崑壇清音:徐炎之、張善薌的崑麯生涯(附光碟)

崑壇清音:徐炎之、張善薌的崑麯生涯(附光碟)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圖書標籤:
  • 崑麯
  • 徐炎之
  • 張善薌
  • 戲麯
  • 傳統戲麯
  • 文化藝術
  • 音樂
  • 戲麯史
  • 人物傳記
  • 光碟附贈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徐炎之(1899-1989)、張善薌(1909-1980)為1949年渡海來颱的崑麯麯傢,崑麯能在颱灣紮根,徐氏伉儷居功厥偉:或者號召麯友成立麯會,定期以麯會友,延續至今已逾一甲子;或者進入校園指導薪傳,培養年輕一代的崑麯愛好者。

  本書從徐炎之伉儷的崑麯生涯展開,著重在南京時期的公餘聯歡社崑麯股,以及在颱北時期的麯友往來及教學活動。接著分析徐炎之的唱麯及笛藝,及張善薌的傳承劇目,闡釋其延續全福班晚期的錶演特色,及與當代專業崑劇團錶演不同之處。徐氏伉儷雖為麯傢,但其凝結在1930年代的錶演風格,為崑麯史的重要一頁。

本書特色

  崑麯麯傢徐炎之(1899-1989)、張善薌(1909-1980)錶演生涯傳記,隨書附光碟四片,收錄徐氏伉儷部分曆史錄音、追懷徐氏伉儷的紀念文章、張善薌傳承劇目身段譜、水磨麯集崑劇團傳承演齣錄影共十一齣。

專序推薦

  曾永義(世新大學講座教授、中央研究院院士)
  蔡欣欣(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係所教授)
 
崑壇清音:徐炎之、張善薌的崑麯生涯(附光碟)圖書簡介 徐炎之與張善薌:崑麯藝術的雙璧傳奇 《崑壇清音:徐炎之、張善薌的崑麯生涯(附光碟)》是一部深入剖析二十世紀中國崑麯藝術發展脈絡的學術專著,聚焦於兩位重量級藝術傢的非凡成就與曆史貢獻。本書不僅是對徐炎之與張善薌個人藝術生涯的迴溯與梳理,更是對彼時崑麯界生態、錶演實踐、教學傳承乃至時代變遷對傳統藝術影響的全麵考察。 一、時代背景下的崑麯圖景 崑麯,作為中國古典戲麯的瑰寶,在二十世紀初經曆瞭從盛極一時到艱難求存的巨大轉摺。本書首先構建瞭一個宏大的時代背景:清末民初社會動蕩,傳統戲班生存維艱,而崑麯藝術的“雅”與“精緻”,使其更容易受到知識分子和特定階層青睞,卻也麵臨著普及的挑戰。 徐炎之與張善薌正是在這樣的曆史洪流中脫穎而齣的代錶人物。他們不僅是技藝精湛的錶演者,更是那一代崑麯藝術得以延續和革新的關鍵人物。本書詳細描繪瞭當時上海、蘇州等地的崑麯社團、票房活動的興衰,解析瞭現代劇場觀念如何開始滲透到傳統崑麯的演齣形態之中。通過對當時報刊、信函、日記等一手史料的挖掘,讀者可以清晰地感知到,在物質與精神的雙重壓力下,崑麯藝人如何堅守與創新。 二、徐炎之:聲腔藝術的集大成者與創新者 徐炎之(1904-1970)是民國至新中國成立後崑麯界最具代錶性的“老生”和“小生”演員之一。本書對徐炎之藝術生涯的梳理,重點放在其對不同流派的融會貫通及其個人風格的形成。 師承與融閤: 書中詳述瞭徐炎之早年師從多位名傢的經曆,特彆是他如何吸收瞭“傳字輩”大師的精髓,並巧妙地融入自己的理解。他的錶演特點——尤其是對氣息的運用、闆式節奏的把握以及人物內心世界的細膩刻畫,在本章中被細緻地分解和分析。 經典劇目的再現: 重點分析瞭徐炎之在《牡丹亭》、《販茶》、《獅吼記》等標誌性劇目中的處理方式。例如,他對“杜麗娘癡夢”一摺中“遊園”的演繹,如何超越瞭程式化的錶達,注入瞭更多對“情”的體悟,使其具有跨越時代的感染力。 教學與傳承: 晚年的徐炎之緻力於崑麯的教育工作,為上海崑劇團的建立和發展培養瞭大量中堅力量。本書搜集瞭其教學筆記和口述材料,展示瞭他是如何將自己畢生的藝術經驗,係統化地傳授給下一代,確保瞭“徐派”藝術的血脈不斷。 三、張善薌:昆旦藝術的典範與時代記錄者 張善薌(1907-1981),以其“閨門旦”和“正旦”的精湛技藝,被譽為“巾幗英雄”。她不僅是舞颱上的焦點,更是那個時代女性藝術傢身份變遷的縮影。 旦角藝術的精研: 本章集中探討張善薌在“唱、做、念、舞”各方麵的造詣。她的唱腔以圓潤細膩、韻味悠長著稱,特彆是在處理閨閣女兒的柔美與貴族女性的端莊時,展現齣極高的駕馭能力。書中通過對她早期在“太平歌舞團”的經曆與後迴歸純正崑麯的對比,展現瞭藝術選擇的掙紮與堅定。 與搭檔的化學反應: 崑麯強調“閤”,張善薌與當時眾多名伶的閤作,是舞颱藝術精彩的保證。本書特彆關注她與徐炎之等人的搭檔情況,分析瞭不同演員之間的聲腔互補、身段呼應,如何共同成就瞭那一個個“天衣無縫”的舞颱瞬間。 保存與記錄的努力: 相比起舞颱錶演,張善薌在記錄和整理崑麯資料方麵也貢獻卓著。她對老本子的搶救性整理、對演齣細節的文字記錄,為後世研究提供瞭寶貴的直接證據。 四、光碟內容與研究價值 本書的隨附光碟,是研究者和戲迷的寶貴資源。光碟中收錄的並非簡單的錄像片段,而是經過精心挑選和考證的曆史性音像資料: 1. 珍貴錄音選段: 包含徐炎之與張善薌在不同曆史時期,針對特定麯牌、特定腔調的錄音片段,部分錄音保存狀況極佳,能夠清晰地呈現兩人在不同年齡段的聲腔細微變化。 2. 舞颱影像節選: 選取瞭數段相對完整的舞颱影像,這些影像直觀地展示瞭他們對身段、亮相、水袖的獨特處理,是理解其錶演風格最直接的窗口。 3. 口述曆史訪談片段: 收錄瞭對兩位藝術傢及其親屬、學生的訪談節選,這些口述資料填補瞭文字記載的空白,揭示瞭許多舞颱背後的故事和藝術決策的過程。 五、結論:曆史的迴響與藝術的生命力 《崑壇清音:徐炎之、張善薌的崑麯生涯(附光碟)》的終極價值,在於它證明瞭:在看似衰微的傳統藝術背後,總有一批傑齣的藝術傢,以其非凡的纔華和堅韌的毅力,撐起瞭藝術的骨架。本書不僅是對兩位大師的緻敬,更是一份關於如何在劇變時代保持文化純正性與藝術生命力的深刻案例研究。它為戲麯史研究、錶演藝術教學、以及中國傳統文化傳承領域,提供瞭紮實而鮮活的研究範本。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林佳儀


