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道美學‧靈動思惟 2018李憶含觀象擬真

藝道美學‧靈動思惟 2018李憶含觀象擬真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圖書標籤:
  • 李憶含
  • 觀象擬真
  • 美學
  • 藝術
  • 繪畫
  • 素描
  • 寫生
  • 藝術思考
  • 藝術教育
  • 技巧提升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近來水墨媒材有本土化與國際化的趨勢,就曆史脈絡承傳中,水墨畫在文史哲領域有其高度的發展;就自身精神修持而言,它又能直指人心,臻至天人閤一之境界。就颱灣本土文化來看,彩墨畫更具在地審美情感。李憶含藝術承接傳統研究、現代探索與當代實驗,展現瞭水墨創作的重要性與精彩度。

  本書內容的主體架構,為李憶含一百多幅水墨創作與三萬多字專題論文—《體「時」用「中」的思考與實踐》。以其獨特而鮮明自我風格形塑,映對顯性且微密「尊重己靈」意涵。並釐定體時用中的「中」,即為中庸、中觀、中和之道。「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南宋硃熹引程頤言,齣自《四書章句集注:中庸章句》)

  李憶含水墨創作的理念與精神,重點就在於體時用中的「藝道美學」,以及任運西東之「靈動思惟」,所呈現齣的風格和圖式,既是兼具東方「逸興」的情思美感,也似含容當代「神會」之理則意趣,其「凝視」、洞見生命正道及宇宙定理,儼如體證「因實在而存在」的觀照思維。

好評推薦

  (以姓氏筆畫為序)

  ‧前國立颱灣師範大學美術係係主任暨研究所所長王哲雄,評李憶含畫作「貫串古今兼顧中西的多元文化創作觀」。

  ‧國立颱灣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教授王友俊說:「李憶含今日這些有思想有旨趣相當感人的製作,實在是一件令人欽佩的事。」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教授吳心荷說:「李憶含對水墨氣韻的營造,嘗試運用各種不同的錶現方法,並力求畫麵構成的多樣性,都說明瞭他在現代水墨創作上求新求變的決心。」

  ‧前國立颱灣師範大學藝術學院院長李振明說:「李憶含個人獨特的造形語匯,以不譁眾的真誠探討,配閤多麵嚮的題材選用,為現代水墨注入一新的生命力。」

  ‧國立颱灣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教授林仁傑說:「李憶含最可貴的是:他在解構與再建構的過程中,依然透過人文關懷固執地維係東方藝術的固有特色。」

  ‧國立颱灣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教授袁金塔說:「李憶含的繪畫呈現具東方精神、當代意涵的颱灣水墨新風貌,並具有文學內容與哲學思想,為現代水墨畫壇揭櫫一新的方嚮。」

  ‧國立颱灣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教授孫傢勤說:「李憶含將繪畫無痕跡的帶入哲學思想的境界,充實的畫麵內容,使其作品不止是美的追求,而有咀嚼不盡的迴味,耐人深思,喜而識之。」

  ‧前國立颱灣師範大學藝術學院院長梁秀中說:「李憶含以『入古尋新』、『古法今用』的理念,使現代水墨畫有更新的創意。……也從曆覽古中國文明印象中及傳統與現代、東方與西方文化中去找尋自我的定位。」

  ‧前國立颱灣師範大學美術係係主任傅佑武說:「李憶含近作風格富有哲學意涵,畫麵構成採象徵、超現實等錶現手法,從觀照自然、體悟人生到自我思維轉化形成主體性創作精神,極為可貴。」

  ‧國立颱灣師範大學藝術評論博士曾長生說:「李憶含不隻是為畫而畫,更是為現今人文,哲學秉持大愛無私的精神,用關懷之情把創作付託新生命一般,源源不絕。」

  ‧國立颱灣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教授曾肅良說:「從玄學的角度來看,李憶含刻意營造的晶瑩剔透的效果,和半抽象或半具象的錶現,恰如其分地,呈顯齣他對內在性靈的體悟......他的心靈如大圓鏡智觀照齣華麗世界。」

  ‧二十一世紀中國現代水墨畫會會長羅芳說:「李憶含能找到瞭自我錶現和透通人生哲理的思維,確立應追求的方嚮,他對空間的處理,細膩的手法,揭櫫新的探求理念,相信這是正確的方嚮。」

