  据汉水赵云寡胜众
第七十二回  诸葛亮智取汉中  曹阿瞒兵退斜谷
第七十三回  玄德进位汉中王  云长攻拔襄阳郡
第七十四回  庞令明台榇决死战  关云长放水渰七军
第七十五回  关云长刮骨疗毒  吕子明白衣渡江
第七十六回  徐公明大战沔水 关云长败走麦城
第七十七回  玉泉山关公显圣  阳城曹操感神
第七十八回  治风疾神医身死  传遗命奸雄数终
第七十九回  兄逼弟曹植赋诗  侄陷叔刘封伏法
第八十回  曹丕废帝篡炎刘  汉王正位续大统
第八十一回  急兄雠张飞遇害  雪弟恨先主兴兵
第八十二回  孙权降魏受九钖  先主征吴赏六军

《三国演义 五.南征北战》
第八十三回  战猇亭先主得雠人  守江口书生拜大将
第八十四回  陆逊营烧七百里  孔明巧布八阵图
第八十五回  刘先主遗诏托孤儿  诸葛亮安居平五路
第八十六回  难张温秦宓逞天辩  破曹丕徐盛用火攻
第八十七回  征南寇丞相大兴师  抗天兵蛮王初受执
第八十八回  渡泸水再缚番王  识诈降三擒孟获
第八十九回  武乡侯四番用计  南蛮王五次遭擒
第九十回  驱巨兽六破蛮兵  烧藤甲七擒孟获
第九十一回  祭泸水汉相班师 伐中原武侯上表
第九十二回  赵子龙力斩五将 诸葛亮智取三城
第九十三回  姜伯约归降孔明 武乡侯骂死王朗
第九十四回  诸葛亮乘雪破羌兵 司马懿克日擒孟达
第九十五回  马谡拒谏失街亭  武侯弹琴退仲达
第九十六回  孔明挥泪斩马谡  周鲂断发赚曹休
第九十七回  讨魏国武侯再上表  破曹兵姜维诈献书
第九十八回  追汉军王双受诛 袭陈仓武侯取胜
第九十九回  诸葛亮大破魏兵  司马懿入寇西蜀
第一百回  汉兵劫寨破曹真  武侯斗阵辱仲达
第一百一回  出陇上诸葛妆神  奔剑阁张郃中计
第一百二回  司马懿战北原渭桥  诸葛亮造木牛流马
第一百三回  上方谷司马受困  五丈原诸葛禳星
第一百四回  陨大星汉丞相归天  见木像魏都督丧胆

《三国演义 六.天下归晋》
第一百五回  武侯预伏锦囊计,魏主拆取承露盘
第一百六回  公孙渊兵败死襄平  司马懿诈病赚曹爽
第一百七回  魏主政归司马氏  姜维兵败牛头山
第一百八回  丁奉雪中奋短兵  孙峻席间施密计
第一百九回  困司马汉将奇谋  废曹芳魏家果报
第一百十回  文鸯单骑退雄兵  姜维背水破大敌
第一百十一回  邓士载智败姜伯约  诸葛诞义讨司马昭
第一百十二回  救寿春于诠死节  取长城伯约凿兵
第一百十三回  丁奉定计斩孙綝  姜维斗阵破邓艾
第一百十四回  曹髦驱车死南阙  姜维弃粮胜魏兵
第一百十五回  诏班师后主信才  託屯田姜维避祸
第一百十六回  钟会分兵汉中道  武侯显圣定军山
第一百十七回  邓士载偷渡阴平  诸葛瞻战死绵竹
第一百十八回  哭祖庙一王死孝  入西川二士争功
第一百十九回  假投降巧计成虚话  再受禅依样画葫芦
第一百二十回  荐杜预老将献新谋  降孙皓三分归一统

图书序言

导读

历史的天空群星璀璨   

编者◎王畅


  一部中国古典小说史,经过历史的淘洗沉淀,遗留下四颗灿烂夺目的珍珠:这便是现代以来学界和民间公认的四大名着,包括《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和《红楼梦》。四者当中,《三国演义》诞生最早,距今已六百余年,它处于中国古代章回体长篇小说从草创走向成熟的阶段,而《红楼梦》则诞生最晚,至今不过二百五十年左右,在它产生的年代,章回体这一文学样式早已烂熟,而《红楼梦》也被视为中国古典长篇小说的高峰。不过从在社会上造成的广泛影响看,最早面世、因而被一些人视作不免粗糙的《三国演义》却丝毫不逊色于其他三大名着,如果检阅各类戏曲脸谱、年画、剪纸、皮影、木偶雕刻等民间艺术书籍,甚至很容易发现取材于《三国演义》故事题材的明显多于取材自另外三部名着的。至于实物形态的物质文化遗产,例如遗址、文物、建筑等,更以与《三国演义》相关的为最多。因此,完全可以大胆作出结论说,在四大名着中,《三国演义》的「群众基础」最广泛,历史遗存最繁多,民间影响最深远。

