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一(節錄)
新舊之間:韓國人的新樣貌與舊情懷 如果想很快用一本書來瞭解韓國的方方麵麵、過去與未來,而且還希望知道許多實例而非理論上的調書袋,麥可‧布林這本《新韓國人》會是本很好的入門書。
布林是個很會說故事的人,他在《新韓國人》這本書裏講的是韓國人如何在現代坎坷麯摺的曆史中創造「奇蹟」的故事。作者從一九八○年代起就在韓國擔任外國媒體記者,長期觀察南北韓的情勢與社會發展,後來更在韓國長期定居,成為韓國現代「奇蹟」的見證者。
曆經韓戰與南北分裂,一九八○年代是韓國政治、經濟發展轉變的關鍵時期:號稱「漢江奇蹟」的快速經濟發展,讓韓國逐步邁入發達國傢行列;全國各地持續接力進行的民主化運動,讓韓國慢慢轉型成為民主國傢;二○○○年之後,韓國更是憑藉著流行文化的「軟實力」,從過去無人聞問的東亞小國,華麗轉身成為世人所熟知的流行文化大國,在不同層麵引領時尚潮流。作者把政治、經濟、以及文化上巨大的發展與轉變稱為現代韓國「奇蹟」,而這三大奇蹟成就在短短的四十年間。
我們想知道,到底韓國是如何做到這看起來閃閃發亮的一切成就,我們更想進一步瞭解,韓國成功的例子是否能成為其他待發展國傢的示範。畢竟這個閃閃發亮的國傢,幾十年前仍處在貧窮、匱乏、以及極度缺乏自信的落後灰暗狀態。如果韓國能在兩個世代內澈底改變,那麼任何國傢都應該有辦法在相對不長的時間內,提升人民的生活水準、實行民主、並與世界先進國傢齊頭並進。
不服氣與「恨」(han)
作者認為驅策韓國現代化發展、促成韓國奇蹟的主要力量來源,是一股「不服氣」的精神。這股不服氣的精神與態度,是針對整個導緻今天破碎局麵的曆史。有二個概念與這不服氣態度有關,就是「恨」(han)的情緒與得到肯定的渴望。所謂的「恨」,指的是一種源自於過去集體挫敗經驗的心理狀態,是一種經過昇華、卻又徘徊不去的憤怒與無助,積壓在個體或群體的內心深處。有許多學者認為,韓國過去長期被壓抑、被侵略而導緻的「恨」與集體創傷,是促成韓國政治轉型與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因為這種深層的「恨」,使韓國人錶現齣不服輸的精神,為的是想被世界所肯定。
南北韓分裂、以及更早之前所受到的壓抑、無奈、與集體創傷,成為韓國人拚命嚮前衝、嚮世界證明自己的一股動力。我自己在韓國時也曾感受過很多次這樣的論述與情感。記得有次參觀新萬金海堤工程,同行的韓國老師親哥哥就是其中的一位工程師。我還深深記得他帶領我們參觀並介紹整個工程時,臉上發著光,用著一種驕傲的語氣,告訴我們整個工程全都由韓國人自己進行,剋服瞭許多技術上的睏難。咬緊牙進行到底、告訴自己我們可以的精神與態度很常見,所以我們不難見到韓國人在各領域中都力求錶現,甚至有時用力過頭造成一些爭議。
匱乏與受害者的政治
這種不服輸的精神,與韓國國內所建構齣來的「匱乏」與「受害者」政治論述有關。韓國人常說,因為韓國是個資源不足的國傢,所以隻能加倍一起努力。每當聽到這種話,我常覺得不解或不以為然。南韓國土麵積將近颱灣二‧七五倍,人口超過颱灣二倍,怎麼看資源都比島國颱灣來的多。韓國國內有煤礦、石墨、鎢礦,甚至還有發展核工業的鈾礦。但韓國國內的主流論述,往往強調自己是個沒有資源的國傢,人民也如此深信。
造成這種「匱乏」政治論述的原因有兩個,首先是南北分斷造成的相對匱乏感。韓國礦藏大多分佈在北韓境內,在南北韓分斷前,北韓以重工業、南韓則以農業為主。南北韓分裂當時,北韓的經濟實力與工業規模遠超越南韓,造成南韓深深的相對不足感。韓國人習慣與其他大國相比,如此一來,「資源匱乏」的陰影始終籠罩在韓國人心上。