 
《古今畫論述微》 導言:穿越時空的藝術對話 本書旨在深入剖析中國傳統繪畫理論的精髓與流變,以一種既尊重曆史脈絡又兼具現代審視的視角,構建一座連接古代大師智慧與當代藝術實踐的橋梁。我們相信,理解“筆墨”背後的哲學意涵,是進入中國藝術精神世界的關鍵。本書摒棄瞭傳統理論的堆砌與簡單羅列,而是力求從曆史語境中提煉齣那些穿越時空、至今仍具有強大生命力的核心命題。 第一章 魏晉風骨與形神之辨 本章聚焦於中國繪畫理論的早期奠基階段——魏晉南北朝。這一時期,士人階層對藝術的認識從單純的“技藝”提升到瞭“精神寄托”的高度。 顧愷之的“傳神寫照”: 深入解析“以形寫神”的理論內核。這不僅是捕捉外在形貌的技巧,更是洞察內在生命力的哲學實踐。我們將通過對顧愷之畫論的細緻解讀,探討其如何將儒傢的“仁愛”精神與道傢的“虛靜”之境融匯於筆端,實現“意在筆先”的境界。我們討論瞭“移精妙理,展於胸襟”的實踐路徑,即畫傢必須先在胸中構建一個完整的精神圖景,方能落筆成形。 宗炳與王微的“臥遊山水”: 探討山水畫理論的萌芽。宗炳提齣的“臥遊說”,標誌著山水題材從簡單的記錄轉嚮瞭主觀情感的投射。山水不再是客觀的自然再現,而是畫傢心性的外化。我們分析瞭這一理論如何為後世“胸中山水”的創作理念奠定瞭基礎,探討瞭“澄懷觀道”在審美活動中的核心地位。 第二章 盛唐氣象與“筆墨”的物質性 唐代是中國藝術的黃金時代,繪畫理論也隨之進入瞭全麵成熟的階段。本章重點探討瞭“筆墨”在理論體係中的地位飛升,以及對“法度”與“變化”關係的探討。 吳道子的“吳帶當風”與綫條的生命力: 分析吳道子對綫條的革新——其綫條不再是輪廓的簡單勾勒,而是具有獨立錶現力的生命體。我們結閤當時的社會氛圍,探討這種充滿動感的綫條如何體現瞭大唐的磅礴氣象。重點闡述瞭“骨法用筆”如何超越瞭單純的技巧要求,上升為錶現畫傢內在學養與氣力的標準。 張璪與“外師造化,中得心源”: 這一理論被後世奉為圭臬。本章細緻區分瞭“外師造化”的實踐層麵(觀察自然萬物)與“中得心源”的哲學層麵(主體精神的提煉與內化)。我們將通過比較唐代不同流派對“法度”的理解,揭示其在追求寫實基礎上的精神升華路徑。 第三章 五代宋初的審美轉嚮與“理”的介入 宋代是中國文人畫理論的轉摺點,美學重心開始嚮理學思想靠攏,繪畫被賦予瞭更深刻的哲學思考。 荊浩、關仝的“氣韻生動”的深化: 討論“氣韻”如何在宋代從一個籠統的贊美詞,被具體化為對山川“理”的把握。荊浩在《匡廬記》中強調的“可行、可望、可遊、可居”,實際上是將山水畫的審美體驗與士大夫的生活理想緊密結閤。 董源、巨然的“平淡天真”: 深入解析“平淡”的美學標準。這並非指技法上的平庸,而是指在極度嫻熟的技法基礎之上,去除一切矯飾與炫耀,追求自然本真的狀態。我們探討瞭這種“天真”如何與宋代理學中對“本心”的追求相契閤。 文人畫的理論自覺: 分析蘇軾、米芾對“意趣”和“趣味”的強調。他們明確提齣瞭“論畫以形似,見與 মাধ্য俗”的觀點,將繪畫的價值核心徹底從“寫實”轉嚮瞭“抒寫”。米芾的“刷筆山水”與其對自然形態的直覺捕捉,是早期文人畫精神的集中體現。 第四章 元代:筆墨的自主性與“寫意”的極緻 元代,隨著文人階層與政權的疏離,繪畫理論走嚮瞭徹底的內在化和抒情化。 “元四傢”的理論轉嚮: 重點分析黃公望、倪瓚等大傢對“筆墨語言”本身的探索。筆墨不再是描繪對象的工具,而是畫傢自我存在和精神狀態的直接顯現。倪瓚的“一丘一壑”和近乎枯槁的筆法,體現瞭對世俗的徹底疏離與對精神潔淨的追求。 趙孟頫的復古與“先書後畫”: 探討趙孟頫如何通過強調書畫同源,確立瞭筆墨的“骨力”與“學識”的關聯。他的理論為後世的筆墨規範(如“用筆如寫字”)提供瞭堅實的理論支撐,也預示著中國畫的審美標準將愈發依賴於書法的功力與學養。 第五章 明清的理論爭鳴與風格的定型 明清兩代,繪畫理論呈現齣明顯的南北對立與繼承發展的復雜局麵。 董其昌的“南北宗論”的理論建構: 全麵解析董其昌“南北宗”劃分的理論邏輯、曆史依據及其局限性。北方畫派(浙派等)被歸為“匠傢”,強調形似與精工;南方畫派(文人畫正宗)被歸為“文傢”,強調筆墨意趣與性靈。本書認為,這一理論極大地固化瞭中國畫的審美譜係,但也為後世對傳統流派的繼承與反思提供瞭框架。 晚明“奇肆”與清初“正統”的張力: 探討以徐渭、陳淳為代錶的晚明畫傢,如何將筆墨推嚮極端的主觀錶現,以及清初四王如何試圖以“集大成”的方式來維護古典秩序。我們分析瞭以王時敏、王鑒為代錶的畫傢,如何通過對元代大師的“臨摹”和“筆墨研究”,構建瞭一種高度內化的、強調“筆墨自身秩序”的理論體係。 結語:傳統的未來 本書最後部分將對貫穿始終的幾個核心概念——“氣韻”、“筆墨”、“意境”——進行跨越時代的梳理,探討它們在麵對現代媒介衝擊時所展現齣的適應性與生命力。我們力求證明,這些古老的理論並非僵死的教條,而是理解中國藝術精神的活水源頭。理解這些理論,即是理解中國文人士大夫的生命哲學與審美情操。本書為所有熱愛、研究中國傳統藝術的讀者,提供瞭一份深入且富有洞察力的理論地圖。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李憶含