  老百姓为什么爱看《三国》?原因可能多种多样,但最根本的一点,我认为是源自三国历史本身的魅力。《三国演义》能得到广大读者的青睐,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视为一种历史的馈赠。中国人向来「好古」,中国文化一个很重要的传统即是文史不分,从两千一百多年前的史学巨着《史记》诞生至今,优秀的历史着作和历史小说从来都是人们津津阅读的类型和纵情谈论的话题。《三国演义》作为中国最优秀的历史小说,自然拥有最广大的读者群。关于这一点,明代人蒋大器对《三国演义》的经典论述──「文不甚深,言不甚俗;事纪其实,亦庶几乎史。」──其实早已作出了对祕密的揭示。「文不甚深,言不甚俗」说的是《三国演义》的语言表达,但这显然不是它吸引读者的根本原因,因为对于广大百姓来说,更为浅显通俗的白话历史小说汗牛充栋,他们何必要去读这半文不白的《三国》?显然,更重要的是后面两句,「事纪其实,亦庶几乎史」,这说的是内容取材和写法──从史书中取材,以纪实的笔法写出,虽是小说,却近似于历史。用清代学者章学诚另一句更为经典的评价,就是《三国演义》是在大量取材于历史的基础上加以虚构,其比例是「七实三虚」。当然,这虚实如何搭配才能产生最好的效果?要以假乱真,让读者「或不免并信虚者为真」(鲁迅语),完全追随作者的思路,体会作者的唿吸,陶醉于书中的一点一滴,那就得看作者的本事了。在这上面,原书作者罗贯中和通行本改定者清初的毛宗岗,两人皆展现出了个人博大精深的学识和卓越非凡的才情。中国的历史小说中,对历史的忠实程度各各有别,从「一实九虚」到「九实一虚」都不乏其例,而唯有「七实三虚」的《三国演义》最受欢迎,这一方面说明了作品取得的杰出艺术成就,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民众在「好古」、热心追寻历史真实的同时,同样拥有一份充满幻想和浪漫主义、英雄主义的历史情怀。

  在中国悠久的历史和频繁的朝代更替中,天下分分合合,乱世治世轮转,每一个历史时期都有所谓的演义小说对之加以描绘,而以「说三分」最为洋洋大观。这是由于,正如清代着名才子金圣叹所言,历朝历代中,「从未有六十年中,兴则俱兴,灭则俱灭,如三国争天下之局之奇者也。」历史的奇局成就了小说的奇观,其中引人注目的一点便是《三国演义》的读者范围特别广泛,「今览此书之奇,足以使学士读之而快,委巷不学之人读之而亦快;英雄豪杰读之而快,凡夫俗子读之而亦快也。」

