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辈孤雏

我辈孤雏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石黑一雄
图书标签:
  • 成长
  • 孤独
  • 亲情
  • 救赎
  • 现实主义
  • 底层
  • 奋斗
  • 自我救赎
  • 社会
  • 治愈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畅销小说《长日将尽》作者 最紧凑、最富戏剧张力的作品 •知名Caryn Mandabach公司抢购电视版权,由实力坚强的《浴血黑帮》制作团队打造,石黑一雄亲自担纲执行制片 •朱嘉汉、郑至皓、朱嘉雯专文推荐 •王志弘装帧设计 •全新修订版 我们往往耗尽力气追寻 生命必然挟带的谜团 试图回到事情开始动摇之处 劫波历尽,或许能够找到解答,但是 有些真相,宁可永远让它留在黑暗之中…… 石黑一雄带领我们捕捉生命孤注一掷的时刻,坚毅而令人心碎 游走于虚实之间的叙事 心灵与记忆的层层挖掘 重构幻灭碎裂的生命图景──童年、友谊、爱恋与亲情 上海一栋硕大的白色洋楼、花园,标志着克里斯多夫.班克斯童年的幸福美好。突然,双亲离奇失踪,班克斯无奈被迫送回伦敦。 自此之后,班克斯的内心一直停留在上海,即便长大之后成为举国闻名的侦探,所有的言行皆依旧指回那个突然断裂的童年和随之产生的谜团。意识和现实朦胧交错,片段的记忆回溯与反刍,事发二十年后,班克斯在中日战争如火如荼之时回到上海,从上流社会到战地前线,经历名声、密谋、危难,生死契阔,断然放下约定与爱情,决意寻找双亲的下落。 所有自述与观察,看似冷静明晰,实际上却不断受到记忆与欲念的影响,驱动着班克斯的种种选择,逐步引领他抵达至故事的高潮──而等待被揭露的是错综复杂、难以面对也永远无法承受的事实。 好评推荐 石黑一雄是他的世代中最杰出最原创的小说家。其他作家无法写出《我辈孤雏》。它萦绕心头,感人落泪、哽咽不已。――苏珊.希尔(Susan Hill)《星期日邮报》(Mail On Sunday) 每位读者难免会有私心偏好的作品。对我而言,石黑一雄作品中,我最喜爱的是《我辈孤雏》,至少,这是理解石黑一雄重要向度的一本书。――作家、文学评论者 朱嘉汉 小说中充满着一种冷淡而单调的语气,有时候甚至像是在旁观自己的人生,刻意的云淡风轻,其实是重重的防卫,小心翼翼地遮掩着汹涌的真情。但这坚硬冰冷的面具,却偶尔还是会露出裂隙,或许是在他所强调的否认与遗忘中、或许是在旁人不经意的言语里、或许是在某个看似失控的情境描述时,我们会发现一抹笑意,或是一道泪痕,进而发现假面后的真实灵魂,正强作镇定地在激动颤抖着。――电影部落格牛头犬的资料库作者 郑至皓 石黑一雄在他所建构的文学国度里,将一切实质的存在都解构了,只留下爱。――国立东华大学华语文中心主任 朱嘉雯 这是石黑情节最紧凑、戏剧性最强的小说,其主题仍能带给读者非比寻常的共鸣与深度。──《君子》杂志(Esquire) 以描写战争及其对日常生活影响的作家来说,石黑是目前最吸引人的……他的作品饱满深奥,思考重大历史事件对平凡生命的影响。――《独立报》(The Independent) 石黑一雄以无尽的温柔对待他笔下的角色,不论他们多荒唐或迷惑……这部小说层次丰富,结合作家毕生之作的诸多主题。《我辈孤雏》用了各种技巧阐明心理和政治的真相,证实石黑是英国最严肃大胆、勇于挑战的小说家。――《卫报》(The Guardian) 《我辈孤雏》描写一个带着孩提时代心灵创伤的成人,如何获得心灵再生的过程。可说是一部现代童话。最可贵的是,结局并未落入绝境。很久没有看过如此优质的文学。――日本作家、书评人森咏《北海道新闻》 《我辈孤雏》展现了作者的高度,也展现出一个专属他的风格领域。――波依.唐金(Boyd Tonkin)《独立报》(The Independent) 你很少读到一本小说,使你确信其拓展了虚构故事的可能性。――约翰.凯瑞(John Carey)《星期日泰晤士报》(The Sunday Times) 作品充满惊人的原创性和近乎神秘的力量。――《週日独立报》(Independent on Sunday) 石黑一雄构画了一个完全属于他的美学国度。――《纽约客杂志》(The New Yorker)
好的,这是一部名为《星辰之歌》的科幻史诗的图书简介,内容与“我辈孤雏”无关,力求详实且自然流畅: 星辰之歌:失落纪元的回响 作者: 艾琳娜·凡斯 出版社: 苍穹之眼文化 装帧: 精装典藏版,附赠“光年航迹图” 页数: 896页 --- 【内容提要】 在银河系最古老、最庞大的星际联盟——阿卡迪亚帝国覆灭后的第三个千年,宇宙的秩序已然崩塌。曾经照耀数万个殖民星球的“光之网络”彻底中断,文明如同被风暴撕裂的帆船,漂泊在无尽的虚空之中。这不是一个关于英雄崛起的传统故事,而是一曲关于记忆、责任与文明存续的宏大挽歌。 故事的核心围绕着“拾荒者”——一群在旧日废墟中穿梭的星际探险家展开。他们不是为了财富,而是为了寻找那些被历史刻意抹去的、关于阿卡迪亚帝国“大寂静”的真相。 主角卡西乌斯·雷恩,一位声名狼藉的第三代拾荒者,他的飞船“渡鸦号”是银河边缘最灵巧的幽灵。他从不相信那些官方宣称的“自然衰亡论”,因为他掌握的每一份残缺数据碎片,都指向一个令人不寒而栗的结论:阿卡迪亚的覆灭,是一场精心策划的、针对“意识上传技术”的系统性清洗。 在一次深入废弃星域“赫菲斯托斯之环”的探险中,卡西乌斯意外发现了一艘被冰封的、标记着帝国最高权限的“记忆方舟”。这艘方舟内沉睡着帝国最后一位首席历史官——维拉·索拉里斯。维拉的意识核心被加密在一个远超当前科技水平的量子矩阵中,她不仅见证了帝国的黄昏,还掌握着一个足以颠覆所有幸存文明根基的秘密:“原初代码”。 “原初代码”,是阿卡迪亚文明赖以生存的底层逻辑,它不仅控制着所有星际航行和资源分配,更被认为是人类心智进化的关键钥匙。然而,这段代码的最终指令,却是关于“自我毁灭”的最终保险——一个在特定条件下会被触发的、旨在净化整个已知宇宙的终极程序。 【故事的交织】 《星辰之歌》的叙事线索如同交织的星轨,分别探讨了几个核心冲突: 一、 记忆的重量与遗忘的代价: 卡西乌斯必须在唤醒维拉与保护现有脆弱文明之间做出抉择。唤醒维拉意味着获取完整真相,但也可能意外触发“原初代码”的激活序列。与此同时,一股新兴的势力——“净化者同盟”,一个奉行彻底回归原始、排斥一切高科技的狂热组织,正全力追捕卡西乌斯,他们认为任何关于阿卡迪亚的“记忆残留”都是必须被根除的瘟疫。 二、 科技的悖论与灵魂的归属: 小说深入探讨了高度发达的赛博格技术和生物增强对“人性”的侵蚀。在阿卡迪亚帝国末期,一部分精英通过意识上传成为“永生数字灵体”,他们认为自己才是文明的真正继承者。卡西乌斯遇到了这些漂浮在数字领域中的“幽魂”,他们试图通过占据新的生物躯体来重新获得物理存在感,这引发了关于“生命定义”的深刻哲学辩论。 三、 边疆的抗争与星际政治的阴影: 在遥远的边陲星系,由一群前帝国军官和反抗者组成的“自由星团”,正试图建立一个基于平等契约的新社会。然而,他们的理想受到盘踞在小行星带的“黑潮海盗团”的持续侵扰。卡西乌斯在寻求帮助的过程中,被迫卷入自由星团内部的权力斗争,并发现海盗团的幕后金主,竟然是某个看似中立的、负责“宇宙灾难评估”的官方机构。 【技术与设定亮点】 本书构建了一个细节丰富的宇宙图景: “相位驱动器”与空间折叠技术: 详细描述了跨越数千光年航行所需的复杂计算和能源转化过程,以及驱动器在极端环境下可能产生的“时间涟漪”效应。 “拟态生态区”: 帝国在殖民地使用的高级环境模拟系统,这些系统在帝国崩塌后失控,形成了既美丽又致命的、自给自足的半机械生态圈。 “量子加密语言”: 维拉留下的信息主要以一种多维度交织的视觉语言存在,读者将跟随卡西乌斯一起,通过复杂的解码过程,体验信息揭示时的震撼感。 【主题深度】 《星辰之歌》不仅是一部太空歌剧,更是一部关于文明周期性衰亡的寓言。它追问:当一个文明拥有了几乎神祇般的力量后,它是否还能保持清醒的自我约束?我们是否注定要不断地重复祖先的错误,只因我们无法真正理解那些被深埋的教训?卡西乌斯最终的旅程,是关于选择重建一座记忆的纪念碑,还是鼓起勇气,在废墟之上播撒全新的种子。 这是一个宏大、复杂且充满悬念的故事,献给所有仰望星空,渴望理解人类在广袤宇宙中真正位置的读者。 --- 读者评价(虚构): “凡斯女士的想象力令人窒息。她笔下的宇宙不再是光明的乌托邦,而是充满了锈蚀、回响和无法逃脱的宿命。这是一部需要反复品读的史诗。”——《银河文摘》 “读完后,我第一次感到自己对‘历史’这个词有了全新的敬畏。这部作品的深度和广度,足以比肩旧日的所有经典太空叙事。”——著名哲学家,阿瑞斯·坦伯林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石黑一雄  Kazuo Ishiguro