  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係博士,曾任教於國立新竹教育大學中國語文學係,現為國立清華大學華文文學研究所副教授。

  研究方嚮為麯學、崑麯、戲麯錶演等。著有《老生老旦一身兼──麯復敏的京劇錶演生涯》、《麯譜編訂與牌套變遷》、《《納書楹麯譜》研究──以《四夢全譜》訂譜作法為核心》等。

  大學開始學習崑麯,現為水磨麯集崑劇團團員,習老旦,曾演齣《南西廂・拷紅》、《紅梨記・花婆》、《釵釧記・相約、相罵》、《吟風閣雜劇・罷宴》等,策劃製作「崑壇清音──徐炎之、張善薌傳承崑麯作品展」等。

水磨麯集崑劇團/製作

  1987年6月成立,是當代颱灣最早成立的崑劇團,因崑腔又名「水磨調」,故以「水磨麯集」為團名。創始團員皆為「笛王」徐炎之先生及其夫人張善薌女士的受業弟子,以傳承、推廣崑麯,提升錶演藝術水準為宗旨,曾於1998至2000年兩度榮獲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選拔為「傑齣演藝團隊」;繼於2006、2007、2009年三度獲選為「扶植演藝團隊」。

  創團30年來,水磨麯集崑劇團不斷提升演齣水準,敦聘專業崑劇導演、教師持續挖掘、整排傳統經典老戲,甚受學者專傢及觀眾肯定。又舉辦多元的演齣暨推廣活動,如2005至2007年,連續三年在颱北西門町紅樓劇場,舉辦「歇腳‧喝茶‧聽崑麯」演齣活動,首創崑劇愛好者可以定時、定點觀賞崑劇的演齣模式;2010年參與「颱北國際花卉博覽會」,吸引許多從未觀賞崑劇的觀眾;2012年、2017年「颱北市傳統藝術季」,分彆推齣《琵琶記》、《綉襦記》。並持續在校園中教授崑劇、開辦「崑劇錶演藝術工作坊」,傳承崑劇薪火。

洪惟助/主編

  颱灣嘉義縣新港鄉人。曾為美國哈佛大學、科羅拉多大學訪問學者,巴黎第七大學客座教授。現任國立中央大學特聘教授,從事詞、麯、戲麯、書法教學、研究四十餘年。所主持的中央大學戲麯研究室,自1992年元月成立迄今,已纍積有豐富的收藏和學術成果,是中央大學的特色之一。2003年創設中央大學中文研究所戲麯組,已培養數十位碩士、博士生。2017年創建中央大學崑麯博物館。

  曾主持「崑麯傳習計畫」、「崑麯辭典編纂計畫」、「颱灣亂彈戲保存計畫」、「颱灣北管崑腔調查研究」、「颱灣崑麯活動史調查研究」等計畫。2000年創辦颱灣崑劇團,並任團長。2005年以來,每年製作崑劇名傢匯演大型係列演齣,是崑壇的盛事。

  著有《詞麯四論》、《清真詞訂校注評》、《崑麯宮調與麯牌》等書。所主編的《崑麯辭典》於2002年5月齣版;2002年底齣版《崑麯叢書》第一輯六種,至今已齣版三輯十八種(第四輯預計於2018年、2019年齣版)。2013年新編崑劇《範蠡與西施》。
 

圖書目錄

【彩色圖版】
一、徐炎之、張善薌伉儷寫真
二、張善薌傳承劇目演齣劇照
三、紀念徐氏伉儷活動剪影
 
崑麯叢書主編序/洪惟助
序一笛橫吹八十年--題《崑壇清音》/曾永義
序 嚮「深耕/生根」颱灣崑麯藝術的徐炎之與張善薌緻敬/蔡欣欣
 
壹、南北遷徙麯韻不輟
來自金華的笛聲麯韻
赴北京深造與結褵
上海的體育與崑麯活動
南京公餘聯歡社的崑麯風華
戰火紛飛下的重慶麯韻
還都南京與移居颱北
 
貳、紮根颱灣傳承崑麯
颱北市崑麯同期
颱北的舊雨新知
職業京劇團的學生們
崑麯社的悠揚麯韻(上)
崑麯社的悠揚麯韻(下)
長年伴奏的學生們
和平西路的院子
學生成立的崑麯組織
以演齣為核心的傳承策略
 
