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尾本 註东坡先生诗 精选集

焦尾本 註东坡先生诗 精选集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宋诗
  • 苏轼
  • 焦尾本
  • 诗词
  • 古籍
  • 文学
  • 经典
  • 注本
  • 文化
  • 唐宋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焦尾本《註东坡先生诗》,被誉为宋版书中之神物。
  八百年来历经诸多劫难,辗转迁徙,戏剧性的浴火重生,写下传奇。

  书中名家留下的题记墨宝、诗句画作,
  与火烧的枯迹相互映照,有一种浑然天成的美感。


  一般古籍的刻印以宋代最早,所以宋版书素有一页一黄金之珍贵价值。因是稀世珍品,近年在拍卖会上屡创天价,刷新古籍拍卖的世界记录。

  《註东坡先生诗》刊刻于宋嘉定六年(1213年),当时因为资金充裕,聘请了善书欧体字的书法家傅穉手写上版,书法蕴意秀美,刻工精雅明净,被誉为宋版书中之极品。焦尾本是火烧余烬损伤之书的雅称,八百年来历经诸多劫难,辗转迁徙,戏剧性的浴火重生,写下许多传奇。它的珍贵之处在于:从明代至今经过十三个主人的递藏和品鑑,出尽锋头,却又遭受虫、霉、水、火等劫数,书中的题咏、画作网罗了清代士林名流,各卷前后遍钤印记,几无隙地。

  干隆年间大书法家翁方纲购得此书,视为珍宝,将书斋名为「宝苏斋」,得书的第三天正好是苏东坡的生日,便邀集桂馥、伊秉绶、姚鼐、钱大昕等好友,拜祭东坡和此书,之后每年农历十二月十九日东坡生日时,都会举行这样的祭书仪式,因此书上名人的印鑑几乎盖满,并在前后护页留下了丰富作品。而这些题记和画作有些是用金液银液作颜料,历经岁月侵蚀仍暧暧含光。这部书也因这些雅好书画的文人或题诗作画或点评题跋,共同成就了非凡的艺术价值。

  宋版书不论在字型和篆刻上都堪称是艺术品,打开书卷,题记、题跋、印章和画作都是艺术。书中名家留下的「印记」,朱色依旧鲜明,不仅勾勒出这部书辗转流徙的轨迹,也可欣赏宋版字型、治印篆刻、书画作品等细节,这些时间刻痕,都是我们穿越时空认识与阅读经典的另一种方式。

  2012年10月,大块文化与国图合作出版《註东坡先生诗》,将国宝文物复刻景印,堪称出版界、文化界的盛事。但因整套书不分售、定价高,一般民众以及喜爱苏诗的读者较难亲近。出版精选集,一方面希望古籍之美得以普及,让读者了解宋版书的珍贵价值和焦尾本历经岁月侵蚀种种劫难的传奇,更希望将纸本出版艺术化的特点做充分的发挥与展现。

名人推荐

  王汎森(中央研究院院士)
  方序中(究方社负责人)
  何佳兴(设计师)
  韦力(藏书家、作家)
  张炳煌(淡江大学中文系教授、国际兰亭笔会会长)
  陈义芝(台湾师范大学国文学系教授、诗人)
  曾淑贤(国家图书馆馆长)
  黄心健(新媒体艺术家)
  叶俊麟〈justfont 共同创办人〉
  蒋勋(画家、作家)
  韩湘宁(当代艺术家)