  日裔英籍小说家。一九五四年十一月八日生于日本长崎市,一九六○年,父亲赴英国国家海洋学院从事研究,举家迁居英国。大学时代,石黑一雄进入肯特大学(University of Kent)就读,主修英文和哲学,毕业后赴东英吉利大学(University of East Anglia)攻读创意写作学位,当时即练就细腻优雅的独特文风。年轻时,尚未以作家为业的石黑一雄曾短暂投入社福工作,小说作品如今已被翻译超过三十种语言,他以「国际主义作家」自居,由于移民作家的特殊身分,并与另两位印度裔小说家维迪亚德哈尔.奈波尔(V. S. Naipaul)、萨鲁曼.鲁西迪(Salman Rushdie)称「英国文坛移民三雄」。论者以为石黑一雄是亚裔作家中,少数不以移民背景或文化差异作为主要创作题材的作者,「移民身分」正是石黑一雄作品最隐晦且不被置诸题旨的「反高潮」,其作品不刻意操作亚裔的族群认同,往往关怀普遍的人情、感性经验与个体的孤独景况,深沉的特质使他被英国《卫报》评论为「最近乎卡夫卡小说世界」的当代作家。一九九五年,因为对文学的卓越贡献,获英国皇室颁发文学骑士勋章(官佐勋章,简称OBE);一九九八年获授法国艺术暨文学骑士勋章(Ordre des Arts et des Lettres),现为英国皇家文学会研究员,与其妻女定居于伦敦。迄今石黑一雄有七部长篇小说:一九八二年《群山淡景》获「英国皇家学会」(Royal Society of Literature)温尼弗雷德.霍尔比奖(Winifred Holtby Prize);一九八六年《浮世画家》获英国曁爱尔兰图书协会(Booksellers Association of the UK and Ireland)颁发「惠特布莱德」年度最佳小说奖(Whitbread Book of the Year Award),并获英国布克奖(Booker Prize)提名;一九八九年《长日将尽》获英国布克奖,并登上《出版家週刊》年度畅销榜书单;一九九五年《无可抚慰》赢得「契尔特纳姆」文学艺术奖(Cheltenham Prize);二○○○年《我辈孤雏》入围布克奖提名;二○○五年《别让我走》入围曼布克奖(Man Booker Prize)最后决选名单,并获「欧洲小说奖」(European Novel Award)。二○○五年出版睽违十年的长篇新作《被掩埋的巨人》。