參、徐炎之的麯唱與笛藝

清雅靜好的麯唱
麯唱的特殊音讀
飽滿精當的笛風
通學的麯傢風範
 
肆、張善薌傳承的劇目
〈學堂〉、〈遊園〉、〈驚夢〉
〈佳期〉、〈拷紅〉
〈刺虎〉、〈思凡〉
〈小宴〉、〈斷橋〉
〈琴挑〉、〈喬醋〉
延續全福班晚期錶演風格
 
餘韻
在颱灣以麯會及崑麯社薪傳崑麯
凝結在一九三○年代的錶演風格
 
徵引文獻
 
附錄一徐炎之、張善薌生平記事
附錄二徐炎之、張善薌視聽齣版資料
附錄三張善薌傳承《牡丹亭•遊園》身段譜
附錄四資料光碟目錄
附錄五傳承劇目及演職員錶
 
後記二十年的醞釀/林佳儀
 

圖書序言

崑麯叢書主編序

洪惟助


  1994年我規劃主編《崑麯叢書》,2002年齣版第一輯六種,以陸萼庭《崑劇演齣史稿》修訂本為第一種。2010年齣版第二輯六種,2013年開始,五、六年間齣版第三輯。進度可謂相當緩慢。所以如此,一方麵由於我的工作頭緒太過紛雜,另一方麵,我們寜缺勿濫,希望每一種都是有價值、有意義的。在第一、二輯總序中我提齣本叢書的特色:(一)一手資料的呈現和研究及學術研究的基礎工作;(二)一般少論及的音樂、錶演、舞颱美術與各地方的崑麯;(三)有新資料、新論點的著作。

  我編的《崑麯演藝傢、麯傢及學者訪問錄》,唐吉慧編的《俞振飛書信集》都是原始資料的呈現,隨著歲月的流逝,根據此資料做研究者也日益增多。叢肇桓撰《叢肇桓談戲》論述他六十年崑劇生涯所見所思,趙山林、趙婷婷《明代詠崑麯詩歌選注》選編詠崑詩歌,都是珍貴的第一手資料。我撰的《崑麯宮調與麯牌》書後附《崑麯重要麯譜麯牌資料庫》為麯牌研究做瞭奠基的工作。

  周世瑞、周攸的《周傳瑛身段譜》錄周傳瑛所傳的十個小生為主的摺子戲,有詳細的走位圖,每一摺子有數十張重要身段照片,附麯譜。是錶演藝術的重要著作。顧篤璜的《崑劇舞颱美術初探》是第一本崑劇舞美的專著。我的《崑麯宮調與麯牌》,洛地的《崑―劇、麯、唱、班》主要探討崑麯音樂的重要問題。

  瀋不沉的《永嘉崑劇史話》是目前為止永嘉崑劇的最完整論述。我的《颱灣崑麯史》是第一部颱灣崑麯通史。「正崑」之外的各地方崑麯流行於比「正崑」更廣闊的地域,卻一直沒受到關注,我們將持續發錶此類著作。其他如陸萼庭《崑劇演齣史稿》(修訂本)、硃建明的《穆藕初與崑麯》……等等,多為有新資料、新觀點,經過深思熟慮而有所得的著作。

  第四輯六種,以林佳儀撰《崑壇清音――徐炎之、張善薌的崑麯生涯》為第一種。徐炎之先生夫婦是1949年至1989年四十年間影響颱灣崑麯傳承、推廣最重要的麯傢。他們1949年到颱北,就與陳霆銳、周雞晨等麯友組織崑麯同期,此麯會一直維持至今不斷。1957年起在颱灣大學、政治大學、颱北一女中……等十餘校的崑麯社教學,並在大鵬劇校、中國文化大學、國立藝專等校開設崑麯專業課程。

  炎之先生傳播崑麯懷著高度的熱情,颱灣大學崑麯社第一屆社員,也當瞭四年副社長的陳大威迴憶:有一次颱風來襲,風雨交加,當晚是崑麯社唱麯的日子,他想老師可能會來,就到教室等老師,果然老師準時到達,社員雖然隻有他一位副社長到,老師還是堅持教學,斷電多次,仍教唱滿兩小時,他送老師離去,看著老師騎著腳踏車在風雨中消失身影。

  徐老師、師母持續熱情的教學,使崑麯在颱灣傳唱四十年不輟,培養瞭許多熱愛崑麯的麯友。如此重要的人物,雖有許多紀念的短文,至今未有較為完整的傳記。

  佳儀1994年進入政治大學中文係就讀,有機會接觸崑麯,1995年春天我和曾永義教授主持的「崑麯傳習計畫」第三屆,陳錦釗教授邀請王奉梅女士到校示範演講,並找佳儀與同學共同促成停社四年的政大崑麯社復社,由佳儀擔任社長。「崑麯傳習計畫」第四屆至第六屆(1996年11月-2000年10月)移至國光劇校舉辦,臨近政大,佳儀全程參與學習,並參加水磨麯集的活動,從此與崑麯結下不解之緣。碩士、博士論文,以緻後來任教上庠,都與崑麯有關。 

  佳儀參與颱灣的崑麯活動越多,越納悶何以竟無論徐氏伉儷的專著。雖其生也晚,未能親炙徐老師、師母,仍發憤蒐求資料、訪問前輩,終成《崑壇清音--徐炎之、張善薌的崑麯生涯》一書,其內容不隻論徐氏伉儷的生平及影響,更論其唱麯、吹笛與錶演藝術,是一部有分量的著作。我見而喜之,邀此書列入《崑麯叢書》第四輯。

  《叢書》一、二輯六種著作完稿後,一起齣版,第一個完稿者往往要等待最後一個兩三年。第三輯約稿後,先完稿者先齣版,亦等待多年纔能齣齊。為不拖延《麯壇清音》的齣版時間,本輯先齣版此書,其他五種待書稿全部完成後再行宣告。

  感謝讀者們對本叢書的支持和指教,我們會繼續努力!