 
沧海拾遗:宋代文坛的另一面镜子 内容提要: 本书并非专注于某一特定诗人的汇编,而是一部旨在展现宋代文学多元风貌的珍贵辑录。它收录了在历史长河中相对“低调”,却在当时文坛乃至后世产生过深远影响的士大夫、诗人、词人、散文家的作品片段、笔记札记、书信往来,以及对主流文学思潮的独到见解。通过这些“非主流”的文本,读者得以窥见一个更广阔、更立体的宋代文人世界,一个在豪放与婉约、格律与自然之间寻求平衡的时代侧影。全书分为“风物咏叹”、“哲思札记”、“交游翰墨”、“诗学辨析”四个部分,以精选的文本和考证性的注释,勾勒出彼时文人群像的复杂性与生命力。 --- 序言:绕过高山,探寻溪流 宋代文学,自是群星璀璨,苏轼、欧阳修、辛弃疾、李清照,这些巨匠的名字已然构筑了后人理解那个时代的基石。然而,文学史的丰满,绝非仅靠几座高峰便能撑起。真正的文学景观,是由无数或高亢或低吟的溪流共同汇成的江海。 本书《沧海拾遗》,便是试图将我们的目光引向那些在历史尘烟中略显黯淡,却在各自领域内独树一帜的宋代文人。我们选择的篇章,刻意避开了那些耳熟能详的“标准范本”,转而聚焦于那些在当时具有鲜明地方色彩、独特个人情怀,或是在某种特定文学流派中扮演关键过渡角色的文本。这并非是对既有经典的轻视,而是为了提供一个更具层次感的阅读体验——理解那些“不那么有名”的表达,如何反过来支撑起了主流文学的骨架。 宋人的生活,远比他们的“名篇”所展现的要复杂得多。他们不仅是吟咏山水的诗人,更是深陷朝堂纷争、关注民间疾苦、热衷于考据整理的学者。本书中的选材,力求捕捉到这种生活的张力。 第一辑:风物咏叹——非正统的风景书写 宋代的山水诗、田园诗是一个成熟的体系,但除了那些“写尽人间烟火”的大家之外,尚有许多文人以极具个人特色的方式描摹周遭环境。本辑精选了多位中、小州府级文人留下的关于地方风物的记录,这些记录往往带有强烈的地域物候学特征。 例如,我们收录了一位临安府属官撰写的《钱塘溪口潮信志略》,其中详细记录了不同月份的潮汐规律,并附有几首感叹水利工程艰巨性的短歌。这些文字,虽然缺乏“气象万钧”的磅礴,却展现了宋人务实的精神底色和对自然细微变化的敏感。 另一处焦点是关于“雅玩”的文字。宋人对瓷器、香料、茶具的鉴赏已臻化境,但相关的文字记录多散见于私人信札或小品文中。本辑辑录了数则关于徽州歙砚的开采、研磨、养护的详细描述,其中不乏对石材纹理的哲学思辨,这些都构成了宋代“精致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们是士大夫日常心境的载体,而非纯粹的文学创作。 第二辑:哲思札记——理学与俗世的张力 宋学(理学)的兴盛,是宋代思想史的标志。然而,正统的理学论述往往晦涩难懂。本辑则收录了一些在实践中试图将抽象的“天理”与日常情境相结合的笔记与言行录。 我们精选了几篇晚期学者在编纂地方志时,穿插其中的个人对“格物致知”的理解。这些理解往往更为直观,例如,对农作物病虫害的观察记录,如何反向印证了“阴阳调和”的道理;或是对官僚体系中人情世故的剖析,如何体现了“存天理,灭人欲”的困境。这些片段,以一种更贴近“应用哲学”的方式,展示了宋代知识分子的思想挣扎。 此外,还包括一些禅宗影响下的“顿悟”随笔,这些文字往往笔法简练,充满机锋,与当时流行的典雅文风形成鲜明对比,体现了文人精神层面寻求超脱的努力。 第三辑:交游翰墨——私人情谊的网络 文学史的叙事,常常聚焦于作品的“面世”,而忽略了作品在形成过程中所依赖的私人网络。本辑主要呈现宋代文人之间,尤其是不同代际、不同政治立场文人之间的通信往来。 这些信件的内容远超“问安叙旧”。它们是信息交流的载体,记录了政治风波中的微妙暗示、对新旧典籍的互相推荐、对他人诗文的匿名点评,以及对朝廷人事变动的私下揣测。例如,一封来自贬谪之地的官员给京城友人的信中,用典故隐晦地表达了对时局的不满,这种“以文言政”的技巧,是研究宋代文人群体政治参与感的重要线索。 我们还收录了一些“门生”为“师长”所撰写的祭文和挽歌。这些文字往往情感真挚,格式严谨,在对逝者的缅怀中,不动声色地肯定了其学术贡献,是了解师承关系和学术谱系的最佳窗口。 第四辑:诗学辨析——被忽略的文学批评 宋代的诗学批评,除了苏轼、黄庭坚等大家的影响外,还有大量关于格律、用典、以及对唐诗继承与否的辩论。本辑收录了一些相对冷僻的诗歌评点集中的节选。 这些节选往往针对特定的、非主流诗人的作品进行细致的批注,其中可见对“自然天成”与“刻意雕琢”的长期争论。有一篇对某一地方诗人群体作品的点评中,批评者强调了“气韵”高于“字句”的观点,并以大量的古代典故进行佐证,展现了当时文人对自身创作规范的严格要求。 另一个有趣的方面是“集注体”的编写尝试。在官方编纂或大家注疏之外,有学者试图以更亲民或更具地方特色的方式,对某些经典进行“再解读”。本书收录的这些尝试,虽然最终未成主流,却体现了宋代文人对文化传承的普及化努力和知识普及的意愿。 结语:未竟之志的印记 《沧海拾遗》并非一部完整的“次要文学史”,它更像是一组珍贵的文物标本,旨在提醒我们:一部伟大文明的背后,必然是无数个体的细微努力与共同构建。本书所呈现的,是那些未被高光时刻完全覆盖的日常、挣扎与思考。它们是研究宋代社会、思想、以及不那么“完美”的文学实践,不可或缺的补充材料。通过阅读这些“绕过”了主流叙事的文字,我们或许能更深刻地理解,那些光芒万丈的作品,究竟是如何在宋代那片肥沃的文学土壤中,扎根、成长并最终绽放的。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苏轼