译者简介

林为正


  中山大学外文所硕士,英国华威大学翻译研究博士,曾事师余光中教授及苏珊‧巴斯奈特(Susan Bassnett)教授,现任教于国立暨南国际大学外国语文学系;学术兴趣在于诗歌、诗歌翻译、翻译理论,教授课程包括大学及研究所之各类翻译实务及理论、中西诗歌、西洋文学概论、英文作文、英语听讲实习等等;曾为梁实秋译诗奖、译文奖及散文创作奖得主,《联合晚报》副刊之每日一译专栏译者及影评、杂文之邀稿作家,译作三十余种含文学、大众文化作品,含路益师(C. S. Lewis)之《四种爱》、希美内思(J.R. Jimenez)之《小毛驴与我》、石黑一雄之《我辈孤雏》、《群山淡影》、西斯奈洛斯(S. Cisneros)之《家住芒果街》以及陈克华诗集之英译等等近三十种。

 

图书目录

图书序言

推荐序

我们靠近依偎在记忆的废墟里

作家、文学评论者 朱嘉汉


  每位读者难免会有私心偏好的作品。于我而言,石黑一雄作品中,我最喜爱的是《我辈孤雏》,至少,这是理解石黑一雄重要向度的一本书。

  独特而迷人的说故事方式

  以一个作家的写作史来看,《我辈孤雏》是石黑一雄交出了《长日将尽》之后的另一个尝试。石黑一雄的创作除了稳定且极度风格化外,对于主题的挑选与叙事的切入,与他的形象相反,一直以来都是在文学艺术上具有野心的。这样的石黑一雄,其后除了推出另一个代表作《别让我走》将他推向高峰后,也由二○一七年获得的诺贝尔文学奖巩固其大师地位。今日阅读,我们当试图想像:从出版当时的时间点往前看(一个得过布克奖的日裔英国移民作家的新作),与今天的回首(一个冠上诺贝尔奖的世界文学),两种目光于同一个作品上的重叠,丰富阅读可能。

  《我辈孤雏》有他一贯的慢步调叙事(现在看来还真是始终如一)。在这样迂回的长篇叙事,成功调动读者的好奇,却迟迟推延真相的获取,也让原先写实的主人翁自白所道出的故事,渐渐失去重量,而进入内在化的风景。尤其中后半段,形成比一般独白更加内在的话语,直到真相大白。

  《我辈孤雏》不仅在水准以上,实际上在他全部的作品中也标记着特殊位置。当不带着太多预设来看,以侦探的日记式自语的话语是相当迷人的。那是一种私密性的分享感,侦探本身既然是一个以追寻难解之谜维生的职业,那么他的自白,除了是以一种受限的观点来增加读者阅读的趣味或是小心安排破案的线索外(第一人称已经是小说中相对受限的叙事观点,而日记体更是。),是不是想要告诉读者什么事?那註定一开始就会是迂回的暗示,如果你想要理解这样的说话者主体,你就不得不耐心等待,这如同我们既然选择阅读石黑一雄的小说一样?若选择当个好读者,一直读下去,不免会发现,这本小说里,以日记呈现出来的非但不是我们传统对侦探小说期待的自白,而是从头到尾非常一贯的石黑式的自扰般的絮语。若选择读石黑,就必须接受他的说故事方式。

  侦探,移民作家的隐喻

  《我辈孤雏》是他阔别处女作《群山淡景》后,再次写一个移民角色,然而这一次的身世设定更接近我们认识作者本人(我们不免多想,主角叙述的那种成名后在上流社会中仍存在的骄傲与不适感或许也是他曾感受过的?)。读者的乐趣不是看这角色如何与作者相像,而是选择说这故事的作者如何去处理。

  首先让引起我们好奇的,是那位自述者,克里斯多夫.班克斯,是位侦探这件事。

  如同我们不会将《被遗忘的记忆》当作奇幻小说,也不会把《别让我走》视为科幻小说,现在拿在手中的《我辈孤雏》,也不该当作侦探小说看。然而,敏感的读者应该会怀抱着一个问题:为何是侦探?以一个暂时的诠释来说,或许就是作为对记忆与遗忘如此深究的移民作家最好的隐喻了。侦探永远是站在真相的废墟上捡取(或剪取)断片,猜想虚构一个再也不可能经历的过去。石黑如此清楚知道,侦探总是在事件(而且多半有所缺憾)发生之后现身,靠着线索、痕迹,去重构整个现场,与揪出那最终的谜底。而记忆呢,至少在石黑的小说中,往往是事过境迁后不可靠的导引。回忆之人牢牢地被细节所绊住,也许连过不去的事情都难以碰触,遑论真相。回忆者像是总是被自己误导的侦探,懵懵懂懂间才撞见了真相,然后才知道一直以来信仰与活着的那个「记忆的以为」,是虚构出来的。

  那么,书写过去的作家何尝不是?尤其,从踏上作家这条路开始,石黑一雄就得面对「移民作家」的标签。但,「移民作家」不就是失落的标签?得要等到失落故土、童年、记忆,当然还有失落了语言,移民才算完成。作为一个移民作家,他命定要绕行或直面的主题,也是某种失丧,而且永远不可能完整。势必是站在自我记忆的废墟上,面对想像的故土而写。包括齐名的鲁西迪(Salman Rushdie)也如此坦承,与其谈论回忆与完整,移民作家只能面对大量的遗忘,拾取时光的碎片,使其发光。

  简言之,尽管是逆反的,主角班克斯从小在上海租界成长才回到英国,但是这移民的烙记,似乎冥冥引他走向侦探这行。他选择他的隐喻,就像选择一张面具作为自己的面孔。

  迷宫与记忆的赎回

  小说里关于侦探这一行对描述,我们可能看到更多的是作为一个名侦探的社交生活,而非办案解谜的过程。石黑一雄写起侦探,不像爱伦坡专注迷恋在各个能指间的快速跳接串连而快速击中核心(《莫格尔街兇杀案》、《金甲虫》),巧妙漏掉了内容(《失窃的信》),探侦者总轻松在案件结束后离开。若爱伦坡侦探里的极高度的逻辑理性,近乎于疯狂,那么,石黑一雄在《我辈孤雏》当中所有的追寻,似乎只是为了迷路,少了点理智然而充满了情感。在谜中迷路,像是德国哲学家班雅明练习习得的,在现代的都市里刻意迷途。

  必须迷路,必须迷惘。

  譬如《我辈孤雏》中侦探说到关于线索的段落:

  「其实,有时候等案子发生一阵子再来调查也有好处。」

  「真的吗?好高深呦。我总以为最好尽早赶到现场,好找些蛛丝马迹,您懂我的意思吧。」

  「正好相反,要找您所谓的蛛丝马迹,永远不嫌晚。」

  要明白,石黑要的真相,并不是真的以为能留在过往时空那个点上,尚待发掘的不变事实。若没有时移事往,也无法前进到那个足以回望的关键点上。石黑的小说里,回忆的关键时刻,或多或少都在某种主体当机的状态。像《长日将尽》放长假的老管家,或是《别让我走》撑得过久即将身退的看护,《无可抚慰》到达奇特小城旅店的音乐家。种种,度过人生泰半的日常,在某个悬置的时间状态里,回忆的缺口打开(伯格森?)。然后进入迷宫。重点可能在于,迷宫,不在于使人脱逃或困住某物事,而是试图迷途到最深最深处,寻找那个米诺陶(Minotaur)。若石黑的米诺陶有个名字,与其叫作记忆,毋宁说是遗忘。遗忘并非空缺而是同等的实体,与记忆一样需要淘洗,翻转重构:

  老实说,在过去这一年里,我愈来愈专注地回想往事;这样的专注背后有个动力,那就是我发现我的记忆—儿时的、父母的—近来开始变得模煳。最近有好几次,我现现两、三年前我相信会永铭心头的事情,现在却要想半天。

  追寻的动力不在于逐渐清晰的时光,在于逐渐地模煳关键时刻,在记得与遗忘的边缘,即是石黑的迷宫道路。刻意地在「办案」一事上的缺席,读者看到的并非侦探的空壳,他从第一页便充满暗示地告诉我们,他始终在追寻最大的谜底:关于他自己的身世。父母在上海租界的离奇失踪,让克里斯多夫.班克斯踏上了职业侦探之路。

  也许只是一个意志使然,对于过往时光,不是普鲁斯特式的「失而复得」。因为与其认为失去,在石黑那则是失踪。侦探班克斯在其「唯一的追寻」中彷彿忘了所有办案的技术与自制,只是执迷于某种情感,于是过度深入,自己走向失踪。然而醒悟,要赎回,正是要以许多年后的「我」去填补失踪本身(侦探变成濒临失踪者)。换言之,这是不可能的说话位置,因为终极的失踪,是话语的失踪,一切能指灰飞烟散。然后醒悟,「我」回家了,尽管「(童年之)我」与「家」,皆已物是人非:

  「我跟你说件奇怪的事情,秋良。这个只有你会懂。我在英国的这些年来,从来没有家的感觉。而公共租界,那里永远是我的家。」

  「不过公共租界……」秋良摇摇头。「非常脆弱。明天,后天…….」他举手一挥。

  「我知道你的意思,」我说:「我们小的时候,感觉上好坚固。不过就像你说的?那是我们的家乡村子。绝无仅有的一个。」

  成为侦探,所要探索的最终的谜题,其实就是自己会成为侦探的契机。因此读完后,我们将更清楚这隐喻:写作起关于回忆、遗忘、认同的石黑,其实也正是对「自己为何成为作家」的询问,并据此可以一直写下去。写作正是为了追问自己为什么要写作。所以追寻这件事终究指向的是追寻者自身,发现或面对自己内心的陌生风景,再试着去理解它。也同时是,在追寻者与被追寻者,通过一种虽然看似淡然却非常执着的情感(这不是他每本作品的共同点?),两者成为单纯的「追寻」。不仅如此,石黑也告诉我们,所谓追寻这件事,本质上不是那么纯真浪漫的在惆怅感怀中漫步,如果最终要求你成为「追寻」本身,几乎同等于成为「失踪」自身,因为最深的谜底必须付出代价。这就是石黑的侦探跟爱伦坡的差异所在:后者迷恋符号之间的无限联系,但《我辈孤雏》里,一切的线索、符号却导向一个终极的指意(signifié),而那个可能只是虚构的,却一直以来依赖起筑构起自己所信仰之事。于是,我们便不意外,这样的追寻、失落,以整体来看是自我的除魅化,也是石黑作品当中一直让人着迷的心碎温柔。

  然后,总是这样的。徒劳是最有用的,会有那么一刻体悟,你的手势不是紧抓着线索拉着真相,而是放手,譬如主角说的:

  「我们一旦长大成人,儿时就变得像另一个国度。」

  「对我来说,那可一点都不是另一个国度。从许多方面来看,我的一生都是在那里度过的。直到现在,我才开始踏出那里,展开我的旅程。」

  《我辈孤雏》并不是直接展露着石黑一雄作为一位移民作家的心路历程,透过重叠镜像的虚构机制,间接的让作者自身避免了真实与虚构的恼人辩证,安心地却谨慎的使用虚构,还给文学本该有的价值。在作者交付给未知的读者时,不论一本书过了多久,都能有其难以言明但确实有意义的东西。

推荐序二

无依、无根、无可慰借、无止尽的追寻 

电影部落格牛头犬的资料库作者 郑至皓

  心是逃离现实的孤岛


  曾以电影《长日将尽》(The Remains of the Day)大获成功的名导詹姆斯.艾佛利(James Ivory),一直想与原着作者石黑一雄再度结缘,因此曾委託他将日本文豪谷崎润一郎的最后代表作《疯癫老人日记》改编成电影剧本,却不知为何写着写着,石黑竟然将那个囚禁在肉体废墟里,却仍渴求淫慾奇想的迟暮老人故事,翻转成了以一九三○年代上海为背景的崭新剧作《白伯爵夫人》(The White Countess),而艾佛利也欣然地接受,并于二○○五年完成了影片《异国情缘》。石黑一雄在这个故事中,借着一个失明的美国前外交官,在烽火逼近的租借区里,依照其脑海想像所建构的舞厅酒吧,型塑出一个「孤岛中的孤岛」,试图将真实世界的冲突纷扰全隔绝在外,天真地维持住一个歌舞昇平的小小天地,到最后才发现,那只能是个逃避现实的假象,一切都将无望地崩解。

  艾佛利将石黑一雄与《疯癫老人日记》联想在一块儿,其实并不是没有道理的,因为石黑所赖以成名的三部作:《群山淡景》(A Pale View of Hills)、《浮世画家》(An Artist of the Floating World)与《长日将尽》,都是以晚年的视角去追悔往昔(战前)的遗恨,但是到了一九九五年的《无可抚慰》(The Unconsoled)之后,石黑开始更着迷于人在面对当下时,那种无可奈何、被外力(命运)牵着走的难堪处境,因此,原本暗涌在他故事底层,某种恍惚错置的心理投射,则浮出了表面,成为精神逃避的寄託,他二○○○年所出版的小说《我辈孤雏》也正是同样概念下的创作。