另一個更長遠的重要原因,是朝鮮王朝長久以來以陸地為主的治理與思維方式。早期新羅王朝以南部的慶州為都,更親近海洋文化,文化風格也比較活潑開放。朝鮮王朝改都在現今首爾,獨尊儒術,治理模式以陸地為主、自我隔絕於海洋。也因此,即使朝鮮半島三麵環海,海洋資源卻常被排除在主流論述之外。
除此之外,韓國的主流論述也常強調自己的受害者角色。我常聽到韓國朋友們談到韓國過去的悲慘曆史,例如每隔數十年就被外國入侵。這種被害者式的政治論述,也促成瞭前述的「恨」與不服輸精神。
隱藏的結構
除瞭這些公開可見可聞的論述之外,要瞭解韓國,我們還必須理解一些隱藏性的結構。作者在書中曾提到雙龍汽車破産而失業的工人示威。當時他無法理解這些失業工人為何日復一日示威要求復職,而不是努力去找尋其他工作。後來纔有韓國人告訴他,這些工人永遠找不到工作瞭。大企業不喜歡找這些有工作經驗、又有一定年紀的員工,更何況這些是曾經對抗過公司的人。
本書開頭第一篇談到世越號沉船事件。這件發生在二○一四年的慘案,是韓國社會近年來最重大的集體創傷,當時住在韓國的我,也同時參與瞭這個集體受創的過程,至今仍未完全平復。事件發生後,大傢最想知道的是為什麼當初會延遲救援,導緻許多無辜的生命葬身海底。其中一個重要的隱藏性結構原因,作者與我都同意的是,因為階序文化的關係,在災難發生當下,有權力做決定的人裏沒有人願意掌控大局擔負責任。船長與船員們往上層連絡瞭海警與船主,海警們可能也等著更上層的指揮,就在這樣的等待中,錯失瞭黃金救援時刻。如果層層上追權力的結構,到最後就會追到當時的總統樸槿惠,樸槿惠後來也因為這個原因加上彆的事件而下颱。
其他還有許多的社會現象與例子,就像作者所說的,除瞭錶麵原因之外,還有更為深層的結構。隻是這樣的結構,通常都是隱藏未明說。
何撒娜(東吳大學社會學係助理教授)
推薦序二(節錄)
對「新」韓國人的善意告白 一、選
近年來聯經齣版公司挑選韓國相關議題的譯書,一直有口皆碑,諸如二○一三年引入丹尼爾‧圖德(Daniel Tudor)的《韓國:撼動世界的嗆泡菜》、二○一四年小倉紀藏《用心瞭解韓國:通往韓式心靈的十二個關鍵字》,都是讓我這一位韓國文化研究者愛不釋手、常擺在床案的書。而今日齣版麥可‧布林(Michael亞Breen)所撰《新韓國人:現代奇蹟的創造者》(以下簡稱《新韓國人》),除瞭同樣維持高水準的選書標準,甚至為瞭迴應國內旅韓、知韓人士漸多趨勢下,所選的這本書內容更加多元豐富,足以滿足現今想要進一步認識韓國的讀者們。
二、體
綜觀本書內容與目標,從目次即可看到布林的寫作企圖心,他以一種幾近「全麵性」的寫作方式,來「重估」韓國—細言之:「樣貌」(第一章到第八章)描繪二十一世紀韓國當代社會圖像、「根」(第十章到第十三章)言及過往朝鮮半島的曆史王朝發展階段、「財富」(第十四章到第十八章)論及韓國經濟發展路程、「權力」(第十九章到二十三章)提及近代韓國民主化之過程,以及最後「接下來」(第二十四章到二十八章)預測未來韓流、南北韓統一、韓國國內之未來,結構與內容極為完整、清晰。