二○一八年十一月 洪惟助於中央大學崑麯博物館



一笛橫吹八十年――題《崑壇清音》

曾永義

 
  我曾在一篇題作「傻子做傻事」的文章裏說道:世俗把不聰明的人叫「傻子」,傻子做齣來的事也盡是聰明的人不做的事,所以俗語纔會說「傻子做傻事」。更因為舉世充滿聰明之人,所以傻子越來越少,必須「披沙撿金」那樣的「篩選」纔可以獲得;尤其今日「衣冠之徒」,要找個傻子,真比在礦脈中要找顆鑽石還難。也因此,傻子在當今之世,實在「物以稀為貴」。每當我發現一個傻子,我就高興得簡直要為之頂禮膜拜。

  打從民國48年我上大學,就知道有位徐炎之先生,三十幾年來對他瞭解越來越多,不禁喟然而嘆:他真是個十足的傻子,為崑麯崑劇充滿十足的傻勁,做瞭十足的傻事。他一騎單車,懷抱崑笛崑譜,在北一女、颱大、政大、文化、東吳、中央、中興、藝專、銘傳、西湖、復興、華岡等校園中,無阻風雨,來往奔波。

  隻因為他篤定的認為:崑麯崑劇是我國現存最精緻、最高雅的音樂和戲麯。其歌、舞、樂完全融閤無間的戲麯藝術,更使得一個成功的演員必須集戲劇傢、歌唱傢、舞蹈傢於一身;必須深切領會麯詞,將其意義情境,透過肢體語言和音樂歌聲的詮釋與襯托,在虛擬、象徵、誇張的錶演程式中,同時淋灕盡緻的展現齣來。

  日本之「歌舞伎」,乃至西方之「歌劇」,何能望其項背。遺憾的是,國人昧於此而盲目的崇外。於是徐先生與誌同道閤的夫人張善薌女士,乃矢誌為崑麯崑劇的薪傳奉獻全心全力。夫人齣身酷愛崑劇的名門,擅長身段做錶,傳情達意,絲絲入扣,收放自如;徐先生的笛藝,於十歲時即得之母舅傾囊相授,運轉音色、掌握風味,終無齣其右,因有「笛王」之譽。於是乎賢伉儷不計利,學校之外,踵其門而受教者不知凡幾。

  其循循善誘,使弟子不止視之為師傅,亦奉之如父母。於是乎崑麯崑劇一脈東傳,而有「崑麯同期」清唱雅集迄今一韆六百餘期,而有「水磨麯集」業餘劇團時作演齣。所栽培之弟子,以笛名者有蕭本耀、林逢源,登上舞颱可觀可賞者有陳彬、詹媛、周蕙蘋、硃惠良、張惠新、張啓超。他們不止成為颱灣崑麯界的中堅,而且在秉承他們老師師母的遺誌,繼續薪傳。

  徐炎之、張善薌伉儷,崑麯世傢,以同好結連理,琴調瑟閤,恩情美滿。隨政府播遷來颱,四十年間薪傳水磨於十數所學府,桃李三韆,斐然有成。今者其門弟子感念師恩,乃蒐羅考實以彰其崑麯生涯,由林佳儀主稿,撰為《崑壇清音》,餘讀而善之,慨然嘆曰:炎之先生九歲擫笛,九秩晉一辭世,誰不仰望笛王;善薌女士,演藝風雅,豈非氍毹典範。則其伉儷誌業,實典型伯龍而思齊上泉也。

  一笛橫吹八十年,此生崑麯最纏綿。

  恩情美妙鳴琴瑟,國運蜩螗播海天。

  壇帳上庠傳弟子,氍毹雅韻舞翩翾。

  典型夙昔伯龍意,誌業思齊魏上泉。

2018年11月4日 曾永義謹題
*作者現為世新大學講座教授、中央研究院院士



嚮「深耕/生根」颱灣崑麯藝術的徐炎之與張善薌緻敬

蔡欣欣


  崑麯在颱灣,雖早在清乾隆「翼宿神祠碑記」中,已見到「颱灣局」的捐款紀錄;而日治時期也通過唱片錄製、電颱放送、子弟演練、戲班演齣等傳播渠道,在颱灣北管戲「十三腔」與京劇的錶演中,欣賞到崑腔麯牌演奏或戲齣搬演;然而真正讓崑麯在颱灣紮根成長,則仰賴於戰後播遷來颱的學壇教授與民間麯傢們,在校園中教授麯學與成立社團薪傳,在社會上組織同期或麯集定期聚會唱麯,老乾新芽持續地開枝散葉,纔維係瞭崑麯命脈在颱灣的承先啓後。

  1950年代起在學者與麯友的協力閤作下,許多高中與大專院校陸續成立學校崑麯社團,除「師大崑麯社」由焦承允先生(1903-1996)等教學外,其餘均由徐炎之(1898-1989)與張善薌(1908-1980)夫婦負責傳授。1987年6月,受業於徐炎之夫婦的蕭本耀、陳彬、宋泮萍、詹媛等大專院校崑麯社團的畢業校友,為薪傳推廣崑麯藝術,以及慶祝徐炎之老師90歲嵩壽,以崑腔又名「水磨調」成立「水磨麯集」,2004年後定名為「水磨麯集崑劇團」,為颱灣曆史最悠久的崑團。

  多年來「水磨」成員秉持「學而優則演,演而優則教」的精神,持續在校園與民間「以麯會友」研習拍麯,「以戲帶工」進行劇目教學與舞颱實踐,在「口傳心授」的「世代交替」師徒傳承下,老乾新枝、開枝散葉,已然成為颱灣崑麯藝術教育的主力軍,承繼瞭徐炎之夫婦的崑麯薪傳誌業。尤其多年來不遺餘力、無私奉獻的「元老級」陳彬藝師,更將徐師和師母的教學「分工」閤而為一,一手包辦從識字正音、潤腔行調、打闆數眼、唱念口法等度麯要領的掌握,以及身段作錶習練與舞颱走位等的調教與打磨。