  逃避主义的迷宫

  《我辈孤雏》和《白伯爵夫人》不只有着相近的时代地域背景,两者的意趣更可被视为一体的两面,《白伯爵夫人》里的酒吧是战乱威胁下逃避主义的堡垒,而在《我辈孤雏》中,那个阻绝现实侵扰的屏蔽,则变成了侦探推理故事。《我辈孤雏》堪称为一本侦探小说,是石黑一雄首度以通俗文学的类型,来承载自己创作意念所做的尝试,在此之后才有了科幻架构的《别让我走》(Never Let Me Go)和奇幻风格的《被埋葬的记忆》(The Buried Giant)。石黑在《我辈孤雏》中创造了一个推理神探,就像是一九二○、三○年代风靡于英国的白罗(Hercule Poirot)或温西爵爷(Lord Peter Wimsey),但这个侦探生命中最重要的课题,却不是去破解诡谲离奇的谋杀案,而是要找回自己在童年时人间蒸发的父母。

  侦探推理小说在一次大战后之所以如此受到欢迎的原因,就在于它提供了一个美好的逃避空间,在那里,恶行与冲突不过是一场场精巧的谋杀,身份超然的神探优雅地降临,解开了神秘的谜团后,一切又可以恢复到原本的平静美好。崇拜权威、简单倾向的正义、游戏般的推理冒险,遮盖了大战中人性失控、文明殒落的恐慌与创伤。

  石黑一雄运用了这个逃避元素,让小说后段穿梭于炮火中的惊险探案,借着第一人称「我」的主观视角,重叠上少年时代与玩伴所共同想像出来的侦探英雄故事,变成了一场像是存在于脑海中的寻索与解密,主角所抱持的奇怪信念,以及他天真得近乎幼稚的任性执拗,都是无法以客观逻辑加以解释的,因为他所面对的敌手,并不是有形的黑暗势力,而是他身为孤儿的心灵创伤,反覆纠结缠绕出来的生命迷宫。

  心灵的侦探、记忆的侦探

  石黑一雄小说里的「我」,是一种非常微妙复杂的存在,因为他并非借着叙事者的眼,实况直播式地带着读者去目击故事的现场,而是透过脑与心,一层又一层地去回忆推想,形塑出一个暧昧朦胧的主观世界。不过虽说是主观,石黑一雄却又鲜少让他的主角畅快地表达出自己的情绪与感受,相反地,小说中充满着一种冷淡而单调的语气,有时候甚至像是在旁观自己的人生,刻意的云淡风轻、节制谨慎、彬彬有礼,其实是重重的防卫,小心翼翼地遮掩着汹涌的真情。但这坚硬冰冷的面具,却偶尔还是会露出裂隙,或许是在他所强调的否认与遗忘中、或许是在旁人不经意的言语里、或许是在某个看似失控的情境描述时,我们会发现一抹笑意,或是一道泪痕,进而发现假面后的真实灵魂,正强作镇定地在激动颤抖着。因此,读者在作者的诱导下,也像是参与了一场推理,化身为那谜样主角的心灵侦探与记忆侦探。

  小说中具关键地位的「孤儿感情」,便是这场推理要抽丝剥茧的核心,那不只是种孤僻抑郁、纤细敏感、想紧抓住纯真不放的性格,石黑还透过他笔下的三个孤儿角色,扩展出更深一层因为幼年失去双亲的自责与罪恶感,而自陷于无止尽追寻的生命徒劳,因为他们总觉得必须去「追逐父母消失的暗影」,为了成为更好的人、为了完成崇高而虚妄的使命,而艰辛地活着,「心中无法得到片刻平静」。而那所谓的使命,也往往变成了一种拒绝接纳或理解现实的逃避,对于主角来说,就是他的侦探任务,源自于童年时的儿戏,既是困住他、逼着他无法停息的魔咒,却也是他可以隐藏自我、隔绝世界的避风港。

  永远的异乡人

  而小说中一九三○年代上海租界区的背景,则再进一步地将这种「孤儿感情」推向了另一种无根的「异乡人情怀」,不只是租借区里的人们,多是来自他乡的异客(即便是生长于斯),连租借区本身,在中国或上海也都变成了异地,有一种陌生、没有归属的苍凉荒芜。身处这种茫然失落的处境,会逼着人总是不断地去找寻可以永久居留之地,却又一直被回忆与命运追赶,无法安然地就地生根。也因此,有评论者认为《我辈孤雏》其实可说是石黑一雄前作《无可抚慰》的重写,是这个六岁时就随着父母移居英国的日裔作家,与自己内在的异乡人心魔,不断谈判、抗拒、妥协的曲折历程。

  虽然说过分地忖度创作者人生与作品间的关系,可能会破坏阅读中某些纯粹的美好,但我却实在无法忽视小说中,那刻意用童言童语来遮掩淡化,「不够英国人」与「不够日本人」所透露出的焦虑与惶恐。石黑一雄曾在某次访谈中表示,他觉得「乡愁可说是另一种型态的理想主义」,或许,当他在成长过程中面对着现实世界的英国时,那个五岁以前生活过的日本,便幻化为一种理想、一种乡愁,那是他再也找不到、再也回不去的世界,《我辈孤雏》里的逃避主义、孤儿感情、异乡人情怀,或许正是他试图透过文字与想像,去捕捉那个世界所留下的残影,也记录下自己曾经走过,那条幽幽漫漫的心灵苦旅。

推荐序三

儿童的陈年恐惧

国立东华大学华语文中心主任 朱嘉雯


  每个人的心里都躲着一个孤独的灵魂,孤儿意识沉睡着,睡得很深,逐渐探到了底,那是灵魂的最底层。随即醒觉,于是将生命中最大的恐慌、忧虑和焦急,自广袤的感情洋流中淘澄出来。

  那是我们从小都害怕的事,我们怕失去父亲和母亲,即使在多年之后,它仍是我们心中的阴影,纠结着生命中最难以承受的疼痛,说不出口却又难以排解,于是它会趁着各种缝隙流泻而出,自己也许未曾意识到,然而外人的眼睛却是雪亮的。

  《我辈孤雏》里的男主角班克斯,很清处地记得十四岁生日当天,有两位眼睛雪亮的朋友送了他一件有趣的礼物,那层层包裹的礼物拆到最后,便是隐藏在他心灵深处,最需要解锁的事。他的父母在他年幼时期,相继莫名地失踪了!没有人能告诉他为什么,即使和他最亲的菲利普叔叔也不能。然而以他当初的心智程度,也还能判断此事与他们居住在上海,靠着英华洋行卖鸦片给中国人有关。鸦片触痛了某些善良信教的英国人,而他们却妨碍了洋行的利益。班克斯的父母被谁带走了?他亟需探索,只是年纪尚小,有朝一日,他必付出行动找寻。这样的信念,使他在许多不经意的举措中,透露了心中的渴望,因此他得到一把放大镜。