  苏轼(东坡居士),是着名的文学家,也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更是一位全才型作家,兼擅各种文体,流传至今的诗、词、书、画作品,数量之巨、质量之优,皆为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

施元之、顾禧、施宿 合註

  《註东坡先生诗》是南宋施元之、施宿父子以及诗人顾禧合力之作。由当代人註当代诗,在註释中保留了相当多的宋代史料,书中的题下註精辟翔实,题左註为施宿补註人物小传及当代时事,因距离东坡时代不远,是历代学者颇为重视的第一手资料。
 

图书目录

一蓑烟雨任平生
── 苏东坡侧写,兼述二○一二复刻《註东坡先生诗》   曾淑贤       
《註东坡先生诗》出版序言   韦力 
 
稀世珍本的六个传奇
传奇的人
苏东坡生性旷达豪放不羁,喜欢遨游寄情于山水之间,他那无人能及的才情,展现在诗、词、书、画和散文中。苏东坡在逆境中懂得随遇而安,一生寄情山水,饮酒赋诗,这种既落拓又富浪漫情怀的独特魅力,让他成为中国文人喜爱与仰慕的名家。
 
传奇的註释
宋人註宋诗,始于东坡诗。就在苏轼病逝不久,註释苏诗的风气悄然兴起,流传甚广,而且当代人註当代诗,无论时间之早、人数之多,在中国的诗歌史上都是第一人。
 
传奇的版本
《註东坡先生诗》,刊刻于宋嘉定六年,当时的泰州常平盐茶司是以公费付梓,资金充裕,聘请了善书欧体字的书法家傅穉手写上版,书法蕴意秀美,刻工精雅明净,被誉为宋版书中之极品。
 
传奇的祝祭
清干隆年间,大书法家翁方纲购得此书,视为珍宝,将书斋名为「宝苏斋」,得书的第三天正好是苏东坡的生日,特别邀请了桂馥、伊秉绶、姚鼐、钱大昕等好友,焚香设宴拜祭东坡。
 
传奇的劫后「焦尾本」
清末此书归袁思亮所有,后因袁氏的宅邸失火,火势勐烈,情急之下他打算以身相殉,家人只得冒死将这套书救出。从此这部浴火重生、带着烬余痕迹的嘉定本,多了个「焦尾本」的雅称。极品宋版书与火烧的枯迹相互映照,别有一种浑然天成的美感。
 
奇的题记印章
明代至今,经过收藏家和文友们的品题鑑赏,历代的名人印章,各卷前后「遍钤印记,至无隙地」。书中名家留下的「印记」,朱色依旧鲜明,这些时间的刻痕,都是我们穿越时空,认识与阅读经典的另一种方式。
 
附录:十三位递藏家小传
 

图书序言



一蓑烟雨任平生


苏东坡侧写,兼述二○一二复刻《註东坡先生诗》 ©国家图书馆馆长 曾淑贤

  旷世奇才 颠沛一生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寒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这是苏轼于乌台诗案发生后的次年(1080),在黄州沙湖道中遇雨时所填的一阙〈定风波〉。词中很巧妙地利用「穿林打叶」的雨和「烟雨」二者──既指自然界风雨,也泛指政治上风雨的双关语意,来抒写他人生的感悟与体会。苏轼认为所有的风风雨雨,总会过去成为烟云,惟有萧瑟的清凉平淡才是人生追求的真谛。这就是苏轼东坡居士!这阙词不但道出了当时的眼前景、心中事,也成了苏轼人格修为、心灵境界的最佳写照。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四川眉山人。二十一岁中进士,不久名满京华,声震天下。宋神宗时,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屡遭贬黜。宋元丰二年(1079),遭人诬陷,以「乌台诗案」被捕入狱,谪贬黄州。哲宗时,旧党主政,东坡被召为翰林学士。晚年新党重掌权柄,东坡累以文字获罪,先后贬英州、惠州、儋州,数年间经历瘴疠之地,投荒海角天涯,备尝流宦谪贬之苦。到了徽宗时,才大赦北还,未久病逝于常州。

  苏轼很早即以诗饮誉文坛,深获一代文宗欧阳修的赏识。但「成也诗名,败也诗名」,命运之神似未特别眷顾,后来更屡因诗名而遭不幸,甚至下狱,可知此言不虚。归纳起来,苏轼的一生:从初试啼声到名动天下,从二千石到阶下囚,从囚徒生活到辗转贬途,从江湖漂泊到位居庙堂,从繁华京城到投荒天涯,四十余年为官生涯当中,有四分之三以上时间是在地方度过的,在朝时间不到十年,有三分之一的时间往来奔波于贬所。正如苏轼自己所形容的「筋力疲于往,日月逝于道」。可以说他的一生,是经风历雨深受颠沛之苦的一生。