  ■學曆
  2006-2012 國立颱灣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藝術學 博士
  1997-1999 國立颱灣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創作組 碩士
  1979-1984 國立颱灣師範大學美術學係 文學士
  1983-1984 國立颱南藝術學院造形藝術研究所綜閤評鑑閤格

  ■教學經曆
  颱北 李憶含藝術工作室 主持教授
  靈・上居 – 東方美學思想講堂 理論指導
  東方藝術思想理論研究會 理論指導
  中華美學史觀創作研究會 理論指導
  颱北 國立國父紀念館生活美學班 水墨講師
  慈濟大學 颱北社會教育推廣中心 書畫講師
  颱北市 河洛漢詩學苑藝術研習班 書畫講師

  ■主要個展
  1987 永遠的太魯─ 李憶含現代水墨畫展(颱北.華視藝術中心)
  1989 月世界幻象─ 李憶含現代水墨畫展(颱中.颱中市立文化中心)
  1993 颱灣.印象─ 李憶含現代水墨畫展(颱北.師大藝術中心)
  1999 人文的關懷:思源.古風.映象─李憶含現代水墨畫展(颱北.颱師大美術係館)
  2000 時代.映象─ 李憶含現代水墨畫展(颱北.國立颱灣藝術教育館)
  2000 世紀新展望:自然.東方.本相」─李憶含現代水墨畫展(颱南.永都藝術館、颱北.國父紀念館)  
  2002 萬象唯心經─ 李憶含現代水墨畫展(颱北.國父紀念館逸仙藝廊)
  2003 東方.新象─ 李憶含現代水墨畫展(雲林.國立雲林科技大學藝術中心)
  2004 繁華緣夢生─ 李憶含現代水墨畫展(颱北.國父紀念館逸仙藝廊)
  2008  阿含經驗:現代荷─ 李憶含當代水墨創作展(颱北.國父紀念館逸仙藝廊)
  2010 變異與歸元─ 李憶含當代水墨創作展(颱北.福華師大藝廊)
  2012 靈視.幻象─ 李憶含當代水墨創作展(颱北.颱師大德群畫廊)
  2012 靈視.幻象─ 李憶含當代水墨創作展(颱北.國父紀念館逸仙藝廊)
  2014 彰文教化.八卦新氣─ 李憶含書法藝術創作展(彰化.八卦山大佛風景區 颱灣文化創意中心)
  2015 體時用中‧觀象擬真—李憶含水墨藝術創作發錶會(颱北.赫聲雲端會館)
  2015 山海觀經‧靈智顯見—李憶含書法藝術創作展(颱北.蕙風堂書畫圖書)
  2015 煙雨江南‧風華延展—李憶含書法藝術師生作品展(颱北.文學叢林-紀州庵)
  2017 東方.凝視─ 2017李憶含水墨藝術跨年特展(颱北.國父紀念館逸仙藝廊)
 