  历来读《三国》者,往往会取一个特别的角度:人才。时至今日,「三国人才学」更被不少公司管理人员视为必修课。其实,这一传统是三百年以前由《三国演义》的改定者和评点者毛宗岗所开创的。毛宗岗在《读三国志法》中提到:「古史甚多,而人独贪看《三国志》者,以古今人才之聚未有盛于三国者也。」其中最着名的人才有三个,「吾以为三国有三奇,可称三绝:诸葛孔明一绝也,关云长一绝也,曹操亦一绝也」,三人分别是古往今来贤相中「名高万古」、名将中「绝伦超群」、奸雄中「智足以揽人才而欺天下」之「第一奇人」。除此以外,各方面的杰出人才简直数不胜数:运筹帷幄如徐庶、庞统,行军用兵如周瑜、陆逊、司马懿,料人料事如郭嘉、程昱、荀彧、贾诩、顾雍、张昭,武功将略如张飞、赵云、黄忠、严颜、张辽、徐晃、徐盛、朱桓,冲锋陷阵如马超、马岱、关兴、张苞、许褚、典韦、张郃、夏侯惇、黄盖、周泰、甘甯、太史慈、丁奉,两才相当如姜维、邓艾及羊祜、陆抗,道学如马融、郑玄,文藻如蔡邕、王粲,颖捷如曹植、杨修,早慧如诸葛恪、钟会,应对如秦宓、张松,舌辩如李恢、阚泽,不辱君命如赵谘、邓芝,飞书驰檄如陈琳、阮瑀,治繁理剧如蒋琬、董允,扬誉蜚声如马良、荀爽,好古如杜预,博物如张华……这些通常分见于各朝各代、须千百年才能出齐的风流人物,却齐齐在三国涌现,使得三国成了「人才一大都会」,「收不胜收,接不暇接,吾于《三国》有观止之叹矣。」〔按:毛宗岗此处所说的《三国》指《三国志通俗演义》,即《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写到的人物有一千多个,能被视为优秀人才的至少超过二百。这些人虽然各为其主,才智各异,品行不一,但绝大多数都怀有雄心壮志,且能埋头苦干,为了自己的理想,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令人油然而生一份感动与敬意。他们以历史为舞台,与命运作抗争,虽然「纷纷世事无穷尽,天数茫茫不可逃」(第一百二十回),加上各自性格中难以避免的悲剧性因素,最终只落得个「鼎足三分已成梦」(第一百二十回)、「是非成败转头空」(书首)的结局,然而他们的生命毕竟炽烈地燃烧过,而燃烧着的生命是美丽的。从后世看来,他们──包括其中最杰出的诸葛亮、曹操等人──不过是历史天际的流星,然而当其燃烧的时候,却发出过炫目的光芒。群星璀璨,照亮了历史的天空,也点燃了后人的心灵。如果说,本书在历史观上仍然没有摆脱「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循环论和一定程度上的宿命论,那么,它在人生观上,则无疑是提倡一种「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有所为的、甚至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积极入世精神。或许这,正是千载而下人们仍然能够从书中吸取的核心价值。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哇,收到這本《三國演義【紀念套裝版】》簡直是太令人興奮了!我一直對這段波瀾壯闊的歷史深感著迷,而這次的紀念版,從外觀設計到內頁編排,都透露著滿滿的誠意。封面那種古樸中帶著磅礡的畫風,讓人一看就想立刻翻開,進入那個英雄輩出的年代。而且,這套書的紙質摸起來非常舒服,不是那種容易泛黃的劣質紙,字體印刷清晰,閱讀起來毫無負擔。我特別喜歡它的大小適中,擺在書架上既有氣勢又不佔空間,擺飾功能也很強。

评分

坦白說,我不是那種對歷史細節特別鑽研的學者,但《三國演義》這部經典,我絕對是捧著看、藏著愛。這次入手的《三國演義【紀念套裝版】》,真的是把「經典」兩個字詮釋得淋漓盡致。首先,它的裝幀設計就非常精緻,每一冊都像藝術品一樣,拿在手裡沉甸甸的,彷彿承載著歷史的厚重感。內頁的排版也很舒服,字體大小適中,行距恰到好處,長時間閱讀也不會感到疲勞。更重要的是,聽說這套書在翻譯和校對上做了不少功夫,力求更貼近原著的精神,這對我這種喜歡細細品味文字的人來說,非常重要。

评分

我一直覺得,真正的好書,是可以讓人在不同時期讀出不同味道的。《三國演義【紀念套裝版】》,這一次的出現,就像是給我的人生開啟了另一個閱讀的維度。過去我讀《三國演義》,更多的是被情節吸引,被那些跌宕起伏的戰役和英雄的膽略所震撼。但這一次,我發現自己更關注人物的內心掙扎,曹操的奸雄本色,劉備的仁德之名,諸葛亮的運籌帷幄,甚至連一些小人物的悲歡離合,都變得更加鮮活。這套書在細節的呈現上,比我之前看過的任何版本都要深入,讓我在重讀經典的同時,也重讀了自己的人生感悟。

评分

我是一位在台灣生活了很久的文史愛好者,對《三國演義》這部小說的情感,就像對待一位老朋友一樣。這次收到的《三國演義【紀念套裝版】》,真的讓我有一種「久別重逢」的感動。它不只是一本小說,更像是一份值得珍藏的記憶。從封面精美的燙金工藝,到書頁間散發出的淡淡油墨香,再到內文清晰的字體和流暢的語句,每一個細節都充滿了誠意。尤其是一些插畫,雖然不多,但都點綴得恰到好處,讓人能更直觀地感受到當時的人物風采和戰爭場面。

评分

這次入手《三國演義【紀念套裝版】》,最讓我驚豔的是它的附加內容。通常市面上很多版本就是純粹的文字,但這套書不僅包含了正文,還附贈了幾份相當精美的地圖集,真實呈現了當時的地理形勢,對於理解戰役的謀略和國家版圖的劃分非常有幫助。更別說還有幾位關鍵人物的詳細傳記和一些學術界的考證資料,這對於想深入了解歷史背景,而不只是單純閱讀小說的讀者來說,絕對是物超所值。光是那些傳記,就讓我對劉備、曹操、孫權這些人物有了更立體、更深入的認識,不再是單純的文學形象。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