  但苏东坡毕竟是苏东坡,不但不曾被风雨横逆击倒,反而顶风搏浪巍然屹立。他始终以旷达的胸襟来面对人生,以豁达的气度来面对横逆,一生虽然屡遭谪贬,颠沛于人生旅程,困顿于官场宦海,无论在怎样的困境中,他都善于运用自己的文艺才学和人格魅力,从苦难中解脱出来并超越它。正是这种豁达的人生情怀,才成就了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才华横溢、横空出世的旷世奇才。九百年后的我们,展读他的诗文辞章,仍感受到他旷达的胸襟、坚韧的品格和坚若磐石的感情,从诗文中也让我们体会到他的人生智慧和人生启示。

  「时代不幸诗家幸」,似乎无奈地指出文学创作的一条规律,那就是诗文必须经历苦难的淬炼、沧桑的磨洗,然后才能积累作品思想的深度与厚度。易言之,文学创作的内在意蕴,必须经由「文穷而后工」的重锤深锻来加强它感动人心的力道。黄州四年谪贬的生活,使苏轼的创作产生质的变化,迎来了苏轼诗文创作的丰收期。文章由着重于政论、史论、哲理,转向随笔、小传、题跋、书简等「文学性散文」,内容简短精约,笔法灵巧活泼,耐人寻思回味;诗歌由原先的富赡流丽、丰满生动的风格,走向以清旷语言抒思出厚重的人生感慨,构思也更见缜密;经人生感慨的磨洗,也拓宽了苏词的道路,表现出词的「诗化」趋向,从而使苏词呈现或豪迈雄放,或高旷洒脱,或婉约深情,或清新明净的风格,超越人生的苦难,达到出神入化的境界。至于这时期所创作之「三咏赤壁」──〈前赤壁赋〉、〈后赤壁赋〉与〈念奴娇‧赤壁怀古〉词,更是脍炙人口的苏轼代表作,对后世文学史影响甚巨。黄州赤壁更是名满天下,因与周瑜、曹操的战场不是同一地方,被人称之为「东坡赤壁」。

  经风历霜 潇洒自如

  苏轼的一生,几乎是在忧患失意的境遇中度过的。「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这是苏轼在去世前不久所作(自题金山画像)诗,不无愤慨且简括地道尽了他的全部人生。话虽如此,即使苏轼对现实政治充满了愤懑不平之心,但他仍然常保乐观豪迈的精神,奋发进取的态度,创作不辍,且不时发出健朗黠慧的笑声。之所以如此,这是由于东坡先生找到困境消解的方法,寄情于山水田园的乐趣、友朋诗酒的挚情、哲理禅机的妙悟、手足妻儿的温馨,还有为了苦难生活的奔波请愿等等,梭织成苏轼色彩缤纷而又有意义的一生。这种潇洒自如的生命态度和人生体验,成了他作品的基调,也丰富了作品的生命。   

  当然,不是说苏轼作品中没有失落惘然,没有悲凉怆恨;但更多的则是达观和开阔、智慧和才情,还有不屈不挠的追求和探寻。苏轼是走过生活的四季霜华,看过人生的起承转合的诗人,故其写诗为文自有一份深邃与宁静的境界。在苏诗中常交织着两种相反相成的风格:入世抱负与超世情怀,积极进取与恬静无为,忧郁愤懑与旷达乐观,施展怀抱的胸襟与放情山水的意趣。苏诗之所以能触动人心,是因为他写作是真性情的流露,所谓「有诸内则形诸外」,「有触于中而发于咏叹」者是也。易言之,苏轼诗文之所以达到以情动人的境界,是他真正做到「诗从肺腑出,出则感肺腑」的要求。

  即使命运起起落落,人生充满苦难困厄,但苏轼始终能惕励自警,修为自省,奋发不已,创作不息。显然,苏轼有感于「身与时舛」,故只能借助诗文辞章以抒发个人的怀抱、志趣与情感。「标心于万古之上,而送怀于千载之下,志共道申」,也由于具有这种心志,使苏轼在人生老迈的向晚时刻,能无憾地完成他人生的华丽转身──其诗文及着述,成就了他一生圆熟、圆融、圆满的人格。这种具备圆熟、圆融、圆满的成熟,是一种明亮不刺眼的光辉,是一种圆润不腻耳的音响,是一种勿须察颜观色的从容,是一种不必申诉求告的大气。或许这种圆熟的人格魅力,才是苏轼留给后人最好的人生遗产,同时也为人生启示留下了最佳的典范。

  诗文超脱 内容闳富

  于苏轼是一位全才的作家,兼擅各种体裁,四十余年的创作生涯当中,留下了四千八百余篇文章,二千七百余首诗,三百四十余首词,数量之巨为北宋作家之冠,质量之优为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其中即以诗歌而论,体裁即包括了四言、五言、六言、七言、杂言、古体等。内容题材更为广泛,以王十朋分类苏诗为例,就分七十七类,其中杂赋九十五首,所属题材尤为分散,难以归类,因此实际涉及的题材将近百类。如将这百科全书似的内容加以归纳整理,大略可分为社会政治诗、山水田园诗、风土民情诗、咏物寓志诗、抒情述怀诗、咏史怀古诗、评书题画诗、谈禅说理诗、赠答酬唱诗等九大类。