  放大镜做为孩子们之间餽赠的小礼物,却是一项具有标志性和象征意义的物件。正是它牵动起主角生命中最迫切的念头,他立志当一名侦探,却又不仅是一般人眼中的侦探,不仅仅是通俗玄疑故事里的男主角。他盼望长大,等待出名,总有一天,要回到上海,找到造成他生命巨大空缺的源头。在他的想像中,他的父亲和母亲还在那里,这么多年过去了,他一厢情愿认定他们都还在那间他集中证据分析出来的空屋里,由于潜意识不能接受其他的可能性,所以他宁愿相信,他们吃得好、睡得好,一心只想等待儿子长大以后,变成一名优秀的侦探,前来破案,伸出救援的双手。

  随着眼前逐渐展开的侦探之路,路上却走出了韩明丝小姐。她不美,但是使人分心。事实上,韩明丝登场的时候,已经是一位少妇了。因成熟到拉警报的年龄,迫使她在社交界不择手段地寻找大人物来做为婚配的对象。「我看得出来,她的姿态洩露了心中的城府。最重要的是,我在她眼睛周围注意到一种特质─可说是严厉而苛刻到无情的眼神─如今我回想起来,那天晚上,主要就是为了这点,我才如此醉心地注视她。」班克斯回忆道。

  一位急不可待的社交名媛和一个籍籍无名、初出茅庐的小侦探,这就是石黑一雄设计出来的男女主角。好鲜明洗练的形象,韩明丝眼高于顶,不耐烦和小人物打交道;而班克斯亟待成就大志、寻回生身父母,于是这段情感的长路和注定要延宕多时的结局,攫取了读者一路追踪的目光。石黑一雄的爱情之眼始终透现着新鲜晶明的光芒,无论是《长日将尽》里老人迟暮中反覆地追忆,或是《别让我走》始终惺惺相惜却不能相守的男女复制人,在不重复的叙事中,共同存在的是他们缓缓地流淌的细腻情感,直到溢注在生命中任何一个干涸的角落,好像在告诉我们,即使处境最悲凉的人也能含着一方甜蜜的糖。只是这方糖,在故事中将渐次溶化,最后都化在泪海里……。

  关于这个故事,还有一根扣住人心的弦─班克斯的儿时玩伴,日本人秋良。他的存在照现出班克斯幼小心灵需要陪伴、需要慰解的孤独和脆弱。「紧接着父亲失踪后的几天,我记得的事不多,只记得常常担心秋良。」即使日后再度踏上寻找父母的道路,重新回到上海,多年前的印记仍铭刻在班克斯的心板上。是什么样的时代,在什么样的家庭里,会让一个八岁的孩子心头蒙上了陈年的恐惧?其中有租借区里的中国恐怖传说,然而更多的是这里的孩子们面对自己祖国的陌生、怀疑和恐惧感。秋良害怕做错事会被送回日本,而班克斯当然也不想回到英国,反观租借区却又是一个扭曲变形的世界,像是一面照妖镜,照映出人世间无情冷酷的诸多怪异现象。

  班克斯父母的貌合神离源自英国人的鸦片生意。母亲每每责骂父亲的声音,敦促了班克斯快快躲回儿童游戏间,去寻求温暖和庇护。「为这样的公司服务,你不觉得羞耻吗?告诉我,赚这种亵渎上帝的钱财来过活,你的心能安吗?」母亲冰冷的眼神和父亲为了掩饰尴尬而故作欢愉的语气,让班克斯的童年景象显得荒凉与破败。那些华美的洋房、舒适的家具、欢乐的气氛……,都是用残害中国人的鸦片堆积出来的。班克斯才八岁,他也仅知道这些。

  上海租界区的英国小孩和日本小孩怀抱着对母国质疑与不信任的心态,又眼睁睁以似懂非懂的目光注视着父亲赚取不义之财,建构了他们世界的全部:舒适的卧房、充实的书斋、令人心安的游戏空间……,就连一颗球、一辆脚踏车,都来自鸦片!

  于是它们华丽的生活反而像是建立在一片空无的废墟之上。外表英国建造的洋房,内部以橡木装饰成和式的格局,进进出出之间,也许秋良并不知道一颗心该放在哪里。而班克斯在父母失踪后,被送回伦敦姑母家抚养,长成后,他终于跻身名侦探之流,所以他势必要回到上海,回到所有问题的起点。答案唿之欲出了吗?他揭开谜底的过程,无疑更叫人惊诧与痛惜!当时中日战争拉开了一道殊死的火线,班克斯甩下韩明丝热切地追求和等待,义无反顾地跳入火线,那里有手持军火的日本人,还有残弱如游丝的中国老百姓,可是秋良在哪里?父母又在哪里?

  石黑一雄很少写刻板的反派,然而一旦下笔,却又使人眼光无从移开。菲利普叔叔头发稀疏灰白、脖子变粗、双颊下垂,老迈的形象是诉说真象的最佳姿态。然而连这样一个坏人,也还有良知,只是一点也不能改变他所主导的残酷事实。他为了爱恋的情慾不能如愿,竟将班克斯的母亲推入火坑以洩愤!推给了残暴的中国军阀王顾,那是个罔顾中国百姓、没有民族自尊心的土匪,坏到骨子里的反派。班克斯的母亲在他手上受尽了凌辱,却换来班克斯在伦敦幸福成长的全部资源,包括他优质的教育和成为侦探的梦想。

  石黑一雄在他所建构的文学国度里,将一切实质的存在都解构了,只留下爱。母亲对儿子的爱,足以使她放弃所有的理想和追求,甚至连最后一点身为人尊严都可以被丢弃在烂泥淖里,让人唾弃践踏。在作家的定义下,所谓母亲,就是在备受屈辱的痛苦中,沐浴着儿子得到幸福的光辉。生命消逝得太快,什么都来不及挽留,但是继而一想,做什么也都是徒劳。唯有爱,是真实的存在。
 