除此之外,若從布林於書內所處理的「議題」角度來看,不管是議題的質與量,都讓人嘆為觀止。舉書內讓我有感的議題為例,有第六章探討的韓國眾多宗教「們」、第八章的韓國「麵子」文化、第九章的韓國當地收養、炙熱補習風教育問題、到第十二章探討近代韓國國傢發展史、當年被日本殖民的傷痛,以及亞洲最為敏感的慰安婦問題,至第十五、十六章,討論南韓在一九五○年代起「漢江奇蹟」經濟發展時期,抑或民主化過程所遇到的睏境等,讀起來津津有味,讓人意猶未盡,且這些議題的探討深度,著實突破過往引入到颱灣國內,多是簡單地告知讀者易懂,抑或錶麵的韓國文化曆史等議題書,開展齣許多深入韓國這個國傢的深層論述,這也是一種「與時並進」的寫作,當然,也得感謝聯經齣版公司精準地選書,引入此書能夠迴應國內想更進一步「知」韓人士之需求。這樣的紮實內容,也讓作為一位韓國文化研究者的我,閱讀完後有瞭許多發想,看似小議題,若是深入鑽研,其實都可以成為一門文化學科內容呢。
內容大方嚮的規畫、重大議題的安排,以及此書盡管著重介紹一九四五年後南北韓的「轉變」外,布林在本書也不忘「照顧」剛對韓國産生興趣的入門讀者,在書內花瞭相當篇幅介紹朝鮮半島的建國神話、朝代曆史發展與國民起源,如第十三章內,從檀君建國神話說起,分述韓國五韆年曆史王朝的演變等,又如同第四章內介紹韓國Korea國名的起源,言及:「『Korea』是對外名稱(exonym),僅供外國人使用。據說這個字是從『Cauli』演變而來,因為義大利探險傢馬可‧波羅(Marco Polo)聽到其他外國人如此稱呼西元九三五年至一三九二年統治這座半島的高麗王朝(Goryeo Dynasty),後來變成『Corea』,然後是『Korea』。」這些篇章的補入,目的就是讓未具備太多韓國曆史或社會文化背景的讀者,也能輕易地入門。
三、他
上述言及這些內容,齣自一位長年生活於韓國當地的國外記者布林筆下,其風格甚至觀察角度,大異於韓國當地研究者,因為布林本身乃作為「他者」,先不論他觀看角度齣發點,最顯著的一點,即他所引用的資料,更具宏觀,導入瞭更多國外如何看待韓國的視綫,諸如提到李明博執政時期,主持諷刺播客(podcast)《我是小人》(I’m a Petty-minded Creep)的鄭鳳柱,由於大肆批評、諷刺李明博,於二○一一年以「散播不實謠言」遭判一年徒刑事件,布林除瞭引用韓國當地媒體報導之外,也參考諸如《紐約時報》〈諷刺領導人的談話節目讓年輕人發洩怨氣〉、《華爾街日報》〈播客主鄭鳳柱入獄服刑〉等許多外電報導寫作而成,使此事件更具客觀;抑或論述李明博上任後,許多舉動乾涉到南韓言論自由界綫,二○一一年美國人權組織「自由之傢」(Freedom House)把南韓評級從「自由」降為「部分自由」外,聯閤國報告也指齣李明博領導下的南韓言論自由,有持續惡化之況,並且舉齣他上任初期,強製鎮壓由一部電視紀錄片所引發的大規模民眾上街,抗議李明博總統解除五年前狂牛癥爆發後對進口美國牛肉之禁令,最終電視紀錄片的編劇和四名製片遭到逮捕的事件等,布林同樣採用瞭外國報導素材,如聯閤國言論自由特彆報告員法蘭剋‧拉魯(Frank La Rue)撰寫的《促進與保護所有人權、公民、政治、經濟和文化權利,包括發展的權利》等書,試圖使發生在韓國社會內重大事件,呈現齣更多樣化的觀看角度,而這樣同時具有解讀韓國媒體與外電能力的寫作者,的確不多。
四、文
但看到這邊,讀者也彆誤認為這是一本硬邦邦的韓國社會、文化抑或是曆史導論,因為我們言及布林作為「他者」,同樣發揮瞭一些異於韓國人的幽默感且訴諸於筆端,諸如他在品嘗韓國料理,吃到海參時,開玩笑說道,盡管海參英文名字聽起來沒什麼殺傷力,但實際上卻是動物,且他上維基百科查瞭一下,發現牠們長長、黏滑的身體包含「單一、枝狀的生殖腺」,看起來像章魚陰莖,然而吃起來卻是像「鹽漬過」的惠靈頓靴子(Wellington boots),這種用知名品牌靴子來形容韓國料理的口味,是我第一次看到,引人莞爾一笑更具一絕,也因此種外國人幽默感,讓這本書文字口吻更具特色;當然,在討論一些重大議題上,如大傢所熟知的韓國集體主義,布林也指齣「這種團體導嚮是西方人覺得韓國是異國的起點,在我看來,也是他們不快樂牢籠的鑰匙。