  苏诗内容之繁复庞杂,主要是因为苏轼是一位学识渊博、阅历丰富、游踪广阔、知交众多的诗人。前人认为苏轼「英才绝识,卓冠一世,平生斟酌经传,贯穿子史,下至于小说、杂记,佛经、道书、古诗、方言,莫不毕究。故虽天地之造化,古今之兴替,风俗之消长,与夫山川、草木、禽兽、鳞介、昆虫之属,亦皆洞其机而贯其妙,积而为胸中之文。」是以,其所为诗文必然是「援据闳博,旨趣深远」。有鑑于此,非借助注释之爬剔梳理,就难收苏诗精髓佳妙处欣赏之效,至于探骊得珠更遑论矣。苏诗中涉及典故、成语、地理、名物、山川风土等很多,自须借助注释不为功。至于苏诗中涉及之人物、掌故、朝政、时局等,更须翔实透彻的笺注,俾梳理事实真象,斯明诗人之旨;否则,难免让人有「雾里看花,终隔一层」之感。

  苏诗施注 命舛运乖

  宋人本有为宋人诗集作注的传统,这与苏轼、黄庭坚「以才学为诗」的作风有关。宋任渊注黄山谷诗及陈后山诗、宋李壁注王荆公诗、宋胡注陈简斋诗等,都说明了这一现象。至于宋人为苏诗作注更倍蓰于此,据称有近百家之多。当时刊行的注本,就有赵夔《注东坡诗集》、吴兴沈氏注、漳州黄学皋补注、宋刊五家注、宋刊五注与十注合拼本、旧题王十朋注、施顾注、廖群玉莹中注八种。今存注苏诗有三种,其形式分别为集注、类注和编年注,代表了诗集的三种编纂方式。集注本为五注、十注合拼本《集注东坡诗前集》宋刻残帙,今存四卷,不知纂辑人,据考刊于南宋高宗朝。类注本为《王状元集百家注分类东坡先生诗》,旧题王十朋纂集,今存二十五卷,附《东坡纪年录》一卷,南宋中叶问世。编年注本即《註东坡先生诗》,系着名的苏诗注本,拟于其后详述。

  《註东坡先生诗》,施元之、顾禧合注,施宿补注并刊,凡四十二卷,另有《年谱》、《目录》各一卷。前三十九卷为编年诗,第四十卷为不编年之翰林帖子及遗诗,最后两卷为《和陶诗》。据推断成书于孝宗淳熙年间,刊于宁宗嘉定六年(1213),即淮东仓司刊本。编排体例比类注本合理,有利于知人论世。注文「援引必着书名,诠诂不乖本事,又于注题之下,务阐诗旨,引事证诗,因诗存人,使读者得以考见当日之情事。」施宿刊本传世甚少,理宗景定三年(1262)有郑羽在嘉定原版基础上修补印行之补刊本。施顾注本今存有两种版本:嘉定本,明毛晋原藏本三十卷,其后续有亡佚,现为国家图书馆收藏,存十九卷,书中有朱笔点校。景定补刊本,今有翁同龢家藏本三十二卷。以上两部藏本皆为残本,加上黄丕烈等递藏之《和陶诗》二卷以及缪荃孙旧藏的四卷,是至今尚存有关施注苏诗的四种版本。将前述四种残本拼合起来,去其重复,共存三十六卷,恰为原书七分之六。目前拼合版本,虽仍为残卷而非完帙,但已非常难能可贵,珍若连城。抑有进者,今国家图书馆所藏嘉定本虽是烬余,但其中为景定本所无的四卷却相当完整,真是文献有灵,天地同珍。

  本馆所藏之嘉定本《註东坡先生诗》,其命运与东坡先生多舛的经历也相彷若彿,它先后曾遭受虫、霉、水、火诸劫,但却历劫不毁。国家图书馆之收藏版本,因系从灰焰中掇拾残余,经良工裱褙重装,故称「焦尾本」或俗称「火烧本」。

  原貌复刻 经典重现

  二○一二年与大块文化合作的《註东坡先生诗》复刻出版获得极大回响,我们认为该书的出版,其意义有三:其一、施顾苏诗注系苏诗之名注,内容体例颇为翔实完整。该本之价值,不仅在注文,尤其在于题註,一来有助于了解东坡诗之旨趣,二来所注多是有关当时的人物、掌故、朝政、时局,对于神宗、哲宗两朝新旧党争也有持平的看法,故颇具史料之价值。其二、施顾注本流传不广,故清初以来,通行本乃康熙时邵长蘅等人据残本删补之删补本,但邵本任意删削窜乱,已失施氏原来面目。我们将宋刊原本复刻出版,应有助于还施顾注本来面目。其三、有关善本书之复刻普及问题。善本书称得上文献的「国之重宝」,自然应善加保存细心维护,但另方面也应思考它的流通和普及问题。其实,有关古籍之复刻和普及,一直是本馆施政的重要目标之一。二○一二年,我们将古籍善本从秘阁重库中解放出来,复刻了《註东坡先生诗》,一来表示我们对一代文化巨人、文学巨擘苏东坡的崇仰之心,孺慕之情;二来也可借古籍复刻出版之便,让经典面向大众,并走向大众,俾为中华古籍善本之普及,竭尽些许绵薄之力。