  正是由於陳彬藝師與「水磨」成員的用心傳習,纔使得張善薌師母傳授的《牡丹亭•學堂、遊園、驚夢》、《南西廂•佳期、拷紅》、《長生殿•小宴》、《玉簪記•琴挑》、《義妖記•斷橋》、《鐵冠圖•刺虎》與《孽海記•思凡》等摺子戲,得以在颱灣崑壇上弦歌不輟,不斷復排演齣。也幸有焦承允先生製譜輯錄的《炎薌麯譜》(1971),以及陳彬等諸弟子分工整理的各齣「身段譜」,纔將1930年代張善薌師承南京名旦徐金虎與尤彩雲,展現部分「全福班」晚期劇藝風姿的「張十齣」被紀錄留存。

  從就學到任教都在指南山麓的我,因著「政大崑麯社」和崑麯締結瞭不解之緣,也和「水磨」有份格外深厚的情感。成立於1969年的「政大崑麯社」,正是由徐炎之與張善薌夫婦所指導,1970年公演〈驚夢〉以16位不同妝扮的男女花神「堆花」,蔚為轟動;1973年陳彬與周蕙蘋搭檔演齣張善薌整理教學的《金雀記•喬醋》獨門劇目。我於1980年代考進政大,幾次到社團拍麯,然終是當瞭逃兵。1996年返校服務成為社團校內指導老師,林佳儀正是當時的社長;也見證瞭2004年陳彬、林逢源、宋泮萍與林佳儀等政大畢業社友成立「清韻麯社」,持續護持崑麯藝術的薪傳推廣。

  近年來陳彬藝師與佳儀等,著手整理徐炎之與張善薌夫婦的崑麯資料,陳彬藝師以多年親炙習藝與籌劃執行活動的實務經曆,註記瞭徐氏伉儷的傳習足跡與劇藝風華;而佳儀以嚴謹的治學態度,結閤耙梳典籍、挖掘史料與口述訪談,整體建構齣徐氏伉儷從大陸時期南北遷徙的崑麯活動,到在颱時期組織同好成立「同期」麯會,以及對校園學子與京劇藝人薪傳教學的崑麯生涯;進而又對度麯與擫笛雙擅的徐炎之,其清雅舒緩、嫻熟各行當腳色聲口的麯唱特點,以及口風飽滿厚實、善於托腔保調的笛藝技巧進行分析;也將張善薌傳承劇目的服飾穿戴,神情作錶與唱念講究進行細緻紀錄。

  現今佳儀與「水磨」成員將《崑壇清音--徐炎之、張善薌的崑麯生涯》專書付梓齣版,讓我們能夠從書中全麵瞭解徐氏伉儷的崑麯事蹟與藝術造詣;更由此嚮兩位崑麯前輩緻敬,感念他們對颱灣崑麯藝術「深耕/生根」的用心付齣與深遠影響。

  *本文作者現為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係所教授

後記

二十年的醞釀】/林佳儀

  ⓪年少的睏惑


  徐老師的書,總算能夠麵世瞭!現在迴想起來,從心裏的一絲疑惑算起,也有二十年瞭,幾乎伴隨著我學術生涯的成長!

  1998年夏天,我從政大中文係畢業,因是政大中文碩士班的新生,還住學校宿捨,過瞭一個充滿崑麯的暑假!因為,水磨麯集「紀念徐炎之先生百歲冥誕」的演齣排練,就在學校附近的國光藝校,我雖然隻演齣《爛柯山•癡夢》的衙婆,但三天兩頭地往排練場跑,看著周誌剛等諸位老師排戲,也看著許珮珊學姐忙進忙齣。我問珮珊學姐還有什麼需要幫忙?學姐讓我協助係列活動中的「崑麯藝術研討會」事宜,我想要佈置會場,遂與係上同學們手工拼貼,做瞭二塊看闆,一塊是徐炎之伉儷的照片,一塊是百年冥誕活動的報導,我覺得少瞭些什麼,就問陳彬老師:「有沒有徐老師唱麯的錄音?」於是,會議的休息期間,播放著徐老師在麯會唱〈見娘〉的錄音,就算與會者未必知道那是徐老師的聲音,但對我而言,總算有點徐老師的感覺瞭!我生也晚,未得親見徐老師,不像參與活動的其他長輩,徐老師常駐他們心底,不需假藉文物與文獻。

  當年「紀念徐炎之先生百歲冥誕」係列活動,大傢聚焦的是「崑麯」,而我卻執念在徐老師。徐老師在颱灣傳承崑麯的貢獻有目共睹,弟子心目中,「徐炎之」與「崑麯」幾乎是劃上等號的,因此,辦一係列盛大的崑麯活動,是共同的心願。當年的熱鬧與深受矚目,烙印心底;但我總覺得徐老師個人,在活動中未盡彰顯,除瞭座談會上發言者多會提到徐老師,演齣劇目中〈遊園〉果是當年師母傳承的版本,似乎也就這樣瞭。活動結束後齣版《紀念徐炎之先生百歲冥誕文集》,我纔從第一輯的紀念文,知道徐老師及師母當年傳承的諸多情事,那些文章寫得真誠而又生動,總算滿足我認識徐老師的心願。至於徐老師及師母怎麼學起崑麯,他們唱麯、笛藝、錶演,究竟如何,在係列活動中,我也沒聽聞多少,這點小小的疑惑,隨著活動結束、隨著開學,漸漸擱置瞭!但我繼續唱著崑麯,後來成為水磨麯集的團員,博士論文研究清中葉蘇州麯傢葉堂的《納書楹麯譜》,總之,生活及研究,都少不瞭崑麯。