图书试读

第一章
 
那是一九二三年夏天的事了。那年夏天,我不顾姑妈要我返回夏洛普郡的期望,离开剑桥南下,决定未来在首都发展,于是租下肯辛顿区贝福德花园十四号B室这间小公寓。如今回想起来,夏天就属那年最美好。在寄宿学校和剑桥读大学时,我长年生活在人群里,到了伦敦可以独来独往,真是惬意。我喜欢伦敦的公园,还有大英博物馆宁静的阅览室;兴致来了,就在肯辛顿区的街道逛一整个下午,天马行空想着未来的计画,走久了便把脚步稍歇,赞叹在英国这个国家,连这样的大都会区,也看得到爬墙虎、常春藤攀爬在雅宅门面上的秀姿。
 
就在某一次这样的信步漫游里,我与老同窗詹姆斯.奥斯朋不期而遇,发现他就住在附近,便邀他下回路过不妨上来小坐。尽管在此之前,我不曾邀谁到过我的住处,我却有信心他会接受邀请,因为这住所可是精心挑选的。房租虽然不贵,房东太太的装潢却十分不俗,散发着维多利亚前朝的悠闲;白天时分,客厅里阳光充足,陈设着一座年代久远的长沙发,还有两张舒适的单人扶手沙发椅、一个古董杯盘柜,以及一屏橡木书橱,里头满满地摆着一套老旧欲碎的百科全书─我相信这些东西正合这位客人的品味。除此之外,刚接下这栋公寓的时候,我就步行到骑士桥买了一套安妮女王风格的茶具、几包上好的茶和一大罐饼干。几天后,奥斯朋真的突然在早晨时分来访,我便能以茶点招待,并且有十足的把握─他绝对想不到,在此之前从来没有别的访客。
 
在头一刻钟里,奥斯朋在客厅里四处走动,又赞美我公寓好,又东看看、西摸摸,还不时探头往窗外望,夸赞这里的街景新鲜。看了好一会儿,他终于在长沙发上安坐下来,我们这才开始叙旧─聊我们的近况与昔日校园友人最近发生的事。我记得我们谈了一会儿各个工会的活动,话题就转向了德国哲学,这场辩论漫长而愉快,展现我们在不同学府里各自修成的功力。接着奥斯朋又起身走动,一边高谈阔论他未来的各种计画。
 
「我打算到出版界,没错。报社、杂志社,这类机构。不瞒你说,我想开个专栏,谈谈政治、社会议题。当然啦,我的意思是,如果我决定不从政的话。我说班克斯,你真的还没想过未来要干什么吗?瞧,前程就在那儿。」他指向窗外。「你总有些什么计画吧?」

用户评价

评分

《我辈孤雏》,我第一次看到这个名字的时候,就觉得它有一种莫名的力量。你知道,台湾有很多传统的老宅,有些里面住著一些年长的长辈,他们可能子女都移民到国外了,或者因为各种原因,独自生活。他们就像是那个时代的“孤雏”,在岁月的长河裡,默默地守护著一些东西。我猜想,这本书的主题,可能和“失去”与“寻找”有关。失去的可能是亲人、是故乡、是过去的时光,而寻找的,则可能是归属感、是爱、是生活的意义。我一直觉得,台湾社会有很多隐藏的故事,很多平凡人物背后,都有著不平凡的经历。这些故事,往往不会被大张旗鼓地宣传,但它们却构成了我们社会最真实的肌理。这本书会不会就捕捉到这样一些被忽略的角落,把那些“孤雏”般的人物,他们的生活、他们的情感,他们的挣扎,都细致地呈现出来?我希望它能带给我一种深刻的触动,让我重新审视生活中的那些看似微不足道却又至关重要的事物,并且更加珍惜身边的人。

评分

《我辈孤雏》,光是这几个字,就勾起了我不少对于童年回忆的联想。你知道,在台湾,很多老一辈的人,尤其是早期移民过来的,他们的生活经历就像是“孤雏”一样,背井离乡,在一个完全陌生的地方,从零开始。他们可能没有太多的依靠,只能凭著一股拚劲和一股傻劲,在这块土地上扎根。我常常在想,如果这本书写的是一个现代的故事,那麼“孤雏”可能代表著另一种形式的无依。可能是因为家庭破碎,父母离异,或者因为一些社会问题,被迫提早独立,像个小大人一样承担起生活的重担。又或者,是在资讯爆炸的时代,我们被太多的信息淹没,反而找不到真正属于自己的声音,感觉自己像被遗落在角落的孤雏,找不到前进的方向。这本书会不会探讨现代社会下,个体如何对抗疏离感?如何在人与人之间建立起真实的连接,而不是流于表面的社交?我一直觉得,台湾社会在表面上看起来很热闹,但其实很多人内心深处都有著一种孤独感。可能是因為生活压力太大,大家忙著工作,忙著赚钱,忽略了情感的交流;也可能是因為社会变得越来越多元,人与人之间的差异越来越大,反而不容易找到共同点。我希望《我辈孤雏》能够深入挖掘这种现代人的孤独感,并且提供一些思考的方向,让我们知道,即使是“孤雏”,也并非是全然的孤独。

评分

《我辈孤雏》,这书名听起来就有一种淡淡的忧伤,但又不是那种绝望的悲伤,而是一种带着点坚韧的,关于成长的伤痕。你知道,在台湾,很多年轻人在成长过程中,都会经历一段不太顺遂的时期。可能是学业上的压力,可能是人际关系的困扰,也可能是家庭环境的因素。他们可能就像是“孤雏”一样,在世界的角落里,默默地舔舐著自己的伤口,然后一点点地长大。我很好奇,这本书会不会就聚焦在这样一个青春期的“孤雏”身上?他/她是如何在成长的迷茫中,找到自己的方向?又是如何从一个被动的接受者,变成一个主动的创造者?我记得台湾有很多作家,他们笔下的青春故事,总是充满了真挚的情感,并且能够引起年轻读者的强烈共鸣。我希望《我辈孤雏》也能有这样一种力量,它能够温暖那些在成长路上感到孤独的灵魂,并且让他们相信,即使是“孤雏”,也能够拥有一片属于自己的蓝天。