《註东坡先生诗》出版序言

©藏书家/作家  韦力


  干隆三十八年十二月十七日,翁方纲在北京以十六金买到宋刻《註东坡先生诗》,虽是不全之本,翁方纲却极高兴,因为他知自己所得实乃稀世秘笈。翁方纲酷爱东坡,在得到此书之前已有东坡手书《嵩阳帖》,此书到来令其更加兴奋,特意将自己的堂号命名为「宝苏斋」,以纪念得书之喜。《复初斋文集》中《宝苏室研铭记》曾记此事:「予年十九,日诵《汉书》一千字,明海盐陈文学辑本也。文学号苏庵,则愿以苏斋名书室,窃附私淑前贤之意。戊子冬得苏书《嵩阳帖》,癸巳冬得《苏诗》施顾注宋椠残本,益发奋自勗苏学,始以宝苏名室。」

  刊刻及递藏

  苏东坡诗文素为大众所喜,其人格魅力亦令人折服,其作在当世就已经成为人们争相传诵之篇,然而其诗因涉及的人、事、典故及当时的朝政时局等太多,故东坡诗素有「非注不明」之说。注本苏诗在宋代就已出现多部,流传至今的却仅两部,一部为宋代书贾伪託王十朋之名所注的《王状元集注东坡先生诗》二十五卷;另一部为南宋施元之、施宿父子及顾禧所注的《註东坡先生诗》四十二卷,因施、顾皆为南宋中叶时期的人,去东坡未远,所以施、顾所注不仅能令读者更深切地了解东坡诗篇,同时也能将其注作为史料来读。诗注之外,施宿另编有东坡年谱一卷附于诗注之前,有助于读者更深入的了解东坡及其诗篇。由于此书刊刻于当时的泰州常平盐茶司,以公费付梓,资金充裕,所聘请的写、刻、印者皆良工,故该书精雅整秀,明净端正,堪称宋椠之殊绝者,令历代得者宝之。

  该书首刻于嘉定五年、六年之间,施宿刻成此书之后不久去职,书版存于淮东仓司五十年,直到景定三年郑羽到泰州任职,见到部分书版已经模煳不清,于是招集工匠将毁坏的书版或修补或重刻,然后再次刷印,后人称此次修补刷印者为景定补修本。郑羽补修之后又十余年,元兵入侵,淮东沦为战场,不久宋亡,书版遂不可问。

  然而《註东坡先生诗》虽然经历两次刊刻,流传却极稀见,整个元、明两代皆未见着录,直到清初始有残本流传。绛云楼书目虽曾记载有足本,然庚寅一炬,是书是否毁于其中,已无从考查。如今在各家着录中可见者,有毛晋汲古阁藏嘉定残本、徐干学传是楼藏残本、怡亲王府安乐堂藏足本、马曰琯小玲珑山馆藏半部、鲍廷博知不足斋藏半部、冯敏昌藏足本、陆费墀藏景定足本、黄丕烈士礼居藏残本、杨绍和海源阁藏残本(士礼居旧藏)、缪荃孙、刘承干递藏残本等。然而着录虽多,今时仍然存留可见者,却仅四部残书,分别为毛晋、宋荦、翁方纲等人递藏的嘉定残本、怡王府及常熟翁氏递藏的景定残本、黄丕烈等递藏的《和陶诗》二卷以及缪荃孙旧藏的四卷,将至今尚存的所有残书拼起来,去其重复,共存三十六卷,依然不能凑成一部全书,可见这部书虽为残卷,其珍贵程度却可想而知。

祭书之始    

  翁方纲所得之本为嘉定残本,今可追溯最早收藏者为明朝嘉靖年间的安国,之后为明末毛晋、宋荦,然后经揆叙到翁方纲。翁方纲得到这部书后珍逾球璧,不仅将室名改为宝苏斋,还请罗聘绘《宝苏图》及《东坡笠屐图》装于书之副页,另请画家华冠绘自己小像一幅,装订在第三卷的卷首。得书的第三天正好为苏东坡生日,翁方纲请来桂馥、伊秉绶、姚鼐、钱大昕等好友设奠祭书,拜祭东坡生日,大家或题跋、或赋诗,书于磁青护页者为金液银液,书于幅页者为墨笔,此即祭书之始。