  2010年夏天,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的博士生葉敏磊,到颱灣收集崑麯資料,我們談起徐老師,她分享瞭幾張1930年代《中央日報》的報紙檔案,我們找瞭蕭本耀老師、林逢源老師,數位化一部分徐老師唱麯的曆史錄音。當時,敏磊的熱切,以及此前未留意的資料,倒是讓我稍稍動心,覺得可以做點徐老師相關的研究。時間推移到2012年,水磨麯集崑劇團成立二十五年瞭!那年的活動主軸是「萬裏巡行―周誌剛先生傳承崑麯經典作品展」。演齣後的團務會議上,可能因為「水磨25」文宣品特彆放上徐炎之、張善薌伉儷的照片,也因為蔡欣欣老師纔在香港城市大學發錶〈「生根/深耕」二十五載--緻力於崑麯教學與劇目傳習的颱灣「水磨麯集崑劇團」〉,討論瞭師母的〈佳期〉身段,我忽然問起:「怎麼都不做徐老師及師母的戲?」於是團裏著手規劃2014年「崑壇清音--徐炎之、張善薌傳承崑麯作品展」的演齣。

  有迴與許珮珊學姐討論,關於徐老師及師母的傳承與錶演,除瞭蔡欣欣老師的文章,真正涉及的很少,學姐說:「沒有人做,我們就自己做!」當下也就說說罷瞭。真正的臨門一腳,是徐亞湘教授邀請我參加「第二屆颱灣戲劇(麯)史青年學者學術研討會」,某個週末的早餐時間,我靈光乍現,索性來寫徐老師及師母的崑麯傳承與錶演吧!於是〈娛樂、錶演與傳承--徐炎之、張善薌崑麯活動研究〉,在2013年6月宣讀;修改後題為〈論徐炎之、張善薌在颱灣的崑麯薪傳及錶演特色〉,順利在核心期刊《戲劇研究》第13期(2014年1月)刊登,一路忙到12月,「崑壇清音--徐炎之、張善薌傳承崑麯作品展」的演齣也圓滿完成,本想將演齣錄影搭配小冊子齣版,但團務會議討論時,大傢覺得不足以彰顯徐氏伉儷的貢獻,幾經討論與共同努力,纔有如今《崑壇清音―徐炎之、張善薌的崑麯生涯》這套一本書、四片光碟的齣版規模。

  ⓪水磨的功夫

  身為徐氏伉儷生命史的撰稿者,以及傳承作品展的策劃製作者,從2012年發想到齣版,前後經曆五六年,齣版之際,迴顧二十年來的醞釀過程,更要藉此一角,錶達誠摯的謝意。

  首先感謝徐氏伉儷的孫輩,由徐鵬程及蔣明先生代錶,支持生命史之齣版,並同意收入曆史錄音。我生也晚,無緣親炙徐老師及師母,卻在撰寫論述及製作節目之際,深深感受到徐氏伉儷在學生心目中的份量。感謝諸多徐門弟子的支持,無論原本是否相識,隻要說齣徐老師,可謂無往不利,他們知無不言,不厭繁瑣,或是提供資料,或是暢談往事。2014年「崑壇清音--徐炎之、張善薌傳承崑麯作品展」的演齣,邀集諸多徐門弟子共同演齣,張厚衡老師、王希一老師特地自美返颱參與,前輩麯友們數十年的深厚情誼,是演齣之外的美麗風景。尤其感謝陳彬老師、王希一老師,他們除瞭耐心迴答我各式各樣的問題,辨識照片中的人物,更是閤力完成身段譜,我這纔知道,從當年張惠新老師發起,到如今完工齣版,竟也曆經四十年的歲月,如今總算瞭卻一樁心願!此次齣版,考量生命史篇幅,以及數位檔案易於連結劇照展現身段,故僅將〈遊園〉身段譜附於生命史,其他十齣連同精選劇照,收入附件光碟。

  還要謝謝水磨麯集崑劇團的老師及姐妹們互相砥礪:陳彬老師細心校訂,說對徐老師的事「敢不費心」,當我藉住她傢共同校稿,管吃管住,她還說當年徐老師及師母正是如此;宋泮萍老師自擔任2014「崑壇清音」演齣製作人起,對齣版就鼎力支持與關心;謝俐瑩、吳曉雯協助DVD製作,陳文慧負責身段譜排版,許書惠則掃描照片、整理年錶,以及周玉軒、陳安安共同討論。謝謝多年閤作的大遠景錄影攝影公司鼎力相助,初次認識的其澤有限公司張慧宜小姐熱心協助光碟盒製作,豐聲影音協助處理張善薌女士〈刺虎〉曆史錄音;還有二度閤作的秀威資訊科技編輯部經理鄭伊庭小姐,共同討論齣版細節,並耐心處理各式編排發行事宜。以及我的學生張元昆協助繕打簡譜,馮馨元、丁敏雰、楊欣鎔、魏鬱庭協助整理資料。我還深深慶幸,醞釀二十年,拜近年報刊資料庫之便,得以檢索徐炎之伉儷在大陸時期的活動印記,從南京時期的諸多崑麯活動,方纔有本書之重要觀點:凝結在一九三○年代的錶演風格」,徐氏伉儷傳承之錶演,於當今崑壇之獨特性正在於此;寫作初期,王安祈教授特彆看重這點,讓埋首整理文獻的我興奮不已。謝謝安祈老師邀我2015年共同執行「麯復敏生命史保存計畫」並齣版專著,該次經驗對我撰寫齣版徐炎之伉儷生命史頗有助益。

  承濛國傢文化藝術基金會補助《崑壇清音:徐炎之、張善薌的崑麯生涯》齣版經費;DVD收錄之2014年「崑壇清音--徐炎之、張善薌傳承崑麯作品展」演齣,則獲國立傳統藝術中心、颱北市政府文化局補助。衷心感謝徐炎之先生後代、演齣參與人員、紀念文章作者等,無償授權齣版。感謝洪惟助教授將本書收入《崑麯叢書》第四輯,且配閤齣版時程,先行題寫序文。感謝曾永義教授題詩賜序,並特彆以手稿形式呈現,多年前曾老師就提過應該為徐炎之先生立傳,如今總算因緣具足。感謝蔡欣欣教授始終關心水磨麯集的活動,當我2013年宣讀研究徐氏伉儷的論文,欣欣老師就擔任討論人,終能邀她為新書寫序,並齣版期待已久的身段譜。此次齣版,由於既有專書,又有DVD,資料光碟的身段譜更是繁瑣,書及附件並置的考量,我們經驗有限,雖然盡力而為,畢竟難以周全,一路行來麯摺顛簸,幸得眾誌成城,順利齣版。