圖書目錄

一、序文
1李憶含貫串古今兼顧中西的多元文化創作觀|王哲雄
2李憶含的靈動水墨思維演化|曾長生
3靈活運用 ― 激越與迴響|名傢推薦
 王友俊、吳心荷、李振明、林仁傑、袁金塔、孫傢勤、梁秀中、傅佑武、曾肅良、羅芳
 
二、靈視・幻象─當代水墨作品欣賞
 
三、論文─體「時」用「中」的思考與實踐|李憶含
壹、前言
貳、全球化思潮下的藝道美學觀
參、有機整體理論的融貫及建構
肆、「靈視・幻象」的理解與詮釋
伍、新文人精神與新人文精神
陸、結論
 
四、學經資曆簡介
 
五、生活留真
個人選照|文化考察|藝術交流|教學推廣|研究論述|
展覽聯誼|創作發錶|寫生旅遊
 
六、索引圖錄

圖書序言



  融貫統攝的創作美學觀


  「後現代」的這一代,世紀末的徵候尤其明顯,李憶含的創作理念和他的作品就是最好的證明。中體西用、多元文化的思辨,已經讓他跨開東方水墨與西方繪畫之間的藩籬。李憶含的畫作,極富思想性與文學性,他能貫串古今中外的思想和技法,也錶現齣相當程度的成熟度。──王哲雄(法國巴黎第四大學西洋藝術史與考古學博士)

  靈動水墨的思維演化論

  李憶含將思想融入在創作的繪畫裏麵,讓觀賞的人感覺到他創作的精、氣、神層麵。以往一般繪畫追求賞心悅目,隻做到瞭怡情的效果,李憶含認為創作還需要有精神內涵,並且自我鞭策,每一次創作都要超越自我心靈的呈現,他不止是為畫而畫,更是為現今人文,哲學秉持大愛無私的精神,用關懷之情把創作付託新生命一般,源源不絕。──曾長生(國立颱灣師範大學藝術評論博士)
 

圖書試讀

用戶評價

评分

最近在書店隨意翻閱,偶然間被一本名為《藝道美學‧靈動思惟 2018李憶含觀象擬真》的書吸引住瞭。書名本身就充滿瞭文藝氣息,讓我對其內容充滿瞭好奇。颱灣這幾年來,藝文產業蓬勃發展,各種展覽、講座、齣版品琳瑯滿目,總覺得在這個快速變遷的時代,能有一本真正能觸動心靈、啟發思考的作品是何其難得。我平常就對結閤藝術與哲學的議題很感興趣,常常思考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融入美學的觀點,或是透過藝術來理解更深層次的生命意義。「觀象擬真」這個詞更是引起我的注意,它似乎暗示著一種透過觀察事物現象,進而模擬齣真實的意境,這讓我聯想到中國傳統的繪畫、詩詞,或是西方藝術中對自然與人文的細膩描摹。2018年的標記,也讓我好奇這本書是否是針對當時的社會氛圍或藝術趨勢所作的探討。雖然還沒深入閱讀,但單從書名就能感受到一種沉澱的智慧和藝術的靈動,很期待能在書中找到一些意想不到的啟發,或許是關於如何培養更敏銳的觀察力,或是如何在看似平凡的事物中發現不凡的美。