  自此以后的每年十二月十九日,翁方纲都会举行这样的祭书仪式,以纪念东坡生日,当时参与盛事者皆有诗文记录祭书之事,存于各自文集之中。钱泳《履园丛话》也曾记载此事:「大兴翁覃溪先生⋯⋯所居京师前门外保安寺街,图书文籍,插架琳琅,登其堂者,如入万花谷中,令人心摇目眩,而无暇谭论者也。尝得宋版施注《苏诗》,海内无第二本,每至十二月十九日必为文忠作生日会,即请会中人各为题名以及诗文歌咏,尽海内贤豪,垂三十年如一日也。」凡此种种,皆可见翁方纲爱此书之笃。

  翁方纲之后,该书又经多人递藏,郑骞先生撰有《宋刊施顾註苏东坡诗提要》曾详细列明该书递藏的过程,现引用如下:「明嘉靖间安国―明末毛晋―康熙三十八年或稍早宋荦―康熙五十四年至五十六年之间揆叙―干隆三十八年十二月十七日翁方纲―道光六年吴荣光―道光十七年潘德舆―道光咸丰间叶名澧―光绪中邓诗盦―光绪宣统间袁思亮―民国潘宗周―蒋祖诒―张泽珩―国立中央图书馆。」在此递藏过程中,该书所存卷数曾发生变化,宋荦得书时,存有卷三、四、七、十至二十二、二十四、二十五、二十七至三十四、三十七、三十八、四十一、四十二,合计三十卷,到吴荣光架上时存卷依旧,到袁思亮家不久即遭火焚,最后至国立中央图书馆时,仅存卷三、四、七、十至十三、十五至二十、二十九、三十二、三十三、三十四、三十七、三十八等十九卷,以及目录的下卷。郑先生还在文中提到:「比吴荣光以前所少各卷,是在潘、叶、邓三家时失去,或遭火劫,不得而知;我只知道第四十一、第四十二两卷即《和陶诗》未被火焚,而当初并未卖给中央图书馆,现由某藏书家收藏,『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从这段话的语气中,我觉得郑骞先生说此话时,应该是知道卷四十一及卷四十二藏于何处的,只是出于某些原因不便说,因为郑文刊于一九七〇年,此时这两卷正在藏书家陈清华架上,而陈先生当时身居美国,故有太多不可言者。

  荀斋及《和陶诗》     

  陈清华先生字澄中,藏书极富,与周叔弢并称「南陈北周」,为民国年间最具盛名的藏书家之一,因藏有宋版《荀子》而颜其室为「荀斋」,而他最为书林津津乐道的事,是使南宋世綵堂本《韩文》、《柳文》合璧一事,宋刻《註东坡先生诗》卷四十一、四十二是他一九三八年冬天在上海以重金收购。一九四九年陈澄中先生退休,携带部分珍籍移居香港,不久就传出其有意出售所藏,以及日本人意欲收购荀斋旧藏的消息,当时的文化部文物局局长郑振铎得知后,决定不惜代价将这批珍籍购回国内,绝不能如皕宋楼般为日本人所得,当即通过徐伯郊、赵万里等与陈澄中联系,至一九五五年才成功购回荀斋所藏的第一批善本,其中就有世綵堂本《韩文》、《柳文》。至一九六五年回购第二批善本时,郑振铎已经去世,周恩来亲自过问此事,依旧请赵万里与之联系,这次购回的善本中,就包括了陈澄中以之为号的宋刻《荀子》。当时中国经济刚刚经历了一段极困难时期,并且处于狠抓阶级斗争阶段,在这样的时局之下,周恩来仍然亲自过问此事,并在善本运回不久马上安排内部展览,受邀参观者仅中央领导和极少数专业研究人员,可见荀斋所藏之重要。

  然而陈澄中两次出售的藏书中,都没有《註东坡先生诗》卷四十一及卷四十二,可见在其心目中,这两卷《和陶诗》之重要,远过于世綵堂本《韩文》、《柳文》和以之颜其斋的宋刻《荀子》。陈澄中晚年将《和陶诗》二卷分给其子国琅、女儿国瑾每人各一册,至十余年前嘉德公司在美国从陈澄中后人手中征集到一批荀斋旧藏,计有二十三部之多,可谓部部珍罕,其中最引人注目者的就是《註东坡先生诗》卷四十二,也就是《和陶诗》的下半部,因为它承载着太多的书界传奇,人们也直至这个时候,才知道《和陶诗》二卷一直藏于陈澄中架上。按照当时的国家规定,这批书被文物部门限定为只能由公共图书馆购买,所以这批书最后完整售归北京图书馆。