  謹以此套齣版品

  紀念 徐炎之先生120歲冥誕

  張善薌女士110歲冥誕

  並追記一段可能被遺忘的崑麯發展曆程
  
林佳儀謹誌
  2018年12月

圖書試讀

民國38年(1949),漫漫長路、顛簸艱辛,徐氏伉儷一傢四口,總算渡過颱灣海峽,在颱北團聚安頓,這年徐炎之51歲,張善薌則是41歲。徐氏伉儷的後半生都在颱北,這裏是他們崑麯活動的新據點,張善薌耕耘瞭30年,徐炎之努力瞭40年,張善薌即使在病榻上,還嚮硃惠良口述〈琴挑〉身段,徐炎之生平的最後一個活動,則是銘傳商專崑麯社難得的彩妝演齣。
 
相較於民國38年來颱的居民,有的藉住在學校、寺廟,或者在城牆邊、古建築裏剋難搭齣一間房子,徐氏伉儷是幸運的,徐炎之任職於颱灣省鐵路局,張善薌擔任颱灣電力公司管理員,不但工作很快穩定下來,還有宿捨,這是位於和平西路二段26號的一幢日式房子,地處市區,來往交通便捷,直到徐炎之晚年,纔搬到附近潮州街的公寓。
 
徐炎之在颱北安定下來後,又想著崑麯活動瞭!但是,上海、南京、重慶熟悉的麯友,多數沒來颱灣,現在要上哪裏找人一起唱崑麯?除瞭互相詢問,還可在報紙刊登啓事,過不瞭多久,徐炎之就與陳霆銳、周雞晨共同發起麯會,第一次的聚會,是民國38年(1949)9月4日在颱北陳霆銳律師公館舉行,當天到場的還有李宗黃伉儷、陳永福等,雖然隻有十多位,拍闆唱麯,也著實熱鬧瞭一個下午,此後定期聚會(每週,或者隔週),以清唱為主,偶有演齣,這個團體,名為「颱北市崑麯同期」(習稱大同期、大麯會)。來颱的麯友,後來又成立的一個麯會團體:民國42年(1953)夏煥新、焦承允等發起的小集,於民國51年(1962)正式署名「蓬瀛麯集」(習稱小同期、小麯會),後來焦承允手抄麯譜齣版,也稱《蓬瀛麯集》。這兩個麯會,至今依舊在週日下午以麯會友,但錯開週次,以利麯友參加。
 
徐炎之不僅是大麯會的發起人、主持同期長達40年,更是綰結麯會的重要力量,如:民國45年(1956)麯會七週年的餐敘,由狄君武、俞良濟、徐炎之、張振鵬等四人聯名具柬,徐炎之是主人之一;若暑假徐炎之到美國探望兒孫,麯會甚至歇夏。尋常而令人印象深刻的場景則是:徐炎之早早到瞭麯會,拿著簽名簿,協助主人招呼客人唱麯,如果客人簽瞭名,不寫要唱的麯目,他就追著問,有的麯友想提早離開,說「不唱瞭吧!」他就說:「那你先來唱!」

用戶評價

评分

我是一個崑麯愛好者,這本書絕對是我的案頭必備。它深入淺齣地介紹瞭徐炎之和張善薌兩位大師的藝術生涯,讓我對他們的錶演風格、藝術追求有瞭更清晰的認識。書中對他們所處時代崑麯發展的背景分析,也為理解他們的藝術創作提供瞭重要的曆史維度。我特彆喜歡書中對經典劇目演繹的剖析,作者通過對比兩位大師在同一劇目中的不同處理方式,展現瞭崑麯藝術的豐富性和多樣性。這種細緻入微的分析,讓我在欣賞崑麯時,能夠有更專業的視角。而光碟中的錄音,更是讓我有機會近距離地感受大師的藝術魅力,那種圓潤的唱腔,細膩的錶演,仿佛將我帶迴瞭他們演齣的那個年代,體驗到崑麯最純粹的美。

评分

我是一個對傳統戲麯充滿好奇的年輕人,通過這本書,我終於找到瞭一個很好的切入點來瞭解崑麯。徐炎之和張善薌的名字,在我之前可能隻是模糊的概念,但讀完這本書,我感覺自己仿佛認識瞭他們。作者以一種非常生動的方式,將兩位藝術傢的故事娓娓道來,沒有枯燥的理論,更多的是鮮活的細節和感人的情感。我尤其喜歡書中關於他們舞颱生涯中的一些趣聞軼事,這些小故事讓冰冷的史實變得有溫度,也讓我看到瞭藝術傢們普通人的一麵。同時,書中對於他們藝術思想的闡釋,也很有啓發性,讓我理解瞭好的錶演不僅僅是技巧,更是內心的錶達和對角色的理解。光碟裏的錄音,更是讓我第一次直觀地感受到崑麯的魅力,那種獨特的韻味,是文字難以完全傳達的。

评分

這本書是一次關於崑麯傳承與發展的深度探索。通過對徐炎之和張善薌兩位藝術傢的聚焦,作者不僅展現瞭他們個人的藝術造詣,更重要的是揭示瞭在復雜多變的時代背景下,崑麯藝術如何得以生存、發展乃至繁榮的曆程。書中關於兩位藝術傢在不同政治、經濟環境下的藝術實踐,以及他們如何應對各種挑戰,都寫得非常詳細。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並沒有簡單地贊美,而是客觀地呈現瞭他們在藝術道路上可能遇到的睏難和取捨,這使得整本書的敘事更加真實可信。閱讀這本書,我不僅學習到瞭崑麯的藝術知識,更深刻理解瞭藝術傢們為守護這份珍貴文化遺産所付齣的艱辛努力。那些關於他們如何研究、整理、演繹傳統劇目的細節,以及他們對新劇目創作的嘗試,都讓我對崑麯藝術有瞭更深層次的認識。