團體的問題是導緻人們過分在乎彆人的想法,至少在韓國是如此」。抑或評價南韓軍隊內管理風格時談到:「南韓的管理風格非常正式,但是不一定稱職,似乎與美國人正好相反」。凡此,「他者」的角度隨時可見,甚至形成我在後文即將會提到的此書最大特色—「善意告白」;除此之外,布林在處理如此眾多議題時,所採用行文方式,是以一種親近讀者的方式入手,即幾乎在每個篇章開頭時,都引用一則曆史事件、個人體驗或訪談等寫作「技巧」,吸引讀者閱讀—例如隻要翻開此書首章,輕而易舉地發現到吸引他人目光的「沉沒的船」標題,講述瞭發生在二○一四年春天,驚動韓國社會的世越號沉船事件;又如同第三章「桀驁不馴的土地」,就以他觀察到的朝鮮半島夜景作為議題切入點,來探討韓國傳統建築的崩壞,以及當地建築風格;又如同第二十二章「異議分子執政」,就從他與金大中的電話訪談寫起,談論金大中的成長、選舉史,以及後續的南韓總統選舉社會氛圍等—我們不得不說,布林考慮到讀者,試圖在書內成為一位「導覽者」,帶領讀者跟著他,觀看這個處於轉變中,且跟過往大傢印象大不相同的「新」韓國。
五、善
然而,《新韓國人》最令我感到驚艷,同時也是我認為寫作最重要的一點是「立」這個層次。其實書麵坊間談論韓國的書籍不少,但是否著書者心中有種價值,甚至是對於他所書寫的國傢有建設性的建議,非僅僅流於一種盲目的喜愛,抑或無情的批判流水帳,而後者更是許多寫作韓國相關議題時須特彆注意的。
布林在此書中大膽且中立地對著「新」韓國人有破有立有建議,提齣瞭一種「善意告白」,這從他在一九八○年代即為美國《華盛頓郵報》的駐首爾記者,多年來對於韓國一路上的發展、轉變有著第一綫的現場報導外,甚至他也娶瞭一位韓國女子為妻,從某個角度而言,也算是半個韓國人瞭。因此,在我看來此書除瞭有著上述豐富的內容與議題討論,更具成就的是,他對韓國所做的「善意告白」。
如前述提到的世越號事件,布林對此就精準地評論:「在他們心目中,這起悲劇象徵著韓國人在整個曆史上,都忽視圍繞半島的海洋,選擇蹲踞在山榖裏,遠離世界。後來南韓人挑戰曆史,航嚮大海,從事貿易,汲汲營營於賺錢、偷工減料、把其他人踩在腳下,傾斜的船就如同貪婪的國傢,無辜的人因此失去性命」;在談到韓國麵子文化時,布林言及:「我也在這種『麵子文化』裏發現道德敗壞的傾嚮。嚮來把他人看法奉為圭臬的人,發現自己獨自一人的時候,他的道德指南針有可能關掉,同樣的,如果發現大傢都在做壞事,他也不會認為自己參一腳有什麼問題」;評價曾創造「漢江奇蹟」的樸正熙執政時統治南韓的手段時,布林還用瞭一個大膽的比喻,即「換句話說,(樸正熙)就是『主體思想』,隻不過採用比金日成更微妙的路綫」。而我們都知道「主體思想」這一概念,在過往論述南北韓關係史時,是一種緊緊貼在北朝鮮共和國的標簽,而布林透過細微的觀察,善意地提醒二十一世紀的「新」韓國人們,其實在上個世代過往國傢發展路途上,「主體思想」也曾以一種更為精巧、精密的方式誕生在南韓國內;而提到南韓最著名的「財團」問題時,他也語重心長地講齣:「由於三星是到目前為止最大的財閥,這樣的例子讓我們不禁要問,在南韓,你要如何達到頂峰並維持領先的地位?我認為三星能夠保持在頂端,是因為他們堅持什麼都要是最好,如果做不到,他們就撤齣,就像零售業和汽車業,以及在二○一五年賣掉國防事業。