评分

我對《藝道美學‧靈動思惟 2018李憶含觀象擬真》這本書的興趣,很大程度上源於它那種既有深度又不失活潑的書名。「藝道」二字,總讓人聯想到一種對藝術的虔誠追求,一種將藝術視為生命修行的方式;而「美學」則是我們日常生活中無處不在的感知與判斷。當這兩者結閤,並加上「靈動思惟」的註解,就勾勒齣瞭一種超越傳統藝術理論的、更具生命力的思想圖景。我尤其喜歡「觀象擬真」這個詞,它彷彿是一種將所見所感,經過內心的轉化與提煉,最終能夠真實地還原甚至昇華齣來的過程。這讓我想起許多颱灣的創作者,他們總能從平凡的生活中捕捉細膩的情感,並將其轉化為動人的作品。2018年的標示,也讓我感到瞭一份時代的連結,或許這本書是在那個特定時期,作者對周遭世界的觀察與迴應。我希望這本書能帶給我一種耳目一新的閱讀體驗,讓我在享受藝術之美的同時,也能激發我更敏銳的觀察力與更自由的思考,進而將這種「藝道美學」融入自己的生活之中,讓生命更加豐盈,這是我對這本書最大的期待。

评分

作為一個長期在颱灣藝文圈活動的觀察者,《藝道美學‧靈動思惟 2018李憶含觀象擬真》這個書名,無疑地引起瞭我極大的興趣。這不僅僅是一本書,更像是一個邀請,邀請讀者一同踏上一段探索藝術、哲學與生活交織的旅程。我一直認為,真正的「藝道」並非高高在上,而是能夠融入生活,滋養心靈的。而「靈動思惟」則是這種「藝道」的體現,它要求我們能夠跳脫框架,以一種開放、流暢的心態去麵對世界。「觀象擬真」這四個字,則充滿瞭詩意和哲思,它暗示著一種從現象的觀察到本質的理解,再到藝術化的呈現過程,這與許多颱灣藝術傢對創作的堅持有異麯同工之妙。2018年這個特定的年份,也讓我好奇作者李憶含先生在這一年間,究竟捕捉到瞭哪些獨特的「景象」,又如何透過「擬真」的方式,將其轉化為文字或藝術的語言?我期待這本書能夠提供我前所未有的啟發,讓我對「美」的定義有更深刻的理解,並在藝術與思維的結閤中,找到屬於自己的獨特道路。

评分

不得不說,《藝道美學‧靈動思惟 2018李憶含觀象擬真》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就很有質感。我一直覺得一本好書,除瞭內容引人入勝,視覺上的呈現也扮演著重要的角色。這本書的封麵色彩搭配、字體選擇,都散發齣一種內斂卻又充滿力量的氣質,讓人一眼就能感受到作者在藝術上的品味。颱灣的讀者對於「美學」的接受度很高,但要能真正做到「藝道」的結閤,並在此基礎上產生「靈動思惟」,其實是需要相當的功力。我個人特別欣賞那種能夠將理論與實踐、抽象與具象巧妙連結的書籍。 「觀象擬真」這個概念,讓我想起不少颱灣藝術傢在創作時,常會從自然景觀、在地文化中汲取靈感,再透過他們獨特的視角與技巧,轉化為具有生命力的作品。而「2018」這個年份,也讓我不禁思考,在那個時間點,作者李憶含先生是如何觀察並詮釋當時的社會人文景觀的?是帶著批判的眼光,還是溫柔的凝視?是迴應瞭什麼樣的時代脈動?這些都讓我在還未翻開書頁之前,就已經充滿瞭對這本書的想像與期待,渴望一探究竟。

评分

在颱灣,閱讀的風氣相當盛行,但許多時候,我們接觸到的資訊爆炸,反而讓我們難以專注於深刻的思考。而《藝道美學‧靈動思惟 2018李憶含觀象擬真》這個書名,恰恰傳達瞭一種沉靜下來,細緻觀察,並進一步去理解事物本質的態度。我個人一直認為,「美學」不應該隻是一種裝飾,而應該是內化在生活中的一種能力,一種對世界更敏感、更細膩的感知方式。「靈動思惟」更是點齣瞭關鍵,我們需要的不僅是僵化的知識,而是能夠流動、創新的思想。 「觀象擬真」這個詞,讓我聯想到許多颱灣的茶道、花藝、甚至建築,都強調「意境」的營造,那種超越物質錶象,直指內心感受的境界。而2018年這個時間節點,也許是作者對於那一年颱灣社會、文化、藝術發展的一種紀錄與反思。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提供一個獨特的視角,引導我們如何在紛擾的世界中,培養屬於自己的「藝道」與「靈動思惟」,並從中學習如何「觀象」,如何「擬真」,讓我們的生活更加豐富而有深度,這是我對這本書最真摯的期盼。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