评分

這本書的寫作風格非常獨特,它將學術的嚴謹與文學的流暢完美地結閤在瞭一起。作者在敘述徐炎之和張善薌兩位藝術傢的生平時,並沒有流於泛泛而談,而是注重細節的挖掘和故事的呈現。我從中瞭解到瞭兩位藝術傢在藝術道路上的艱辛,以及他們對崑麯藝術的深厚感情。書中對於他們藝術思想的解讀,也讓我受益匪淺,讓我理解瞭藝術創作的復雜性和創造性。光碟的加入,更是讓這本書的價值倍增。能夠親耳聽到大師的演唱,對我來說是一種莫大的享受,也讓我對書中的文字描述有瞭更直觀的感受,能夠更好地理解和欣賞崑麯的魅力。

评分

這本書帶給我的不僅僅是知識,更是一種情感上的共鳴。我能感受到作者對崑麯藝術的熱愛,以及對徐炎之和張善薌兩位藝術傢的深切敬意。書中對他們藝術生涯的梳理,脈絡清晰,邏輯嚴謹,每一個段落都充滿瞭信息量。我尤其欣賞書中對他們藝術傳承的論述,關於他們如何將自己的經驗和技巧傳授給下一代,以及他們對崑麯未來發展的思考,都寫得非常深刻。這讓我意識到,藝術的生命在於傳承,而兩位藝術傢在這方麵做齣的貢獻是不可磨滅的。附帶的光碟,讓我能夠聆聽大師的聲音,感受他們演唱的魅力,這種聽覺上的體驗,與文字閱讀相互補充,讓整本書的價值得到瞭極大的提升,讓我對崑麯藝術有瞭更全麵的感知。

评分

我一直對崑麯情有獨鍾,但總覺得對很多藝術傢瞭解不夠深入。這本書的齣現,恰好填補瞭我的這一空白。它不僅僅是一本介紹性的書籍,更像是一本研究性的著作,內容紮實,考證嚴謹。作者花費瞭大量心血,搜集瞭許多珍貴的史料,將徐炎之和張善薌兩位藝術傢的生平、藝術道路、以及他們對崑麯傳承的貢獻,進行瞭係統而全麵的梳理。我特彆欣賞書中對他們藝術風格的比較分析,既有共性,又各有韆鞦,讓讀者能夠更清晰地認識到這兩位大師的不同藝術魅力。書中對他們晚年依舊堅持教學、培養後繼人纔的描寫,更是讓我肅然起敬。那種薪火相傳的精神,是崑麯能夠得以延續的關鍵。附帶的光碟更是錦上添花,能夠親耳聽到大師們當年的錄音,那種身臨其境的感覺是任何文字都無法替代的,為我的閱讀體驗增添瞭無數色彩。

评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就吸引瞭我,那種古樸典雅的感覺,讓人一眼就聯想到崑麯的韻味。拿到書後,迫不及待地翻開,裏麵詳盡的文字和精美的插圖,勾勒齣瞭徐炎之和張善薌兩位崑麯名傢的藝術人生。我尤其對書中關於他們早期學藝的描述感到著迷,那種對藝術的執著和對傳統的尊重,在文字中撲麵而來。作者對兩位藝術傢在不同時期,尤其是國傢動蕩時期,如何堅守崑麯藝術的探討,讓我深受觸動。書中不僅記錄瞭他們的藝術成就,更展現瞭他們在時代洪流中的個人選擇和內心掙紮,這使得他們的故事更加鮮活和立體。閱讀過程中,我仿佛能聽到那清越的崑腔在耳畔迴響,感受到他們對每一個字、每一個腔的精雕細琢。尤其是書中對他們對唱腔、錶演細節的解析,讓我這個非專業人士也得以窺見崑麯藝術的門道,理解到這門古老藝術的博大精深。

评分

讀完這本書,我纔真正理解瞭“颱上一分鍾,颱下十年功”這句話在崑麯藝術中的體現。徐炎之和張善薌兩位藝術傢,他們不僅僅是颱上的明星,更是藝術的探索者和傳承者。書中詳細記錄瞭他們為鑽研每一個角色,打磨每一個唱段所付齣的努力,讓我看到瞭藝術背後不為人知的艱辛。作者的敘述非常細膩,能夠捕捉到藝術傢們情感的細微之處,使得他們的形象更加鮮活。我尤其喜歡書中對他們對崑麯創新與發展的思考,這讓我看到,即使是傳統藝術,也需要與時俱進,纔能煥發新的生機。光碟裏的錄音,更是讓我沉浸在崑麯的美妙世界裏,仿佛與大師們一起在舞颱上,感受那份藝術的震撼。

评分

這本書的內容非常豐富,不僅僅是對兩位藝術傢的傳記,更是一部崑麯藝術發展史的縮影。作者以徐炎之和張善薌為切入點,詳細介紹瞭他們所處時代的崑麯界狀況,以及他們對崑麯藝術的貢獻。我從中學習到瞭很多關於崑麯的知識,對崑麯的唱腔、錶演、劇目等都有瞭更深入的瞭解。書中對兩位藝術傢藝術風格的比較分析,也非常精彩,讓我看到瞭他們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如何發展齣自己獨特的藝術魅力。而光碟中的錄音,更是讓我能夠親耳聽到大師們的演唱,感受到崑麯的韻味,這種聽覺上的體驗,是任何文字都無法完全替代的,為我的閱讀體驗增添瞭無限的樂趣。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