如果想在南韓的商場上拔得頭籌,你就必須張牙舞爪、猖狂凶惡,那是殘酷的世界,若想得勝,就必須比彆人狠毒」,可說是一語道破三星之所以成功的「真麵目」與南韓商場的「黑暗麵」;社會議題也是這般,如同現今仍是蔓延在韓國職場上的約聘員工、無法享受健全的職場保障的「一迴用勞工」睏境,他提到:「南韓的人口為五韆一百萬人,其中大約三韆七百萬人(七三%)為工作年齡人口。在這些人當中,有六百萬人是約聘人員,他們和全職員工做相同的工作,但是比較容易解雇,薪水也比較低。大約六%從事農業,將近一七%是製造業,剩下七七%統稱為『服務業』。嚴格的勞動法規對於減輕工作壓力沒有太大幫助。根據我的觀察,這是許多問題匯集的結果,其中之一是南韓的資本主義側重於生産者」等;抑或提醒韓國當局「從一九六三年,六三%的韓國人靠著務農或捕魚維生,他們當年的勞動成果占整體經濟的四三‧都四%;四十年後,這個領域的勞動力下降到八‧八%,僅占整體經濟的三‧七%…但是二○○三年之後,不尋常的事發生瞭。製造業再次擴張,在二○一○年占總體經濟的三三%,從那時起一直保持相同的水平,南韓人變得更會製造東西」,須注意到未來國傢經濟發展路綫,應避免過度依賴競爭對手可復製的領域,因為南韓比起其他已開發國傢,更加仰賴製造等等。上述我所列舉布林的「善意告白」例子,恐怕僅是書內十分之一都不到的數量,就我看來,布林式的「善意告白」,幾乎存在於每個篇章內,分彆針對不同的主題齣現近三、四次之多,這還有待讀者親自翻閱此書細心品味;而這種善意告白,無非就是想讓「新」韓國人重省過往,進而思索自己未來國傢的齣路,在其中我們也看到布林對於韓國的愛。
陳慶德(《再寫韓國》旅韓作傢)、弘光科技大學文創係講師
繁體中文版序 兩百年來,現代民主與市場經濟突然興起,一般人的平均壽命、生活品質和教育水準也隨之大幅提升,到瞭某個時刻,「進步」彷彿猶豫瞭一下,問道:「我還能走更遠嗎?」
很多人認為發展是西方的專利,也許大多數記得自己從前怎麼想的人都抱持這種觀念,更糟的是,有些人不僅相信東方和南方沒有條件變得富裕或自由,甚至認為西方國傢的茁壯,或多或少是仰賴微妙的帝國主義形式,靠著徵服其他地區而成。(日本的崛起並未動搖此一信念,因為他們認為日本是採用改良過的帝國主義,在亞洲算是特例;新加坡和香港則是太小,無法作為明確證據)。
然而,隨著時間過去,從南韓和颱灣的驚人轉變中,「進步」得到答案。有史以來,唯有這兩個經濟體在五十年內,每年成長五%。其中更為深刻的涵意是,透過它們的榜樣,證明政治和經濟發展是普世價值,如果南韓和颱灣能做到,就再也沒有任何藉口。
這本書是關於南韓人的成就,描述他們的過去以及他們今天的模樣,在這個故事裏,颱灣讀者會發現熟悉的參考點,例如與共産主義另一半劍拔弩張的關係、緻力追求成長的獨裁領導人、老一輩的辛勤工作,以及民主轉型。
我在首爾住瞭三十五年,有一件小事一直令我覺得有趣,那就是外來的遊客往往比定居此地的人更看得到進展,例如一九八○年代,我們大多數都嘲諷政府計畫、批判財閥;一直到一九五○至一九五三年期間參與韓戰的退伍軍人重返此地後,纔提醒我們,讓我們看到這個國傢變化得有多快速、多包容。
這本書也提到韓國人現在麵對我們所謂的後工業社會問題,其中之一就是不快樂。今天的韓國人不像三十年前那麼快樂,其中有力的指標便是他們的齣生率在全球敬陪末座、自殺率則是名列前茅,如此嚴峻的現實似乎與一般人的想法相牴觸,我們會以為,富裕自由國傢的人民,必然比貧窮、較不自由的人民快樂?顯然並非如此。
看來,進步仍有未竟之業。
前言 我原本隻是打算更新之前齣版的《韓國人》一書,不過修改幅度實在太大,已經成瞭一本新書。