  《註东坡先生诗》卷四十二的归属终于明了之时,外界却并不知道《註东坡先生诗》的卷四十一藏于寒斋,亦为寒斋珍秘之一,不舍轻易示人。然而恰逢东坡诞辰九八一年,大块文化为纪念此盛事,特将台湾所藏及寒斋所藏精选出版,故而不揣浅陋,略写序言如上。料必或有错漏,不如人意之处,还盼方家指教。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初次翻阅这本《焦尾本 註东坡先生诗 精选集》,最吸引我的莫过于它那份浓郁的学术气息。从“焦尾本”这三个字,就足以窥见其源流的考究,让人联想到当年古人校勘、注释的严谨态度。书中的注释部分,我一直觉得这是诗集价值的重要体现。这本精选集在注释方面做得相当扎实,不像市面上一些粗浅的注解,而是深入到字词、典故、用典的背景,甚至还会引用一些宋代笔记、史料来佐证,力求还原诗歌创作时的真实语境。有一次读到一首描写秋景的诗,其中有个词语在别的版本中可能一带而过,而这里的注释却详细解释了它在当时气候、地理环境下的特殊含义,并提供了相关文献的佐证。这种严谨的治学态度,让我在阅读诗歌的同时,也仿佛置身于历史的长河中,与古人进行着跨越时空的对话。对于喜欢钻研的读者来说,这样的注释体系简直是如获至宝,能够帮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苏东坡的诗意,以及他所处的时代风貌。

评分

购买这本《焦尾本 註东坡先生诗 精选集》对我来说,是一次非常愉快的阅读体验。我一直对苏东坡先生的诗词情有独钟,他的诗中既有“大江东去”的壮阔,也有“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豁达,更有着普通文人难以企及的才情与智慧。这本书的出现,恰好满足了我对深入了解他诗歌世界的渴望。它不仅提供了精美的古籍复刻风格,更重要的是,它用一种非常精炼却又详实的方式,呈现了苏东坡先生那些脍炙人口的佳作。每次翻开,都能从中汲取到力量和智慧,尤其是在心情低落的时候,读上一两首,仿佛就能感受到一股温暖的力量涌入心间,洗涤心灵。这本书让我对“诗言志”有了更深的理解,也让我看到了一个文人如何在时代的洪流中,保持自己的独立人格与艺术追求。它不只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份跨越千年的精神馈赠。

评分

这本书的选篇标准,我认为是非常具有慧眼和深度的。它并非泛泛而选,而是精挑细选了苏东坡先生诗歌中最具代表性、最能体现其艺术成就和精神风貌的作品。在这里,我看到了《念奴娇·赤壁怀古》的豪迈,也看到了《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的旷达,还有那些描写山水风光、亲朋故旧、甚至是日常生活琐事的篇章,每一篇都闪烁着独特的光芒。更难得的是,这本书在诗歌的编排上也别具匠心,似乎考虑到了读者的阅读感受和情感的起伏。有时会把几首风格相近的诗放在一起,让读者沉浸在某种特定的心境中;有时又会穿插一些不同主题的作品,避免读者的疲劳感。这种精心策划的选本,让我感受到了编辑者对苏东坡诗歌的深刻理解和热爱,也让我在有限的篇幅中,看到了苏东坡诗歌最精华的部分,并且在阅读过程中,体验到了跌宕起伏的情感之旅。

评分

坦白说,我一直觉得要读懂苏东坡的诗,没有一本好的注释本会事倍功半。而这本《焦尾本 註东坡先生诗 精选集》,在这一点上,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它并非仅仅是简单的字词解释,而是真正地将苏东坡先生的生平、情感、政治抱负,以及他生活的时代背景,都巧妙地融入到了注释之中。当我读到一篇描写贬谪生活的诗句时,注释会详细介绍他当时身处何地,经历了怎样的困苦,甚至会引用他当时的信件或日记片段,让我们直观地感受到他内心的悲愤与豁达。这种“注史”式的注释,让每一首诗都变得有血有肉,不再是孤立的文字。读着读着,我常常会停下来,因为注释中引用的那些历史事件或人物轶事,本身就极具阅读价值。它不仅是读诗,更像是在读一段生动的历史,读懂一个伟大的灵魂。这种体验,远比单纯的文字解读来得更为丰富和深刻。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的很用心,我收到的时候就爱不释手。封面采用了一种古朴的深色调,搭配烫金的“焦尾本”三个字,大气又不失典雅,一看就知道是精雕细琢的作品。拿到手里,纸张的触感也很细腻,不是那种光面纸,而是带有微微的纹理,翻阅起来有一种温润的手感,让人联想到古籍的质感。内页的排版也相当讲究,字体的选择、行距的留白都恰到好处,读起来眼睛不会感到疲劳,而且整体视觉感受非常舒适,有一种宁静致远的氛围。我特别喜欢它在细节之处的处理,比如每章的开头都会有一幅小小的水墨插画,虽然不大,但意境深远,与苏东坡诗词的内容相得益彰,为阅读增添了不少情趣。封面的设计风格,让我一下子就联想到许多收藏级的古籍善本,感觉这本书不是一本简单的诗集,更像是一件值得珍藏的艺术品。这种对细节的追求,可以看出出版方在内容呈现上是下了功夫的,也让我对这本书的内容充满了期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