评分

“我辈孤雏”,这几个字在我脑海中迴盪,让我想起了很多经典的作品,那些描述个体在庞大社会机器下,渺小却又顽强生存的故事。台湾的社会变迁非常快速,尤其是在经济起飞之后,很多传统的社会结构都在瓦解。我辈,代表著一个时代,一个群体,而孤雏,则暗示著他们的生存状态。我很好奇,作者是想描绘哪一个世代的故事?是战后的老一辈,在艰难的环境中开创家业?还是我们这一代,面对著高房价、低薪资、少子化等种种挑战,感觉自己像是被时代抛弃的“孤雏”?我觉得,这本书很有可能会触及到台湾社会一些比较深层次的问题,比如代际之间的隔阂,年轻人对未来的迷茫,以及个体如何在充满不确定性的环境中寻找自己的价值。我记得以前看过一些描写小人物故事的电影,他们可能没有惊天动地的作为,但他们那种在逆境中不屈不挠的精神,却常常让人动容。我希望《我辈孤雏》能够有这样一种力量,能够让我们在阅读过程中,感受到一种来自普通人的伟大,感受到一种即使身处“孤雏”的境地,依然能够闪耀出独特光芒的生命力。

评分

“我辈孤雏”,这几个字,让我感受到一种特别的时代感。你知道,台湾在不同的发展阶段,都涌现出很多充满梦想和闯劲的年轻人。他们可能是在戒严时期,在追求自由和表达的道路上,像“孤雏”一样,默默地奋斗;也可能是在经济起飞的年代,怀揣著改变世界的梦想,但现实却给了他们沉重的打击。我很好奇,这本书想描绘的是哪个时代背景下的“孤雏”?他们所面临的困境和挑战又是什么?我记得台湾有一些历史小说,它们能够把当时的社会氛围、人物的内心世界都描绘得非常生动,让我们仿佛身临其境。我希望《我辈孤雏》也能有这样一种厚重感,它不仅是一个人的故事,更是那个时代的一个缩影,让我们能够通过书中的人物,去了解那段属于我们共同的记忆。

评分

《我辈孤雏》,这书名就像是一首低吟浅唱的歌,带着点沧桑,带着点回忆,也带着点对未来的期许。我常常觉得,台湾社会就像是一个大染缸,每个人都在里面被染色,被塑造,但总有一些人,他们不愿意被完全同化,他们保持著自己独立的灵魂,就像是“孤雏”一样,即使被人群包围,内心依然保持著一份纯粹。我猜想,这本书可能会探讨“自我认同”这个主题。主角是如何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找到真正的自己?又是如何接纳自己“孤雏”的身份,并且从中获得力量?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带给我一种深刻的思考,让我们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并且勇敢地去追求属于自己的幸福。我喜欢那种不落俗套、有深度思考的作品,我相信《我辈孤雏》能够满足我的期待。

评分

“我辈孤雏”,这书名让我想到了很多关于“漂泊”的概念。台湾是一个海岛,我们本身就带著一种地理上的“孤悬”感。很多人为了生活,不得不背井离乡,去外地打拼,甚至移民到海外。他们就像是海上的孤舟,努力地在风浪中寻找自己的方向。我猜想,这本书里的人物,一定会有著强烈的自我意识,他们不会轻易地随波逐流,即使被生活推向了边缘,也会努力地发出自己的声音。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刻画这种“孤雏”的内心世界的?他们是如何在孤独中保持清醒,在逆境中寻找希望的?我记得台湾有一些独立书店,里面有很多来自不同背景的作者,他们的作品往往都有一种很强的个人风格,并且常常触及到一些社会现实的议题。我希望《我辈孤雏》也能有这样一种独立精神,它不一定追求大红大紫,但一定能够深深地打动一部分读者,让我们在书中找到共鸣,感受到一种“原来我不是一个人”的慰藉。

评分

《我辈孤雏》,这个名字让我脑海中立刻浮现出一些画面,有点像那种老电影裡,主角可能是一个在社会底层挣扎的小人物,但他/她身上总有一种独特的魅力,一种不向命运低头的韧性。台湾社会其实有很多这样的人物,他们可能没有显赫的家世,没有过人的天赋,但他们凭借著自己的努力和毅力,在这个世界上闯荡出自己的一片天地。我猜想,这本书裡的主角,一定不会是一个轻易放弃的人。他/她可能经历了无数次的失败,但每一次跌倒之后,都能重新站起来,并且变得更加强大。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塑造这样一个“孤雏”形象的?他/她身上的闪光点在哪里?又是如何在这个复杂的社会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骄傲?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带给我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让我们相信,即使身处逆境,只要不放弃,就一定会有希望。

评分

喔,看到《我辈孤雏》这个书名,我脑子裡就浮现出好多画面。你知道嗎?住在台湾,尤其是在我这种从小被灌输著“家”和“家族”概念的人,孤雏这两个字自带一种说不出的重量。它不像“孤儿”那么直接,带了点漂泊、带了点被遗弃,但同时又好像保留了一点希望,一点“我本就不该属于那里”的自我想法。我很好奇,作者到底想透过“孤雏”这两个字,传达出什麼样的人生处境?是那种在社会边缘挣扎的,努力找寻自己位置的年轻人?还是说,更像是一种精神上的独立,即使身处人群,内心却依然觉得孤单,像一只没有依託的小鸟,只能靠自己一点点摸索生存之道?我猜想,这本书裡描绘的人物,一定不会是那种一帆风顺、事事顺遂的类型。他们可能会經歷很多挫折,被人看不起,甚至被误解。但是,正因為是“孤雏”,他们才会有更强的韧性,更渴望被看见、被理解。台湾社会其实也有很多这样的人,尤其是在都市扩张、传统价值鬆动的情况下,很多人在家庭、职场、甚至人际关系中,都可能体会到一种“我好像是隻孤雏”的感受。这本书会不会触碰到我们内心深处的那一部分,让我们在阅读时,感受到一种莫名的共鸣?我非常期待,作者会如何描绘这种“孤雏”的内心世界,他们是如何在困境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那片天空,或者,如何与这种“孤雏”的命运和解。

评分

“我辈孤雏”,这四个字,给我一种强烈的画面感。想象一下,在台湾那些老旧的巷弄裡,也许会有一些独立经营的小店,店主可能是一位阿姨,或者是一位叔叔,他们一辈子都在经营著自己的小生意,不求大富大贵,只求安稳度日。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大卖场、连锁店的兴起,他们的生意可能越来越难做,渐渐地,他们就像是那个时代的“孤雏”,被边缘化了。我很好奇,这本书会不会就描绘了这样一群人的故事?他们是如何在快速变化的社会中,坚守著自己的生活方式?他们又是如何在夹缝中求生存,并且找到属于自己的价值?我记得台湾有很多纪录片,都喜欢去挖掘那些被我们忽略的角落,去记录那些平凡人物的生活。我希望《我辈孤雏》也能够有这样一种视角,它不追求宏大的叙事,但能够把每一个个体都描绘得活灵活现,让我们感受到一种来自小人物的尊严和力量。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