我在一九九○年代後期寫的第一本書當中,提到許多人用來描述南韓經濟迅速發展的「漢江奇蹟」,促成第二個奇蹟:民主發展,接著會帶來第三個奇蹟:與北韓統一,而且是按照南韓的條件。我認為,這個一度落後、遭逢日本殖民與外國勢力強行分裂,導緻人民士氣消沉的國傢,將因為這三個非凡卓越、齣乎意料的變化脫胎換骨,並獲得療癒。我當時預測到瞭此時,第一本書的續集會是《統一的韓國人》(The Unified Koreans)。
除瞭時間點預測錯誤,我也要稍微修改我對韓國崛起的看法以及其代錶的意義。首先,盡管二次世界大戰後,外國勢力占領與國傢分裂,的確破壞北韓和南韓人的身分認同,但是我當時沒有發現一件現在看來顯而易見的事,也就是驅策南韓現代化發展的力量來源,是「不服氣」(defiance),不是針對殖民他們的日本人,而是對於整個導緻今天破碎局麵的曆史。他們拒絕接受世人認為他們應該站的位置。北方同胞引發他們的怒火,點燃這種不服氣的心態,鞭策他們找齣正確的競爭方式。
這樣的態度現在看來似乎沒什麼大不瞭,不過北韓一開始無論在經濟、士氣或信心方麵都比南韓強大,現在卻成瞭孤立悲傷的國傢,領導人遭到世人嘲笑。
諷刺的是,現在大傢覺得不服氣的是北韓,他們四處揮舞核子武器、頌揚自己的種族有多純淨、不受外國勢力影響,並衊視國際規則與外交禮儀,同時又不停要求敵人接濟。
但是北韓人隻是自吹自擂,他們的不服氣沒有把他們帶到任何地方,他們隻是裝模作樣,一手揮舞旗幟,另一手拿著碗乞討。能夠好好駕馭這種不服氣的念頭,並從中受益的是南韓人,他們現在已經養成習慣,能夠把這種心態轉化為力量,引領他們前進,也許不是達成所有目標,但是至少已經遠遠超過我這種外人所能想像。
內戰的恐怖,以及發現自己和北韓人同樣殘酷的可怕,還有憤恨當時入侵的北韓人,以及他們至今依然展現的蠻橫態度,都讓這股力量越來越強大。
第一任總統李承晚感受到這種不服氣的氣氛,將之轉換為空虛的「北進」威脅,惹得扶植他的美國人很不高興,甚至考慮撤換他。不過真正馴服這種不服氣的是一九六一年發動政變的樸正熙,他替它戴上工作帽,要它努力建設齣永遠不再遭到破壞的國傢。
我對南韓發展第二個改變想法的地方,在於南韓對世界的重要。我現在發現,南韓故事真正的意義是它證明瞭,如果世界上最貧窮、發展最落後的國傢能夠在兩個世代內澈底改變,那麼任何一個國傢都應該有辦法在相對來說不長的時間內,提升人民的生活水準、實行民主,並與世界先進國傢齊頭並進。也許有種種可能造成阻礙的因素,但是現在已經不能拿來當作藉口。
南韓人讓我們相信終有一天,所有國傢都能達到相同的目標。雖然我認為等到時機成熟時,民族國傢的概念盡好該盡的職責之後,很可能功成身退,不過那是另一個主題。
我仍然使用一般人熟悉的「奇蹟」來強調他們的每一步都是那麼齣人意料。在前一本書中,我提齣與北韓統一會是第三個奇蹟,不過我也許過度受到住在南韓的人對北韓不感興趣所影響,現在已經不認為南北韓統一對於他們的國際地位會造成太大差異。南韓已經是先進國傢,有一定的國際地位,北韓也許有一天會融入他們的成就,時間點和影響程度也許因此不同,不過都應該交由南韓人自己決定。
我現在會說,完成韓國崛起故事的第三項奇蹟是比較模糊的文化勢力。世人對於韓國文化的認識和接受度,已經到瞭熟悉的地步,也就是接受他們的文化為全球文化的一部分。雖然許多國傢有全球知名的小說傢、運動員或政治傢,但是那些人物往往是例外,真正先進的國傢,例如法國、澳洲,當然還有美國,文化本身就為人熟知。全世界以這種方式瞭解韓國文化是從二十一世紀初期開始,這樣的發展齣乎所有人、尤其是南韓人的意料,所以這正是奇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